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92004年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暨上海市麻醉学术年会专.
肝移植的麻醉 李士通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概 况
Starzl等1963年开始首例肝移植,病人为胆道闭锁的3个月小儿,因出血而死于术中。1967年首例18月小儿肝移植成功。根据美国的统计,2000年有26000例病人死于肝病,占死亡原因的第12位,但在45-54岁年龄组中,则占死亡率原因的第4位,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病和外伤。肝移植占移植病例的21%,仅次于肾移植,2000-2002年每年美国肝移植4900-5300例,但等待肝移植的病人要高出9倍。终末期肝病的病理生理
1.1 心血管系统
70%肝硬化患者心脏往往呈高排低阻型动力学改变,血管活性物质灭活障碍;坏死肝脏毒性物质释放(肝切除后症状好转。
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高动力循环时心肌储备明显减少。肝脏疾病患者中约有3%合并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
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导致心律失常。长期利尿治疗可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因门脉高压出血采用血管加压素治疗可引起体液负荷过重,进而导致潜在性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1.2 呼吸系统
限制性通气障碍:胸水、腹水和肺水增加;
肝肺综合征:无腹水和肺实质病变等,发生低氧。肺内分流、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障碍有关,确切原因不明。移植后可改善,但术前吸纯氧仍低氧者不宜手术。
低氧血症鉴别:心超造影(气泡,静脉注射造影剂,心内分流左房立刻可见气泡;肺内分流5-6次心搏后左房可见气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弥散障碍则左房无气泡。
肺动脉高压:大于25mmHg或肺血管阻力大于120dyn/s/cm5,约2%慢性肝病病人存
在肺动脉高压,有严重病例(大于45mmHg长时间应用扩血管药移植成功的报道。
1.3 中枢神经系统
脑水肿:急性肝衰竭80%病人有脑水肿,慢性较少。
慢性肝性脑病:氨、锰等毒素清除障碍;内源性神经介质(如GABA、谷氨酸、NO改变。
1.4 药物代谢
肝脏疾病患者低蛋白血症导致与蛋白结合药物减少,血浆游离的药物增多而使药物作用增强。
血浆药物代谢和清除率的变化随着肝脏血流的变化和肝细胞色素P450系统的活性变化而降低。
合并肾功能衰竭,肾脏清除和排泄药物的能力受到影响,更加会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环胞素可能加重肾功能损坏,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30%-50%。
水钠潴留,药物分布的容积增加,为了达到药效,往往首次剂量较大。
氟类吸入麻醉药对肝功能的损害问题:与既往肝功能障碍、术中长时间低血压或低氧、长时间或反复应用氟类吸入麻醉药有关。麻醉方法
2.1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可采用常规的快速麻醉诱导,以对循环无明显抑制的药物为首选。麻醉维持以吸入异氟烷较为常用。避免应用N2O,因易于产生肠腔胀气,无肝期前可能增加肠腔淤血,循环不良;大血管操作万一有空气进入会造成严重的气栓。可持续或间断输注咪达唑仑或异丙酚、芬太尼和肌松药。
2.2 静吸复合麻醉辅以硬膜外阻滞
无明显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行硬膜外阻滞再复合静吸麻醉。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使麻醉更趋稳定;术后可进行镇痛。术中管理
3.1 诱导前
建立无创伤监测后,充分镇静和局麻下建立有创监测如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尿管。
3.2 诱导期
麻醉药对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与病人心血管系统功能储备即代偿能力、麻醉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法有关。防止麻醉过浅引起的气管插管应激反应。
对于肝功能和全身情况较好,没有严重合并疾病的病人,其麻醉诱导的方法与普通肝脏手术并无区别。
终末期肝病对药物耐受性很差,但由于药物的全身分布容积增加,又需要使用较大的剂量。所以用药须小心。
镇静安定类药物的耐受性往往严重下降。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来说,同等剂量的药物在终末期肝病病人中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就较高。临床上常看到静脉注射30mg的丙泊酚就会引起严重的血压下降。已经伴有肝性脑病甚至已经达到肝昏迷程度的病人,对镇静安定类药物的需要量本来就小,因此该类药物应选择对循环影响小的药物,小剂量试探给药。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则相对较小。国外还有人使用氯胺酮诱导的。阿片类药物最常用的是芬太尼,对循环的影响小。
肌松药选用阿曲库铵,好处是经霍夫曼效应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但是术中用量大,可能其代谢产物N-四甲罂粟碱蓄积,存在潜在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毒性。虽然在人体并未得到完全证实,在临床大剂量使用时仍有顾虑。一般可选用哌库溴铵,该药依赖肾脏排泄,但是对循环影响小,作用时效长,总用量少。由于肝移植病人常规在术后机械通气,术后呼吸恢复并不构成重要问题。
