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相对人案例分析(5篇)

时间:2019-05-15 07:0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相对人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相对人案例分析》。

第一篇:行政相对人案例分析

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之反思

——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服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某分局行政处罚案

【案件事由】

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服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某分局行政处罚,提出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维持了行政处罚决定。

【基本案情】

原告北京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登记住所地为北京市平谷区某镇某村,2002年该公司将公司住所地迁至北京市海淀区。2007年3月,被告以原告擅自变更公司登记事项为由,向其作出《责令改正通知书》,限其30日内改正。原告并未按期改正,被告认为原告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之规定,属于擅自改变公司登记事项的行为,拟对原告作出行政处罚,在作出处罚前,被告告知原告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原告向被告提交了书面陈述意见,但被告执法人员以该陈述与案件无关当场未接受。2007年10月,被告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向原告送达。原告不服,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维持了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原告仍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案件焦点】

1.本案的焦点在于行政机关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但在执法中未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该处罚是否有效?

2.是否对于相对人的任何陈述意见都需接受并进行复核?

【裁判要旨】

根据法院审查,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之规定,判决确认被告所作行政处罚无效。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

【法理分析】

一、裁判依据及案例评析

法院认为,原告自2002年10月起,未在登记住所地从事经营且未经核准变更登记的情况下擅自迁址,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六之规定,应当受到处罚。被告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但是被告在执法中应该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

十二、第四十一条之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前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若行政机关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本案中,被告在庭审中承认原告在收到被告的行政处罚告知书后即向被告提交了书面陈述意见,被告承认当场以该陈述与本案无关为由未接收,在被告提供的档案材料中亦没有对原告书面陈述意见进行复核的证据,且在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亦未表达对原意见采纳与否的意见,此行为即为拒绝接受原告陈述、申辩,属重大程序违法,故被告所作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不成立。

程序正义原则要求做出对其不利的决定时应允许对方发表意见,并对其意见加以充分考

虑。《行政处罚法》以立法形式对该原则加以肯定,该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告知当事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该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据此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前必须履行告知和复核程序,告知程序保证了被处罚人的知情权,复核程序则保证了被处罚人的参与权。告知程序和复核程序虽然同等重要,若从实际影响行政处罚结果的角度讲,复核程序对被处罚人更有意义。告知程序只是被处罚人参与行政处罚程序的前提,而通过复核程序,行政机关对被处罚人陈述、申辩理由充分加以考虑,可能改变行政处罚的结果,从而有利于被处罚人。若从自我监督的角度看,复核程序对行政机关更有意义,通过复核程序,行政机关可以掌握调查过程中尚未掌握的事实、证据,有助于更全面考虑案情,防止错误行政处罚的作出。实践中,从行政机关提供的案卷材料看,行政机关基本上能够履行告知程序,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相对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给相对人陈述申辩的机会,但听取相对人的意见常表现为若相对人有陈述、申辩的则记录在卷,或者从行政处罚的结果上减少一些拟作出行政处罚的幅度,鲜有反映行政机关对相对人陈述、申辩内容认真进行复核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出,行政机关偏重于告知程序的履行,而忽视对被处罚人陈述、申辩意见复核现象的存在,行政机关应该对履行复核程序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清楚地认识到复核程序与告知程序同是行政处罚中保障被处罚人权利的重要程序,充分听取被处罚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并非仅仅是“听取”,而是当被处罚人提出的陈述、申辩意见中存在需要复核的理由、事实或者证据时,行政机关应通过谈话,向有关机关调查等方式进行复核,且将复核结论告知被处罚人并说明理由,或者在行政处罚决定中载明复核的情况,否则,行政机关将构成程序违法,在行政诉讼中将面临败诉的法律后果。如本案中,被告案卷材料中没有对原告陈述意见提出的事实进行复核的材料,法院最终认定被告拒绝听取原告陈述、申辩,确认其行政处罚决定无效。在本案中,原告某房地产公司在提出申辩意见后,被告工作人员未经复核即以其申辩与本案无关为由而拒绝接受。出现这一状况,可能有如下原因:一是多数被处罚人亦“重实体,轻程序”,在通常情况下,更看重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对行政处罚程序比较忽视;二是被处罚人确有违法事实存在,多数案件中被处罚人不进行陈述、申辩或者只进行简单的恳请减轻处罚的陈述、申辩,不提供相应的证据,使行政机关无需复核成为一种常态;三是目前相关立法中没有关于如何履行复核程序的具体规定。

二、行政相对人行政程序参与权的内容

行政程序参与权是指行政相对人为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参与到行政程序过程中, 就涉及到的事实和法律问题阐述自己的主张,从而影响行政主体作出有利于自己行政决定的一种权利.在法律制度中, 实体法总是通过相应的程序法律制度而实施的, 实体性权利义务也总是通过程序性权利义务而得到落实的。行政相对方通过一定的方式、步骤、手续去实现和保障某个实体结果, 这就需要法律程序给行政相对方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赋予相对方相应的程序权利,从而实现程序的价值。

(一)行政相对人程序参与权的界定

在涉及国家行政管理的问题上,从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具体实践来看,行政相对人参与的程序主要是行政程序和救济程序。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做出涉及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决定过程,是形成行政决定的“事前程序”,大体上又可分为行政立法程序和具体的行政处理程序。救济程序是对违法行政决定造成损害予以的补救过程,为“事后程序”,主要包括行政申诉程序、行政复议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 就是行政相对人在上述两类程序中所享有的权利。

行政程序参与权是指行政相对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参与到行政过程中, 就涉及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公开阐明自己的主张, 从而影响行政主体做出有利于自己权益的行政决定的程序性权利, 这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公法权利。行政程序的运行必须有公民的参与。参与权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组织在行政管理中分享的对公共权力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不仅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对行政主体权利的控制,也有利于行政执法过程中个人或组织权益的保障和实现。通过参与, 公民有机会主张自己的权利, 并在行政参与权的行使中实现自己作为权利所有者的利益。通过对行政权运行的参与,公民可以随时随地以国家主人公的姿态和精神关注、监督、控制行政权的运行,从而使行政主体做出的决定建立在较为公正的基础之上,有力防止行政权的滥用。

(二)行政相对人参与权的权利基础

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来自英国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自然公正原则包括两个最基本的程序规则:其一,任何人不应是涉及自己案件的法官; 其二, 任何人都不能在不给予公平的审判机会之前受到惩罚。在美国,它表现为正当法律程序,在行政法意义上是指要求一切权利的行使剥夺私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具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参与权是在行政法领域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保障。虽然在行政法研究中有许多学者论证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性, 却极少有人主张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平等性,因为法治的基本要求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法理学角度而言, 不对等性也是人们对行政法律关系的误读, 不对等性仅仅是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关系的实然状态。而行政法所追求建立的行政法律关系是对等的、平等的,平等和对等必然是法律上的平等和对等,而非现实社会的平等和对等。行政程序法确立和保障的公民程序性权利就是行政法上平等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参与权。参与权的行使不仅充分体现了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平等的程序主体地位,而且改变了行政行为单方意志性,使最终的行政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可见, 参与权不仅表明了行政相对人的程序主体地位,而且也表达了其对行政行为的实体决定地位。

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 参与权也是行政相对人享有的受平等对待权利的必然要求。受平等对待的权利是指行政相对人个体在行政活动中应当受到行政主体的平等对待的权利。行政相对人是以个体身份与行政主体发生关系的,而行政相对人个体之间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地位。在同一行政法律关系中有可能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行政相对人,这两方行政相对人基于公民之间的平等权利而平等地参与到行政程序中, 从而要求作为执法者的行政主体给予平等的参与权,平等地适用法律。

