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史诗第1名——《西部开拓史》(1962)影评

时间:2019-05-15 07:4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民史诗第1名——《西部开拓史》(1962)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民史诗第1名——《西部开拓史》(1962)影评》。

第一篇:平民史诗第1名——《西部开拓史》(1962)影评

平民史诗第1名——《西部开拓史》(1962)影评

不能忘却的浮沉

《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故事讲述一家三代在各种时代背景下的艰难曲折,通过这个家庭从19世纪早期到1880年代半个世纪的迁徙经历,描述美国西部历史。他们从纽约出发,经历了内战,淘金热,路遇印第安人和西南部的流放者,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西部,并联合其他开拓者在平原上修建了铁路,把法律与正义也带到了边疆。

西部的历史

西部片是个很特别的类型片。它依赖着地图上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衍生出了专属于该地理位置的类型片。那么,西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说来话长了,早在1607年,从英国来了一个一百多人的殖民团体,在大洋彼岸建立了一个小镇,成为了北美最早的殖民地。此后的一百多年,从欧洲陆续涌来很多殖民者,将这个地区逐渐拓展。殖民者不再满足于大陆的这个边缘,开始试图像另一个边缘进发,以寻求更多的土地、金矿和财富。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殖民者与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冲突不断,两种文化的摩擦日渐升级。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西部慢慢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始于18世纪末的西进运动,是美国东部的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一场重要变革,它改变了美国的面貌,为美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西进运动中,也包含着一部平民阶层的血泪史。《西部开拓史》讲述的故事,就是来自一个向西部进发的普雷斯科特家族,他们一家三代近半个世纪的漂泊浮沉,坎坷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历史小说。影片164分钟的内容,分成了5个部分:《激流》、《平原》、《南北战争》、《铁路》和《不法之徒》。其中亨利·海瑟微拍摄了其中的三部,而《南北战争》由约翰·福特导演,《铁路》由乔治·马歇尔导演。几位导演合拍一部电影,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也让影片成为了一部特别的存在。

西部的人们

影片一开始,就是普雷斯科特一家举家迁徙到西部,老爷子说是因为庄园里都是石头,没有土地可种,可是去往西部的道路可并非坦途。在乘坐蒸汽船之后,一家人还得自己做木筏子当交通工具。老爷子有两个女儿,伊芙和莉莉斯。伊芙对西进这件事一直不情不愿,她做着上流社会的美梦,“我要的是丝织的衣服,优良的马车,以及闻起来很好的男人,我想回到东部而不是西部!”不过她还真的美梦成真了。在路上伊芙遇见了来自上流社会的冒险家奈勒斯,他的冒险经历深深吸引了伊芙。两个人经过一番离合,最终还是终成眷属。但是她的父母却在激流险滩中,被夺走了生命。

伊芙的妹妹莉莉斯,也同样收获了爱情。她回到东部之后,在夜场做起了歌舞表演演员,有一天她收到来自一个布鲁克斯的遗嘱,在加州留给她一个盛产黄金的农场。莉莉斯兴致勃勃的踏上了向西部进发的路程,而这时有两个男人分别看上了她。一个是其貌不扬的摩根先生,一个是风流倜傥的克莱文先生。摩根先生真心爱着莉莉斯,而克莱文先生则是觊觎将来属于莉莉斯的黄金农场,希望从中捞到一桶金。两个人都曾向莉莉斯表白,但莉莉斯还是更倾心于克莱文。但经过跋山涉水来到加州之后,莉莉丝才知道,原来这个农场早就拿去偿还布鲁克斯的债务了,闹了半天是空欢喜一场。随后克莱文就失踪了。摩根先生不离不弃,依旧挨着莉莉斯,可还是遭到了她的拒绝。看到这,我们都为摩根感到惋惜,也为莉莉斯的执迷不悟感到痛恨。可是影片突然峰回路转,让原本的负心人克莱文立刻反转了。原来他通过赌博赢得了一笔钱,他又回来找莉莉斯,两个人合开了蒸汽船公司,幸福的在一起了。这是不是有点太出乎意料了?莫非我们都冤枉克莱文了?看来派克先生一般不会演反面角色的,呵呵。

