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6 关于转发华东六省一市地第二届小学语文
闽教研[2011]106号
关于转发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
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通知
各设区市教研室,福州实验小学、福建师大附小、平潭县教师进修学校:
为了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探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加强省(直辖市)之间在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交流、展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交流观摩研讨活动定于2011年11月17 日~18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举办。活动期间将观摩由各省(直辖市)选送的10位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听取专家现场点评。各设区市及有关单位可根据自愿原则组织教师参加,并将参会名单于2011年10月24日前报我室黄国才,电话 *** 电子邮箱 huangguocai2006@163.com。会议有关事项详见附件。
附:关于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通知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主题词:转发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办公室2011年9月30日印发
第二篇: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反思 2011年11月17-18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聆听了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关于“中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年总结与反思”的学术报告。观摩了各省市推荐的戴建荣、王崧舟等十位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取各省市小语会专家的现场点评。
开幕式是由来自张店区师生的经典诵读展示,师生们以不同的方式诵读经典,如兔子舞、竹竿舞、跳皮筋等,呈现了张店区的学校生活新奇多样、个性飞扬。
在崔峦先生的报告中,他提到了十年课改的进步与不足,课改后我们的内容丰富了,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追求一种在教学中师生的平等对话,坚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也看到了进步,师生的教与学都进行全面的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全员的评价。
但是我们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很多问题,崔峦先生一一做了剖析,现在的课堂越来越花哨,引入课堂资源过多,甚至丢掉了文本,丢掉了教科书,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重人文,轻语文;重德意,轻德言,课堂的有效性不高,师生的负担却比较重,师生的幸福感不强,幸福指数不高。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牵引过度,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没有充分地讨论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和自由发言的时间。针对这些不足,崔峦先生还提出了两点建议,低年级的教学是基础的基础,至关重要,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时间上要给予保证;再有就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改革,培养三种能力、四种技能、五种习惯。三种能力就是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文本进行解释的能力;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四种技能是朗读技能、默读技能、略读技能、浏览技能。五种习惯是自学和预习的习惯;奋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听取了崔峦先生的报告,找到了真正的课改的方向。
在听课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有戴建荣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海新秀戴建荣老师的读、唱、吟、舞更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讨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美如诗”,他将《望月》一课讲的下面的老师们都入情入境都陶醉了,这源于他丰富的文化底蕴、精炼的语文艺术和他自身的人性魅力。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中可以明显看出,情绪感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王老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悟出并学会掌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绪感染“塑造孩子们的灵魂”的有效方法。
总之各位特级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堂教学课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
我会以这次听课作为契机,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能在这些大师们的启迪中不断进步。
宁阳县东疏镇西疏完小
许娜
2011年11月20日
第三篇: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淄博剧院举行,今天下午,我有幸听了四位老师的语文观摩课,分别是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全国首届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戴建荣老师的《静夜思》,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特级教师、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特等奖获得者周明玉老师的《给予树》,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小学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易艳丹老师的《小桥流水人家》,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吉银老师的《詹天佑》。四位老师风采各异,置身于听课现场,聆听四位优秀教师精心准备的展示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教材准确到位理解和把握以及对完美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更使我们多角度、深层次的感受到了语文的教学特点,此行收获甚多,而更让我大开眼界的戴老师的古诗教学,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戴老师把吟诵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在吟唱中进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感情。这样的设计可谓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细细品味,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下面是听这节课的大体记录
