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学习总结
站在巨人肩膀看世界
——北大学习总结
北大是我一直向往学习的高等学府,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真的进入北大学习了,这要感谢尹院长,是她让我那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真真切切的现实,让我有机会与知名学者们面对面的交流学习。
这次北大学习的收获可以说是盆钵满溢。
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二是“程之范教授90华诞暨医史学科成立65周年庆祝会”,三是第四届北京大学医学人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
在“第六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医师执业精神及卫生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例如: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处长石光、《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杜治政等专家从管理体制方面就中国卫生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哥伦比亚大学职业研究中心教授David J.Rothman就美国降低卫生保健成本支出的努力及利益冲突等方面对美国的卫生政策做了介绍;北大医学部人文学院院长张大庆从中国历史文化视角解读了《中国医师宣言》的颁布意义;中华医学会办公室主任王永明就中华医学会对促进医师职业精神的作用做了报告;会上北大医学部人文学院副院长丛亚丽、我校孙传福教授等多位专家就中心资助课题做了课题答辩与中期汇报。专家们独具特色的科研视角与创新观点,让我有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感觉,尤其是研讨会中的圆桌会议,专家们各抒己见,激烈的讨论,使我丰富了知识,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看问题。
程之范教授90华诞暨医史学科成立65周年庆祝会上,程老教授鸿厚诙谐的个人历史生涯回顾,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家”的人生修养是怎样的超凡脱俗,相比之下自己是多么的凡俗轻渺。意蕴深远的医学人文影视鉴赏,让我明白疾病缠身的病人不仅仅需要医生们给予身体上的救治,更需要精神与心灵上的安慰,使我对患者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有了更进一步思考。
培训班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各位老师独具特色的授课风格让我真正的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医学与哲学》的赵明杰主编介绍了文章撰写要求与审稿过程,使我明白了如何去写文章,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被收录发表;王一方教授的“生死哲学与文学”让我对“生死哲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Kirk,Smith教授的讨论式教学课上,我们就中美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探讨,使我对国内外的医学生学习有了进一步了解;王红漫教授的“哲学社科基金标书撰写”教会我们如何撰写科研标书,做好科研设计;赖立里教授的“医学人类学是什么”让我了解了一种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张大庆院长的“医学人文学科群:现状和走向”使我对人文科学有了新的认知与思考;洪炜、胡林英、王岳教授们的案例教学更是教会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这次学习过程中专家、老师们给了我思想的启迪,给了我知识的丰富,同时北大深厚的百年校园文化更是熏陶感染了我。楼兰雕砌的校园建筑印证了北大的悠远历史,新华气派的现代建筑展示了北大的蓬勃发展,校园里学生们流利的英语交流更是让我羡慕与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我知道仅有自省与反思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前进与提升。我会努力学习,丰富文化知识,提高素质修养,使自己由井底之蛙变成一只能够在空中展翅翱翔、俯瞰大地的雄鹰。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说这次北大学习将改变我的人生。
站在巨人肩膀看世界
——北大学习总结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梁廷燕
第二篇:北大学习总结
北京大学校长高级研修学习体会
北京大学是中国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她耀目的华彩是我难以触及的,走进北大的课堂也是难以想象的。感谢福田区教育局领导,让我们这些长期在基础教育战线上工作的老师们有机会走进北大,成为北大的一名短期学员。坐在北大的教室里,聆听大师们的教诲,领略中国顶尖大学中学者们的风采,充分享受着“心灵的鸡汤”。
15天的学习,北大教育学院培训部安排了《中国国情分析》《 阅读,与经典同行 》《创造学校公共生活与学校文化》《美不胜收是京剧》《中国传统画之境》《给基础教育以一个灿烂的未来》《完善自我,积极应对》《学校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解读学校文化》《佛陀与佛学》《人力资源管理》等22个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此外,我们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聆听了室内音乐会,看了京剧《曙色紫禁城》,参观了北大校史馆、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圆明园和清华大学。给我们授课的教授、专家学贯中西、见解独到,大师们的铮铮风骨、坦荡情怀,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在思想、学术(科技)和文化领域“登高望远天地宽”的心旷神怡。
一、感受北大文化