如果社会期望一个法律程序能够有效地促进实体权利的实现, 能够有效地制约程序主

持者权力行使的恣意, 能够促进和保障程序的公平和个人在程序活动中的尊严,那么,个人作为程序的参与就应当具有相应的程序参与权利。这些程序参与权力至少应包括: 行政相对人的了解权;相对人提出申请的权利;被告知的权利;法规和规章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评论权利;申请回避的权利;质证及辩论权;程序抵抗权以及陈述的权利。

【现状反思】

参与权作为一种权利形态在行政活动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表现为多方面。其中之一即是以参与权为起点形成程序性权利体系,对行政权力进行了控制。这是符合现代民主政治要求的,它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精神。同时,这种制约方式最能符合行政相对人的心理特征。然而,纵观我国已有的行政程序规范,对行政相对人参与权的规定及保护存在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

1.宪政精神贫乏。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规定主要体现于个别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中。其中,体现着宪政精神的行政程序规则较少,对行政相对人参与权的规定更是凤毛麟角。宪政精神贫乏,行政程序法的无存,最终影响了

1行政程序实际上成为行政主体的工法律、法规中有关行政程序规范的质量。具体表现为:○

2参与权作程序及办事手续,这样就容易形成“暗箱操作”,极可能侵犯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保障机制不健全。即使行政相对人参与了行政活动,但保障其参与所要达到行政程序所要求──控制行政权力的相应措施不多,使参与流于形式。

2.在已有的行政程序立法中,往往重事后程序,轻事前和事中程序。通常强调的是行政监察、申诉、复议和诉讼等,而忽视事前、事中的诸如资讯公开、告知权利和听取意见等程序要求。

3.参与权利意识淡薄。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行政相对人的参与权犹同行政主体对其一种施舍,把参与行政程序中的行政相对人摆在客体的地位上。另一方面,行政相对人自身把参与也看成是一种“被动”的参与,没有树立“自主性”、“对抗性”的参与意识。

4.法律责任不明确。大多数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程序规范,却没有规定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侵害相对人程序参与权的法律责任,这就使得执法人员有恃无恐,法定程序得不到严格执行,肆意侵害相对人程序参与权的现象屡禁不绝,相对人的程序得不到保障。

【本案启示】

通过此案例,我们了解到目前在我国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程序参与权的保障的必要性。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的保障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有权利必然有保障救济”。这句古老的法律格言也可以从反面来理解, 即没有保障救济就没有权利。对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利保障, 可以从行政程序立法的制度化健全外部主体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以及当事人自身对权利的维护这三方面加以考虑。

(一)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的立法保障

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利是公众参与权的具体体现, 这在我国现行宪法中可以找到依据。如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宪法的规定蕴含了行政相对人申诉、控告、行政赔偿请求等程序权利。

我国1996 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和2003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是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其重要意义就在于规范了行政主体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行为的程序, 确立了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的权利, 如陈述申辩权、申请权、救济权等, 彰显了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功能。但是, 要真正将宪法确认公民的行政程序参与权具体化, 就必然通过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来予以确认和保障, 行政程序立法中关于行政相对人参与权的程序规范的设计, 应具有正当性, 便于行政相对人行使权力。

(二)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的司法保障

司法保障应当是程序性权利的保障充分而有效的救济途径。长期以来,关于行政相对人程序参与权利的救济制度尚不完善,通常情况下,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受到侵犯不能单独提起法律救济,只能在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提起救济时,作为一个否认行政为合法性的理由附带提出。在现代行政法中,应当建立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的救济制度,就行政活动构成来看,这些保障途径包括行政系统内部的救济和司法审查。其中,司法审查对程序参与权利的保障而言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法院经审查确认行政机关有侵犯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利的行为, 无论属于违反法定程序还是滥用自由裁量权,都应当撤销通过该程序而做出的行政行为, 并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做出行政行为。

(三)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的自我保护

权利意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当前,虽然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强,但与西方法治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薄弱,使得现今的行政相对人被完全置于客体地位而浑然不觉,大多数情况下的参与都是被动的,没有自主性与对抗性的参与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大力进行法制宣传,使行政相对人明确自己在行政程序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提出的意见要依法予以尊重,使参与权的行使不流于形式,也才能提高行政相对人参与的积极性。

在行政法中, 行政相对人不可能完全了解自己的所有实体权益,相对而言, 其程序参与权利就容易被了解和把握, 从而也能达到维护实体权益的目的。因此, 赋予当事人一定程度的程序抵抗权是落实其参与权的现实保障。

实际上, 抵抗权作为一种程序参与权利的手段,主要就在于对程序的主持者和决定者违反法定程序要求当事人履行某项程序义务的行为进行抵制。通过行政程序法确认肯定行政相对人一系列程序性权利,可以使行政相对人提高权力主体意识,全程参与行政程序,实际摆脱权力客体的地位,与行政主体的地位趋于平等,成为行政程序的主要主体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权不仅是最强大的国家权力,而且行政权主要是自由裁量权。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作为影响行政权力理性运用的外在力量, 确认行政相对人的行政程序参与权,使行政相对人能够进入行政程序注视着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主要环节,及时抗辩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地行使行政权。确认行政相对人的行政程序参与权实际上是增加了一股驱使行政主体公正行使行政权的外在力量,行政主体认真履行行政程序中的听取意见、及时告知等法定义务,避免违法或不当行使行政权力,从而增强行政决定的可接受性和权威性。【小结】

行政程序参与权是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法中一项重要的程序权利。虽然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并不以享受程序参与权为最终目的,但确认行政相对人的行政程序参与权仍具有很重要的法律意义:

第一、程序参与权的行使有助于实现依法行政。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 是依法行政的体现。只有当权力的行使符合法律规定的时候, 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否则必然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巨大的侵害。行政相对人进入行政活动, 通过行使程序参与权,可以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从而有效遏制行政权的滥用。既然行政相对人参与了行政过程, 公民权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介入行政权力, 被公民权利充分渗透的行政权力将是使行政权力沿着法制轨道运行的内在保证。

第二、程序参与权的行使可以促进对行政决定的认可和尊重。公平正义不仅应当实现, 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是程序公正的重要意义所在。正当的法律程序,对于限制随意性、化解矛盾、缓解冲突、满足需求、补救权利、防止权力滥用, 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仅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不是法治的全部,法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通过法的适用与实施,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只有贯彻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程序参与权, 让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在法治实施的全过程, 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结果,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刻实践。

第二篇:行政案例分析

《行政案例分析》期末考查

考查题型:

简答+论述(5-6题)+案例分析(2-3题)

1、行政管理案例的概念:

行政管理案例是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事实进行记录、采集、编辑和加工整理所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化和逻辑化的信息资料。

2、行政案例的基本特征:

目的性、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开放性、可读性。

3、行政案例教学的特征:

(一)以行政管理“实例”为基本的教学内容

(二)以“分析”为其基本教学形式

(三)对管理实践的一种“模拟化”的解读模式

(四)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教学方法

4、一个完整的案例应包括的基本信息要素:

主体、时间、地点、事件、原因、过程(6W)

5、我国改革开放后几次较大的行政改革:

先后经历了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六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982年:打破领导终身制

回头看1982年的改革,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2)1988年: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当1988年推动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3)1992年:围绕市场经济展开

1993年的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1998年:国务院精简半数人员

第四次政府改革始于1998年。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改革前国务院有40个组成部委,结果减少了11个。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5)2003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6)2008年:“大部制”迈开步伐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第6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要着眼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在大部门体制改革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那么,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哪里?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以行政体制为中心的政府改革,最重要的是实现政府自身的转型。这个转型应是两大任务:一是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二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到一个公共治理型政府。

6、我国未来政府的发展方向:

案例分析:

(一)贫困县的“摆谱症”:(知识点:行政环境)(P29)

1、本材料反映的主要是什么公共行政现象?

