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参观总结

时间:2019-05-12 02:0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大红楼参观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大红楼参观总结》。

第一篇:北大红楼参观总结

北大红楼参观总结

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很普通。而实际上,当我们们从正门进去之后,我们完完全全被我们所见到、所感知的一切震撼了,从头到脚,由内而外的震撼,全面的,彻底的……

当我们看到仅仅是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们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抑或一个纪念,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的是我们由此而感到的一切,是这里的一切让我们感到,我们应当受到这样的震撼……

首先是这栋楼的状况,校舍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接下来是阅览室,这间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们的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们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下面是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其实,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是在这里展出的东西令我们实在向往,我们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众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们想,也许仅此一例。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的、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这是一个学校的学风,也是一个国家的学风,我们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争论,我们们需要他们!这使我们们感到,在这样的学府中,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进步是第一位的,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斗争,争权夺利,这里不需要这些,需要是真正的学识,只要你有真正的学识,就可以来这里任教,这才让我们们能够在这些纪念的照片中找到鲁迅、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等,他们的政见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能够服务学生,这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改造了这间学府,更重要的是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拿着精神的手术刀将这个民族的腐朽堕落的坏死一刀一刀割去,这才是这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最重要的原因,而在军政府的办公室里是决不会有这样的进步思想的,决不会!

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爆发的,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十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作为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四处奔走,并在孩子们释放之时带领学校全体教员在校内为之欢迎,我们们深刻感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对于学生的爱护,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孩子们的那种“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进步思想的欣慰,我们想,一个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所学校对于学风的态度。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精神的凝聚力,那这所学校就是一潭死水,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长如果没法为这样的精神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那他就是在亲手将这所学校的奠基拆除。一所学府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台柱,为了捍卫和维护这样的精神,学生们、老师们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抛洒热血,这才是这所学府最值得欣慰的地方。我们们在这样的照片中感到了这样令人钦佩的力量。

第二篇:参观北大红楼有感

参观北大红楼有感

不久前,我们一行人,前去参观五四大街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红砖楼里。起初我并没有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直到知道它是北大红楼,里面蕴藏着一批批仁人志士在这里投身于革命道路,使我不得不对红楼另眼相待。

1918年,红楼正式竣工。同时,在这里也展开了一段有关责任、有关革命的爱国故事。于此地曾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曾是我国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基地之一。当蔡元培当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他就是在红楼里批阅文件,进行革命活动的。李大钊与毛泽东也是在红楼里结识的,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北京大学红楼,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中国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髓的储藏室。这也让我们这些现代大学生更加了解了我党光荣的历史,学习了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革命品格。红楼承载了民主与平等,进步与自由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次旅行,拉近了我与这些革命家心灵上的距离,让我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克服苦难的精神文明,震撼的不仅是我,也是我的内心。

第三篇:参观北大红楼感想

参观北大红楼感想

今日,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参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作为学生运动的核心,北大,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精神的凝聚力,那这所学校就是一潭死水;一所学府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台柱,为了捍卫和维护这样的精神,学生们、老师们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抛洒热血,这才是这所学府最值得欣慰的地方。我们在这样的照片中感到了这样令人钦佩的力量,即使在日占时期将校长换作是周作人也丝毫没能改变这所学校所应拥有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我之所以钦佩北大的最为充分的理由!

我们从这里的每一扇走进屋子,环绕一周然后再走出这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气息——平等与民主、进步与革命。吸纳女学生、开设体育课、设立进德会,所有的这一切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这个民族能够继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下去的理由。只要这几间屋子的气息没有淡去,那么这个民族就还有可能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而实际上,这里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足足持续了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漫步在红楼,用身体与心灵来感受这片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蔡元培、胡适等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生活工作过的土地。正是在这里,我们从这些现代中国新文化巨人们的身上重新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气韵。回顾那段坎坷而又精彩的历史,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潮的波澜壮阔。

第四篇:参观北大红楼所感

参观北大红楼所感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穿过车水马龙的五四大街,我们来到了位于沙滩的北大红楼。走进院落大门,正对的是一座四层坡屋顶建筑,红色的砖墙,红色的窗棂,红色的铺瓦与挑檐,四根历经风吹雨淋的水磨石立柱门廊傲然竖立。眼前这座建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沧桑而庄严,历经百年(建于1916年),它已失去往昔的风采,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北京,显的似乎其貌不扬。然而,当我再次走出这座建筑时,我被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所震撼,折服。回望这座历史遗迹,我肃然起敬。

