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有效教学工具单

时间:2019-05-15 00:5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世界的本质》有效教学工具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世界的本质》有效教学工具单》。

第一篇:《探究世界的本质》有效教学工具单

合阳中学有效教学工具单 —高二政治(必修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设计人:屈现荣 审核人: 李晓明 的哲学道理是()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预习单】

一、学习目标

1、识记:物质的定义、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2、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6、“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说明()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和永恒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D、静止是不存在的

7、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 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

8、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下属于规律的是()A.水往低处流

B.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C.新陈代谢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9、关于人与规律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规律具有客观性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或创造规律

1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4、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三、预习指导

1、预习方法:查、划、写、记、练、思

2、预习提要: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定义

2、世界的物质性的内容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四、预习评价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2、下列能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观点的是()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3、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我的问题】

【多元评价】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1----------------------

我读

我研

我思

我评

我创造

我成功

我快乐!合阳中学有效教学工具单 —高二政治(必修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研讨单】

一、问题呈现:

1、如何把握物质、规律这两个概念?

2、如何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

3、如何正确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如何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固有属性、根本属性?

5、如何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6、人与规律的关系如何?

二、讨论指导

1、自读思考

2、讨论交流

3、展示评价

4、教师评价

三、学科思想和方法: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解决问题。

【提升单】

(一)、现场演练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③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④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说法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相一致的是()

A.闭门造车 B.杞人忧天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沧海桑田,星转斗移

3、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时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4、《孟之》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5、(2010天津文综,10,4分)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预计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6、(2008上海单科,14,2分)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7、(2008宁夏文综,22,4分)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做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8、2011年3月11日13时45分,日本发生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引发海啸及伤亡。自然灾难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突发性极端事件,造成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害。地震、风暴、海啸、瘟疫往往没有先兆,突袭地球任何角落。这是大自然发怒的一面。有时,当这些灾难来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看到难以想象的画面。环境专家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开发是造成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灾害面前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课后作业:课时作业第121至122页。

(三)、整理笔记

2----------------------

我读

我研

我思

我评

我创造

我成功

我快乐!

第二篇:教学本质探究

教学本质探究

教学本质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核心问题。概括和回顾近30年有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本质观,并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对于新世纪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30年教学本质研究的回顾

回顾教学本质探究30年,我国历经“十年”浩劫、全面拨乱反正后,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发了人们大胆探究。教育领域正本清源,重新重视并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为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事实的依据和理论上的准备。

(一)我国改革开放30年教学本质研究的纵向思考

回顾教学本质探究30年,我国教学理论界对教学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第一高峰期:开拓借鉴、多维思考阶段。从 1978 年开始复苏,到 1982 年达到研究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教学理论界在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呼声中,重新提出还教学以本来面目,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认识过程的特点组织学校教学,并广泛开展了传递知识与培养能力问题的研究,继而大量引进介绍国外教学理论和思想。这一时期前后主要围绕 “特殊认识说”的质疑和所提出的被称之为“多本质说”的教学过程本质观点,对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进行一系列驳辩,或维护并进一步联系实际论证“特殊认识说”,或提出“传递说”,或对所谓的“多本质说”加以解释、完善和整理,或在“特殊认识说”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形式的“发展说”等。

第二高峰期:继承发展、创新反思阶段。从1986年起又逐渐增多,至1991年达到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此间除原有诸说各自的细化、发展及相互的质疑外,一方面出现几种新的本质观,如 “认识——实践说”、“统一说”、“学习说”、“交往说”及“价值增殖说”等。另一方面,较多地进行了研究方法论上的反思,多位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学本质研究,或从不同的哲学方法论的层面,或从不同理论分析的层次科的角度或从不同的理论分析层次。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对已往相关研究进行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展开,因而表现出较明显的反思痕迹。

第三高峰期:整体反思、综合批判阶段。自1992年以来,有些学者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交往活动说”、“教学交往实践说”、“特殊社会交往说”、“知识交往说”、“规律说”、“教育说”、“综合说”、“反映说”、“生命说”等。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有关教学本质的研究是在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展开, 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教学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元研究,因而表现出较明显的整体反思和综合批判的特征。

