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各市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安徽省财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全省各市财政部门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周密计划,狠抓落实。目前,各市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启动和准备阶段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一是组织健全,分工明确。
各市均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财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财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规划编制办公室,抽调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硬、写作能力强的精干力量,分工协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财政“十二五”规划的编写工作。
二是机制完善,运转顺畅。
为保证财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上下联动,内外顺畅,各市纷纷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联络员制度,由牵头科室负责加强与各有关方面联系、沟通和协调。对上,加强与省财政厅联系,及时报告,争取指导;对下,加强与各县区财政局联系,指导各地做好财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对内,加强与有关科室联系,确保统一步调,按时完成专题研究报告;对外,加强与市发改委等有关单位联系,做好财政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衔接工作。
三是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根据当地财政发展实际情况,各市找准相关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推动财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有的邀请当地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参与总体规划的评估、论证工作,并共同承担相关专题的调查、研究和写作,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对提高财政“十二五”规划编制成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将起到积极作用。有的专门设立规划编制组、社会事业规划组、农业发展规划组、综合改革规划组,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座谈,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四是计划清晰,超前作业。
参照省规划办指导意见和相关要求,各市周密制定财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计划,思路明晰,机制健全,组织精细,安排合理,严格按照规划编制工作进程分步骤、分阶段开展编写,并尽可能超前作业,确保按时完成财政“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州“十二五”规划办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十二五”规划的前期重大课题研究、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和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经请示州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州“十二五”规划办先后组织召开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和重点专
项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及“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到目前为止,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现将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如下:
一、前期重大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是向州委、州政府提交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重要前提。《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确定了我州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其中,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研究、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由州政府研究室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研究、州“十二五”期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研究由州发改委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由州委政策研究室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由州经委负责牵头研究。截止目前,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正在进行广泛征求意见阶段,预计在4月中下旬能够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二、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情况
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由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起草。为了能够提出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的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办在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署和要求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各县(市)、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需要纳入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提炼,使基本思路既立足于我州的实际,同时又符合国家和省的战略取向和目标要求。目前,基本思路已形成初稿,正在进行修改完善,将在近期内提请纲要起草领导小组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预计4月下旬按照各方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认真修改完善,力争形成送审稿。
三、重点专项规划推进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规划部署和我州“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我州确定编制24个重点专项规划。各重点专项规划负责单位都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12个部门已经编制形成初稿
州体育局负责编制的《州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广播电视局负责编制的《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安监局负责编制的《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州文化局负责编制的《州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编制的《州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十二五”规划》、州移民局负责编制的《州移民开发“十二五”规划》、州水利局负责编制的《州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农业局负责编制的《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州旅游局负责编制的《州文化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发改委负责编制的《州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电网公司供电局负责编制的《州电网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州劳动保障局负责编制的《州就业和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共12个重点专项规划目前已经完成规划初稿,正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之中。
(二)12个部门已完成前期研究并着手进行编制
州卫生局负责编制的《州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地震局负责编制的《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州建设局负责编制的《州城镇发展“十二五”规划》、人民银行州中心支行负责编制的《州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交通局负责编制的《州“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州教育局负责编制的《州“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州商务局负责编制的《州商贸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扶贫办负责编制的《州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州林业局负责编制的《州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环保局负责编制的《州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州经委负责编制的《州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州科技局负责编制的《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完成了前期研究并着手启动编制工作。
四、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工作部署,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要重视对上和周边规划的衔接,确保与全州同步完成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截止目前,各县(市)推进工作情况如下:
(一)市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于12月开始启动,1月18日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议,3月23日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规划纲要委托省政府研究室编制,目前已基本完成前期调研工作,计划4月15日前拿出规划纲要初稿。对“十一五”的评估和28个重点专项规划编制
工作也已全面推进,预计可以和纲要同步推进。
(二)县
县在全州动员部署会召开后,于1月5日召开了专题培训和部署会议。共安排6个前期重大课题和23个重点专项规划。规划办从县级部门抽调骨干组成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起草班子。目前,前期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力推进中,“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初稿,在进
行修改完善之中,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已经开始展开。
(三)县
县“十二五”规划编制确定了6个重点研究课题和26个专项规划,目前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形成初稿,待修改完善后可形成研究成果,26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有2个已经完成,6个形成了初稿,其余18个完成了规划提纲。“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编制,正在抓紧推进中,近期内可形成纲要初稿。
(四)县
县“十二五”规划工作于12月上旬启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制工作小组,抽调了专门工作人员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6个重点研究课题中的4个已经形成了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另外2个课题完成了广泛调研工作,形成了初步提纲和框架。确定的22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有17个专项规划在开展前期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各专项规划提纲框架,部分已经形成初稿,有5个规划正在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和基本思路起草工作在抓紧推进中。
