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大红楼观后感2011.5.26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广大同学更加了解我党的光荣历史,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革命品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树立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在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日语系党总支于2009年5月9日下午,组织全系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团员和青年教师,由辅导员郭巧玲老师带队,共110余人,赴北京大学红楼进行了参观学习活动。
五月的北京鲜花竞艳,生机盎然。下午1时,日语系110余名师生集合,共同乘车前往北大红楼。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红楼在重新装修后更显沧桑、凝重。90年前的5月4日,就在红楼,北京的青年学子,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发动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学生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从此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为了祖国的建设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如今,日语系师生来到北大红楼,共同重温那段历史,共同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同学们首先跟随讲解员进入到各个展室参观。参观中大家目睹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士的书信手稿、《新青年》原件和大量珍贵的照片,还参观了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办公室旧址和新潮杂志社旧址复原地,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图书阅览室等。同学们一边认真听着讲解,不时按动手中的相机快门,有的还将所见所闻记到本上。其中,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新潮杂志社旧址中,大量悬挂的五四运动标语、条幅等恢复了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原貌,使同学们仿佛回到1919年。在多媒体影片放映室,有关五四运动的纪录片更是生动地还原了那段岁月,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系统地回顾了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的历史。
参观结束后,全体同学在红楼前集合,面向鲜红的党旗、团旗,分别进行了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重温入团誓词活动。随后,日语系青年教师代表李所成、宋刚和08级新生代表谷雪妮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后感言。他们一致认为,此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不仅重温了历史,给大家带来了震撼、思考与回味,同时还让大家重新从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在历史的坐标轴上,体会与理解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日语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郭巧玲同志作了总结发言。她说,此次活动是日语系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近年来较大规模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活动,这次活动为全体参加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希望广大青年同志要以五四运动的先驱为榜样,以革命前辈的伟绩激励自己,牢记誓词,将誓言转化为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行动,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五四精神。
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北大红楼”名副其实,红色砖墙、红色窗棂。走进四根水磨石立柱支撑的悬挑式平台下的正门,是一个不大的前厅。走过去依次是图书馆、登录室、编目室改作的不同展览室。
在这样静寂的环境中,会引发你细细地去品味,认真地去思考。掐指算来,今年恰逢“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北大红楼”培养起来、走出去的前辈们,发起的爱国运动掀起的狂飙猛烈冲击了封建主义、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而民主、科学的旗帜从此被高高擎起,那向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奋进的浪潮,是永存的。
久经风吹雨淋的这座“北大红楼”(建于1916年——1918年),“北大红楼”名副其实,红色砖墙、红色窗棂。走进四根水磨石立柱支撑的悬挑式平台下的正门,是一个不大的前厅。走过去依次是图书馆、登录室、编目室改作的不同展览室。今日是休息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高高的走廊内十分安静。在这样静寂的环境中,会引发你细细地去品味,认真地去思考。掐指算来,今年恰逢“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北大红楼”培养起来、走出去的前辈们,发起的爱国运动掀起的狂飙猛烈冲击了封建主义、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而民主、科学的旗帜从此被高高擎起,那向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奋进的浪潮,是永存的。
位于沙滩附近的五四大街是一条拥有许多光荣的街道,而用一次历史事件来命名一条街道,座落于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它是由蔡元培先生向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的,经过简单的装修以供学生使用。由红砖砌成的北大红楼,散发着探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气韵。
北大红楼是北京城内一座具有极不平凡历史的建筑,因其主体由红砖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红楼落成伊始,她就成为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红楼,红色的起点。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红楼,革命的起点。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第二篇:参观北大红楼有感
参观北大红楼有感
不久前,我们一行人,前去参观五四大街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红砖楼里。起初我并没有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直到知道它是北大红楼,里面蕴藏着一批批仁人志士在这里投身于革命道路,使我不得不对红楼另眼相待。
1918年,红楼正式竣工。同时,在这里也展开了一段有关责任、有关革命的爱国故事。于此地曾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曾是我国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基地之一。当蔡元培当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他就是在红楼里批阅文件,进行革命活动的。李大钊与毛泽东也是在红楼里结识的,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北京大学红楼,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中国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髓的储藏室。这也让我们这些现代大学生更加了解了我党光荣的历史,学习了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革命品格。红楼承载了民主与平等,进步与自由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次旅行,拉近了我与这些革命家心灵上的距离,让我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克服苦难的精神文明,震撼的不仅是我,也是我的内心。
第三篇:参观北大红楼感想
参观北大红楼感想
今日,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参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作为学生运动的核心,北大,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精神的凝聚力,那这所学校就是一潭死水;一所学府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台柱,为了捍卫和维护这样的精神,学生们、老师们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抛洒热血,这才是这所学府最值得欣慰的地方。我们在这样的照片中感到了这样令人钦佩的力量,即使在日占时期将校长换作是周作人也丝毫没能改变这所学校所应拥有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我之所以钦佩北大的最为充分的理由!