很多作者都认为终末期肝病病人由于腹水或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多种原因都存在胃排空时间延长,在诱导时应按照饱胃病人处理,采用快速诱导或者清醒气管插管等方法防止返流。也有作者认为这类病人多有长时间禁食甚至胃肠减压的过程,并不需要过多考虑饱胃的危险。
3.3 无肝前期
在门静脉阻断之前为无肝前期。此期主要的手术操作是游离肝脏。当大量腹水被吸出腹内压突然下降导致腹腔血管床扩张,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心排出量下降。此时可加快输液或将病人置于头低足高位,促进血液回流增加前负荷。必要时可使用少量缩血管药维持血压。
大曲张静脉离断、腹腔粘连分解、游离肝脏会造成大量的失液和失血。事实上多数出血最明显的就在无肝前期。所以在此时期应随时观察手术出血量,严密监测血容量,及时输血输液。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监测无疑是必要的。对于术前已经存在肺动脉高压、明显的低氧血症、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放置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楔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心输出量是有益的,但是不必常规放置。
手术搬动肝脏时,压迫、扭曲、暂时阻断静脉回流,可致低血压。
凝血功能状况的评价:运用血栓弹性描记仪,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手术野的出血情况,并采集血液标本送实验室检测参数。除非有过多的失血,不应过度纠正凝血障碍。
该期纤溶过度少见,一般不需输入冷沉淀物。
低钠血症不应过快纠正,有报道围术期血钠升高21-32mmol/L可引起桥脑脊髓溶解,而升高16mmol/L则没有发生。
该期对低钾的纠正也不应太积极,尤其是开放前。除非是重症病人,一般不需补糖。
对肾功能的保护也应该从此期开始。具体措施包括维持适当的血压和血容量、使用利尿剂、小剂量多巴胺等。维持尿量很重要,但无证据表明小剂量多巴胺有帮助。
3.4 无肝期
无肝期开始的标志是门静脉阻断。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完全阻断和开放对病人的循环功能和体液平衡干扰大,给麻醉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静脉—静脉旁路应用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维持正常的肾灌注压、减少小肠淤血和减少出血;它的缺点是可使体温进一步降低、空气栓塞及血栓危险、意外损伤和脱管。
腔静脉的完全阻断后,血流动力学发生剧烈变化:静脉回流减少50%,心输出量降低,体循环动脉压和上腔静脉压(前负荷降低。内脏和下腔静脉压力增加,肾灌注压降低。同时,肾脏的血液回流基本中断,肾脏失灌注。在整个无肝期一般无尿。下腔静脉瘀血和组织缺氧、酸中毒。
门静脉被阻断后,肝脏就与循环隔离,不再发挥任何作用。肝脏和肾脏对所有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功能也停止。芬太尼经主要肝脏代谢,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哌库溴铵基本不代谢,以原形经肾脏排出。咪达唑仑也是经肝脏代谢,经肾脏排出。所以在无肝期理论上麻醉药物极少代谢和排泄,对麻醉药和肌松药的需求极少。但是有报道在无肝期对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需要量并未有明显变化。
大量输液输血的低体温、血液稀释、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病人应用电热毯保暖,用空气加热器和加湿器维持手术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纤溶开始活跃:肝脏生成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可开始抗纤溶治疗。在肝移植的麻醉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病程长、病情重的门脉高压病人,在无肝期下
腔静脉阻断后血流动力学波动反而较小。这是由于交通支回流减轻了影响。相反的,年轻相对健康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可能就十分剧烈,但是这些病人对干预的反应也比较好。
在下腔静脉阻断后试图单纯通过快速输血输液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如果在无肝期输入过多的液体,在下腔静脉开放后会极大加重心脏负担,同时不利于新肝的灌注。除了快速输血和输液外,还可以在阻断前调节病人体位于头低位,促进下半身的血液回流。血管活性药物在阻断后低血压的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常使用作用于α受体的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
无肝期,糖异生停止,肌糖元迅速动员分解完毕,理论上可能出现低血糖。但是无肝期发生低血糖的病人非常罕见,不需要常规补充糖,但是要常规监测血糖。
乳酸的增加和酸中毒。血中的乳酸是糖无氧代谢的产物,乳酸浓度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肝脏无功能和下半身的淤血。
电解质的紊乱突出的表现为低钙。血浆钙离子浓度的减少会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对循环造成不良影响。多数情况下在无肝期均需要补充钙离子。
3.5 新肝期
当门静脉吻合完毕,血管开放后,就进入了新肝期。血容量变化剧烈,与手术开放方式和失血较多有关。开放门静脉使肝脏充盈和肝静脉放血,加重回心血量不足。下腔静脉开放后,原本淤积于下半身的血流进入循环,会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回心血量的骤增,心脏前负荷明显增加。在下半身的淤血中,含有大量的无氧代谢产物乳酸,以及由于酸中毒导致的血浆钾离子浓度的明显增高。
