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行政管理学考试资料
行政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行政 —— 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以及管理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2、行政领导 —— 动词意义的行政领导,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功能,由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者通过行使行政职权,组织管理行政事务而进行决策、指挥、组织、控制、协调等行政活动的过程。
3、管理层次 —— 组织的纵向等级结构和层次数目。
4、一长制 —— 行政机关把法令的决策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位首长身上的领导制度。
委员会制 —— 行政机关的决策权力是由两人以上来行使的领导制度。
5、单一制 —— 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
联邦制 ——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6、行政决策主体 —— 行政决策主体在行政决策中处于决策主体性地位,对整个行政决策的形成、执行及其后果负责。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治领袖、官僚集团与公务员、司法机关与执政党。
7、公共预算 —— 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预算年度内公共收支状况的计划。
8、职位管理 —— 也称职位分类管理,是以职位为中心的分类管理。职位分类是指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务员职位按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别和等级。
9、行政组织结构 —— 指行政组织的各组成要素(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行政组织结构是完成组
织任务的机体和行政组织内部分工与合作关系的体现。
10、集权制 ——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行政组织完全在中央的指挥、监督、控制下行使本级权力,地方政府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
分权制 ——中央和地方合理划分行政决策权,地方行政组织在管辖范围内有自主决定权,中央对地
方在其权限内决定的事项不予干涉的权力结构形式。
11、基本行政领导制度 —— 从不同的角度对基本行政领导制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一长制和委员会制、层级制和职能制。我国现行行政领导制度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以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制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式的行政领导制度。
12、品位管理 —— 也称品位分类管理或等级管理,是以公务员的职务或等级高低为依据的人员分类方法。
13、政府人力资源 ——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各类人员的总和。
14、行政决策 —— 具有行政决策权的机关或个人依据国家的法律,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公共利益,有效的推行行政管理,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政方案的过程。
15、编制管理 —— 编制管理是指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人员定
额和结构比例所进行的管理。
16、行政区划 ——国家行政机关分级管理的区域划分制度,是国家为实行国家行政管理对其领土进行分
级划分形成的领土结构。
17、日常行政领导工作制度 —— 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具体化,对于建立科学的行政领导
制度,更好地规范领导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18、行政良心 ——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良心,实际上也就是指行政人员在履行其行政管理这一
特殊职业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深刻道德责任意识,以及对自我的行政行为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
19、政府职能 —— 行政管理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多发挥的基本职责、功能和作用。
20、行政荣誉 —— 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作出的肯定的道德评价;以及被评价人对这
种肯定性评价产生的自我意识。
21、行政领导方式 —— 行政领导者从事领导工作的风格和行为。一般有强制式领导方式、说明式领导方
式、激励式领导方式、示范式领导方式。
22、公共财政支出 —— 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所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23、行政伦理观 —— 行政管理主体在行政管理领域中关于行政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是行政管理主体行
政管理的伦理实践与行政伦理观念的凝结与升华。
24、公共财政体制 —— 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它是指国家管理财政分配活动的组织机
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制度。
25、行政纪律 —— 行政组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而制定的,要求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
甚至个人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政准则和行为规范。
26、行政伦理规范 —— 社会对行政人员提出的从事职业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要求。
27、行政责任 —— “行政责任”是行政伦理关系的核心概念,也是行政伦理范畴的核心内容。一方面
指行政主体对于其服务对象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或客观责任;另一方面则是指行政主体对其面临的义务或客观责任所承担的主观责任。
28、行政决策参与主体 —— 那些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行政决策
结果的各个主体。一般包括非执政党、公民、利益集团、智囊团、大众传媒。
29、公共财政收入 —— 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活动的总和。
二、论述题
1、叙述政府间关系的类型。
答: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国内政府间关系的主轴是政府间的纵向关系,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有时可以简
称为“中央与地方关系”。
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地方政府间的纵向隶属关系,第二种是同级地方政
府之间的平行关系,第三种是级别不同,又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斜向关系。
2、什么是行政伦理的养成机制 ?