北大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们发起的爱国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旧思想,旧文化;在这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激励着革命先驱用青春点燃了新文化的火海,开辟了中国未来的新道路。

走进北大红楼,前厅内竖立着一尊栩栩如生的铜像,这是为纪念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而设立的。在第一间展览室内,陈列了有关蔡元培先生的许多珍贵物品,有蔡元培先生(1986年—1940年)就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有他提出“兼容并包”教学思想的手稿。听了讲解员的讲述,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北大的改造,在接到任命状时,有人劝他不要去北大任职,因为当时这里为京师大学堂,学生多为官绅子弟,学风懒散,很难整顿,还会吃力不讨好。但是,蔡元培先生义无反顾执意来到北大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学风,整顿学员,聘请教师,开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打破了限制平民学生上课的规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同思想的人可以同时在一所课堂上相互争论,探讨。这种“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接受进步思想,改革教育旧体制开启了先河,我也为蔡元培先生不畏艰辛做出的执着努力而深深钦佩。

沿着高高的走廊往前走,两侧分别是“五四”风云中学子们上课的大教室

和馆藏书库。接下来是毛泽东同志工作过的新闻报刊阅览室,迎门而立的是一张斑驳的旧书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当年,从长沙来京的学生毛泽东就坐在书桌后面,平日里,他在这里登记阅览室新到书刊和前来阅览的人的姓名。那时,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月薪只有八块大洋,勉强维持一个人在北京租房吃住的基本生计。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毛泽东同志认真工作的闲暇之余,翻阅大量报刊书籍,如饥似渴的学习新文化,探索新思想,分析社会,了解中国。在北大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在各种思潮,流派撞击和融合的激流中,在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追求真理,积极探索的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论信仰,成为了一名坚定地共产主义革命家。

走到一楼西侧,有一间是有关陈独秀(1879年—1942年)的展室,里面也有一尊铜像,与那时长袍马褂的先生相比,一身西装,饱学西学的陈独秀的新青年形象脱颖而出。墙面上的展物中,有还原了当时《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一些宣传新文化的画册。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在《新青年》这块阵地上,陈独秀等人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正如陈独秀遗留的诗句:“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种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浩然正气,自强不息,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革命前辈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敬仰。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参观北大红楼不仅仅为了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用“心”来感知红楼的脉搏和精神。在国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时刻,革命先辈用火红的青春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方向;他们以满腔热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如今,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党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推广开来,使之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有担当,要扎实学好本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胸怀全局,放开思路,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前,我国正

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和谐稳定,同时,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这就更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的去认识,撇清迷雾看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当下所处的发展方位和阶段坐标。“知中国,服务中国”,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第五篇:北大红楼参观体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姓名:孙卉卉 学号:14291091 院系:29系 班级:142915

联系方式:***

这张图是在我进入红楼后,翻看留言簿的时候,转头看到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女来北大红楼参观完走出红楼的场景,她们刚和工作的阿姨聊完,说还会经常来。

透过门可以看到北大红楼的大门和换票处。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原图中格外醒目,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生生不息传承的力量,令人动容。右边宣传报上先生们的身影和百年后来访者的身影相映,这就是传承吧。拍的时候怕来不及拍下这一幕,所以没有调整好相机,这是缺点。

先生回来

——沙滩百年后,流云四月天

2015年4月25日周六,我独自前往了北大红楼。

在前往北大红楼之前,我本来是把这次出行当做一次课业任务,或者说一次了解近代史的契机,并未有多么憧憬向往,只以为是一次浅尝辄止的学习而已。可是北大红楼里的人和境真正触动了我。

下了公交环视一周,虽然是第一次来,还是认出了背向我的北大红楼,在门口还有一些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的集体前来参观的学生,用学生证换票后径直走入北大红楼的正门,映目的是写着“先生回来”的墙报,这才知道“先生回来”是一场三年五地展,从北京开始,在深圳、台北等地巡回展出,最后又回到了北大红楼,很幸运的,我赶上了这次展览,展览通过视频、实物、照片、海报等形式从各方面讲述了蔡元培、胡适、马相如、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位先生的一生。

绕过山重水复,先生回到红楼,为红楼增加了轩昂的气度,这场铺展开十位先生生平的展览,像是从民国寄来的信笺,红楼说“我们不拘一格地请回他们,不为能建树些什么,只想能保留些什么”,感动令人泪落,先生们的背影,正是一个民族的正面。