特别指出的是,有学者认为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教学本质的研究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不妨借鉴后现代哲学思潮消解这场“本质”问题的学术究问,以使教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真正走向多元化。

(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教学本质观的横向比较

有关教学本质的认识,30年来颇多歧见。这些都是对教学本质的多视角探索。在对历年来对教学理论造成重大影响的几种本质进行讨论评析的基础上,才能找出某些可能的规律性。(1)“特殊认识说”。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 1

世界的过程。该观点起源于凯洛夫的观点,解放初期在学习苏联教育学基础上,我国以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指导,通过不断的研究、探讨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2)“实践说”。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指教师作为实践主体对学生客体进行转变、塑造的过程;另一种是指师生共同的实践活动或行动过程。(3)“交往说”。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强调教学交往是双向建构、双向整合,强调交往是手段与目的统一,交往本质属性是客观性与主观性、交互性的统一。有人指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特定情境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但在随后的研究中,由于思考的角度及所持的立场的不同,人们对教学与交往关系又表现出不同意义的认识和定位。如有“教学交

往实践说”,“特殊社会交往说”,“知识交往说”等。(4)“规律说”。通过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考察,指出教学过程的本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现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规律;从师生关系看,体现为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统一的规律;从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如何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之角度看,体现为内化与外化统一的规律。(5)“教育说”。这种观点把教学的属概念确定为“教育活动”,并在界说“教学”时突出强调了师生的双主体地位。如通过对本质与概念、教与学的矛盾的分析,指出“教学是师生互动中文化提升信息主体化的教育”。有的通过确定教学目的、分析教学与他物的联系和自身内部的联系,指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交往方式在与课程内容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重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中发挥和建构自身主体性的教育活动”。(6)“反映说”。根据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论,以及受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启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在社会一定价值引导下师生主体间通过体验、交往和生产而自主、客观建构以系统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经验和意义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活动”。(7)“综合说”。该观点具有明显的折中倾向。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本质应该是它的社会性本质,它体现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质、特殊的认识过程本质、特殊的个性发展本质。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使教学具有了以下三个规定性:特殊的实践活动、特殊的认识活动、特殊的交往活动,据此提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交往活动的综合体”。(8)“生命说”。认为教学过程本质讨论的意义是为教学价值提供前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提出“教学意味着‘生活’”的命题。(9)“发展说”。其基本观点是: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如“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在教师的培养教育的培养下,学生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这个活动和发展又是多方面的”,以及“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水平逐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过程”,等等,注重教学中的学生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性。(10)“传递说”。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经验的过程。如“教学是传授知识技能”,“教学就是经验的传递”,这是着重教学内容侧面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传授和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活动”,试图兼顾教授与指导两个方面。(11)“学习说”。学习说的基本观点与传递说相对,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如“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特殊条件下的学习过程”;“所谓教学就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发展智能和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以及“所谓教学本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批判继承和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12)“价值增殖说”。认为教学过程本质是教师受社会委托,为取得学生的教育价值增殖,和学生共同开展的价值构想、价值调节、价值实现的活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第一位的是价值主体是社会,第二位的是学生。总体上看,学生的教育价值目标从属于社会教育价值目标。(13)“层次类型说”。层次类型说具体包括多方面本质说和多层次本质说。其基本观点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多矛盾的复杂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主张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性和全过程上对教学过程的各个侧面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分析研究。(14)“统一说”。认为教学是教 2

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的活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应有下列三点基本认识,即“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和教学过程要素的多项性”,“教学认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教学过程的质的规定性,教学过程区别与其他社会过程的本质所在。”

二、改革开放30年教学本质研究的反思

教学本质问题的研究,在教学论理论体系中,属于形而上的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学之所以为教学的根本问题。这是一种既关乎所有教学活动又远离一切具体教学过程的形而上的思索,而对这种思索的反思和再反思是对教学本质理论的再提升。