酸性含高钾的冷保存液突然进入循环,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中心静脉温度短暂快速下降可作为肝脏灌注良好的指标。致命性高钾可能发生,需用钙剂和碳酸氢钠。但即使不治疗高钾也可在数分钟内恢复,主要是再分布。心电图监测有指导意义。
剧烈地血流动力波动,称再灌注后综合征,常表现严重低血压、心率减慢、体循环阻力降低、肺动脉压增高。上述变化及其表现在门静脉开放后动脉收缩压下降超过30mmHg,时间超过5分钟即称为再灌注综合症。再灌注后综合征的治疗可用血管收缩剂和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在门静脉开放前就适当提高血压、纠正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在门静脉开放后,将病人置于头高位,避免来自于下半身的血液过快地进入循环;提过每分通气量,适度过度通气,部分代偿代谢性酸中毒。
纤溶活性增强,可能需用抗纤溶药和冷沉淀物。在淤血中还有些重要的活性物质即组
2004 年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暨上海市麻醉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汇编 东方麻醉网制作 Made by Oriental Anesthesia http://www.xiexiebang.com 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简称 t-PA)。大量的 t-PA 进入循环可能导致纤溶亢进,产 生严重的凝血障碍。有些作者主张在下腔静脉开放后使用抗纤溶的药物,如氨甲苯酸和 PAMBA 等。移植肝功能良好的指标:钙需求减少;酸中毒好转;尿量增
加;中心体温上升;胆汁 出现。下腔静脉开放后,肾脏的灌注恢复,肾功能也应逐渐恢复。通常给予速尿(呋塞米)和甘露醇。但甘露醇有可能导致肾间质水肿反而造成肾损害。3.6
输液 应建立足够的静脉通道以满足大量输血的需要。输血输液的目标并不是维持红细胞压 积于正常值,而是要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对于心肺功能较差,已经 存在心肌缺血的年龄较大的病人,红细胞压积维持在 30%以上就更为合理。输入的液体和血液应加热。输入的液体最好不含乳酸,因为患者肝功能严重不良,有可能形成乳酸性酸中毒。使用渗透利尿剂和袢利尿剂使患者有足够的尿量。枸橼酸的代谢能力受到损害,应严密监测血浆离子钙的水平。输陈旧库血和浓缩红细胞时,应特别注意血清 K+的监测,以免术中高钾给病人造成危 险。
4术后管理
虽然现在肝移植的“快通道”麻酸开始流行,文献报道在手术结束后即刻拔管能够减 少在 ICU 内停留的时间和总的住院时间,从而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占用。但也有报道,采用 “快通道”麻醉技术后,虽然拔管时间提前,但是病人在 ICU 内停留的时间和总的住院时 间并未随之缩短。所以目前单就肝移植麻醉而言,快通道麻醉对病人预后和总的住院手术 花费的影响仍未确定。在手术结束后送 ICU 继续呼吸机控制通气,待循环稳定、外科情况平稳后再拔气管导管还是常规的做法。・54・
第二篇:华东六省一市听课随感
这次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收获颇多,汇报如下:
体会
一、精心设计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这堂课在计算算理,算法方面缺少新的知识点,很容易上的枯燥机械。例题当中呈现的计算是182×12。教师以35×10、52×21、91×18复习导入,这三道题学生任选一道题。为什么是三道题任选其一,三道题目的区别在哪里。学生的天性是爱自由,课堂教学在细节处要贴合这种天性,孩子就不容易对学习产生排斥感。三道题目是难度逐渐加大的三题。自主完成之后看同学完成的过程从中学习,这应该是一种主导和主体的理想状态。因为在这其中,教师讲的精练,学生想的丰富。然后抛出例题,学生尝试,这就是自主学习。由旧知建构新知,这一步是学生来完成的,才最能说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有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个人有个比较偏激的观点,新授部分的成功算不上成功,只有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上精彩了才算得上是一堂好课。在练习阶段,153×21,有四个答案,453、1213、5213、3214,“哪个答案是对的呢?”学生经历估算,3214变为3213之后,教师再问“这个答案就对了吗”,笔算的需求强烈的产生,笔算的价值体会充分了,这样孩子才不会懒于动笔。
体会
二、深入理解
教学设计最起码要建立在两个理解上面,一是对学生的理解,二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认识负数》教学的起点是一次对于学生的调研。对200名城区学生和100名农村学生,就正负数的读写,判断和意义表征进行问卷,得出结论: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不是零起点,但是对于负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清楚。课一开始,教师直接让学生读写负数,然后以-2为切入点,让学生以画画图、列列式、写写话的方式表征它的意义。通过点评,学生明晰+2与-2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俞正强认为:在学习“负数”之前,数大多表示“多”与“少”,可是在负数学习过程中,数不仅表示表示“多”与“少”,更表示状态。这是数感的又一次突破。教师较好的利用数轴完成了这一突破。要求学生在数轴上表示+
3、-
3、+
