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淄博剧院举行,今天下午,我有幸听了四位老师的语文观摩课,分别是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全国首届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戴建荣老师的《静夜思》,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特级教师、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特等奖获得者周明玉老师的《给予树》,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小学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易艳丹老师的《小桥流水人家》,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李吉银老师的《詹天佑》。四位老师风采各异,置身于听课现场,聆听四位优秀教师精心准备的展示课,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教材准确到位理解和把握以及对完美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更使我们多角度、深层次的感受到了语文的教学特点,此行收获甚多,而更让我大开眼界的戴老师的古诗教学,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戴老师把吟诵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在吟唱中进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感情。这样的设计可谓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细细品味,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下面是听这节课的大体记录
一、学习按照平仄规律吟诵古诗 师生书写:静夜思
(一)解题。
1、读准字音
A、生读(静夜思),指导学生轻轻地读。生再轻声读。B、正音。注音:sì 该怎么读? 一生读(声音太响)老师相信你能读好。再来。生再读(声音变轻了)C、屏幕出示《辞源》中的注释 a、谁家里有《辞源》?谁买的? b、一一讲解注释,弄清为什么读sì
2、根据平仄读
A、教学平仄,学生给诗题标注平仄符号。B、练读诗题
指名读
3、体会感情读
声调除了让我们读准字音外,还能传达一种情感,平声一般表示顺畅、开朗,仄声一般表示抑郁、压抑。课题连续三个仄声,标出心情线。指导读。
(:此处通过工具书正音,让学生了解“思”在古语中的读音及意义,平仄让学生初步懂得节奏,接着教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变化多姿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引领着学生,带动着学生的情感,情感朗读就水到渠成。)
(二)赏读。
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有着怎样的心情?他是如何通过这20个字来表达这份情感的呢?让我们走进《静夜思》,细细赏读。
1、学生默写《静夜思》。
2、学生标注平仄。朗读。
3、平仄连出情感线,感受心绪的跌宕。
(此处有了前面教学铺垫,学生对平仄有了直观的感受,自然可以轻松标出平仄,并且借助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读出使的节奏来。最欣赏的还是戴老师跌宕起伏的心情线,形象直观的再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帮助学生体悟感受,用声音的抑扬顿挫传递出这份情感来。)
(三)吟读
1、还有一种读法。
A、教师示范吟诵。
板书:吟 B、你听到了什么: 生:唱歌、唱戏、吟诗„„ C、生试吟
学生一边吟一边做手势,老师相机给以表扬和鼓励。
(此时可能学生第一次接触吟诗,音乐的起伏让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老师耐心而细心地示范,学生逐渐和老师琴瑟相和)
2、简介李白生平
A、李白生活的时代、地点 出示唐朝地图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李白从出生碎叶城到迁居四川青莲,直至成人后游历大唐王朝的人生轨迹,引读诗句—— B、想象李白可能会思念什么?
学生讨论:故乡的父母、朋友、风景„„(人、事、物)
3、体会意境
20多年以后,周游大江南北的李白面对着这一轮明月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悲伤)
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面对着着一轮明月,诗人李白吟诵起,引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处诗歌背景介绍,教师富有表现力和激情的语言,悠扬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那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意境之中,读得入情入境。)
二、体会心情读
1、体会李白心情。
2、诗句哪个字最能体现李白的心情?
