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合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促进和保障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决定执法检查
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浦东从诞生到发展都与改革紧密相连。今年是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9年,也是《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通过实施的第7年。
5月13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决定》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动员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出席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燕群、吴汉民、洪浩、薛潮,秘书长姚海同等出席会议。根据常委会2014年度监督工作计划,7月份召开的常委会会议将听取执法检查报告。
自贸区建设为综改注入新活力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首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从被确立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的那一天起,浦东就背负起国家战略的使命。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这“三个着力”,是中央对于浦东综改的要求,也涵盖了浦东综改的全部。
2007年4月26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按照“全国能借鉴、上海能推广、浦东能突破”的原则要求,浦东综改的目的就是围绕发展、促进发展,率先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综改的突破口就是以制度创新推动金融发展和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综改的路径就是要以开放促改革;综改的对象是政府自身,通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决定》实施7年来对落实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支持、促进、引导和规范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为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和先行先试提供法制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承载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域面积的浦东新区,改革大棋局又注入新的机遇与活力。浦东正将三中全会精神体现到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试验试点中,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化优势为胜势。
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已经过一审,即将进入二审。《条例草案》根据自贸区的定位和特点,设计了涵盖管理体制、投资开放、贸易便利、金融、税收、综合监管、法治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总体制度框架。
“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明确执法检查的任务和目标。”殷一璀说,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推进市和区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形成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合力;推动相关部门总结经验,从制度创新层面促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自贸试验区建设联动;督促有关方面抓紧完善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规范,并为人大制定好自贸区条例总结经验,更好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加强各方协同,务求执法检查的实效
今年,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第四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也是上海自贸区改革“溢出效应”开始显现的一年。用好这两大国家战略,是浦东改革最重要的底牌。为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2014年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安排呈现出新的亮点,比如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进一步发挥突破带动作用,制定出台自贸试验区2014年版负面清单。
据悉,市人大将重点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市和浦东新区政府作关于执行《决定》、转变政府职能的专项工作汇报,实地调研浦东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执法试点和浦东新区市民中心等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情况;财经委重点围绕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市和浦东新区政府作关于执行《决定》、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的专项工作汇报,实地调研实体经济和经济新业态等发展情况。
浦东新区人大表示,将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上下联动执法检查,成立专项调研组,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推动浦东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并结合改革试点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着力探索改革试点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途径。
殷一璀强调,要加强各方协同,务求执法检查的实效。市人大相关委员会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加强沟通配合,聚焦重点把检查工作做深做实;市和浦东新区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总结和自查工作;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既要联动开展检查,也要通过检查为今后制定相关决议决定提供指导。
执法检查引入第三方评估
本次执法检查,旨在通过检查《决定》的落实情况,聚焦浦东能突破、上海能推广、全国能借鉴的重点改革事项,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情况,重点检查贯彻《决定》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等情况。通过执法检查,总结提炼改革成果,宣传推广改革经验,积极营造改革氛围,促进浦东新区为本市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新途径,从而在全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记者了解到,检查内容分为四方面:一是市政府和浦东新区贯彻落实《决定》的基本情况,重点检查浦东新区在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和改革措施。二是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根据《决定》授权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及其实施和备案情况。浦东新区在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决定》、加快推进和更好地保障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执法检查的方式也颇有两点,采取市人大督查、市区联动、第三方评估、三级人大代表参与和媒体宣传等方式,注重发挥三级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作用。
执法检查具体工作分设转变政府职能和转变经济运行方式两个检查小组。其中,3月到4月为执法检查准备阶段,研究和拟定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初稿,在听取财经委和浦东新区人大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执法检查工作方案;
5月为“下发通知和动员部署阶段”,5月到6月上旬为“市区人大联动检查”,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组织浦东新区政府、区属行政机关对实施《决定》的情况开展自查和有重点的检查,于6月上旬前形成检查报告,送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5月到6月为“人大督查阶段”,法制委、财经委根据分工,分别组织执法检查,形成执法检查书面材料。财经委的执法检查书面材料于6月下旬前送法制委汇总。
5月到6月为“第三方评估阶段”,上海社科院按照委托评估的要求,积极参与执法检查各项活动,对《决定》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于6月下旬形成评估报告送法制委。7月上旬到7月中旬,为审议阶段。7月中旬,法制委进一步修改执法检查报告,报常委主任会议,7月下旬,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决定》情况的报告、法制委员会关于《决定》执法检查的报告。
殷一璀希望,上海社科院要发挥专家资源优势,在对《决定》实施情况开展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提出战略性意见建议;本市新闻媒体要全程参与,充分报道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引导全社会共同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献计出力,促进浦东新区为本市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新途径。
第二篇: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学习材料