(一)关于教学本质内涵的认识的反思

搞懂教学的“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搞懂教学本质的前提。首先,质反映的只是事物的某一侧面的属性,而本质才反映了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事物存在的根据。其次,本质通过关系而得到揭示。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需要在揭示质的含义的基础上,将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统一起来,说明事物存在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再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教学本质无根本区别。这是因为前者着眼于现实“过程”的动态性的方面,后者着眼于静态性的方面。而教学的本质只能现实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且通过它得到反映或表现。所谓教学本质,就是自在于教学这一事物本身使其既可成为其自身又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它是教学过程的内部要素和特殊矛盾的整体的、集中的体现,是决定该类事物或现象是教学而非其他事物或现象的依据,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学的各种特征和属性的抽象与概括。以往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不少论者实质上是把质当成了本质来界定教学,对教学本质的概括要么把教学的任务、目的当作教学的本质,要么将教学的功能、价值当作教学的本质,都在向教学本质认识逼近,但还未达到教学的本质。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必须在正确把握“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对已有关于教学的质的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才能达到目的。

(二)关于教学本质的惟一性的反思

我国教学理论在探讨教学过程本质是否惟一的问题上,大体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意见,可以称为“惟一本质论”、“二重本质论”和“多本质论”。“惟一本质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应该是惟一的 ,只有具备了惟一的本质,才能区分教学过程与其他形式的社会活动之间的差别;“二重本质论”反对本质的惟一性,这类观点一般是站在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的立场上,从教师与学生或其他二分形式思维来研究和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的;“多本质论”旨在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研究基础和不同研究的类型和层次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认为教学过程在本质上不能一概而论,或客观上就存在多重类型的本质。教学本质究竟是惟一的、有限的还是多重的?有学者认为,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教学本质只能有一个,必须坚持教学本质的一元论。但是,如果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说, 无论“惟一”、“有限”还是“多个”,都只不过是对不同认识层次、认识阶段及其结果的某种标识或表述而已。教学本质自在的惟一性或整体性是一回事,人们对它的主观反映、理解和表述则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比较,鉴别出各种认识所处的层次、阶段,在辩证综合的基础上努力把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推进到真正整体的新水平。

(三)关于教学本质的实然性的反思

“教学本身具有的特性 ,与教学应当具有某种特性 ,这是不同的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只把能达到某种目标的教学称为教学 ,而把未达到目标的教学不称为教学;不能只把好的教学称为教学 ,而把不太好的教学不称为教学”。但在当今许多人的观念中,人们往往将教学的本质含义与教学的引申含义相混淆了,这也是导致对教学的含义认识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说来 “什么是教学”,通常反映的是教学的本质含义,即其属的规定性;而什么是 3

成功的教学或良好的教学,反映的是教学的引申含义。对教学的含义与良好的教学进行区分,可以澄清许多模糊的认识,有利于对教学本质含义的进一步认识与把握。但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是“人为”的 ,也是“为人”的,因而它不同于纯自然的事物。对于教学,不同的人自然就有不同的认识 ,因为当人们试图回答教学是什么的时候,已经包含了他们对教学各自不同的理解,赋予了教学各自的主观价值旨趣。不管你是多么“客观”、“公正”,任何对教学是什么的解答,实质上都含有了你所理解的“教学应该是什么”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学应该是什么本身就是教学是什么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关于教学本质的表征的反思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方面,我国学者动辄以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学派自居并形诸表述。这样的表述,它既有可能由于贴有马克思主义的标签而使表述者自己或盲目自信,或照搬照套,或不求甚解,也有可能因此而阻滞问题的探讨、学术的争鸣乃至良好学科研究风气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可能由于错误的或不当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的标签化而误导研究。因此,倡导一种健康、民主的学术风气,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件大事。另一方面,在表征上,概念有精确与模糊之分。“教学”就属后一种,这也是通过教学概念分析难以揭示教学本质的真正原因。而且人们认为概念定义要求反映、体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并着力于寻找科学的定义方法来揭示教学的本质,如有的学者认为界定教学概念的最佳定义方式应当是性质定义法,有的学者认为纲领性定义符合教学本质探讨的宗旨。但实际上,定义可以反映概念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却并非本质本身,也并非所有的界定都是对本质的反映。事实也表明,给教学过程提出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因为定义不是过于宽泛就是过于狭窄,不是价值判断的简单叠加就是客观事实的机械表述,它们常常受到语言的限定。为此,有学者认为“我们视教学论中的‘教学’犹如哲学中的‘存在’。我们承认教与学已是教学论中的 最基本概念,可以对其作种种的描述,但不再在严格逻辑意义下给它下个什么定义了”。