根据心情图圈画重点词:月
霜
望
低
思故乡
月
3、联系全诗分析李白诗歌的“月”
4、引读全诗,吟读全诗。
(此处“月”与“霜”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月光如霜”的意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学生在且吟且思中,情感得到升华。)下课。
板书:
丨 丨 丨
静 夜 思
静 夜 思
一 一 一 丨 一
床 前明 月光,一 丨 丨 丨一
疑 是地 上霜。丨 一 丨 一
丨
举 头望 明月,一 一 一 丨一
低 头思 故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戴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不仅用了直观的图示,还巧用了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另外,引导学生读诗,戴老师完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第一步,他是指导学生读正确。比如《静夜思》,戴老师出示《词源》里关于“思”的几种解释,让学生比较并结合题目思考,“思”在这里应读第四声,表示“心情思绪”。第二步,读出平仄。先给学生讲明平仄与今音的关系,然后,用符号标出,接着带领学生读出语调,语速。第三步,读出情感,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戴老师安排了结合背景材料朗读,古诗对比,体会不同的感情色彩后朗读,展示画面读等多种形式。反思我们平时的古诗教学,也想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可总是不尽人意,原来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教学,在朗读技巧上下工夫,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因此事倍功半。
总之,走近名师,才感到自己的压力与重担,对如何“教出诗人的特点,教出自己的特点”。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要想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出自己的风格,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学养,从每一节课做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第二篇: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反思 2011年11月17-18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聆听了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关于“中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年总结与反思”的学术报告。观摩了各省市推荐的戴建荣、王崧舟等十位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取各省市小语会专家的现场点评。
开幕式是由来自张店区师生的经典诵读展示,师生们以不同的方式诵读经典,如兔子舞、竹竿舞、跳皮筋等,呈现了张店区的学校生活新奇多样、个性飞扬。
在崔峦先生的报告中,他提到了十年课改的进步与不足,课改后我们的内容丰富了,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追求一种在教学中师生的平等对话,坚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也看到了进步,师生的教与学都进行全面的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全员的评价。
但是我们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很多问题,崔峦先生一一做了剖析,现在的课堂越来越花哨,引入课堂资源过多,甚至丢掉了文本,丢掉了教科书,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重人文,轻语文;重德意,轻德言,课堂的有效性不高,师生的负担却比较重,师生的幸福感不强,幸福指数不高。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牵引过度,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没有充分地讨论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和自由发言的时间。针对这些不足,崔峦先生还提出了两点建议,低年级的教学是基础的基础,至关重要,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时间上要给予保证;再有就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改革,培养三种能力、四种技能、五种习惯。三种能力就是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文本进行解释的能力;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四种技能是朗读技能、默读技能、略读技能、浏览技能。五种习惯是自学和预习的习惯;奋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听取了崔峦先生的报告,找到了真正的课改的方向。
在听课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有戴建荣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海新秀戴建荣老师的读、唱、吟、舞更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讨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美如诗”,他将《望月》一课讲的下面的老师们都入情入境都陶醉了,这源于他丰富的文化底蕴、精炼的语文艺术和他自身的人性魅力。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中可以明显看出,情绪感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王老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悟出并学会掌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绪感染“塑造孩子们的灵魂”的有效方法。
总之各位特级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堂教学课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
我会以这次听课作为契机,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能在这些大师们的启迪中不断进步。
宁阳县东疏镇西疏完小
许娜
2011年11月20日
第三篇: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总结
