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新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申请书
小学数学新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申请书
二、课题设计论证
题进行有效讨论,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获得在个体学习中所不能获得的东西,进而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有效的多元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用智慧启迪智慧,在互动式的交流研讨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课堂讨论”形成原因初步分析如下:
(一)讨论目的不明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曲解了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认为讨论仅仅是新课程理念下实现生生互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再者,从目前学生的座次来看,大多是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适当考虑学生的视力而进行排位次的,至于学生的学科优势问题、性格问题、人际交往能力问题等影响协作成效的因素却考虑较少,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前后桌四人随便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进行讨论交流问题,其结果的实效性则就另当别论了。
(二)讨论的问题或浅或深,缺乏讨论的价值。
产生以上状况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不能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认知的盲点、疑点、模糊点和发散点处设置问题,问题缺乏讨论的价值,致使课堂讨论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引领。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讨论结果,对“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理解,对讨论的指导、引领和过程的调控不够,缺乏一种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讨论时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学习水平、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的个性差异,一部分学生性格孤僻、自私,缺乏合作意识及缺乏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
(四)学生思维水平肤浅狭隘,教师即时性评价欠客观真实。
这种现象表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带有一定的肤浅性和狭隘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掩盖了讨论的价值所在。学生受本身知识水平、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限制,思维的深度和广
第二篇:实验研究课题
实验研究课题
研 究 方 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课 题 名 称: 远程教育下小学低年级数学自
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申请人:卜改花
单位:三家店镇平宁城学校
填 表 日 期:2012年3月
二、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三、预期研究成果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心理学理论依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由于重视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主导的作用很重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三、研究的必要性
1、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充分体现出其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效的计算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对于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迫切需要。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计算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注重计算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计算课堂,在创造性的开发学习资源、设计情境及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适契合,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2、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内容,努力形成“大数学”、“大课堂”的格局。把学生学习的视野、活动的空间引向广阔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境界。
3、发展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对待课题研究,注重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理解、体验、表达、实践、评价等,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平等性原则:研究者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5、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发现和理解算理,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并能运用新学的计算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
六、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中情境教学资源的开发
(1)、在课堂中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具体活动情境和学习资料(2)、在数学计算课中如何把教学内容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数学计算课中的方法多样化教学
(1)、怎样给足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研究算法(2)、怎样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算理进行数学计算,找到多样化的算法(3)、怎样引导学生去比较、验证,发现最优化的方法 3.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1)创设情境,提取信息
(2)提出问题,尝试列式(3)组内交流,探究算法
(4)组间交流,理解算法(5)归纳小结,明晰算法
(6)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4.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究怎样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5.计算教学中有效练习的设计。
七、研究措施
1.对小学数学计算课上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1)总结在计算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对在计算课堂中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估测。
2.小学数学计算课上教学资源的开发(1)、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场景资源的开发。A、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B、创设有趣的活动情景。C、创设积极的游戏情景。D、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E、创设良好的探究情景。(2)、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资料 A、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资料。B、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学习资料。C、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的资料。
3、在实施计算教学后的学生调查和案例分析
对实验学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4、计算教学在课堂实施后的反思与总结
结合课题研究,在计算课上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的研究。教学后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进行反思和总结,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边提高。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经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关注国内外计算教学的历史成果和最新动态。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进行归因分析。
3、个案研究法。根据老师在计算教学中的某一个教学设计、某一个课例、某一个教学片段或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九、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建立课题组,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在计算课堂中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估测。
2、第二阶段(2012年2月——2014年元月)
课题组教师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在实施阶段边实践,边教研,边总结,及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写出教学心得及相关论文、案例。组内成员经常交流研究情况,优化研究过程。
