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斯福时期的美国与世界裁军会议
罗斯福时期的美国与世界裁军会议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景象,令人类对战争的惧怕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何阻止战争,捍卫和平,成为全球共同思考的课题。由于社会进步和人们认知程度的局限,当时军备扩张被各国一致视为通往和平之路的拦路虎。因此裁军成了人类追求和平的重要手段。
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政府就致力于裁军,在它的积极参与下,1932年2月2日,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拉开了帷幕。在裁军大会召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美国胡佛政府以质量裁军为原则,采取了部分满足德国军备平等要求、压制法国安全要求的政策。囿于欧洲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美国国内独立主义思潮的影响,胡佛政府未能在裁军大会上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1933年3月4日,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他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十分严重:在国内,由于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影响,恢复经济成为新政府的当务之急;在国际上,除日本已在远东进行武力扩张外,德国也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希特勒公开表示要推翻凡尔赛体制,为德国争取“生存空间”。为了减轻压力,罗斯福希望在世界裁军会议上达成裁军协议,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二
裁军会议已拖了1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法国要求取得安全保证,德国要求军备平等,美英要求质量裁军。各国代表坚持己见,矛盾不但一个没有解决,反而更为尖锐。
美国代表吉布森对裁军形势深表忧虑,希望新政府寻求打破僵局的方法。3月12日,他从日内瓦发电告诫新任国务卿赫尔说,裁军会议“看起来要休会,休会即意味着明显的破裂”。届时,德国“将会摆脱凡尔赛条约中裁军义务的束缚,开始毫无顾忌地重整军备”。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再仅仅是裁军”,而是转变成为牵涉到“欧洲国家全部关系的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像法国这样的欧洲国家“并不担心美国的军备;它担心的是德国”。它们关注的是“美国对于欧洲做出的政治姿态”,而不是美国军备的裁减。法国的最大疑问是当德国一旦违约,美国是否“仍然坚持中立权利和置身于外的传统政策”,美国“会不会继续与德国做生意而且答应美国公民出口武器给德国”。在裁军问题上,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赫尔形成了三点共识:第一,裁军将会阻止军备竞赛和国家原料资源的耗费;第二,无限制的军备竞赛势必引起战争;第三,裁军必须由所有国家一起来执行。他们相信,任何和平的维持都必须辅之以一项就真正裁军而达成的世界协定。
为了推动裁军会议的进程,3月14日,罗斯福任命美国代表团成员戴维斯为新的大使级团长。他本人也于3月17日对界表示,裁军是“扭转国际局势的重大关键措施之一”,他愿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使这次裁军会议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罗斯福还打算削减美国仅有的14万人的陆军,尽管此举目的之一是为了省下军费用于“新政”,但是这也足以表明罗斯福的态度。
然而裁军形势却不容乐观,美国假如想推动裁军会议的进程,就必须调整本国的不承担任何国际义务的政策。3月16日,英国麦克唐纳计划的提出便为美国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机会。三
英国政府一贯奉行大陆均衡政策,不愿意看到法德任何一方坐大,在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优势的同时,希望将德国的扩军限制在不致从总体上破坏现存欧洲“均势”的范围内。
1933年3月16日,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在日内瓦提出了一份标榜“全面解决裁军问题”的安全与裁军的方案。麦克唐纳计划的第一项规定,该计划以及凯洛格公约的任何签字国,在凯洛格公约一旦遭到破坏或被破坏的威胁时,可以要求召开会议。在磋商各国所作的决议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苏联在内,必须表示同意要尽量避免违约事件的发生,假如发生违约事件,则要确定责任在谁。计划的第二项规定新公约将取代《凡尔赛