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总结
育新学校 黄秀红
11月26-30日,我有幸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千课万人”场面壮观、名师荟萃、百家争鸣,今天终于身临其境了!让我见证了一次小学数学教研的花开盛观。
活动的布置大气精致,使枯燥的数学充满了人文气息。以书香对联彰显底蕴,以倒计时钟匀开序幕,以经典音乐贯穿课间等等,使人一步入会场就会被浓浓的教学幸福与数学理性所包围,不禁感叹组织者的精心、精细、精巧、精密!再次见证了“千课万人”会务组的团队智慧。
课堂以学定教,彰显教师的智慧。大会交流的15节课使用的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不同版本,梳理成“数的认识”、“乘法计算”、“几何概念”、“面积教学”、“综合应用”五个板块。尽管课的领域不尽相同,但每节课的设计无不体现“以学定教”的核心理念——循学施教、因学设教、先学后教。
情境为“施教”所用。浙江省江萍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大任务布置、分层次反馈的方式,利用0、1、4这三张卡片,把读数、写数、数数、数的组成等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实现了新知与经验的无痕对接,知识与观念的相互融合,学生从“有所知”变为“知所知”;山东省杨永丽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算理,创设了编织的教学情境,不仅仅直观上接近“网格”,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转译部分为单位“1”如何转译为整体为单位“1”;江苏省陈敏老师的《体积与容积》则是根据石子取出后水面下降的观察,就把无形的东西通过有形的载体加以直观,感受到物体是占一定空间的。
素材为“设教”所需。江西省的刘才军老师和福建省的阮宁宁老师选取了“金牌”等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福建省的郑汛老师选择了分别为面积有明显差距、差距不大、同形状差距不大的三组素材,来说明面积比较的不同方法,并顺势引出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上海市的张连珍老师为了组合图形计算方法的多样性,选取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主题素材贯穿整课。
经验为“后教”所备。只有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会为活动经验的积累奠定基础。上海市陈华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让孩子们经历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初步了解两种统计图都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后对新知进行深入探索;江苏省陆丽老师把小蚂蚁抽象为“点”,从“点的平移”类推到“线与面”的平移,使学生对于从原有的物化理解上升为本质理解;浙江省的金奎老师课一开始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表征-2可以表示什么,并把创造的表征穿针引线于整课;安徽的谢光玲老师和杨眉老师则让学生积累编码与推理的活动经验,为“后教”所备。
专家引领思课辩课,让会场散发出浓浓的学术味。本次活动的专家大会互动点评。针对课的类型每半天围绕一个主题设置五个问题,先由上课的教师选择并回答,同时为会场的听课代表也留了问题,于是,会场上上课教师、与会代表和引领专家之间的对话和碰撞,使问题的研讨更加深入。特级教师刘永宽的“直线式的问答”、朱乐平老师的“慢教育和活着的理论”、范新林老师和陈庆宪老师“半装糊涂式的引领”、叶柱老师的“巡回作答的方式”等对还留余温的课再一次加热,给了与会者的思维不断的激荡与澎湃。
特级教师现场同课异构,让复杂的课堂变得简洁明了。本次活动每天有一位特级教师从一天的观摩课中,选择一节课进行现场同课异构,特级教师袁晓萍根据学生的导学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年、月、日》一课气势磅礴;特级教师俞正强借“主角”的虚像,为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离散”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结”埋下伏笔,逼问着学生去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价值和意义;特级教师朱国荣则让孩子们干脆自己编学号,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使课渐进,思路明晰。由于课堂的开放和对孩子的信任,课堂上频频呈现孩子们精彩而真实的回答„„
历经千辛万苦,只为花开一时。三尺讲台,道不尽酸甜苦辣,一方黑板,写不完人生风景。几天的学习旅程很快结束了,几天来的学习收获我难以言语表达,也深知自己的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地磨练与提高。名师们超棒的教学设计也深深震撼了我,每一节课堂,都是学生和教师的一次美丽邂逅。老师精彩的课堂设计引着孩子们在数学的花海里绽放自己,鲜花就开放在我们的课堂中。虽然时值秋天,但我却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原来数学可以那么的有趣。经过学习,我们也许达不到大师们的那种至善至美的教学境界,但只要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超越自我,就一定能让孩子们更喜欢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见证朵朵花开!
第四篇:华东六省一市第13届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收获分享
华东六省一市第13届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收获分享
概况:华东六省一市是指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山东、上海,此次活动由江苏省教研室教育局协办,镇江实验小学承办,每省出二节课,共14节,加东道主一节,所以共15节展示课。级别属于全国性研讨会下面的分区活动,听课老师约3000人,因此会场设置在镇江体育馆,学生在中间的篮球场上上课,我们都在看台上远望听课,所以只能听到有话筒的声音,低声私语交流都听不到,学生的表情更看不到。
这样级别的听课活动已经荣幸参加多次,每次听课收获都非常多,更主要是多见识不让自己的课堂落伍,这是此行最大目的,因为已经好久没出去学习听课了,有点孤陋寡闻了,下面言归正传说说自己的听课所得,重点推介四节课。
