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管理类文献导读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
管理学院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经济管理类文献导读》试卷
学号: 201111510222班级: 人力资源管理2班姓名: 贾玉霞
考试要求:
1.字数不少于4000字,独立完成,按时交卷。
2.第三部分“内容概要”不能超过1000字,第五部分“读后感”不能少于1000字。
3.小四宋体,1.5倍行距。
一、文献名称
二、文献简介:
三、作者简介:
四、内容概要:
五、理论价值与贡献:
六、读后感:
1.作者在文献中传递给读者的思想;
2.文献中给你印象最深刻难忘的部分;
3.文献令你有何启发及反思;
4.文献引起你对管理学或经济学学科的理解;
5.文献令你引发的期望或质疑;
6.其它感想。
一、文献名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二、文献简介: 冷战期间,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些集团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它长期以来曾一直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文明的分析框架因此提供了一个对正在呈现的现实的预见。它也提出了一个全世界许多人们认为似乎可能有意义的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洲联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这些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一贯反对由另一个强国来主宰欧洲或东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在本世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因此,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人协调两国各自的利益的能力,及避免紧张状态和对抗升级为更为激烈的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的能力,而这些紧张状态和对抗将不可避免地存在。
本书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三、作者简介:
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1927-4-18~2008-12-24)美国政治学家。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历任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1977~1978年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1987年因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美国哈佛大学网站2008年12月27日发表声明说,国际政治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24日在马萨诸塞州马莎温亚德辞世,享年81岁。亨廷顿18岁毕业于耶鲁大学,1949年即23岁时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直到2007年退休。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包括美国政府、军事政治、战略、军民关系、比较政治和政治发展。他参与编写过17本图书,撰写超过90篇学术论文,其中,《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被翻译成22种文字,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四、内容概要:
随着冷战的结束,原来的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划分的国际体系已不再重要,人们正在寻求并迫切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新的思维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文章指出,在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不再成为国际关系体系的衡量标准,相反,文明将作为国际关系的重建的标准。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世界正在日趋向着多文明的结构前进。
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和伊斯兰文明正在复兴并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西方主宰天下的时代正在终结,全球本土化和非西方宗教的复兴使非西方社会拒绝西方,敌视西方。亚洲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力图谋求更多的权力,亚洲将经济的成功归功于本土文化的复兴,认为本土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作者论述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不同文明间融合的可能性较小。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的差异却加剧分裂
2和冲突。各国都在寻求认同,而认同在作者那意味着不仅确定自己,而且还需要树立敌人。明确了敌人才能更好的增强内部的合作和凝聚力。
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的冲突。在区域层面的断层线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战争,产生了“亲缘国家的集结”和更广泛和逐步升级的威胁,并因此引起核心国家努力制止这些战争.作者认为,由于亚洲经济财富的增长和政府自信心的增长及伊斯兰复兴运动,欧美对亚洲和伊斯兰世界的普世主义政策遭遇失败,几乎所有非西方文明对来自西方的压力或多或少采取了抵制态度。文明之间均势的变化使得西方在武器扩散、人权、移民和其他问题上实现其目标变得越来越困难。伊斯兰和中国与西方的冲突可能表现为在地区或微观层面上的断层线冲突和在全球或宏观层面上的核心国家冲突。在一定情况下,伊斯兰将与中国形成联盟共同对抗西方。
作者认为,西方文明的发展与历史上诸文明共同的演进模式并无重大不同,西方文明始于20世纪初的衰落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或者西方可能经历一个复兴阶段,扭转它对世界事务影响力下降的局面。为此,美国必须再次确认他们对西方的责任,在国际上促进欧美政治经济一体化,在国内对美国文化进行进一步的认同。
五、理论价值与贡献: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为一本国际政治名著在20世纪末引起了强烈反响,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对亨廷顿学术思想源流的总结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明冲突论”的深刻意义。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六、读后感:
1.作者在文献中传递给读者的思想;
文明的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主要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的冲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种“国际秩序”是以美国主导,以联合国为舞台,作为行为主体的各大文明通过其
3核心国代表,按照互不干涉文明内部事务的原则,以共同协商方式处理国际冲突的世界秩序。
2.文献中给你印象最深刻难忘的部分;
最后,作者主要阐述了普世文明的含义和来源,分析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内涵,以及非西方社会对现代化和西方化的三种态度:拒绝、接受和改良。作者认为“普世文明”不是“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相反,语言和宗教应该是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因素。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人们对于文明、社会和种族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加剧了,全球的普世文明并不存在。对于西方化与现代化,作者作了区分。西方的核心价值包括:古典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这些因素的结合是西方独有的。而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相反,世界正从根本上变得较多现代化和较少西方化。
