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制作计时工具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太阳与时间
制作计时工具
反思一:对课定位的思考。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中用太阳计时之后的一个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从单元教学的考虑出发,我在本课设计中的导课与设计制作水钟方案中的细节的指导就显得是多余的了。因为我们不可能在本课有限的时间中,还要牵涉太多的本不该在本堂课教学的内容,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本该在本节课进行充分探究的内容而没时间去开展深入的探究了。
反思二:思想与实践的差距。
在本节课的设计时,出于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考虑,在让学生制作两分钟的水钟后只检验一分钟的时间,除了是考虑时间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从中明白,我如果要制作一个可以用来计时十分钟,甚至是要计时一小时的水钟,我就可以用这种推理的方法,去标画刻度,推测更长的时间,制作能用于计时更长时间的计时器。但是这个想法在课堂实践中却没能得以实现。其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执教中,没能引导学生去考虑这个问题,或者说自己由于紧张而忘了向学生说明。才导致这块内容的教学显得不够紧密。
反思三:细节决定精彩。
由于个人基本功的限制,在课堂的执教中还是不能很好的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及时的给予引导与挖掘,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时、磨课中,自己没能充分的考虑学生课堂的各种可能与应对的良方,才使得在课堂中没能及时的抓住与引导学生课堂中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用太阳计时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太阳与时间
用太阳计时
“用太阳计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课前我就想:怎样导入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呢?通过多次的思考、设计,最后决定了以下方式:
首先问:谁知道自己是几点出生的?此时许多学生迅速举起了自己的小手,争先恐后的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作出一副沮丧的样子,说:老师就没有你们幸福,当老师问妈妈“我是几点出生的?”的时候,妈妈告诉我:你是太阳冒红的时候出生的。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想一想,“太阳冒红的时候”是几点呢?这时,有的学生冥思苦想,有的学生与同位交头接耳,有的学生渴望的看着老师等等。这时老师出示了课题。就这样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中,在老师的精讲与学生对古人计时仪器的制作和探究中,愉悦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关节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关节
在《关节》这一课的教学中,“人体上有哪些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保健”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便利用有效的提问,揭开关节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具体的做法是通过提问“在同学做扣球的动作过程中,他身体中的哪些骨骼在活动”引出找关节的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活动,认识到关节就是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接处,从而进入探究关节的学习活动中。然后,通过提问“关节有什么作用”进入“捆关节”的探究体验活动中,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关节的作用,激发了孩子们保护关节的情感,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对于关节的保健探究环节中。总之,通过本课的有效提问引导孩子们开展关节的探究活动,孩子们认识到了关节,知道了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六大关节的名称和所在位置及其作用;还了解了关节的卫生保健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
关节人人都有,并且时时处处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也许因为学生都没有体验过关节受到束缚时的感受,所以他们难以意识到平时可以轻松自如地做各种活动是因为有了关节的协助。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科学,把各种不同的关节固定起来再去做各种事情,通过与平常动作的对比,让学生体验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在教学时可以考虑借助与人体关节具有相似性的动物的关节来直观呈现观察对象,让学生在直接的触摸、实践中增加对关节的认识。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跷跷板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跷跷板
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 “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
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蚂蚁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动物王国
蚂蚁
本课旨在通过对蚂蚁这种大自然存在较多,且学生容易寻找的小动物的观察研究。使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训练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在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互相研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请学生找一找蚂蚁的家,观察一下蚂蚁的生活。
2.用一个谜语导入新课。
3.请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蚂蚁的认识。
4.讨论观察方法,解决观察难题。
5.小组观察蚂蚁,认识蚂蚁外形。
6.蚂蚁与蜗牛和蝗虫的比较。
7.进一步观察蚂蚁。
8.课堂小结,送小蚂蚁回家。
课堂上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
首先,蚂蚁个体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强,学生很难控制住,经常出现让蚂蚁丢失或压死的情况。
其次,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时,很多同学都照着书上画,没有遵循客观.真实.科学的原则。必须在课堂中提醒学生。
经过这节课,我发现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有些班级,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我给学生了较多探究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讨论非常热烈,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班级,往往课堂纪律和观察效果不是很好。有些班级,老师传授的比较多,方法也很保守,没有给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的班级课堂纪律和观察效果比较好,但是,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从一定角度来讲,是不可取的。要解决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