无论谁走进北大这个古朴的校园,都会被她美丽的自然风光迷住,都会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北大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北大的校园文化有:心系天下、爱国爱民的政治文化;爱之发微、迢迢远照的道德文化;民主科学、薪火相传的学术(科技)文化;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践文化;知识起家、文化创新的创业文化;还有多种多样的文体文化、网络文化、社团文化、院系文化和组织文化等。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透过北大的校园文化,我看到了北大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
学术是北大的灵魂。薪火相传的学术,构筑起北大往日的崇高与神圣,也续写着北大明天的光荣和梦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北大传承不衰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熏陶下,形成了北大人面对挑战敢为先锋、永不退缩的独立人格精神。无论是从给我们讲课的教授们身上,还是在校园里结识的退休高教授、心理学骆正教授身上,都能感受到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传承。
二、领略大师风采
在北大学习,认识了北大,感受了北大。北大的光辉历史、伟大精神、勃勃生机和宏伟目标,震撼人、启迪人、激励人。一百多年来,这里聚集了众多的著名学者、专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涌现了大批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孙家鼐、蔡元培、梁启超、鲁迅、李四光、胡适、叶圣陶、林语堂、徐悲鸿、朱光潜、华罗庚、钱伟长……北大昔日的辉煌,在于她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昔日的北大铸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即锐意进取、奋不顾身和敢当先锋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营造了一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氛围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
在北大学习,有幸听到著名教授学者的授课,零距离接触到这些赫赫有名的专家学者,很受教育和启发。他们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我们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教授们都没有架子,平易近人,与我们交流诚恳耐心。他们讲理论深入浅出,批时弊一针见血,做研究严谨求实,不畏权势,不附风雅,敢于坚持己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北大教授学问的博大精深,对事业的孜孜追求,让我们领略到了北大学者们精神风貌和大师风采。
三、拓宽知识视野
这次有机会来到北大学习,安排的课程和讲座都是拓展知识,扩大视野的,十分新鲜和富有挑战性。求知要讲究方法,有人教诲和无人教诲,效果不一样;有名师指点和无名师指点,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的北大,是一所著名学府、知识殿堂。这里大师云集,学子聪慧;这里专家讲座,名流演讲;这里信息汇聚,学术自由;尤其是,这里有光辉的历史,凝重的文化等。在北大求学,聆听教授们的演讲,接触最前沿的科学与思想,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花同样的时间,甚至更少时间,就能比在其它许多地方学到更多的知识,吸取更多的智慧,解决更多的疑惑,进而我们就能站在较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有益的。北大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15天,但让我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在我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增加了一段让我魂牵梦绕的经历,它也让我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一次感谢北大教育学院的领导和老师,感谢陶老师(班主任)对我们的关心帮和助,感谢所有为我们上课的教授,谢谢您们!
第三篇:北大讲话学习总结
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的讲话
——— 学习总结 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总书记说: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
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这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总书记还对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了几点建议: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是当代青年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健康成长、建功立业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姓名:乔双利
日期:2014.5.9
第四篇:北大培训学习总结
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
