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时间:2019-05-13 14:5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务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务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第一篇:国务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国务院部署开展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2013年04月03日 2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会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同步推进“新四化”建设,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富裕农民,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要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行综合配套改革,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会议确定,选择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任务是:

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民股份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差别化用地管理政策。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严格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管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机制。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引入多元化资金,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完善涉农贷款抵押担保、农业保险等机制。探索加强农村金融监管的有效办法。

四、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强化农业科技等公益性服务。

五、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网络,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六、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

七、完善粮食生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生态补偿、粮食产业发展保护等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新增农业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八、整合涉农资金,把专项资金集中起来由试验地区的地方政府统筹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益。各部门要保证支持力度不减,地方政府要确保资金不用于非农领域。

九、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注重保护我国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特色,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会议强调,改革试验要加强规划,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规划、政策的衔接,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意愿和基层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试点地区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点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先封闭运行,做到风险可控、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会议确定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完)

第二篇: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情况汇

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情况汇报

一、两大平原区基本情况 我省***、***平原区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城内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和农垦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593个小城镇、6272个中心村和28829个自然屯,人口2367万。行政村数量多、密度高、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区域为农垦系统以现代化农业为生产为主,已初步形成的农场为中心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发展空间较大,其它城镇缺乏相应 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模式单

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乡镇以集贸经营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农民能力十分有限、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二、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推进工作分为启动阶段、加速推进阶段和巩固提高阶段。目前,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创新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全国率先完成377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省66个县完成了《县城镇村居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沿乌苏里江四县《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县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已编制完成《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2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78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4349个,规划

编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深入实施城镇化试点工程,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两大平原区域内百镇试、旅游镇的“三供两治”及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目前,百镇试点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旅游名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已有 个县完成三供两治项目。

以失去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人民环境。

大力开展城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改变城镇面貌,制定出台了《全省撤屯并村规划纲要》总结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型、宅基地置换型、新型压区型、村企共建型和屯镇新建型五种模式,全省撤并自然屯770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积极推动场镇共建试点工作,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原则,制定省级政策的支持政策,全局推进鹤山农

场与双山镇、双农场与 德镇两个场镇一体化试点建设。目前,双-鹤、双-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双-鹤一体化建设总投资1.62亿元,完成了公路、供热和居民安置小区项目,双-一体化建设总投资4.4亿元,完成了居民安置小区、公路、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干部交叉任职。

三、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强化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基本原则,到2015年两大平原区现代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县城集原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20年,两大平原区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县城、农垦、森工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区域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撤并3700个自然屯,重点打造建***、红兴隆、北安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2%,到2020年全省累计撤并5700自然屯,全省要打造30个5万元人口的小城镇,70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和200个1万人口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5%。

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到2015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0%,县城供热普及率7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50%以上,县城供气普及率6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6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3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2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中心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中心村垃圾无化化20%,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到2020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5%,县城供热普及率8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60%,县城供气普及率70%,县城污水处理率7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4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30%,县城污水处理率。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中心村收入7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28平面,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中心村收入11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30平米。

四、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两大平原区域涵盖了我省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以及油田、矿区、农垦、森工四大系统,结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初、布局合理和理有序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 以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都

市农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对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城乡发展。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鸡西市、绥化市、黑河市等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应重点壮大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区位特点,多形式发展县城经济,其它不发达地区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化承载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镇道路、三供两治等项目建设,省级建设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土地出让金返还机制,整合国民对保障房、棚改工程、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等专项资金国,采取招商、贷款贴息、特许经营、合资

工作,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加大市场化工作力度。

深入推进合作共建,探索机制体制创新 在总结农垦、森工行业一体化试点经验基础上,增加以大庆为中心的油区城镇共建和以四个煤城为中心的矿区与城镇共建的试点,发挥农垦、森工、油区、矿区小城镇区位、采取优势、推动人口采集、产业集聚和生产要素集,统一规划、共同投资、分步实施、共建共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园区一体发展、一体建设、逐步扣宽合作共建广度和深度,在城镇人事干部管理、土地、税收和审批等方面实现突破,下放管理权限,赋予城镇与县同等权利,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第三篇:奉化市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最终版]