3.文献令你有何启发及反思;
作为西方的精英,亨廷顿对中国崛起的关注意在警醒西方人注意西方权力的日益衰落和新崛起的大国对西方利益的挑战。亨廷顿对中国崛起进行了一些客观、理性的分析,但他给出的结论有失偏颇。
崛起的中国将推行扩张主义,争取霸权,扰乱现存国际秩序与事实并不相符,其目的在于恶化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阻碍中国崛起的进程。中国坚持走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即使将来强大了,也不扩张、不称霸、不掠夺。中国人民坚信,中国的崛起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繁荣和发展的机遇。而书中以儒家传统的等级和专制为理由认为中国崛起后将实行霸权主义的观点是不成立的,汤一介教授指出,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思想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另一个是作为理念形态的儒家文化。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确实存在着某种“专制”和“暴力”的性质,但作为理念形态的儒家文化,它是主张“和为贵”的,因此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在当前情况下,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已经随着封建制度的结束而逐渐被历史所淘汰,而作为理念形态的
4儒家文化将更加提倡“普遍和谐”的观念。
4.文献引起你对管理学或经济学学科的理解;
本书中,作者认为世界的动荡,其根本因素在于文明的冲突。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那么文明的冲突从其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政治和经济的冲突。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经济是下层基础,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归根到底,世界的动荡,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等。看我们当今世界,所谓的强国,都是经济水平高度发展的国家,从而才能在政治上强势。因此,我个人觉得,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其根本因素在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5.文献令你引发的期望或质疑;
第一,亨廷顿的历史观是西方中心论。作者频频说到非西方社会的兴起及西方社会面临的挑战,给人以放眼世界的印象,但本质上,西方与非西方的划分方法本身就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而是西方中心论的典型表现。第二,“文明的冲突”这一概念是模糊、简单、片面的。书中并未能从根本上定义文明的概念,文明似乎是个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种族和地域的混合体,且作者也说世界上的文明不能划分明确的界限,文明的范式只是一个建立在以语言和宗教认同为基础上的模糊概念。第三,亨廷顿低估了民族国家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第四,亨廷顿低估了文化之交流合作甚至融合的可能。他的重点不在文明之间的相容性方面,而在它们之间的不相容性乃至冲突性方面。
6.其它感想。
在中美是敌是友上,亨廷顿的结论并不正确,但他在本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却说出了一段大多数人都同意的话:“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因此,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人协调两国各自的利益的能力,及避免紧张状态和对抗升级为更为激烈的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的能力,而这些紧张状态和对抗将不可避免地存在。”而这正与本书的结尾相呼应:“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第二篇:经济管理类网站
经济学网站汇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内经济学习网站
http://
美国经济协会为经济学家提供的网上资源
经济学网上接入服务http://ideas.uqam.ca/
提供经济学研究方面的资料
经济学网上接入服务之论文系列http://ideas.uqam.ca/ideas/data/PaperSeries.html
提供论文的机构
Altaplana国际经济学门户http://altaplana.com/gate.html
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金融经济学网站http://
《金融经济学》杂志http://jfe.rochester.edu/
《金融和数量分析》杂志http://depts.washington.edu/jfqa/
《金融中介》杂志 http://
《应用计量经济学》杂志http://jae.wiley.com/jae/
《经济研究评论》 http://
10、GLOBAL BANKING AND CAPITAL MARKETS http://pages.stern.nyu.edu/~iwalter/ 11、285 International Finance Richard K.Lyons(Berkeley大学商学院)
http://faculty.haas.berkeley.edu/lyons/285.html
12、Ph.D.Course in Asset Pricing(239A)Monika Piazzesi(UCLA)
http://www.xiexiebang.com/
Western Finance Association http://www.xiexiebang.com/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http://www.xiexiebang.com/
金融财务论文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金融类期刊排名第一,可以全文下载即将发表的论文)
http://jfe.rochester.edu/
Journal of Finance(金融类期刊排名第二,可以全文下载即将发表的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金融类期刊排名第三,可以全文下载多数论文)
http://sfs.org/
Elsevier出版公司的70本经济金融学杂志
http://www.xiexiebang.com/
基金研究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中国连锁经营:良性赢利机制亟待建立
【摘要】p中国连锁经营出现了不少问题,过分收取通道费用和肆无忌惮地拖欠货款已严重制约了中国连锁经营的健康发展。本文力图引入赢利机制这一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工具,来帮助中国连锁企业破除对赢利认识的“盲区”、“邪区”和“误区”,树立正确的赢利观念,掌握正确的赢利模式和赢利渠道,从而建立起良性、科学的赢利机制,推动和引导中国连锁经营持续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连锁经营 赢利机制 通道利润 最终赢利模式 赢利渠道1
【Title】Chinese chain management :
【Abstract】 Chinese chain management has gone wrong.They badly collect profit of the pass-way and are in arrears with payment for goods!These have restricted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hain operation seriously.We introduce this brand-new management theory of mechanism of the profit andmanagement tool, to come and help Chinese chain abolish to “blind idea”, “evil idea” and “mistaken idea” that profit know,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profit idea, to grasp the correct profit model and profit channel.Thus set up benign, scientific profit mechanism, promote and lead china chain operation not to last and grow up healthily.【Key words】chain management;profit mechanism;profit of the pass-way;mode of the final profit;profit channel