【编者按】2008年6月18日,浦东新区召开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干部大会,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李逸平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改革试点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加大力度,力争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把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搞得更好。
现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关文件、讲话材料编辑如下,以供大家学习。
战略决策篇
1、批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战略决策: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96次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会议认为,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在继续做好有关专项改革试点的同时,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相关经验,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2、一个指导思想、三个着力、四个结合、十项任务:
力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政府,注重制度环境建设和改造的服务政府,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整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完成十项任务。第一,推动政府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第二,推动要素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三,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第四,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经济运行的组织化程度。第五,加快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六,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七,探索建立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机制,全面有效地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第八,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九,建立科学的调节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第十,扩大对外开放,形成适应国际通行做法的市场运行环境。
这十项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加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体制建设,包括:政府体制、市场体制、企业体制、中介组织体制、公共部门体制。二是加强产业体制建设,包括:科技创新体制、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涉外经济体制。三是加强统筹城乡一体化区域体制建设,包括:城乡统筹发展体制、社会保障体制。
探索进展篇
1、成立浦东新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2008年6月6日上午,上海召开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正指出,要紧紧围绕中央要求的“三个着力”,解放思想、简政放权、形成合力、细化落实,把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推向深入。上海近期将出台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进一步向浦东新区下放事权、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吸引激励人才、实施金融聚焦战略、促进自主创新、市场准入审批制度改革、内外资企业投资改革、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等领域。
4、总体方案与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努力体现对改革试点的整体考虑、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划。
《2005年—2007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框架》,它的主要内容是:
“外汇九条”:2005年10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在上海浦东先行试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简称“外汇九条”),这是浦东被批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央行上海总部设立后,在涉外经济领域率先冲击的制度创新。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运行遇到的所有问题中,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境外母子公司、伙伴公司等的资金衔接问题,中资跨国公司总部“走出去”过程中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及跨境运作问题,是浦东经济运行环境国际化的软肋。“外汇九条”改革试点的实施,破解了资金跨境运作难题,为跨国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质检十四条”:2006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召开座谈会,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支持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简称“质检十四条”)。“质检十四条” 新政推出了进一步简化程序、减少环节、降低费用、节省时间的通关监管措施,旨在优化浦东国际商务环境,提升浦东的口岸服务功能。“质检十四条”发布以来,浦东新区与检验检疫部门逐步落实实施细则工作。重点围绕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深化大通关建设、诚信体系建设管理和建设公共安全平台等方面,积极实施出口产品免验、电子口岸信息等平台建设,推进品牌战略,深化标准化示范试点,进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中医药等重要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试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维修中心等诚信企业便捷检验检疫措施,探索提货单电子放行、出入境人员管理模式改革等等。
“工商八条”: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上海市工商局推出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八条政策”。具体包括:支持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要素市场机制体制创新,促进金融辅助产业、金融衍生产业健康发展;鼓励以多种出资方式在浦东新区投资设立企业;放宽企业集团登记和大型企业名称登记条件;支持浦东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和
8街道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基础上,已于年初在浦东新区其他22个街镇的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
12、实施高桥地区医疗服务纵向联合体试点。形成以第七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高桥、高东、高行、凌桥四家卫生院的“一大带四小”的格局,基本实现了双向转诊、检验互认、联合培训、资源共享、管理一体等目标,方便郊区居民就医,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13、推进新区教育“管办评”改革。借鉴国际先进的公共管理模式,实行义务教育委托管理、社会评估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办评联动”改革试点。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基本职责与关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提供专业评估服务的新型模式。
14、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按照“大事业、大机构、大基金”改革的思路,调整新区事业单位布局,整合现有机构,构建公共资源配臵大平台,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15、实施行业协会登记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和促进行业协会发展,推动政社合作、政社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16、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形成新型的政企关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自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 “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17、探索三方协商机制的改革试点。选择在物业管理、学校管理、医院管理、企业管理等领域有条件的单位,开展三方协商机制改革试点,探索政府通过与社会协商的机制,推动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8、开展市民生活品质的评估。把市民生活品质指标作为建立服务型政府的一项指标进行评估,推进新区和谐社会建设。
三、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载体的金融改革和创新
0登记、信托财产登记、信托信息披露与发布、信托信息查询和证明、信托登记研究与咨询。
27、进行首家QDII试点。华安基金管理公司与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合作发行QDII外币基金,积极探索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新途径。