这是怎样的十位先生呀,在暗夜中秉烛,照亮一方独立自由的天空,先生们知道学校能消灭监狱,知识能抗衡独裁,行动能打破专制。并且身体力行,于是,权柄下的学问风采熠熠生辉。我们怀着敬意,正像那句话: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们说: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古人来。我虽错过了春日,重温重楼,感动依旧。

除却先生们的精神,北大红楼里的普通人和物也令人在细处感动,馆中工作的阿姨们对到来访客闲谈言语极为亲和,热情指点我还可以去前边的展览,对汉服也交口称赞。在室内拍照时,和同样怀着敬意的来访者互相微笑点头问好,这些温暖弥足珍贵,每每想到都让人心情愉快,又相信信念与爱。

在前往北大红楼参观前,我先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了解了有关的近代史知识。在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先生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从此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五四运动时,北大的学生从北大红楼出发,举行示威游行,此后,北大红楼北面的广场多次成为北京学生进行革命运动的集合地点。北大红楼深深浸染了革命的红色。

红楼成名,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九一五年九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新文化运动,并揭开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宣战,蔡元培先生作为教育家在1917年7月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红楼办公,按照西方的大学模式和教育方针对国立北京大学进行了整顿和改造,提倡开放民主的新文化新精神新思想,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包和平共处学术民主,北京大学形成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成功孕育了五四运动,撒播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此后,毛泽东曾在此处工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思想家,毛泽东本人也从支持无政府主义进化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支持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都曾经在此任教,并且发马克思主义之先声,北大红楼一度成为北方革命活动的中心。北大红楼作为一个载体,一直传播着新文化、新思想,培养了很多有志参与革命的新青年。在今天,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就设在北大红楼,供人缅怀前人,追忆功勋。

北大红楼的建筑形式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是北京民国时期的典型建筑。建筑的主体用红砖建成,所以被人们称为北大红楼。在半地下室设有印刷厂,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先进的报刊杂志就是在这里印刷出来,将先进思想传播于众的。北大红楼的一层曾经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所在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为了保持旧址的特色和原有的格局,对图书馆的旧址进行了复原,开辟了陈独秀先生和蔡元培先生的专题陈列,依旧保持了五四时代的氛围。

这样的北大红楼最让人敬佩,它不用如其他纪念馆那样簇新繁丽的装饰粉刷自己,不用华美的海报宣传标语宣传自己,他只是无华的用静默诏示自己的存在,安静却沉重的历史味道在其中缓缓孕育,将这份心境带给每一个来这里的行人。

静静思考品位蔡元培先生和陈独秀先生的一生,总是敬佩他们的文人胸襟和道德风骨。蔡元培是近代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自由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他婉言谢绝了浙江省长一职,前往北京,赴任北京大学校长,意在通过教育着手,使中国转危为安,通过教育来救国。蔡元培主张:教育创制要抛开个人的偏见和党派的立场,给教育一个独立的发展空间,以实现百年大计,教育事业完全应当托付给教育家,不受政党教会的影响。就任之后,平等待人,一扫尘俗风气,知人善任,在国内选聘名师,不分派别,不问师从,聘请仅有高中学历、年仅二十四岁的梁漱溟为教授,请王国维以通信导师的名义来北大教书。对于不合格的教员,坚决清退,甚至不惜受到外交部的质问。甚至连反新文化运动的黄侃和辜鸿铭都愿意为之效力。黄侃说,余与蔡孑民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陈独秀评论蔡元培,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胡适也称赞道,蔡公是真能做领袖的。他自己的学问上的成绩,思想上的地位,都不算高。但他能充分用人,他用人的成绩都可算是他的成绩。蔡元培先生是一个出色的领袖,任用人才即赋予全权,不会再干涉过问,如果有困难,又负起全责,如果成功,把功劳归于主任之人,这样子尽人之才,才真正成就了蔡元培先生自己。用八个字来概括蔡老观念和贡献,我想应该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在北大红楼经过一年的修缮后,不仅恢复了旧貌,还复原了蔡元培、陈独秀的办公室,在蔡元培办公室里竖起了蔡元培的铜像,蔡元培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北大自己创办的校刊,文件陈列如仪,宛若主人犹在。在陈独秀的办公室里,笔架、家具一如上世纪初的情形,桌子上甚至还有新青年的草稿。

陈独秀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民主科学与文学革命,反对旧社会的礼教与腐朽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后来前往上海,成立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两人在五四运动中精诚合作,共同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流传一首嵌名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星照古今。”陈独秀撰写了许多革命性的战斗檄文,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能救治中国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学术上的黑暗。多次被捕都不能动摇陈独秀的决心,陈独秀与一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时代记住了陈独秀。

