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世界的本质
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周练试卷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右面漫画《这并不是胜利》启示我们()
A.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并不是胜利
3.科学发展观是我党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6.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7.“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连日来成都高温不下,市民都期盼来场大雨退凉。为此成都周边的45个人工降雨炮点早已做好准备,24小时待命,只等天气条件一成熟,便放炮催雨。但一直等了一个星期,才等到了充分的降雨云团。这表明()A.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然界B.自然界是客观的C.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D.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 9.随着旱情的来临,成都市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组织人员在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彭州等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随着增雨炮弹的升空,成都市区及周边都下起了中到大雨,终于给数日持续高温的成都带来了阵阵凉意。这说明()
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D.人们可以把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多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漫画《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③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资源 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②③
12.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
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13.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5.地壳的剧烈运动会带来巨大破坏,2012年10月8日印度尼西亚东部马鲁古省附近海域发生6.3级地震,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地震的高度关注。据此回答以下15-16题: 地壳的变化“出人意料”,体现出()
①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③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④意识对物质的存在和变化不会产生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6.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建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肪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18.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0.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无情”,或者“细水润田”。我国兴建三峡工程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极为有利的。这说明()A.人们发挥自觉能动性,就可以改变水流动的规律,变害为利 B.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和规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坏作用 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规律创造有利条件,为人类服务
二、非选择题:
21.2011年5月9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深入贵州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实地考察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时
强调,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国家和各级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不断健全,补偿规模还要加大。总的来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根据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我们为什么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10分)