【文献综述】
一、关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2001年,沃尔玛以年销售额2189亿美元的优异成绩,在屈居两年亚军之后,终于超过埃克森-美孚石油及通用汽车等公司,登上了《财富》500强的首位。在短短的几十年发展中,沃尔玛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再一次引起世人对连锁经营的关注和思考。
pp同时,连锁经营在中国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连锁经营第一次引入中国的短短十几年,中国连锁业的规模和实力都普遍增强,也涌现了许多明星连锁企业。如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所属的店铺已经超过一千家,2000年的销售额达到111.40亿元人民币。在我国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连锁经营的领域也实现了突破,由最初的零售业开始向服务业拓展,除百货、餐饮、饭店等起步较早的行业外,扩展到了图书、药品等众多行业。中国连锁业发展的火暴和迅猛势头,激动人心,更多的人开始投身其中,对它的研究也越多、越深入!
连锁经营是指一个商业集团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价格,在多处同样命名的店铺里,出售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经营模式。
连锁经营通常被认为起源于美国,但《美国文献百科全书》和《美国连锁店史》却提出,在公元前200年,一个中国商人就拥有多家店铺,这称得上是连锁经营最早的萌芽。而近代连锁经营则产生于美国,1859年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商业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是核心竞争力在连锁成员间的合作与共生及收益在连锁成员间的合作与共生。它通过规模经营,购销分离,集中采购,分散销售,以及统一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市场操作,从而赢得规模报酬和收益,以及与上游企业、顾客三者的共赢局面。
连锁经营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推动着中国连锁企业的发展,但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连锁企业开始暴露出极其不成熟和不健全的一面,许多问题正阻碍着中国连锁业的发展,而且在经营思想上也存在一些误区。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许多连锁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例如,北京红熊超市被供货商哄抢,北京南横街百姓家、朝林超市以及福州华榕超市、大华超市,内蒙的“咱们家”超市相继倒闭。天津已有永遇、大千、家福、巨石、四远香等12家超市关门。而海南家家于2001年11月3日刚开业,11月12日就关门停业,法定代表人翁海川也不知去向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2年期间,全国有超过150家超市相继倒闭。连锁经营在造就一批批商业巨头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血腥大杀戮!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研究连锁经营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连锁经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于对连锁经营的研究,为连锁经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运用亚当?斯密的社会化分工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来研究和论证连锁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具有怎样的优势,其先进性体现在哪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便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Ronald H.Coase)。他提出了市场交易理论一说,从市场交易成本大小的角度论证了连锁经营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从而真正树立了连锁经营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这是对连锁经营研究的第一个阶段,连锁经营开始引入到经济生活。从此,人们开始关注和应用连锁经营,纷纷加入到“淘金”的行列。因此,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往往扮演了一种宣传者的角色。
对连锁经营研究的第二个阶段,便是关于连锁经营的实务操作。研究内容包括连锁经营的概念,渊源,决策与战略,商品管理,店铺运作,营销策略,财务管理,内部管理等具体的操作细节和实务流程。它完成了连锁经营理论化、系统化的工作,连锁经营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这一阶段的研究仅限于指导作用,缺乏理论的深度和足够的思考价值。常常洋洋洒洒写下来,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我们可称之为手册式的研究。
随着连锁经营的发展,以及研究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关注现状,关注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了前沿问题的思考。他们开始思考如何使连锁经营变得更有效率,如何让一家连锁企业在竞争中胜出,或如何让一家小的连锁企业不被淘汰,如何克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等等众多重要内容。因而,这一阶段的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真枪实弹的味道也更足。而这样的研究也显得更为重要和为人们所需要。例如,王佳航先生在《中国超市正在危险飙车》一文中,谈到了中国连锁经营中过分收取通道费用和拖欠货款的不良现象,并论述了其导致的严重后果。王丰先生在其文章《谁来终结上海商业》中也怒斥了上海商业领域拖欠货款的卑劣行规。但是他们仍然存在自己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他们只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因而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具备广泛的适应性。这是一种就事论事的工作方法,功利性太强,深度不够。我们认为必须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构建一个理论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才有普遍的价值性。本着这样的研究态度,我们开始了本论文的思考。
三、关于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你的利润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而来?”这是中国连锁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尖锐问题。
事实上,中国许多连锁企业都无力回答这一问题,或者回答的非常模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这一问题。由此,就出现了中国连锁企业对赢利认识的种种“盲区”、“邪区”及“误区”,过分收取通道费用、肆无忌惮到拖欠货款等等极不正常、极不合理现象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了。
因此,本文引入赢利机制这一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工具来帮助中国连锁企业树立正确的赢利观念,掌握正确的赢利模式和赢利渠道,从而推动中国连锁经营持续健康地成长!