(五)关于教学本质研究的视角的反思

问题研究的方法论视角从根本上决定着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整体走向和性质。最典型、最常见的是以认识论为根本的方法论前提,将教学过程视为一种认识过程,然后在此前提下确定并论证教学活动过程的特殊性,由此而有教学本质的“认识说”、“认识——实践说”;以认识论和价值论特别是价值论为根本的方法论指导,将教学过程视为一种追求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活动过程,而有“价值增殖说”;从心理学的角度,从多学科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又有“发展说”、“层次类型说”;从教学发展史考察有“传递说”、“学习说”及“统一说”;以实践活动论为指导,首先把现实的教学活动当作实践、当作活动来看待,又有教学本质的“实践说”;从教学过程的社会性、人际关系、师生互动或教学存在的本体论基础来分析,又有观点各异的不同亚型的“交往说”,等等。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论观照教学活动过程,其所反映的可能只是教学存在的各个侧面或层次的质的规定性,都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认识教学存在的本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通盘接受各种各样的教学本质研究的方法论及结果。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揭示教学的本质应该用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指导,做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实践的观点应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六)关于教学本质研究的思维层次反思

教学本质的研究受认识的层次制约。要获得事物的本质, 必须突破知性思维的局限,由知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即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获得具有普遍性的具体概念。理性思维就是在知性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分离的联系起来,把固定的活动起来,把抽象的东西加以具体化,扬弃抽象概念并将其作为一个积极成分包含于具体概念中。可以发现,“已有认识基本上停留于经验认识的知性思维水平,反映的只是教学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特性,反映的只是孤立的抽象的教学,没有反映出教学的个别性、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和变动性,如发展 4

说、学习说、审美说、特殊认识说等都是如此”。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研究教学过程本质首先应从观察教学过程现象所获得的表象中“蒸发”出一些质的规定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抽象的规定性加以集中、凝聚,使其具体化,从而成为多样性的统一。教学本质的研究众论者仅仅停留于第一层面,未能深化下去,没有达到使多个规定性建立内在的联系,未上升到多种规定性的具体综合,成为“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联系的丰富的总体”。

三、对教学本质研究趋势的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教学本质研究的脚步,在崎岖的道路上蜘躇前行,时至今日已愈益坚定而富有特色。尽管很难说已达成共识,有关的探索却也呈现出某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阶段特征和发展倾向。

(一)批判继承、回归本体

教学本质是教学整体得以存在和发展运行的根据,它体现于教学活动的每个方面和阶段。因此,教学本质研究既要关注教学各个方面和发展阶段的特点,更要关注教学动态发展的始终,看到流动的教学运行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不变本质。首先,教学是人为的、为人的活动,只有从人、从人对教学的需求、从教学内部特有的矛盾出发,转换教学本质研究的视角,变外在研究为内在研究,变现象描述为实质揭示,才能触及教学的本真。其次,研究对象的属性客观上内在地制约着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研究客体对于研究主体的客观规定会在主体能动自觉的主观探究中悄然而至,并逐渐通过最高层次的研究方法论的适应性调整而表现出来。教学本质研究在其方法论方面,正在具体地呈显上述一般关系:随着人们对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各个层次、各个角度、各个学科多元化的研究尽管表面上异向发展,在实质上却发生着共同的深层变化,正在并将继续从各所侧重的方面朝着教学本体存在所客观规定的方向前进,表现为越来越多地对有关教学生成、存在和演化的本体问题展开各自的探讨,从而呈现出一幅回归本体的整体图景。

