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英语课堂中的课堂讨论
浅议英语课堂中的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是student-centered课堂的教学设计路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标志。课堂讨论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民主、开放的氛围里,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合作、积极交流与充分参与的学习策略。目前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大多流于形式,或是零星的点缀,部分原因是异化了英语学习的目的,在“高考”的名义下,英语学习变成了一场分数的竞争,加之牛津教材的容量较大,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教师不愿抽出宝贵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缺少伙伴互动和师生互动,没有交流,没有碰撞。如此现状,值得我们去深思、解析和探讨。
一、英语课堂讨论失缺的成因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关键。虽然多数英语教师大都认同讨论的价值,但是有些教师不敢实施课堂讨论。他们不敢放手,是因为没有理解讨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帮助,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的帮助,在实践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讨论过程的形式化。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是学生多说,老师少说,那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尽量都让学生说。这样的观点也是不对的。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2.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和语文课堂讨论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不同,学生在课外几乎没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和场合。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了解甚少,语言输出能力缺乏,常常导致讨论无法进行下去。3.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倡学生主动、合作和创新学习,课堂讨论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学形式。有些学生还不能理解“倾听”的涵义。导致貌似多数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在讨论,其实是“鸡讲鸡的,鸭讲鸭的”,没有碰撞,没有交互。老师没有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这不仅会影响讨论效果,还会导致讨论无法进行。
二、英语课堂讨论的内涵英语课堂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课堂讨论是一种多项信息交流活动。这种信息交流,既不同于讲授法的单项信息交流,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信息交流,而是讨论集体成员之间的多项信息交流。好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问题,相互启发,取
长补短,从而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英语课堂讨论,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讲英语的机会,增强学生讲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英语课堂讨论不同于简单的师生间问答,学生之间彼此回应,而不是仅仅回应教师。课堂讨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交流本身就是课堂讨论的目的。
三、英语课堂讨论的意义1.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改革的六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只有教师把新课程理念有效地化为
自己的教学行为,课程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2.有利于彰显英语学科的特色英语学科的特质,使课堂讨论成为发展必然。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相结合的课堂。英语教学特定的内容,使课堂讨论成为可能。英语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二者并重。语言教学,一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便于学生的理解性记忆。语言教学要培养学生个体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探究、体验,在课堂讨论中逐渐占有、内化和习得这类知识和技能。3.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课堂讨论促进教学相长,它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便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学生作为课堂讨论的主体,必须经过认真思考,独立钻研、充分准备,甚至要写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才能取得讨论发言的主动权,在讨论中,学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思路不完全对,或结论有差错,或论据不足,或逻辑不严密,或语言表达不清等问题,这时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争论、研讨、启发,可以解决问题。这个讨论中的自我表达和发挥、敢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长进的过程。同时,在缺少英语语境的氛围下,课堂讨论可以为学生创造微观的英语会话情境,让学生“说”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教师方面看,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必须进行周密的准备,对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出清醒的估计,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分析。这个准备、组织、引导讨论的过程,也是教师长进的过程。通过讨论,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四、英语课堂讨论的策略1.定位教学目标,矫正教学观念社会教育学认为“课堂即社会”,以这样的内在逻辑为起点,新课改促使教师从传统中走出来,走进新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重新审视英语教学的目标,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不要再让学生整天泡在英语题海中,做考试的精英,交际的傻瓜。要让学生能说、能听。恰当的英语氛围是必须具有的。校园宣传栏里可以贴几张英文报纸订几份英文刊物,设立一两个英语角。2.形成充实积淀,灵性驾驭课堂相对于其他的教学形式而言,“课堂讨论”对教师的要求是变高了,而不是降低了。教师要加大对英语课堂讨论方面的专业化研究,由于课堂讨论的相对开放性,自由度、灵活度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因而课堂情境就变得更为复杂,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个挑战。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适当的“瞻前”和“顾后”需要英语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及用心的钻研。3.营造交流氛围,张扬思维活力教师对英语表达有问题的学生的态度也决定了学生课堂讨论气氛的浓淡。所
以,教师要放开手脚,允许学生犯错误,营造出浓烈的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言。教师选择的讨论“点”也很重要,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全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纲要中呼吁:“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转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现代教学论与教学实践论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换言之,学是根本,教源于学,教是学的需要,有学才会有教。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具有民主作风,要与学习者和睦相处,理解教育对象,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词,同情的微笑和友好的鼓励,激励其进取精神,形成身教,调动其情绪接受因素,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参与程度的多少是决定其课堂学习活动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多向的交流(读者和文本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和学生的交流等)。