条约》第五部分,德国的军备限制与其他国家一样以同一条约为依据,德国应以短期兵役的军队代替国防军,德国的现役兵额将与其他大国相等,并且规定德国将在五年内享有实际的军备平等。第三项是关于交换情问题,第四项涉及禁止化学战、细菌战和使用燃烧弹的问题,第五项要求成立一个常设裁军委员会,每年至少要递交一份告,并且根据要求或主动调查违约事件。国联行政院会议要审议常设委员会的告。麦克唐纳计划包括了一些谈判代表以前没有讨论过的问题。关于一旦出现违反凯洛格公约的事件进行磋商以及规定军队和军备的数字等内容,是其最为突出的特色。
法国虽然对麦克唐纳计划大幅度削减本国陆空军军备及其所作出的含糊的政治保证深感不满,但是在英国的压力下,还是被迫同意以该计划作为一项全面裁军公约的基础。
德国对英国的计划没有表示强烈反对,究竟他们重整军备的秘密计划并没有过多地超出计划所规定的数字。尽管德国也觉得这个条约草案需要修改,非凡是长期以来它所要求的实际的军备平等,计划规定五年之后才能实现,但是德国愿意接受这个计划作为谈判的基础。麦克唐纳计划的第一项规定虽然违反了美国不愿意承担任何国际义务的原则,但是它的其他内容却得到美国的认可。美国考虑调整本国政策,推进这个计划,以尽快在裁军领域取得进展。
日内瓦的各代表团对麦克唐纳计划研究了一个星期之后,只有意大利表示全盘接受。其他主要国家保留他们的意见,但一致同意以该计划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从3月25日起,会议再次休会一个月,各国预备政策。美国在此期间通过戴维斯的欧洲之行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了有限调整。
四
3月22日,戴维斯乘船前往欧洲,他首先到达伦敦。但麦克唐纳主要关心的是即将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双方并未对裁军事务进行深入会谈。
巴黎是戴维斯出访的第二站,他与达拉第总理就裁军问题和世界经济会议事宜进行了商谈。法国希望“一旦德国胡作非为时,法国假如可以在同时获得一个集体安全系统的援助,那么它愿意减少军备以满足德国的一些要求”。戴维斯意识到美国假如仍然坚持不承担任何国际义务的政策,将不再有机会看到“欧洲军备的裁减”。他在给国务卿赫尔的电中,除汇会谈情况以外,主要是向总统征询“美国在和平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是否预备与其他国家进行协商并参加欧洲国家的集体行动”。赫尔马上把戴维斯的建议上交给总统,但此时华盛顿上下都忙于为接待来参加世界经济会议筹备会谈的十一国首脑做预备,罗斯福总统虽未能及时回复戴维斯,但还是对上述建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戴维斯的第三站是柏林。4月8日他与希特勒进行了会晤。谈及裁军问题时,戴维斯试图使希特勒相信,法国现在比最近的十五年中的其他任何时候都更为愿意和解;假如“德国的要求不是太不合理”,并且坚定其和平的愿望,那么“它就能得到公众舆论对凡尔赛和约这种正当、合理修改的支持”。实际上,德国人完全明白,麦克唐纳计划已答应德国拥有二十万部队,尽管这只是德国目标的三分之二,但德国以后可以通过讨价还价和逃避条约的方式来把那十万人找个机会补上。况且,麦克唐纳计划又没有任何对德军事建制的直接监督,这都给以后德国的重整军备以可乘之机。可希特勒依然重复他的老一套说法:德国毫无防御能力,法国没有理由害怕德国,而德国必须马上取得平等权利。他还说,既然已经看到了一场战争的可怕的情景,他不愿发动另一场战争,但是德国不会改变争取平等权利的根本要求。戴维斯明显地感觉到:德国要求军备平等的态度更为强硬了。
对麦克唐纳计划的考虑和戴维斯的欧洲之行,使美国对以往的只要求各国裁军,而拒绝由本国承担任何义务的裁军政策实行了极有限的调整。
4月23日,麦克唐纳抵达华盛顿,借与罗斯福总统商讨世界经济会议问题之机,谋求美国政府对其计划的支持。罗斯福向麦克唐纳保证,他同意计划的第一项内容,但是美国公众舆
论对于一个限制美国中立权利的多边协定是不会赞同的。因此美国的行动只限于:当美国认可欧洲各国对某一国家的侵略行径所做出的指责时,它将不采取任何可能阻碍集体安全措施的行动。他进一步强调,美国承担这项有限义务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就真正裁军达成一项普遍裁军协定。麦克唐纳把罗斯福对他的方案的支持视作“一件意义重大的、布满希望的行动”,麦克唐纳说,目前“裁军会议正处于关键性的、也许是最后的时刻,这件事能起十分良好的作用”。
几天以后,罗斯福又会见了法国反对党激进社会党领袖赫里欧,明确告诉他美国承担有限义务的前提是各国达成裁军协定。赫里欧表示同意,但他感到裁军协定很可能会由于德国要求制造标准大炮和坦克而搁浅。这种大炮和坦克是凡尔赛和约所禁止的,但是麦克唐纳计划却没有提到。罗斯福答应,美国将在日内瓦支持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赫里欧觉得罗斯福的建议在保障法国安全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
可以看出,美国希望以麦克唐纳计划为基础,在各国间达成普遍裁军协定。虽然法德对立更为尖锐对立的情况下,美国国会也可能拒绝政府履行极有限的义务,但罗斯福仍决定用“新方针”去指导裁军会议。
五
