石阡县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5 07:4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阡县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阡县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石阡县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石阡县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10秋 观光农业吴胜学号:105200445410

4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省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大好机遇,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因势利导,积极探索,按照“一区(最佳人居环境区)、两中心(会议中心和休闲中心),三个产业(现代农业、生态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新型创意农业,强力推进生态经济强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和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市)等殊荣。针对我县这几年来的成绩,本人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分析了历年的统计数据,实地考察了我县万亩茶园、经果林等采摘园,本报告仅就石阡县观光农业的现状、特点、优势、潜力、模式进行以下分析:

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搞好发展规划,挖掘休闲观光农业潜力

一是以整体规划为主导,聘请华南理工大学专家编制我县北部组团概念性整体规划;以专项规划为指导,聘请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河南省规划设计院等知名专家编制经济发展、城市建管、园林绿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规划,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按照郑州市“一带三区”(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观光农业发展规划,依托黄河滩区生态资源优势,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意农业转型,提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构建沿黄生态旅游示范带的发展思路。三是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古汉文化和民间特色文化,整合辖区内金沙泥雕、砖雕、烙画、蛋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四是高水平编制《惠济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一城(古荥阳城)、一带(郑北环城生态景观文化产业带)、一集群(艺术文化村落集群)”。

(二)广泛宣传推介,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影响力

扩大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通过举办丰乐农庄风筝节、富景生态游乐世界葡萄采摘节、民间文艺大赛、正月十五舞龙舞狮大会、炎黄二帝祭祖等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惠济赶超发展成果,亲身体会城市近郊游给人们带来的欣喜和愉悦。深入开展以“畅游绿色惠济,感受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生态惠济游”活动,向市民及游客发放“生态惠济游”优惠券,总价值2000万元。从今年开始,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周六定为惠济旅游日。积极展示和组织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宣传推介地方特色农产品,拓宽旅游市场内涵和外延,通过农业观光、农业体验、果实采摘、土地认领、旅游超市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认识农业、感知农业、享受农业的理想去处,“休闲度假哪里去,城市近郊游惠济”在省会郑州全面叫响。

(三)创建文明城区,提升休闲观光农业魅力

近年来,我县深入开展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区。投入3亿多元,建设了16平方公里的邙岭生态园、10万亩的黄河生态园、7500亩的黄河大观生态园三大生态精品工程和黄河防护防浪林、索须河、贾鲁河三大林带,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3个,市级生态镇2个,市级生态文明村3个,初步实现了“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目标,全区林木保有量6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生态价值估算40多亿元;投资4.1亿元,全面实施了以防洪除涝、美化环境为目标的“三河一渠”(贾鲁河、索须河、枯河,东风渠)综合整治工程,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效果,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区和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同时,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全区绿地面积达23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11.5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0%以上。2010年3月,我区被省文明委命名为首届“河南省文明城区”。

(四)强化扶持力度,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

一是出台政策扶持。制定《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积极鼓励海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二是抓好土地规模经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区、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采取转让、租赁、招标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将人才培养纳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投资4000余万元建立了农民培训中心,每年设立300万元“全民创业扶持基金”扶持农民创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家门口就业计划、“就业直通车”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休闲观光农业管理与服务、行业服务规范等业务技能培训,2009年共培训农民56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取得的成效

(一)休闲农业迅速发展

紧紧围绕城郊型高效农业的发展定位,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提出了“东部养牛,西部种花,中部种无公害蔬菜,北部建高效观光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7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3万头奶(肉)牛养殖基地、1万亩高效观光农业基地、1.8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1.4万亩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叶菜类蔬菜供应量占郑州市场的80%左右,淡水鱼除供应郑州市场外,还辐射周边城市。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区拥有三全食品、思念食品、毛庄绿园等2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与广大农民初步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

度。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丰乐农庄、四季同达生态园、黄河富景生态游乐世界等11家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140余家农(渔)家乐为点缀,具有独特黄河风情、悠久黄河文化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带,连续6年荣获郑州市现代园区建设一等奖。