接下来的三个故事则将主线放在了伊芙的儿子齐伯身上。南北战争爆发了,年轻气盛的齐伯决定到前线参战。但战事的惨烈,以及战场上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让他原本的爱国之心瞬间浇灭,对战争心灰意冷。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乡,才发现母亲伊芙已经去世了。齐伯的父亲奈科斯从前就是一位探险家,或许是他的冒险意志融进了血液里,他的儿子齐伯也继承了这种精神,一心只想四处漂泊。他加入了一个铁路公司,这家公司要把铁轨架设到西部去,以便从中更好的获利。但印第安人并不同意,他们担心铁路会给自己的部落带来毁灭性的掠夺。齐伯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向印第安人保证,铁路建成后不会侵犯印第安人的利益,双方达成了协议。结果,铁路建成后,很多水牛猎人来到西部,开始猎杀印第安人的水牛。铁路公司的不守信用,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印第安人放出水牛,形成万马奔腾的气势,把他们全部踏在了脚下。这正是当时西进运动中,现代科技和原住民文化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

影片最后一个故事,则是作为骑警的齐伯和他要拘捕的逃犯查理·格兰特之间的较量。这跟《正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维护法律的不可侵犯性,也说明在和平时期,法治是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片尾出现俯拍美国城市立交桥的镜头时,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无数像普雷斯科特家族这样的人们,在经过一番艰难的生与死的洗礼之后,才有了如今美国高楼大厦的繁盛局面。所有开拓者的血与汗,都在这水泥建造的公路中凝固。

技术革新

《西部开拓史》还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用新艺拉玛体拍摄的剧情片。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它的画面比一般电影宽出许多,网上的视频还让画面呈现出了一个弧度。这是因为采用了三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在放映时,是用三台放映机同时投射在一个弧形宽银幕上,三段分离的影像合成一个画面,由此出现了一个165度的开阔观影视野。这种技术最早在1952年出现,1962年的《西部开拓史》让这种技术有了质的跨越——观众可以坐在影院欣赏这种近乎立体效果的大电影了。但由于同时用到三台摄影机,电影无法拍摄特写镜头,反倒让宏大的自然风光有了展现的极好机会,一幅壮美广阔的西部风光画卷在人眼前徐徐展开。不过,技术的提升自然也带动了成本的大大增加,米高梅公司为此最终砸下了1500万美元。

■文·小宇

第二篇:《与狼共舞》影评:西部往事

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西部片早已黯然失色了,就像《玩具总动员》里所描述的那样,90年代基本就是西部潮衰退的时代。往日的那些牛仔早已变成了黑白的记忆,很难再有什么西部片吸引观众的眼球了。而凯文斯科特纳的《与狼共舞》的推出,却如同一颗原子弹在影坛爆炸了。当年的奥斯卡奖,该片一举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大奖。

确切的说,这和以往那种弘扬美式正义和狭义精神的西部片不一样,这部电影以宏大的美国西部为背景,以印第安人的视角,来审视那段往事和历史,气势雄伟,场面浩大,雄浑深远,绵延悠长。也许是所有西部片里最具史诗气质的电影了。

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个叫做邓巴的中尉因为偶然的立功而自动要求去西部的边缘任职。与喧嚣的城里不同,这里没有了战场的硝烟,没有了尔虞我诈和繁文缛节,大片连绵壮美的草原和山峰极大的震撼了邓巴。

独自驻扎的生活中,他不仅适应了这种孤独,也开始慢慢体会了美国处女地的壮美和迷人。在这段时期,他首先结识了一只前爪是白色的狼,取名为“两只白袜”,慢慢的相处中,人与狼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割不断的羁绊和默契。

另一方面,邓巴也因为偶然而认识了当地苏族的印第安人,并且多次的接触,渐渐被这些淳朴的印第安人感动,而彻底融入了印第安的社会中。他不仅学会了印第安的语言,也彻底成为了部落的一员。一起打仗,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乃至于娶了其中的一个女人。

但是,美国西进的步伐迟早是无法阻挡的,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向西方广袤的处女地涌来,印第安人被驱逐,野生动物被杀害,森林被焚毁,两个种族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升级。邓巴成了白人的叛徒,被抓捕,被拷打,最终为了保护部落,他毅然带着妻子远走高飞。许多年的印第安和白人的战争之后,大批的印第安人死去,处女地一一失守,直到百年之后,白人和印第安人签订了协议,为数不多的印第安人在保留地里生存„„