赢利机制是一个创新的管理工具。因为它虽然建立在会计结构的基础上,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会计核算结构。会计结构只是作为一种财务工具,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数量结构,只在少数几个部门使用,指导意义不足。而赢利机制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它处理的不仅仅是各种收入项目和成本项目,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各种收入和成本项目背后隐藏的管理要素容纳进来,比如说它要协调好与供应商、与企业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而这显然不是一般的会计结构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它巧妙地将几种功能模块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管理意义。因而指导面更广,指导性更强!
因此我们必须推动中国连锁企业建立一个良性的赢利机制。我们认为,良性赢利机制有着这样一个目标(标准),即良性赢利机制是这样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它必须基于核心业务,只有核心业务创造出核心的价值,赢利机制才不会迷失重心;其次,它必须有引导企业持续成长的趋势,体现它的指导和带动作用,而且我们强调的是成长而非增长,要求我们以一种全局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赢利机制;最后,它实现的必须是质与量的共同优化,实现一种动态的综合平衡。
一旦中国连锁企业树立起正确的赢利观念,建立起良性的赢利机制,则中国连锁经营必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的阶段!
第四篇:经济管理类书单
经济管理类书单
《知性力》 大前研一
《管理工作的本质》 明茨伯格
《重新发现制度》 奥尔森
《经济学原理》 克鲁格曼
《经济学 : 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 杨小凯
《权力与市场》
《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
《逃不出的经济周期》
《卧底经济学》
《经济学及其敌人》 科尔曼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凯恩斯
《权力与繁荣》 奥尔森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贝克尔
《国家的兴衰》 奥尔森
《无形的大陆 : 新经济的四种战略法则》 大前研一 《金融之王》 艾哈迈迪
《贫穷的终结》 萨克斯
《世界经济简史》 卡梅伦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诺斯
《市场的逻辑》 张维迎
《西洋经济史的趣味》 赖建成
《市场经济与经济理论》 赫伯特·A·西蒙
《重来》 赫伯特·A·西蒙
《新的企业模式》 詹姆斯·马奇,奥尔森
《大败局》 克鲁格曼
《维基经济学》 杨小凯
《货币生产的伦理》
《诚信的背后》
《为什么是欧洲》 赫伯特西蒙
《新自由主义》
《经济发展理论》 奥尔森
《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 夸特罗其
《美国货币史》 弗里德曼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熊彼特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
《市场的逻辑》 张维迎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 张维迎
《企业的企业家》 张维迎
《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王国》 张维迎
《产权、政府与信誉》 张维迎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茅于轼
《生活中的经济学》 茅于轼
《给你所爱的人自由》 茅于轼
《大家的经济学》 茅于轼
《我所认识的经济学》 茅于轼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汪丁丁
《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 汪丁丁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弗里德曼
《活学活用博弈论》 詹姆斯米勒
《魔鬼经济学》 斯蒂芬
《卖桔者言》 张五常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陈志武
《非理性亢奋》 陈志武 中信出版社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肯尼思.阿罗
《自由与市场经济》 许小年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许小年
《激荡三十年》 吴晓波
《大败局》 吴晓波
《吴敬琏传》 吴晓波
《跌荡一百年》 吴晓波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吴敬琏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 吴敬琏
《经济学常识》 格沃特尼
《辩论中国模式》 丁学良
《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局》 杨继绳 《中国模式》 郑永年
《资本主义的起源》 厉以宁
《我们到底要什么》 温铁军
《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 温铁军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姚洋
《中国的经济制度:经济改革三十年》 张五常 《中国做对了什么》 周其仁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周其仁
《中国的奇迹》 林毅夫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经济专题-名师大讲堂》 林毅夫
《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 哈耶克
《大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 韦森
《市场、法治与民主:一个经济学家的日常思考》《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黄亚生
《企业、市场与法律》 罗纳德.哈里.科斯
《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
《杨小凯谈经济》 杨小凯
《自由选择》 弗里德曼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科斯
韦森
《掠夺之手》 安德烈.施莱弗
《牛奶可乐经济学》 罗伯特.弗兰克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保罗.海恩
《一课经济学》 亨利.黑兹利特
《顾准文集》 顾准
《百辩经济学》 瓦特.布拉克
《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
《经济分析史》 熊彼特
《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 夸特罗其
《经济学(第十八版)》 保罗•萨缪尔森(美)、威廉•诺德豪斯(美)
《经济学原理(第六版 宏、微观)》 格里高利•曼昆(美)
