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心解
《红楼心解》
作者: 俞平伯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红楼梦》随笔
(一)前言
《红楼梦》一名《石头记》,书只八十回没有写完,却不失为中国第一流长篇小说。它综合了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小说的特长,加上作者独特的才华,创辟的见解,发为沈博绝丽的文章。用口语来写小说到这样高的境界,可以说是空前的。书的开头说“真事隐去”仿佛有所影射,再说“假语村言”而所用笔法又深微隐曲,所以它出现于文坛,如万丈光芒的彗星一般,引起纷纷的议论,种种的猜详,大家戏呼为“红学”。这名称自然带一些顽笑性的。但为什么对别的小说都不发生,却对《红楼梦》便会有这样多的附会呢?其中也必有些原故。所以了解《红楼梦》,说明《红楼梦》都很不容易,在这儿好像通了,到那边又会碰壁。本篇先就它的传统性、独创性和作者著书的情况粗略地叙说。
《红楼梦》的传统性
中国小说原有两个系统:
一、唐传奇文,二、宋话本。传奇文大都用文言,写爱情神怪的故事。它的发展有两方面,一面为笔记小说,又一面又改编成戏剧,如有名的《莺莺传》之为《西厢记》。话本在宋时,一般地说分四个家数,最主要的是“小说”(这小说是话本特用的术语)和讲史。“小说”更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情况,元明两代伟大的长篇小说,如《水浒》、《西游记》、《金瓶梅》都从这一派变化出来的。从《红楼梦》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了、综合了、发展了这两个古代的小说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的影响很深。书上称为《会真记》,有名的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连饭都不想吃”。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来说自己的话,非常自然。
再说《水浒》。这两书的关连表面上虽不大看得出,但如第二十四回记倪二醉遇贾芸,脂砚斋评云:“这一节对《水浒》记杨志卖刀遇没毛大虫一回看,觉好看得多矣。”这可以想见作者心目中以《水浒》为范本,又本书第二回贾雨村有“正气”、“邪气”一段演说,跟《水浒》第二回“误走妖魔”意思相同。《红楼》所谓“一丝半缕误而逸出”,实即《水浒》的“一道黑气滚将出来”。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这点有人已经说过[1]。而且,这块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的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天河镇底神珍铁”(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能详引[2]。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这色字读如色欲之色,并非佛家五蕴的“色”),明从《金瓶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所谓“深得《金瓶》壶奥”是也。
如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本书实集合古来小说的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之类,如乐府诗词之类,而《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对《离骚》的关系,借本书里最大的一篇古典文《芙蓉诔》来说明。这文用《离骚》、《楚辞》最多,见于作者的原注。其中有更饶趣味的一条,不妨略谈的,即宝玉在这有名的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古人中夏禹王的父亲叫“鲧”的。宝玉说:“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像晴雯这样美人儿,拿她来比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够古怪的;所以后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用昭君出塞的故事以为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并不止文字沿袭而已。
上边所举自不能全部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但《红楼梦》的古代渊源非常深厚且广,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它的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它的独创性
《红楼梦》的独创性很不好讲。到底什么才算它的独创呢?如“色”、“空”观念,上文说过《金瓶梅》也有的。如写人物的深刻活现,《金瓶梅》何尝不如此,《水浒》又何尝不如此。不错,作者立意要写一部第一奇书。果然,《红楼梦》地地道道是一部第一奇书。但奇又在哪里呢?要直接简单回答这问题原很难的。
我们试想,宋元明三代,口语的文体已是发展了,为什么那时候没有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到了清代初年才有呢?恐怕不是偶然的。作者生长于“富贵百年”的“旗下”家庭里,生活习惯同化于满族已很深,他又有极高度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爱好,能够适当地糅合汉满两族的文明,他不仅是中国才子,而且是“旗下”才子。在《红楼梦》小说里,他不仅大大地发挥了自己多方面的文学天才,而且充分表现了北京语的特长。那些远古的大文章如《诗经》、《楚辞》之类自另为一局;近古用口语来写小说,到《红楼梦》已出现新的高峰,那些同类的作品,如宋人话本、元人杂剧、明代四大奇书,没有一个赶得上《红楼梦》的。这里边虽夹杂一些文言,却无碍白话的圆转流利,更能够把这两种适当地配合起来运用着。这虽只似文学工具的问题,但开创性的特点,必须首先提到的。