“八大推进“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宁波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战略要求,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1、着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体系建设。改革成效具体有:主要通过开展企业提升工程,做好政策扶持工作,改革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销售等几方面工作,达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对农户的带动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今日食品的金枪鱼系列食品因产品配方独特和包装新颖,成为欧洲市场各知名超市的头等品牌。士林公司生产的各种竹家居用品因款式独特、品质过硬畅销欧美市场,今年合同金额已达1500多万美元。以勒食品加工的蓝莓系列食品因产品质量好成为日本市场的抢手货。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紧密型基地保持在9.8万亩左右,联系带动农户4.6万户,吸纳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推荐滕头园林申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材料已通过省农业厅上报农业部待批。推荐宁波华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奉化龙泰进出口有限公司和奉化市丰收油脂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申报宁波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已被宁波市政府正式认定。2011奉化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9家。强化农产品市场营销服务,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营销模式,广泛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大户参加各类展会,大力推介奉化名特优新农产品。及时开展鲜活农林产品“绿色通 1

道”管理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放“绿色通道”产地证明6000张,实际使用5000张左右,运输我市鲜活农产品2万吨左右,降低了我市农产品的流通运销成本估计30万元左右。

2、着力推进农业生产和消费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编制和修订主要农作物质量和技术标准36项,标准化栽培模式图12项,常年推广标准化生产面积20万亩以上。推广应用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农业无害化综合防治面积达到22万亩。全市标准农田超过20万亩,08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建立了省级计量机构认定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每年对我市的水稻、蔬菜、水果和茶叶等农产品进行检测,确保我市主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把好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关。以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志使用为主的“三品一标“标志使用专项检查、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水溶肥料为主的食品添加剂专项检查、以种子、肥料、杀鼠剂为主的绿剑一号行动、以禁限用高毒农药和假劣农药为主的绿剑二号行动及外来籍菜农聚焦地种植蔬菜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检查等各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340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业及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79家次。至今我市已拥有绿色食品11只,有机食品保持认证5只(包括国外),无公害农产品41只,无公害农产品以上基地面积19万余亩。加强农畜产品检测体建设,确保上市地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计划前内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新增气相色谱•质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使我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范围将涵盖水产品、畜产品和植物产品等领域。

3、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联合出台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定办法,放活流转,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等办法,极大地拓宽了合作社和林特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4、着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我市从2009年开始实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项目,全面落实了责任农技推广制度; 2010年开展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建立和完善了我市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和保障制度等四项制度,落实农技推广专项资金160万元。逐步形成了“农业技术专家(农技推广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农技指导员与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场)”农技推广网络。

5、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面落实、开展农民信箱用户属性数据库建设。通过农技110服务热线、短信功能和QQ群等与各村信息员进行日常的交流和指导,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努力将其打造成“三个服务平台”。即传递信息平台、农技服务平台、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至今,我市农民信箱注册

用户数为16333户,用户启用数为16311户,启用率达99.8%;全市累计发布公共信息3355,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4693,发送信件112891封、手机短信110709条。全面推进万村联网工程建设,抓好每日一助,扩大销售渠道,注重多向发展,提高网上农博会知名度。

6、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资格和市场经营地位,各级政府和财政、银监等部门出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我市抓住机遇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逐步成为引导一家一户分散农民抱团进入市场的一种有效的载体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截至2011年6月底,全市已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64家,其中今年新增41家,注册资金总额为74931.896万元,入社社员6260多人,带动农户38249多户。已拥有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宁波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68家。

7、建立健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体制机制。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市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市政府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制定了土地流转工作目标,明确了土地流转重点工作和扶持政策。根据市政府文件精神,我局会同财政局,制定了具体奖励扶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实施办法。

8、积极构建高效、经济、低碳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主要措施: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循环发展水平,大力推广农业清洁化生产,培育三大类型循环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循环农业经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完成全市所有规模畜牧场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在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废水治理达标率在80%以上;商品有机肥年推广1万吨以上,沼液消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奉化市农林局

第四篇:创新财政支持农业政策 促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创新财政支持农业政策 促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近年来,黑龙江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针对以往财政支农方式单

一、资金投入不足、放大效应不明显等问题,积极探索财政支农政策的新办法、新途径,特别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坚持“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原则,将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与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相结合,根据实际,积极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机制和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支持和促进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促进改革