(二)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经营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是科普教育型。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兼顾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等功能,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和农艺技术的应用,展示、示范和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郑州市天园农业有限公司为典范,大力推行“养殖+沼气+种植”的种养模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全省循环农业亮点。二是休闲度假型。在原有现代农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基础上,兴建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度假、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内容。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依托高新农业示范园,开发旅游、会议接待等项目,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收入6000万元,成为省会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态旅游观光中心和大型会议培训基地。三是特色产业型。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带和农业资源为载体,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等项目。河南富景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坚持旅游经济与生态农业相融合,让人们零距离观赏黄河风光,采摘有机葡萄,体验黄河文化,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四是创意农业型。以郑州农业高新区为依托,按照“高新园区化、农产品开发创意化,园区经济品牌化”模式,走创意农业发展之路。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500亩郑州农业高新园区,逐步建成郑州市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及成果转化中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推广中心,农业高新区项目管理服务中心和城市近郊游游客集散中心。目前,园区已成功培育出亩产突破900公斤的彩色高产优质小麦,建立400亩彩色红薯基地和200亩的糯玉米基地等创意农业项目。五是民俗文化型。以农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体验生活为特色,培育了黄河人家、惠源生态园、贾河村人民公社等140余家农(渔)家乐,吸引了大批游客。

(三)品牌效应日渐凸显

在农产品方面,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生产资料统一进货、生产技术统一规程、产品质量统一标准、包装统一形象的方式,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目前全区拥有已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21个,注册了“蔬情苑”、“毛庄绿园”、“滴滴香”等一批农产品品牌。在现代农业园区方面,丰乐农庄倾力打造4A级“黄河谷·马拉湾”品牌,引起国内现代农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据统计,2009年,全区共接待大型会议1300余场,接待游客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

(四)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随着以休闲、观光、度假为主的城市近郊旅游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而且增加了农村的就业机会。一部分农产品直接在田间地

头就地销售,减少了运输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损耗;一部分成为当地宾馆餐厅的食品原材料,加工后价格成倍上扬。全区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65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5亿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6000余人。2009年,全区三产结构为7:48:45,农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为36%,形成了现代农业、生态型工业、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启示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有惠济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一)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

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政府的多方支持至关重要。政府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服务规范,举办活动宣传造势等,可以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同时,必须考虑到休闲观光农业具有的形式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等特点,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是休闲观光农业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政府+园区+景点+农业”发展休闲农业的模式是可行而有效的,它将旅游产品与客源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企业、农户和游客之间良性循环。

(二)注重把握定位和理性开发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合理产业布局,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三)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推介

大型的节庆促销活动,对于展示近郊休闲观光游的形象,提高近郊休闲观光旅游的名气,营造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氛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惠济区每年举办农事节庆(节会)活动,通过主题鲜明、参与性娱乐性强、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拓展和挖掘农业旅游市场,积极创造条件,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提高了休闲观光农业知名度,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观光农业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来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一是规划引导,二是特色引导,三是市场引导。加强宣传,有助于扩大影响和知名度。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媒体等,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休闲观光农业,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造休闲观光农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开发建设。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来吸引更多地消费者把休闲观光农业做大、做精、做强。

第二篇:观光农业市场分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在短短的20余年发展当中,通过挖掘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经过技术组装与体系建设,在农业生态型品种、农产品加工、生物疫苗、生物肥料农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形成了一批生态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逐步总结与完善出了一系列适应于不同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受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落后的严重影响,没有取得应有效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不利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中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有42%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高达70^-85%;作物良种覆盖率仅有80%,发达国家己经达到100%;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35^-40%,发达国家达到60%以上;我国化肥当年利用率30 % ^'40%,发达国家在60%以上;我国农田机耕率仅54%,机播率28%,机收率14%,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具体分析,制约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创造乏力,原创性生态农业技术很少,技术的集成度还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态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国家级生态农业基地尚未建立起来,示范推广体系远未形成。二是国家生态农业科技投入资金不足,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业科研的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996年降到0.36%,目前仅为0.2%左右。

只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80年代平均水平的50%左右,同时也明显低于 30个最低收入国家的加权平均数0.37%。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投入比例一直比较稳定,研究投入占农业部总预算的比例一般在2}-5,平均为3%左右,世界平均水平也为1%。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不畅,经费缺乏,功能乏力,农业科技转化能力较低,我国每年5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中,只有40%左右的成果实现了转化,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 X2297。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瓶颈因素之一,这不但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本。五是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支持不够,近年的呼声很高,但通常说的多,实际做的少,真正付诸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及其措施不多,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严重流失,农民培训的投入和机制有待改进,农民当中的科技“能人”还很缺乏。