全书八十回洋洋大文浩如烟海,我想从立意和笔法两方面来说,即从思想和技术两方面来看,后来觉得技术必须配合思想,笔法正所以发挥作意的,分别地讲,不见得妥当。要知笔法,先明作意;要明白它的立意,必先探明它的对象、主题是什么?本书虽亦牵涉种族、政治、社会一些问题,但主要的对象还是家庭,行将崩溃的封建地主家庭。主要人物宝玉以外,便是一些“异样女子”所谓“十二钗”。本书屡屡自己说明,即第二回脂砚斋评也有一句扼要的话:“盖作者实因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简单说来,《红楼梦》的作意
不过如此。
接着第二个问题来了,他对这个家庭,或这样这类的家庭抱什么态度呢?拥护赞美,还是暴露批判,细看全书似不能用简单的是否来回答,拥护赞美的意思原很少,暴露批评又很不够。先世这样的煊赫,他对过去自不能无所留恋;末世这样的荒淫腐败,自不能无所愤慨,所以对这答案的正反两面可以说都有一点。再细比较去,否定的成分多于肯定的,在“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一回书中说得最明白。这风月宝鉴在那第十二回上是一件神物,在第一回上则作为《红楼梦》之别名。作者说风月宝鉴,“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紧要紧”。可惜二百年来正照风月鉴的多。所谓正照者,仿佛现在说从表面看问题,不仅看正面的美人不看反面的骷髅叫正照,即如说上慈下孝即认为上慈下孝,说祖功宗德即认为祖功宗德也就是正照。既然这样,文字的表面和它的内涵、联想、暗示等等便有若干的距离,这就造成了《红楼梦》的所谓“笔法”。为什么其他说部没有种种的麻烦问题而《红楼》独有,又为什么其他说部不发生“笔法”的问题,而《红楼》独有,在这里得到一部分的解答。
用作者自己的话,即“真事隐去”、“假语村言”。他用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谐声的姓名来代表这观念。自来看《红楼梦》的不大看重这两回书,或者不喜欢看,或者看不大懂,直到第三回才慢慢地读得津津有味起来。有一个脂砚斋评本,曾对这开端文字不大赞成,在第二回之末批道:
语言太烦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看此视墨如土矣,虽演至千万回亦可也。这虽然不对,却也是老实话。实在看不出什么好处来。殊不知这两回书正是全书的关键、提纲,一把总钥匙。看不懂这个,再看下去便有进入五花八门迷魂阵的感觉。这大片的锦绣文章,非但不容易看懂,且更容易把它弄拧了。我以为第一回书说甄士隐跟道士而去;甄士隐去即真事隐去。第二回记冷子兴与贾雨村的长篇对白;贾雨村言即假语村言。两回书已说明了本书的立意和写法,到第三回便另换一副笔墨,借贾雨村送林黛玉入荣国府,立即展开红楼如梦的境界了。
作者表示三点:
(一)真事,(二)真的隐去,即真去假来,(三)假语和村言。第二即一三的联合,简化一点即《红楼梦》用假话和村粗的言语(包括色情描写在内)来表现真人真事的。这很简单的,作者又说得明明白白,无奈人多不理会它。他们过于求深,误认“真事隐”为灯虎之类,于是大家瞎猜一阵,谁都不知道猜着没有,谁都以为我猜着了,结果引起争论以至于吵闹。《红楼梦》在文学上虽是一部绝代奇书,若当作谜语看,的确很笨的。这些红学家意欲抬高《红楼梦》,实际上反而大大的糟蹋了它。
把这总钥匙找着了再去看全书,便好得多了,没有太多的问题。表面上看,《红楼梦》既意在写实,偏又多理想;对这封建家庭既不满意,又多留恋,好像不可解。若用上述作者所说的看法,便可加以分析,大约有三种成分:
(一)现实的,(二)理想的,(三)批判的。这些成分每互相纠缠着,却在基本的观念下统一起来的。虽虚,并非空中楼阁;虽实,亦不可认为本传年表;虽褒,他几时当真歌颂;虽贬,他又何尝无情暴露。对恋爱性欲,十分的肯定,如第五回警幻之训宝玉;同时又极端的否定,如第十二回贾瑞之照风月鉴。对于书中的女性,大半用他的意中人作模型,自然褒胜于贬,却也非有褒无贬,是按照各人的性格来处理的。对贾家最高统治者的男性,则深恶痛绝之,不留余地。凡此种种,可见作者的态度,相当地客观,也很公平的。他自然不曾背叛他所属的阶级,却已相当脱离了阶级的偏向,批判虽然不够,却已有了初步的尝试。我们不脱离历史的观点来看,对《红楼梦》的价值容易得到公平的估计,也就得到更高的估计。《红楼梦》像彗星一般的出现,不但震惊了当时的文学界,而且会惹恼了这些反动统治者。这就能够懂得为什么既说真事,又要隐去;既然“追踪隐迹”,又要用“荒唐言”、“实非”之言、“胡诌”之言来混人耳目,他是不得已。虽亦有个人的性格、技术上的需要种种因素,而主要的,怕是它在当时的违碍性。说句诡辩的话,《红楼梦》正因为它太现实了,才写得这样太不现实的呵。
像这样的写法,在中国文学里可谓史无先例,除非拿它来比孔子的《春秋》,在本书第四十二回说过:
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正是所谓“夫子自道”了。不过《春秋》像“断烂朝报”谁也不想读的,《红楼梦》却用最圆美流畅的白话写出迷人的故事,二百年来几乎人人爱读。从前有一位我的亲戚老辈说过,“做了一个人,不可不读《红楼梦》”。我当时还小,完全不懂,只觉得这样说法古怪。说起书来,书是未有的奇书;说起人,人是空前的怪杰。话可又说回来了,假如《红楼梦》真有一点儿像《春秋》呢,岂不也依然承接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传统吗?这里可以看出本文虽分传统与独创两部分来谈,实际上只是一回事,一件事物的两方面。所以并不能指出《红楼梦》哪段是创造的,哪句是因袭的,要说创造,无非创造,要说“古典”,无非“古典”,就在乎您用什么角度来看。
读者原可以自由自在地来读《红楼梦》,我不保证我的看法一定对。不过本书确也有它比较固定的面貌,不能够十分歪曲的。譬如以往种种“索隐”许多“续书”,至今未被大众所公认,可见平情之论,始能服人,公众的意见毕竟是正确的。
第二篇:红楼小议
红楼小议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短短二十字道出曹雪芹的写作心境。甲戌本《红楼梦》脂砚斋有评语曰:“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可见曹公写书时,曹家已经经历了“大惊大险”,曹雪芹倍感伤怀,用血泪凝成此书,故脂砚先生说:“哭成此书”。