4月25日裁军会议复会,首先讨论麦克唐纳计划的第一项内容。戴维斯公布美国还不预备明确同意麦克唐纳计划的第一项,正在认真考虑有关磋商义务的问题。他不久会公布美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建议会议继续讨论计划的其他部分。纳尔多尼立即提出了德国对计划第二项的修正案,德国坚持每个国家获准保持的总兵力应该包括受过练习的后备兵和驻扎在邻近本国殖民地的兵力,希望以此来挫败法国建立一支海外的,尤其是北非军队的企图。与此同时,德国重整军备的决心日益暴露。美国驻柏林总领事乔治-梅塞史密斯一再提醒政府,希特勒在叫嚷和平的伪装下正预备进行恐怖活动。罗斯福也担心希特勒贸然使用武力来实现他在欧洲的野心,于是他在麦克唐纳、赫里欧返回后,立即邀请希特勒访问华盛顿,决定亲自向他说明美国的政策。希特勒以国内的政治事务不能脱身为由,拒绝了这一邀请,派新上任的德国国家银行总裁沙赫特前往。
1933年5月6日,沙赫特抵达华盛顿,双方进行了一周会谈,具体讨论了裁军问题和德国重整军备问题。美国政府表示希望裁军会议获得成功,在原则上支持麦克唐纳计划,答应不干预国联对侵略国的经济制裁,同时也表示有限支持德国。但是,出于对德国重整军备的前景的忧虑,罗斯福以极为强烈的言词向沙赫特指出美国政府将德国视为“缔结裁军条约的唯一可能的障碍”,他认为,“获得军备平等的办法或者是通过增加战败国的军备到战胜国的水平,或者是减少战胜国军备到战败国水平。否则的话,将不存在裁军、协定,只会有重整军备”。罗斯福要求沙赫特尽快将这些话向柏林方面转达。沙赫特转达了这些内容,但他的话不起作用。德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
从4月底到5日中旬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了德国态度的强化。5月11日,德国外交部长牛赖特在《莱比锡画》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无论裁军会议的结果如何,德国打算在军用和海军飞行器、重炮及人力方面重整军备……对其他国家适合的对德国来讲也一样适合,把握这些武器和军备对其他国家是出于安全的必要性,那么德国的安全也不能再没有它们。”牛赖特的目的在于迫使英法对德国的要求做出让步。希特勒在5月12日的内阁会议上指出,裁军谈判进行下去,只能导致德国军队毁灭,或者,假如谈判失败,就是归咎于德国。牛赖特和陆军部长勃洛姆堡将军都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德国代表在日内瓦的任务只是出席,而不是谈判,他们坚持不接受英国计划。因此内阁公布,总理将在5月17日向国会发表演说时阐明这一观点。
面对德国的态度,罗斯福决定亲自向德国和世界阐明美国的观点。5月16日,罗斯福抢在希特勒对国会讲演之前,向出席裁军会议并且不久还要出席世界经济会议的所有五十四国首
脑发出呼吁,着重指出庞大的军备给各国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敦促他们不可让这些重大的会议失败,因为失败的后果将会大大损害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和平与稳定。为了销毁进攻性武器,罗斯福提出一个美国将参与合作的分四步进行的方案:接受麦克唐纳计划;在执行该计划的时间和步骤上达成协议;实行第一步及其后的各个步骤期间,各国军备应维持在现有条约规定的水平;各国要承担继续进行裁减直到一切进攻性武器完全销毁时为止的义务,并保证在裁军期间不把任何性质的军队派出国外,还建议所有国家签订一项正式的明确的互不侵犯条约。他警告说:“假如任何强国拒绝在争取政治和经济和平的努力中进行合作,那么全世界人民就将明白责任究竟由谁承担。”很明显,整个建议具体指向德国。罗斯福抓住这个机会向全世界非凡是向德国阐明,美国奉行的是为了世界和平而合作的政策。对此,世界各国都表示欢迎,并等待德国的答复。
希特勒马上做出一种和平姿态以掩盖德国重整军备的真正意图。他在5月17日发表了一篇“和平的演说”,极其巧妙地把日内瓦僵局的责任推给别国。他声称假如麦克唐纳计划不需要德国现存防御力量,这个计划还是可以作为一项“可行的解决方案”的。他谴责战争的疯狂破坏性,并说,“德国将同意在五年内废弃进攻性武器,假如其他军备大国也在一个非凡期限内摧毁它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他还用试探性的口吻说,假如仅仅以单一的压倒多数的选票方式来对德国使用暴力,那么德国继续保持国联成员国显然是与其“民族声誉”不能相容的。最后,希特勒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德国对罗斯福的努力表示“热烈的感谢”,宣称欢迎他提出的“使美国作为和平的保证人进入欧洲关系之中的崇高建议”。两天后,希特勒指示纳尔多尼声明,他的政府接受麦克唐纳计划作为未来裁军的基础。
形势似乎好转了。鉴于5月16日电文在国际上赢得的普遍支持,戴维斯发回电说,美国“做出决定性举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或许“可以和希特勒、麦克唐纳、达拉第、墨索里尼安排一次首脑会晤了”。罗斯福和赫尔表示同意,并授权戴维斯具体阐明罗斯福5月16日电文,只要能充分实现裁军,美国保证放弃其传统的中立权利作为交换条件。