第三篇: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形成政府、科技界、农民、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格局。目前,尽管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不少地区也形成了一些自发的生态农业协会等组织,但由于目前的生态农业社会参与机制缺节断链,或参与机制很不完善,导致生态农业建设一头热一头冷,无法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宣传不到位,没有得到农民和消费者的的认可;地方领导认识上的差异,或者是热心政绩工程,主抓领导换人后出现生态农业建设不连续;没有充分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没有投入生态农业一线建设,无法实现农业生产和高科学技术的正真结合,生态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扶持机制,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少。以上问题导致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在旧水平上徘徊不前,无法产生飞跃。

这些问题需要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不断摸索生态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带动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生态农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薄弱环节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目前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函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C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薄弱。农业生产具有外部性,生态农业的正外部效应往往被忽视。常规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口益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农业尽管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来看,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不如常规集约化农业,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者积极性不足。同时由于生态农产品的认证与监管体系不健全,各个级别的生态农产品标准也不统一,导致消费者无从识别生态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的区别,难以刺激生态农产品的有效需求。

组织管理中政府行为较浓,群众主动性不足,企业参与薄弱。纵观中国生态农业二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其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推动,主要做法是在全国设立生态农业示范县,在示范县设立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各级政府把设计生态农业示范点作为政绩工程,很少考虑农业生产者的意愿,政府干预色彩浓厚,经常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相脱节,许多在政府扶持下成长起来的示范点在政府扶持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渐趋于没落。

生态试点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中国农业生态建设重建轻管现象严

重,各级政府只重视申报和建立生态农业示范点,关心的是产中环节,管理模式以行政干预为主,很少关注产前农资供应和产后的销售渠道,使得生态农业的产业组织难以融入区域乃至区际市场交易大循环,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市场价值。

投入动力源不足,缺乏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广泛参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但国家投放的资金很少,一个生态示范县的国家资金一般少于3万元,大部分建设项目由国家、省、县和农户共同承担,但实际上省县二级的配套资金经常不到位,资金的不足使得示范点示范片的管理者只能虚报建设规模,重点建设样板工程以供验收。企业以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投资于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市场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态农业由于生产工序比较复杂,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工厂化生产,使得龙头企业在没有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一般不愿意进入。

市场机制培育不足,信息体系薄弱,绿色消费体系远未形成。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生态农业建设二十多年还利用市场机制来推动其自组织发展,生态农产品无法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农业生产者的科技与市场信息渠道依然很少。

第四篇: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海淀区旅游局

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近郊区之一,观光农业发展条件好、类型多、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是北京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发展观光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旅游产品结构,弥补海淀区旅游产品单一性的缺陷,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壮大。

一、海淀区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条件分析

(一)农业基础条件

1949年海淀区有耕地33万亩,由于城市建设等占地因素,到1997年,耕地仅剩131万亩,年平均减少耕地4000亩。六十年代以前,海淀农业主要以小麦、水稻生产为主,蔬菜、水果、畜牧水产业规模很小。六十年代后,按照“以菜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水果、畜牧水产业也随之有了较大发展,逐步成为北京市的主要农副产品基地之一。八十年代末以后,由于生产规模的进一步缩小,远郊区县农业的崛起,以及外埠农产品的大量进京,使海淀在北京农副产品供应市场的份额逐渐下降。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对城郊结合部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畜牧业面临压缩和向山后地区转移的局面等等。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更好地推动海淀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自1994年起,海淀区开始着手研究并制定了“海淀区精品高效农业实施方案”,在增强农业生产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观光农业的发展潜力,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海淀现代农业的多样化、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发展条件

著名的文化旅游区,是发展海淀现代都市农业重要的立足点。海淀区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密集,知名度高,文物古迹众多,特色旅游资源占全市的30%。西山沿线自然风景区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夏季凉爽、野趣天成,被誉为“京城绿肺”、“自然大空调”。浓郁的旅游氛围为发展海淀的观光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并且观光农业资源与名山、名水、名园等其它旅游资源之间区位组合条件好,能够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妙趣天成,相得益彰。海淀区又是发达的科技文教区,区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以及大公司较多,辖区居民文化水平较高。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把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作为陶冶情操、修炼心性的一个主要手段。积极开发农耕文化,发展体验型农业、教育型观光农业在海淀区有着良好前景。虽然海淀区农业规模逐渐缩小,但农业资源齐全、特色种类多、知名度高,观光农业资源比较雄厚。