(五)县
县工作已经全面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委托省政研室编制,现已经完成初稿,前期课题研究基本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正在全力推进,部分专项规划完成初稿。
(六)县
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负责编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初稿,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中,全县确定的18个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完成,初步形成了研究成果,19个专项规划已经全部完成初稿,并且开展了乡镇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部分乡镇的规划纲要初稿已经形成,预计4月中旬可全部完成乡镇规划纲要初稿。
(七)县
县“十二五”规划于11月底全面启动,目前已经完成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各部门负责编制的专项规划相关工作已经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编制,现在正进行基础调研等工作,预计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在6月底可基本完成。
(八)县
县于9月制定了《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始启动规划相关工作。目前,全县确定的30个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完成,20个重点专项规划已经全面启动,交通、能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广播电视、绿色产业畜牧业的专项规划已经形成初稿,其余15个专项规划正抓紧推进,规划纲要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
(九)县
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于1月开始研究,5月全面启动了规划各项工作。目前,在开展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已经形成了《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初稿)》,正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之中,28个重点专项规划中除空间规划、参与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规划正在筹备启动外,其余专项规划2月底已完成初稿,并抓紧修改完善之中。
(十)县
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和部分研究课题委托中国西部发展规划研究院编制和承担,于3月30日开始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全县规划编制工作计划于4月15日前全面展开。
第三篇:财政十二五规划”开
一、以稳定增长为目标,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在大力培植财源的同时,狠抓收入征管,加强税源监控,把财政收入任务分解到各部门,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精细征管。深入研究因经济波动和税收政策调整影响财政收入的各种因素,规范税收秩序,多管齐下,堵塞漏洞,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确保2011年完成财政总收入任务为5亿元,增长19.6%,地方财政收入3.038亿元,增长8.2%,到201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
二、服务全县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产业转型提升,大力培植税源经济。一是继续支持经济发展。采取收入返还、奖励扶持、资金补助、项目支持、贷款贴息等措施,加大工业企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投入,支持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赣崇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突出产业扶持,支持章源、耀升公司等钨矿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升级发展,培育壮大小水电、林产加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以争取资金为抓手,千方百计增加可用财力。进一步加强与省市财政部门联系,多方了解项目申报信息,督促、帮助各业务部门做好项目申报、资金争取工作,尤其是把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抓好落实,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保证工资发放、机构运转、项目建设以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的需要。三是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财政补助政策,保证国家惠农政策有效实施。
三、以促进和谐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落实各项财政惠民政策。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11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提高100元标准;高中生助学金标准由800元/人提高到1500元/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费覆盖范围,免学费政策的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原来的5%,扩大到在校城市学生的10%。二是积极落实省市县公共财政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公共社会事业倾斜,财政补贴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要包括:城市低保标准由280元/月提高到300元,五保集中供养人员由1920元/人提高到2400元/人;分散供养人员由1320元/人提高到1560元/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配套增加16元/人,医疗卫生、公益林补助、保障性住房、政法保障等项目都不同程度提高补助标准。三是继续加大支农投入。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统筹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发展理念,着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支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水平。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管理,2011年起对全额拨款的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逐步建立起运行有序、管理规范、约束有力、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以科学化精细化为方向,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能力。一是强化预算执行。狠抓增收节支,确保预算收支平衡,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加强支出管理,深入推进厉行节约工作,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均衡支出进度;加强拨款管理,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高财政性资金支付效率。二是加强财政资金整合。以项目为载体,将性质相同、资金用途相近的各渠道的资金集合起来,捆帮使用,集中投入到项目上,达到投入一处,见效一块,带动一片;以资金为导向,结合政府的产业和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作用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引导农民、企业、民间等社会资金投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社会事业的薄弱环节。三是探索财政投资评审。成立财政投资评审中心,逐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服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职能,健全、完善评审机制,进一步规范投资评审行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一是加强学习培训。以打造学习型机关为目标,通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二是扎实推进发展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精简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深化“八项服务承诺”内涵,提升财政文化理念,塑造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三是加强财政宣传调研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前瞻性工作,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做好服务。加强财政宣传工作,通过对股室、财政所每月定任务、每第季度通报和调整奖励标准等方式,力争2011年宣传调研工作进行全省财政系统先进行列。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加大财经检查力度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维护财经秩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财政干部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确保财政干部的安全,以优秀的工作业绩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树立财政部门新形象。
泰兴市财政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
泰兴市财政局
“十二五”时期,既是泰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更是“学赶苏南,跨越发展”、“领先苏中,再创辉煌”的关键时期。财政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制定和实施财政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财政事业发展十分重要。按照省、市财政“十二五”规划和市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泰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现制定“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规划如下:
一、财政发展的总目标
运用财政调控手段,促进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实力持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加大“三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环保等重点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得到较好保障。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相统一的运行机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继续推进财政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跨越、和谐发展。
二、财政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1、财政收入。“十二五”期间全市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左右,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0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34亿元和43亿元,并将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
2、财政支出。财政满足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预算支出年均递增16%左右,到2015年达62亿元,比“十一五” 期末增加28亿元以上。
3、财政平衡。继续坚持“量入为出、量财而用”预算安排原则,不断缩小全市财政预算收支缺口。逐步建立政府偿债基金,规范债务管理,全面提升防范财政风险能力。