6、-4.5,“你还有什么发现?”“+3和-3离0的距离都相同,并且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渗透初中绝对值思想)“正数离0越远越大,负数离0越近越大”。学生这样的表述就是课堂成功的一个佐证。
体会
三、难点突破有方
《平移与旋转》用的是苏教版教材。这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简单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子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功底看语言,机智看难点突破的方法。图形平移创设了蚂蚁搬家的情景,要搬的是两颗豆子,两个薯条和一块三角饼干。多好的设计,从点,到线,再到图形。这个设计的优势还在于,如果学生帮一个长条形物体,他们会怎么搬?搬两头,这个两头就是端点,和生活经验一致。在平移的格子数,两个端点,一个是红蚂蚁,一个黑蚂蚁,“看看黑蚂蚁走了几个格子”问题迎刃而解。
体会
四、立足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六上的内容,比较熟悉。让我惊讶的是,在六省一市的这样级别课堂观摩活动中,陈敏老师几乎是完全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和例题完成了教学目标。醍醐灌顶,上公开课,总是想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改动教材几乎成了上公开课的必由之路。其实本末倒置,事倍功半。上面所讲的《平移与旋转》也是与教材几乎一样的路子,只是在问题处理中增加的一个情景,而并没有改变教材本来的问题。教材其实提供了上课的基本骨架。改动教材的依据不是你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优于教材,而是你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教材。
报道的时候看到有人因为买不到票而和工作人员争执。第一天听课,看到整个体育馆座无虚席,甚至有人坐在过道上。咱们教师真是可爱。今天上午,孔明主任在办公室出题,“班级有40人,2人迟到,3人请假,求出勤率”。一时争论。在平凡的日子里,上好每一堂课,真好。
第三篇: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10月29—31日,我有幸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了名师的示范课,他们的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也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他们的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下面我就参加的这一次活动谈一点儿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感受。
一、老师的引导很到位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课,讲课老师的精彩之处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课前,老师先让学生寻宝,学生特别高兴,但由于每个人对“第四排第三个”的理解不同,导致很难找到宝物。让学生感受了答案的混乱,而充分体会到统一规定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所听的这几节课老师自始至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在“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授课老师就是充分让学生体验,她首先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理解感知两个单一统计图不方便,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画法,接着利用验证,使学生深刻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好处,在动手中完善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建构,使知识内化。
三、创设的情景为教学服务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
四.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他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设计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位老师的课,从导入新课到课外拓展,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每位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之处都体现了匠心独到之处。每位老师的课前准备都非常充足,材料也很丰富。课中有可能用到的他们都事先想到了。我想,这也可能是名师的独到之处吧。
五、朴实大气的课堂
纵观名师的课,他们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课件的精美,更没有摆那些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架子。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呈现在听课教师面前的是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常态下的课。没有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没有很多浮躁的、形式上的东西。让人感觉自然,亲切,可看,可学。留给学生的是充足的思考空间,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六、激情饱满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把真挚的感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的情感也会被感染。学生由此会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老师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效率很高。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就应让我们的课堂激情饱满、个性张扬。