(2)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10分)
练习(3)参考答案:
1-5:BDABC6-10:DABDA11-15:CBCDA16—20:AAABD 21.答案:
(1)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①尊重生态运动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练习(3)参考答案:
1-5:BDABC6-10:DABDA11-15:CBCAA16—20:AAABD 21.答案:
(1)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①尊重生态运动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练习(3)参考答案:
1-5:BDABC6-10:DABDA11-15:CBCAA16—20:AAABD 21.答案:
(1)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①尊重生态运动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练习(3)参考答案:
1-5:BDABC6-10:DABDA11-15:CBCAA16—20:AAABD 21.答案:
(1)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①尊重生态运动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二篇:量子力学揭示的世界本质
量子力学揭示的世界本质
似是故人来。“即使在理论上,我们也无法获得一个电子的不在场证明!”——赫尔曼·韦尔,《群理论和量子力学》(1950)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下面这个故事?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山麓有一个名叫阿尔蒂加的小村庄,村里生活着一个名叫马丁·盖尔的人,他有一位新婚妻子,还有刚出生的幼子。1548年,马丁·盖尔被他的亲生父母指控偷窃,随后便离家出走。八年后,他的双亲过世,盖尔回到村中,与家人团聚。又过了三年,盖尔和妻子贝特兰黛有了另两个孩子。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有一天,一名外籍士兵出现在小镇上,他指控这名回家的男子并不是真正的马丁·盖尔,而是一名冒名顶替者,他的真名是阿雷诺·杜·汀。指控者声称他曾与盖尔在西班牙军中并肩作战,盖尔在一次战役中失去了一条腿。贝特兰黛对这个指控无动于衷,相信与她生活在一起的这个男人就是她丈夫。但是不久后,盖尔的叔叔和贝特兰黛的继父站到了这名外籍士兵一边,指控这个男人假冒盖尔的身份,并把他送上了审判台。假如电子能够加以区分,一切都会陷入混沌。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它拍过电影,写过音乐,编入过历史小说和电视系列片——因为它击中了我们的神经:假如我们的身份识别出现问题会怎样。我们如何才能认出谁是谁,即使他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怎样才能确信我们是谁?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里,身份识别又意味着什么?早期的哲学家有他们的答案: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灵魂,我们的身体不过是被看不见的自我操控的提线木偶。但科学不这么认为,科学要在我们体内找到可供识别的东西:显微镜下,科学家追逐着还原论者的梦想。肯定有什么能够让我们加以区别。那应该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由分子和原子构建的基础性标志。而这条路,其实并不怎么可靠。假如站在被告席上的不是盖尔:他的脸,他的皮肤,他的毛孔,直至他最基本的构成,比如:电子?这是盖尔的基本结构之一。假如我们审判的是一堆电子,情况又当怎样?真爱?:杰拉德·德帕迪约和娜塔莉·贝在1982年的电影中,演绎了马丁·盖尔和他妻子贝特兰黛的故事。德帕迪约扮演了假冒的盖尔。Jacky COOLEN / Gamma-Rapho(华盖创意)也许我们可以嘲笑审讯基本粒子的古怪行为。也许我们可以对此加以讽刺。但让我们先忘掉这一切。气氛紧张。被告背负着严重的欺诈指控。让我们看看接下去会怎样。法官挥舞着木槌试图让法庭保持秩序。十二位陪审员正襟危坐。被告坐立不安,辩护律师和拙劣的素描像让他倍感失望。电子,所有电子,作为基本粒子的一种,是没有子结构的。盖尔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基本粒子构成。而到了基本粒子这里,就无法继续细分了,它们由“无”构成。它们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材料。电子就是一个点,不占任何空间。每个电子只有三个属性,质量、自旋和电荷。在空间上它容不下更多的属性。什么意思?每个电子都是其它电子的精确影像,它们没有丝毫的区别。和复合的宏观物体,比如盖尔,或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其它物体不同,电子不仅仅是彼此相像,它们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可以互相替换,除了“电子”这个标签,没有别的属性。这就会导致一种奇特的结果。比如我们有两个基本粒子A和B,以及两个盒子。假如我们知道这些粒子在特定时间内必然存在于一个或两个盒子里。如果A和B虽然相似但有区别,就存在以下几种可能:A在盒子
1、B在盒子2,A和B都在盒子1,A和B都在盒子2,B在盒子
1、A在盒子2。规则告诉我们,总共存在四种不同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粒子A和粒子B是完全相同的,我们的思考方式就会非常奇特,A在盒子
