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二课时行政区划 导学案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第二课时行政区划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重点难点
省级行政区名称、分布
三、引问
(一)三级行政区划
1、读课本第五页,图5-5,从信封上出现的吉林省,东丰县,沙河镇三个地名,体现了我国哪几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划?
2、目前,我国共有几个省级行政单位?与省平级的行政区划还有哪些?请一一列举它们的名称。
3、请各举一例你认为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的各个省份,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4、元明清三代的地方行政区建制,对我国现在的行政区划有何重大影响?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是不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1、各省的由来 简称你知道多少,请写出来现大家分享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识记比赛,看谁用的时间最短
(三)、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1、我国幅员辽阔,各省的分布我们可以按区记忆,请同学从课本第五至第六页,总结一下我国各省区域划分有几种?这样区域划分肯定有一定的依据,你认为依据是什么?
2、按区拼图比赛,看谁既对又快
四、我的疑问
第二篇: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嫩江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琵琶行》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学习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链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课堂导入】(齐读或背诵小序到第二段)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 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学习过程】
1、齐读第三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2)琵琶女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2.朗读第四段: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 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3、朗读最后一段:。
【课堂小结】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2、拓展练习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的高妙。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地。(2)(3)(4)
【课后反思】
第三篇: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三下《大禹治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预习内容:
1、读熟课文,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2、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
3、预习检测:照样子写词语;
欣欣向荣、、、、4、复述课文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1、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预设重点:
1、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有所了解,知道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2、能说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学习过程
导入,板书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大禹带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的。
板书:大禹治水
二、出示目标(大家齐读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三、自学指导一
2、反馈交流。 3、思考: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 4、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过渡语:(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四、指导自学二 出示自学指导二 (5分钟后比比谁学的最仔细) 3、反馈:走遍吃尽、“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4、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5、指导朗读。 6、小结:因此他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五、讨论思考: 1、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六、想象:水治好后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自由发言) 七、课外拓展: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八、全课总结 九、当堂训练: 1、学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 2、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桌同学讲) 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学段:初中年级: 九年级学科:语文 单元:第六单元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主备学校:主备人:初审人: 终审人:合作团队:初中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学法指导】 要多作练习。“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善于积累资料。撰书立说,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积累资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在读过的书上作记号,有的人善于作知识卡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尔年轻时并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可是他善于积累,把读过的东西详细地摘要在一张张活页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贴上标签。这样的日积月累,反复思考运用,终于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哲学家。我们在读书求学中注意积累资料,必将受到很大的益处。它不但能培养和提高你的阅读、分析能力,“使人精确”(培根语),而且还能减轻你的大脑负担,当这些资料变成你的“第二大脑”时,你使用这些资料便能得心应手,八面来风,人家“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却“得来全不费功夫”。 【呈现目标】 1.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自主学习】 一、温故知新 1.背诵课文。 2.解释本课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类的知识点) 二、研读共品、展示交流 (师导入本课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伟目标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两个什么问题? 4.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交流感知 1.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2.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3.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三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是 四、互助释疑 1.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话语是 2.文中和愚公相反的人物形象是(智叟),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也说明了()的道理。 3.愚公认为自己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 (),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是从()观点出发,认为人在()的,所以对移山之举采取()的态度,阻止移山之举,愚公是真正的(),智叟是真正的()。 4.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点拨升华】 一、反馈矫正 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 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 二、总结升华 1.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2.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感知:不屈求变精神:不甘于命运,不畏惧困难,求变图新。善用集体智慧: 愚公“聚室而谋”,并得到全家“杂然相许”。通力协作精神:子孙、邻人无不奋勇。契而不舍精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敢于胜利精神:惧其不已,帝感其诚。 三、拓展提升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 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题,我的解答: 【课堂作业】 一、作业当堂清 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 毛() 3.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话语中带有 二、挑战自我(中考链接)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② 寒暑易节()③杂然相许()④汝之不惠() 2.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句(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 面山而居。. 3.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4.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2分) 5.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6.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答案:1.① 将要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赞同 ④ 聪明2.① 山之一毛(“之”作 助词的句子)(1分)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3.略。4.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5.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6.B)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对比)智叟 愚公精神 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 笠山初中“岗位练兵、高效课堂”学案 班级:九.一组名:文科组姓名:王宏祖日期:2014 年 3月 13 日课题: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学习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3、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学习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型:体验学习学习过程 一、复习领航 问题探究。 1、自由朗读第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2、第2-3段描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3、请同学朗读课文的5、6两节,思考: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二、问题领航 学习探究 1、请同学朗读课文的7、8两节,思考:作者这样反复赞美白杨的目的究竟何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哪些语句中? 2、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的? 3、齐读4个“难道”句,思考:这四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四句各有什么侧重点? 4、朗读8段,思考:这段赞美白杨树和前面有什么不同?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知识链接 象征与比喻的异同点: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即写作方法,是就整个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征义;而拟人和比喻则是修辞手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务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通常并不寄寓更深的意义。 5、朗读最后一段,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什么? 三、整体回顾 本文作者极力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又说它是“极普通”的一种树,这矛盾吗?你能具体说说“不平凡”和“普通”各指什么吗? 四、技能练习: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B.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守卫家乡的北方农民。C.描写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把“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改成否定陈述句(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用这段课文中的原文,回答称白杨树是“伟丈夫”的原因。 4、这段课本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没有„„,没有„„”“白扬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又用转折的语气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的作用是:() A.说明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B.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积蓄气势。C.说明白杨树不仅是“好女子”,也是“伟丈夫”。D.为揭示白杨树的心灵美作安排。 5、四个排比反问句的作用在于逐句加深内容,各句的意思是()A.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树中的伟丈夫” 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B.①第一句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人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指明它还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光明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农民,至少是北方农民。③第三句指出它还象征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指明象征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D.①第一句指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而且是胜利的象征。②第二句点明白杨树象征了所有中国人,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③第三句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④第四句象征今天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 五、学以致用: 1、同学们,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2、值得我们去赞美的精神品质很多,也许是一份执著,也许是一种无私。请你从自然界中任选一物,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来赞美你所欣赏的精神品质。 六、作业 1、背诵5――7段。 2、积累文中生字新词。第四篇:201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五篇:《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