(二)多维开放、整体融合

基于对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伴随着各种相关学科、理论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和引进,教学本质问题研究中已经并将继续进行多层次、多学科、多角度的探索。除认识论的层次外,价值论的、系统论的、信息论的、控制论的、美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等角度的探讨,将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提供关于教学存在的各种知识,从而丰富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刻把握教学的本质奠定基础。这种开放的研究态势,一方面使得有关的探索愈益多元、开放、发散,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扩展;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学自在的整体性日益彰显,各种研究之间已经不可能不考虑、不参考其它研究的成果而各行其是,教学本质研究在多元开放的同时往往又呈现出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倾向。这种发展的意向,实在是鲜明而迫切,并具有典型性。在对教学实存的整体观照中,教学本质研究正在教学实践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等种种张力之中进行合理的定位。

(三)提升理论、走向实践

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诞生以来,人们认识世界一般存在两种哲学形态:从现象和具体活动角度来认识世界的“形而下”的现象哲学,从理性和抽象属性方面来认识世界的“形而上”的理念哲学。在教学论研究中,形而上的思考只有与形而下的关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走向现实的教学存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将教学本质视为各种具体教学研究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而确立教学的合理性观念,以此审视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另外,在以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理解研究范式下,教学本质则是通过语言的中介来理解或诠释教学。解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即对任何现象的解释不能是一元的、单向度的,而是多元的、多纬度的、歧义的和多视角的,但容易导致相对主义。为此,哈贝马斯的 5

“共识理论”提倡对教学现象进行多元的解释,特别是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研究范式与研究范式之间的视界融合,通过对话与交流达成共识,从而走向对教学的整体理解。事实上,教学本质的研究只有立足于教学实践,在教学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等种种张力之间进行合理的定位,并借助于“共识理论”,才能通过辩证的综合达到对教学实存的合理逼近,使得教学本质论能够更具质感和实践理性一,从而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四)思维转向、执著追求

人们一直习惯于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认为一旦揭示了教学现象中存在着的本质,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控制教学,没有人对问题本身的价值及研究的方法论提出过质疑。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一种事物确实有许多的特征,但是事物本身却不能区分并告诉人类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非本质的,能够区分的只有人类,但是人类却找不到一种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区分是不是符合原样的,更找不到一种标准来判断自己区分时所使用的标准是不是合理的。在教学研究中试图再现教学的本质或规律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研究者都是以某种“先入之见”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研究的。确实,承认本质的存在,就可能沾染“本质主义”的色彩,陷入“本质主义”的危险;如果认为没有,也就意味着可能陷入“不可知论”。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然而“教学之所以为教学,恰恰由于有这‘本质’的存在,否则肯定已成它物了,我们也就无法确定所研究的是教学或是别的什么了”。因此,对待教学本质的正确态度,也许我们应像一些“温和的反本质主义者”所希望的那样:一方面拯救本质范畴和保存本质信念,另一方面反对本质主义。也就是说,我们应通过思维方式的变革,来重建教学本质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而不能彻底抛弃本质信仰、放弃本质追求。

第三篇: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测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9.2012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国家的做法坚持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实事求是的原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科学发展观是我党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D.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1.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多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2012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表明()

①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从哲学角度看,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

态度③要坚持真理的客观性④要投身社会变革的行动

A.①②B.①③C.③④

D.②③

14.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

运动”。这一观点()

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否认了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16.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17.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万物都在观念中运动

C.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D.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1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所犯错误一样的是()

A.按图索骥B.稳如泰山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9.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21.对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③规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作为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必然是客观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3.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A.①②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②③D.①④ B.③④

24.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二、问答题:

25.2009年上半年,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384人死亡。环境专家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开发是造成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灾害面前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1)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10分)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人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1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原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6分)

