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读书笔记
《红楼》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1.“此开卷第一回也。”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名书在文首的处理上,手法千奇百怪,各有千秋。而我仍觉雪芹先生在《红楼》首回的处理不得不令人称快。不是《三国演义》的磅礴气势,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迫人心肺,也不是《等待戈多》的荒诞无稽,更不是《十日谈》的颠沛流离,而是小石头的自序,瞬间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消除了读者的陌生感。至于内容,他说的很清楚,是“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结合整部小说,我们发现,那个痴傻疯癫,恣情胡闹却又超凡脱俗的贾宝玉,不正是映衬着几分曹雪芹当年的影子,一番红楼之梦,竟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难怪是“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能再“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功利风气中有如此见地,着实不易。但社会终究是社会,再怎么清高也难免牵扯于世。试想这样一篇巨作怎能不涉时世,怎能不受牵连?特别是在乾隆年间那样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要让这样一本惊世之作走向社会是多么不容易啊!可喜的是,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子早已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他为此所作的工作更是令人扼腕。开篇当即言明,“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骂时怨世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此处尚可理解,然十二回,十三回处删改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品着实令喜爱《红楼》之辈抚颈长叹,而最令人撼首之处乃曹雪芹之原著《红楼》仅存八十回,余者皆不知因何故流陷于世。
第二篇:红楼纪事读书笔记
广州市第十八中学
初二(2)班 朱凤义
在假期的这段时间我在一本名为《收获》的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文章——红楼纪事。
红楼纪事的作者是蒋寄梦她在文中提到她是“文革“也就是造反派教师是她的职业教学楼则是通体红砖红瓦的四层小楼称为红楼。因为教师大部分都是造反派的原因所以学校已经全面停课当大家不再关心学业时蒋寄梦确没有虚度光阴用时兴话就是演绎了一段精彩人生。就是将政治上的事用诙谐幽默的漫画表达出来但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就下令严禁出版类似刊物。
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也就是希望世界可以多点快乐的色彩少几分恶性战争。希望世界可以民主可以平等希望他们用漫画体现政治上的事可以得到认可。在这篇文章中我也了解到一些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事虽然有些是无奈但可以平等就要以人人平等的观念来解决这件事这样就会令每个人都心服口服。
第三篇:读书笔记——梦忆红楼
梦忆红楼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这本书已经看了不知多少遍,但其中蕴含着的独有的苍凉和无奈,却让人不能释卷,作者说自己是痴人,但此书却以格外清醒的笔调勾画着故事,描绘着人物。在现实社会中,那事那人似乎仍活在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惊讶,也让人警醒。它字字珠玑,似乎每一笔都附着千百句话,叫你倾听,叫你感动!
未读红楼时,只知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但到现在自己却有了不同的领悟,红楼梦故事讲的是一群人,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一个阶段的故事,而故事里面的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只不过笔墨的多少罢了„„他们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书中提到的有七百二十一人,主要人物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性格各异。宝玉的痴傻和执着,黛玉的刻薄与忧郁,宝钗的圆滑和大方,似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爱情在一个家族利益面前甚至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所以到最后宝黛悲凉的结局注定也是无法避免!也许,圆满的东西太容易让人忽略那些我们本该我们学会的东西,只有不圆满才能让我们知道成长的无奈与社会的复杂。毕竟红楼梦不是一个俗气的故事,它不是有着痴男怨女千篇一律的爱情小说,也不是有着大忠大贤的仁人义士的歌忠颂德,红楼梦不只是让人感到悲凉惋惜而已,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去反思去研究。