遥想当日盛景,追忆前人功勋,不禁心驰神往。这幢建筑深深浸染了这种活的思想,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当时是多么难得,保皇党和革命党共存,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一件事,在这里却成为了一种现实。红楼本身就是一个承载者,承载见证着一段光辉灿烂而又烽火连天的历史,文化碰撞的魅力在此交融。

漫步在北大红楼,回顾那段坎坷的历史,蓦然明白了“岁月易逝,精神永存”这句话,平等,民主,革命,进步。在这里能找到新文化运动巨人们体现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拼搏精神,波澜壮阔。

同时这是一个有着光辉革命历史的地方,地下室是印刷厂,一层为图书馆,二层是校内行政部门和大教室,三层四层都是教室,现在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有参观区,分为一层的红楼旧址、院内平房展厅两个部分,展陈面积约三千平方米,蔡元培专题陈列和陈独秀专题陈列在红楼一层,在平房内还设有名为新时代的先声的陈列,全面展示了新文化运动感,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只允许参观一层,甚憾。

北大红楼不像天安门那样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不像万里长城那样壮阔辽远,但北大红楼的历史价值却不逊于他们,北大红楼或许在知名度上比不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鸟巢中华世纪坛前门王府井步行街西单商业街,但是他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意义却赋予了他价值。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让沉睡的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北大红楼是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的见证。静立在五四运动前夕北大学生写条幅的房间,感受百年前先辈们对家国的热爱,竹竿横斜,标语散落。

棕红色的木质地板,时隔百年却仍然光洁可鉴,走上去“咚咚”的回声让人心安,楼内陈设无不给人一种厚重而静谧的力量。

在今天,京师大学堂北大红楼等北大旧址情境不容乐观,北大红楼只开放了一层,以上变成了国家文物局老干部活动中心文物交流中心的办公场所,京师大学堂更是不堪,取而代之的是出版社旗下的华育宾馆,京师大学堂不仅原本的红门在文革间被拆除殆尽,现在也只剩一个牌匾能折射往日的光辉了。北京大学的老学生们感慨,老北大已经不是原来的北大了曾经是中国近现代史民主科学启蒙的圣地,如今北大旧址建筑群已经几近凋零少人知晓。取而代之的是宾馆酒店餐厅和党政机关办公场所。老人们梦里的北大不再。

也许我该庆幸,在尚存的北大红楼一层还能瞻仰前人,缅怀光辉历史。希望这份感动能给予更多的人,让人们群众在北大红楼了悟一种历史的情怀。

离开北大红楼,眺望这幢1918年建成的五层老楼,感慨非常,我在北大红楼得到的远比我期待的要多,在不久后,我还将带着新学到的知识造访红楼,期待红楼给我更深的共鸣。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们说: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古人来。我虽错过了春日,重温重楼,感动依旧。

下载北大红楼参观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大红楼参观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活动体会[参观北大红楼】(刘意如)

    活动体会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到北大红楼去参观,一路上和大家有说有笑的到了北大红楼。 到了五四红楼,导游阿姨为我们介绍了北大红楼的历史,导游阿姨说,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清末京师大......

    北大红楼观后感2011.5.26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广大同学更加了解......

    参观红楼有感范文合集

    参观红楼有感 今年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百周年,这在样一个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时刻,借着党课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契机,我们小组于11月21号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进行参观学......

    参观“红楼”有感

    参观“红楼”有感——中国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摘要:五一期间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在纪念馆中的见闻引发了我对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考。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

    参观红楼有感 (推荐5篇)

    红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1号),因主体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又称“红楼”。 武汉红楼作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记陈列馆”.昔日见证......

    大学生参观红楼的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支部: 周六的上午,我们小组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从学校出发来到红楼,红楼周围早已不是当年的残砖破瓦了,四周环绕着高楼大厦、花园锦簇,但红楼本身依旧是红砖绿瓦,依旧散发......

    2012年党员参观红楼思想汇报

    2012年党员参观红楼思想汇报敬爱的党支部:很荣幸有机会参加红楼的参观活动,我们小组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从学校出发来到红楼,红楼周围早已不是当年的残砖破瓦了,四周环绕着高楼大......

    参观漳州芝山红楼有感 1006字

    参观漳州芝山红楼的实践体会 我们到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伟人精神,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又称"芝山红楼"。1932年4月,中国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