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安全生产制度有效执行的一些思考
2010年6月是全国第7个“安全生产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治理隐患,防范事故”。其实安全生产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产实施者是劳动者,安全生产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然而生产事故不断的发生,分析其原因无非两种:一是无章可循、二是有章不循。实际情况是上至国家下至生产班组,往往不缺安全精神、不缺会议宣贯、不缺管理办法,缺的是什么?----有效的执行。为什么保护劳动者的规定劳动者却不去执行?这其中存在实际问题是管理规定忽略了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最可变的因素。管理不是理论学,而是实践学和心理学。所以在制定规则前先分析人的因素
中国(有些人)人往往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人把它(还说这)叫做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永远都是属我特殊,要国人(们)循规蹈矩做好一件事简直比登天都难。中国人潜意识对规则的态度对比那些严守规则的民族就会发现:国(有)人每谈起规则时,潜意识中都会预设着一个严厉的管制者,一个制定规则并执行规则,对违规者进行惩罚的人;想象这个人站在自己旁边盯着自己要讲规则,规则给人们的是一种“服从命令”的想象;人们与规则不是亲密无间浑然一体的,中间预设了一个管制者。而一个严守规则的国家的人说到规则时,潜意识中则没有管制者的概念,而是自己与邻居共同的利益感觉,是与另一公民平等的契约。“服从命令”与“尊重契约”之间的规则认同差异,就是中国人(有些人)何以缺乏规则意识,而许多国家的(有些)人尊重规则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之所以缺乏规则意识,正在于潜意识中那个预设的管制者。国人对规则的理解是“别人管”,一个或多个有权对自己处罚的管制者,盯着自己要遵守规则。可管制者是不可能如影随形地跟着每个人的,所以当一个人感觉不被盯着的时候,他就会不讲规则。在这种“服从命令”的规则想象中,遵守规则是一种负担,甚至在违规中产生一种逃避惩罚的快感。当一种规则本身预设了需要一个管制者,只有在他的随时监管下才能运转时,人们哪里还会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制定规则是通过尊重公意的公共选择过程建立起来的,那是公众为维护共同秩序而订立的一种契约。对制定规则时不应制定出管人或者审查人形式的制度,而是建立一种监督制度,制度的监督者就是周围的群众,这样就可以消除群总心里的“管制者”。在这种制度下,公众守不守规则不是与哪个管制者周旋,而是内心的另一双眼睛,与周围的无数双人的眼睛。内心中不仅把自己当做主体,而且把另一个可能受自己行为影响的人也当做主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说“管制”万能,但加强外在的约束也很有必要。
对于规则制定还应注意几个心理学效应:
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职工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职工的自身评价,能对职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目前,医学一部各项规定非常明确,对于执行规定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现仅对gmp车间着装规定执行做以下分析。对于放射性药品生产涉及到两大因素:辐射安全和药品质量安全。生产时着装规范涉及到这两大因素,我们对gmp着装做了详细规定,并对每项规定做了考评表格并设计相关考评数值。
考评表格
分 值2222252252项目姓名1道门2道门3道门4道门帽子洁净服袜子胶鞋佩戴胶片卫生状况xxxxxxxxxxxxxxx由专人实行不定检查,检查结果板报公示。公示具有上述的四个心理学效应,同时把基层作为监督基层的力,的提高了执行效率。
同时加强奖惩效应。奖惩应将定性的考察内容半定量考评,这样做到有章可循,避免磨嘴皮。实行积分制:
第二篇: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制度
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制度
1、目的:为使安全生产能够有效实施、根据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2、职责
⑴、总经理每年对生产安全生产投入计划的审批、负责计划外安全费用的审批,保证安全投入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和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⑵、安全生产经理根据公司情况编制全公司每年安全生产投入计划、负安全投入费用的审批、查、负责监督所有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
⑶、各部门主管负责本部门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
⑷、财务部门负责安全专款的及时提供,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3、管理程序
⑴、安全费用的使用范围;
A、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安全设施。如:安全防护、安全装置、消防器材、应急救援等设施的投入和维护保养费用;
B、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
C、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所需费用;
D、安全培训教育费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检查与安全技术服务支出; E、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监控、整改所需费用;
F、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⑵、安全费用的使用
A、公司应将安全费用优先用于满足安全、消防设备的维护和安全整改措施