4、财政管理。加强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强化“两基”建设,着力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财政发展的重点任务
1、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创新财政
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完善并落实财税扶持措施,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态型社会,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坚持匹配要求,完善财政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根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按照省对市县的财政体制,制定并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乡政府的事权、财权,规范政府间分配行为。加大对经济薄弱乡镇的倾斜力度,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乡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建立激励约束并重机制,鼓励增收节支,积极引导园区和各乡镇正确处理收入规模与结构、收入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关系,着力改善结构,进一步提高质量。
3、坚持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强化公共财政是百姓财政理念,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改善民生资金投入,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省核定标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着力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社会救助救济扶持措施,支持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
4、坚持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切实加强法治财政建设,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全面编制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资金预算,逐步建立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有机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强化乡镇财政建设,完善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紧紧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5、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动部门预算编制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继续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按照公共财政管理要求,不断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资金缴拨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实行管、采分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细化支出预算,保证资金拨付及时到位,着力提高安全性和实效性。
6、坚持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不断深化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突出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外树服务型机关形象,内兴学习型机关新风,全面提高财政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继续完善财政惩防体系,着力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2010年元月十日
第四篇: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推动全省科协系统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安徽省科协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转型时期,也是全省科协事业跨越发展、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全省科协事业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12.15”重要讲话的要求,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 做出新贡献。
推动“十二五”时期科协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主要标准,把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安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坚持以社会公众为本,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突出我省科协事业的发展特色,坚持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坚持深入基层、务求实效,扩大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构建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和造就人才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平台。
——坚持服务发展的原则。坚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全省工作大局,把为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智力支撑作为科协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智力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建言献 策、科技服务等活动,服务社会建设、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科协自身建设。
二、主要发展目标
根据党委和政府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建立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举荐、决策咨询和组织建设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全省科协事业发展目标是:
——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科普产业不断壮大,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普产业战略联盟基本形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学术交流与经济建设结合更加紧密,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服务企业科技进步的内涵不断深化。农村科技服务活动深入开展,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科技思想库的功能充分发挥,科学建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上取得新进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协调发展,并举机制初步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进一步加快,科普资源研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功能基本完善。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稳步提高,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主题科普活动形成品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科普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共建共享取得明显进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支撑科普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 升。科普组织网络日趋完善,科普队伍进一步壮大。
——服务科技工作者上取得新成就。党和政府通过科协组织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渠道进一步畅通。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和组织建设工作与发现、培养、凝聚、举荐、用好人才工作进一步紧密结合。人才表彰举荐力度不断加大,奖项影响力明显扩大,导向作用显著增强。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的组织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经济建设发展的平台不断拓宽,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常态化机制基本建立。学术道德建设不断加强,良好学术生态初步形成。具有科协特色的育才、荐才、引才、用才的科技人才成长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民主办会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协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学会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对会员的凝聚力、吸引力显著提高。基层科协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协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服务科协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科协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初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科技工作者需要,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群众团体。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大力发展科普产业。继续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培育壮大科普产品市场,把科博会培育成国内最具影响力、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品牌展会。加快建设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提升科普产品研发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工程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科普产品综合研发基地,升格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培育成全国最大的科普产业集团和国内第一家研发制定科普产品的上市公司。加快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园建设,推动科普产业要素的集聚,力争到“十二五”末,吸引100家左右的研发、生产、销售科普产品的企业落户科普产业园,引导科普产业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安徽聚集,推动科普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完善中国(芜湖)科普资源服务网建设,建设科普产品信息发布中心、科普资源网上展示和交易服务平台,建立科普资源集成、积累、配送、共享机制。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普产业战略联盟,整合集成优化科普产业领域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提升科普产业发展层次,把科普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2、推进实施“海智计划”和“5612”工程。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合肥工作基地建设,推进海智工作向皖江城市带、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辐射延伸。积极与海外科技团体、科技人才建立固定的联系,探索建立海外引智工作站,推动海外科技资源与我省企业、高校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品牌性、经常性海智项目与人才对接活动,推动人才落户、项目落地。