《百分数的认识》这位老师的试教在三毛小学,所以我有幸听到了两次,也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对百分数的解读深刻有效:数形结合自主解读百分数,利用百格图数解读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多少关系,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紧密结合相关练习抓住两者关系进行区别,利用生活中的运用来认识百分数的价值,利用开放性练习认识超过100%百分数的含义,与概率知识结合认识百分数,所有亮点都结合在精心设计的素材中,所以此节课的素材运用是极具创意的。听说蓝老师的教案一直没有固定下来,到临上课前一天晚上还有修改中,只睡了一个多小时就上课了,这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胆量,永不止步地追求着理想的课堂。这是大会的第一节展示课,也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记忆犹新。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节思辨清晰深入的数学课,听后我们就为顾志能老师的精彩演绎喝彩。顾老师从尝试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问题入手,反馈正误两种情况,通过格子图的验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信号,邻边相乘是错的,底乘高才是对的,同样都变成了长方形,这为什么是错的,那又为什么是对的呢,如何说明理由呢?顾老师引导学生在严谨的思辨中理清问题所在:转化关键要面积不变。接着通过基础性练习再让学生回顾想象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怎样的长方形,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需要对应,同时又一举两得,根据面积求另一组的高,基础到位后马上灵活一转,这样的练习设计感觉不烦。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几何画板的运用,在动态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明白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
与高有关,想象中再次提升。整节课学生始终处在思辨激烈的状态,内容极具挑战性,拾级而上,又极具吸引力,全场听课老师都被吸引住了,课一结束我们看到很多顾粉丝,佩服。
以上两节为浙江的代表,体现的是数学的理性深刻。
《吨的认识》是一节相当美的数学课,数学味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跟着历史文化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兴趣盎然,我们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地吸引了。吨的表象建立采用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紧密结合的方式,所以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如四袋10千克大米累加的过程,在大力士的体验下从“一点也不重”“有点重”“很累计了”“抱不动了”,把学生的体验过程展示的淋漓尽致,全班的同学仿佛都在使劲感受。一个半吨游泳池的盛水过程视频,对于学生来说一种快乐的课堂学习享受,在动听的儿童歌曲中,一桶一桶的水倒入小小游泳池,水在慢慢地上升,学生对吨的认识也再慢慢地上升。天下第一掌、天安门前的华表、中国第一醋坛的镇江陈醋容量、一块长城砖、一只和平鸽,这些素材巧妙地结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浑然一体又极具数学味,更可贵的是数学味中才体会到自豪与骄傲。
六年级《确定位置》也是一节非常值得回味的数学课,老师用索马里海盗的真实新闻事件,从面到线再到点的定位过程,用动态的模拟情境进行教学,理解方向、角度、距离以及观察点几个关键要素的作用,最后结合虚拟的情境游戏再巩固内化,学习素材新奇有趣,引人入胜。练习最后把四年级的确定位置与本节课的内容结合起来,接着课堂小结从一年级的一维、二维,到四年级的数对,本节课用方向距离描述位置进行了系统地回顾,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以上两节为江苏的代表,体现是数学的结构性与细腻。
其他还有很多课值得我们学习,每节课都是每一个省的顶尖认识,很多精彩的环节,不一一列举,以上纯属个人肤浅的学习认识,还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真正的精髓。
10月18日到21日,我有幸参加在江苏镇江举行的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说是参加研讨会,对我来说是一个切实的学习机会。我的专业本是英语,且今年刚入教师编制,从九月份开学起,学校安排我代一年级的数学课。
首先,小孩子着实可爱的紧。刚开始几天,无论上课下课他们都背着书包,当然有相当幽默的小同学至今时今日还书包不离身。其实九月份的天气还是蛮好的,班上两小男子汉的鼻涕永驻上唇,偶尔还渡江到对面的下唇视察视察。我看到他们就扮老夫子,把手背到背后,走两步,摇头,感慨逝者如斯,自己再也回不去这样的年岁了,然后拿纸让他们自己擦干净。
其次,我倒想忽略这个“其次”,只关注他们的天真烂漫,但其确是至关重要。上课时,66个小不点齐聚一堂,声势浩大,有左倾,有右倾,有趴着,有仰着,几乎没有平凡的姿势。我一直不大知道“渺小”能小到什么程度,现在我知道原来能“渺小”到精神里去。在他们这张白纸上,我想把最美丽的色彩着上去,可我不知从何开始,我胆怯了,怕着不好,白纸有了污点,我不敢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就站在我面前,我却无能为力”,原来这句话用在教育上也是如此恰当。
我想一步一步迈过这样的距离,我去学习了。
下面我如实记录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有一位老师让我惊艳并恍然大悟课堂就是老师的红地毯,无需华丽的晚装也可以如此有气场。面对体育馆几千位老师的注视,学生在她设计的课前聊天的环节中放松了下来。她又能借助学生的回答提出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师生成为最佳拍档。学生的反映不出乎她的意料,知己知彼。她对课堂的感知与调节也使她成为亮点,学生的目光自然集中在她的一举一动中,她讲解的知识点也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学生。
其次,所有的授课老师都讲究一个“启”法,但何时启、如何启就是学问了,当真要做到“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可是我一生要做的学问。
再三,老师们都是用一条线把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复习到新授再到总结,环环相扣,学生容易形成知识体系。习题的安排也是有学问的,由浅入深,如果设置的问题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也会积极发言讨论,在课程结束之前还会上演一个小高潮。
第四,老师教育机智的体现。当老师启发问题学生面露难色时,老师应该怎样引导才最合适、最能让学生明白。“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是我要深入学习和讨教的。