28、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国证券协会在张江试点,推出国内首个租赁资产证券化项目,另外有多个项目上报待批。
29、积极推进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个人、企业联合征信体系和企业资信评估体系建设,配合央行上海总部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推动并建立金融高管和金融从业人员信用信息系统。
四、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载体的科技体制创新
30、开展股权交易试点。在张江建立股权托管中心,开展股权交易试点。
31、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投融资和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32、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浦东新区政府投资10亿元,在张江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资金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目前,海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已在浦东投资14个项目,风险资金近2亿美元,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3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张江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探索与知识产权产业化相关的新政策、新标准,推进构筑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孵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进入“园区采购”、知识产权质押。
五、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改革
34、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改居工作,深化村集体资产管理体
2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41、推进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国家民航总局原则同意在浦东国际机场开展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申报单“三单合一”试点。推进进出口货物报检报关“一单两报”和联网监管理,扩大对外贸易企业绿色通道。国家质检总局正式下发《关于支持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出台支持浦东先行先试的14条措施。
42、在金桥出口加工区进行贸易通关改革试点。上海海关出台《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九条措施》,在金桥试点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海关政策的叠加。新措施有利于拓展浦东口岸功能、促进贸易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形成良好的涉外经济环境等。
8、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街道职能转变,增强功能区域统筹能力,促进社区均衡发展,在东明路街道和浦兴路街道试点基础上,从2007年起,新区在所有街道实行“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强化功能区域统筹、实施部门预算统筹”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改革。改革之后,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转移至功能区域统筹管理,街道将工作重点转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街道企业税收纳入功能区域属地核算,街道经费由功能区域统筹保障。
9、三年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果经验:
一是坚持站在国家改革战略全局的高度积极思考、主动争取,努力使浦东成为国家改革先行先试的平台。
二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努力使改革成为产业升级、功能拓展的强大动力。
4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3、总的目标:
通过未来三年加快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制度完备、运行高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4、五大标志:
按照《2008年-2010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框架》,未来3年浦东要通过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制度完备、运行高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这一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具体将取决于五大标志。
一是基本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框架。浦东将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形成具有现代政府行政和公共服务理念的管理体制。
二是基本形成有利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开放型经济运行规则体系。浦东将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扩大开放,努力形成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运行规则体系,使陆家嘴成为全国金融机构、金融资金、金融人才集聚的核心区,金融创新、金融标准制定、金融生态环境的先行区。
三是基本形成以张江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框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为浦东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6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小政府的体制优势,形成亲民、便捷、透明的运行机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率先成为行政效能和透明度最高、收费最低的地区之一,当前就是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和切入点,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重点深化市场准入、基本建设程序、投资项目审批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政府服务环境。
在市场准入审批改革方面,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所规定的151项前臵审批,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凡是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审批项目,都实行告知承诺制。对取消和改为后臵审批的事项,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实施严格的市场清退机制。
在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改革方面,关键要精简环节、缩短时限、联合审批、优化流程、提高效能。对以招拍挂方式用地的建设项目,要尽最大可能压缩行政审批时限,缩减审批环节。特别要实现工商、质监和税务部门审批过程联动,加快实施建设项目竣工的联合验收制度。
在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方面,重点是加快探索实施内外资投资项目审批并轨。要取消外商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审批,将项目申请和合同章程的审批时间由8个工作日压缩到4个工作日。要加快推进实施内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备案项目当场办结。由新区核准的项目,必须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在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方面,要坚决贯彻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取消或停缓征148项行政事业收费;同时,在年内分两批再取消或停缓征10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使浦东取消或停缓征行政事业收费达到252项,进一步在全市先试先行。
8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试点。试行按深加工结转模式管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实现以设计公司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一次税收的保税监管模式。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方面,重点是要支持半导体装备等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中科院浦东科技园建设,加快完善软件测试、生物医药、微电子技术应用等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社会效益。
11、做好三个方面的专项工作:
一要努力构筑人才高地。
二要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三要强化和完善法制保障。
12、突出三项重点工作:
突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金融发展和自主创新这三项重点工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小政府”的体制优势,使浦东成为政府服务最优、行政效能和透明度最高的示范区之一。
在推动金融发展方面,要聚焦陆家嘴,加快建设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不断提高浦东在全市金融发展中的贡献率和带动力。
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要聚焦张江,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