1、B在盒子2,与B在盒子
1、A在盒子2是没有区别的。原本不同的两个场景实际上是同一个。因此所有可能性加起来只有三种。实验也确认,我们的微观世界遵循这种三分之一的统计结果。在微观世界,用同伙交换被告,对于这个宇宙来说没有什么不同,对于我们来说当然也一样。辩方得一分。为了进一步阐明观点,辩方律师请求专家证人出庭。这位证人名为弗兰克·维尔切克,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为了确认他的专家身份,法庭陈述了维尔切克的资质:出版过不计其数的书籍和科学论文,有一张冗长的获奖清单。“哦,”律师微笑道,“还有诺贝尔奖。”检察官流露出一点点吝啬的敬意。“维尔切克博士,”辩方律师开始询问。“你曾经说过量子场理论中有一个意义最为深远的成果。你能当庭复述吗?”物理学家靠近话筒。“电子是无法加以区分的,”他说。不可区分,证据确凿。三选一的直接结果是干涉。干涉泄露了电子的秘密,维尔切克解释说。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电子是一个粒子;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观察,电子只是一道波。一旦两道波叠加在一起,它们就会发生干涉,它们互相对齐,波峰对波峰,波谷对波谷,一切不和谐、不同步都会被消除。这些干涉波并不是物理波,不需要介质,它们在数学上被称为波函数。物理波带有能量,而波函数带有可能。因此尽管我们从未直接看到过这些波,也可以通过它们对可能性的影响和实验的统计看到它们干涉的结果。我们只需数数即可。我们不由得怀疑,这些狡猾的电子究竟是不是空间本身。关键的一点是,只有完全相同、不可区分的东西才能发生干涉。我们一旦想要对它们加以区分——区分它们的粒子个体、路径和过程——干涉就会消失,隐藏的波突然间就会以粒子的面貌示人。如果两个粒子表现出干涉特点,我们就能明确地知道,它们是相同的!相当明确,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电子会发生干涉。相同的它们,不是因为我们太愚蠢,也不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不够敏锐,而是因为它们在深层次上根本就是无法区分的。这不是技术差错。这是古怪的量子世界和我们体验到的寻常世界间的核心区别。而正是电子的无差别性,“使得化学成为可能,”维尔切克说。“它使得物质行为的再现成为可能。”如果电子是可区别的,那么微小的差异就会持续存在,世界就会陷入混沌。独立、明确的数字本性使得它们能够在这个充满错误的世界展露出容错的本领。它们的恒等性,意味着当我们谈到电子时,避免了指称它们的特定个体。“当我们拥有两个电子,随后又观测到两个电子时,我们不会看到有过渡阶段,我们不能说谁是原来的那两个,谁又是后来的,”维尔切克说。“这不是你犯了迷糊——而是在理论上,无法说出谁是谁。”彼得·佩希奇,新墨西哥圣塔非圣·约翰学院的物理学家、历史学家、音乐家,他这样说:“我们可以说‘那里有五个电子。’我们可以给它们一个数量。但我们不能数出这五个电子。”数量意味着那里有五个电子。但我们却不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这样数它们。说我们可以给它们一个数量但不能数它们,就是说我们可以给它们这一组贴上一个标签,却不能给它们分别贴上标签——也就是说每个成员都不是不同的个体。“这让人感到非常惊奇,”佩希奇继续道,“因为我们通常认为数量和计数都是同时起作用的。但在微观世界,并不是这样。我们只能拥有其中一种属性。”检察官在证人面前来回踱步,思考着他的证词。也许,他说,我们可以通过电子在空间上的位置来区别它们,而不是它们固有的特征。即便两个电子完全相同,我们是否可以说一个在这里,另一个在别处,来区分出彼此?是否可以?维尔切克的回答是简短的,“不行。”虽然个体粒子在空间中占有特定的一点,但是以波的本性来看,并不是这样。当电子未被观察时,它们是模糊而飘忽不定的。它们的波函数,虽然集中在某一空间区域内,却是无限伸展的,因此永远存在渺小但非零的机会使它们出现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人想看一看它。但当没有人看它时,电子并不存在于某个特定的位置,而是有出现在多个地方的可能性——通过这个奇怪的事实,我们不由得怀疑,这些狡猾的电子究竟是不是空间本身。当没有我们对空间进行观察时,空间又会怎样?它会消失吗?维尔切克这样说:“量子力学中另一个与不可区分特性相关联的方面,及其最深的层面上的一种可能性是,如果我们想要描述两个电子的状态,并不是说一个电子有一个波函数,另一个电子有另一个波函数,且它们都存在于三维空间内。而是在这两个电子的位置上拥有六个维度的波函数。”六个维度的波函数意味着在特定位置上找到电子的可能性不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纠缠的。电子的恒等性不仅削弱了物体的概念,也削弱了空间的概念。我们看待事物的传统方式,是先有空间,然后把物体放入其中。而以量子力学的观点,空间是描述物体——比如电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依赖性的一种方式,“这里”和“那里”这样的指称只是现实的冰山一角。一旦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它们的特点——它们的身份——不存在于粒子个体内部,而是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上,这是一种藐视空间限制的关系,这是一种跳过空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谓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我们发现物质粒子经常会发生纠缠,”布里斯托大学的哲学家詹姆斯·莱德曼说。“世界的状态不是由所有粒子单独写就的。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电子的恒等性不仅削弱了物体的概念,也削弱了空间的概念。