人生中就是这样,每一次的学习就是一次实践的机会,每一次的实践就是一次挑战。9月21日-25日,根据单位安排,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XX行XX省分行中高级管理人员及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能够参加此次培训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同时也感谢行领导给我这样一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这是自我参加工作以来参加过的培训中质量最高,培训内容最系统,组织管理最完善,收获最大的一次培训。感谢为筹备此次培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感谢每一位授课老师精彩的授课,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够走出来,汲取各位专家学者的“营养”。此次的培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基础,道德水准,业务修养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教学风范,令人高山仰止。他们课堂上那种浑然天成,对比鲜明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脑海里回映还是老师们信手拈来的精妙发问,形象生动的讲解,令人如沐春风。在丰富学员业余生活方面,主办方也做了很多工作。北京大学作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学,其百年的积蓄,文化是相当深厚的。为了让广大学员了解北大,主办方彭老师带我们在北大校区内进行了参观。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被北大的文化思想深深的吸引住了。
在北大不仅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交到了很多朋友,认识了许多全省各地的同仁,开阔了眼界。晚风拂过的湖面泛起了涟漪,柳枝随风摇曳。在达园湖畔的联谊活动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和同仁们的游戏互动过程中,我了解到我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通过团队的努力才能使工作顺利完成。这次联谊活动不仅丰富了学员们的业余生活,更拉近了学员之间的距离,使友谊更加牢固、更加长青,以及在此之间迅速凝聚的团队精神,这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将会受益匪浅。
回到工作岗位的这几天,我也在回味这5天学到的东西,感觉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必须在工作中不断的努力来提高能力、弥补不足。不管做什么事情,什么工作,对待任何事物都要用一种努力认真的态度去做好它。最主要是要靠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素质,技能,决心。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必须凭着认真仔细的态度做好每件事。另外还使我重新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懂得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挣了多少钱,而在于在自己的岗位上能为公司,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这才是我在我自己岗位上所能体现出的价值。自己本身的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对工作的态度,认真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努力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才能不断在自己的岗位上前进,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回首培训历程,我感觉非常地充实,这次培训令我终身难忘。5天时间有限,培训课上不可能讲得太多、太具体,但我将根据这些精髓发散性学习,相信会对我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总之,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理论素质、思想观念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今后,我要把握住各种学习的机会,本着做一名小学生的态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身边的同志学,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锻造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就一个合格的银行人员。
第五篇:北大学习感受
北大之行,寻找有意义的生命
2012年的暑假,注定是个不平常的假期。这一个七月,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学习。重温大学课堂虽然只是短短十天的事,十天内带给我的感受却足以影响长久。回忆半个月前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北大的一幕幕,恍如一梦,梦境却真实,那时的震撼还在心头。
初进北大,从西南小门进去,经过女生宿舍、饭堂,穿过林荫道,感觉没什么特别,甚至站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前面照相时,我还嫌这讲堂的名称在照片上显得不清楚,不够大气。然而,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逐渐体会到,这正是北大魅力所在——不张扬却内涵深远,正如许许多多北大的教授。
北大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当然是教授们的魅力。在到北京之前,一位参加过北大研修的老师告诉我们,她在北大参加研修的时候,正是学生上学期间,听课的教室里除了参加研修的学员,还挤满了北大学子,因为很多教授的课,是北大学子们向往又在平时难得聆听的。我对这种状态充满好奇,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教授,能吸引这么多的学子。
从第一节课杨虎老师的《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开始,我就被吸引了。杨虎老师从北京看北大讲起,将北京的历史与北大的历史娓娓道来,让我对古都的历史又加深了一层了解。这一课如同一幕大戏的序曲,预示着我们在其后的十二次课是愈加精彩绝伦。
自称“40后”的王其文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用庞大的数据,带领我们认识数字中国,教大家从经济发展的数据看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我想也许许多老师和我一样,看着一张张图表一串串数据,感觉有点晕,但是我非常佩服他六十多岁高龄,站着讲课,一张张出示着他亲自整理的几百页的幻灯片数据,亲自设计的EXCEL记事本还特意展示给我们看,教我们使用。试问,我们在一线的教师,有几人会?