我们从这里的每一扇走进屋子,环绕一周然后再走出这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气息——平等与民主、进步与革命。吸纳女学生、开设体育课、设立进德会,所有的这一切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这个民族能够继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下去的理由。只要这几间屋子的气息没有淡去,那么这个民族就还有可能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而实际上,这里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足足持续了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漫步在红楼,用身体与心灵来感受这片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蔡元培、胡适等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生活工作过的土地。正是在这里,我们从这些现代中国新文化巨人们的身上重新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气韵。回顾那段坎坷而又精彩的历史,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潮的波澜壮阔。
第四篇:北大红楼参观总结
北大红楼参观总结
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很普通。而实际上,当我们们从正门进去之后,我们完完全全被我们所见到、所感知的一切震撼了,从头到脚,由内而外的震撼,全面的,彻底的……
当我们看到仅仅是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们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抑或一个纪念,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的是我们由此而感到的一切,是这里的一切让我们感到,我们应当受到这样的震撼……
首先是这栋楼的状况,校舍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接下来是阅览室,这间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们的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们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下面是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其实,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是在这里展出的东西令我们实在向往,我们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众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们想,也许仅此一例。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的、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这是一个学校的学风,也是一个国家的学风,我们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争论,我们们需要他们!这使我们们感到,在这样的学府中,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进步是第一位的,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斗争,争权夺利,这里不需要这些,需要是真正的学识,只要你有真正的学识,就可以来这里任教,这才让我们们能够在这些纪念的照片中找到鲁迅、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等,他们的政见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能够服务学生,这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改造了这间学府,更重要的是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拿着精神的手术刀将这个民族的腐朽堕落的坏死一刀一刀割去,这才是这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最重要的原因,而在军政府的办公室里是决不会有这样的进步思想的,决不会!
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爆发的,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十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作为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四处奔走,并在孩子们释放之时带领学校全体教员在校内为之欢迎,我们们深刻感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对于学生的爱护,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孩子们的那种“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进步思想的欣慰,我们想,一个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所学校对于学风的态度。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精神的凝聚力,那这所学校就是一潭死水,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长如果没法为这样的精神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那他就是在亲手将这所学校的奠基拆除。一所学府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台柱,为了捍卫和维护这样的精神,学生们、老师们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抛洒热血,这才是这所学府最值得欣慰的地方。我们们在这样的照片中感到了这样令人钦佩的力量。
第五篇:参观北大红楼所感
参观北大红楼所感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穿过车水马龙的五四大街,我们来到了位于沙滩的北大红楼。走进院落大门,正对的是一座四层坡屋顶建筑,红色的砖墙,红色的窗棂,红色的铺瓦与挑檐,四根历经风吹雨淋的水磨石立柱门廊傲然竖立。眼前这座建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沧桑而庄严,历经百年(建于1916年),它已失去往昔的风采,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北京,显的似乎其貌不扬。然而,当我再次走出这座建筑时,我被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所震撼,折服。回望这座历史遗迹,我肃然起敬。
北大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们发起的爱国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旧思想,旧文化;在这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激励着革命先驱用青春点燃了新文化的火海,开辟了中国未来的新道路。
走进北大红楼,前厅内竖立着一尊栩栩如生的铜像,这是为纪念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而设立的。在第一间展览室内,陈列了有关蔡元培先生的许多珍贵物品,有蔡元培先生(1986年—1940年)就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有他提出“兼容并包”教学思想的手稿。听了讲解员的讲述,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北大的改造,在接到任命状时,有人劝他不要去北大任职,因为当时这里为京师大学堂,学生多为官绅子弟,学风懒散,很难整顿,还会吃力不讨好。但是,蔡元培先生义无反顾执意来到北大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学风,整顿学员,聘请教师,开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打破了限制平民学生上课的规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同思想的人可以同时在一所课堂上相互争论,探讨。这种“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接受进步思想,改革教育旧体制开启了先河,我也为蔡元培先生不畏艰辛做出的执着努力而深深钦佩。
沿着高高的走廊往前走,两侧分别是“五四”风云中学子们上课的大教室
和馆藏书库。接下来是毛泽东同志工作过的新闻报刊阅览室,迎门而立的是一张斑驳的旧书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当年,从长沙来京的学生毛泽东就坐在书桌后面,平日里,他在这里登记阅览室新到书刊和前来阅览的人的姓名。那时,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月薪只有八块大洋,勉强维持一个人在北京租房吃住的基本生计。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毛泽东同志认真工作的闲暇之余,翻阅大量报刊书籍,如饥似渴的学习新文化,探索新思想,分析社会,了解中国。在北大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在各种思潮,流派撞击和融合的激流中,在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追求真理,积极探索的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论信仰,成为了一名坚定地共产主义革命家。
走到一楼西侧,有一间是有关陈独秀(1879年—1942年)的展室,里面也有一尊铜像,与那时长袍马褂的先生相比,一身西装,饱学西学的陈独秀的新青年形象脱颖而出。墙面上的展物中,有还原了当时《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一些宣传新文化的画册。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在《新青年》这块阵地上,陈独秀等人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正如陈独秀遗留的诗句:“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种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浩然正气,自强不息,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革命前辈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敬仰。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参观北大红楼不仅仅为了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用“心”来感知红楼的脉搏和精神。在国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时刻,革命先辈用火红的青春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方向;他们以满腔热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如今,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党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推广开来,使之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有担当,要扎实学好本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胸怀全局,放开思路,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前,我国正
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和谐稳定,同时,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这就更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的去认识,撇清迷雾看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当下所处的发展方位和阶段坐标。“知中国,服务中国”,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