曹雪芹何许人也?其祖籍是河北丰润人(一说辽阳,一说沈阳,一说铁岭),先世是汉族血统,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即汉语“奴仆”)。清朝入关以后第一位皇帝是顺治,顺治当时年纪很小,他的助手是摄政王,满洲名叫多尔衮,多尔衮是真正曹家的旗主(主子),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九个儿子。努尔哈赤有三幼子:八王阿济格,九王多尔衮,十王多铎。阿济格的后人有敦诚、敦敏两位弟兄,他们是曹雪芹至交的朋友,为曹雪芹留下记载的也主要是这两位弟兄。我国著名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敦敏的《懋摘诗抄》,为红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敦敏有一幅对联说:“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曹雪芹去寺庙寻诗,处处都能诗能画,用卖画的钱来付酒账,可知此时的曹雪芹已经穷困潦倒。
十王爷多铎,也叫裕王,多铎家里世代的管家也姓曹(与曹雪芹是一家人),多铎的后人有一位叫裕瑞,裕瑞写下了一本书叫《枣窗闲笔》,其中记载了大量有关《红楼梦》的史料以及曹雪芹其人,提到曹雪芹的外貌、性格:“头广”“色黑”(可见裕瑞见到的曹雪芹已经生活极其贫困,不象书中贾宝玉面如秋月、色如春花)“善谈”(可以想象曹雪芹性格的开朗)。常州学派大儒说曹雪芹“性放浪”正如书中所写宝玉,交结蒋玉菡,当时戏子的身份微贱无比,曹雪芹如此举动,所以家人将他圈禁在小屋中,曹雪芹只好在这陋室中写作(只有一张桌子,一个板凳,没有稿纸,只能在就皇历上写。
有人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但事实上它只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引鲁迅先生的一句说“正因写实,反成新鲜”。《红楼梦》中写出一百零八位女子且个个都是“薄命司”,这些女子的命运也恰恰映照了曹家的命运。用曹公之言可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初读红楼只觉曹公处处在贬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似乎字字贬宝玉。再看古本红楼前八十回我顿然醒悟,宝玉在众女儿中厮混,宝玉出生挑选胭脂固然偏僻,但《红楼梦》字里行 间露出一“情”字,宝玉之“怕读文章”只是反对当时封建社会正派学问,而对《西厢记》《牡丹亭》爱不释手。在第五回贾宝玉到秦可卿房里休息,有一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讨厌这样的文字:“我不在这儿。”但这句恰恰是对人间情理的认识。
正如《红楼梦》后半部,涉及到晴雯抱屈而死前后,他写怡红院中有一棵海棠树,先期枯萎了。他跟花袭人有一段谈话,贾宝玉说:“你们哪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万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了。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容,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这段话不仅包涵了曹公独特哲学思想,而且也表现了曹公对天地人物我的看法。曹公所谓“人情练达”岂不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终观全书众多女子,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曹雪芹不惜千竿翠竹植落潇湘馆,不惜落花落于她的裙袂,可见黛玉的形象极其重要。“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形象在曹雪芹笔如此细致,如此鲜明。黛玉的《葬花词》中有一诗句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也正表现了黛玉的为人态度与准则。
很多人说林黛玉太自我太狭小,不知人情事理。而曹公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说林黛玉“处处小心,时时在意”,在邢夫人留林黛玉吃晚饭,林黛玉婉言拒绝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拜见二舅舅,望舅母原谅。” 这能说林黛玉不通人情世故吗?书中湘云说有个戏子像林黛玉,黛玉并未生气;坠儿帮黛玉送茶叶,林黛玉就用钱去打赏;李嬷嬷冒雨送东西,黛玉又是打赏又是请吃酒,这叫小性么?若说黛玉小性儿,又何来紫鹃这番话:“偏偏他又和我极好,一时一刻我们两个也不离开。”说她小性儿,只是由于她对宝玉的感情有太多的疑惑和猜忌,时时在试探宝玉。
曹公用一部《红楼梦》写尽世间离合悲欢、人情冷暖,道出曹家经历的“大惊大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曹公作品以及其人的真实写照。“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曹公呕心沥血,终让《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光芒万丈的太阳!
第三篇:红楼导游词
红楼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您此次红楼之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朱。在这里,我代表我们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最热烈的欢迎。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李师傅。李师傅有着长达十年的驾驶经验,车技娴熟,大家尽可放心乘坐。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将竭力为大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希望大家今天玩的舒心,游的尽兴。