第四篇:探究世界的本质 检测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20*3=60)

1.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B.自然界是客观的

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

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

2.2011年是“哈勃”望远镜发射21周年。据卫星图像资料显示,月球表面高低起伏,分布有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各不相同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图像资料佐证了()A.有关月宫的神话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B.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C.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D.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3.就中国而言,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观测到7次日全食、8次日环食和1次混合型日食(全食过程中带有环食现象),总计16次。中国境内下一次经过多个大中城市的日全食就要等到2035年9月2日。这一事实说明()A.自然界是客观的 B.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C.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

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 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

5.道教的玉皇大帝,佛教的菩萨、佛,基督教的上帝、耶稣,他们既具有人的外貌,又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并且按照人的行为方式活动。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族人,上帝的外貌像西方人。可见()A.上帝创造了世界 B.是人创造了神

C.人的吉凶祸福是由上帝来主宰的 D.宇宙中存在着天帝与诸神

6.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这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A.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出现的 B.劳动在古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D.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7.我们经常用“稳如泰山”来形容事物很稳固,实际上泰山并非绝对的稳,它时刻处于变动之中。这说明()A.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世界上只存在运动,不存在静止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7.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涵的哲理是()①世界是运动的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面向世界,我们要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不能不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认真研究和努力掌握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做到趋利避害。据此回答19~20题。

19.我们之所以要认真研究和努力掌握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人们可以创造规律

②不把握规律,人们的行动就是盲目的

③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④不管人们是否承认规律,它都是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要处理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研究规则,这是因为()A.规则具有客观性

B.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C.规则也就是规律,二者没有区别

D.规则是主观的,人们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

二、非选择题(40分)21.(20分)2010年5月1日,青海省参加上海世博会展示主题为“中华水塔三江源”。这一主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生态格局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展示了三大江河对沿江流域城市文明的滋养和对城市发展的制约,让世界增进对三大江河发源地青海的认识,增进对三江源生态地位的认识,在更深刻的层面争取科研、理论、舆论和经济等领域对青海生态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2010年5月2日,胡锦涛特意来到青海馆参观。得知青海馆的主题是“中华水塔·三江源”,他嘱咐青海的同志,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不仅要让灾区人民生产生活上一个大台阶,而且要让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

第五篇:新课程有效教学工具单的制作王星

新课程有效教学工具单的制作

合阳中学 王星

摘要:我校高三年级率先进行了“四步导学”的先行课改,随后韩立福、王政权、房超平等专家又对我们进行了临床式指导,“创建合作小组,实现有效教学”的又一轮课改,正在我校旗帜鲜明的全面铺开,现就有效教学工具单的制作简介如下。关键词:有效教学 新课程 工具单 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用到的行为和策略。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校提出四步导学教学模式:导读----走进文本,导研----走进课堂,导评----走进评价,导思----走进方法。工具单是四步导学教学的载体。工具单的制作体现了教师对课本知识的整体把握,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工具,是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的重要工具。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操作,现将高二生物有效教学工具单的制备简介如下。

根据学科特点,高二生物组基本实行的是“一课三单”,即一节课,分为三种类型单子,印刷在同一8K纸上。分为:预习单---走进文本策略;研讨单---走进课堂策略;提升单---走进发展策略。

一、预习单的设计与制作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要求学生课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充分的预习。导读是四步导学教学法的起点,是整个课堂的能否顺利完成的第一步,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预习单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主动性,必须突出预习的过程和方法。【预习单】

导读----走进文本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是学习中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使学习的针对性更强,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二、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式方法,是解决好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前提条件。对于教师的备课和课堂的驾驭至关重要。

三、预习指导

【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是学生感知新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准备,就是提前进入情境,就是事先运筹。高中生物进行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拓展课外知识,为学生能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作好准备。常用的方法有:问题导读,查划重点、难点,归纳对比,批注等。