(一)创新金融机构激励政策,撬动金融资本投入。一是通过贷款担保方式撬动金融资本投入。为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扩大生产融资难、贷款贵的问题,出台了《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暂行办法》,以省鑫正投资担保公司为平台,注入担保金,选择龙江银行、农村信用社作为承贷机构,按照协议放大5―10倍的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放担保贷款,最高可以为合作社低息贷款1亿元。同时,通过增加资本金注入、担保费补助、降低贷款利息、代偿风险共担的方式,鼓励省鑫正投资担保公司单独设立农业担保机构,与承贷银行合作,专门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行放大担保贷款,最高放大10倍贷款。二是探索种粮大户风险共担机制。为帮助种粮大户提高粮食生产融资投入能力,出台了《黑龙江省种粮大户贷款融资管理办法》,会同省农信社,在全面开展对种粮大户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补贴的同时,实施对种粮大户融资贷款授信担保贴息,建立财政与金融部门风险共担机制,对种粮大户给予30万元至50万元的贷款支持。三是实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通过积极争取,我省被确定为全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省。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四是落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3类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实行按2%的比例给予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放。五是支持村镇银行设立发展。对新成立或有增资扩股意愿的村镇银行,实行省级财政1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本金注入扶持政策。

(二)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和工商资本投入。一是实施股权投资机制。改变以往无偿投入方式,对形成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财政投入补贴,由政府根据资金投入量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权。对产业结构调整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二是创新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模式。主要利用城中村、城关镇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宅基地的增值空间,通过置换土地等形式,进行原址开发或整村搬迁与异地重建,农民搬入新居不花钱或少花钱。如:安达市卧里屯乡东清村,通过土地置换方式筹集资金6.5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还通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农户以土地入股,企业利用土地增值收益投入新农村建设。如青冈县祯祥镇依托家乡企业昊方集团,通过该方式新建住宅楼14栋7.6万平方米,吸纳人口1100户5000人。

(三)创新财政补贴政策,调动合作组织和农民投入积极性。一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通过扩大种粮补贴面积和提高补贴标准,农业保险补贴提标、扩面,良种补贴实施全覆盖,农机补贴提高标准、直补到卡等完善创新,逐年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有力调动了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入农业生产和种粮积极性。二是实施质押贷款政策。针对农民备春耕生产资金紧缺,金融部门现行政策对农民融资方式手续复杂、额度较小,难以满足农民融资需求等实际,省财政厅与省农信社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粮食补贴资金质押贷款机制,即:按照农户自愿原则,以农民粮食补贴作为质押,对种粮农民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实施种粮大户直供生产资料融资贷款新办法。针对我省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购买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资金短缺等问题,省财政厅会同省信用社和省供销社,及时出台了《对种粮大户直供农业生产资料融资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财政、企业、金融三方联手互动机制,将粮食种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同时纳入生产资料供应和贷款范围。由省供销社龙头企业按低于当期市场价格的标准,对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保质保量供应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省级财政以种粮大户补贴资金提供风险担保资金,省农信社按20倍的比例放大安排贷款投放,依据种粮大户农资贷款合同和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将贷款直接划拨生产资料供应企业,并由省级财政和省信用社分别贴息40%和10%。

(四)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方式,促进形成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在省级层面开展了涉农资金整合先行先试,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资金整合方案》、《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并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原则,统筹整合3大类77项涉农资金,集中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注重形成生产能力,有效发挥了涉农资金投入的综合效益。在时点上,打破以往“添油式”投入方法,对于确定支持的重点项目,财政扶持资金能够当年一次性全部投入到位的,全部安排到位,不搞分平均安排;在推进节奏上,规划需要多年完成的项目,能够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和一步到位的,通过集中投入,一步到位,早日发挥效益,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在空间投放上,打破以往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撒芝麻盐”式的方法,适当集中,不搞平均主义;在建设重点上,集中资金,突出支持了水利、农机、畜牧和现代农业重点项目,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加大创新工作力度,提升改革效果

黑龙江省财政厅在财政支农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与支持推进“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在财政支持政策创新力度和财政资金效益放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将按照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创新农业投入增长和政策扶持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支持农业保护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一)加大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力度,健全涉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按照《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在巩固整合资金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整合资金支持“两大平原”改革试验三年投入规划,将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全面引向深入。突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生产关系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水利及生态工程建设、畜牧业发展、粮食仓储流通、农村社会事业、美丽乡村和扶贫开发等七大类项目建设,打造综合示范区域,体现综合投入效益,形成综合能力。