答:行政伦理的养成机制是指关于行政伦理品德的培养教育机制。
行政伦理的养成机制包括外部养成机制和内部养成机制两种类型。
行政伦理的外部养成机制也是行政伦理的法律规章制度约束机制,即通过法律、法规等规范性
文件,将公职人员的伦理责任和义务制度化,既保证了行政组织的伦理水平,又可以促进行政人员伦理操守的养成。
行政伦理的内部养成机制也是行政伦理的责任认同机制、习惯养成机制或行政良心的调控机制。
3、行政决策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基于现实国情原则
基于现实国情原则就是指,要从现实国情出发,在历史的、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把握政策问题,是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就是指,要以全局为着眼点,在努力解决单一领域的社会问题的同时,兼顾其他领域的社会问题,以期产生合力,展现政策的整体效益。(3)社会公正及利益补偿原则
这是指某些在执行中可能会造成部分群体利益短时间受损的决策,必须进行利益补偿,以维持社会公正。
(4)民主参与原则
民主参与原则就是指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尤其是在政策备选方案的设计与论证过程中,必须坚持听取社会各方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4、什么是公共财政收入、支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
答:公共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活动的总和。
财政公共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公债收入。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以国家的政治管理权力为基础,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取得公共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公共收费是政府通过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公债收入是政府凭借其信用儿举措的债务。
公共财政支出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所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公共财政支出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遵循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进行非市场性再分配,将钱款单方面转移给受领者的支出活动,它不直接体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和要素的需求和消耗。转移性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等组成。
5、叙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分类。
答:特点:(1)管理主体具有权威性。(2)管理体系具有复杂性。(3)管理对象具有多样性。(4)管理手段具有政治性。(5)管理目的具有公益性。(6)管理运行具有法治性。(7)管理效益具有抽象性。
分类:按照管理对象的身份不同分类,可以分为领导职务人员的管理和非领导职务人员的管理。
按照管理对象的工作性质不同分类。
按照管理层面的不同分类,有可以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层面。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品位管理和职位管理。
品位管理也称品位分类管理或等级管理,是以公务员的职务或等级高低为依据的人员分类方法。职位管理也称职位分类管理,是以职位为中心的分类管理。
品位与职位结合的分类管理,就是结合品位管理和职位管理的优势的分类管理。
6、什么是行政伦理观 ?
答:行政伦理观就是行政管理主体在行政管理领域中关于行政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是行政管理主体行政管理的伦理实践与行政伦理观念的凝结与升华。行政伦理观具体表现为执政党、国家机构和国家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活动现象、行政伦理意识现象与行政伦理规范现象。一般认为,行政伦理观包括正义观、公平观和民主观。
正义观是以正义原则为基础的行政伦理观强调行政权力、行政组织都是公共资源,行政权力主体在追求公共利益实现过程中,只能获得法律精神上的利益,而不得利用公共权力来为个人或是本部门谋取私利。
公平观是行政人员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所要遵循的,平等对待一切社会成员的原则和理念的总和。民主观是体现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满足公民的参与愿望,并通过程序设计为社会成员的参与和自治提供制度保障。
7、什么是公共预算管理 ?