作为“九省通衢”、“南北枢纽”的华中重镇,武汉在军事上具有扼险控要的重要地位,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也是从武汉开始,武汉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在武昌的首义路南端,阅马场北端的绿荫丛中,掩映着一组红色楼房,因为它红墙红瓦,武汉人亲切的称它为“红楼”,这就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也就是湖北军政府所在地旧址,现辟为武昌起义纪念馆。其前身是清政府为了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咨议局。由于君主立宪制起源于西方,所以红楼就采用了西洋建筑风格,非常的典雅端庄。红楼至今仍保持当年风貌,只是由办公场所变成了纪念场所。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功地举行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因这年为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爆发次日,革命党人和起义士兵云集湖北省咨议局,宣布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军政府,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号召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反对清政府的革命高潮不断掀起,并迅速取得胜利。辛亥革命推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变的序幕,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一座丰碑。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大家现在请随我一起走近红楼去看看。看这边,在红楼主楼前的就是同心广场,寓意“两岸一心,和平统一”。它的中央耸立着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凝视远方。关于“三民主义”我们大家早在中学就已了解过。为了中国的发展、人民的进步,先生一生殚精竭虑、奋斗不止。辛亥革命胜利后,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更是尊称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人们对于孙中山的敬仰感激之情可见一斑。在南端这边有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碑作方型,四面中突,锐利向上,有一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概。大家再看看悬挂在这边纪念馆墙上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匾额,它是由我国国家名誉主席,也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亲笔题写。
纪念馆内复原了军政府大门、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和宋教仁起草《临时约法》的军政府秘书处等一系列场馆,再现了当年神秘而又庄严的的历史场景,而凝聚其中的那种紧张而又热烈的战斗气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来访者。大家可以一一仔细感受,想象伟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更好明天在此伏案疾书、努力工作的情形。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鄂军都督府的会议厅了,它原来是咨议局的议事堂。在主席台正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面旗帜,它叫做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的军旗。民国成立后,十八星旗被定为民国陆军军旗。旗上十八颗黄星代表的是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是武器,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用“铁血精神”,也就是武力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大家请看这边。在这里有一张图片,反映的是孙中山先生访鄂期间受到各界欢迎的情景。1912年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就首先来到湖北,凭吊战场,安抚流离失所的人们,访问鄂军都督府。并在红楼后花园与都督府的军政人员合影,表达了对武汉军民的深厚感情。
现在我们来到了外交部,它是鄂军都督府所设置的九部之一,是鄂军都督府代行中央政