答:本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某些地方政府违规使用公共财政,大搞所谓面子工程,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的行政现象。

2、“摆谱”这个概念在本材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从行政环境的角度,探析案例所反映的这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答:“摆谱”这个概念在本材料中的基本内涵是某些地方政府搞的面子工程,如办“万人歌咏赛”、修豪华政府楼、买高档小轿车、建高尔夫球场、修豪华广场等。

从行政环境角度讲,本案例所反映的系列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某些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违反了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原理。

(行政管理学原理认为:行政环境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系统及其活动,行政管理反作用于行政环境。其中经济力量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行政系统,必然要与该社会所处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经济力量还决定着行政系统可能获得的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决定着该系统可能的职能与组织规模。而行政管理的反作用体现在于公共行政系统采取一定的行政管理手段与措施对社会经济力量施加影响。)

在本案例材料中,作为贫困地区,作为行政主体的当地政府理应压缩行政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等经济力量达到适当水准,再进行行政职能、收入、支出等的扩展,但实际上他们却不顾经济力量的制约作用,打肿脸充胖子,把炫耀摆阔当作一种“时尚”,最后造成大量行政资源的浪费。(由此可以看出”摆谱症”的原由,首先在于制度 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缺乏规范,缺乏必要在监督;其次在于文化环境,如行政道德失范、行政风气不良)

3、在当前情况下,防治政府部门“摆谱”现象再次发生的基本举措可能有哪些? 答:当前情况下,防治政府部门“摆谱”现象再次发生的基本举措有以下几方面:

①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大力整治官场浮夸风,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的政绩评估体制;二是完善干部任用体制,不能让那些靠吹吹拍拍的官员尝到甜头,否则后来者就会纷纷效仿;三是要加强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材料中盖豪华办公楼、建高尔夫球场等能够建立起来,行政监督系统的职能显然没有发挥到位。

②社会和广大公民也应加强参政意识,上述办“万人歌咏赛”、修豪华政府楼、买高档小轿车、建高尔夫球场、修豪华广场等公民和社会显然知情,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二)S市暂住证**(知识点:行政价值与目标)(P49)

1、本案例是一件什么样的公共行政事件?涉及了哪些行政主体?它们在本案例中的职责又各是什么?

答:本案例反映了S市对外来民工的暂住证管理。涉及市政府、劳动局、人事局、公安局等行政主体。其职责分别是执行国家宏观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人事行政、维护公共安全等。

2、从行政目标与利益价值相关理论角度,本案例主要说明了哪些问题?它们为何会发生?答:从行政目标与利益价值相关理论角度而言,本案例主要说明某些地方政府行政目标错位、一味追求政府部门自身利益,以至造成不良影响。

出现这种事件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某些政府部门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

(共利益是行政权力的主要价值取向,具体而言要求在行政权力的运作过程当中,首先是行政权力的出发点是要为公共利益考虑,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个个人、集团或群体的利益,更不能谋取行政部门自身的利益;其次,行政权力体现服务行政的精神,行政权力运作过程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过程,行政权力主体与相对人的关系,从以往的“命令—服从”关系,变为“服务—受益”关系,政府为社会创办的公共设施、公共福利、公共安全、公共生活等公益事业,都是直接为公众服务的;第三、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贯彻公平原则,行政权力的行使依法进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性别、种族、民族、体貌、财产、地位等而不同,行政权力应为公众提供公平的服务;第四、行政权力活动强调公开性和透明度,行政权力不仅要为公众做好服务,而且要让公众知道其服务情况。)

本案例中S市对暂住证管理中出现的多种名目收费、多次变换办证方式、提高办证“门槛”等行为的出现,给外来流动人口造成极大不便,就是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忽视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忽视政府的服务功能、权利运行过程中的公平原则和权力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一味追求政府命令的单向度执行所直接造成的。

3、运用行政学理论,谈谈你的看法与对策。

答:鉴于本案例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出现问 题造成的,因此主要的对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当地政府应该改变现有的管制型政府观念,建立服务型政府观念,加强自身政治修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B、加强行政立法和严格执法,对政府部门的行政权责予以明确规范,对于违规使用行政权力的相关部门进行严肃处理;此外,国家应尽早出台外来人口管理的具体办法,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合法化,切实保证政府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有法可依;

C、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要政府各部门如S市政府、S市劳动局、人事局、公安局要加协调合作,对暂住证的管理,以及对整个暂住人口按照相关法律和制度进行必要的管理,并把重点转移到提高服务质量上来;二是上级政府及相关行政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下级部门的职能监督,杜绝滥用行政权力的滥用以及权钱交易的情况,本案例中照相馆代办暂住证的情况是要坚决制止的;三是社会自身,包括暂住人口在内要提高维权意识,通过合法程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的行政行为提出质疑。

(三)内蒙T县政府“护污”事件之后(知识点:行政功能与职能)(P63)

1、本案例主要反映的是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本案例主要反映的是内蒙T县政府行政职能错位,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了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给人们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的公共行政事件。

2、根据案例材料,T县政府“护污”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从材料中来看,T县政府“护污”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从内因和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内因角度,首先,T县政府的行政职能发生了严重错位,发展经济是不错,但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代价和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放弃了应有的公共管理职能,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其次,T县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主要以行政方法为主,而不是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依法行政,在老百姓对企业排污提出异议时,当地政府竟然采取出动警察抓人这种极不明智的举措;最后,T县政府的行政职能履行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督,当地行政监督部门的职能基本上没有在材料中有体现。

从外因角度,有当地企业片面追求利益,破坏当地生态,以及历史原因,我国民主制度在某些地区发展滞后,公民参政能力受限等。

3、结合我国国情,谈谈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现实举措。

答、从我国目前实际国情出发,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现实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应改变管制型政府观念,树立服务型政府观念。在发展经济的具体过程当中,应当以间接、微观管理为主,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的执政理念上,主要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标准。

其次,政府应明确相应的权责制度,对滥用职权的行政行为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杜绝类似现象的再次发生。

最后,在具体措施上,政府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职能重心要发生转变,从片面追求GDP增长转变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来;二是职能方式也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到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的做法;三是职能关系的转变,有效改善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关系,从过去“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转变。此外,行政监督部门还需要加强行政监督职能的履行。

(四)浙江“强县扩权”改革进行中(知识点:政府间关系)(P78)

1、本案例中反映的主要是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答:本案例主要反映的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权力下放问题。

2、根据案例材料,浙江省“强县扩权”改革的动机是什么?主要推动因素与阻碍因素 是什么?