本次的学习对我影响颇多,最深的就是这四点,这四点告诉我一个事实:道行浅,终须炼,且这个“炼”是火字旁。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出处。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深圳市石岩公学小学部的张永华老师上一年级《左右》,张老师在课件里呈现卡丁车游戏,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张老师从卡丁车游戏,激发兴趣——联系自身,体验左右——游戏操作,探索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张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分辨左右之后,还编排了“左右操”,从而活跃课堂也加深记忆。张老师还在课件出示上下楼梯、马路上行驶的车辆的动画,体会生活中左右的相对性,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例如,在教《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张春娜老师,就是抓住了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创设“羊羊们喜欢哪些球类运动?”的问题情境。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从“羊羊们喜欢哪些球类运动?”——“怎样求平均每人拍多少个球?”——“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平均数?”的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两天学习,共听了11节课,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如李教授在点评时所讲:“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010年10月18日是我有幸观摩了小学数学等优质课的展评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新理念,新感受,新思考,真可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广阔舞台,令各家可一展风采。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1、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
2、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各课都展示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老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4、对认识《新课标》的感受.通过一天的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新的认识,即教师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
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对《新课标》的新思考.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单纯依模仿与记忆.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我们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收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10月18号到21号,我有幸参加在江苏镇江举行的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15节各个省市推选出来的顶尖的数学优质课,我有幸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的和学校的三位老师以及施姚飞书记一起到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听了上海新教材青年教师教学展评20节参赛课。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一次学习机会。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大城市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浓厚的教学特色,虽然这二十节课的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就谈谈我本人的一点感受。
一、教师
1.20位教师都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他们又正确的语音语调;英语词语丰富、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和蔼可亲,表情丰富,仪态整洁。板书设计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听她讲话就感觉是在看原声电影,发音和外国人没什么区别。青年男教师的课堂很精彩。在我们莱城区的小学数学教学骨干中,大都是年青的女教师,男教师瘳瘳无几,特别是很优秀的就更没有了。很欣慰在这次听课中,听到了两位青年男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很优秀,他俩的共同点是:语言干脆精练,不拖泥带水,不絮叨;教学设计很精彩;做到了精讲多练;学
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位;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课与女教师的课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的课感觉有气势,幽默、节奏快、容量大,气氛活跃,课堂紧凑。
2.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要对学生肯定表扬,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用OK,Very good.Wonderful.Well done.Thankyou ,please等、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使他们怀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去,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授课充满激情,表情动作夸张,带动学生积极起来。
二、学生
1.学生基础特别好,口语流利,词汇量大,善于表达。高一的学生就知道if虚拟条件句的省略,而且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当中。
2.大方不拘束。虽然报告厅里坐满了老师,学生一点都没有紧张害怕,抢着发言,这种现象我以前只在小学的课堂上见过。
3.知识面广。学生的发言都非常有内容,不是应付了事的回答,是很有想法的表述自己观点。
三.课堂
1.各个环节衔接过渡自然,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分析。
2.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给学生拓展外国文化背景,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又深层次的思考。