它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它表明我们细分这个世界的方法存在着错误。它是某种整体论、某种隐藏在深处的一体性的蛛丝马迹。一„„一什么?维尔切克认为这种一体性的表现是一种场。电子之所以都一样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他说,因为它们都只是表现形式,是散布到所有空间、所有时间中的同一个基本电子场的暂时激发态。而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认为,电子是一体性的粒子。他认为电子之所以不可区分是因为它们是一体的,仅当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中追踪轨迹时,它们才会在某一时刻表现出多个个体。17世纪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不可区分的同一性定律”指出,如果我们无法区分两个对象,那它们就不是两个对象。一方面,电子违反了这一定律。而另一方面,粒子的多样性——或世界的多样性——可能只是某种幻象。时间,是让一切事件得以即刻发生的原因。同样的,空间,是让一切事件能够成为其本身的原因——或者用惠勒的话来说,“是让一切得以不在我身上发生的原因。”但是在量子的世界里,空间没有立足之地。所有的身份和客观实在性,丰富多彩的存在形式,都没有意义。电子无处不在,电子也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它是无形的逃亡者,也是个没有不在场证明的不法之徒。所以我们已经有点明白了,从定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无罪的身份欺诈。但是在由它们构建而成的人类身上,情况又当如何呢?§让我们退远看看。贝特兰黛,盖尔的妻子,一直拒绝相信她丈夫是个骗子。但在审讯中,她却改变了主意,她开始相信,虽然这个自称马丁·盖尔的男人知道他们早年的许多秘密,却并不是当初和她结婚的那个人。身份受到质疑的盖尔说,如果她坚信他不是她丈夫,他也乐意接受惩罚。贝特兰黛保持了沉默。于是马丁·盖尔被认定是阿雷诺·杜·汀,罪名成立,要被砍头。这个被判了死刑的男人上诉到了图卢兹,坚称他是真正的马丁·盖尔。他陈述了很多令人信服的理由,上诉庭的法官正准备撤销判决,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另一个男人出现在了法庭上,声称他才是真正的马丁·盖尔。这个男人和被告十分相像,除了有一条木头假腿。但这个马丁·盖尔回忆不起他早年婚姻中的许多细节。盖尔的亲友即刻断定:这才是真正的马丁·盖尔。最后,假冒者被免于死刑,因为在贝特兰黛的乞求下,她真正的丈夫宽恕了他。法庭裁决阿雷诺·杜·汀不是马丁·盖尔。但是作为马丁·盖尔,这又意味着什么?它表明了一种连续性。它与马丁·盖尔所有时空中的轨迹无缝相连,它与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线”的一种确定的概念有关。世界线:物理学家认为,定义明确的物体在空间和时空中穿行,可以用这样的线条和平面来描述。但是电子并不产生定义明确的世界线。维基百科让我们再凑近观察。盖尔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但是它们的世界线不是线形的,而是一系列被古怪的空白间隔开的点。电子的世界线,用惠勒的话来说,是一条龙,这条龙拥有明确的头部,清晰的尾部,但它的身体却是一团烟雾。“我们所说的现实,”惠勒说,“是由少量我们坚信不疑的观察结果构成的,而这些观察结果之间,填满了我们精心制作的,空想和理论的纸塑。”我们总是愿意相信事物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如果我们去掉电子的电荷、质量和自旋,总应该还留下点什么,留下一个光秃秃的电子,留下一种个体。按照哲学家所言,留下一种原始的现实性。我们总是愿意相信,应该存在某种使这个电子有别于那个电子的东西,即便观测结果、实验结果和统计结果都从未证明这一点。我们愿意相信原始的现实性,因为我们愿意相信原始的自我性。假如有一天,我们遇到了一个完美的克隆人,他的每一个细节,他做的每一个梦,都和我们一模一样,即便是最挑剔的观察者也无法区分,我们内部仍然存在着某种能够被证明是我们的东西,一种看不见、难以形容的真实差异。即便两个马丁·盖尔一模一样,其中一个也可以微笑着证明他是那个真的。我们愿意相信这一切,但是量子力学不允许。“我们愚蠢地认为我们的可辨识性深藏在我们的物质构造中,但这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误解,”佩希奇说。当电子间发生干涉时,是什么模糊了它们的个体性?认识论支配着本体论,因此非常有可能,个体性只是哲学家的一种演绎,一种对灵魂、安慰和幻象的演绎。在神话和宗教里,我们追寻一体性,但这并非自我的完全消失。所以如果构成我们的基本粒子并非如寻常物体那样真实,我们又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我想到了最后,”莱德曼说,“我们会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其实都不存在。”“一旦电子越来越多,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就会展现出越来越清晰的可辨识性,”佩希奇说。“我们之所以有各自的身份,是因为我们是由数量巨大的不可辨识的组件结合而成的。可辨识的是我们的状态,而不是我们的实体。”“这是个古怪但美丽的想法,”佩希奇继续道。“不是我们的组件——不是电子,也不是质子——拥有某种印记。而是它们共同存在的状态,通过足够的复杂性,把我们这些由相同的、不可辨别的电子和质子构成的人区别开来。”“自我的组织方式产生了自我的实在性,而不是自我的成份,”莱德曼说。“我们其实都明白这一点,我们体内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被替换。重要的是结构的功能组织,而不是物质的成份。”