建立海智项目库、人才库、成果库和需求库,加强和完善安徽海智网建设及工作平台建设,为海外科技人才来皖创新创业、技术咨询、项目开发与对接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皖台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深入实施“5612”工程,广泛开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金桥工程、厂会协作等活动,建立和完善科技专家服务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继续推动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我省的实施,努力扩大项目实施的覆盖面。加大省市县三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力度,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表彰奖励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调动和发挥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带头人带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的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生产和文明生活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选择支持一批科技文化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效果好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集成各类涉农科普资源,把各种科技要素引向农村、引入农户。配合中国科协实施的新农村千万乡土科普人才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 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推进科技思想库建设。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提出预见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加快培育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协决策咨询品牌,探索举办党政领导与专家座谈会、区域和行业发展论坛等决策咨询活动;开展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征集和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活动,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会的专业优势,组织动员学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科学论证和科技咨询服务,推动学术成果向决策咨询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协科协界参政议政作用,组织科协界委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快科学决策咨询的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协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既懂科技经济又能胜任决策咨询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整合科协系统的决策咨询资源,建立决策咨询选题库、专家库、成果库,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
5、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学术交流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提高学术交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重点办好安徽省科协年会,集成学术资源,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继续举办安徽博士科技论坛、“兴皖之 光”青年学术年会等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探索举办“科技沙龙”等形式的综合交叉、高端前沿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面向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交流的覆盖面。拓宽国际民间学术交流渠道,鼓励和支持学会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和巩固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促进两岸三地科技界的交流与对话。发挥好科技期刊在推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配合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增强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培育一批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的品牌核心期刊。
(二)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1-2015年)实施方案》,认真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职责,动员全社会深入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完善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开展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监测评估,定期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工作和县级科协、学会科普工作条件和绩效测评。认真完成好科协牵头承担的各项任务,重点实施好未成年人、农民、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资源开展与共享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深入开展全 国科普日活动,努力把全国科普日打造成品牌科普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继续组织参与开展科技周、科教进社区、科技下乡等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科普活动品牌;组织学会围绕重要纪念节日开展防灾减灾、保护环境、安全健康等科普活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解答社会民生关注的科技问题。
3、开展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启动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推动科普活动进学校、进街道、进机关、进企业,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等创建活动,每年评选、奖补和资助社区科普益民先进单位;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学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活动,养成科学文明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开展提高职业技能、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职业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街道科协、科普协会、社区科普小组、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科普活动中心、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社区社会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平台。
4、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依托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学校,面向农民开展函授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结合“阳光工程”,依托农技协、科普基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提升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农村科普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示范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一批示范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科普设施、科普组织、科普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开展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加强农技协组织建设,扩大覆盖面,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团,发展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形成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
5、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扩大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影响,继续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提高竞赛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丰富青少年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系列活动、“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馆进校园、科技夏(冬)令营活动。探索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活动。
6、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加大科普产品的研发制作,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社会团体从事科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繁荣科普创作,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将 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加快科普展教中心、科普资源研发中心和科普资源集成共享中心的建设,形成科普资源集成、积累、配送、共享机制。大力发展专业科普场馆,加快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建立科技馆。加强对现有科技馆的规范管理,丰富展教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引导社会各类科技博物馆、动植物园、主题公园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社会设施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完善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图书室、科普大篷车、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等基层科普设施。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宣传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加大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物和创新团队,配合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大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品德,树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重点把安徽青年科技奖评选表彰活动培育成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品牌奖项,推动设立“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项,扩大表彰奖励范围。继续办好“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表彰活动”。支持学会设立专业性奖项,发挥学会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基础地位作用。加大对基层一线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力度,对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推广和公民科学素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科技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