以达到安全生产标准所需支出;
B、各部门根据安全生产投入计划,按时完成本部门的安全投入项目,项目
完成后报安全经理对实施过程完成结果进行监督;
C、财务部应及时足额提供安全费用并监督其有效使用。
第三篇:对规范军队预算执行制度的思考
对规范军队预算执行制度的思考
摘 要:军队预算执行制度是对军队财政资源进行配置的制度,其效率的高低,既关系到国防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又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军队预算管理执行制度重新审视,是军队预算管理适应国家预算制度改革的客观需要,是军队财经管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现代科学管理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加强军队财经管理,提高军费的分配和使用效益,加快军事斗争财力准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军队预算 执行 制度 军队财务
相对于预算的编制而言,预算的执行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由于军队建设所需的各项保障是在军队预算的执行过程得以实现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预算执行环节比预算编制环节更重要、更关键。但在当前的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收入确认不清、支出控制不严、调整预算随意、分析预算不实、监督检查不力等问题。因此,对预算执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其重点应放在对预算的收入、支出、调整、分析、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规定进行确定、细化、规范和完善上。
一、确定收入执行制度
一是要明确收入确认的依据。为了真正发挥预算的分配功能,各预算单位的收入必须严格以批准的预算为依据,不得在预算之外另行收入经费。具体来说,上级分配经费应以批准的预算确认收入,本级弥补经费应以批准的预算或党委的批件确认收入。二是要统一经费拨款的渠道。要切实落实“财务归口”的原则,将预算经费划拨统一归口到后勤财务系统办理,实行逐级拨付。划拨经费必须以预算为依据,不得办理无预算、无计划、超预算、超计划的拨款,不得越级、垂直拨款。三是要规定经费供应方式。应针对不同的用款单位采取不同的经费供应拨款方式。对所供单位所需经费,采用转账方式划拨。其中,维持性标准经费和代管的标准经费按月拨付,维持性项目经费、建设性经费及代管经费按月申请拨付;军以下单位本级直接开支经费,采用借款方式,由各开支单位根据经费开支计划,向财务部门预借。
二、细化支出执行制度
一是要明确各项支出的依据。“预算就是法规”,预算一经批准,就应成为组织财务活动的基本依据,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预算(计划)进行开支,做到有预算的就开支,没有预算和超预算的不得开支。开支后的结算报销,应以合法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在预算指标内按经费实际消耗数列支。二是要规范支出审批的程序。应修订完善《军队经费审批权限》规定,各项支出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权限办事,不得超范围越权审批。三是要创新支出的支付方式。要借鉴国家财政支出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外军军费支付的有关做法,推行以军队集中采购和集中支付为主要内容的支付制度,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规范预算调整制度
一是要明确界定预算调整的条件。为了使预算支出与军队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在预算执行中对原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把握调整的条件与范围。按照国家《预算法》和军队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应将“保障任务增加”、“物价上涨”、“取费标准提高”等任务性、政策性因素作为可以调整预算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对原预算不得随意调整。二是要统一规定预算调整的时间。为保持预算执行的连续性和便于上级单位对预算管理的监督与考评,对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预算的,应统一规定调整预算的时间。三是要全面规范预算调整的方法与程序。按照预算编制程序,各单位的预算调整应由财务部门编制调整方案;各事业部门的预算调整,应先由事业部门提出申请,经财务部门审核后编制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必须详细注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经费来源、预算现状和调整措施等内容,做到一事一报,并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报批。因减少或尚未完成事业任务而形成的预算结余,应予以撤销,纳入下预算安排。
四、完善分析报告制度
一是要制定预算分析的指标体系。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要尽可能利用定量的方法,建立预算分析的指标体系,增强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二是要规范预算报告的方式方法。为了让有关方面及时了解和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必须建立规范的对预算执行的分析报告制度。事业部门向本级后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向本级党委首长、下级单位对上级主管部门均要定期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并要按规定的格式呈交分析报告。三是要完善预算分析结果的处置制度。受理报告的单位和部门,应及时提出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结果的处置意见,为有关单位调整预算的执行提供依据。
