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汇报材料
一、惠农政策宣传落实情况:
1、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的受理补贴工作。南城财政分局高度重视,在家电下乡工作会召开后,认真学习政策,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宣传和受理,确保政策到位、服务到位,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把好事办好。
一、大力宣传家电下乡补贴工作。在主要路口和人员集中的地方张贴家电下乡产品名录和家电下乡补贴程序,让农户了解政策和办理程序。
二、加强管理、建立档案。安排专人、严格审核,在审核补贴申报时,对在互联网上查询相对应产品的品牌规格型号价格与农户购买产品的品牌规格型号价格核对一致的,及时受理其申报,同时在“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补贴备案。
三、及时受理上报。对条件符合要求的农户及时受理,在受理申报过程中,指导农户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涉农补贴一本通”存折帐号及家电下乡产品的发票、专用标识卡复印件,同时在“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补贴备案。按照市局要求,对审核合格的补贴申报资料,报送市局商贸股。2009年授理汽车、麾托车共129台,发放补贴211124.8元,授理家电123台,发放补贴22318.87元。
2、做好直补工作。一是发放一封信,让农民朋友了解今年的惠农政策。二是对全处19个行政村2009年小麦、中稻种植面积进行核定,并且进行张榜公示,共计有5645户农户申报,申报小麦、中稻种植面积33160.72亩。三是对粮食补贴农户信息进行数据录入,同时与信用社做好信息衔接,保证市局拨付的2009年粮食补贴资金能及时、准确地打入种粮农户的“一折通”上。2009年共发放直补资金2487408.32元,涉及农户5598户,其中:
1、粮食补贴535775.05元,2、良种补贴263304.71元,3、农资综合补贴1303405.96元,4、油菜补贴发放54331.6元,5、退耕还林补贴152191元,6、能繁母猪补贴178400元。
二、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省农村综合改革会议精神,南城办事处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市综改领导小组及综改办的指导帮助下,在办事处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下,继续深化完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乡镇机构改革初显成效
(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普九化债”落实到位。
(三)市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四)其他配套改革协调推进
三、财政所内部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南城财政分局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按照“创唯
一、争第一”的工作目标,落实各项责任制,严格内部管理,规范工作程序,在制度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严格执行财经法规。认真执行《会计法》、《预算法》,做到制度上墙、落实到人、细化到事,规章制度做到人手一册,强化财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明确岗位职责。每年年初与每位同志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严格考核,按照要求定岗、定责、定人,执行好“首问责任制”和“限时服务制”,以服务质量为标准,以群众满意为目的来衡量工作好坏,并采用设立服务监督台、推行党员示范岗、聘请行风监督员等多种形式来督促财政干部的工作行为。
——健全约束机制。日常收支业务做到日清月结,清晰明了,审批手续完备,各类账簿设置齐全,记账准确,报账及时。所内规范内部互审监管机制,每个岗位和审核人按月审核有记录、建议整改有备案,起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提倡爱岗敬业,做到清正廉洁,不办人情事,不拨人情款,强化依法征收,依法行政,树立良好的财政干部形象。并经常开展“我爱我家”教育活动,形成大家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
四、基层干部生产生活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生活情况
1、工作上:一是遵守分局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自觉按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各项政策和政治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三是相互尊重,团结友爱。
2、生活上: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一些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活动。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改善办公环境
南城财政分局
二0一0年三月十日
第二篇: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
方案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根据中央、省、市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确定乡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乡。
二、成立“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组织部长和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
长。组织部、政府办、财政、政研室、人事、编办、农办、经管、教育、民政部门的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在相关部门设立配套改革办公室。
1、在县财政局设立综合协调办公室。由同志兼任主任,、、任副主任,为专干。负责全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协调与督查工作,全面掌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负责研究乡镇财政管理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2、在县人事局、编办设立乡镇机构改革办公室。由兼任主任,任副主任,为专干。具体负责乡镇政府职能调整、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乡镇事业单位精简编制、人员分流等工作。
3、在县教育局设立农村教育配套改革办公室。由兼任主任,任副主任,为专干。负责全县农村教育布局、精简和优化教育队伍等工作。那一世范文网-http://
4、在县民政局设立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办公室。由兼任主任,任副主任,为专干。负责指导自愿撤并乡镇和并村并组,精简村组干部,督促落实农村优抚对象和五保户资金与管理工作。
5、在县农办设立化解乡村债务配套改革办公室。由兼任主任,任副主任,为专干。具体负责乡村债务的清理和化解等工作。
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推动农村社会奔小康为根本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按照全面深化,综合配套,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平稳推进,统筹兼顾,整合资源,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初步建立起符合农村实际,改变农村面貌,增强农村活力,确保农业投入,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发展,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四、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加快转换乡镇政府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
立行政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行政编制精简10%,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综合设置乡镇内设机构。对自收自支单位和“七站八所”等乡镇基层事业单位,重复设置的要合并,能撤销的要撤销,不宜由政府主办的要推向市场,公益性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分类管理,采取多种途径,妥善分流多余人员。此项配套改革由编委、人事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抓好撤并建制村工作。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切实做好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通过并村并组,实行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减少并严格控制村组干部人数,在减轻财政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扩大村级规模,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同时,稳妥开展乡镇区划调整试点工作。此项配套改革由民政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解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做好教师核编定岗分流工作,要改革和完善学校用人机制,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分流不合格教师和清退临时聘用人员。鼓励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教。搞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在尽可能方便学生入学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较小,条件较差,不便于组织教学的学校,或根据需要改设教学点,加大解决学校危房改造。此项配套改革由教育部门负责,财政、编委、人事部门配合。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围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自给能力,合理确定县乡财政体制。调整改革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方式,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债权债务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