《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经济学卷》 刘景华、周成名
《写给法律人的宏观经济学》 张怡
《福祉经济学》 黄有光(澳)
《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姚开建、梁小民(主编)《国富论》 亚当•斯密(英)
《自由选择》 米尔顿•弗里德曼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安格斯•麦迪森
《怪诞行为学》 丹•艾瑞里(美)
《金融危机经济学》 科林•里德(美)
《美元的坠落》 安迪森•维金(美)
《喧嚣的九十年代》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我的财富观》 严文斌
《经济学300年》 何正斌
《国情与发展》 胡鞍钢、王亚华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拉斯•特维德
《资本主义的替代方式》 乔恩•厄尔斯特(美)、卡尔•欧夫•摩尼(挪威)
《自由的伦理》 穆瑞•罗斯巴德(美)
《西方经济学经典命题》 刘厚俊、梁东黎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茅以轼
《大道至简》 余惕君
《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经济学中的公平规则》 史蒂文•兰兹伯格(美)
《性越多越安全――颠覆传统的反常经济学》 史蒂文•兰兹伯格(美)中信出版社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吴敬琏 三联书店 《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经济迷失的背后)》 保罗•克鲁格曼(美)
《经济学的智慧》 茅于轼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 茅于轼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
《 社会问题经济学》(英)朱利安•勒•格兰德、卡洛尔•普罗佩尔、雷•罗宾孙逊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安格斯•麦迪森(英)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 保罗•海恩(美)《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 马立诚
《人人都需要了解的12个经济指标》 理查德•亚马罗尼(美)王金萍译
《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 张卓元 《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深化演化发展的影响》 杨建飞
《垄断资本》 保罗.巴兰
《资本主义发展论》 保罗.斯威齐
《劳动与垄断资本》 哈里•布雷弗曼
《看得见的手》 钱德勒
《经济学的革命与发展》 哈奇森
《东亚奇迹的反思》 斯蒂格利茨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斯蒂格利茨
《以自由看待发展》 阿玛蒂亚森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 威廉伊斯特利
《全球化及其不满》 斯蒂格利茨
《经济分析史》 熊彼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马克思韦伯
《平等与效率》 奥肯
《增长的痛苦》 弗莱姆
《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 索罗斯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郭士纳
《书里书外的经济学》 张军
《信息、信任与法律》 张维迎
《世界是平的》 弗里德曼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兴起》 约翰.戈登
《资本的冒险》 约翰.戈登
第五篇:教育文献导读计划
《历史教育及相关文献导读》
1.导读文献(1)历史学著作选读
【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网上有PDF格式文献);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局2002(同上);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同上);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同上);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同上);(2)教育理论与方法
【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网上有PDF格式文献);
【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同上); 【美】迈克尔·W·阿普尔等:《教科书政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同上); 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同上);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东方出版社2008(同上);(3)历史教育学著作选读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王雄:《历史教学心理学》,长春出版社2012;
【美】劳拉·赫茵等:《审查历史: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公民身份与记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元、萧忆梅主编:《学生如何学历史?》(历史的理解与学习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12 2.进度安排
第2周: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 第3周: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 第4周: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第5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6周: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第7周:多尔:《后现代课程观》
第8周: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第9周:阿普尔等:《教科书政治学》 第10周: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 第11周: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第12周: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 第13周:李稚勇:《历史教育学新论》 第14周:王雄:《历史教学心理学》 第15周:劳拉·赫茵等:《审查历史》
第16周:张元、萧忆梅主编:《学生如何学历史?》 3.教学设计
(1)教师介绍作者、文献背景、主要观点、创新之处等;(2)学生课上交流阅读心得体会;(3)学生课后完成读书札记。4.课程考核
学期结束交1篇最满意的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