5月22日,戴维斯向出席裁军会议的代表们公开陈述了总统的方案,他的声明象征着美国政策的顶点。他解释说,尽管他的政府反对重整军备,但是一些国家要永远忍受非凡的军备限制,这是既不公平也不明智的。其他国家有责任把军备降到防御的水平。他说,假如欧洲各国在裁军问题上达成普遍协议,美国将坚持英国的关于凯洛格公约一旦遭到破坏时进行协商的建议,假如磋商国家肯定一国违反了它的国际义务,并提出反对侵略者的措施,而且假如美国同意了这一判定,它将不会做出任何可能妨碍集体为恢复和平所做的努力的事情。正如赫尔后往返忆所说,戴维斯的建议标志着美国“根本改变了它对中立和海上自由问题持有的传统态度”。戴维斯的声明是当时美国向着集体安全、促进裁军及保持和平的方向敢于走出的最远的一步。看起来美国要与其他国家一道实行集体安全的政策了,并表现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愿意为和平承担责任。
然而,戴维斯5月22日的声明并不能给美国带来彻底的解决办法,法国仍然要求明确的安全保证,德国也比以往更强烈地寻求各国对其重整军备所做的让步。但是美国却两者都做不到。
实际上,到5月底,罗斯福已经清楚地看到,不仅他所提出的限制军备的主张不能被各国接受,就是他提出的关于美国同外国合作共同制裁侵略者的方案也被参院修正。4月间,众议院已经通过了这项提案,授权由总统决定运用这项措施的具体时间和对象。但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对于这种放弃传统的中立立场的做法表示反对,因而对提案做了修正,要求“任何武器的禁运应公开而无偏见地应用于冲突的所有参加国”。这样一来,罗斯福同外国一道确定侵略者和支持对侵略者实施制裁的权利便被否定。为了避免一场可能会危害美国国内复兴方案的政治斗争,罗斯福勉强接受了参议院的修正案,并决定将此事搁置一旁,推迟到下次国会会议上讨论。这就意味着美国在裁军问题的“新方针”是根本不可能实行的。
尽管如此,美国仍进行了努力。6月7日,英、法、德、意四国缔结了有关裁军及和平问题相互协商的决议。与此同时,戴维斯前往巴黎与艾登、达拉第私下进行会谈,希望法国接受麦克唐纳计划。但法国人坚持说麦克唐纳计划是不充分的。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大约三年的考验阶段以后,才可以开始裁军,在这期间监督的效果和希特勒政府的诚意就可以得到检验。戴维斯和艾登则果断认为,除非法国立即实行某种程度的裁军,否则不可能指望德国会签订条约。尽管达拉第最后做了让步,表示法国可以同意停止建造各种重型火炮和坦克,分阶段裁减武装部队,然后逐步销毁作战物资,但会谈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6月12日,在伦敦开幕的世界经济会议吸引了人们的注重力。6月30日,裁军大会再次休会,这不仅标志着麦克唐纳计划的实际失败,也标志着美国裁军“新方针”的实际失败。七
休会期间,罗斯福已经十分清楚裁军会议将会无果而终。8月中旬,当他接见戴维斯的时候,就表示裁军的前途使他感到十分沮丧。他和国际联盟新闻处主任阿瑟-斯威策谈话时也流露了这种情绪,他说,我们“差不多已经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假如其他国家不想从速着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应该告诉我们,我们大家可以分道扬镳”。
即便如此,美国仍然为拯救裁军大会的命运做出了最后的努力。8月末,罗斯福派戴维斯再赴欧洲,并且携带着总统给麦克唐纳和达拉第的信。信中,他表示担心裁军谈判一旦失败将影响欧洲和平,并深信唯有实现裁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目前以及长远的经济繁荣。他希望麦克唐纳、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举行会谈,并指示戴维斯从中斡旋促其实现。罗斯福仍然指望能使法国同意减少物资而换回德国不重整军备的承诺,因为签订一个新协定总比没有协定要好得多。
但是法国已不再考虑削弱本国的军事力量。9月法国提出一份对麦克唐纳计划进行了重大修改的建议:一方面维持裁减军备的义务从而在适当时候达到和德国平等,一方面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由五年延长到八年。此外,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两个四年的阶段:第一阶段,德国的军备既不作实际裁减,也不增加,同时,应设立常设裁军委员会,它应证实能够视察和监督包括德国在内的一切缔约国现有的部队和物资。假如这个四年试验期产生满足的结果,那么将在第二阶段实行英国计划草案规定的实际裁减。
已决心重整军备的德国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9月15日,大会复会在即,牛赖特公开公布,对裁军会议而言,“要么该是给德国平等的时候,要么就是裁军原则完全崩溃的时候了”。裁军大会复会后,在戴维斯的力促下,英美法意四国以法国建议为基础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协议,并于9月22日提交给大会。但是牛赖特拒绝同意建议中的试验期,从而使刚刚复会的裁军大会很快又陷入绝境。实际上,德国已根本不再打算讨论裁军问题。