多向交流的会合与碰撞,会不断发现和涌现问题,所以,问题设计的精当与否就成了决定小班化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提倡老师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设问(教师根据材料预设的问题)、导问(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和提问(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或疑惑)。我们认为:设问要有微妙且适度的切入点,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导问要能从学生的角度和高度出发,因人施问,要源于学生,且略高于学生,引发积极的思考,唤起沉睡的潜能。提问要面向全班,要精心创设切实合理的问题情境,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探究。针对学生的提问,老师要有接受和宽容的胸襟,要认同学生能力差异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尤其要关注内向型学生、困难学生和问题学生,要为他们创设机会,架设阶梯,树立其自信心。要提高课堂讨论质量和课堂讨论效果,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在加大自身语言输入的同时,提高语言输出地能力,并及时了解并向学生介绍关于英语语言国内外前沿动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且和学生们共同确定最感兴趣的讨论方式。最后,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将讨论的原则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往往用汉语或者“雨夹雪”地简单讨论,交流时无话可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而且记录讨论的关键要点。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时的英语提示。相信,通过以上方面的改进,我们能期待教学相长、师生有效
互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全面提升课堂讨论质量,最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篇:党课 课堂讨论
1、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何体现?
“带”字当头,做践行的模范
实践锻炼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重要载体,也是检验其是否能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为每一位学生党员搭建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平台,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教育和影响广大学生,使其在实践中感受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并在各方面起带头作用,同时通过学生教育学生,达到“不教而教”的最高教育目的。
带动学习。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大学生党员除了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本领外,还要关注身边同学的学习,在同学中起带头作用。要特别关注爱上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劝阻。学生党员要用自己的行动营造优秀带先进,先进带后进的良好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
引领思想。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是对大学生开展思 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让学生党员参与学生宿舍的管理,达到沟通学生与学校宿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学生对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宣传学生和宿舍内的好人好事,监督检查室内卫生、环境卫生等活动,以使学校深入、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党员是学生群里面的先进分子,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并帮助同学提升道德素质以及普及毛邓三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
传递文明。学生党员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校纪校规,不应该出现任何违纪行为;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事件或不良事态苗头,应该及时向党组织反映新生思想动态,推出建议和意见;加强自身修养,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带头遵守校园文明规定。
推动党建。让学生党员直接参与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使他们既成为党支部的工作对象,又成为党支部工作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如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支委、党小组长,或是将政治理论学习、党员发展、转正、积极分子培养与考察、联系普通学生等支部的具体的、操作性的工作交给学生党员去做,以增强学生党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管理班级。让优秀学生党员担任班级学生干部或是担任低年级的助理班主任和联系人等工作,通过对所负责班级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开展优良学风班的创建工作,同时能够随时了解事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问题,并主动地向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反映,争取得到解决和落实。
“树”字为先,做自身和谐的模范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群体,他们应该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公益活动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广大学生建设和谐校园树立一种良好的导向示范作用。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的发挥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随之调整着自己的言行,改变着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学习上是标兵。大学生党员学习上必须有让其他普通学生敬佩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要带头刻苦学习,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把握先进文化的能力,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综合能力,成为学习的标兵和楷模。
生活中是模范。日常生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大学生党员应严于律己,崇尚文明、健康、进步的生活方式。作为大学生党员,在普通同学心目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群众基础好,应在生活各方面以身作则,带动周围的同学,一同创造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
身心上要健康。健康是工作的本钱。大学生党员必须始终坚持锻炼,在大学里拓展身心素质,用健康之弦拨动生命之音,用健康蓝图描绘美丽人生,从而完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和质量,影响、帮助同学们自觉地积极地锻炼身体,求新求真,求善求美。
工作上是榜样。这是大学生党员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环节。因为大学生党员绝大多数是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应尽心尽责,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在实践中培育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帮”字为坚,做服务的模范
近年来,大学生中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如果不同解决身边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每一个学生党员要力所能及的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真正发挥学生党员联系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
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高等教育的大扩招,学费的连年增长,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高达学生总数的15%以上。学生党员要力所能及的帮助贫困大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党组织的温暖,扶贫帮困、互爱互助,与他们一道想办法战胜贫困。
帮助心理困惑的学生。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只有处在和谐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中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0%,这些学生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焦虑、恐惧、孤立、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大学生党员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试技巧,要关爱身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惑,拥有阳光心态。