逆着之前西部片那种美式的英雄主义的主流特点,本片匠心独运的从印第安人的视角出发,来审视历史,完成了一种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往事的回味。邓巴这个白人在老西部的所见所闻,他身上发生的改变,都深刻的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变革和狂潮,这既是一种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也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定位。

影片长达四个小时,大气沉稳,荡气回肠,绵延不断。前面大部分的镜头都花在了邓巴独自与广袤原始的美国西部的磨合。一个人,一匹马,一本日记,和一只狼,成了影片的焦点。邓巴在南北战争中负伤,却在寻死的过程中意外立功,对于身体上的伤,其实内心的伤才是更加痛苦的。战争对人的创伤,更多是心灵上的。邓巴的痛苦和迷失,使其想要到大西部那荒芜的原野上去单独思索,远离人世的繁杂去独自找寻生命的意义。在哨所自杀的那个长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彻底迷失和理想的泯灭。日复一日的战火,早已焦灼了参战人的内心,堕落下去,就是自杀,或者像《现代启示录》里的那样疯狂。

只有马的孤独陪伴,每天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广袤原始的老西部成了治愈战争创伤的最好灵药。“两只白袜”的出现,人与狼之间的相互吸引,到后来建立友谊,十分有意思。一方面,狼对于第一次出现在这片土地的白人十分好奇,另一方面,邓巴也发现动物的单纯和性情更加让自己喜欢。寂静壮美而苍凉的西部和战火纷飞的东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军官自杀,车夫被杀后,邓巴彻底被文明世界遗忘了,而他也开始慢慢享受这种遗忘,开始从那种迷失中走出来,开始学会欣赏和体验生命的美好。

与印第安人的接触是第二层面。我总觉得印第安的那个踢鸟貌似对邓巴“很有意思”。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踢鸟准备偷邓巴的马,却被裸体的邓巴逮了个正着,那个场景十分有趣,邓巴气势汹汹,踢鸟则半分羞涩半分尴尬的逃走了,回去他却充满回忆的说这个白人是一个好运的征兆。之后,几乎都是他在竭力帮助邓巴融入印第安社会。当所有人都知道了邓巴和女人的爱情而踢鸟最后一个知晓时,他十分生气和尴尬。他对邓巴的关爱,总让人觉得似乎有了一些别的什么味道。

邓巴融入印第安的过程,其实是另一个自我发现和认识的过程。印第安社会和白人社会形成的鲜明对比帮助邓巴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重新找到了迷失的过往。白人建立的文明世界虽然高度繁华,可是人性的污浊亦十分显著,出卖朋友,肮脏堕落,各种虚伪和做作让生活十分疲倦。相对而言,印第安的部落则淳朴而简单,“人之初性本善”也许在这里得到了某种诠释,这就是老子所期望的那种“小国寡民”的乌托邦。

争论帽子的一出戏很好的体现了印第安的淳朴。在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没有繁琐的法律,最质朴的规则在指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对印第安人来说,被扔在地上的东西就是不要的,谁捡到就是谁的,如果以白人的价值观来看待,确实是蛮不讲理,丢失的东西当然还是归失主所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这里发生了冲突,其实这一个小小的侧面也就揭示了这样两种文明的矛盾和碰撞在所难免。这样的矛盾还有许多,比如杀死破坏森林的白人,割下他们的头皮;比如生吃抓捕到的猎物的心脏。

所幸的是,邓巴和部落间的矛盾都因为相互间的宽容和理解而消失了。邓巴被这种纯朴的情感而感动。而苏族人也被这个白人的聪慧和勇敢所折服。比之于在白人社会为了某几个人的野心而加入残酷的战争,为了保卫自己的女人和食物而参加战争显得更加高尚和充满激情与目标。比之于为了猎奇和虚荣的猎杀,为整个部落猎捕过冬食物的围猎显得更加勇猛和有意义。邓巴的着装也开始改变,从美式的服装渐渐掺杂印第安配饰到最后彻底的变成一个印第安人,邓巴在这个荒凉的西部完成了一种涅槃和重生,当再次面对抓捕自己的白人时,即使经历拷打,他也毅然用苏族语言嘲讽眼前装腔作势的白人士兵。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和高贵,邓巴已经了然于胸。