故事由一个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还泪的约定开始讲述,癞头和尚和陂足道人把一群痴男怨女转世投生,这其中就有女娲补天剩下的五彩通灵玉和绛珠仙草,红楼梦前部分主要以平淡的笔调勾勒着贾府的奢华生活,在短暂的极盛中,一个个夹杂着爱恨情仇,生活琐事的故事依次上演,大都讲的是荣宁两府中奢华,腐败的生活琐事,凤姐在幕后主持日常生活,支撑府中的运作!第三回黛玉出场,两小无猜的故事开始上演,而社会关系家族关系就是牵扯黛玉是老太太外甥女,陪同黛玉的贾雨村来到贾府认亲,故事开始从黛玉眼光让人看到了贾府的奢华,地位等级的鲜明,而袭人晴雯众丫鬟依次登场,故事也逐渐饱满起来,而宝钗的的进府,三大家族之间的关系也开始鲜明起来,王家,薛家,史家,王夫人,王熙凤,史老太君,史湘云,薛姨妈,薛宝钗构成三大家族的主要关系网。主要的利益纷争,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在底下暗潮涌动,毕竟是一条线上的蚂蚱,谁也不能互相得罪,黛玉不在这三大家之内,必定是落得个凄惨下场,这也讲得通。在书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多诗词是通过海棠诗社的建立表现出来的,而海棠诗社的成立,一方面反映出他对诗词的深厚造诣,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对女性权力的尊重。古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在作者笔下,黛玉,宝钗,湘云都是极有才之人,出口成章,满口锦绣,甚至香菱都是好学好问之人,反而此时不善作诗的迎春,惜春笔墨少起来,可以说大观园的女子们甚至包括宝玉在作者眼里都是美好的象征,对自由的渴望。人都是活的简单没有世俗的牵扯,但毕竟高楼之危却不在一时,蝼蚁的啃咬往往在不经意之间,表面上看似依旧光彩如旧,但蝼蚁啃咬隐没在黑暗里,漏洞虽小,却千疮百孔,足以让大厦顷刻倒塌。前半部分也不是没有提,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秦可卿葬礼的穷奢豪华,大观园的建造,足以让两府入不敷出,凤姐表面上装装样子,却不得不变卖自己的金银首饰,背着上面外放银子,做些违法的勾当,王夫人邢夫人互相看不事顺眼,老太太权当没看见,就怕动了自己地位,都哄着自己才好。王夫人大事不管,吃斋念佛,平日事不关己,但却最会算计。贾赦为嫡长子却住在偏府,袭着官位,也是只享乐,忙着找姨娘,不问政事。贾政虽为官清廉,但他每年二百多两的俸银还不够贾府一个月的花销,还养了一堆清客,虽说文人雅士最喜欢被人恭维,但银子却如水般花出,还不知去路。其中前莺莺燕燕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不计其数。贾琏,贾珍,王字辈的,承着上辈的毛病,在外留恋尤二姐,三姐,弄得人家家破人亡。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没有太仔细读,只觉得宝玉糊涂了,被糊涂的骗了,比黛玉清楚地死还要可怜,他们是封建家庭的实验品,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但他们还是幸运的我认为,到最后即使不能在一起还落得个清楚明白,追寻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
红楼梦很长,人物很多,我却独独喜欢三个,宝钗,鸳鸯和晴雯。说起宝钗,更多人说她太圆滑,太做作,是伪善,而赞黛玉真性情。从表面上看,黛玉是清高的、孤傲的、叛逆的,但骨子里,她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世俗名利、地位和声望的追求,反而时时计较。宝钗则正好相反。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圆滑世故”;但骨子里,她却实在是一个耿介孤高又愤世嫉俗的女子!在小说里,每至关键时刻,真正敢于坚持个性。从客观能力上看,宝钗显然比黛玉更善于处世,更善于解决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她包容也不容易计较;但从主观意愿上看,黛玉对各种世俗利益、名位的关注和向往,却又远远强过于宝钗,可以说宝钗是一个世俗里的世外之人。而鸳鸯有着不同于其他家奴的心胸和风骨,在所有丫环侍
妾中,鸳鸯作为贾母的管事丫环身居高位。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有头有脸的特殊丫环,不仅懂得帮助别人,而且懂得尊重自己。在整个贾府中除了平儿鸳鸯是凤姐最见理解体贴的一个知音。她被邢夫人逼着给贾赦当姨娘,死不屈服,削发明志,真是让多于她笔墨的袭人所不如,正如平儿的善良宽容与凤姐的雷厉风行互补一样,鸳鸯的心胸气概与探春的清明高远肝胆相照。晴雯精明能干、疾恶如仇,她的针织活在丫鬟中是出类拔萃的。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不仅美丽而且有尊严。晴雯有自己的个性,她漂亮、泼辣、勃勃生机,没有丝毫的病态感,永远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她努力维护做人的尊严,虽然是丫头,但她追求一种平等的地位,她始终想要在那浑浊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作人的权利。对于晴雯而言,她最突出的性格就是身居奴才的地位却不会献媚主子、出卖自己,只可惜他们都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落得个悲惨结局。很多时候,读《红楼梦》,总喜欢翻开中间读,从海棠诗社一直读到史湘云醉卧芍药茵,中间多是欢喜,夹杂着小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却无关风雅,读着也是轻松的,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 读完《红楼梦》,有人说曹雪芹是在屈原之后又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我认为,他只不过是被这些所谓的礼教压怕了,他的心逃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虽家徒四壁,但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当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活,那还有什么意思。红楼是一本史书,折射出一个时代,但又终回到个人,归到本性,一切制度若抑制了人性,便迟早会被人们唾弃,所以说如果红楼在那个黑暗的背景下,真有个圆满的结局,也不会让现在的人那么爱不释手了!