13、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要按照中央精神和部署,结合浦东实际,从解决对发展制约最大、群众和企业最不满意的环节入手,明确阶段目标,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0要在市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争取、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着重打造“四个力”:
一是强化资本引力,进一步完善适应创新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发展要求的融资体系,提升创业投资集聚规模和投入力度。
二是增强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三是壮大产业实力,加快引进和发展高端核心项目,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瓶颈。
四是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16、如何狠抓落实,合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各项工作:
关键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市综改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狠抓落实,合力推进综改各项工作。
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二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三是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四是强化舆论导向,凝聚社会力量。
17、下一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要总结发扬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来的成果经验,进一步增强先行先试、务求必成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要坚持以促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来检验解放思想的实效。
三、要处理好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和做好面上各项工作的关系,努
2统筹等工作,更好地成为区域功能开发的平台、政府服务企业的平台。
开发区是主力军、“阵地战”,要大力推进基地开发、成片开发,而中心城区、建成区域也要打好“巷战”、盘活资源,搞好“点状”开发,努力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
对街道来说,招商引资的职能没有了,但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责任没有变,工作不能松。
各镇更要加强配套、抓好项目、优化服务,不断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21、浦东如何在发展中关注民生:
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要关注民生,尤其是要关心困难群众,统筹安排好就业、保障、居住、生活等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在环境、设施、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上迈出新的步伐。
22、当前解放思想的关键问题:
就是要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创造发展环境、改进公共服务上自我加压、自我革命。
23、解放思想的一个核心任务:
就是要更加主动自觉地从市场、企业、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检验、调整现有的制度、政策、程序、标准,看一看是不是还有包揽过多、管得过死的问题,是不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是不是有利于提高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公开、公正、依法、透明。
28、如何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大力弘扬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精神,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提高执行力、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各项改革部署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29、如何体现执行力:
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负责、主动配合、主动争取,切实把重点改革事项落实好,切实把市里下放给浦东的事权和政策衔接好,切实把下一步的改革思路、改革方案谋划好,努力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取得新突破、作出新贡献。
30、加快推进以世博配套为重点的重大工程建设:
2008年,浦东负责推进的重大工程有72大项(包括25个世博配套项目),其中 “一环两道”(中环线浦东段、机场北通道、东西通道)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保重点、攻难点、抓节点,坚决完成各项市级重大工程任务,决不拖全市后腿。
当前要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要全力推进重大工程前期动迁,及时解决矛盾和问题。二是要加强工程施工的技术攻关,加强管线搬迁协调工作。三是要加强交通组织,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四是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抓紧改善三林地区和浦东南路、沪南路、杨高南路等重点道路的环境面貌。
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根据新区联席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工作,抓进度、抓质量、抓稳定。建交委要加强对动迁房源的统筹,加强对功能区域和街镇的指导服务、加强与市有关部门
627加速度阶段。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全区动员、全力以赴,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与市世博局的沟通协调,健全迎世博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编制和实施迎世博各项专项规划,明确节点目标和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条件。当前,浙江省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是浙江实现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动力。
近年来,浙江省认真贯彻中央的“三农”政策,通过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不断拓展范围、加大力度、提升水平,迈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步伐。但总的来看,浙江在体制机制方面仍然存在城乡差别和城乡二元分割问题,这是影响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进城农民市民化、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村庄和人口布局优化的主要瓶颈,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躲不开、绕不过的制度性障碍。同时,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触及的矛盾越来越深,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中农办把浙江省确定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联系点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明确推进改革试验和制度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面上改革创新”与“点上改革试验”两手抓,着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及制度体系,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着力构建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应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着力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推进组织创新,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成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普通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农业创业创新、公平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有效载体和机制。选择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开展资金互助、保险互助试点,探索实施拓展农产品加工、农超对接的优惠政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更高平台上开展农资供应、产品营销、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信用合作、保险合作等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构建普通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公平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的机制。健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与现代农业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创新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体制,努力形成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格局。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着力促进农科教融合发展,让农技研发、推广、教育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心合拍合力的农技创新与推广体制。探索组建以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导,农技推广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乡镇科技特派员等共同参与的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服务高效、运行顺畅的农技创新与推广体制,形成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格局。探索农业公共服务队伍建设机制,在完