这部电影鞭笞了白人的主流价值观,什么叫做平等,什么叫做自由,什么叫做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财产,也许,印第安人比白人更有资格这样对其他人宣扬。

长期以来,白人社会建立起了复杂而有效的社会组织,还有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礼仪。但是,往往这些都成为了昂贵的装饰,白人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对于非白人的东西,则成了掠夺的对象还以此为荣。无数古老的文明都是这样毁灭在了白人的入侵之中。相较于那些繁琐复杂的礼仪,看似野蛮未开化的印第安人的礼仪其实更加真诚和热情。爱就是爱,恨就是恨。这在“风中散发”身上体现的十分出色。刚刚开始,对于想要替代自己死去朋友的邓巴,他并不虚伪的表现友好,而是相当不悦和鄙视,但是,当慢慢建立起了友谊之后,他亦成为了邓巴最忠实的朋友,从各种侧面解围到结局为邓巴送行时高山上的呼喊,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的真情实意,看到了印第安的淳朴自然。

另一部叫做《小姐妹荒原历险记》的电影更好的揭示了这种白人与各地原住民冲突的内在。在那部电影里面,那些被贬低的原住民其实比起白人更加懂得礼貌,对于追求不到的女性,连碰也不会去碰,只有自己丧气的离开,而粗鲁的白人则往往强硬而无礼的占有对方。

然而,时代的变迁毕竟不是人力所能及的。当印第安长老拿出那个铁头盔时,印第安人和白人百年的战争仿佛如昨日一样清晰。以巨大的牺牲和保卫家乡的热血勇气换来了一次次的惨烈胜利,然而,时代在前进,白人的科技越发进步,武器更加先进,但是印第安人却几乎没有进步。面对印第安人的愚勇,邓巴是了解情况的,他不得不选择自己逃离,以保全苏族人的部落惨遭屠戮。

不同文化之间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了解而互相排斥,相比于印第安人,白人显得十分的无礼和野蛮,以自诩的文明去随意践踏他人的家园,却鲜有人能去仔细研究和审视对方。直到一百多年后,各个国家的白人才纷纷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无论是美洲还是澳洲,许多文明灭绝了,许多文明则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影片中对于场景的刻画十分细腻真实,这来源于导演的苛刻,无论是印第安人的装饰还是房屋抑或是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传统,都精细的再现了那个时代原生态的印第安人生活。今天的印第安人早已遗忘了祖先的传统,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引发了印第安人的广泛轰动。尤其猎捕野牛群的场景,导演从各处找来了数百头野牛,让演员真正的飞驰在野牛群里,那野性张扬的场景,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热血沸腾。茹毛饮血,载歌载舞,古老的西部和印第安原生态的文明十分逼真和充满了神秘。

之后的《指环王》等电影也一样,史诗电影都借助了这些精美的细节和广阔宏伟的背景来加深影片的底蕴和气势。钢铁文明进入之前,那种狂野和深邃,令人无限神往。

虽然科斯特纳一生导过许多作品,但是其他都过于平庸,反而这部处女作因为无限的魅力和底蕴成了不朽的经典。

第三篇:风情画卷 英雄史诗——《嘎达梅林》影评

风情画卷 英雄史诗——评《嘎达梅林》

昨天晚自习和学生一起欣赏了冯小宁执导的影片《嘎达梅林》。

我喜欢抚慰心灵,激起感动的电影,例如《嘎达梅林》

我不是第一次看《嘎达梅林》,2005年买到这张碟子后,在宿舍的影碟机上看过一次。但这次不同了,教室宽阔的投影幕布,安静的夜晚,花费不菲的音响,让学生们真正品尝到电影的感觉。悲怆的马头琴在蒙古的草原上响起,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走进了蒙古——摔跤、赛马、歌舞、蓝天、白云、蒙古包、老艺人„„忽然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话“生活在别处”,在小小的清英,几乎忘却了还有另一个世界。

草原上最棒的博格手巴特尔骄傲,豪爽,敢担当;白云下最美的女人牡丹同样向我们演示着草原女人的英气,美丽„„

嘎达,意为最小的孩子,从小受人欺负的瘦弱孩童,长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匹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不甘落后,视死如归„„

蒙古的汉子和女人,都充满了阳刚之气,英雄之气!