【预习过程】

是就本节内容而言的一个可操作的流程,分几个环节,各个环节学生该干什么,对于学生的预习具有指导作用和导向性。例如:浏览预习提要→自主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预习提要和预习评价→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评。

【预习提要】

在通览全文结合考纲的基础上,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抽提概括,提出几道具有提纲挈领的几个问题,也可以是种子问题或胖问题,富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不单纯停留在查找和勾画的层面。

四、预习评价

通过6-10道基础性的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测。达到预习评价的目的。

五、我的问题

我的问题,是学生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预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将会在研讨课进行及时处理。

二、研讨单的设计和制作

研讨单是学生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的工具单,研讨单中的更多是教师预设的重难点问题。问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可以是直接设问式、表格归纳式、也可以是例题分析式、探究活动式。研讨单的项目主要包括:问题的呈现、讨论指导和方法小结。完成研讨单的教学流程包括:呈现问题、提出要求、智慧指导、交流展示、教师评价。【研讨单】

导研---走进课堂

重难点问题突破

1、列表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通过列表比较,寻找相同点培养学生求同思维,对比不同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通过列表从不同层面,比较具有共性的名词、概念、过程等从而深层掌握多学知识。

2、问题探究:自主构建生物圈中的氮循环图解。

自主构建学习,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发展,关注了学生个体的素质差异和学习需要。通过自主构建学习,将零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串珠成线,交织成网,这样使得知识更有生命力,更便于识记与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3、例题分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实际应用

通过配套的例题解析,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小组研讨,学生展讲,教师点评,智慧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学科思想和方法

是指本节课在研讨单中用到的学科思想以及学习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本节课就用到了系统分析法、对比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三、提升单的设计和制作

提升单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单。提升单主要是以综合习题和综合探究活动的形式呈现。提升单的项目包括:现场演练、课后训练、整理笔记。

【提升单】-------导评、导思环节 【现场演练】

结合学情,给学生设置一两道综合性、思维性相对强一些的习题,原则上是“跳一跳,能够到”的题,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挑战意识。【课后训练】

主要来源于课本或资料上的基础题和中档题,主要针对全体,目的是巩固学习效果。【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是学生自主系统复习整节内容的过程。笔记呈现内容,可以是课本的重点难点知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归纳,以及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属于四步导学的导思环节。

未解决的问题

是指学生在检测评价过程中,存在或生成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科长收集交给代课老师,下节课课前解决,或出现在下一个单子中。三元评价

是对学生的完成的单子进行检查评价,应该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分为: 自评: 学科长评: 教师评: 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环节的完整性、方法的重要性,因而在工具单的设计过程感觉不好操作。在使用过程中学生并不重视,反而导致效率不高。

2、预习单中“我的问题”环节,研讨单中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环节,提升单后的“未解决问题”等环节,基本是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同时也说明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科长、学术助理的管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三元评价”的作用应该不单纯是打个月号或是盖个章。应该还有他更多的促进意义。评价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4、工具单的设计没有更好的将集体备课,集体智慧体现出来。大多是一人制单,大家使用,单子设计如何、使用效果如何反馈信息很少。不利于本组工具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下载《探究世界的本质》有效教学工具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世界的本质》有效教学工具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认识规律的普......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内容摘要】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取得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有效......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意义 建构试教学当中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乐趣,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能力吸收,......

    必修四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有效教学工具单

    合阳中学有效教学工具单 —高二政治(必修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设计人:屈现荣审核人:屈现荣班级:组名:姓名:时间:【合作研讨单】研析下列考......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究 杨帆(2009.8.29) 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可......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式探究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式探究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完成那些在接受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为实现这个教育目的,就要不断地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即有效教学。有效......

    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分项练习考试题(必修)

    政治:2.4《探究世界的本质》分项练习试卷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解读:客观实在是从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

    公司销售理单工具

    公司销售理单工具: 意向单部分 ·理单流程 ·客户价值分析 1)客户来源分析 传统来源:黄页、报纸、电视、广播、户外、杂志、展会、行业协会、陌生拜访、其他 网络来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