三天的学习,我学到很多,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名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以此为契机,努力向高水准看齐,对自己严格要求,从各方面找不足、找差距,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一点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通过努力力争使自己的授课水平实现新的跨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九三学社华东六省一市工作会议在临沂召开
九三学社华东六省一市工作会议在临沂召开齐鲁网9月12日讯 九三学社华东六省一市工作会议今天在临沂召开。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副省长、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主委王随莲出席会议。王随莲介绍了近年来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基本情况,并表示作为东道主,山东将竭力办好此次会议,为推动区域社会服务交流与合作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地缘相邻、人员相亲的六省一市,也能借此平台进一步增进友谊、交流经验、共解难题。(本文来源:齐鲁网)本报兰州9月11日讯(记者朱婕)今天上午,由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会主办、甘肃农业大学承办的“九三学社中央院士专家西北行”农业科技创新报告会在兰州举行。报告会上,中科院院士、九三学社院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维华等三位专家,以浅显的语言、丰富的多媒体材料,将农业科技创新信息生动地呈现在听众面前,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阵阵掌声。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积极探索科技支撑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路径,发挥科技人才助推西部科学发展的作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安排开展了“九三学社中央院士专家西北行”活动,兰州是此次活动的第一站,活动主题为“科技先导、转型跨越、富民兴陇”。作者:朱婕(本文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9月6日下午,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6周年纪念暨推进虹口新崛起专题座谈会举行。中共虹口区委书记孙建平出席并讲话,九三学社虹口区委主委、区政协副主席高庆迁主持会议。在听取了九三学社社员们关于区水系环保、旧房改造问题、区安商情况和融资平台发展等方面的发言后,孙建平指出,从愿景出发,虹口的发展品质在北外滩、发展能力在四川北路、发展实力在大柏树。从战略出发,虹口需要利用陆家嘴北外滩大板块以及外滩与北外滩板块的优势,助推虹口新崛起。孙建平同时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贵在坚持、重在落实,需要通过四个转变来做好这句话,即,转变观念、把握规律;转变精神、切实做好各项工作;转变作风、做好服务;转变方法、抓重点抓落实。(本文来源:东方网)本报讯 日前,由天津社会科学院承办的2012全国地方社会科学院行政后勤工作会议在津召开。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社科院院长张帆,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天津社会科学院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40余家省区市地方社会科学院和城市社会科学院的代表参加会议。本次会议主题是“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能,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坚强保障”,各院参会代表普遍认为,在新的历史阶段,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地方社科院行政后勤工作的大力支持和保障。行政后勤保障工作必须着眼于新时期新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规范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东方网9月12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新闻学院的学生,头两年不进学院的课堂,而是走进经济、社会、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堂。昨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宋超宣布,今年入学的本科新生专业教育将采用这种“2+2”的培养模式。