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有很多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不仅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负担,也增加了不和谐的因素,为此学生党员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为就业有困难的学生搜集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提高面试技巧,增加他们就业信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命题,并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党的执政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思想政治文化建设高地的大学校园,其自身的和谐无疑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党员是学生的中坚,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高的威信,建设和
谐校园必须注重发挥学生党员这一重要抓手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树”、“带”、“帮”的先锋模范作用。
2、谈谈当代青年大学生党员如何在争创优先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党员勤奋刻苦,善于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要能和大家共同进步,经常交流学习经验,不保留,乐于帮助后进的同学。另外,学生党员应该在知识的摄取方面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就是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人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学好理论,提高素质,在政治上带动同学进步。强化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高先进性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担重任先得强自身,讲先进须有高素质。所以,大学生党员要加强理论修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继续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现阶段,作为学生党员,要有社会责任感。因此,作为学生党员,应当关注时事,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带动周围的同学团结合作,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切实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集和共产党理论以培养自己的党性修养。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我们身边的人、事、物都会不时地发生变化,学生党员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平时注意党性修养的培养,才能抵挡住不良诱惑的影响,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适应复杂的社会。同时,学生党员在认真学习和积极宣传党的先进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带头作用,勇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第三,学生党员要用自己的行动和工作影响、带动同学们共同前进。试想如果连周围的同学都团结不好,何以团结千百万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学生党员,不仅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同时,要用先进性来带动并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要在自己不断进取的同时,坚持与同学共勉,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学生党员最根本和最实际的义务就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其丰富的内容,想要真正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境界,它更是在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及奉献行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突出,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学校工作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可以利用学校优越的智力资源和计算机信息,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各种科技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生活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作为学生期间,要以做好身边之事为起点,把大学生活的追求与人生历程的追求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理想的高峰攀登。
作用,要热爱和关心集体,顾全大局,树立榜样作用,带动同学共同建设好集体,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既要与同学搞好关系,又要帮助同学解决在学习、思想和政治上的问题,与同学共勉,共同进步。大学期间,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而美好的一段时光。在这几年中,同学们朝夕相处,所以,大学生党员尤其应重视在生活中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应当注意和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洽与同学的感情。此外,大学生党员还应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同学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助解决。以上所述的这些方面应该成为大学生党员的形象,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要全面的不断的完善自己。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决
定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必须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突出的先进性,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大学生党员,都必须抓紧时代的脉搏,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在前进的道路上,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不断战胜困难,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大学生党员都应该自觉地为党旗增光添彩,做同龄人中的先锋模范。综上所述,我们作为当代的在校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要从自身抓起,从小事做起,刻苦学习,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我。
纪检部关于“争先创优”活动的计划要点
一、参观历史博物馆。
二、社区服务
活动目的:通过对敬老院、居住小区、公共场所进行义务劳动,可以让学生党员有更多的机会出现在社会一线,这样党员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众的疾苦和所思所想,以此来加强党员们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决心。而且通过义工活动可以让党员们有机会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知识,了解更广大的天地,这对建立一个学习型的党史大有益处的。
四、组织读书会、唱红歌
活动目的:通过强制性,要求党员每学期要读一些关于革命先辈的传记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书籍,并且上交读后感。此举能强制性地增加党员的读书的时间,在增加党员的知识视野的同时,也达到了提高党员党性的目的。
六、献血爱心活动
活动目的:经常献血不仅可以加快我们身体的跟新换代,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献血可以让我们间接地起到救死扶伤的作用。在献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请医生为们讲解一些医学的基本常识,增长我们的见识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注意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为以后投身于社会建起一个很好的身体。
七、大学生村官的带头模范作用
①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
②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③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