10月14日下午两三点钟,大会主席汉德逊收到了德国的电。电说,最近的事件已经证实会议没有达到它自己目的的希望;武装庞大的国家既无意裁减军备,也无意履行它们满足德国军备平等的保证,因此德国不得不退出裁军会议。同一天晚些时候,希特勒公布,基于同样的理由退出国联。裁军大会的复会与德国的退出,意味着美国“新方针”的彻底失败。
德国的退出并未使裁军会议立即结束,但却给了美国放弃“新方针”,退回到“不承担政治义务”的立场的借口。10月16日,罗斯福指示戴维斯在日内瓦发表了一项声明,申明美国代表越过大西洋到欧洲仅仅是为了裁军的目的,“我们对纯属欧洲问题的政治因素毫无爱好……至于是否存在继续努力裁军的有利条件,这应由欧洲决定,而不是由美国决定”。戴维斯还补充说,美国代表团不预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欧洲国家的磋商过程中发挥作用。随后,戴维斯返回华盛顿,其他一些大国或者召回了出席大会的本国代表,或者公布只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会议。于是,大会只好又一次公布休会。
休会期间,英法德通过外交书信继续谈判,但各方面都拒绝考虑任何形式的妥协,意大利则把注重力转向了中欧。欧洲四国达成直接裁军协议的所有希望都消失殆尽。
与此同时,美国继续对“承担义务”避而远之,从1934年初以来,罗斯福和国务院在私下和公开的谈话中都强调,没有任何情况足以改变他们在10月份采取的立场。1934年3月24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表示“愿意与其他国家在一个协商条约下商讨国际问题”,但是公布“它将不在任何使之承担使用武力解决任何争端的协议上签字”。
1934年5月29日,世界裁军会议举行最后一次会议。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于会议前夕写道:“人们普遍认为,裁军会议很快要从病床上装进棺材了。医生们正在进行最后一次会诊。”由于各大国继续争吵不休,会议时断时续,以至于不得不在6月11日公布无限期休会。这样,经历了两个半年头的裁军会议便在毫无结果的情况下收场了。
第二篇:《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王忠祥
(贵州省龙里中学 贵州 龙里 551200)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4)3-0141-02
(一)教学基础目标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主要措施及其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 难点: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概念:股票交易、生产过 剩、货币金融、银行信用等;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重要措施及评 价。
(三)教学时数: 1 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问题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板)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日趋尖锐。(板)2.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板)(客观、直接、重要等方面的 原因)
这次经济危机最先爆发在美国,不是偶然的。
那么,这场从美国开始,而后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 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呢?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环性强(板)
(问题探究: 1929 年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什么能很快 波及到全世界?)
(问题探究: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重的是什么人? 它说明 了什么?)
3.经济危机的影响
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怪现象:一方
面,成千上万的人饥寒交迫,生活状况十分悲惨,失业、饥饿、寒 冷、死亡时时刻刻威胁着他们。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大量地销毁 产品,特别是农产品,这是为什么呢?(保持商品价格,维护利 润)资本家是绝不会对人民发善心的,这种现象只有在资本主 义社会才有,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黑暗性暴露无遗。有人估 计,整个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2500 亿美元。
严重的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引起了政治危
机,各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寻找出 路,美国是如何摆脱经济危机的呢?