今后,类似宏观经济学、社会研究方法、模拟电子学基础、文学原典导读等课程或将进入新闻专业学生的课表。据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今年共有新生154人,在其本科阶段的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可在经济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任选一个方向,并按上述4个方向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而到第三、第四学年,学生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学习。也就是说,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将通过紧凑的学习安排,系统地掌握两门学科本科专业知识。在第一年探索尝试的基础上,复旦新闻学院将逐步增设可供选择的专业,以培养更多领域的“专家型记者”。记者在教学培养方案中看到,经济学方向的学生将修读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社会学方向的学生需修读政治学原理、法学基础理论、社会学导论、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汉语言文学方向的同学将修读文学原典导读、中国文学传统、语言学导论等课程;而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课表中,将出现高等数学A、大学物理B、模拟电子学基础等课程。事实上,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教育机构密苏里新闻
学院早已有类似改革,其新闻学士学位要求毕业生的新闻专业课学分仅占总学分的33%,其余70%左右的学分必须从文、史、哲、商、法等其他学科内选择。作者:张欣驰(本文来源:东方网)张丽君是潞河中学的高中语文老师,凭着对文学的爱好,她主持学校文学社的工作。她组织学生排练舞台剧,最后还自己导演,由学生出演了一部校园电视剧。用心壮大校文学社张丽君从2011年以来,在高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之外,还主持学校潞园文学社的指导工作。为了给热爱文学的师生提供更大的交流空间和展示平台,张老师将文学社编辑出版的社刊《潞园》由年刊改为季刊。为保证刊物质量,张老师几乎牺牲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的所有时间,亲自编排栏目,修改稿件,有时坚持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如今,这份校园期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多学生的作文兴趣也增强了。零基础尝试拍电视除了指导学生各类文体的创作之外,张老师还带领学生尝试课本剧编演。他们创作的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我想选择一种保存形式更好的方式。”张丽君说,她想到了拍电视剧。“我完全没有经验,就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张丽君的想法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学校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已经招生11年了,她很想拍一部反映这些新疆学生生活的校园电视剧。于是,她着手写剧本,讲述了预科班的学生思念家乡,在学校举办古尔邦节,最终缓解思乡之情的故事。张丽君说,拍摄主要依靠其他老师,而她则是导演。“我们常常一个三五分钟的镜头需要拍一个下午”,因为需要新疆班的学生扮演角色,她就得给孩子讲解剧情、对话、表情,常常会从下午3点多拍到晚上9点多。“孩子们都穿着校服,扮演剧中的角色,现在看还是很生涩,不过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张丽君说,虽然中学的学习离不开升学,但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学生的灵性得到自由的伸展。(本文来源:京华时报。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http://)
第五篇:新技术与写作教学 第三届上海市及华东六省写作教学峰会暨上海市写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发言稿
新技术与写作教学 ——
胡一之
相信绝大多数从事写作教学的文字工作者与我一样文科出身,对技术——不管它是新技术还是旧技术——都可能怀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反感甚至抵触的情绪。但我要说:“新技术”是一种不可小觑的改变世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种外在操作手段与硬件设备支持,更是“知识进化的主体”,甚至还被认为是“社会进化的决定性力量”。它正在势不可挡地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理念、交往模式甚至是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这一代教师无视这种力量,无疑于把自己以及学生和这个正在飞速发展的世界、和整个现代生活割裂开来。人类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直到如今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新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基于写作者生存的时代,更基于他们切身感受到的生活。正如很多人文教育者常说的:“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并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学生写作的应有之义”。更何况,“技术虽有可能成为精神的窒息者,但也可能成为精神解放和释放的工具”(上海学者刘海波语)。所以无论从写作教学的外在条件还是内在需求来看,新技术都必须成为我们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