(三)地理区位条件

海淀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内外交通便捷。区内路网密集,各乡、村都有公路连接,公共交通便利。以西三环和温颐公路为轴形成了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完善的交通设施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和京城居民来海淀观光、休闲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四)市场潜力海淀区是北京市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教育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旅游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拥有全市1/3的旅游人口(2700多万);另据统计,2002年海淀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约2.4亿,一年的外事接待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

(五)科技人才优势海淀区在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生产设备和农业信息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海淀区是科技力量和科技人才聚集的地区,这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二、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种植基地建设情况

海淀区现有粮田7.9万亩,平均亩产513.5公斤,以种植京西稻为主;有菜田2.8万亩,其中保护地1万亩,精品菜园1万亩,平均亩产量5600公斤,复种指数达2.3。近年来,市民农副产品消费逐渐转向“早、鲜、嫩”,崇尚“卫生、自然”。为适应都市消费的特点,海淀区大力发展反时令菜和“名、特、优、新、野”等特色蔬菜品种的生产。目前,特色蔬菜主要品种数约20个,其产量占全区蔬菜产量的30%以上,其产值占全区蔬菜产值的50%以上。保护地蔬菜和精品菜园的大力发展,山前地区形成了“特色鲜菜,四季长青”的现代都市农业;山后地区大田连片格方,地容地貌平整美观,实现了粮田农网化,形成山后地区别具意境的现代化大田农业的景观。

(二)花卉生产基地建设

海淀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7℃,年降雨量595mm,光照资源丰富,土质条件适宜,灌排系统良好,有利于花卉生长。近几年来,海淀区花卉业有了较大发展,四季青、东升、温泉、苏家坨、东北旺等乡都有不同规模的花卉种植园地,总面积约700多亩,有鲜切花、盆花、球根花卉、干花、绿化苗木,不仅有鲜艳夺目的花果供观赏,也有园林配置布景的绿色叶类植物。主要花卉品种有月季、菊花、香石竹、唐菖蒲、百合、鹤望兰、满天星、情人草、观叶植物等200多种。海淀区花卉业现已初步打开市场,形成了一批比较固定的客户,经营利润相当可观。正筹建中的占地1500亩的花卉市场,将是北京市区内较大的花卉市场之一,也必将是观光农业的又一盛大景观。

(三)观光果园建设

海淀区现有果园4万亩,其中苹果1.9万亩、桃l.4万亩、樱桃3100亩、杏2400亩、梨800亩、葡萄700亩、李子470亩、枣230亩。按“多品种、小批量、季季有果”的原则,调整果树种植结构,改变苹果、桃的种植面积过多,而其它品种种植面积过少的状况,调整到苹果约占1/3,桃约占1/3,特色果品约占1/3的格局。目前,特色果品的种植面积已调整到果树总面积的21%。同时,结合果树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批具有旅游价值的观光果园,主要有:(1)3000亩观光樱桃园。主要分布在苏家坨镇、温泉、四季青等乡沿山一线,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管理水平最高的樱桃基地。樱桃成熟期在5月中、下旬,晚熟品种可到6月上旬,早于杏、桃、苹果等,正值旅游观光的好时节。3000亩樱桃园,既是高效特色果品,也是一种自然景观,其中大部分成林成片,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开花结果期间,红绿掩映,星星点点,绵延不绝,颇有情趣。游人可以观光、采摘、品尝,曲径羊肠,畅游其中,令人耳目-新,心醉神怡。(2)观光百果园。沿西山一线,70~200米等高线的带状区域,是海淀区果园的主要分布地带。除了人工种植的苹果、桃、杏、樱桃、李子、梨等品种外,山野里还遍布着野杏、野桃、野樱桃、桑椹、野菜、野兔、狍子等野生资源。苏家坨、四季青等乡镇相继开辟了各种观光百果园。苏家坨镇在凤凰岭风景区下开辟了50亩苹果园作为观光园,园内建有50多座原始风情的小屋,每天可接纳140位游客,环境清雅,野趣横生,别有天地。园外建有野味品尝中心,可以遍尝山野之中的野果、野菜等野味。秋后收获季节,举办盛大的“百果大采摘”的观光旅游活动。苏家坨镇还在七王坟附近开辟了240亩观光果园,在古香道开辟了150亩观光果园,分布在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各个主要通道,是游人必经游玩的好去处。苏家坨、温泉、四季青等乡还发展日光温室(或大棚)观光果园,发展反时令水果,主栽品种有油桃、葡萄、樱桃等,大约可以提前1~2个月开花结果。在百花凋零,大地刚刚吐露春意之时,温室里的闹春花果无疑是早春海淀的又一盛景。(3)果树品种园。苏家坨镇的果树品种园占地200余亩,集中了北方主要的果树品种,既可以提供种苗,又可供游人观光欣赏、采摘品尝,也是学习、实习、实验的好场所。