是的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物理河流中的实体,我们的身体是提修斯之船,像谜一样在黑夜中穿行。但我们仍然相信,从某一特定时刻的快照中,我们能够发现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虽然这些东西终将逝去,终将改变,却总是存在的。但是陪审团断言:不,这并不存在。我们的身份只是状态,如果不是物质的状态——不是单一物理实体,如夸克和电子的状态——那是什么的状态?也许,是信息的状态。莱德曼认为,我们可以用“现实模式”这个词来替代“物体”——这个概念由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首先提出,后又被莱德曼和哲学家唐·罗斯进一步发展。“用实体来表达自我的意义,也就是对信息的简化,”莱德曼说。“因此我们说某个事物是真实的,其实就是把与这个世界有关的、复杂的信息-理论简化后所作的描述。”比如一只猫。在计算机中,我们可以用位图,精确地还原一只猫。我们也可以粗略地描述一只猫,忽略它的微观细节,而只用“猫”来指代它。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用了许多点和强大的计算资源来描绘每一个点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在第二种情况下,用一个句子,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相同目的,“猫穿越了房间。”一只猫,就是一个现实模式——是一个真实的本体论物件,它存在于一个独立于心灵的宇宙中——而这个宇宙拥有我们无法想像的计算效率。不真实的物体情况又如何?“唐·罗斯举了一个例子,他的左耳垂、纳米比亚最大的大象和迈尔士·戴维斯最后的独奏,”莱德曼说。“想像由这三个物件组合而成的一个对象。在这三个物件身上,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信息简化,因为它们不能构成一个现实模式。这三个物件的组合不包括任何可供转译的推论。但我们是。我们是现实模式,我们超越了单独的身体部件,我们可以被谈论,我们也可以影响周围。”这些例子应该可以给你一个现实模式就是粒子模式的印象。注意:粒子,如我们体内的电子,它们本身就是现实模式。“我们用粒子之类的描述来追踪现实模式,”莱德曼说。“始终都是这样。”我们是转瞬即逝的模式,是噪音中的信号。深入的探究向我们展示了物质之路;而在它下方,是虚无。“我想到了最后,”莱德曼说,“我们会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其实都不存在。”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指出某一模式,并加以命名。模式越复杂,我们通过对其微观描述的简化,可以得到的就越多,这个模式的独特性也越大。比如一个大脑——那里面拥有和星系中的恒星一样多的神经元,它们之间有数万亿的连接,它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物体。请简化它,我们可以称其为马丁·盖尔。再进一步,用一个词,一个字,那就是:我。阿曼达·格芙特 文 / 老孙 译
第三篇:探索爱的本质doc
《探索爱的本质》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人生之路困难重重,我们要准备好吃苦,也准备好享福。
人的一生除了婴儿时期之外的其他任何时期,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时期的考试、青年时期的恋爱、工作时期的人际等都可能成为问题。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决定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
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少有人走过的路》中中派克是这样定义的:“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无法推迟满足感实际是缺乏自律。在派克看来,自律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推迟满足感、逃避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看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律原来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原先想得很简单,自律即是自我约束,约束什么、怎么约束其实都没有实际的概念。而这本书帮助我深入了解了“自律”并且让“自律”具有可操作性。自律应该是认清问题所在(尊重事实),以解决问题为首要(推迟满足感),不能趋利避害、逃避责任,然后作出取舍(保持平衡)。“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作者提到,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而其剧烈的程度
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任何的放弃在一定高度上说都是放弃自我--放弃速度、放弃情感、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个人人生理念,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经历这种痛苦,我们就无法超越自己、自己的灵魂。可为何要追求这种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作者坦言,“或许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许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
那么成熟自律源于哪里?