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监督乡镇财政收支,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乡镇财政所的职能由过去向农民“收钱”改为向农民“发钱”和加强乡镇政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上来,重点充分运用乡镇财税信息化网络建设,做好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良种、农机购置、退耕还林、农村优抚、低保、五保户供养、村组干部工资及新型合作医疗等各项补贴的管理、发放工作。此项配套改革由财政部门负责。民政部门配合。
在坚持制止新债的前提下,积极做好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全面推行“村帐乡管”。要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消化”的原则,清理债权债务,盘活闲置资产;采取建立消赤减债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和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此项配套改革由农办、经管部门负责,财政部门
配合。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内容与要求,认真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方案,报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
五、试点工作时间安排。第一阶段:月底前相关部门上交配套方案报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阶段:月日前召开试点工作会议,培训骨干,部署改革试点工作。第三阶段:月日前完成清理审核乡、村债权债务,财产核实登记。月底完成村组区域调整和乡镇相关机构撤并后新的机构挂牌。第四阶段:月底前选举并村后的“两委”班子。总结验收。
六、严明改革纪律。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程序操作,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准借改革之机私分集
体财产,滥发钱物,私设小金库。违者将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篇: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根据中央、省、市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xx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确定xxx乡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乡。
二、成立“xx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xxx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xxx、县委副书记xxx,常务副县长xxx、组织部长xxx和主管农业的副县长xxx为副组长。组织部、政府办、财政、政研室、人事、编办、农办、经管、教育、民政部门的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在相关部门设立配套改革办公室。
1、在县财政局设立综合协调办公室。
由xxx同志兼任主任,xxx、xxx、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负责全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协调与督查工作,全面掌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负责研究乡镇财政管理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2、在县人事局、编办设立乡镇机构改革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具体负责乡镇政府职能调整、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乡镇事业单位精简编制、人员分流等工作。
3、在县教育局设立农村教育配套改革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负责全县农村教育布局、精简和优化教育队伍等工作。
4、在县民政局设立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负责指导自愿撤并乡镇和并村并组,精简村组干部,督促落实农村优抚对象和五保户资金与管理工作。
5、在县农办设立化解乡村债务配套改革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具体负责乡村债务的清理和化解等工作。
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推动农村社会奔小康为根本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按照全面深化,综合配套,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平稳推进,统筹兼顾,整合资源,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初步建立起符合农村实际,改变农村面貌,增强农村活力,确保农业投入,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发展,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四、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加快转换乡镇政府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立行政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行政编制精简10,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综合设置乡镇内设机构。对自收自支单位和“七站八所”等乡镇基层事业单位,重复设置的要合并,能撤销的要撤销,不宜由政府主办的要推向市场,公益性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分类管理,采取多种途径,妥善分流多余人员。此项配套改革由编委、人事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
(二)抓好撤并建制村工作。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切实做好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通过并村并组,实行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减少并严格控制村组干部人数,在减轻财政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扩大村级规模,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同时,稳妥开展乡镇区划调整试点工作。此项配套改革由民政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
(三)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做好教师核编定岗分流工作,要改革和完善学校用人机制,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分流不合格教师和清退临时聘用人员。鼓励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教。搞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在尽可能方便学生入学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较小,条件较差,不便于组织教学的学校,或根据需要改设教学点,加大解决学校危房改造。此项配套改革由教育部门负责,财政、编委、人事部门配合。
(四)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围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自给能力,合理确定县乡财政体制。调整改革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方式,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债权债务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监督乡镇财政收支,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乡镇财政所的职能由过去向农民“收钱”改为向农民“发钱”和加强乡镇政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上来,重点充分运用乡镇财税信息化网络建设,做好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良种、农机购置、退耕还林、农村优抚、低保、五保户供养、村组干部工资及新
型合作医疗等各项补贴的管理、发放工作。此项配套改革由财政部门负责。民政部门配合。