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推进乡镇(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拓展、条件改善和能力提升。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创办、合办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总量控制、存量盘活、流转规范、布局优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格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是村庄撤并和人口集聚的关键。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跨村置换机制,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促进中心村培育、特色文化村开发和农房集聚点建设。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转让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允许农民依法参与城镇建设规划区范围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整理复垦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中心村建设,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加快形成和谐共处的农村社区管理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牢牢抓住农村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这个重点。应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主体,完善社区组织设置,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强化对社区成员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集体物业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健全基层矛盾排查化解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创新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的机制,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解决在“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成长、农民创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资金互助社的试点,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拓展资金融通功能的办法,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等抵押贷款试验,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和抵押物受让人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扶贫小额信贷、创业小额信贷,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深化实施“便农支付工程”,扩大“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的覆盖面。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探索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探索组建农村保险互助社。完善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融资平台,促进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民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途径。推进这项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是建立要素供给机制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应加强农民创业服务,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
记、信息咨询、技术供给、业务辅导等方面支持农民创业,为农民参与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领域创业提供各类服务。转变农民创业方式,形成农村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机制。大力发展劳务合作社,着力解决农村人口集聚后农村闲散人员、中老年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转变农民培训方式,大力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村„两创‟人才”培养,努力提升农民创业就业的能力。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着眼于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落户城镇上,并切实保障他们在农村的集体经济权利和在城镇的公共服务权益。按照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为户口登记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取消不合理的落户条件限制。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户口性质划分,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明确和扩大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的公共服务等待遇。坚决维护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财产权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形成与户籍相分离、责权利明确的农村产权制度。明晰的产权不仅是产权流动的前提,也是产权人流动的前提。应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房屋产权登记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房屋产权流转、交易和处置机制。健全村级经济合作社组织,严格界定村民委员会与村经济合作社职能。加快开展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努力让农民人人持股、户户分红。积极构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引导确权后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留用地等进行交易流转。
深化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促进农村民生加快改善。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建立后,解决“标准上的城高乡低、质量上的城优乡劣、制度上的城乡二元”问题,成为推进公共服务制度改革的重点。应建立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差距逐步缩小机制,继续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教育医疗救助等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快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同标,提高中小学校生均经费、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标准,并探索建立享受标准与物价上涨的联动调整机制。探索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差距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师、医生的培训,继续办好乡村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推广城乡学校共同体、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等办法。探索城乡公共服务制度衔接并轨,加快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进城乡合作医疗制度并轨。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深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注重突出顶层设计,加强上下互动、横向沟通。既加快现有改革经验集成推广和体制机制创新,又按照超前探索、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要求,通过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制度创新改革试验,确保浙江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三农”科学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第四篇: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情况报告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情况报告
—2006年11月1日在浦东新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浦东新区副区长 万大宁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就一年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向常委会作汇报。
一、关于总体进展情况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批准以来,浦东围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的要求,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浦东明确的“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坚持“看清楚、想明白、有重点、抓突破”,加强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各项改革有序展开。