府职权的重要标志。军政府成立之初,曾给汉口的五国领事馆发布过外交照会,呼吁承认中华民国。但五国却迟迟不给答复。直到10月17日,民军和清军在汉口刘家庙展开激战,民军大获全胜之后,五国这才看到革命党人的强大力量,于是就发布了一纸布告,承认民军与清军是对等的实体,他们保持中立。这份布告实际上是承认了民军的地位,对清王朝是一个打击。当然,这纸布告到后来也只是一纸空文,因为五国很快便在暗中帮助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获得了总统的宝座,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不愿意看到中国走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更加激励我们民族的自立自强。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西配楼参观一下“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它分为七个部分、九个厅。从清朝末年的武汉,武昌起义的爆发、鄂军都督府的建立,再到民国的建造,和现在武汉首义的纪念。全景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和影响。
作为“首义之区”的武汉,今天还能找到那场革命带来的印记;首义遗踪处处,纪念设施种种。孙中山的孙子孙志强先生在红楼参观后提笔写下了“民国之门”四字,由此可见鄂军都督府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短暂,我们的辛亥革命体验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今天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若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这次能和大家相识,我感到非常高兴,也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与大家相聚。最后,祝大家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年年好,谢谢大家!
第四篇:忆起红楼范文
忆起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可叹停机德,方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中埋。”闲暇时,就随手翻了翻《红楼梦》,一个多月过去了,终于翻了一遍,以前也看过两遍,但却始终找不着头绪,如梦幻一般。《红楼梦》这本书实在太复杂,似香菱形容的那样“如一颗千斤重的橄榄”千般咀嚼后,从百样人口中出了各式味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其高度的文学价值所在。
《红楼梦》主人公是宝、黛、钗。主要讲了贾府的悲欢离合和宝黛两人的凄美爱情。本在太虚幻境潜心修行,为报神瑛侍者三世浇灌之恩,绛姝仙子带着郁结的惆怅落入人间。她就是林黛玉。
《红楼梦》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它告诉我们: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必将崩溃的历史趋势。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各类文艺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一部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
“满纸荒唐言,一把幸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梦断红楼。那个留在古典的梦中,是多少香魂终逝,家亡人散。红楼梦,一个梦,一个谜,又有谁能将它解开„„
肇庆市第一小学
四(3)班
区嘉珩
第五篇:红楼读书笔记
《红楼》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1.“此开卷第一回也。”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名书在文首的处理上,手法千奇百怪,各有千秋。而我仍觉雪芹先生在《红楼》首回的处理不得不令人称快。不是《三国演义》的磅礴气势,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迫人心肺,也不是《等待戈多》的荒诞无稽,更不是《十日谈》的颠沛流离,而是小石头的自序,瞬间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消除了读者的陌生感。至于内容,他说的很清楚,是“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结合整部小说,我们发现,那个痴傻疯癫,恣情胡闹却又超凡脱俗的贾宝玉,不正是映衬着几分曹雪芹当年的影子,一番红楼之梦,竟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难怪是“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能再“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功利风气中有如此见地,着实不易。但社会终究是社会,再怎么清高也难免牵扯于世。试想这样一篇巨作怎能不涉时世,怎能不受牵连?特别是在乾隆年间那样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要让这样一本惊世之作走向社会是多么不容易啊!可喜的是,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子早已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他为此所作的工作更是令人扼腕。开篇当即言明,“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骂时怨世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此处尚可理解,然十二回,十三回处删改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品着实令喜爱《红楼》之辈抚颈长叹,而最令人撼首之处乃曹雪芹之原著《红楼》仅存八十回,余者皆不知因何故流陷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