(五)在坚持制止新债的前提下,积极做好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全面推行“村帐乡管”。要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消化”的原则,清理债权债务,盘活闲置资产;采取建立消赤减债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和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此项配套改革由农办、经管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内容与要求,认真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方案,报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
五、试点工作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05年xx月底前相关部门上交配套方案报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阶段:2005年xx月xx日前召开试点工作会议,培训骨干,部署改革试点工作。
第三阶段:2006年x月x日前完成清理审核乡、村债权债务,财产核实登记。2006年x月底完成村组区域调整和乡镇相关机构撤并后新的机构挂牌。
第四阶段:2006年x月底前选举并村后的“两委”班子。总结验收。
六、严明改革纪律。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程序操作,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准借改革之机私分集体财产,滥发钱物,私设小金库。违者将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聚焦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国的新特区建设
(李慎中 山东省临沂一中 276003)【背景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沿京海广铁路长江流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带带经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材料二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探索我国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步骤。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今后全国将形成东(上海、天津、深圳)中(武汉、长株潭)西(成都、重庆)互动的试点格局。材料三 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示意图
【试题设计】(1)改革开放初期,_____________带最早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将逐步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上部分产业的转移。试简要分析产业转移对这些地区带来的影响。
(2)简要说明在我国“弓箭型”经济发展格局中,长三角城市群地理区位的重要性。(3)长江流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内差异显著,东西互补性强。简要说明这种区域合作的意义。
(4)为促进上海海洋运输的发展,上海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浦东南汇芦湖港约30千米的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
简述上海在洋山建设新港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其对上海发展的主要作用。
(5)十—·五规划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协调区域发展,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列为优化开发区,请你简要说明其经济发展方向。
(6)简述武汉城市圈的主要优势及其快速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7)长株潭城市群占优势的工业部门是什么?说出其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
(8)武汉城市圈周边100千米半径内,集中了8个中小城市。和长株潭城市群相比,其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是什么?
(9)长江中游地区以洞庭湖、鄱阳湖为主体的湿地众多,但50年来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简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10)成渝试验区是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特区”。与另外三个相比,其区位上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11)简要评价成渝试验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和交通方面有哪些明显的优势或不足? 成渝试验区与另外三个“新特区”相比,从区位上看,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
(12)重庆和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重庆市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成都市1100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多万。简要分析成渝试验区城乡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参考答案】
(1)(东部)沿海经济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处(沿海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和长江流域经济 带的出海口位置);有利于发挥对外联系便利、对内腹地广阔的区位优势,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3)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的潜在优势,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4)区位优势:港区具备深水条件,距国际航线近;岛屿众多,港区发展预留空间大;腹地纵深广阔。影响:促进上海形成以航运功能为支撑的贸易中心;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能力,助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5)答法1: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②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答法2:①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优势:地处京广铁路和长江两大经济轴线的交汇处,经济区位条件更好;武汉经济聚集与辐射功能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科技实力雄厚;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好;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市场前景广阔。意义:促进中部崛起,从而起到承东启西,南北贯通的作用,有利于东中西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有色金属冶炼 锑矿、铅锌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8)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较差。
(9)消弱了湖泊对长江的调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生态遭破坏。
(10)成渝试验区位于西部内地,而另外三个位于东部沿海。
(11)优势:天然气、井盐、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有宝成、成昆、成渝等铁路和长江航运;水能丰富;不利:交通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2)现状:农村人口多,农业所占比重大,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趋势:成渝两地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以城市带动农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电话:*** 邮箱:lishenzhong@126.com
第五篇:综合配套改革综述
综合配套改革综述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2005年以来的新生事物,它不同于九十年代中期的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城市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完善改革推进方式,推进攻坚阶段改革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其主要目的是以试点地区为载体,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通过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改革发挥试点和带动作用。
一、国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历史意义