笔者近年来的种种尝试与努力正是旨在通过自己并不成熟的思考和未必成功的实践来探寻一条能使新技术对写作教学发生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
就个人切身体会而言,新技术于写作教学的作用和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量的写作资源与高效的素材检索。
十几年前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老师布置一篇作文,大家要么绞尽脑汁没话找话,要么翻出本优秀作文选碰碰运气。而个别学生如我,会去图书馆东张西望随便翻翻以求不期而至的灵感。大学里为写论文在系里的期刊检索室翻找检索卡片——华师大的期刊检索卡片是靠一代代的前人手工抄录积累起来的,一般学生没有导师的授权没机会混进去查阅这些宝贵的人工目录,但就算是那里也仅能提供文章标题、作者罢了。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搜索引擎的出现,很多时候只要“百度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在“蜘蛛”程序的帮助下,海量的写作资源就像著名搜索引擎Google的本义一样“1后面跟着100个0”。通过关键词检索,稍微掌握点搜索技巧的人很快就能精确地获得与命题相匹配的素材。不仅能查到目录、标题、作者、年月,还能附上相应的摘要、关键词等。对于阅历浅薄、生活单调的学生来说,网络数据库及检索技术就是他们的 “救命稻草”、“续命金丹”甚至可说是“源头活水”。至少它能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料可写”。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与可能的弊端:在未加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见信息资料不见思想精神;只会全面罗列,不会判断选择;只求拼凑应付,不求锐意创新。
二、动态的授受过程与逼真的情境创设。
多媒体技术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尤指视觉、听觉——对于年龄教小,尚未娴熟掌握抽象的“文字”符号的学生来说,声光图像充分调动了他们已经成熟的感官机能,把原本在他们看来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装饰得比较生动有趣,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静态的文字在动态的音频视频的烘托下不再显得陌生、拒人千里,学生在逼真的虚拟情境中带着角色意识获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而我们都知道情绪、情感体验往往是写作欲望的导火线。前面提到的网络数据库及检索技术让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料可写”,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使学生
从“无感可发”到“有感而发”。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过于眼花缭乱的动态画面与各式各样的感官刺激有可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产生浅阅读、浅思维、写作表面化浅薄化的弊端。
三、即时的师生互动与积极的平等交流。
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台上老师范文读得动情而投入,台下学生却听得无动于衷、心不在焉;学生不合时宜的想法、不对胃口的表述以及不讲章法的行文构思让教师颇感无奈或是大光其火,课一结束,大家不欢而散。
互动反馈技术或许可以帮助师生避免这样的尴尬。从Web1.0时代的BBS(电子公告板)到Web2.0时代的“校内分享”以及正在形成中的Web3.0的个性化整合与可控对接,互动变得不再困难生涩,师生间的交流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上“人人平等”,老师很难摆出权威的姿态让学生无条件服从,而是以资深人士的身份给出专业的指导供学生选择性吸收。又由于网络平台的公开发布,大大增加了学生创作成果的交流面,教师不再是学生作品的唯一读者,教师个人偏好及非理性的主观突发因素对学生作品评价的影响将降到最低,这对于写作这种带有个人化色彩的脑力劳动而言,无疑是最合适不过的评判交流方式。
但是对于那些缺乏自控力、选择力、基本判断力的学生来说,过于宽松的氛围、缺乏权威督导的情况可能并不利于他们能力的迅速提高,单位时间内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四、自由的写作状态与多元的个性发展
这里说的“自由的写作状态”是指写作时能动用自由思想、自由语言,实现自我表达的一种自然愉悦的状况。
记得本人小学、中学时代写作文,常遇到敢想的不敢说、敢说的不敢写的情况,偷偷记在日记本上又担心被爸妈翻看,只能把关键词转换成英语,中英混杂地记录真实的心情,时间一长自己也看不懂了。现在的学生只需取个昵称,注册一“个人空间”,把浏览权限由“所有人可见”设置为“好友可见”甚至“仅自己可见”,就可以畅所欲言了。传统写作教学往往树立一个标准把不同的人的思想情感往一个方向上培养,但博客技术却要求人往与众不同的方向上推进。但也容易滋长猎奇心理与刻意追求标新立异而忽略了朴质、平实等宝贵的书写品质。
亲近常识、拥抱理性、享受思维乐趣、跟随灵魂起舞,如果写作教学能带给学生这样的体验,或者说能通向这样的终极目标,那真是善莫大焉。但可惜的是我们目前有些传统写作教学工作正在“毁人不倦”地把学生的性灵给毁掉。新技术或许可以改善这一现状,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