总之,《红楼梦》毕竟只是曹雪芹的一个梦,一个既现实又理想的梦。在最后的日子里,虽然家徒四壁,但仍有这本书陪他走过十几年的日子,他用心浇灌,用笔滴注,字字含着血泪。而在现在,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清香,让众人沉醉,又让人清醒„„
第四篇:红楼小议
红楼小议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短短二十字道出曹雪芹的写作心境。甲戌本《红楼梦》脂砚斋有评语曰:“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可见曹公写书时,曹家已经经历了“大惊大险”,曹雪芹倍感伤怀,用血泪凝成此书,故脂砚先生说:“哭成此书”。
曹雪芹何许人也?其祖籍是河北丰润人(一说辽阳,一说沈阳,一说铁岭),先世是汉族血统,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即汉语“奴仆”)。清朝入关以后第一位皇帝是顺治,顺治当时年纪很小,他的助手是摄政王,满洲名叫多尔衮,多尔衮是真正曹家的旗主(主子),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九个儿子。努尔哈赤有三幼子:八王阿济格,九王多尔衮,十王多铎。阿济格的后人有敦诚、敦敏两位弟兄,他们是曹雪芹至交的朋友,为曹雪芹留下记载的也主要是这两位弟兄。我国著名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敦敏的《懋摘诗抄》,为红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敦敏有一幅对联说:“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曹雪芹去寺庙寻诗,处处都能诗能画,用卖画的钱来付酒账,可知此时的曹雪芹已经穷困潦倒。
十王爷多铎,也叫裕王,多铎家里世代的管家也姓曹(与曹雪芹是一家人),多铎的后人有一位叫裕瑞,裕瑞写下了一本书叫《枣窗闲笔》,其中记载了大量有关《红楼梦》的史料以及曹雪芹其人,提到曹雪芹的外貌、性格:“头广”“色黑”(可见裕瑞见到的曹雪芹已经生活极其贫困,不象书中贾宝玉面如秋月、色如春花)“善谈”(可以想象曹雪芹性格的开朗)。常州学派大儒说曹雪芹“性放浪”正如书中所写宝玉,交结蒋玉菡,当时戏子的身份微贱无比,曹雪芹如此举动,所以家人将他圈禁在小屋中,曹雪芹只好在这陋室中写作(只有一张桌子,一个板凳,没有稿纸,只能在就皇历上写。
有人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但事实上它只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引鲁迅先生的一句说“正因写实,反成新鲜”。《红楼梦》中写出一百零八位女子且个个都是“薄命司”,这些女子的命运也恰恰映照了曹家的命运。用曹公之言可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初读红楼只觉曹公处处在贬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似乎字字贬宝玉。再看古本红楼前八十回我顿然醒悟,宝玉在众女儿中厮混,宝玉出生挑选胭脂固然偏僻,但《红楼梦》字里行 间露出一“情”字,宝玉之“怕读文章”只是反对当时封建社会正派学问,而对《西厢记》《牡丹亭》爱不释手。在第五回贾宝玉到秦可卿房里休息,有一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讨厌这样的文字:“我不在这儿。”但这句恰恰是对人间情理的认识。
正如《红楼梦》后半部,涉及到晴雯抱屈而死前后,他写怡红院中有一棵海棠树,先期枯萎了。他跟花袭人有一段谈话,贾宝玉说:“你们哪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万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了。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容,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这段话不仅包涵了曹公独特哲学思想,而且也表现了曹公对天地人物我的看法。曹公所谓“人情练达”岂不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终观全书众多女子,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曹雪芹不惜千竿翠竹植落潇湘馆,不惜落花落于她的裙袂,可见黛玉的形象极其重要。“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形象在曹雪芹笔如此细致,如此鲜明。黛玉的《葬花词》中有一诗句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也正表现了黛玉的为人态度与准则。
很多人说林黛玉太自我太狭小,不知人情事理。而曹公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说林黛玉“处处小心,时时在意”,在邢夫人留林黛玉吃晚饭,林黛玉婉言拒绝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拜见二舅舅,望舅母原谅。” 这能说林黛玉不通人情世故吗?书中湘云说有个戏子像林黛玉,黛玉并未生气;坠儿帮黛玉送茶叶,林黛玉就用钱去打赏;李嬷嬷冒雨送东西,黛玉又是打赏又是请吃酒,这叫小性么?若说黛玉小性儿,又何来紫鹃这番话:“偏偏他又和我极好,一时一刻我们两个也不离开。”说她小性儿,只是由于她对宝玉的感情有太多的疑惑和猜忌,时时在试探宝玉。
曹公用一部《红楼梦》写尽世间离合悲欢、人情冷暖,道出曹家经历的“大惊大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曹公作品以及其人的真实写照。“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曹公呕心沥血,终让《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光芒万丈的太阳!