答:案例中浙江省“强县扩权”改革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上下级的分工合作关系,增强地方和基层活力,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以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其主要推动因素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层推进,原有的政府内部关系已不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需要,材料中浙江如绍兴等经济发达地区行政环境已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是原有的行政审批制度却没能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至于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其主要阻碍因素还是来自原有体制因素的惯性影响,以及放权改革经验的不足,所以在具体改革过程中,仍然保持了必要的谨慎姿态。

3、结合政府间关系现状,分析浙江省相关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采取的巩固措施。

答:从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来看,仍然是以中央集权为主,浙江省相关改革的发展趋势是 可以肯定的,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政府间关系也在不断改善,其指导原则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要改变过去中央和上级过度集权的问题,坚持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做到权责相一致,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中央权威和宏观调控能力,防止地方割据,最终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协调分工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以预见,浙江省相关改革可能采取以下巩固措施:一是进一步努力扩大扩权事项;二是进一步明确上下级别的职能分工,并通过立法手段使其法制化;三是可能建立整套相应的权责追究制度,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联系我国政府改革实际,谈谈浙江省“强县扩权”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答:我国政府改革目前主要处于探索前行阶段,浙江省“强县扩权:改革的经验主要 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改革的前提条件比较成熟,浙江省是沿海发达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在政府改革尤其是政府间权力分配关系改革显得比较突出;其次,改革过程中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理性政策和循序渐进的改革节奏也是值得借鉴的,政府间的改革一方面要调动上级和下级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上级集权,避免地方割据,浙江省的改革不落后、不冒进,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改革逐步推向深入,是政府执政理性的体现;最后,浙江省的“强县扩权”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行政审批程序的简化、社会性投资项目以“登记制”取代“审批制”等,都为以后其它地区的改革提供了直接经验。

当然,浙江省的改革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如扩权的权限下放程度具体到哪里为止,扩权后的县级政府权限如何法制化、规范化等法制依据仍然不够完善等等,都是在后续的改革中需要继续探索的。

(五)浙江瑞安外来工自治尝试(知识点:政府与社会关系)(P87)

1、从公共行政学角度,本案例主要体现一种怎样的行政关系?这种关系在我国的现状如何?

体现了一种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理顺在我国刚刚起步,以往几乎社会的一切功能和事务矛盾集中在 政府肩上。市场经济体制则要求改变政府的管理范围,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切实实现政社分开,把过去属于政府的权力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使。

2、C村外来人口协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它是如何成立起来的?为什么能够成立?它的成立,对于T镇派出所而言,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对于其他当事主体呢? 自治组织。成立原因:⑴政府摆脱派出所自身困境举措。⑵外来人口维权或服务需要。对派出所来讲,缓解了管理压力,降低了行政成本。对其他当事人来讲,利益诉求得到满足。

3、从我国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谈谈瑞安市外来人口管理协会成立的意义及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意义较大,但也存在保障,如经费问题、行政单位挂靠问题。

补充:

(六)一个贫困县的十二个“县官”(知识点:行政组织与编制管理)(P106)

1、本案例所反映的是什么公共行政事件?其基本构成要件是什么?

反映了H县虚职过多,主体:县政府,客体:机关公务员,客观方面,副职过多,机构臃肿。

2、根据案例材料以及相关制度规定,H县政府副职职数是否过多?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及其可能影响又是什么?

肯定多

① “官经”“权力崇拜”致。②政治体制改革不彻底。

影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提升。

3、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当前政府副职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发展趋势。

副职虚职过多,副职设置缺乏严格的制度控制,领导班子职位数量要贯彻最低数量原则,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公 务员队伍这一直是行政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副职过多,政府将会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以规范,如现在有很多地方推广“一正二副”模式交叉任职。

(七)城管困局(知识点:行动执行的动力与阻力)(P151)

1、本案例主要反映一件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反映了一起暴力抗法事件。

2、根据本案例提供的资料,你如何看待李京生的职业工作?在案例中,李的死亡事件能否避免?为什么?

行政执法要求执法机关为保证行政决策能够顺利实施,应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说服教育等行政执法手 段。本案例,李京生的工作就是应用强制的行政执法法手段整治城市环境,李京生的很显然是能够避免的

3、结合我国国情,谈谈本案例的教训与启示。

启示: ①行政执法方法有待改善,单纯依靠强制性的惩戒是不够的。②城管思路应有改变,简单的显然不行,剥夺了很 多人的生存权“堵”可以转为“疏“,如卫生检查或开辟专门的地方。

(八)一个普通纳税人的公益诉讼(知识点:行政监控)(P169)

1、从行政环境与行政监督关系角度,本案例反应的是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本案例反映了一名村主任身份的公民出于社会良知和纳税人意识,通过公益诉讼的手段进行行政监督的事件。

根据案例材料,老将所提起对c市财政局的这一诉讼是什么性质的诉讼?有无法定依据?他为什么要提起诉讼?

对于公益诉讼是什么,现在实务界和理论界内部和相互之间尚未达成共识。关于公益诉讼的定义,一种认为是 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救济对象广义说”。“广义说”中的另一 种观点认为所谓他人利益是指“不特定的他人利益”。与广义说相对应,有人认为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 责任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救济对象狭义说”。公益诉讼针对的行为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没有直接损害原告的利益,因而与起诉人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所谓“没有直接损害”一语,在这里要作狭义的解释,只是指没有“直接损害。当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最终是要损害个人的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天然的联系。

老蒋提起诉讼主要就是出于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维护公共利益。

3、2、结合国情,分析本案例所涉及事件的发生背景和意义,尤其是分析对我国政府官员行为的可能影响。

事件发生背景:一是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往往缺乏监督,特别是领导;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主体特别是公民缺乏途径和动力对政府实施监督。

影响:规范其行政行为,敦促其依法行政;起到一种示范效应;

(补充:公民的监督指公民作为监督的主体,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对行政管理实行监督的活动。这是公民民主权利的表现,是在民主基础上实现公民权利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公民监督是社会监督中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监督。

公民对行政管理实行监督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通过信访对行政管理活动实行监督;通过人民代表向行政管理机构提出批评、建议对行政管理活动实行监督;通过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对行政管理活动实行监督;向有关机关 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等方式实行监督。

在官本位的行政文化环境中,公民缺乏公民意识、纳税人意识,同时也没有途径参与决策、监督政府及其人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本位观念、纳税人意识、公民社会的崛起,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公民在行政监督中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

(九)吉林省试水政府雇员制(知识点:人事行政)(P229)

1、本案例主要反映的是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政府雇员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项长期实践经验。本案例反映的是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试行这项西方舶来 的用人制度。

2、就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而言,吉林省政府雇员制有什么特色?有何利弊?

特色:“政府雇员”被定义为法律、管理、金融、贸易、外语、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关键的 制度安排包括:(1)不赋予行政权力;(2)相对高薪(年薪是公务员的两倍至十几倍不等)(3)短期聘用(一般 1-3 年),签约管理;(4)不占行政人员编制。

利:政府高薪招募雇员,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有利于解决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有利于通过“鲶鱼效应”激发公务 员队伍的活力;有利于改善公务员队伍人才结构。

弊:首先,“政府雇员制”的条件对真正的优秀人才没有吸引力。没有行政权力,短期雇员关系,只是薪酬较高,这样的条件,对于有工作经验的、能够真正在政府部门中发挥作用的热门专业高层次人才而言,并没有多少吸引力。雇员一定要在一个部门、在掌握行政权力的管理者支配下工作。雇员薪酬大大高于部门成员,高于管理者,如果没有健全的机制保障,这位雇员很难得到部门成员的协作与配合,甚至难以得到部门负责人真实的支持。短期雇佣关 系,不可能产生追求长期绩效的行为。而政府的工作,往往需要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够实现绩效目标。政府雇员在雇佣过程中工作困难和压力并存,难以开展工作,而且职业生涯没有发展空间。其次,政府解决“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的责任不应该落到雇员肩上。在政府里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专业技术”问题,能够“复杂”到公务员解决不了的程度而需要借用雇员的力量。即使有“复杂”问题,完全可以交给政府研究部门、国家科 研机构、公立高等学校解决,还可以外包给市场中的专业咨询公司。如果说一定要在内部解决,那也应该由公务员而不是雇员来执行。因为既然是“专业技术”问题,又是“复杂”的问题,那一定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政府“重要”的问题,需要可靠性和保密性,应该交给有级别的公务员处理,而不是交给临时雇员。第三,雇员制对改变公务员工作的现状没有作用。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专家已经证明,“雇员”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不可能发生所谓的“鲶鱼效应”。“雇员”只是临时人员,要在公务员的管理下工作。“雇员”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劳动关系以 及职业发展路线与公务员完全不同。这意味者这两种“鱼”根本不在一个“桶里”,“鲶鱼”怎么可能追逐“沙丁鱼”,而保持“ 沙丁鱼”的活力呢?改变公务员工作的现状,应该从创新和完善公务员招聘选拔制度、绩效评价制度、晋升发展制度、薪酬福利制度以及培训开发制度着手。最后,“政府雇员制”增加行政管理成本。用数倍于公务员的工资去雇用一名“雇员”,会增加财政成本。同时,在政 府公务员管理之外,又增加另一种完全不同于公务员的管理制度,无疑会增加管理方面的成本。政府人事部门工作繁忙,缺乏对雇员的管理经验,很可能在管理中引起纠纷甚至诉讼。

3、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趋势,谈谈吉林省政府雇员制改革的经验启示?