(一)主要特点。一年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呈现如下特点:
1、全面部署,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的“一个指导思想,十项任务,三个着力,四个结合”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2005年—2007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框架》。3月下旬,市委、市政府以及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分别召开全市和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工作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区委一届七次全会通过《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整体部署改革试点工作。
2、上下结合,协调推进,扎实开展各项试点工作。从目前整体进展情况看,三年行动计划框架确定的6个方面60个具体改革事项中,70%已经推开。其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等39个具体改革事项已经启动,正在平稳推进;建立浦东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等13个具体改革事项已形成具体方案,并积极与国家有关方面沟通争取先行先试;土地制度改革等8个具体改革事项,由于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正处于调研准备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中纪委、人事部、科技部、商务部、民政部等十五个中央部门在浦东新区开展了20余项改革试点项目。
3、抓住机遇,着眼创新,重点领域改革有所突破。从整个改革试点进程看,在重点领域取得了进展。比如,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率先实行行政管理投诉制、问责制、评估制、监察制四个制度,为提高行政效能提供制度保障。再如,在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浦东率先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对跨国公司资金流动和跨境资金运作起到重要作用。
4、在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同时,其他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四个结合”的要求,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在社会、文化等其他领域改革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
总的看,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对上海和浦东加快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今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国家有关部委在浦东进行的部分试点项目已在其他省市推广。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新的体制动力。
(二)重点领域改革事项的进展情况。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重点围绕“三个着力”、“两个聚焦”有序推进。具体情况如下:
1、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体在以下四方面。
(1)创新政府管理体制。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参照“二级市”体制,进一步理顺市和新区事权关系。新区提出在项目审批等8个方面,希望赋予浦东新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经市有关部门的协商和沟通,在下放规划、财税、土地管理、环保市容、项目审批、社会事业发展等六个方面的管理权限上已形成初步协调意见。
——继续推进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新区与功能区事权、财权划分和交接的相关文件,进一步理顺新区层面与功能区域和街镇的职能、事权和财权,探索建立互补型、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
——在川沙功能区域开展块的行政监察派驻试点,探索监察体系的垂直领导,实行监察主体与监察对象相分离的监督机制,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北蔡镇、唐镇率先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制定了《浦东新区北蔡镇、唐镇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主要改革内容包括精简党政内设机构,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具体推进三方面的改革:
——推出提高行政效能的四项制度。以中纪委(监察部)依法行政监察试点为抓手,实施提高行政效能的“四个制度”改革,目前已出台《浦东新区行政效能投诉暂行办法》、《浦东新区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浦东新区行政效能评估暂行办法》和《浦东新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暂行办法》等四个办法。目前正在逐项细化实施意见。
——开展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已形成具体试点方案上报国家人事部,并开展了试点准备工作。
——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的改革。制订和实施《浦东新区绩效预算改革试点方案》。首先开展以项目支出为重点的绩效评价试点,以后再扩大范围。
(3)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探索了以下改革。
——实施城市管理改革。成立政府综合执法机构,并使执法重心下移,形成城市管理的快速发现机制和处理机制。目前,新区已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六个功能区域的城管执法大队,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明确了新区综合执法机构的综合执法领域,并开始执法工作。
——探索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开展教育“管、办、评”联动改革试点, 探索政府加强监管,委托社会评估,试行教育委托管理等改革。开展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诊疗费用为目的的基本医疗改革试点。在郊区试点一二级医院成立“医疗卫生联合体”,在联合体内部实行双向转诊、先进医疗设施共享和互为确认检查项目等改革;制定《浦东新区2006年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事业单位财政投入方式改革和岗位设置试点工作。
——在街道探索剥离经济管理职能的新型管理模式,强化街道的城区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为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4)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市区联手推进减少政府微观经济管理的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浦东新区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获得市政府正式批复。主要改革内容包括:一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总审批事项从原来的700多项减至220项。二是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审核公开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简化审批程序,对继续审批的事项,统一审批格式,规范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优化企业设立和年检方式的改革。积极探索方便企业设立和年检,减少行政审批等改革试点。在去年推出企业年检申报备案办法、企业注册资本分缴办法、人力资本出资办法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又出台了扩大浦东登记管辖权、优化浦东新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登记办法、允许商标专用权出资、将企业不良记录相关责任人员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等四项改革。
——深化中介组织改革。人事部已批准浦东开展允许人才中介机构外资控股试点。民政部已批复同意浦东新区开展行业协会登记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在浦东已处于酝酿发动中。
2、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深化金融、科技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新区主要抓住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三方面扎实推进。
(1)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具体进展:
——金融市场体系创新加快。央行体制创新在浦东展开,央行上海总部落户浦东,现已开始起步运作。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已经挂牌成立。经商务部批准,石油交易所已开始营业。债券市场发展取得进展,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快速增长。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和推动金融机构集聚。人民银行宣布争取在浦东率先进行设立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央行黄金储备中心已确定落户浦东。中国第一家货币经纪公司在浦东成立。全国首家信托登记机构上海信托登记中心在浦东设立。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市场机构——英国劳合社的分支机构落户上海。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包括:保险资金投资上海基础设施项目;国内首个外币基金项目和租赁资产证券化项目已获批准。
