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电在生活中的用途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研究与实践
电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对所定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反思:
本课文分四部分,其中电的来源和用途是本课的重点。第一部分:什么叫电能?课文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电具有做功的本领,这便是人们日常所说的电能。第二部分电从哪里来?课文分三个层次展开。第二层次通过手摇发电机发电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手摇发电机发出的电是靠人的力量带动发电机转动产生的。第二层次详细介绍人们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电是怎样产生的。第三层次归纳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的。这里只要求学生知道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来的,不要求了解是什么能量转换而来的。第三部分:电能所具有的优点。这部分内容只要学生粗略了解,课文没有详细展开。第四部分:电能的用途。课文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介绍每种用电器的用途,通过用电器可以把电能转换成什么。第二层次要求学生在上述基础上归纳:电的作用很大,电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基本能了解电的用途,而且我上课采用了大量的例举法,学生都能举出很多用电的例子。比如:教室里的电灯、电视机、大屏幕、电脑。家里的各种电器等。而且本课我采用了一些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电的来源。通过介绍各种发电方法,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电的知识。通过各种比较,学生也掌握了电能所具有的优点。我还根据杭州的实际情况缺电现象及我校的1+6活动,教育学生平时要节约用电。
三、总结:
本课总的教育情况来看,因电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因此些课学生掌握还是比较好的。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关节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关节
在《关节》这一课的教学中,“人体上有哪些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保健”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便利用有效的提问,揭开关节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具体的做法是通过提问“在同学做扣球的动作过程中,他身体中的哪些骨骼在活动”引出找关节的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活动,认识到关节就是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接处,从而进入探究关节的学习活动中。然后,通过提问“关节有什么作用”进入“捆关节”的探究体验活动中,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关节的作用,激发了孩子们保护关节的情感,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对于关节的保健探究环节中。总之,通过本课的有效提问引导孩子们开展关节的探究活动,孩子们认识到了关节,知道了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六大关节的名称和所在位置及其作用;还了解了关节的卫生保健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
关节人人都有,并且时时处处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也许因为学生都没有体验过关节受到束缚时的感受,所以他们难以意识到平时可以轻松自如地做各种活动是因为有了关节的协助。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科学,把各种不同的关节固定起来再去做各种事情,通过与平常动作的对比,让学生体验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在教学时可以考虑借助与人体关节具有相似性的动物的关节来直观呈现观察对象,让学生在直接的触摸、实践中增加对关节的认识。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蚂蚁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动物王国
蚂蚁
本课旨在通过对蚂蚁这种大自然存在较多,且学生容易寻找的小动物的观察研究。使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训练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在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互相研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请学生找一找蚂蚁的家,观察一下蚂蚁的生活。
2.用一个谜语导入新课。
3.请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蚂蚁的认识。
4.讨论观察方法,解决观察难题。
5.小组观察蚂蚁,认识蚂蚁外形。
6.蚂蚁与蜗牛和蝗虫的比较。
7.进一步观察蚂蚁。
8.课堂小结,送小蚂蚁回家。
课堂上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
首先,蚂蚁个体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强,学生很难控制住,经常出现让蚂蚁丢失或压死的情况。
其次,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时,很多同学都照着书上画,没有遵循客观.真实.科学的原则。必须在课堂中提醒学生。
经过这节课,我发现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有些班级,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我给学生了较多探究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讨论非常热烈,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班级,往往课堂纪律和观察效果不是很好。有些班级,老师传授的比较多,方法也很保守,没有给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的班级课堂纪律和观察效果比较好,但是,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从一定角度来讲,是不可取的。要解决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跷跷板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跷跷板
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 “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
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猫和兔1教学反思 青岛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动物王国
猫和兔
本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七种动物中渗透的哺乳动物生活习性与形态结构相适应的观点;鸭嘴兽是哺乳动物及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证据;黑猩猩与人类相似的特征,说明与人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通过蝙蝠回声定位在仿生学中的应用;通过人类控制鼠的数量、减低鼠害;通过对虎的保护,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的关系密切,应该保护,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哺乳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认识研究哺乳动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研究人类自己,研究人的生存空间和人的生存条件问题,这是动物学学习最根本的目的,不可忽视。
本节所提供给学生的代表动物是自动物学学习以来行为最丰富、最复杂、最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其丰富复杂的行为方式体现着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料,努力流畅地、潜移默化地宣传生物学观点,既不能仅凭兴趣,热热闹闹,走过场,也要纠正将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完全条理化、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
因此本节的教学易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方法,教师应带领学生从丰富的资料和感性认识中沉淀出动物学的基本观点。
二、反思教学过程:
1.课前将学生分成七个研究小组,分别研究一种代表动物,教师可提示研究方法,可采用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参观动物园等。
教师尽可能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给予指导,如研究鼠,查阅鼠的资料时要注意到我国鼠的分布,鼠疫产生的历史、现状等。研究黑猩猩,除可以到动物园观察其行为特征外,还应注意到目前对黑猩猩行为的研究,在研究手段上,如录音、录像、照相、做资料卡片等,教师也应给予具体指导。
2.课上,以七个研究小组分别汇报各自的研究结果,二节课连排最好。各组代表就研究题目、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对结果和其中问题的讨论等发言。
教师应敏锐地注意到并适时点播强化这其中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应鼓励研究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补充发言,鼓励其他同学对自己认为不合理的问题提出质疑,应该对能够提出合理的、难以解释的问题(教师也解释不了的)的同学大加称赞,并鼓励接下去进一步研究。
3.教师总结,教师应该情绪饱满的、用绘声绘色的语言串联这节课、深化这节课,突出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起源,以及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