2、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广泛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努力培育创新人才。重点开展小型、前沿、高端、交叉的学术、教育和培训活动,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人才。加快学科群建设,以学科发展带动人才成长。配合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引导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动学会面向会员开展继续教育,促进学会会员的学术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培育基层实用技术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举办“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选拔培育科技后备人才。
3、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产业经营、科普产品研发、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人才。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农技协骨干、科普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依托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学会会员,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依托企业科协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育企业实用科普人才。依托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等,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依托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在职科研人员等,发展科普志 愿者队伍。与高校合作开办科技传播和相关专业,培养一批专业化、高层次科技传播人才,加快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4、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家。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工作职责,广泛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活动。继续办好“12•15”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增进科协与学会会员之间的联系。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合法权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学会科学道德规范》、《科技期刊出版工作道德规范》。推动学会建立会员诚信档案、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为科技工作者成长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四)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
1、推进学会的改革创新。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推动建立以会员为本、民主办会的体制结构,完善学会内部治理结构,改善学会运行机制,提高学会的运行能力,探索推进学会办事机构职业化建设,提高学会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支持和鼓励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引导学会积极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活动,拓展学会服务功能。推动优化学会发展的政策环境。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骨干学会,增强学会的创新发展能力。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对科协组织的分类指导,以开 展活动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以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推动县级科协组织建设,发挥县级科协对基层科协组织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以建立科技专家工作站和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推进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以促进高校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加快街道社区科协组织发展。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巩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基础。拓展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新领域,积极推动在非公有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海外归国人员创业园和企业孵化器建立科协组织。
3、加强科协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市县两级科协主席培训班,提升科协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加强对学会专职干部的培训,提高学会服务会员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实施安徽省科协《关于干部上挂下派、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升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协干部培训活动,培养造就一支热爱科协工作、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敢于创新、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高素质科协干部队伍。
4、加强科协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科协系统的党建工作,探索通过党建工作带动学会、农技协自身建设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加强科协文化建设,形成用科协事业吸引人、科协文化凝聚人、科协精神激励人的良好氛围。围绕科协重点活动,大力宣传科协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成效,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加强科协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兴办符合科协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提供硬件支撑。
四、保障规划实施
——组织保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推动将科协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促进科协事业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领导作用和专委会的指导作用,落实和完善民主办会制度,推动科协工作民主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用规范的议事程序保障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发挥科协作用的决定》,为实施安徽省科协事业“十二五”规划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落实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程的措施。进一步推动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努力为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落实社会资金捐赠科普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科 普产品生产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待遇。推动制定科协系统科技咨询业扶持政策,促进科技咨询业稳步健康发展。
——资金保障。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加大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投入,努力实现到“十二五”末全省人均科普经费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人才举荐等专项经费大幅提高;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对科普基础设施的投入,到“十二五”末,力争所有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科技馆。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协作单位、企业实体、社会各界等各方面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支持,吸纳国内外社会资金的捐赠和资助,促进科协事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推动科协事业加速发展。
——监测评估。科学合理的分解“十二五”科协事业发展目标,明确各个需要完成的各项重点任务,实施分级负责制,明确各级科协、学会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全程跟踪监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估办法,建立符合实际,有利于调动全省科协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有助于推动重点任务实施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在实施安徽省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取得显著成效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五篇: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提纲
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提纲
前言 一、四川省水利发展和改革现状
(一)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按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特点对四川省的情况进行基本描述。基准年暂定为2009年。
(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从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农村水利、农村水电、城市水利、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水产养殖、水文建设及专项工程、水利管理与改革等方面对“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规划完成情况;(2)分析评价;(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水利发展和改革现状
分析水利发展和改革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总体评价。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及对水利的要求
(一)“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及新要求
1、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概述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人口发展指标及城镇化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增长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等。
2、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论述:(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2)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加快民生水利建设。(3)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要求不断提高复杂条件下水利防灾减灾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
(4)建设生态文明,要求转变粗放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消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不断深化水利改革。