(四)观光水面建设

近年来,海淀区大力开展了水系治理工作,主要治理了南沙河、北长河、北旱河、金河。通过治理,免除了水患,便利了交通,改善了生态环境,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山后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价值,对海淀山后地区的观光旅游事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大力推广农

业节水技术,如小管环沟渠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节约了水源,保证了丰产丰收,也为现代都市观光农业提供了发展条件。目前,海淀区有养殖水面5000余亩,年鲜鱼捕捞量150万公斤。近几年来,调整水产养殖结构,缩小四大家鱼的养殖比例,发展特色养殖,引进彭泽鲫、草鱼、甲鱼、罗非鱼等名优水产品,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同时,环境舒适,能够挡风、防雨、遮阳、保温的垂钓园也有了很大发展,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永安垂钓园、西河垂钓园、东北旺垂钓园、西小营垂钓园、西北旺垂钓园、四季青垂钓园以及百亭鱼乐园等。百亭鱼乐园位于颐和园西北的温泉乡境内,占地400亩,总投资1.5亿元,是传统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突出江南水乡风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公园,以垂钓、娱乐、食宿、观赏、游览为主要内容。具有江南风格的别致套房,既可休息,又可垂钓,400座形状各异、色彩不同的亭台、1080个石雕碑刻、1300米长的五千年中国历史壁画、百家姓起源寻根千米长廊等,使水面娱乐与园林艺术、历史文化相交融而独具魅力,为以粗旷雄伟著称的北国平添一分细腻隽秀的南国风光。

(五)民俗旅游村建设

苏家坨镇车耳营民俗旅游村是北京市首批民俗旅游村,依托毗邻的凤凰岭风景区和采摘果园,开展以生态度假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家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近年来车耳营民俗旅游接待形势一直保持良好态势。

三、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和了解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较多的行政干部和群众不知观光农业为何物,只有少数技术干部表示知道,但缺乏进一步了解。更为重要的是,部分行政管理部门在观念上还没有突破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没有意识到农业生产还能提供精神产品,旅游业还能以农业资源为载体,对观光农业的特点、作用、市场需求的认识也存在不足,没有意识到观光农业在促进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景点少、质量差,供需矛盾大

北京市居民在节假日,特别是双休日到郊区作短程旅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海淀区的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较少、质量不高,造成供需之间矛盾加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观光农业资源多数处于待开发状态

海淀区观光农业资源分布范围广、类型多;农业科技发达,农科人员众多。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观光农业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已开发的项目往往结构过于简单,特色不明显,管理水平差。观光果园、垂钓园多,设计的一些旅游活动大多雷同,集中于观光、垂钓等活动,游客参与性不强,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

(四)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

宏观上,市、区两级政府没有制定出鼓励观光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缺乏对观光农业发展布局的统一安排与指导。这就导致众多项目争先上马,观光农业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无序开发现象严重;微观上,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经过严密的立项论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导致市场定位不准,建设水平低,效益差。海淀区现有观光农业项目,多以苗木花卉、水果基地为主,功能上以生产为主,较多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观光只是附带功能,更有甚者,打着观光农业的幌子,不作实质性开发或另作它用,与发展观光农业的初衷背道而驰。严格来说,这些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观光农业项目。

(五)观光农业活动项目较单一

观光农业旅游活动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而像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活动项目较少,像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租赁形式和专项形式几乎没有,观光农业园区特色不突出。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但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项目结构不均衡。缺乏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例如国外的休闲农场。现开发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受规模所制,功能单一,很少能同时满足游客“食、住、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需求。