3、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
课题总结阶段,汇总资料,认真总结研究情况,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十、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实验报告、优质课、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阶段小结等。终结性成果:结题报告、专题研究文集
十一、研究组织
顾问:蔡福山
林培育(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处教研员)负责人:许志达
成员:陈小查
吴乌楼 杨鸿婷 朱永龙 曾婉宜
吴思聪 黄宏 许海沙 柯雪芬 许婉珊 柯建雄 许春晓张幸福
第四篇: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实验与研究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数学室 高枝国 郑丽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等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策略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理念,并对数学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这为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和方向以及良好的契机。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更说明数学教育教学的观念、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应用性与实践性
现实数学的观点得到了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也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这种观点集中反映在强调数学应用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要求。
(二)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在做中学。“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基础。
(三)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开始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数学体系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突破,它引发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更新、更广泛、更前沿的信息,从而自主的进行数学的学习,这使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学习方式及个性化的思想、观念、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四)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课程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数学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的学习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统一要求又具有弹性的结构特点,方便教师因材施教,提倡选择性学习。
这些共同的趋势和热点,既构成了实施新课程目标,改革数学教学的基本路向,又为构建数学教学新策略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和框架。
目前,正处于课程改革的关键阶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急需从教学实施的角度将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经验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把有效要素提炼出来,使之完善和发展,利于对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实施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在新教学理念、新教学目标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客观
存在着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高落差,更需要加强实证性、应用性的科学研究,尽快填补理论与实践的空缺,达到把新课程理念和目标落到实处的目的。所以,本课题将对丰富和发展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深化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围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培养目标及改革的各项具体要求进行研究与实践,运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开展对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策略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研究与实验,探寻出一系列在新理念指导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新的教学范型,为大范围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提供有效的实用量表和操作性强的具体案例以及相关资料。
(二)主要内容: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教学,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方式、方法、手段等行为。具有有效性、创新性、互动性、建构性、发展性等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力争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统一关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计划先从收集成功案例入手,剖析出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研究的策略,然后具体研究策略的理论假设、实施要领、操作流程和实施的范围以及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采取“研究——总结——研究”的滚动推广的方式,随时拿出反映新课程理念的微格案例和运用策略的小例子,用课例和文字形式及时向课题组汇报,点面结合,滚动推广,及时为第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供广大教师选择、参考。
可重点参考的子课题如下:
子课题(1)小学数学课程资源挖掘与整合的策略研究。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通过本课题研究帮助教师进行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教学内容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整合的经验,防止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实施有效教学。诸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案例式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科整合”等等。
子课题(2)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教学方法的实证性研究,尤其是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组织形式;加强对实践活动课等新课型的具体研究。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度,进行有效性学习的探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诸如: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应用案例式研究;小组教学中最佳讨论时机的研究;对“学生讨论经常偏离主题”问题的探讨;“运用讨论方式,学习进度缓慢”成因与对策的研究;学生主动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主动探究与教师作用发挥的相关性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佳介入时机的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研究;动手实践与活动内化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等。
子课题(3)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研究目的:主要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进行实践层面上的探索性研究,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用以促进本学科教育教学新观念的具体实施。参考题目,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实效性研究;开展对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提高的量化指标的研究;学生口算能力评价量表的研究等。
子课题(4)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优化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研究;小学数学各领域内容的学习特点及规律;
(三)研究的思路:
从国内外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新走向,并进行学科改革的前沿性研究探索出一条扎实、有效,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新路。根据培养目标和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任务,结合学生和现有的实际条件,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规律和原则的要求,开展对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进行实证性研究与实验。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摸索以学校为基地的,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行之有效、且能广泛推广的促进专业化研究型教师发展之路。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在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中,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集体(教研组、学校、县市区等)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以案例(个案)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从寻找问题出发——根据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从总结经验出发——教师通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再次运用于教学实践,经加工、提炼、筛选,从而形成教师特有的课堂教学策略或模式。
(四)研究方法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内涵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教师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
研究的方法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本教研为主,并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有效的科研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三、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本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制,以地市教研室为单位,学校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可根据总课题实施方案,制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子课题研究计划,并填报子课题申请表。经地市教研室向省教育学院初教部申报审批立项。
第一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4月(制定方案,分地区分层次落实课题。)
根据本课题总方案和各地市各单位的教育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子课题。课题提出(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学校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填写申请审批书。并于2008年3月下旬,各子课题完成申报,制定子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并报送总课题组,由总课题组协调、审批后,子课题开题研究。
各地市、县区、乡镇和学校在制定出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验研究方案后,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强实验过程的领导管理和指导,落实实验任务和方法,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第二阶段:2008年4月------2009年12月(实践研究阶段)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各地市、学校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要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可以从看书阅览材料中搜集,也从教育教学实验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设计实验课,编拟的教案、记录等;还应从上课的实践中搜集和积累。建立教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探索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效果分析等。还可以从评课中、作业、课外活动及课外调查中搜集和积累资料。
3.加强学法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加强对学法的研究,重视上好每节实验课。
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备课工作,努力上好每一节研究课。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
多种教科研活动包括:针对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活动;各地市、县(区)、校的优质课评选和交流活动;教改前沿性问题、热点问题的研究课,以及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而开展的网络研讨活动;优秀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
以上活动应分或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第三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0月(结题、总结、评比阶段)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做好表彰工作。
1.2010年2月前,要求各子课题完成各组研究(实验)报告,届时将召开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会。2.2010年10月前在各子课题研究基础上,完成研究总报告。各研究单位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研究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研究资料对研究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研究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四、可行性分析和保障条件
(一)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基于对国内外开展的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活动现状的了解,基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积累与反思。
2.基于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需要。3.各级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
4.总课题及各地市负责人为都为经验丰富的各级教研员,参与课题研究多为骨干教师、学科教学能
手群体,具有为事业积极投入的奉献精神和实际的努力。
(二)实验过程的管理和物质保障。
1.确定研究方案,制定实施步骤,要树立明确目标,处理好理念与现实的冲突,从实现出发,做到安排有序,落实到位。要本着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精神去真抓实干,稳步前进。
2.实验过程中,加强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3.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对实验中产生数据材料进行收集,加以整理分析。
4.由于本课题是自筹经费,拟计划通过实验交流,培训指导等方式落实课题研究费用。
五、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经验汇编(拿出体现课程标准新理念实施研究的交流材料,形式可多样,如:教学量表,案例、经验、论文、实验小结、收集的资料等);优秀录像课例、课件光盘等。
六、课题管理
成立全省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指导组,负责对全省实验工作的整体规划、方案制定、研究设计、人员培训、组织实验、检查指导、效果评估等。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张晓明(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组长:赵立成(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主任)
鲁晓千(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副主任)课题研究指导小组:
组 长:高枝国(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数学教研室主任)副组长:郑丽(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数学教研员)
赵家锋(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数学教研员)
成员由各地市参与课题研究的小学数学教研员、部分特级教师组成。
成立地市、企业办学单位课题指导组,更好地组织、实验、协调、指导完成本地实验工作,协助省课题组指导当地实验学校开展专题研究工作,检查实验及进展情况,组织专项研讨等。地市级指导组成员名单要报省课题组备案。
成立学校课题组开展具体实验。实验学校要填写子课题申报立项书,并上报省课题组审批。
第五篇:实验小学校本研究课题
实验小学校本研究课题
(2011—2012学)
课题名称:追求有效课堂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构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研究总方案为主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关注学校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为了学校研究,在学校中研究,基于学校研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使学校和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校本教研的策略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线索,以互动探讨、自我反思为形式,立足在课改中进行课题研究。以校本教
研带动全体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丰富教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常态质量。
四.校本教研的方式