(6)完成新时期、新阶段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要求全面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二)水利发展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 论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1、有利条件。
2、主要制约因素。三、四川省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思路
1、防洪减灾方面。
2、供水保障方面。
3、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4、水利管理和改革方面。四、四川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一)防洪抗旱减灾
主要指标包括三级以上堤防达标率、城市城镇防洪达标率、洪涝灾害损失率和山洪灾害治理县数、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及旱情监测点数等。
(二)民生水利建设
1、农村饮水安全。目标:基本解决;主要指标为解决人口数。
2、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目标:加快推进;主要指标骨干工程配套率、完好率,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3、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目标:继续实施和启动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其比例进一步降低。
4、农田水利。目标:保障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主要指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等。
5、农村水电。目标:农村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基本解决小水电代燃料问题,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主要指标: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解决无电人口。
6、牧区水利。目标,积极推进以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为主的牧区水利工程建设;指标:节水灌溉面积、新增饲草(料)地灌溉面积等。
7、水利血防。目标:加快实施水利血防工程。
8、水产养殖。指标:水产品年产量、年产值、帮助农民增收。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目标: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新增城市供水能力;启动实施一批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
2、其他水源开发。目标:加强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
主要指标:新增总供水能力,新增城市供水能力。
(四)水资源节约保护
1、水资源节约。基本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指标: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城市管网漏损率、节水器具普及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水资源保护。提出主要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水功能区达标率、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地区河段水体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五)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
1、水土保持。目标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状态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指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2、河湖生态修复。目标是使重点地区河湖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得到一定程度修复。指标:新增河湖生态修复面积。
(六)水利法制建设
从提升水利法制化水平的角度,设置水利法制建设目标,主要包括完善水法规体系、加强水行政执法、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等方面。
(七)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从全面提高水利行业能力的角度,设置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目标,主要内容为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厅直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八)水利管理和改革
从深化水利改革、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方面,设置水利改革和管理目标。
2020年预期目标展望。
五、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布局、水资源分布特点、开发条件及利用现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拟按成渝经济区(15个市)、四川藏区(两州一县)、攀西地区(凉山州、攀枝花)、革命老区(巴中、广元)进行布局。
六、水利发展和改革主要任务
(一)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1、防洪减灾
全面推进完善流域和区域防洪减灾体系,重点加强“五江一河”及重 要支流防洪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完善非工程措施(如防汛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等。
2、民生水利 1)农村饮水安全。
2)已成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5)大中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6)农田水利基本建设。7)应急抗旱水源建设。8)农村水电。9)牧区水利。10)水利血防。11)水产。
3、水资源开发利用
1)大型水库:建设一批支撑全省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
2)大中型灌区:建设一批支撑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大中型灌区工程。
3)中型水库。
4)城市供水工程:包括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水厂和城市供水管线工程 等。
5)其他水源利用:雨洪水、废污水处理回用等。
4、水资源节约保护
1)水资源节约。建成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2)水资源保护。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开展水库水质治理工程建设。
3)污水处理及排污工程。
5、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
1)水土保持。积极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抓好省级财政水土保持工程等。
2)河湖生态修复。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湖泊生态修复工程等;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实施若尔盖等重要湿地的修复工程。
6、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1)水文设施、水资源管理及监测设施、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2)水利信息化建设。3)水利应急管理设施建设。4)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建设。5)水行政执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6)厅直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
(二)水利管理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1、水利管理
1)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用水定额管理等方面。2)洪水管理制度。编制主要江河和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逐步建立洪水影响评价制度。
3)水资源保护制度。探索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和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4)河湖管理制度。水域岸线管理、采砂管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和取水口管理。
5)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各类应急管理预案,完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强化责任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机动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6)水利建设市场管理。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
2、水利改革
1)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与管理。
2)农田水利发展新机制。完善农田水利投入新机制等。
3)水价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非农业供水价格改革。
4)水管体制改革。足额落实国有水管单位“两费”;实施管养分离,推进内部改革,落实配套政策。落实农村集体组织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管护经费。
5)水利投融资机制。扩大公共财政投资规模,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资渠道,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水利法制建设
1)健全水法规体系。完善民生水利、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利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2)水行政执法体制和制度。3)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4)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5)水法制宣传教育。
4、行业能力提升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水法规体系,深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水利法制教育,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2)基层水利单位建设。加强机构建设、保障经费、落实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3)人才队伍建设。
4)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关键技术研发。
七、投资测算和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一)投资测算。
(二)资金筹措。
(三)实施计划。
(四)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责任。
(二)科学制定规划,抓好前期工作。
(三)积极筹措资金,保障投资需求。
(四)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附表:
1、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表
2、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续建重点项目表
3、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拟建重点项目表
4、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储备重点项目表
5、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表 附图:
1、四川省水利工程现状分布示意图
2、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续建重点项目分布示意图
3、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拟建重点项目分布示意图
4、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储备重点项目分布示意图 附件:四川省“十二五”期间拟建、储备重点工程项目简介
包括工程概况、建设必要性、建设内容和投资、工期和投资、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