经验启示:政府雇员制是对公务员制度的有效补充,但是还有改进的空间。一是要明确雇员编制。根据实际的经验启示: 经验启示 工作情况,从公务员岗位中特别规划出 10%~20%的雇员岗位。对雇员的需求要有事前的评估和计划,而不是心血来潮,临时决定。二是要把雇员岗位定位为“保姆”性质。雇员在政府的工作中应该发挥辅助作用。部门的工作绩效和长期发展,应该 依赖于公务员,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雇员“保姆”身上。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府雇员管理制度。要对雇员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职业生涯发展做出安排,注意避免雇员易出现的短期行为。四是要严密防止少数公务员利用招募雇员机会营私舞弊。五是要高度注意少数人利用雇员身份介入政府工作,获取违规或非法收益。

(十)S镇公车改革试行(知识点:机关行政)(P278)

1、本案例所反映的是一件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本案例反映的是各地方政府通过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公车改革的公共行政事件。此项改革的目的在于取消公务用车,用发放交通费用的方式节约财政用于公车的开支,减少公车腐败。

2、西湖区基层政府公车改革的动因主要有哪些?

改革动因:(1)公车私用、公车浪费惊人、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过大等现象使得公车到了不改 不行的地步(2)制度推动:1998 年 9 月,国家体改委按照国务院的指示,制定了《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3、该次改革有无值得推广的经验?是否存在一些问题?

该次改革采用“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方式,有“一刀切”之嫌,并且缺乏可持续性,改革阻力也很大,如司机等人员的分流问题。因此不具有推广性。

4、结合我国国情及国内外有关经验,谈谈我国政府公车管理的发展趋势?

相关资料则显示:外国政府公务用车只许用于公务,设有用车登记卡,出车时间,油耗、公里数等定期上报主管部门。公务用车公私分明。一般官员办理公务时,可用公车,上下班单位给予适当补贴,公务用 车限制外出范围,外地出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我国政府公车管理逐步社会化、货币化是大势所趋:具体可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1)高度重视公务用车管理,通过法令予以推行(2)严格控制专车配备,尽量减少公车数量(3)加强公车管理,规定严密而具体,如严格控制购置公车,限制购置专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区 分公车种类;对公务用车使用特殊牌照;严格控制公车调派,制定公务用车公里数计划额度等制度(4)加强公车使用的监督管理(5)实行交通补贴,鼓励、帮助公务人员购买汽车

第三篇:第六章 行政相对人(讲稿)

第六章 行政相对人(讲稿)

在整个行政法律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主体:一个是前面讲过的行政主体,另外一个就是今天咱们要学的行政相对人。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行政主体的三个要素:享有公共行政行政权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今天咱们要讲的行政相对人就是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一方主体。在以前旧的行政法治中,是行政主体始终扮演着主导性角色,他对应的另一方主体只是被管理者,处于被动地位.所以长期以来老百姓就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行政就是政府管理百姓”。大家想想在一个法律关系中,这种双方地位不平衡的状态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在行政法治的很多环节,相对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但是咱们可以感受到,在现代行政法治中行政相对人的地位越来越得到提升,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行政监督和救济等行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咱们国家乃至国际上依法行政的法治建设的整体趋势。那么学习这章的要求就是:要全面掌握行政相对人的概念。从含义、类型、范围、权利义务等方面入手,然后运用这些知识辨别行政相对人与其他相关概念(与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公务员等)的关联。

第一节行政相对人概述

在学习任何法理知识之前,前门都要先明确他的概念,因为概念是基础,只有借助科学的概念,才能正确认识法律、研究法律。

概念: 行政相对人(也称行政相对方)是指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参与各种行政法律关系,并享有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权利或履行相应的义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简言之就是行政机关的行为所指向的一方当事人。

例如,在税收征管中,税务机关是行政主体,纳税人是行政相对人,在工商管理中,工商部门是行政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是行政相对人等。

一、行政相对人的含义

虽然说相对人制度是国家行政法制的重要内容,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目前对于行政相对人的定义却并未达成一致。各国对它的表述也有所不同。如美国的“私方当事人”(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德国的“相对人”等。

咱们有必要从学理上把关于政相对人的概念进行一下总结,通常有以下三种定义模式:

1.最狭义的行政相对人,也被称为直接相对人,即认为行政相对人就是在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行为所直接指向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德国即采这种定义模式。这种定义下的行政相对人的特点就是它是在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行为所指向而且是直接指向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比如行政处罚中的被处罚人,行政强制中的被强制人等等。

2.狭义的行政相对人,也是在行政管理关系中,包括上述最狭义行政相对人,同时还包括因行政行为的第三人效力影响而涉及的利害关系人。狭义的行政相对人将直接相对人与称利害关系人均界定为行政相对人,比如行政处罚中的其他受害人、申请独占许可的若干申请人中未获许可者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均具有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获得救济的权利。

3.广义相对人,最狭义和狭义的行政相对人概念都仅局限于外部的行政管理关系之中来下的定义,而广义相对人的概念则突破了这一束缚,涵盖了各种行政法律关系,包括:行政管理关系、内部行政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和行政救济关系。公民、法人与其他组织主要就是通过参与几种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扮演行政相对人的角色的。所以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了。

比较思考: 以上哪种定义模式更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为什么?

分析:随着行政民主化的进程,国家的行政已不能再仅仅是行政官员及工作人员的特有事务,而是涉及所有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领域。所以行政法理论应当以最广泛的人民为核心来架构,就必须重视研究行政相对人所处的地位,使行政相对人不再被单纯地看成是管理的对象。这里广义的行政相对人的概念能够将行政相对人放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加以研究,它有利于更充分地保障其广大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也是基于这一理由,我们采用了广义相对人的概念。

二、行政相对人的范围

究竟哪些人或者可以成为行政相对人?