二、罗斯福新政(板)
1933 年,罗斯福就任美国第 32 任总统。在这之前上任的胡
佛总统一遍遍地宣称: “ 经济很快复苏 ”,“ 繁荣就在前面 ”。但是,实际上大量的胡佛村出现了,许多人盖着 “ 胡佛毯 ”(旧报纸)在 外面过渡,面黄饥瘦的男女老少拿着 “ 胡佛袋 ”(破口袋)在垃圾 141 · ·
2014 年 3 月 下旬刊 教学 · 信息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堆里寻找食物,人们再也不相信胡佛的许诺了。1932 年,罗斯福 参加总统竞选。他发表广播演说: “ 我决心为美国人民实行 ' 新 政 '。” 深陷困境的美国各阶层选民对罗斯福抱有希望,' 新政 ' 二字不胫而走,很快家喻户晓。罗斯福以自己的知识、口才、形 象和克服危机的决心,以压倒多数选票竞选获胜。1. 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1933)(板)
1933 年 3 月 4 日,千百万美国人民在收音机旁听新总统发 表的就职演说。此后,罗斯福多次举行全国广播讲话,他像同大 家围炉谈家常一样,用通俗易懂,亲切爽朗的语言,介绍情况,说明政策,求得公众对新政的理解和支持。这被称为 “ 炉边谈 话 ”。那么,罗斯福为什么要实施新政呢? 2.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
(问题探究: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是什么? 罗斯福主要采取了 哪些主要措施呢?)3. 罗新政的措施:(板)(利用 P28“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 表格进行教学)① 整顿银行(板):(内容见书)② 调整农业(板):(内容见书)③ 工业复兴法(板):这是新政的中心措施。④ 兴建公共工程(板):(问题探究:什么是公共工程? 为什 么要兴办公共工程?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 考回答)
4. 新政的效果(板)
(问题探究:罗斯福新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 直接、间 接、深远影响三方面)
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
策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因此产生危 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新 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部分地 改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使美国走出了 1929 年以后经济 萧条的低谷。而且在政治上,使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未能发展起 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三、巩固小结
1929 —— — 1933 年的经济危机的美国似乎是从天而降,实际 上它早已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的特点,正 说明了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危害深重而广泛,迅速而持久。罗斯福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但不可能从根 本上消除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天,经济危机的威胁就存 在一天。
四、课后问题
1. 问题探究:罗斯福新政的 “ 新 ” 表现在哪些方面?
2. 问题探究: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和德、日出现不同道路选 择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问题探究:结合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谈谈你的 认识。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以问题探究为主,创设意境,搭建平台,学生合作,师生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 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完成对所学新知识的构 建。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认识科学发展观和 建立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要学会关注社会现实,把历史与现 实结合起来,认清现实状况,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用历 史服务现实,保持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第三篇: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欣赏
Choose one romantic poet and make your comment on one of his/her poem.Song of Myself
Walt Whitman
Whitman is among the most influential poets in the American canon, often called the father of free verse.He spoke highly of individualism and self-affirmation.“Song of Myself”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of all Walt Whitman’s poems and is included in Whitman’s spectacular poetry collection Leaves of Grass.Throughout his poetry, Whitman praised the individual.He imagined a democratic nation as a unified whole composed of unique but equal individuals.“Song of Myself” opens in a triumphant paean to the individual: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But strictly speaking, in “Song of Myself”, Whitman is not writing about himself.Many of the experiences recorded in the poem are purely imaginary.His aim is to embrace the whole human experience by means of imaginative sympathy, which Whitman possessed to an extraordinary degree, and enables him to identify himself with all sorts and conditions of men.He fraternizes with all;their interests are his.All men and women, moreover, are potentially equal in the sight of Whitman.“Song of Myself” is perhaps the most thoroughly democratic poem in American literature.His style is simple and natural, without such nonterminating as conventional rime or meter, hence it must have an organic growth like a perfect animal or tree, in which each part is propositional and harmonious with the whole.To sum it up, by reading this long poem I have a overall understanding about Song of Myself.In this poem, he taught us how to treat people equally, how to respect nature and ourselves, and that we should always be optimistic about life, both current and future, no matter what the outside world is, just believe in ourselves.专业:英语专业
学号:B12123104
姓名:王利莹
第四篇:浅析罗斯福就职演说中的美国精神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论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
解析凯特肖班的《觉醒》中的哥特因素:浅析维多利亚时期妇女文学的觉醒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数字的文化内涵及数字的翻译
Salinger, a True Man: A Study of Salinger Based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 从习语翻译看文化空缺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 Study on the Mute and Deaf People’s Language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 爱伦坡的分析方法在“厄舍屋的倒塌”中的应用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 “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 语法型课堂和交流型课堂的整体研究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 翻译腔成因浅探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关于英汉动物习语区别的研究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和雪莱的比较研究 论《金色笔记 》中的象征手法
《紫颜色》对女性主义概念的延伸及新阐述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改变,选择与责任——论电影《猜火车》中的青少年成长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 《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 宗教对传统:犹太新年与中国新年的对比研究 中美家庭变迁的对比研究
论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求职简历汉译英