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让大学生做“村官”,能让青年学子扎根基层,增加实践经验,形成吃苦耐劳的创业性格,为今后的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孕育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⑥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的新生力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为一个团体,如何让他们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将会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意义。
3、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幸福感:今年“两会”的热词
代表、委员热议“幸福感”,我觉得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民众的“幸福感”并不仅仅关乎工资收入。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经济总量翻了两番,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国强”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国家的经济腾飞和民众的生活改善并没有同步发展,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从“国强”演进为“民富”,确实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正如有代表在“两会”上所说:“劳动者工资收入的逐年提高,而提高的幅度尽可能大些,这自然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但民众的''幸福感''并不只关乎工资收入,它还有诸多的元素”。这些元素在今年
“两会”上被代表、委员频频提及,如:稳定的社会保障,真正做到“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依”;公平的社会待遇,在教育、就业等方面有一个共同的“起跑线”;安全的生存环境,不仅仅是环保问题,还有一个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居住安全、出行安全等问题;优化的生活质量,诸如“一票难求”的尴尬现状早日告终;等等。各级政府一旦把民众的“幸福感”当作全局性的问题来看待,来研究,来处置,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那么,“国强”的同时,“民富”也就悄然而至。
二是民众的“幸福感”更应该从社会底层者来考量。就跟木桶原理一样,社会底层人民的幸福感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幸福感。这次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在热议“幸福感”时,有两种声音——替低收入群体和农民说话——备受关注。如全国人大代表马力在提及户籍制度改革时,呼吁需要解决户籍背后存在的福利覆盖问题,他提供了一个统计数据: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至于如何改善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现状,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和递交的议案、提案中多有涉及,如:政府应该向低收入群体实施政策倾斜;“包容性收入”首先应该考虑的对象就是低收入群体;在实施行政的经济救济的同时,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法律救助;将慈善事业与行政脱钩,在社会化层面上有序运作;等等。代表、委员们的这些建言献策无疑给那些低收入群体获得幸福平添了可行且有效的路径。记得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过:“社会大多数人境况的改善,对社会只有利,没有弊;社会大多数人陷入贫困,决不是一个繁荣幸福的社会。”其道理颇为浅显:整个社会犹如一个“联合船队”,那些“最慢的船只”尚未抵达彼岸,能说是整个“联合船队”已胜利完成行程了吗?
前一阵子,《中国形象》的制作片在美国街头亮相,赢得好评如潮。我甚而认为,中国形象首先应当表现在中国人民的脸上。中国人民个个脸上都挂着灿烂的微笑,中国形象的光辉自不待言。而灿烂的微笑则是来自一种人们由衷的“幸福感”。
第二、今年两会召开,政协的一个建议提案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作为一名大学生青年党员,你对这有什么看法?
答: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信用,是指人们在为人处事及进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以取得他人的信任;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主要存在于交易双方非同一时空的交易过程中。信用的上述双重含义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赋予一般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信用以特有的经济内涵;同时,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也要以一般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信用为依托。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机制缺损,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信用机制扭曲,会降低市场的有序性,从而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因而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运行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制关系的单一性,使各个社会主体间的经济交往形式非常简单,甚至许多市场交易行为都呈现出非经济化的倾向,整个社会对信用系统的需求有限。改革开放后,我国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机制正逐步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机制,信用关系已成为维系各个市场主体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整个社会对信用系统的需求急剧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建立健全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社会信用体系,更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仍然较低,远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是市场交易活动中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社会信用缺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成为市场体系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表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任务繁重而紧迫。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应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道德是人们的自身行为和人际交往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公认并倡导的价值理念和传统文化习惯。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可以对社会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社会自律机制。信用关系是产权制度的延伸,明晰产权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前提。产权明晰,可以使经济主体意识到只有讲信用、积信誉,才能保证自身长远利益的实现,由此增强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经济主体间的产权关系,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体系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提供代表国家权威的强制性保障。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用法律上的严格他律,促进道德上的自律;可以通过防范和惩治经济主体的不当行为,保证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行。
当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商业化运作,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有效的失信慑止机制;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增加国内信用机构的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体来说,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完善行业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
二是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完善信用公示和使用制度。
三是规范和引导信用中介组织发挥更大作用。其中,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在行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篇:课堂讨论
1、在通往宪政的道路上,我国目前亟需解决哪些问题?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与一般法律有何不同?