音乐主要有马头琴和管弦乐两类,编配者为有名的三宝。马头琴的悲怆,管弦乐的激昂,令人感慨。

最值得品味的是象征爱情的红绸,和那两次金色的夕阳。一次烘托浪漫的爱情,一次象征辉煌的牺牲。

影片是感人的,听说几个学生还落了泪。

但我问了几个学生,都说“还好”。看来并不是太喜欢。隔壁班放的是《功夫熊猫》,我说,《嘎达梅林》是要集体看的,而《熊猫》可以在家一个人看。

只有班长说,这两个小时是有意义的,看完之后,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怎么说。他说他喜欢我推荐给他们的三部电影《小马王》《美丽人生》《嘎达梅林》。

我想,《死亡诗社》《勇敢的心》他也会喜欢。

只不过,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所谓的,不能感受到心灵的激荡的,毕竟还只有初一。

然而,正因如此,我意识他们到美的教育,看电影的艺术品味亟待提高。

在分数决定一切的学校,这样欣赏美的机会有多少?

在荒漠,人们不需要牡丹。

最让我担心的是——当骆驼们走出草原时,他们会对鲜花不屑一顾!

第四篇:战争下平民的呐喊---老枪影评

战争中平民的呐喊

——《老枪》影评

赵丹 2011级会计学院审计12班

学号:20114091218

指导老师:贺晓宏

战争中平民的呐喊

----《老枪》影评

赵丹2011级会计学院审计12班

学号:20114091218

指导老师:贺晓宏

摘要:关于《老枪》影片的评论以及战争下平民的复仇。战争使得千万家庭支离破碎,骨肉分离,那么战争所引发的复仇也就理所当然了。战争中平民的力量是弱小的,他们的复仇无论成功与否,与战争本身是无关的,他们的悲剧仅仅是战争组成的微小部分。

关键字:老枪战争复仇

《老枪》是一部关于一场平民复仇的战争的电影,但我认为它更是一部战争下平民复仇的电影。听起来挺饶舌,但后者可以说是对前者的凝练和升华。

平民复仇一类的电影很多,《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更是其中翘楚。但它们没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战争。之所以说《老枪》是战争下的复仇,就是因为它是在二战这么一个大的战争背景下的。

关于《老枪》的简介:《老枪》讲述了一场一个平民百姓复仇的战争。残酷的战争与人物命运剧烈碰撞,现实与回忆紧张交织,现实使人惊心动魄,回忆令人惆怅而感伤。影片获第一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电影音乐等三项大奖。

电影开头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战争,残酷的战争。女主人公梳妆,窗外却传来炸弹的呼啸声。正如影片给我的印象,压抑下的温馨。

然后主人公于连出场,作为一位医生,他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甚至敢于同搜查队对峙,当然,他没有成功。影片的前半部是铺垫,是反差,是对比,它主要描述了于连一家的日常生活。于连与朋友的交谈,与妻子之间的浓浓爱意,帮助洗澡迷了眼的女儿,以及和母亲之间的浓重亲情。这些片段细碎,但完整。它们告诉我们,于连对妻子的爱意有多深,妻子克拉拉奔放活泼热浪漫和崇尚自由。我们从此感受到温馨,然而这来之不易的温馨在我看来也是灰色的,压抑的。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电影中仅有的温馨也要被破坏了,或者说,战争下是没有温馨的。剧情迅速转折,小镇被屠,妻子女儿被杀,于连疯狂了。影片中有七次闪回,每一次都是顺理成章毫不拖泥带水的。于连发现女儿的鞋子,看到女儿的尸体,开始了第一段闪回。于连知道,世界上自己最爱的人走了,他没有哭,但那种无声的悲鸣更打动人心。于连冲回教堂看见神像,愤怒地将其推倒砸碎,随后开始第二段闪回,女儿在教堂受洗。宗教在战争中也是无力的。于连的复仇开始了。他不是头脑发热冲进古堡要和纳粹拼个你死我活,而是重重布置设下机关,为这些纳粹刨出坟墓,静静地等他们走进去。冷静,绝对的冷静,这其中又透露出无比的残忍,对自己残忍,对敌人更加残忍!期间游击队出现了,姗姗来迟。于连拒绝了他们的帮助,而是选择了独自复仇。这不代表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于连对妻子的爱不容许他人插手自己的复仇。