答:公共预算的定义:公共预算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预算年度内公共收支状况的计划。
公共预算的产生:国家预算制度确立就表明,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控制政府财政收支的经济手段和限制公共行政官员的管理手段。
公共预算的作用:在行政管理中,公共预算发挥着为政府筹资、理财和配置财务资源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包括筹措预算资源、从事资源配置、控制和监督预算资源的作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
编制公共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国家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公开性原则、量入为出的原则和开源节流的原则是各国政府在编制公共预算时都会遵循的基本原则。
公共预算模式可分为分项排列式预算模式、规划计划预算模式、目标管理预算模式、零基预算模式、绩效预算模式。
8、叙述行政领导者及领导群体的素质结构。
答: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指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在行政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层次性、变异性的特点。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应该由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另个放的内容构成。
行政领导群体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完整结构。
行政领导群体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阅历结构。优化行政领导群体结构应遵循整体最优原则、权变原则、用人所长原则和自优原则。优化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主要途径有:(1)树立优化领导群体结构的新观念。(2)建立优化领导群体结构的新机制。
9、叙述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答:基本要素:(1)职能目标:这是组织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及基础,是组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行政组织的首要因素。
(2)机构设置:根据组织目标、职能范围在行政组织系统内部按照一定法律程序和分工要求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
(3)人员构成:人事行政组织的主体,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行政人员构成行政组织及其机构。
(4)权责体系:权责体系的存在和作用,使行政组织成为一个上下一致、左右协调、分工有序、共同承担目标任务的有机体。
(5)运行程序:行政活动内在规律性的客观反映。
(6)法制法规:作为行政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法制规范是否健全与完善是行政组织现代话、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7)物质资源:行政组织存在和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行政组织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类型:按照层级权限的不同,可将行政组织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中央行政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责是组织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行政事务。
地方行政机关即基本职责和管理权力只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行使的行政机关。
按照行政组织的工作性质,可以将行政组织分为领导机关、职能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关。
领导机关又称首脑机关或中枢机关,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决策和监督中心。
职能机关是指在领导机关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方面行政事务的机关。
辅助机关是直接协助行政首长及各职能机关工作,在行政组织内部承担辅助性业务工作的机关。咨询机关是指为领导机关或行政首长出谋划策,提供各种对策建议和政策方案的政策研究机关。按照行政机关之间的隶属关系,可以将行政组织分为直属机关、派出机关。
直属机关是指根据需要而设置的主办各项专门业务、为领导机关直接管辖的单独机构。派出机关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在辖区范围内依法设立的分支机关或代表机关。
10、叙述行政决策主体和参与主体。
答:行政决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治领袖、官僚集团与公务员、司法机关及执政党。立法机关是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具备了其他决策所没有的普遍化和确定性的特征。行政机关是针对一些日常性公共事务而提出的。政治领袖是具有公共法权的行政决策主体。
官僚集团与公务员可以看做是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公务员集合到一起就构成了官僚集团。司法机关参与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是法院判决。执政党是行政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决策参与主体。
行政决策参与主体:非执政党一般被称为在野党,在特定条件下在野党也成为反对党。公民是具备一定的国籍,依照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利益集团是指除阶级、政党、政治团体之外,各种以物质利益为纽带而形成的团体和群体。智囊团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官方咨询机构,而且还包括半官方和民间的智囊机构。
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电子信息等人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
11、叙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和方法。
答:流程:(1)人员录用: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选取人员填充空缺职位的活动或过程。
(2)职业规划: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个人事业发展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3)考核: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政府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出勤情况、绩效水平和廉洁程度等方面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察和评价的活动。(4)培训: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和政府公务员自身发展的需要,由有关的培训机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的活动。(5)奖惩:奖励和惩戒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6)职务升降: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程序提高或降低政府公务员的职位与级别。
职务任免:指任免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任免权限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通过
法定程序,任命或免去政府公务员担任某一职务。
(7)辞职、辞退和退休: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口环节,是政府人力资源新陈代谢,淘汰更新机制体现,是保证政府部门人员精干、高效的主要措施,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
方法:(1)人员录用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有布告法、档案法、考察法、考录法和推荐法。(2)人员培训的方法最主要的有讲授法、研讨法、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法。
(3)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有描述法、民意测验法、关键事件法、配对比较法和指标量表法。
12、叙述行政伦理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
答:行政伦理监督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行为是否符合有关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所进行的考察和督导。
以监督主体划分,包括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机制是指由来自行政机关之外的监督主体进行监督所构成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它主
要包括权力机关监督、政党监督、社会团体及群众舆论监督。
内部监督机制是指由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主体进行的行政伦理监督。它主要包括自我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
行政伦理评价是特定的行政机构或社会公众对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行政伦理关系、行政人员及其行为作出善恶判断的过程。
行政伦理评价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评价的主体和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和客体:特定的行政机构或部门,也可以是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和团体。
评价标准:长期的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生成的行政道德原则和规范,当然也会包括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
评价方式:主要有社会舆论方式、行政行为习惯方式、行政人员的内心信念。
13、什么是编制管理?编制管理包括哪些内容和具体方法 ?