3、怎样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及主要内容有哪些?
5、国际民主化浪潮对我国政党制度带来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6、你认为当代中国政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
7、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出现政府?政府会一直存在下去吗?
8、政协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与人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
1、宪政,就是要改变“有宪法而无宪政”的局面,从宪法学的角度看,改变这一局面的最佳途径便是在和平民主的环境下实现“宪法司法化”,即让宪法和民法、刑法一样,在司法实践中运作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地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限制国家权力、实现宪政。为什么法院“选择了宪法”,就可以实现上述目标呢?因为宪法司法化的两个核心步骤就是:
1.公民行使基本权利不被侵犯,具体指的是公民行使宪法基本权利的行为能够成为“阻却违法的正当事由”,比如,在报纸上批评某位官员,只要内容属实,便不构成侮辱、诽谤罪,即使表面上有侮辱的言语、有造成官员精神受损的后果、二者间有因果关系,也会因为具有“言论自由权”这一正当事由而不构成犯罪。这样,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也能够有效制约政府权力。
2.基本权利被侵犯后,可以得到法院的救济。目前,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大部分公民权利在被侵犯后,都是不可诉的,因为我国的三大诉讼法所规定的法院的受案范围多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案件,而对受教育权、平等权等宪法基本权利并未规定可以被法院受理。这就需要扩大法院的受案范围,将其扩大至各项宪法基本权利被侵犯的案件之中,齐玉苓案以及与其相关的“813司法解释”便以开此先例。所以,实现宪政,保障基本权利、限制政府权力,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法制的完善,特别是司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精益求精
2、按照宪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修改宪法,其他任何机关和
组织都没有这项权力。由宪法的特殊重要性所决定,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特殊的宪法修改程序。我国宪法也规定了不同于一般法律的特殊修改程序。
第一,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不同。宪法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修改宪法,可以保证宪法修改的严肃性,保证宪法修改的提议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我国的实际。
第二,通过的人数不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公布的机关不同。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谁公布。实践中,四部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都是由全国人大公布的。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核心内容是在全体人民范围内,实行民主集中制,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使人民享有和行使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必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会议、立法、监督、代表等制度和工作,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各项制度和工作,都需要按照健全、丰富和扩大的要求进行完善,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民主的程序和实体、形式和内容相统一,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
(2)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包括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权、监督权等。
(3)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成开放、互动、畅通的关系,使人大代表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使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更具生机和活力。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适应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5)加强人大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大干部与党委、政府、政协干部之间的交流,优化人大领导班子的结构,逐步减少人大领导职数,为进一步提高人大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供组织保证。
5、一方面,我们应该顺应世界性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正像十七大所明确指出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们应因势利导,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挑战,从中利用有利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契机,加快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另一方面,要清醒看到一些西方国家和政客在民主的幌子下推行霸权主义,搞“和平演变”,强迫其他国家的人民接受其政治价值的企图。从拉美和非洲的“民主化”,到苏东剧变,再到近年来中亚国家接连发生的“颜色革命”,表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西方民主模式扩展到全球的力度和相继得手。
八、会议 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提案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促进祖国统一开展对外交往
人大与政协的区别是什么?