第五篇:红楼导游词
红楼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您此次红楼之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朱。在这里,我代表我们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最热烈的欢迎。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李师傅。李师傅有着长达十年的驾驶经验,车技娴熟,大家尽可放心乘坐。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希望大家今天玩的舒心,游的尽兴。
作为“九省通衢”、“南北枢纽”的华中重镇,武汉在军事上具有扼险控要的重要地位,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是从武汉开始,武汉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在武昌的首义路南端,阅马场北端的绿荫丛中,掩映着一组红色楼房,因为它红墙红瓦,武汉人亲切的称它为“红楼”,这就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也就是湖北军政府所在地旧址,现辟为武昌起义纪念馆。其前身是清政府为了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咨议局。由于君主立宪制起源于西方,所以红楼就采用了西洋建筑风格,非常的典雅端庄。红楼至今仍保持当年风貌,只是由办公场所变成了纪念场所。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功地举行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因这年为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爆发次日,革命党人和起义士兵云集湖北省咨议局,宣布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军政府,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反对清政府的革命高潮不断掀起,并迅速取得胜利。辛亥革命推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变的序幕,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一座丰碑。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大家现在请随我一起走近红楼去看看。看这边,在红楼主楼前的就是同心广场,寓意“两岸一心,和平统一”。它的中央耸立着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凝视远方。关于“三民主义”我们大家早在中学就已了解过。为了中国的发展、人民的进步,先生一生殚精竭虑、奋斗不止。辛亥革命胜利后,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更是尊称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人们对于孙中山的敬仰感激之情可见一斑。在南端这边有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碑作方型,四面中突,锐利向上,有一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概。大家再看看悬挂在这边纪念馆墙上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匾额,它是由我国国家名誉主席,也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亲笔题写。
纪念馆内复原了军政府大门、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和宋教仁起草《临时约法》的军政府秘书处等一系列场馆,再现了当年神秘而又庄严的的历史场景,而凝聚其中的那种紧张而又热烈的战斗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来访者。大家可以一一仔细感受,想象伟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更好明天在此伏案疾书、努力工作的情形。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鄂军都督府的会议厅了,它原来是咨议局的议事堂。在主席台正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面旗帜,它叫做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的军旗。民国成立后,十八星旗被定为民国陆军军旗。旗上十八颗黄星代表的是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是武器,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用“铁血精神”,也就是武力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大家请看这边。在这里有一张图片,反映的是孙中山先生访鄂期间受到各界欢迎的情景。1912年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就首先来到湖北,凭吊战场,安抚流离失所的人们,访问鄂军都督府。并在红楼后花园与都督府的军政人员合影,表达了对武汉军民的深厚感情。
现在我们来到了外交部,它是鄂军都督府所设置的九部之一,是鄂军都督府代行中央政
府职权的重要标志。军政府成立之初,曾给汉口的五国领事馆发布过外交照会,呼吁承认中华民国。但五国却迟迟不给答复。直到10月17日,民军和清军在汉口刘家庙展开激战,民军大获全胜之后,五国这才看到革命党人的强大力量,于是就发布了一纸布告,承认民军与清军是对等的实体,他们保持中立。这份布告实际上是承认了民军的地位,对清王朝是一个打击。当然,这纸布告到后来也只是一纸空文,因为五国很快便在暗中帮助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获得了总统的宝座,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不愿意看到中国走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更加激励我们民族的自立自强。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西配楼参观一下“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它分为七个部分、九个厅。从清朝末年的武汉,武昌起义的爆发、鄂军都督府的建立,再到民国的建造,和现在武汉首义的纪念。全景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和影响。
作为“首义之区”的武汉,今天还能找到那场革命带来的印记;首义遗踪处处,纪念设施种种。孙中山的孙子孙志强先生在红楼参观后提笔写下了“民国之门”四字,由此可见鄂军都督府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短暂,我们的辛亥革命体验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今天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若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这次能和大家相识,我感到非常高兴,也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与大家相聚。最后,祝大家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年年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