尚俊杰教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未来教育》,给我们介绍了非常多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想不到的速度会出现”,他提出:技术的改变是表面的,深层问题是技术使21世纪的青少年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不能进行教育流程再造?这些问题,发人深省。
王余光教授《中国经典名著的选择与阅读》,让我认识了传说中的有些“老学究”式的固执可爱的老师,他用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何为经典、为何阅读经典,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名著,如何去阅读名著。他对经典的研究令人折服,他力挺读经典要读纸本书,他带着个人主观色彩的一些评价也让人捧腹,比如说对武松个人的分析,然而,这正体现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踏着风雨来的李彥教授,让我了解什么叫智慧与美丽的化身。事实上,这节《化学的魅力》对我而言,像是在听天书,一个个字、一个个符号我都听得懂看得懂,可是把它们一串起来,我就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了。然而,我对她在学术上的钻研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深深地记得李彥教授说了一句话,如果能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成为自己的职业,同时又获得报酬,那何乐而不为?是啊,热爱工作,应该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才能升华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成就感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工作的愉悦。
李四龙教授《佛陀与佛法》,让我这个心中有佛祖,却不知佛祖何来的人,对“佛”有了新的认识。他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决定人生,了解了十二缘起,人痛苦的根源皆是因果报应,苦乐皆是自作自受。上午才听完佛法,下午就接受西方交响乐的熏陶,李小龙教授一节《走近西方音乐》,让我大开眼界。从前只是耳朵听听,现在我的第一次去了解交响乐的历史,了解交响乐团,了解歌剧艺术及欣赏礼仪,第一次知道应该如何去聆听《命运交响曲》,如何去欣赏《卡门》。钱瑞琴教授的《中医与养生》阎步克教授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同样都让我对这些领域加深了认识。
雷兴山教授的《考古周公》、张逸娟教授的《感受京剧魅力》,最初看到课程表的时候,我看着这两节课的课题,心想我会不会在这两节课上睡着了,然而,这两节课,正是让我内心震动的课中其中两节。雷兴山教授谦虚地说他不会上课,只是来讲他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一边感叹古人造墓的同时,一边敬佩着雷教授对考古工作的热爱。张逸娟教授一开篇的全班齐唱《智取威虎山》,就把我这个一直不听也听不进京剧的人,撩拨起了对这门艺术的兴趣,以至于能饶有兴趣地看完了后来安排的文化体验观看京剧《玉堂春》。六十多岁的张教授,在课堂上的亲身展示,或讲或演或唱,无一不显示着她深厚的功力,令人钦佩。
著名的曹文轩教授,似乎出场就在抨击,然而在三个小时的课堂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文人对历史文明的尊重与景仰,对现实社会中美的缺失、感觉的缺乏、中国文明的衰败的批判,他崇尚美的力量、文化的人性化、对感觉的追求,他现场给我们讲述的童话故事,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感觉丰富性强,人生相当于多一倍的生命时间”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节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课。
说程郁缀教授的课是压轴大戏一点不过分,一个传说中的不让学生上课走动,还曾经把一个教育局长赶出课堂的“老头儿”,会上什么样的课呢?我庆幸自己坐在了教室的前排,才得以清晰地聆听程教授的精彩讲演、看到他行云流水般的粉笔字,他的课,是耳、眼、心灵三合一的美的感受。程教授既是在讲诗词,又是讲历史。他既是授业,又是励志,还是劝诫。他告诉我们老师的主要天赋在于爱,要爱讲台,爱学生;他告诉我们报答父母之恩是小报恩,报答祖国报答社会报答人民才是大报恩;他鼓励我们要留下一个第一,要载入一部历史;他提醒我们永远不变的身份是人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对父母要及时感恩,常回家看看„„
十三节课的文化大餐,让我充分领略北大教授的魅力,我从他们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们对北大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他们自豪地说,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我们有中国最好的文科和理科;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自信,他们思想自由、敢言敢讲、幽默风趣、见多识广、与时俱进;对社会的责任感,以拯救苍生为己任,不止一位教授在课堂上呼吁大家要保护历史,保护文化,传承文化;治学严谨的态度,对我们普通的教师也毫不敷衍。我认为,他们的人生是精彩的,也许有些教授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谱写了最有意义的生命,非常幸运的是,这样的生命,让我遇见了。
记得在开班典礼中,北大教育学院的高老师就告诉我们,北大的课堂是“来者不拒,去
者不追”。现在回想起来,终于领会了这句话。要有怎样的大气,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工作中,那些上课不听课的孩子,不完成作业的孩子,问题是出在孩子身上,还是我们身上?如果我们也想成为这样的大家,必定也要有如北大教授们一样的精神。
有人说,生活,只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会隐形,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穿梭于精神所构筑的世界,在那里攫取罕有的体验,再用文字加以注释。而这种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半月前,我生活在别处,感受那里的精神构筑的世界;如今,我回到了生活的原点,然而,这个原点,应该被赋予新的意义。人不可能永远处在激情澎湃的听课状态,在学习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其中真谛,怎样让自己短暂的生命过得有意义一些?我想这是北大之行带给我的问题,我将去努力去寻找,希望自己能度过有意义的生命。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