五、创新监督检查制度
一是要形成多边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建立起党委、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官兵群众、上级单位和部门等全方位参与的多边监督机制。二是要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对预算执行中的问题,要采取疑问质询、调查取证、检举审计等多种监督方式,以确保监督检查结论的真实性。三是要界定违规法律责任。为了维护预算的权威,对于违反预算执行制度规定的,必须明确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对擅自变更预算,虚报冒领收入,任意改变经费用途或扩大预算开支范围,伪造、变更决算资料,不按规定程序编报、审批预决算的,必须给予严厉处罚。
参考文献:
[1] 朱连清.军队财务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2] [美]A?普雷姆詹德.预算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3] 俞志坚.部队财务工作内控制之我见[J].军队财务,2003
[4] 黄明.政府预算行为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 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6] 王雍君.公共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法律知识思考对我国现行执行异议制度的
对我国现行执行异议制度的思考
张 宏 吴 焱
一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执行员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理由不成立的,予以驳回;理由成立的,由院长批准中止执行。如果发现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按审判监督程序处理。”上述规定确立了我国的执行异议制度。我国民诉法的这一规定赋予了相关案外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然存有以下缺陷:
(一)缺乏被执行人实体权利的救济途径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执行异议制度,应属于实体上的救济方法,是一种实体诉权的表达形式,是执行异议人与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之间对物权的对抗。据此,被执行人即使认为其实体权利在执行程序中受到侵害而提出不同意见,也不属于执行异议,并不必然引起执行救济程序。而德、日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强制执行立法中,均对被执行人的实体权利保护途径作了明确规定,即通过债务人异议之诉予以救济。如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执行法”第14条规定:“执行名义成立后,如有消灭或妨碍债权人请示之事由发生,债务人得于强制执行程序终结前,提起异议之诉,如以裁判为执行名义时,其为异议原因的事实发生在前诉讼言词辩论终结后者,亦得主张之。”
(二)缺乏程序权利救济途径
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对执行机关因违法实施执行行为而由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提出救济的方式。司法实践中,对于执行机关违反执行程序、错误采取强制措施以及其他侵害利益的行为,当事人惟一的救济途径就是向上级法院提出申诉,从而启动执行监督程序。但执行监督与执行救济是两个不同概念,其实施过程体现在法院系统内部,当事人无从参与,不是执行程序所专有的救济方法。而且执行监督程序的启动往往不是依申请为原则,而是法院的职权行为,程序是否启动的主动权在上级法院。而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强制执行立法中,均对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程序权利保护途径作了明确规定,日本强制执行立法中称为执行异议和执行抗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中规定为申请和申明异议。
(三)执行异议制度在设计和适用方面的欠缺
案外人因其实体权利遭受侵害而提出保护其权利的主张,构成一个独立的诉,案外人理应有权诉请法院通过审判程序来解决。而根据我国民诉法的规定,案外人的主张只能直接向执行员提出,由执行员依据法定程序进行审查,而不能采取诉讼的方式保护其实体权利。这显然与诉权基本理论不符。
同时,执行员对执行异议享有绝对的审查和确定权,异议理由是否成立完全控制在执行员手中。不难看出,执行员对案外人异议的审查,实际上就是执行员依据案外人提供的证据,对一个未经审理判定的新的独立的法律关系进行审查,从而判定案外人的实体权利义务,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的过程。这种审查与判定,从实质上讲,与审判活动并无不同之处,而这恰恰与执行程序只调整程序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根本相悖的。在未规定执行异议审查程序,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这种审判权性质的审查权的行使,有时难免会具有随意性,也为某些执行员的枉法裁判创造了条件。虽然法院执行机构正进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实行执行权内部权能的分离与制约,将执行裁决、执行实施、执行异议审查权三
种权能分别赋予不同的合议庭,但是,实现三权分离只是起到了规范执行机构内部权力运行的作用,并没有改变用执行程序代替审判程序的现象和由执行员处理执行异议这一特征,民事诉讼中各种程序之间职能混乱的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此外,由于驳回异议的裁定是终局裁定,执行异议人没有上诉权。因此,在执行员作出处理决定而强制执行后,即使该裁定是错误的,案外人也难以再有其他途径寻求法律救济,其合法利益仍然缺乏法律保障。
二