(二)创新完善农业补贴方式。按照“盘活资金存量、优化补贴投向、改进分配方式、促进粮食生产”原则,积极创新和完善农业补贴方式,在尊重补贴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充分放大补贴效应,利用农业补贴资金进行质押融资、抵缴保费、带资入社、股权投资等试点,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公平性和实效性。对粮食补贴,主要是在完善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基础上,积极探索粮食补贴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将粮食补贴增量资金逐步调整为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实际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土地经营者,实现“谁种粮,谁拿补贴”。对良种补贴,按照“良种给补、不良不补”原则,尊重农民意愿、遵从品质优先、遵守市场公开,积极引导种植者在发布的优良品种目录内选择使用农作物良种。对农机购置补贴,按照“有购有补、先购后补”原则,变特惠补贴为普惠补贴,使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都能够享受农机补贴政策。对农业保险补贴,按照“投保有补、不保不补”原则,对参加保险的农户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均按照补贴政策享受保险补贴,并对新型经营主体适当降低其自担部分保费的比例。同时,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设立特大灾害保险补贴和自行开展特色农产品补贴试点。对畜牧业补贴,逐步加大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提高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养殖户保费承担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县级保费补贴。整合国家生猪良种补贴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两牛一猪”保险补贴。鼓励和引导养殖场(户)开展互助合作形式的养殖业保险试点。

(三)支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放大农业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调整创新农业增量资金使用环节和投入机制,将新增农业资金按照相应标准和比例,直接补给实施秸杆还田、深松整地、施用有机肥料、草原“三化”治理、湿地保护、农膜回收、绿色植保等用于提升耕地地力、保护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领域和环节,以及开展农业生态保护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专业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研究建立长效补贴和激励机制,调动和鼓励地方政府和种粮者保护耕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产量和品质安全。

(四)积极探索推广支持“三农”发展的PPP模式。PPP是政府和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基于具体项目的合作融资模式,即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投资或由社会资本独立投资建设项目,期满后将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由政府授权企业继续经营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BOT、BOO、TOT、PFI等模式。黑龙江省财政厅已与亚行联合举办了PPP专门培训。今后将积极探索PPP模式用于农林水利、农村路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减少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减少间财政支出波动,提升我省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责任编辑:洪峰

第五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10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浦东新区

浦东试验区着重探讨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希望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际化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打造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天津滨海新区

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具有体制创新优势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重庆市 成都市

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形成了 成渝经济区 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根本目的在于 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是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各种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云贵藏青甘等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成渝经济区 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 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中部地区 其名称围绕“两型社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为了落实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深圳市深圳是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为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他的目标定位是 建立成 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仅

次于香港结构竞争力开放竞争力科技竞争力 都很靠前。

素有 “国际化城市、全球先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之称;目标是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技术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以服务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打造以高端化为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传统产业深圳品牌。

沈阳经济区

沈阳经济区 :以区域发展、企业重组、科技研发、金融创新四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题率先突破;配套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支撑平台和配套措施。发展主题突出了新型工业化 不仅会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积累实践经验,促进传统工业由大变强。

沈阳经济区是 副产品生产基地、新型建筑材料供应基地、轻工产品生产基地、汽车配套制造业基地、观光旅游休闲基地、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基地、钢铁生产原料供应基地、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

山西省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山西地处中部,是全国煤层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占全国的1/3。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

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改革要求是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义乌市

义乌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商贸名城。发展目标是 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构筑区域合作优势和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等保障措施。

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那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后 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显然已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 它们的目标是 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实现了东部地区的先发展之后 发展中西部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了地处中部的武汉城市圈,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湘城市群)在历史发展中已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加上地理区位较好 有较完备的交通条件 并且也是中部地区的主要的中心城市是当之为愧的城市群它们侧重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改革试验。而西部的成都、重庆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东北沈阳担负了老工业基地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这次山西省承担了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一重大主题。十个综合配套的改革试验区五个在沿海地区(沿海岸线由北向南分布)三个在中部 两个在西部分布得很均匀 既能够充分利用全国资源和其他优势 也能统筹兼顾 带动多地区发展

下载国务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务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聚焦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国的新特区建设 (李慎中 山东省临沂一中 276003 ) 【背景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格......

    综合配套改革综述

    综合配套改革综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2005年以来的新生事物,它不同于九十年代中期的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城市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完善改革推进方式,推进攻坚......

    国务院批复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国务院批复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批复中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在成都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开放措施本报讯 (记者 张婷婷 李影) 2007年6月7日,成都正式获批......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汇报材料一、惠农政策宣传落实情况: 1、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的受理补贴工作。 南城财政分局高度重视,在家电下乡工作会召开后,认真学习政策,提高认识,切实......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调查报告

    取消农业税费后,如何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遏制农民负担反弹?湖北省谷城县实施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乡镇机构和人员精简为突破口,大大转变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探索出一条与......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结

    明达镇人民政府 关于2010年统筹城乡改革推进情况及2011年工作思路 按照市、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我镇围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部署各项工作,坚持......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情况汇报

    静观镇幅员面积72.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97个合作社,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42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万余人,耕地面积31712亩,农民人均耕地0.65亩,5个村党委,10个党总支,70个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