答:
编制管理是指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人员定额和结构比例所
进行的管理。
编制管理的内容主:主要有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职能管理:确定各行政组织机构的职能范围并协调不同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的工作。机构管理:对机构设置与调整的管理。
人员管理:对行政组织内的人员数额、结构、领导职数、公务员数额等方面内容进行管理。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编制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法制方法、经济方法、行政方法。
法制方法:指依据法律规范对政府机构的设置、撤销、分设、合并,以及编制的增减等活动进行
管理的方法。
经济法法:指按照物质利益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对编制进行调控的方法:它包括经费预算管理、编制与工资基金结合管理、编制包干、经济奖惩。
行政方法:指编制管理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利,按照组织系统对编制进行直接管理方法,这是
编制管理中传统的基本管理方法。它包括制定编制方案、核定编制总额、具体审批编制、进行编制监督等。
14、政府职能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
答: 政府职能包括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职能、镇压与治安职能、民主建设职能。经济职能:(1)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维护经济发展的稳定。
(3)追求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4)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社会职能:指除了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之外政府所具有的管理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的职能。运行职能包括: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决策职能:根据客观实际资料,确定政府的目标和任务,并具体设计出实现目标的方案、步骤、方法和工作。
组织职能:政府为了实现目标、计划而建立政府的组织体制,并对行政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指挥、沟通和协调。
协调职能: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行政环境,使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在组织内协调地开展行政工作,从而有效地完成行政目标。
控制职能:政府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而确立的职能,包括监督、检查和纠偏。
15、公共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
答:公共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活动的总和。
财政公共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公债收入。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以国家的政治管理权力为基础,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取得公共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公共收费是政府通过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公债收入是政府凭借其信用儿举措的债务。
第二篇:电大行政管理学资料
名词解释: 1.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14.考任制: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18.非程序性决策: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1.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2.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3.程序性决策 :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4.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2.行政体制 :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3.层级制 :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4.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1.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2.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3.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4.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2.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3.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4.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日标、组织激励、贵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交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1.地方政府体制: 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2.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3.程序性决策: 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4.行政效率: 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 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1.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2.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3.组织文化: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7.地方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8.完整制: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9.分离制: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10.层级制: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11.机能制: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2.行政领导: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13.委任制: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的制度。15.人事行政: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16.人力资源: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19.经验决策: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20.行政决策参与: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众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22.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3.法制监督: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24.舆论监督: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25.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26.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28.行政规章: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29.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30.行政赔偿: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31.行政方法: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32.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
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33.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34.行政改革: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物,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36.电子政府: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单项选择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作者是(B里格斯)。3.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4.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D美国)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5.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A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C领导决策系统)。
7.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D准备阶段)。
8.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B跟踪监督)。
9.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给予党纪处分。
10.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A.《行政学导论》)。