引例: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分局诉鸡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处罚决定案

原告: 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分局被告: 鸡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另一主体:牡丹江铁路分局鸡西车务段西麻山站(西麻山站)

2001年,被告以原告所属的牡丹江铁路分局鸡西车务段西麻山站利用其独占地位,向托运人强制收取保价费及延伸服务费,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由,对西麻山站作出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罚款15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原告诉称:西麻山站是其下属部门,不具有《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相对人资格。而且西麻山站收取保价费和延伸服务费,是严格按照铁路法及省物价局的规定收取的,并不存在强制收取的问题,也未排挤经营者的公平竞争。被告对原告下属西麻山站作出的行政处罚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所作行政处罚决定是错误的,请求法院予以撤销。被告辩称:被告所作行政处罚决定的对象是西麻山站而不是原告,故原告无权起诉。且西麻山站向托运人强行收取保价费和延伸服务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西麻山站作为限制竞争行为的实施者,应当作为行政处罚的当事人。被告所作行政处罚决定是正确的,请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起诉。

问题:

谁是这个案例里的行政相对人?西麻山站能否作为行政处罚的对象?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成为行政相对人。在特殊情况下,在我国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也可成为行政相对人。

(一)公民

公民是最主要、最经常、也是最广泛的行政相对人。根据宪法第33条第1款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公民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一般以行政相对人身份出现。行政主体实施行政管理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将公民纳入行政管理的对象。因此,公民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最常见的主体之一。

(二)法人

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称的一个法律概念。它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可以成为行政相对人,而且是重要的行政相对人。

(三)其他组织

其他组织是由主管机关批准成立的,能够从事一定的生产、经营或其他活动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或经济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一些介于公民个人和法人之间的组织形态,被称为“非法人组织”、“非法人单位”、“其他经济组织”等,我国行政法律制度将其称为“其他组织”。其他组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作为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主体,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0条规定:“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

其他组织的类型主要有:(1)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或认可的从事一定生产或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主要有私营独资企业、合伙组织、合伙型联营组织、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等。(2)经主管机关批准或认可的正处于筹备阶段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四)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成为我国的行政相对人通常以其在我国境内为前提条件,都必须遵守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服从我国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外国人,与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我国公民相比,他们在享受具体的行政法权利和承担行政法义务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主要表现在:外国人不享有我国公民所享有的所有权利,如担任公职的权利。外国人也无须承担我国公民必须承担的所有义务,如服兵役的义务;外国人必须履行附加的特别义务,如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旅游必须经过特别的法律程序;对外国人可以适用某些特别的行政处罚措施,如公安部门可以对犯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入境出境管理法》的外国人处以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的处罚等。

确立外国人在我国行政法上的行政相对人地位,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意味着他们必须服从我国政府的管理,体现了我国的主权原则,另一方面,意味着我国政府对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合法活动和合法权益负有保护的职责,体现了对他们合法权益的保护。

前案例总结: 法院判案理由:经查,牡丹江铁路分局已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取得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西麻山站隶属于牡丹江铁路分局,但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其收取的费用统一上交至牡丹江铁路分局。西麻山站虽然是被诉行政处罚决定外罚的对象,但既不是公民、法人,亦不属于其他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

规定,行政处罚对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西麻山站不符合此条件,因此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主体。而其主管单位牡丹江铁路分局系法人,如果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处罚决定的侵犯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即已具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资格,应有权作为本案的原告提起行政诉讼。被告将西麻山站作为行政处罚的对象予以行政处罚是错误的,属行政处罚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因此,应认定被告所作行政处罚决定违法,应予撤销。

三、行政相对人的分类

由于行政相对人具有广泛性,为了把握各类行政相对人的特征及相关行政法原理,有必要对各种不同的行政相对人加以区分。对行政相对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1、首先可分为内部相对人和外部相对人。与内部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当事人属于内部相对人,即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内部组成之间以及行政机关与其公务员之间发生的为行政法所调整的关系;与外部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当事人属于外部相对人。划分内部行政相对人与外部行政相对人的重要意义在于这两种行政相对人构成不同行政行为的对象,同时他们享有行政法权利和承担的行政法义务不尽相同。内部行政相对人只服从内部行政机关的管理,不能成为外部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外部行政相对人也只对外部行政机关履行服从和协助义务。同时,根据行政诉讼规则,只有外部行政相对人有起诉权,内部行政相对人一般没有行政起诉权,不能构成行政诉讼中的原告。

内部相对人和外部相对人的区别

2境内的外国组织、其它非法人组织等属于组织类行政相对人。公民和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属于个体相对人。

划分个人类行政相对人与组织类行政相对人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类型的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具有对应关系,如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行为只能针对个人,而不能针对组织。

3.行政相对人还可分为法人相对人与非法人相对人。法人相对人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相对人,非法人相对人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和个人。我国大多数行政法律规范既适用法人相对人,也适用非法人相对人,但某些行政法律规范只适用法人相对人,或只适用于非法人相对人。

4.基于当事人的涉外因素,行政相对人可划分为国内相对人和国外相对人,前者指中国的公民和多种组织,这是最基本的一类行政相对人;后者指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划分国内行政相对人与国外行政相对人的意义在于,但在个别情况下,有的行政行为是针对国内行政相对人,而有的行政行为针对国外行政相对人,如驱逐出境只适用于外国行政相对人。在某些情形下,外国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还受到特殊约束,如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组织的行政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组织的行政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应当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机构的律师。”

四、行政相对人身份的确认

要正确认定和辨别行政相对人的身份,必须划清以下界线:

1.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界线。行政组织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但是,行政组织在一定条件下能成为行政相对人,非行政组织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而行政机关的特征在于能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其管理行为可以强制而直接地影响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而行政相对人没有行政职权,不能直接强制行政机关的行为。因此,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界线可以划分为:如果当事人享有行政职权并且正在行使行政职权,这时的当事人属于行政机关;如果当事人没有行政职权,也没有行使其他国家权力,这时的当事人便属于行政相对人。

2.公务员与行政相对人的界线。由于公务员具有公务人员和普通公民的双重身份属性,因此在实践中如何区分公务员与行政相对人往往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当是:当公务员以普通公民身份出现时,成为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享有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而以公务人员身份出现,履行公职时,则成为行政职务关系的一方,享有相应的职权,履行相应的职责。

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是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综合体现。

一、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规定的,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能为一定行为和要求行政主体履行一定义务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宪法赋予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同时表现为行政主体的义务。因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行政主体的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根据我国有关行政法律规范以及行政法的发展趋势,行政相对人享有下列行政法的权利:

(一)行政参与权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法参与国家行政管理,并有权依法参与相应的行政程序活动。如公民经考试程

序可进人公务员队伍参与行政管理,公民有听证的权利等。

(二)行政知情权(了解权)行政相对人有权通过行政公示、告知、询问等渠道了解行政主体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度、程序规则等等(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除非法律、法规有特别的规定。

(三)行政申请权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法向行政主体提出实现其法定权利的各种申请,如申请办理许可证、抚恤金、补助金等。

(四)行政获益权。行政相对人可以依据法律从行政主体中获得利益。如公民因科技发明,有权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获得奖励。

(五)行政保护权行政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有权获得国家行政机关的合法、正当、平等的保护。例如,公民财物失窃报告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有义务侦查、破案。

(六)行政监督权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提出建议、批评、控告、揭发。不服具体行政行为有权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七)行政救济权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有权依法申请行政

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并有权依据《国家赔偿法》申请行政赔偿。即使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合法,而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行政相对人也有权依法获得相应补偿。

二、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是依法应对行政主体所履行的义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享有权利,同时亦要承担义务。关于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及违反义务的责任,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义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协助公务执行的义务。行政相对人有义务协助行政主体及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比如配合行政主体的调查,为执行公务提供便利条件和设施和工具等。

2.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尤其是在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中,申请人有义务提供真实的信息。由于许多行政许可或行政登记只进行形式审查,行政主体不可能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因此如果申请人提交材料虚假,则行政许可或登记必须予以撤销,且申请人不得主张行政赔偿。我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人申请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3.遵守行政程序的义务。法定的行政程序不仅行政主体应当遵守,行政相对人亦应遵守,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手续、期限等等。如果不遵守法定的行政程序,比如不按时纳税,不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商标权的续展,不提供法定的申请材料等,还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滞纳金或其他形式的行政处罚)。

4.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行政主体为了对案件进行调查,可能会进行询问、检查、勘验、鉴定以及抽样调查等,行政相对人对合法的调查行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情况说明及有关材料。

以上这些义务并不是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所要承担的全部义务,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行政相对人承担的义务是非常多样化的,行政主体也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为行政相对人设定一定的义务,但必须符合法律保留原则,即这种义务的设定不能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违反程序中的义务主要会产生以下几种法律效果:(1)作出对其不利的行政决定。(2)直接课以行政处罚。(3)行政强制。在行政法学研究中,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作为一对基本范畴,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对行 政相对人的科学概念进行探讨,有助于完善我国行政法治,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认识,确保行政执法的准确性;同时对开拓和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起到推动作用。

第四篇:行政案例分析

行政案例分析 题目1 《郑州馒头办》案例中的“馒头办”属于什么类别的机构?非常设机构 题目2 结合《郑州馒头办》案例和行政机构设置的相关原理,你认为“馒头办”是否应该设立? 不应该设立 题目3 《郑州馒头办》案例中,“馒头办”真实的职责或作用是? 罚款, 收取办证费, 获得指定面粉供应商的利润 题目4 《所长儿子15岁开始领空饷》案例中,调查发现Y县河道管理所竟有10人未成年就上班,这暴露了该县编制管理存在什么问题?