是成熟自律的原动力。
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接触到其本质。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爱分为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派克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做出承诺,是真正爱的基石之一”。我非常赞同书中对爱情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爱情观发生了扭曲和变化,诸如近期江苏卫视播出的《非诚勿扰》所折射出来的拜金主义爱情观。在现实经济利益占很大比重的爱情下,可能情侣双方更在乎能从对方得到什么,却很少会考虑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自己应做的承诺。追逐爱情的过程,其实也是心智成熟的过程。
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例如,你希望对方快乐,你真正做了哪些让对方快乐的事情,你让他快乐还是痛苦了?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自欺欺人。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行事。真正的人,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
“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这里的爱,可以理解成一种执着,例如作者所举的例子“有的人喜爱园艺事业,他“爱”他的花园,他从嗜好中得到无穷的满足感,园艺是他的一切。为了照顾好花园,他周末早晨也不肯多休息,很早就起床去花园松土和施肥。他甚至宁愿放弃外出旅行,宁可忽视他的妻子。为花园付出的精力之多,使他很快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或许也正是因为对事业的爱好与执着,一个人会付出很多努力,做出很多牺牲,最终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与满足感。我想,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应该是享受自己的工作,拥有一个快乐、乐观、积极上进的工作心态是无价的。
要实现真正的爱,必须付出切实的努力,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
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组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这
种原则,对于友谊、团队同样适用。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只有以爱为出发点,投入全部的情感,做出真挚的承诺,才能更好的滋养对方的心灵。例如:父母首先应该自我检讨,认清自己的价值观,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才能恰当的教育孩子。抚摸也要了解孩子的个性与能力,对症下药的予以教育,否则就可能和子女长期不和;想让别人听你的话,就要采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想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就不要超过对方承受的限度;想让对方有所进步,首先就要进行自我完善,专业才能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这样一句话结尾:“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适当放弃过去的自我,才能达到心智的成熟。”
愿现在都还未成熟的我们,在亲情、友情、爱情中,不断磨砺自己,走出一条只属于你自己的道路!
第四篇: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测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9.2012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国家的做法坚持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实事求是的原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科学发展观是我党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D.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1.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多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2012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表明()
①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从哲学角度看,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
态度③要坚持真理的客观性④要投身社会变革的行动
A.①②B.①③C.③④
D.②③
14.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
运动”。这一观点()
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否认了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16.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17.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万物都在观念中运动
C.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D.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1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所犯错误一样的是()
A.按图索骥B.稳如泰山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9.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21.对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③规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作为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3.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A.①②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②③D.①④ B.③④
24.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二、问答题:
25.2009年上半年,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384人死亡。环境专家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开发是造成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灾害面前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1)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10分)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人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1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原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6分)
第五篇:探究世界的本质 检测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20*3=60)
1.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B.自然界是客观的
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
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
2.2011年是“哈勃”望远镜发射21周年。据卫星图像资料显示,月球表面高低起伏,分布有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各不相同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图像资料佐证了()A.有关月宫的神话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B.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C.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D.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3.就中国而言,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观测到7次日全食、8次日环食和1次混合型日食(全食过程中带有环食现象),总计16次。中国境内下一次经过多个大中城市的日全食就要等到2035年9月2日。这一事实说明()A.自然界是客观的 B.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C.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
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 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
5.道教的玉皇大帝,佛教的菩萨、佛,基督教的上帝、耶稣,他们既具有人的外貌,又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并且按照人的行为方式活动。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族人,上帝的外貌像西方人。可见()A.上帝创造了世界 B.是人创造了神
C.人的吉凶祸福是由上帝来主宰的 D.宇宙中存在着天帝与诸神
6.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这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A.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 B.劳动在古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D.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7.我们经常用“稳如泰山”来形容事物很稳固,实际上泰山并非绝对的稳,它时刻处于变动之中。这说明()A.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世界上只存在运动,不存在静止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7.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涵的哲理是()①世界是运动的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面向世界,我们要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不能不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认真研究和努力掌握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做到趋利避害。据此回答19~20题。
19.我们之所以要认真研究和努力掌握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人们可以创造规律
②不把握规律,人们的行动就是盲目的
③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④不管人们是否承认规律,它都是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要处理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研究规则,这是因为()A.规则具有客观性
B.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C.规则也就是规律,二者没有区别
D.规则是主观的,人们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
二、非选择题(40分)21.(20分)2010年5月1日,青海省参加上海世博会展示主题为“中华水塔三江源”。这一主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生态格局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展示了三大江河对沿江流域城市文明的滋养和对城市发展的制约,让世界增进对三大江河发源地青海的认识,增进对三江源生态地位的认识,在更深刻的层面争取科研、理论、舆论和经济等领域对青海生态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2010年5月2日,胡锦涛特意来到青海馆参观。得知青海馆的主题是“中华水塔·三江源”,他嘱咐青海的同志,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不仅要让灾区人民生产生活上一个大台阶,而且要让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