一、学习按照平仄规律吟诵古诗 师生书写:静夜思
(一)解题。
1、读准字音
A、生读(静夜思),指导学生轻轻地读。生再轻声读。B、正音。注音:sì 该怎么读? 一生读(声音太响)老师相信你能读好。再来。生再读(声音变轻了)C、屏幕出示《辞源》中的注释 a、谁家里有《辞源》?谁买的? b、一一讲解注释,弄清为什么读sì
2、根据平仄读
A、教学平仄,学生给诗题标注平仄符号。B、练读诗题
指名读
3、体会感情读
声调除了让我们读准字音外,还能传达一种情感,平声一般表示顺畅、开朗,仄声一般表示抑郁、压抑。课题连续三个仄声,标出心情线。指导读。
(:此处通过工具书正音,让学生了解“思”在古语中的读音及意义,平仄让学生初步懂得节奏,接着教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变化多姿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引领着学生,带动着学生的情感,情感朗读就水到渠成。)
(二)赏读。
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有着怎样的心情?他是如何通过这20个字来表达这份情感的呢?让我们走进《静夜思》,细细赏读。
1、学生默写《静夜思》。
2、学生标注平仄。朗读。
3、平仄连出情感线,感受心绪的跌宕。
(此处有了前面教学铺垫,学生对平仄有了直观的感受,自然可以轻松标出平仄,并且借助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读出使的节奏来。最欣赏的还是戴老师跌宕起伏的心情线,形象直观的再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帮助学生体悟感受,用声音的抑扬顿挫传递出这份情感来。)
(三)吟读
1、还有一种读法。
A、教师示范吟诵。
板书:吟 B、你听到了什么: 生:唱歌、唱戏、吟诗„„ C、生试吟
学生一边吟一边做手势,老师相机给以表扬和鼓励。
(此时可能学生第一次接触吟诗,音乐的起伏让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老师耐心而细心地示范,学生逐渐和老师琴瑟相和)
2、简介李白生平
A、李白生活的时代、地点 出示唐朝地图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李白从出生碎叶城到迁居四川青莲,直至成人后游历大唐王朝的人生轨迹,引读诗句—— B、想象李白可能会思念什么?
学生讨论:故乡的父母、朋友、风景„„(人、事、物)
3、体会意境
20多年以后,周游大江南北的李白面对着这一轮明月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悲伤)
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面对着着一轮明月,诗人李白吟诵起,引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处诗歌背景介绍,教师富有表现力和激情的语言,悠扬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那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意境之中,读得入情入境。)
二、体会心情读
1、体会李白心情。
2、诗句哪个字最能体现李白的心情?
根据心情图圈画重点词:月
霜
望
低
思故乡
月
3、联系全诗分析李白诗歌的“月”
4、引读全诗,吟读全诗。
(此处“月”与“霜”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月光如霜”的意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学生在且吟且思中,情感得到升华。)下课。
板书:
丨 丨 丨
静 夜 思
静 夜 思
一 一 一 丨 一
床 前明 月光,一 丨 丨 丨一
疑 是地 上霜。丨 一 丨 一
丨
举 头望 明月,一 一 一 丨一
低 头思 故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戴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不仅用了直观的图示,还巧用了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另外,引导学生读诗,戴老师完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第一步,他是指导学生读正确。比如《静夜思》,戴老师出示《词源》里关于“思”的几种解释,让学生比较并结合题目思考,“思”在这里应读第四声,表示“心情思绪”。第二步,读出平仄。先给学生讲明平仄与今音的关系,然后,用符号标出,接着带领学生读出语调,语速。第三步,读出情感,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戴老师安排了结合背景材料朗读,古诗对比,体会不同的感情色彩后朗读,展示画面读等多种形式。反思我们平时的古诗教学,也想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可总是不尽人意,原来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教学,在朗读技巧上下工夫,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因此事倍功半。
总之,走近名师,才感到自己的压力与重担,对如何“教出诗人的特点,教出自己的特点”。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要想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出自己的风格,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学养,从每一节课做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第四篇: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10月29—31日,我有幸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了名师的示范课,他们的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也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他们的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下面我就参加的这一次活动谈一点儿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感受。
一、老师的引导很到位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课,讲课老师的精彩之处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课前,老师先让学生寻宝,学生特别高兴,但由于每个人对“第四排第三个”的理解不同,导致很难找到宝物。让学生感受了答案的混乱,而充分体会到统一规定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所听的这几节课老师自始至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在“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授课老师就是充分让学生体验,她首先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理解感知两个单一统计图不方便,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画法,接着利用验证,使学生深刻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好处,在动手中完善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建构,使知识内化。