(六)客源市场挖掘不足,对信息传播与市场营销重视不够

把目标锁定城市成年居民市场的开发、忽视青年人以及农村客源市场是目前观光农业经营策略上的通病。事实上,观光农业因其体验性和展示性强,在青年人和农村中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观光农业属于新兴旅游产品,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各项目区还必须特别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通过强势的产品和准确的营销策略,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

四、海淀区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原则

1、必须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

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农业是基础,离开了农业,观光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观光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发展,决不能脱离农业另搞一套,更不能脱离农业,大搞人文景观建设。

2、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经过多年的发展,海淀区农业和旅游业都已经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稳定的布局,观光农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它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在农业现有开发基础上增加观光农业的特性。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达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3、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发展,严格控制滥占耕地

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现有开发项目为基础,重点筛选一批项目去完善、提高,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观光农业项目。要严格控制基建占用耕地,防止出现新一轮项目建设热,特别是变相的房地产开发热。

4、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没有特色就无法吸引游客。特色就是观光农业的地方特色和项目主题创意上的明显差异,求新、求异、不求全,避免重复建设。

5、必须坚持循序渐进

旅游市场的发育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根据目前的市场消费水平,观光农业应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短期采摘以及休闲、度假型的项目,教育型和租赁农园型项目应有选择的发展。

6、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观光农业之所以吸引游客,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在景点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资源与环境,切实搞好节约耕地、水土保持、绿化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实现观光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政策建议

1、加强领导,合理规划,规范管理,促进观光农业有序开发

(l)明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将海淀区观光农业纳入健康发展轨道,区政府应成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和旅游业的区政府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由农委、计委、财政局、旅游局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同时组建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办公室和协会不另设机构,委托旅游或农口现有机构进行管理,两个机构可以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全区观光农业发展的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

(2)制定观光农业项目管理办法和行业管理规范、标准,对项目立项条件、申请程序、审批办法、管理制度等事宜予以明确。

(3)各乡镇要在市、区两级总体规划指导下,密切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特点,做好本区的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各乡镇观光农业项目的实施应切实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

(4)搞好项目策划,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观光农业项目知名度,增强吸引力。观光农业作为交叉性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否则对游客很难有吸引力,因此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非常重要。对于已经策划好并建成的项目,要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

(5)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观光农业项目因要兴建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可能会产生新的污染源,不仅影响环境,甚至破坏农业景观,因此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搞好观光农业项目的环境治理、保护和美化;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监控与防治,由于各类游客从不同地方而来,可能会携带各种动植物病原体,如果管理措施跟不上,不仅影响观光农业本身的发展,甚至会殃及农业生态系统。

2、制定观光农业政策体系,扶持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壮大

观光农业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因此在资金、税收、规划土地、道路通讯、水电供应、门票收费等方面对观光农业发展应实行较为优惠的扶持政策,具体是:

(1)资金政策:设立观光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以及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对观光农业项目要列入相应的贷款计划,对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支持。

(2)税收政策:观光农业项目本质还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3)规划和土地管理政策: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只对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观光农业项目,可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执行。

(4)水电供应政策:对观光农业项目,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给予支持。

(5)交通政策:交通、旅游部门对观光农业项目集中区域可以开辟交通、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

(6)价格收费政策:对观光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既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又能使项目本身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切实按照市场经济方式和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和发展观光农业项目,达到富民强区的目的(l)广泛发动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农业项目。观光农业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经济效益,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开放的多元性社会化投资机制和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

(2)市级管理机构要会同区管理机构策划和包装一批重点项目,充分运用各种融资手段,对外招商引资。

(3)对于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者,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合作企业,也不论是农民个人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只要符合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好,在各项政策上都应一视同仁,给予扶持。

(4)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充分调动乡镇的积极性。观光农业能否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关键在于乡镇。首先乡镇一级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观光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城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其次要在市、区统一规划政策指导下制定本乡镇的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本乡镇观光农业的发展。

4、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

观光农业要健康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一方面要利用海淀区高等教育的优势,加强观光农业的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

去、请进来的办法和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认真抓好员工培训,提高项目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要建立农业旅游信息网络,实现与外部的对接。

第五篇:观光农业

浅谈旅游观光农业

[日期:2004-10-23] 来源: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观光农业旅游正在兴起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 年 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 4638.65 5112.75 5758.79 6347.84 7279.55 8344.39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 87.33 102.00 120.74 126.02 140.99 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 6.29 6.40 6.44 6.95 7.19 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 1375.70 1638.38 2112.70 2391.18 2831.92 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3、在我国发展观光,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