最终于连将这一队纳粹小队送入了坟墓。然而事情结束了么?影片末尾,于连恍如清醒,终于流下了眼泪,看着自己的手,说“怎么了,我究竟怎么了?”。然后他笑了,影片的最后一次闪回,于连一家骑着车笑着。在于连心中,她们还在。

是什么使得一位医生拿起屠刀?“这是一双神奇的手”显得多么可笑,明明是赐予人生命的手却带走了一队人的生命。是战争啊。没有战争,就没有这场复仇。这场战争又何止摧毁了一家人的幸福。这让我想起《兵临城下》的一个片段,无数苏联年青人被迫走向战场,往前走是纳粹德国残忍的刺刀,往后走是自家人冰冷的子弹。他们是可以更好的活着的啊。

这场复仇对整个战争又有什么意义?平民的复仇是多么无力,他们的呐喊恐怕连他们自己都听不清。战争是最大的悲剧,战争下平民的复仇也只不过是一场聊以欣慰的闹剧罢了。让于连来选的话,他宁愿不要这场复仇。

第五篇:《第36个故事》影评

梦想的沉重与轻盈

《第36个故事》透过第三人称旁白讲述朵儿咖啡馆的缘起,说故事一般,轻盈提点一对姊妹歧异的性格,及彼此的寄托与憧憬。片中揉合动画、街访纪实,影像风格灵巧。

本片首先是色调,故事的发生地是姐姐开的朵儿咖啡馆,借着咖啡馆这一场景,画面采用了胶片色感的暖色调。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的咖啡店,甚至是午后的台北街头,都洋溢着温暖柔和的气息。

其次是场景,咖啡店的布局像很多文艺青年喜欢的咖啡店一样,每一样东西都整洁精致,再加之咖啡店以物换物的特色,店里堆砌的许多凌杂物品却也都带着时光的味道。

第三是配乐,雷光夏的电影配乐有着独特的基调,大提琴的音色与她的温厚嗓音铺垫出的感觉仿佛诉说着时光的缓慢流动。这样的配乐放在这样的咖啡馆中,像是一条辅助线般清晰着故事的脉络,把散落在咖啡馆里的点点滴滴串联成那35个动人故事。

第四是演员,女主角朵儿的文艺青年的气质与咖啡馆的属性相投,当桂纶镁弯腰偏着头在蛋糕上撒坚果的时候,人物和角色的契合度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蔷儿是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本身的叛逆和异想天开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片中蔷儿的角色特点,依旧是很好的贴合度。

这部电影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心里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虽然我不能现在就给出答案,不过在我开始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时候,我会慢慢去寻找。但是此时此刻,我可以清楚地知道,用一杯很贵的咖啡去换来一整天有趣的故事是值得的。

时常看到“有舍必有得”的观念,不管做什么事、想要达成什么梦想,都要付出相对应的代价,有的辛苦,有的轻松,但要驱使自己去做,都关乎那件事存不存在自己所认定的“价值”。而这部片子讲述的就是“心理价值”这件事。浪漫一点来介绍这部片子的话,它谈论了许多关于梦想,尽管天真,但是浪漫,也带给人勇气。

其实在《第36个故事》里,故事的主线并不明显,观众要是看到剧情介绍的话,只会看到关于朵儿开了一家咖啡厅,咖啡厅里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交换东西„„然后呢?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当心里满是疑问,继续看电影的同时,导演想要表达给观众看的东西才会渐渐清晰,因为想要追逐自己的梦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是要怎样才能继续推动自己坚持下去,那又是另外的话题了。很幸运的,朵儿的咖啡馆在妹妹蔷儿的误打误撞之下,变成了我们看到的“以物易物”咖啡馆,尽管和朵儿开始想象的样子不同,但最终也让朵儿有了继续经营下去的能力。而这些,都是现实与梦想不断冲撞所产生的妥协。

人对每一样东西都有个心理价值,这个物品的心理价值或大或小,影响这个价值高低的因素就是,是否贴合人的实际需要。人的需要有时候很奇怪,不是对标价很高的东西就一定很需要,而对标价很低的东西就一定不要。