鉴于我国现行的执行异议制度存在的缺陷,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强制执行立法,结合我国执行工作实际,对执行异议制度应加以充实和完善,以切实保护执行当事人、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一)设立执行异议程序和普通诉讼程序的转换制度,完善案外人异议制度,增设债务人(即执行程序中的被执行人)异议制度,将案外人异议之诉和债务人异议之诉作为实体上的救济制度,并统称为“异议之诉”。
如前所述,准许案外人、债务人提起异议之诉是符合法理的。案外人对强制执行标的提出异议,债务人以排除执行名义的执行力为目的提出请求事由,是基于案外人与被执行人之间、债务人与债权人在本案之外存在的一个独立的未经审理判明或未经确认的法律关系。案外人、债务人就这一法律关系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审理判明或进行确认,是案外人、债务人应享有的基本诉权,这一诉权即使在案件执行过程中也不能随意剥夺。结合司法实践,该制度应具备以下内容:1.告知和征询制度。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如果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法院有义务告知其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如规定十日),以债权人、各债务人为共同被告,向执行法院提起案外人异议之诉;而对于债务人提出消灭或妨碍债权人请求之事由的,法院则有义务告知其以债权人为被告,提出债务人异议之诉。同时,法院可以在告知案外人、债务人享有诉权的同时,在不损害案外人、债务人利益的情况下,就案外人与债务人的执行异议先征询申请执行人的意见。若申请执行人放弃对该执行标的的执行或撤销执行申请的,则法院可以据此终止对该标的的执行或终结该案的执行程序,案外人、债务人也就可以无须提起异议之诉。2.审判制度。对于异议之诉,为了简化和方便司法,可规定其在程序上一般适用普通民事审判程序的各项规定,即异议由执行法院立案受理并审查。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裁定驳回。案外人、债务人对驳回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应予立案,案件进入普通程序。由于强制执行的特殊性,在案外人提起异议之诉时,已开始的强制执行并不当然停止。3.异议裁决后的处理制度。法院经审理,如认为案外人的诉讼请求有理由,应判决宣告案外人对特定财产有特定的权利,法院不得再对特定标的物进行强制执行。对于债务人异议之诉,如其有理由,就执行名义未实现的部分,则可以排除执行力。如诉讼请求无理由,法院应驳回诉讼请求。同时,为了促使案外人、债务人有效地行使诉权,在案外人、债务人主张不成立,诉讼请求被驳回的情况下,如果申请执行人因此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应判令案外人或债务人给予赔偿。
(二)完善现行的执行救济制度,设立程序上的救济制度即“执行异议”,赋予受非法执行侵害的执行当事人(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案外人强制执行救济方法,从而保护他们的程序权利,同时也促使法院的执行行为依法进行。
笔者认为,该制度的具体内容为:1.执行异议的主体。不仅案外人可以提起执行异议,执行当事人也可以提起执行异议,当事人异议甚至应当成为执行异议的主要方面。2.提起异议的事由。提起异议的事由一般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针对强制执行的种类;(2)针对强制执行的方式;(3)针对强制执行的程序;(4)针对执行的处分;(5)针对其他侵害利益的情形。案外人与执行当事人可以对侵害自己程序性权利的上述五种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提出异议,异议请求应逐项列出。3.异议提起的时间。异议应在执行开始以后终结以前提出。4.异议的处理。为了与现行我国执行机构的现状和内部权力运行机制相协调,异议由执行机
构异议审查合议庭的单个执行员或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相关人员可以对执行员提出回避请求。执行员或合议庭应就异议人提出的请求与理由进行审理,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中的有关规定,以裁定方式作出异议处理的结果。5.抗告程序。对执行异议的裁定不服的,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均规定可以提出抗告。抗告可以撤销或变更原裁定,并将原执行处分程序变更或撤销。由于我国法律规定驳回异议的裁定是终局裁定,执行异议人没有上诉权,因此,在执行员作出处理决定而强制执行后,即使该裁定是错误的,执行异议人也难以再有其他途径以寻求法律救济,其合法利益仍然缺乏法律保障。建立抗告程序,可以从程序上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从而切实保护执行异议人的程序权利。同时,为了有效地监督、规范法院的执行行为,笔者建议,抗告由法院审监庭的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同样,抗告人仍可以对合议庭组成人员提出回避请求。
第五篇:如何让公司制度有效执行
如何让公司制度有效执行?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破窗效应的由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的表现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等等。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破窗效应的启示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了“破窗理论”的启发。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因为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在日本,有一种称做“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日本的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象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