三、创设的情景为教学服务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
四.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他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设计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位老师的课,从导入新课到课外拓展,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每位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之处都体现了匠心独到之处。每位老师的课前准备都非常充足,材料也很丰富。课中有可能用到的他们都事先想到了。我想,这也可能是名师的独到之处吧。
五、朴实大气的课堂
纵观名师的课,他们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课件的精美,更没有摆那些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架子。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呈现在听课教师面前的是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常态下的课。没有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没有很多浮躁的、形式上的东西。让人感觉自然,亲切,可看,可学。留给学生的是充足的思考空间,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六、激情饱满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把真挚的感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的情感也会被感染。学生由此会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老师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效率很高。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就应让我们的课堂激情饱满、个性张扬。
三天的学习,我学到很多,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名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以此为契机,努力向高水准看齐,对自己严格要求,从各方面找不足、找差距,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通过努力力争使自己的授课水平实现新的跨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华东六省一市听课随感
这次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收获颇多,汇报如下:
体会
一、精心设计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这堂课在计算算理,算法方面缺少新的知识点,很容易上的枯燥机械。例题当中呈现的计算是182×12。教师以35×10、52×21、91×18复习导入,这三道题学生任选一道题。为什么是三道题任选其一,三道题目的区别在哪里。学生的天性是爱自由,课堂教学在细节处要贴合这种天性,孩子就不容易对学习产生排斥感。三道题目是难度逐渐加大的三题。自主完成之后看同学完成的过程从中学习,这应该是一种主导和主体的理想状态。因为在这其中,教师讲的精练,学生想的丰富。然后抛出例题,学生尝试,这就是自主学习。由旧知建构新知,这一步是学生来完成的,才最能说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有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个人有个比较偏激的观点,新授部分的成功算不上成功,只有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上精彩了才算得上是一堂好课。在练习阶段,153×21,有四个答案,453、1213、5213、3214,“哪个答案是对的呢?”学生经历估算,3214变为3213之后,教师再问“这个答案就对了吗”,笔算的需求强烈的产生,笔算的价值体会充分了,这样孩子才不会懒于动笔。
体会
二、深入理解
教学设计最起码要建立在两个理解上面,一是对学生的理解,二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认识负数》教学的起点是一次对于学生的调研。对200名城区学生和100名农村学生,就正负数的读写,判断和意义表征进行问卷,得出结论: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不是零起点,但是对于负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清楚。课一开始,教师直接让学生读写负数,然后以-2为切入点,让学生以画画图、列列式、写写话的方式表征它的意义。通过点评,学生明晰+2与-2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俞正强认为:在学习“负数”之前,数大多表示“多”与“少”,可是在负数学习过程中,数不仅表示表示“多”与“少”,更表示状态。这是数感的又一次突破。教师较好的利用数轴完成了这一突破。要求学生在数轴上表示+
3、-
3、+
6、-4.5,“你还有什么发现?”“+3和-3离0的距离都相同,并且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渗透初中绝对值思想)“正数离0越远越大,负数离0越近越大”。学生这样的表述就是课堂成功的一个佐证。
体会
三、难点突破有方
《平移与旋转》用的是苏教版教材。这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简单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子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功底看语言,机智看难点突破的方法。图形平移创设了蚂蚁搬家的情景,要搬的是两颗豆子,两个薯条和一块三角饼干。多好的设计,从点,到线,再到图形。这个设计的优势还在于,如果学生帮一个长条形物体,他们会怎么搬?搬两头,这个两头就是端点,和生活经验一致。在平移的格子数,两个端点,一个是红蚂蚁,一个黑蚂蚁,“看看黑蚂蚁走了几个格子”问题迎刃而解。
体会
四、立足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六上的内容,比较熟悉。让我惊讶的是,在六省一市的这样级别课堂观摩活动中,陈敏老师几乎是完全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和例题完成了教学目标。醍醐灌顶,上公开课,总是想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改动教材几乎成了上公开课的必由之路。其实本末倒置,事倍功半。上面所讲的《平移与旋转》也是与教材几乎一样的路子,只是在问题处理中增加的一个情景,而并没有改变教材本来的问题。教材其实提供了上课的基本骨架。改动教材的依据不是你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优于教材,而是你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教材。
报道的时候看到有人因为买不到票而和工作人员争执。第一天听课,看到整个体育馆座无虚席,甚至有人坐在过道上。咱们教师真是可爱。今天上午,孔明主任在办公室出题,“班级有40人,2人迟到,3人请假,求出勤率”。一时争论。在平凡的日子里,上好每一堂课,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