就像朵儿咖啡馆里的“以物易物”,由于没有基准,顾客当然就只能拿着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来交换,而且也要老板觉得这东西有其相应的“价值”才行。于是,观念的落差就在没一段交换的过程当中形成了,有的人觉得拿一个有灯泡的台灯来交换另一种款式,却没有灯泡的台灯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但是对蔷儿来说,那并不是她想要的。其实那就是“心理价值”在作祟,看起来好像不合理,或许也无法弄清楚蔷儿对于每种东西所定义的“价值”是多少,但是那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交换的人自然而然会知道值不值得。“用车的保险杠换满满一车海芋,还是换维修车的费用。是用海芋换旧物,还是换咖啡豆和可可粉。如果用旧物能换一个故事,那么故事是不是能换来一段感情。是应该用青春换一场爱情,还是用生命换一段旅程。怎么换比较有价值呢?想了很久都无解„„等价交换到底怎么等价,如何换来换去才换的公平„„所以只要是心里觉得合适,那么就是用飞机换一辆自行车,都会是有价值的了吧。”

每个人都有理性和感性的两面,在这个金钱制度统治的理性世界里,心里的天平渐渐失衡,于是“以物易物”这种感性活动提醒了我们要努力唤醒自我,去调整这种平衡。同时“以物易物”,可以让有不同需要的人聚合在一起,就像电影

里说朵儿说的,“有人少了一份骨瓷,也一定有人多了一份骨瓷,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彼此”,如果通过这种渠道,让“他们”找到彼此,那样美好就会不断延续,因为人们互动多了起来,在了解了彼此心里的价值观的时候,彼此的关系也进一步加深了。

朵儿和蔷儿代表了“现实”和“梦想”两个不同的价值观,但是也都分别和另一方有所妥协,前者在不断的精打细算下决定自己能实现多少梦想,后者在做梦之际依旧归附于现实之下工作。蔷儿敢冲敢撞,相较于朵儿的低调耕耘就显得抢眼许多,或许朵儿还得感谢蔷儿搅乱她一池春水,才能继续经营这家她心目中的咖啡厅也说不定。而这样截然不同的想法,代表着一群人当中天平两端的观念,也一再的出现在电影当中,由导演来询问大家,你会选择哪个?在电影当中不断出现两种不同观念的拉锯情境时,就会跳出许多路人的访谈,看着屏幕上出现许多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看来天真,有些则是发人深省,看着许多人陆续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同时,自己也会想“如果是我的话,会选择哪一个呢?”,这就像朵儿和蔷儿相遇一样,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冲突。

下载平民史诗第1名——《西部开拓史》(1962)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民史诗第1名——《西部开拓史》(1962)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部苏北计划工作交流第3期

    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第3期 工作交流 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省项目办编2012年4月16日 编者案: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的宣传工......

    第十四届西部博览会(5篇范文)

    第十四届西部博览会在成都开幕 开放的中国西部、美丽的天府之国,喜迎四海宾朋。10月22日晚,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举行招待会。与会嘉宾共同祝愿西博会越办越好,成果越来......

    第36个故事影评(精选五篇)

    第36个故事,什么时候才是我的故事 《第36个故事》是桂纶镁饰演的,她叫朵儿,一个拥有一家咖啡厅的小女生,她的妹妹叫蔷儿,一起和她经营着咖啡店。 朵儿抽签抽到了读书,而蔷儿抽到了......

    《欧洲西部》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欧洲西部》名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通过亚洲的学习,学生对......

    《欧洲西部》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欧洲西部》名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通过亚洲的学习,学生对......

    七年级地理第 四 节 欧洲西部教案

    七年级地理第 四 节 欧洲西部教案 课题第四节欧洲西部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复习欧洲西部的位置及其特点,并能在本区图上指出主要的半岛、岛屿、海湾、海峡......

    黑镜《第三季》03影评[5篇]

    看了所有网友关于黑镜的所谓观后感过后,让我对我们伟大的XXXDANG给国民进行的先进的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慧明”方针佩服的披头撒发!几乎99%的人对黑镜系列影片的观后感,都高......

    《欧洲西部》精品教案(第2课时)[5篇材料]

    《欧洲西部》精品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分析欧洲西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欧洲西部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 理解欧洲西部饮食结构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