(一)、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通过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实现教育理念引领自发自动的教育变革行为,建构起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新认知体系是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首要条件。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制定学校培养培训工作意见、校本培训计划。注重校本培训学习,通过认真组织阅读、摘抄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以期在教师理论引导、教学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上起到切实作用,使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这过程中,使教师产生内在的思考,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解读重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交互学习的机会,有效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1.自读自悟
教师根据自己实际制定的研修内容和目标计划,采取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馈、自主检查、自主评价、自主调控、自主体验、自主完善的办法来提高自己。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促进教师自主发挥和提高的主要方式。
2.集中学习
学校将继续组织教师集中学习,采取聘请专家讲座、观看课程改革音像资料、本校教师讲座等方式,并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这是指导教师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
3.请进走出
结合当前的教改热点和我校的教改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阔教师的眼界。同时有重点、有层次地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听课研讨活动,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要有成果汇报,或写学习心得,或上示范课,或做专题讲座,或报教改提案,切实提高学习的成效,达到一人学习人人受益的效果。
(二)、规范制度,引领教师发展
重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开放、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并纳入新生成的教学常规,能有效地引领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发展,进而给学校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健全管理组织,建立教研机制
完善各项教学常规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主题会诊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校健全了机构,成立了由校长主管,教研组实施的
校本教研组织机构;形成逐级落实,层层管理,全体教师参与的管理机制。
2、重建教研制度,确保教研实效(1)、常规研讨
教师发展的关键需要以学校为依托,应立足校本教研,坚持“教学、教研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修为主,以教研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将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确保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要求每位老师做到:《1》每个教师一本校本培训专用笔记本,在培训中认真做好笔记。《2 》教师每学期每人听课至少达到10节,互听互评,听课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讲课教师交流,教师们取长补短,真正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执教老师教后及时反思,要求全校教师必须参与听课、评课,做好评课记录,及时评课交流,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
(2)、集体备课
我校改变了传统的备课形式,实行开放式备课,即把教案改为学案,采取集体备课之下的分任务备课的形式,老师们总结、交流、反思每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增强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改变教师以往孤军 4
奋战的备课和教学方式,引发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做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3)、实践反思
通过课题引路,专家引领、骨干带头,立足课堂教学,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切实加强“三课”(课程、课堂、课外)指导,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不断深化“三法”(教法、学法、考法)研究,关注课堂,继续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使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在研究中有机的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同时鼓励教师从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小课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文章,踊跃投稿,以撰写较有价值的经验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随笔等提升理论水平。
三、创新形式 形成教研特色
我们在研讨中以问题为纽带,以案例为载体,以常态课堂教学情景为资源,以理论为支撑,创新形式,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1、改变校本研讨课方式:
对新教师(参加工作不足五年)采用听课—评课—再听课—再评课,不打乱其教学进度,集中与单个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课前备课,5
课中调整,课后反思等重要环节,进行实践指导。通过推门听课、随堂听课等“现场培训”,促使新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不管是学校的日常研讨课还是新教师的成长课,改变单一的评课方式为评课加“问课”的方式,即通过对课例的问和答讨论,促进教师的反思和改进。以问促思,完成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以问促学,实现倡导的新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相融。以问促改,实现所倡导的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给教师提问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后提问交谈;另外一种是给教师写“留言条”——把问题写在上面,留给老师一段时间思考,作书面回答,然后,找时间交流。
2、重新组建年段备课组:
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要继续以年组为单位兴研究之风,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每年段设置语数备课组长,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堂实践,把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的交流讨论随时随地的记录,再于学校的集体教研中进行研讨、整合、整理。使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推行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同课异构”要突出听课、评课后的反思和“二度教学设计”。利于教师开展集体教学研讨,尤其是同年级备课组教师之间的研讨,体现教师集体智慧,体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缩短了活动开展的时间。我校计划同课异构不仅是同一课同年段的不同老师、也可以是不同年段的老师、甚至是不同校的老师。
4、积极举办各种教学活动
定期开展课改实验的专题研讨,积极参加、承办、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观摩活动,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更为校本教研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通过碰撞与交流,不断交融智慧,深入思考,互动互补,逐渐形成集体认同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育理性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5、坚持课题实验研究
《追求有效课堂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实验研究,继续将课改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坚持以课题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7
让教科研工作成为课改工作的助推器。在课题中锤炼,力求一个主题,多种思路;一个话题,多种声音;一个课题,多种设计,以参与求体验,以激发求智慧,以此铸就老师们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敢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四、扎根课堂,落实校本教研
课改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问题是来源于课堂,植根于课堂,还原于课堂,运用于课堂。因此,校本教研的生命在课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呢?
扎根于课堂的校本教研,要做到“实、活、新”,真正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实”是指校本教研要务实。校长是研究负责人、教师是研究主体、学校是研究基地、教室是研究室,让教研遍及学校各个角落。
“活”是指校本教研形式的多样化、重视经验的积累和交流,并且能够灵活地去尝试、运用。“校本教研”应该是教学的活水之源,而且最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新”是指校本教研要贵在创新,形式、方法、内容,有创新才有生命。
“千里之行使于足下”,我们将扎扎实实的研究、探讨、合作、交流、互助,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搭建一个平等、和谐、共同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校本教研中发展,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完善,学校在校本教研中提升。通过校本教研,建立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