编制管理工作无人认真负责, 编制管理缺乏基本的资料审查程序, 编制管理人员严重渎职 题目5 《所长儿子15岁开始领空饷》案例中,2008年该所的编制从18人调到81人,而2013年实有在编人员是69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编制弹性过大,有随意性, 扩编没有实际依据, 监督缺位, 公共权力被滥用

题目1 《为何选用老唐担任副市长》案例中,从老唐担任E市副市长的过程来看,这属于哪种行政领导产生方式?选任制 题目2 《为何选用老唐担任副市长》案例中,洪部长和丁书记提议选用老唐为副市长体现了领导者用人的什么原则?唯才是举, 知人善任, 用人所长,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 题目3 结合《年轻副市长的烦恼》案例和行政领导相关知识原理分析,行政首长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决策, 用人 题目4 结合《年轻副市长的烦恼》案例,把李辉副市长日程安排表的几项事情按照“必须亲力亲为的事”和“不必要亲力亲为的事”两类进行分类,你认为副市长必须亲力亲为的事应该是:

参加市长办公会议, 在市委听取全市上月工业生产情况的汇报, 批阅文件 题目5 《27岁副县长被免职》案例中,你认为徐某被快速提拔过程中有哪些违反了我国干部任免与选拔程序?

未通过选举成为副县长之前,已经进入县政府党组成员之列, 连续破格提拔, 缺乏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缺乏任职公示程序 题目1 《听证会怎么成了“走过场”?》案例中,按照行政决策体制相关理论,听证会应归类于哪一决策系统?公民磋商和参与系统 题目2 《三峡工程论证》案例主要反映了决策中的什么问题?方案论证的科学化问题 题目3 《三峡工程论证》案例中,三峡工程论证小组作为专家咨询系统,其主要作用是 科学研究, 拟定方案, 方案论证 题目4 《D镇计生政策执行失误》案例中,某镇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 高额罚款, 没收财产, 砸房子, 抓走超生的小孩 题目5 《D镇计生政策执行失误》案例中,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是。

没有做好宣传教育, 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 题目1 《深圳拟整顿“文山会海”》案例中,你觉得政府“文山会海”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行政事务的推行对文件、会议的过度依赖

题目2 《佛山人大督办妇女儿童医院搬迁》案例中,人大、政协的监督分别属于行政监督中的哪一类的监督?法制监督和社会监督

题目3 结合《深圳拟整顿“文山会海”》案例,你认为应如何为“文山会海”瘦身?

简化文件、控制篇幅与数量, 会议简洁化, 办公自动化

题目4 结合《G市地税局建16层豪华办公楼》案例,针对“违规兴建豪华办公楼”此类现象屡禁不止,你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严控立项审批环节, 严查“擦边球”项目, 严惩违建负责人

题目5 《佛山人大督办妇女儿童医院搬迁》案例中,在佛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的新址建设上,佛山市人大、政协起到了哪些作用?调研, 列入督办项目, 提议案推动执行

题目1 《H市钓鱼执法事件》案例中,H市“钓鱼执法”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执法者受利益驱动, 执法者执法素质低 题目2 结合《H市钓鱼执法事件》案例,你认为钓鱼执法有哪些社会危害?

损害政府公信力, 打击做好人好事的公德底线 题目3 《H市钓鱼执法事件》案例中,行政钓鱼执法的直接动力源是什么?

交通执法大队的罚款经济指标, “钩子”们的月收入 题目4 《红头文件抗衡判决书》案例中,你认为导致红头文件对抗法律判决的根源是什么?

利益驱动, 法律意识差 题目5 《“省直管县”改革》案例中,进行“省直管县”改革探索,主要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机构层级过多造成行政系统规模过大, 行政成本过高, 管理效率比较低 题目1 《郑州馒头办》案例中的“馒头办”属于什么类别的机构?非常设机构 题目2 《听证会怎么成了“走过场”?》案例中,按照行政决策体制相关理论,听证会应归类于哪一决策系统? 公民磋商和参与系统 题目3 《所长儿子15岁开始领空饷》案例中,调查发现Y县河道管理所竟有10人未成年就上班,这暴露了该县编制管理存在什么问题?

编制管理工作无人认真负责, 编制管理缺乏基本的资料审查程序, 编制管理人员严重渎职

题目4 《为何选用老唐担任副市长》案例中,洪部长和丁书记提议选用老唐为副市长体现了领导者用人的什么原则?

唯才是举, 知人善任, 用人所长,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 题目5 《27岁副县长被免职》案例中,你认为徐某被快速提拔过程中有哪些违反了我国干部任免与选拔程序?

未通过选举成为副县长之前,已经进入县政府党组成员之列, 连续破格提拔, 缺乏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缺乏任职公示程序

题目6 《三峡工程论证》案例中,三峡工程论证小组作为专家咨询系统,其主要作用是

科学研究, 拟定方案, 方案论证 题目7 《D镇计生政策执行失误》案例中,某镇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

高额罚款, 没收财产, 砸房子, 抓走超生的小孩 题目8 结合《H市钓鱼执法事件》案例,你认为钓鱼执法有哪些社会危害?

损害政府公信力, 打击做好人好事的公德底线 题目9 《“省直管县”改革》案例中,进行“省直管县”改革探索,主要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机构层级过多造成行政系统规模过大, 行政成本过高, 管理效率比较低

第五篇:行政许可法案例分析

《行政许可法》案例分析题

1、(案例)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工商机关对于公民申请个体营业执照的申请,应当在一个月内给予书面答复,作出准予或不准予从事该营业活动的行政决定。公民A欲在其居住的社区内开办一个面向社区居民经营日常用品的零售店,向该社区所在的B工商局依法提交了相应的申请材料,但过了一个月,A仍未收到B工商局的任何书面答复。在此期间,A曾多次通过熟人到B工商局及其上级行政机关多次询问此事,但均为提出正式的书面材料,也没有收到B工商局及其上级行政机关的正式书面答复。为此,A欲寻求法律救济。结合本案的案情,运用行政许可法律知识,请回答以下问题:

(1)本案中,A要求法律救济有哪些途径?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享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法律依据是行政法第38条。

(2)B工商局违反了行政许可法哪些规定?

一个是否受理申请,没有出具凭证,二是时间期限的问题。违反32条和42条规定。

(3)本案中,A如果提起行政诉讼,应对哪些事项承担举证责任?