3.英语教学要创设语境,给学生机会学以致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课堂中穿插各种对话和表演,彻底解决了学生“学与玩”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会有学生积极的配合,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如一位老师的课上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对未来校服设计的建议,这样既交流了信息,拓宽了思路,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用英语进行创新的交际的能力。
此外本次听课让我更加意识到板书的重要性。我字一直写的很难看,大学一个老师说过我的字和我的长相一点也不协调。工作后曹校长听我课后也说过字写得实在不怎么样。所以在教学中我多用多媒体,尽量避免板书。现在发现很多时候板书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己字写得不好,听这20节课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各位老师的板书,说实话,自认为就两位老师的字写的漂亮,其他的老师的字也跟我差不多的,这让我有了以后课上多写板书的信心。
当然,本次听课我也有困惑的地方,比如究竟什么能够让学生活起来。有位温柔的男老师给新疆班上课,老师语气平和,学生非常积极;但也有的课老师激情四射,学生干启不发,没有一点反应。
总之,这次的听课,让我开阔了眼界,明确了努力方向。2天听了20节课虽然身体疲惫,还是非常值得的。在看她们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这次学习,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优化自己的课堂。这次学习让我彻底感觉到,我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必须的,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教师是一本活的教材,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才会提高。这样所教的学生才能学的更好,学的更多。
第五篇: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心得体会
石台县 七都中心学校 汪国春
11月16-18 日,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课堂观摩活动在南京龙江体育馆举办,我有幸代表七都中心学校参加了这次活动,真的非常开心。这次活动提供了18 节精彩课堂教学和4场专家点评讲座,让参与听课的老师享受了一次数学课堂教学的盛宴,也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活动过程中,精彩的预设与生成,适当的点拨与启发,灵活的交流与游戏都让在场的每一位听课教师啧啧称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处理的独到之处。在课堂上,他们能发挥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在课堂中渗透全面育人,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这次南京之行,收获颇丰。首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课前每一位教师都与学生轻松地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学生自然以饱满的热情及亢奋的斗志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也为自由宽松,和谐对话的课堂奠定了基础。其次,创设的情景为教学服务。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三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最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新课标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所听的这几节课老师自始至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如特级教师张齐华“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设计3道具有代表性的小数乘小数的题目,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在学生设计和解答的过程中一步步渗透小数乘小数的方法及注意点。
这次南京之行,思考很多。我们教的怎么样?课堂上的我们总感觉我们为了教好学生,交给他们知识,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可学生眼中的我们是在自娱自乐,作茧自缚。有学渣会认为“数学课分明是数学老师和学霸在‘秀恩爱’!”,“数学课是一个人的狂欢,一群人的寂寞”。我们经常遭遇的尴尬:老师们的用心良苦学生们常常不解风情。如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城实验小学的高菲老师“统计表初步”这节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不喜欢画“正”字。池州市城关小学的陶丽萍“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这节课,在摸球实验中孩子们不摸就知道结果,一摸反而糊涂了。因为数学是抽象的理性的,儿童是经验的感性的。两者之间如何对接,需要我们教师有所作为。我们的作为需要有基本立场。基于学生的视角,让学习过程真正发生,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该干什么?
1、寻找和编制有结构的材料(能诊断起点,暴露疑点)。
2、根据数学逻辑和儿童经验把材料排序。
3、改进小步子,精细化教学,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低门槛,多角度,生长性,学生一时没有办法)。
4、拟定反馈路径(如错例,半成品,成品)。
5、总结提炼和推广好方法好经验。
6、营造温暖开发的学习环境。在这一学习环境中,我们不能要的太多——目标适当,不能追的太紧——节奏放缓,不能场景切得太快——让学生深入思考,不该介入太强——生教生,不能只管“对的”——课堂要精准“扶贫”。
三天时间,听了18 位老师的课和4场讲座,真的很累,可是,我们的精神是愉悦的。听完专家们的课,一直在思考自己课应该怎么上,应该向他们学习哪些地方,哪些地方是我学得来,哪些地方是我现在无法企及而需要自己克服困难努力去攻克的,自己应该形成怎样的教学模式,好多问题在困扰着自己,但是,我觉得“教学”永远在路上,听课也好,学习也罢,给我们的是一个方向指引,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但是更多的是细节问题需要自己多琢磨,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所以非常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