A Brief Analysis of Jack London’s Attitude towards Life Reflected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结局的文化对比研究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开放式教学理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模式探索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开题报告+论)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89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Exploration of Improper Criticism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91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92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 94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96 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开题报告+论)98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99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100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 101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 102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 104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06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please”为例 10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108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 109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111 朱虹翻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112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的文化阐释 113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115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116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17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9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121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22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123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 124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25 从歧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幽默 126 从中西方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
从贫穷到堕落——解读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奋斗历程 129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 131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浅析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冲破种族主义桎梏追求自由的精神 135 《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 136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138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餐具文化的差异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140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41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 142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44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146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147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149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 151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 152 唯美主义在道连格雷变化中的体现
153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154 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155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156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5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 158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
159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160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Iceberg Principl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61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
162 修辞学角度下的女性商品广告的语言分析
163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164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165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166
167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16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主义”
169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70 爱情的悲歌-《荆棘鸟》悲剧成因探悉 171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2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7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174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175 《喜福会》所表现的中美文化的冲突和兼容 176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177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业务关系信函中的应用 178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179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180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181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182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 183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84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185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186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187 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188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189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190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
191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92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193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194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 195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 196 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197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
198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 199 浅析罗斯福就职演说中的美国精神
200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第五篇: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家及其作品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家及其作品
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年-1859年),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出生在纽约一个富商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阅读英国作家司各特、拜仑和彭斯等人的作品。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1820年,欧文的《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还有作品《瑞普·凡·温克尔》《睡谷的传说》等。
詹姆斯·库珀(James Cooper,l789年-1851年)美国小说家,早期写有《间谍》《拓荒者》《舵手》,还写了反映欧洲生活的三部曲:《刺客》《黑衣教士》和《刽子手》,表现教权和封建势力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前已日趋腐朽和衰落。在《归途》和《家乡面貌》中不仅讽刺了美国社会,还讽刺了家乡库珀斯敦的一些人物的伪善和愚意,因此而受到舆论攻击。他最有成就的作品,如《皮袜子故事集》五部曲,对美国的西部小说产生很大影响,至今仍拥有不少读者。
威廉·卡伦·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1794年-1878年),美国诗人和新闻记者。美国最早期的自然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包括:《诗集》《泉水与其他》《白足鹿及其他诗》《诗三十首》《自然之声》《似水流年》《游历者的信札》等。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年-1864年),19世纪前半期美国伟大的小说家。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重讲一遍的故事》等,长篇小说《红字》、《带七个尖顶的阁楼》、《福谷传奇》、《玉石人像》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年-1849年),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
一、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作品如下---哥特小说:
梅岑格施泰因Metzengerstein:孤僻暴戾的贵族宠爱壁毯中走下的红色魔马,纵容其生吃人肉的故事。
德洛梅勒特公爵 The Duc De L'Omelette:已经死去的贵族与魔王赌命还阳的故事。瘟疫王 King Pest:黑死病隔离区等死的人们在进行最后的狂欢。
厄舍府的倒塌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被活埋的病女破土而出的复仇故事。丽姬娅 Ligeia:亡妻占据新娘的肉体重生。莫雷娜Morella:亡妻占据女儿的肉体重生。
贝蕾妮丝 Berenice:活泼的表妹婚后变成黄脸婆,男人拔下她两排仍然洁白的整齐牙齿的故事。
埃莱奥诺拉 Eleonora:早恋的表妹死后,男人背井离乡弃誓另娶,表妹托梦祝福。幽会 The Assignation: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殉情故事。钟楼魔影 The Devil in the Belfry:小镇的钟故障,一切秩序因此陷入混乱。奇怪天使 The Angel of the Odd:酗酒男在自宅与自称天使的妖怪辩论并遭其戏弄殴打的故事。
被用光的人 The Man That Was Used Up:殖民地侵略者大将军战绩累累,在战场上失去的四肢,眼睛,头发,牙齿。全都换成了人造替代品。
椭圆形画像 The Oval Portrait:一位画家为美丽的未婚妻创作肖像,长期在阁楼上当模特严重磨损了她的健康,终于她在肖像完成之际猝然香消玉殒。
红死病的假面具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贵族们为躲避蔓延中的黑死病,在栖身的城堡中肆意狂欢。而戴着红死魔的假面的红死魔渗入城堡的舞会,开始收割四散逃窜的亡灵。犯罪冲动型小说:
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 The Cask of Amontillado:筵席上男人将喝醉的死对头哄骗至地窖并砌墙活埋的故事。
泄密的心 The Tell-tale Heart:男人因反感老头的眼睛(类似《圆脸男人》)而潜入对方卧室将其杀害,埋藏尸体的地板下传来心跳的幻听,迫使男人在警察面前招供出尸体的位置。(类似 地穴传说S02E08)
反常之魔 The Imp of the Perverse:男人为遗产用毒蜡烛杀害亲长,因家族遗传中的反常失控基因,而走街串巷高声呼喊自己的罪行。(类似 地穴传说S02E08)
威廉·威尔逊 William Wilson:学生干掉和自己同名同貌同日生的假想敌,随即为失去竞争对手感到失落的故事。
黑猫 The Black Cat:男人虐猫后的心路历程。
跳蛙 Hop-Frog:侏儒设计杀害领主为爱人报仇的童话故事。侦探小说:
“你就是凶手” “Thou Art the Man” 被窃之信 The Purloined Letter 玛丽·罗杰疑案 The Mystery of Marie Roget 莫格街谋杀案 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金甲虫 The Gold-Bug 塔尔博士和费瑟尔教授的疗法 The System of Doctor Tarr and Professor Fether:精神病人杀死主治医生,冒充管理人员统治医院,并戏弄前来交流学术的访客的故事。(类似 地穴传说S03E05)
长方形箱子 The Oblong Box:蜜月旅行期间,男人和漂亮小姨偷情,并杀害发现真相的妻子灭口,尸体装进长方形箱子。为掩人耳目,女仆奉命戴上面纱假扮成姐姐的样子。轮船上,一位偶遇的故友起了疑心,于是男人和小姨一起捏造了妻子意外身亡,可当局不让运尸回国,故藏尸于箱中的拙劣谎言,友人相信了。喜剧小说:
生意人 The Business Man 欺骗是一门精密的科学 Diddling 千万别和魔鬼赌你的脑袋 Never Bet the Devil Your Head 为什么那小个子法国佬的手悬在吊腕带里 Why the Little Frenchman Wears His Hand in a Sling:自恋的爱尔兰男爵和法国佬争相追求一个漂亮的寡妇,并始终坚持相信寡妇爱他的闹剧。
眼镜 The Spectacles:近视男误将时髦的老姑妈错看作美女,因此遭对方戏弄的故事。绝境 A Predicament:女人将头从教堂钟楼的墙洞里探出欣赏美景,结果脖子被落下的指针卡住,一点点锯断的悲惨故事。
捧为名流 Lionizing:一个不学无术的傻子靠鼻子而成为社交名流的荒谬故事。甭甭 Bon-Bon 人群中的人 The Man of the Crowd:一个无聊的人每天跟踪另一个无聊的人,然后感叹对方生活很无聊的故事。
森格姆·鲍勃先生的文学生涯 The Literary Life of Thingum Bob,Esq.失去呼吸 Loss of Breath 用X代替O的时候 X-ing a Paragrab 四不象 Four Beasts in One-The Homo-Cameleopard 故弄玄虚 Mystification 历史题材:
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 Some Words with a Mummy 斯芬克斯The Sphinx 山鲁佐德的第一千零二个故事 The Thousand-and-Second Tale of Scheherazade 耶路撒冷的故事 A Tale of Jerusalem 陷坑与钟摆The Pit and the Pendulum 催眠题材:
瓦尔德马先生病例之真相 The Facts in the Case of M.Valdemar 催眠启示录 Mesmeric Revelation 凹凸山的故事 A Tale of the Ragged Mountains 地球探索题材:
气球骗局 The Balloon-Hoax 未来之事 Mellonta Tauta 瓶中手稿 MS.Found in a Bottle 莫斯肯漩涡沉浮记 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om 一星期中的三个星期天 Three Sundays in a Week:吝啬的舅舅轻率许诺只要一周内有3个星期天,就应允女儿的婚事,宾客中的航海士因地球自转造成的时差,引发对日期的争议,经讨论大家得到共识一周内有3个星期天,于是男人娶到表妹的故事。对白式辩论:
言语的力量 The Power of Words 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 The Colloquy of Monos and Una 埃洛斯与沙米翁的对话 The Conversation of Eiros and Charmion 长篇冒险小说:
汉斯·普法尔历险记(长篇)The Unparalleled Adventure of One Hans Pfaall 阿·戈·皮姆的故事(长篇)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 罗德曼日记(长篇未完)The Journal of Julius Rodman(unfinished serialized novel.)随笔与评论:
阿恩海姆乐园 The Domain of Arnheim 兰多的小屋 Landor's Cottage 灯塔(残稿)The Light-House 巨人舞石柱林一瞥 Some Account of Stonehenge 仙女岛 The Island of the Fay 维萨西孔河之晨 Morning on the Wissahiccon 拜伦与查沃思小姐 Byron and Miss Chaworth 梅泽尔的象棋手 Maelzel's Chess-Player 评霍桑的《故事重述》Review of Hawthorne's 'Twice-Told Tales' 冯·肯佩伦和他的发现 Von Kempelen and His Discovery 郎费罗及其它公抄 Long Fellow and the other plagiarist 如何写布莱克伍德式文章 How to Write a Blackwood Article 过早埋葬 The Premature Burial 装饰的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Furniture 写作的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 诗歌原理 The Poetic Principle 本能与理性——一只黑猫 Instinct vs Reason — A Black Cat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年-1891年),美国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由于家境不好,做过农夫、职员、教师、水手、海军等职务,后来成为小说家,他以其海上经历为事实依据写成其寓言杰作《白鲸记》,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梅尔维尔的小说作品还有《皮埃尔》《水手比利·巴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