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3)观光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国内从事旅游观光农业的主要公司

1、北京锦绣大地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3亿元,全部项目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把观光农业引入传统农业中,将在基地建造“现代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区设计规模600余亩,其中人造湖泊面积60余亩,修建278个独立单元,园区内种植苹果、葡萄、枣、珍奇花卉及高档蔬菜,既满足游客观光,又供应市场需要。

2、北京朝来农艺园

朝来农艺园建于1996年9月,总面积30公顷,园区共分五个区域:生产区、净菜加工区、生活娱乐区、休闲观赏区和高科技示范区。其中休闲观赏区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荷花塘、观赏池、垂钓、游船、农业回顾展等。另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园,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综合性场所。

朝来农艺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定为“爱祖国、逛景城”陆上游主要景点之一。

3、深圳青青世界

青青世界于1995年5月开业,是一家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场,被誉为全新的第四代旅游产品的代表。青青世界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景点有侏罗纪公园、蝴蝶谷、瓜果园、陶艺馆、园艺馆等,另建有欧陆情调的木屋别墅、酒店客房、中餐厅、游泳池、钓鱼池等。

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休憩,更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陶、种植瓜菜等活动。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鹏城十景”之一;98年被评为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99年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旅游观光农业类上市公司

目前对观光旅游关注的上市公司较多,这其中以农业类上市公司和旅游类上市公司为主,但真正在大规模行动并将观光农业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上市公司只有金荔科技一家,蓝田股份也正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项目。

1、金荔科技(600762)

基本情况:公司的前身是飞龙实业,从1999年开始金荔投资对其进行收购、更名和整体资产置换。金荔科技经过一系列重组后,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公司已经转变成一家以果树种植为主,并积极从事养殖和三高农业开发、休闲度假经营业务的现代高科技农业企业。总股本10556万股,流通A股4326万股。

该公司目前的全部经营性资产是位于广州市增城的两个农场。金荔苑农场座落于盛产荔枝、龙眼等水果的增城市石滩镇,占用山地及水田3585.5亩。金荔庄农场已种植了优质荔枝(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等)、龙眼(古山二号、储良等)及其他果树30000多棵,果树已挂果。金荔苑农场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和龙门县麻榨镇交界处,占用山地以及水田31772亩。并进行了开发建设,部分山地种植了板栗、荔枝、龙眼果树,该农场还拥有一个较大的种苗培育地。该公司的两个农场位于分别位于正在建设的广汕高速公路和广惠高速公路旁,农场内的观光旅游设施部分已经建成,余下部分正在建设中,预计整个设施建成后将拥有日接待游客2000人的能力。由于广州市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而农场位于高速公路旁,因而游客源非常丰富,以每年的节假日100天、每天平均接待游客1000人、每人平均消费4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业观光收入4000万元,净利润2500万元。

公司还计划在湖南省衡阳建立金荔科技园,建成后的农业科技园将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功能融为一体。

2、蓝田股份(600709)

基本情况:主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兼营制药,卫生保健品和宾馆餐饮及烟酒批发,房地产开发。总股本44604万股,流通A股19975万股。

该公司最近的公告说,拟投资2000多万元在北京搞一个生态农业项目,从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经营。

下载石阡县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阡县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福县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

    安福县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 摘 要:在我国农业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如何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是实现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安福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就是一个呼应......

    关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情况汇报

    关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情况汇报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摘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快、规模大。浙江省武义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共......

    洪泽县观光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总结[五篇]

    洪泽县观光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总结 洪泽县农业委员会 一、洪泽县观光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由于我县观光农业刚刚起步,发展较为缓慢,到目前为止,全县正在建设农业观光采摘园2个、现代......

    内蒙古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试述包头市休闲农业发展 遂宁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近300万,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潜力巨大,加之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保障。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

    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默认分类 2009-12-25 15:03:43 阅读48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山西省观光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山西省农业厅观光农业是一项新产业,上世纪九十......

    观光农业是怎么发展的?(推荐)

    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 观光农业是怎么发展的? 观光农业的发展有其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民生活水平......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建设条件研究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建设条件研究 【摘要】本文以帅府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区为例,通过对园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剖析现阶段城北乡创业园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从产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