1.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B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2.公共行政环境的(B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3.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A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4.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D德)国的地方政府。
5.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A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6.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C积极方案),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7.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D实施阶段)。
8.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中央预算)。
9.目标管理方法是(C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10.从20世纪(A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D法约尔)。
2.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张金鉴的(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3.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政府职能)。
5.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B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的。6.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A行政职位),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7.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D委任制)。
8.部外制是(B美)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9.目标管理方法是(B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10.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A横向沟通)。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D泰勒)。
2.公共行政环境的(D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3.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A特殊型)的行政区。
4.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A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5.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C领导决策系统)。
7.(B平行)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8.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D社会监督)。9.对涉及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公务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B行政监察机关)给予政纪处分。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B2003年1月1日)。
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D.张金鉴)。
2.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4.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C.追踪方案)。
5.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D.特殊型)的行政区。6.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A.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7.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
8.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C.纠正偏差)。
4.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D中国)。
5.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D决策权力)。
8.(B平行)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多项选择题
1.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2.下列实行品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B法国D英国)。
3.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A行政指挥B行政控制C行政沟通D行政协调)。
4.社会监督的主体是(ABCDE)。
5.税收的基本特征有(A强制性C无偿性E固定性)。
1.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2.西方各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之处主要是(A公开考试、择优录用C政治中立、职务常任D人事分类、依法管理E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3.行政实施阶段的环境主要包括(A行政指挥B行政控制C行政沟通D行政协调)。
4.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E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5.标杆瞄准的类型主要有(ABCDE)。
1.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A怀特B魏劳毕E费富纳)完成的。
2.组织文化包括(A组织观念B法律意识D价值观E道德感情)。
第三篇:行政管理学考试纲要
行政管理学考试纲要
第一章
公共行政的含义;行政国家的定义;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生态行政学;
第二章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演变;行政职能的含义;精英政治;市场失灵;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优先论;
第三章
行政权力的特性;行政权力分配的方式与途径;行政权力的非人格化;行政授权的含义;行政授权的方式,逆向授权;行政权力行使的基础;权力程度;
第四章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领导力;知行合一;
第五章
行政组织的含义;组织目标的功用与层次;管理幅度;目标管理;直线职能制;委员制;组织变革;
第六章
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比较;考任制;公务员的一般权利和义务;公务员的一般道德规范;公务员的违法乱纪行为;
第七章
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的特点;不确定性决策;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第八章
行政执行能力;行政执行的特点;
第九章
行政方法的含义;行政基本方法有哪些;行政计划的构成因素;行政技术有哪些;
第十章
行政效率的内涵;试述如何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
第十一章
机关管理的内涵、原则;政府采购;
第十二章
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的职能;税收的定义及特点;
第四篇:行政管理学考试大纲
行政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题型与分数
简答题:10*4
论述题:20*2
材料分析题:20
二、大纲
1.第一章:管理与行政的联系与区别。
2.斯蒂尔曼二世著《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11月版):第一章,P23-P40:斯蒂尔曼二世是如何论述反国家主义与美国公共行政研究之间关系的?
3.第二章:里格斯农业社会的融合型行政模式的特点,工业社会衍射性行
政模式的特点。
4.古德诺:政治——行政二分法:威尔逊与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思想
有何异同,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5.第四章:公共政策精英模型与团体模型的区别,公共政策传统理性模型
与有限理性模型的区别
6.第六章:零基预算的含义及其步骤,复式预算的含义及优缺点。
7.第七章: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电子政务的意义。
8.第九章:案例:齐抓共管计划生育工作,案例:一次性筷子为何禁而不
止?
第五篇:《行政管理学》考试大纲
《行政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科目。通过本考试,旨在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所应有的专业基础素养和研究潜质。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竞争性选拔考试。重点考察学生对行政管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规律的科学,包括管理的主体、对象、方式,以及管理依据等问题,是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课和核心课程。本考试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全面地理解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行政管理学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适当追踪学科前沿,了解行政管理学演变的脉络,熟悉行政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具有较好的从事公共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四、考试形式
考试采取闭卷方式,总分150分;基本识记测试与应用技能测试相结合,题型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五、考试内容
行政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前沿理论,行政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流派、主要思想,要求考生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并在领会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主要内容及知识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