尽管我国的体制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到目前为止,问题还很多。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生产力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改革远未成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涌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这使得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就是在我国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下应运而生的。国家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方面可以通过试点探索,积累经验,通过局部示范、以点促面,为有效解决面上的共性问题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可以把改革风险和试错成本控制在一定区域之内,平稳有序推进改革进程。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处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之中。没有实践的探索,就不会有理论的创新;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试点地区最起码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对今后面上改革工作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总结,这对试点地区的遴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就没有试点价值和推广意义。作为试点地区来讲,应该对进一步改革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主要目标定位搞清楚,想明白,慎重应对。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区,考虑的因素和条件是:一是地域有代表性。试点地区在全国范围或东、中、西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能够代表处于不同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二是内容有典型性。试点地区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能代表本地区的普遍性,所确定的改革任务能反映本地区改革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对推动全国或一定区域面上的改革具有示范意义。三是有较强的组织领导。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有较为健全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推进机制,能够为试点工作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四是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在一些领域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并已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工作基础。通过试点,能够在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创造新经验,为其他地区的新体制建设提供示范。五是有相应的发展潜力和承受能力。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群众对改革的认识程度深,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高,能正确对待改革成果,社会承受能力比较强。
三、综合配套改革的特征
综合配套改革的特征,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了一个基本框架,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障碍仍然存在。我们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配套性强的改革。改革的风险性、复杂性大增强。经济改革也对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的综合性、配套性要求明显增强,这就决定了综合配套必须先行先试。其主要特征:一是改革的综合性。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个相关的方面,从改革的范围和领域来看,以前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如今的改革层次更深,利益主体更广泛,涉及社会领域、政府体制、涉外经济、生态环境在内全方位。二是改革的配套性。从改革试验的内容来看,各领域的改革紧密相连,不仅不同领域的改革是相互协调,互为条件,而且在同一领域改革的内部,也要求不同改革措施之间协同配合,互相支持。
四、综合配套改革的路径
综合配套改革是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变迁,不同于以前较为单一的改革模式,因此综合配脱改该配套改革的路径是围绕着要求来设计,从世界范围来看,改革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动力和主体是国家;二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即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的动力来自经济利益主体对制度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自下而上的变迁过程,制度的转换替代都需要时间。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的命令和法律引入来实现的,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有可能违背一致性同意的原则,尽管在强制运作,可能违背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可能并不按照这些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综合配套改革中,我们要很好的进行转变,就是要综合配套改革既不能延续以往的强制性改革,更不能是诱致性改革,应将转变为政府引导下的诱致性改革。
五、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质与核心
任何改革的实质与核心都在于制度变迁。实质是一个社会以新的更富有效率的制度来取代旧的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资源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是土地、劳动、技术多种要素相配套的结果。我们以往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使得我国产生一种路径依赖,制度创新以及演进的动态累积的过程,制度本身在改革过程中要成为一种内生动力。建立以内生性制度为保障的本地化发展新模式,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更好的推动区域发展,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质。
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情况
截止2008年12月,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七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方案》,这是国内第一个启动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圈(群)。10月,《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也获国务院批复。
自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不少地方先后向国务院或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申请。到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提出申报21个试验区。从申报的时间看,2005年申报4个,2006年申报6个,2007年申报11个。从分布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申报11个,中部地区申报6个,西部地区申报4个,包括:(1)要求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区、江苏省苏州市和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台州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辽宁省大连市、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安徽省合肥市、河南省郑州市和开封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贵州省安顺市,(2)要求列为国家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江西省赣州市,(3)要求作为发展国际旅游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的海南省三亚市,(4)要求列入国家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从总体上看,申请开展试点的地区都紧紧围绕解决制约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力求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后两到三年,国家将重点做好现有试验区改革试点工作和试验到期的总结工作,原则上不再批准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鼓励各省(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发改委将紧密关注、密切跟踪省级试点的改革创新工作,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行指导、协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