一个是材料的完整、合法性,二是材料递送的时间、三是B工商界提供是否受理的凭证

2、(案例)某省甲、乙、丙三名律师决定出资合伙成立“新华夏律师事务所”,于是向该省司法厅提出口头申请成立律师事务所并提供了律师事务所章程、发起人名单、简历、身份证明、律师资格证书、能够专职从事律师业务的保证书、资金证明、办公场所的使用证明、合伙协议。但被告知根据该省地方政府规章相关规定,设立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必须有一名以上律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需要填写省司法厅专门设计的申请书格式文本。刚好乙为法学博士,于是三人交了50元工本费后领取了专用申请书,带回补正。次日,三人带了补正后的材料前来申请,工作人员A受理了申请,并出具了法律规定的书面凭证。后司法厅指派工作人员B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发现申请人提供的资金证明系伪造,但其碍于与甲三人是好朋友,隐瞒了真实情况,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了准予设立律师事务所的决定并颁发了《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1个月后,资金证明被司法厅发现系伪造,遂撤销了“新华夏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此间,甲乙丙三人已付办公场所租金2万元,装修费3万元。

请结合《行政许可法》规定回答以下问题:

(1)该省地方政府规章规定“设立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必须有一名以上律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条件是否合法?为什么?

不合法,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4、15条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应该用法律设定,而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而对律师事务所的成立,已经有国家法律约束,地方法规是不能在加限制条件的。因为行政许可法中明确规定,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

(2)该省地方规章规定“设立律师事务所,需要填写省司法厅专门设计的申请书格式文本”是否合法?能否收取50元工本费?为什么?合法,但不能收取工本费,因为行政许可法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

(3)司法厅对撤销“新华夏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需要赔偿吗?为什么?

不需要,因为造成利益损失的是由于申请人提供的资金证明系伪造,而不是由于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造成的。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七十六条 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因此是不需要赔偿的。

3、(案例)2002年3月15日,某市地质矿产局为某村联办矿批准颁发采矿许可证,在原批准申请登记表中说明,该矿隶属该镇经委,企业性质为集体,负责人为王某。同年9 月,陈某伙同该矿承包人李某一同填写《某市乡镇矿山采矿许可证变更换发申请登记表》,仿造王某签字骗取了村委会、镇政府盖章后,申请变更该企业法定代表为刘某,并逐级上报。经查实,该表中“申请单位或个人”一栏空白,无申请人。在“变更原因”一栏中谎称:“因原法定代表人已调离其他岗位”。2002年9月25日,该市地质矿产局局长签署意见同意,并换发采矿许可证。

问:

(1)该变更许可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效吗?为什么?

无效,见法律49条

(2)如果确需要变更该许可,那么申请主体是谁?程序怎样?

申请主体是被许可人,程序见法律50条

(3)市地质矿产局应承担法律责任吗?为什么?

应承担责任,法律74条

4、(案例)据报载,某市近年来在吸引投资方面费力不小,优化投资环境是该市吸引投资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但是,旧书报亭破破烂烂,非常影响市容。于是该市决定将书报亭折旧换新。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某市报刊零售整顿工作领导小组” 决定拍卖新书报亭的经营权,并在制定拍卖政策时采取了优惠措施对于没能获得书报亭经营权的原经营者,“整顿小组”定下来的补偿标准是每户1000元。

2003年9月4日,“整顿小组”将二百多个新书报亭的经营权对全市下岗工人招标拍卖,价高者得。拍得新书报亭的人,可以获得5?8年的经营权。通过拍卖,成交的最高价格达到了7.2万元,平均每个书报亭的成交价为1万多元。拍卖结束后,有33户旧书报亭经营者流标,二十多户原经营者没有参加投标。

此次拍卖,被该市有关部门称为既“依法办事”,又“有情操作”。但在当地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引起原书报亭经营者的不满。“整顿小组”认为通过拍卖,可以把书报亭这种社会资源重新分配;而原书报亭经营者认为当初审批书报亭的时候,土地局、规划局等各个部门都批准过,五证齐全,每年也按时缴纳各种税费,从来没有人说过我这个报亭不合法,现在为什么说拍卖就要拍卖。该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192元,上万元的拍卖价格也让一些原本想经营书报亭的下岗工人望而却步。

假设以上案例发生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试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⒈ 该案中“整顿小组”是否有权收回和拍卖书报亭的经营权,为什么?(6分)

无权收回,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第69条规定,不符合撤销行政许可的条件。而拍卖应该也是不合法的,根据12条第三款,和53条,属于公共服务,不应该予以拍卖。

⒉ 书报亭的收回程序是否合法,为什么?(6分)

不合法,没有进行听证程序。行政许可法第47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力。

⒊ 原书报亭经营者经营权被收回后的利益如何保障?(8分)

根据69条,撤销不合法,根据53条,拍卖不合法,根据47条,没有进行听证,所以应该根据第76条,进行行政诉讼,要求赔偿。

5、(案例)1996年3月1日,某县卫生局在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个体户陈××患有活动性肺结核,不宜从事饮食业。于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26条,决定吊销其卫生许可证,责令陈某停止营业。1998年6月县卫生局发现陈某仍然从事饮食业且非法经营入口食品,县卫生局经调查发现陈某的肺结核仍未治愈且继续从事食品生产,于1998年7月2日作出决定再次吊销其卫生许可证,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对陈某颁发卫生许可证的责任。陈某学习了《食品卫生法》,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于是停止营业,去外地求医求诊。2000年9月陈某病已治愈便返回县城,9月6日向县卫生局申请卫生许可证。县卫生局依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办法》,调查认为陈某曾两次因肺核被吊销卫生许可证,不宜再颁发,于是在9月17日作出不予发放许可证的决定。

问:

1. 颁发食品卫生许可证属于《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哪类许可?

属于第十二条第四款: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的许可。

2.如果该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办法》规定:被吊销2次以上(含2次)卫生许可证的,以后不准申请卫生许可证,而《食品卫生法》未对“被吊销2次”的事项作出规定。对于此种情形,《行政许可法》如何规定?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4条,对行政许可法第12条所列事项,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所以应该依据给省制定的行政法规进行行政许可。

3.如果陈某第二次被吊销的许可证是以欺骗手段取得,该县卫生局依据《行政许可法》应如何处理?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69条规定,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根据第七十九条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载行政相对人案例分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相对人案例分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案例分析(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2003年5月14日,一份名为“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传真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这个建议的提交者,是华中科技大学......

    行政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陷入“会海”中的领导干部 案例简介: 2013年新年开始,各地都在紧刹“文山会海”。某市地税局专门设立了周三无会日,规定周三一律不安排会议。这样做使一般干部......

    行政执法案例分析

    行政执法考试案例分析 一、某市环保局应当地居民的举报对排放烟尘超过国家规定指标的某化工厂作出了罚款4万元的行政处罚,并责令其限期改正。化工厂对环保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不......

    行政指导案例分析

    梅李工商分局行政指导助外来工商户子女入学 7月10日,压在梅李镇赵市方女士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近日,常熟工商局梅李分局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本着特事特办、急事先......

    行政案例分析(精选)

    从管理角度思考:1、《行政案例分析》课的任务、环节、方法是什么?2、反思该课程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3、提出建议和改进。反思内容:环境、过程、方法、目标。 任务 1......

    行政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贫困县的“讲排场摆谱症” 案例简介: 近年来,关于贫困县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诸如“600万教育经费被教育局吃掉”、“800万修建豪华广场”、“2000万请歌星搞......

    行政案例分析报告

    行政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主题:网络监督——行政监督新时代 学号:4243001472401 姓名:唐林 案例背景: 当今时代,网络如水银泻地般浸入了人的工作和生活,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

    行政执法考试案例分析

    行政执法考试案例分析题 一、 县工商局执法检查发现刘某销售某品牌外国香烟,执法人员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制作了现场笔录。因刘某拒绝签名,随行电视台记者张某作为见证人在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