(2)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具体进展是:
——科技部把张江纳入“火炬试验城市(区)”计划进行试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的集群式发展。通过部市合作,把张江建设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示范引领区。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重点推进构筑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孵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进入“园区采购”、知识产权质押等。
——上海市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已经形成,争取拟议中的公开发行非上市企业股份转让交易系统落户浦东。同时,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浦东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已在张江挂牌成立。
(3)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具体的改革事项是:
——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九项改革措施”,在浦东先行先试,解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资金跨境流动难题。
——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十四条意见,上海海关公布了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九项措施。目前,正在争取中央有关部委支持,试行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申报单“三单合一”的旅客通关申报手续。货物通关的“一单两报”系统在外高桥保税区部分企业试点。
——商务部同意与市政府在浦东共建国家级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并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地承接外包企业新聘人员的委托培训等业务。目前,商务部与市外经贸委、新区联合进行调研,拟出台鼓励服务外包的政策措施。
3、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深化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具体进展是:
(1)在川沙新镇探索“区镇合一”、“镇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川沙功能区域管委会与川沙新镇合署办公,进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尝试。新镇下设社区,社区设立社区委员会,实行镇直管社区的管理模式。
(2)积极推进郊区综合改革试点。新区成立工作组,选择张江功能区域作为社会主义新郊区试点,配套推进规划、建设、土地等领域的改革事项。如推进村级“二合二分二集中”的综合改革试点。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作进行改革,实行“村有村用镇管”的管理模式。
(3)实行城乡教育、医疗管理体制并轨,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目前,在实行城乡教育管理体制并轨的基础上,新区正在推动城乡医疗管理体制并轨,加快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改造。在就业方面,浦东已经对非农就业实行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在社会保障方面,浦东基本建立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外来人员综合保险,基本覆盖各类从业人员。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工作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工作的整体性、统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改革事项的法制保障建设相对滞后,对某些重大改革事项的认识仍需深化和统一,全市试点推进工作机制有待强化。
二、关于下一步工作重点
目前,党中央进一步明确要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加大改革推进力度,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酝酿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各地改革都取得较大进展。因而,必须进一步加大推进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工作力度,突出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一)继续推进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一是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一阶段,围绕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四分开、一减少”和提高行政效能的原则,形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主要是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界定各行政层级之间的职能定位,形成上下错位、职能互补的管理模式;确定政府组织架构的改革方向,推进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等。二是进一步理顺市与新区的事权关系,探索“二级市”的运行模式,完善政府管理方式;三是进一步梳理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法制、事权等方面的问题,在国务院法制局、市人大和市法制办的支持下,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立法保障。
(二)继续推进涉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着力抓好三个领域的改革。一是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证券、债券、产权、期货等资本市场。不断完善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的运作,推进金融品种创新;探索增加石油期货交易所新品种;探索在期货交易市场进行企业化产品创新。二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在上交所建立非上市公司报价技术系统,在上海产权交易市场探索科技企业股权交易。三是加快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大通关”制度建设,扩大对外贸易企业的绿色通道。
(三)继续推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医疗体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一是在整个新区全面实施面向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按照市里工作部署,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在深化基本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为促进基本医疗服务体制整体改革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按照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决议精神,以“五个新”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张江功能区域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试点。积极争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五篇:福建省将推进厦门综合配套改革
我省将推进厦门综合配套改革
2011-11-16 08:12:00字体显示:大 中 小|手机免费访问:m.xm.gov.cn
“十二五”期间,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作用更加凸显。昨日,省政府消息,《福建省“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已印发。
根据规划,我省将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三十周年为契机,争取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尽快获批,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示范和带动作用,率先试验一些重大改革试点和重大措施,争取实现一系列新突破。
这些重大试点包括: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完善创业投资、技术交易、人才引进等创新服务体制,率先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率先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活方式低碳化。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建立健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岛内外一体化的公共政策和管理体制,率先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厦门作为两岸交流交往的前沿平台,将扩大金融改革试点,率先试验对台离岸金融、资金清算等业务,加快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此外,要实施更加开放和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扩大ECFA成果,建设厦门对台贸易中心。
未来五年,厦门将在扩大对外开放上率先转型。推动设立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开展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运税收、航运金融业务和租赁业务等试点。探索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厦门保税港区功能。全面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成海峡西岸服务外包中心。
规划称,厦门将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国际离岸云计算特别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