人大与政协的主要区别是:
1、性质不同。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是实现和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大这一国家权力为基础和核心的政治制度,属于国家政权制度的范畴。而政协不是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它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我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范畴。
2、法律地位不同。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是全权的、至高无上的,在中国人大制度下,不存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之间的制衡关系,“一府两院”(政府、法院、检察院)是人大的执行机关,它们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而宪法和法律没有赋予政协与人大相同或相似的国家权力,政协不产生“一府两院”,故不存在“一府两院” 对政协负责,受它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3、职能和作用不同。人大的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立法权、任免权、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而且人大制度还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制度保证,因为根据宪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规定,共产党执政是通过人大依法实现的,如果离开了人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就失去了制度载体,共产党执政就形同
虚设。人民当家作主掌握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而政协的职能主要是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人大最主要的职能是共产党通过人大依法执掌政权,而政协则是参政议政。也就是说,人大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的法定形式和法定制度,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作用上,政协是在决策之前对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而人大是在协商后表决作决策,决策后“一府两院”执行。
4、活动依据和法律效力不同。人大依据宪法和法律开展工作,进行立法,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决定重大事项等,对行使权利中发现的问题除了提出议案、批评、意见、建议和纠正外,还可以对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提出罢免和责成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事对人能够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而政协按照其章程开展工作,对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协商,对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批评和建议进行民主监督,通过向共产党和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一般不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
5、产生方式和结果不同。人大依据《宪法》、《选举法》、《代表法》等由有选举权的选民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全国和地方各级(乡镇)以上都必须选举产生人大,是法定必须产生的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而政协产生的方式是依照其章程设立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均不进行选举;而且地方委员会不是必须设立,依照政协章程第40条规定:自治州、设区的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凡有条件的地方,均可设立地方委员会。
6、工作形式和内容不同。人大行使职权的工作形式由宪法法律和法规确定,主要有制定、修改、解释、监督宪法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有关议案、听取和审议有关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评议、任免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质询或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内容涉及立法(省级人大、较大的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大事项的决定等(全国人大有15项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21项职权。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有15项职权、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14项职权。乡镇人大有13项职权。)政协的工作形式主要由其章程和共产党的文件加以规定,主要有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通过提案和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建议等进行民主监督;内容由其章程或中共中央文件规定(全国政协有5项职权、全国政协常委会有7项职权。政协地方委员会有4项职权。中发<2005>5号文件规定政协协商的7个方面的内容)。
第四篇:课堂讨论之我见
课堂讨论之我见
怎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呢?我认为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碰撞出火花的基石,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研讨意识,在学习中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开有效讨论呢?
一、讨论的契机。
1、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讨论的契机。
1)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讨论。
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不仅完成了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出的规律与老师教给他们规律,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在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难点是纵横交错的关节点。学生年龄小,对有些抽象的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如果在教学中采取讨论的教法,就能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
3)在知识的关键处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中的新知,常是旧知的延伸或几块旧知的结合。这些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是教学的关键。一些问题,要解决它有一些“突破口”,这些“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些关键处,组织小组讨论,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使一些
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2、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
1)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的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3)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契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解决问题。
二、讨论的设置
1.比较简单的、绝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的问题不能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就能够理解,如果还让学生讨论,就显得毫无价值,学生在讨论时就会漫不经心,甚至变成无聊的闲扯和嬉戏。
2.难度大的问题不能让学生讨论。有些连老师都觉得有难度的问题最好不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讨论,只能是浪费时间,也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没有经过学生认真独立思考的问题不要让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讨论,学生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影响讨论效果。同时,这样的讨论多了,还会使少数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到似懂非懂的问题。及时的、适当的讨论,使那些对问题已经理解了的学生认识得到了深化,似懂非懂的学生顿觉豁然开朗,迷惑不解的学生消除认知的障碍,从而使所有参与讨论的同学得到提高。
三、讨论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1.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2.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3.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评价方式中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是口头评价,多样、灵活、丰富、亲切、明朗的评价语,使学生如坐春风,最大程度地调节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暗示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地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课堂讨论中,要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引导,并予以更正。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证讨论成功,充分发挥讨论的优越性,确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五篇:课堂讨论案例
课堂讨论案例: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小苗的成长
要求:同学们先看录像教材上的这个案例,并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然后由小组长综合本组成员分析的情况代表大家在全班发言,接着由授课老师讲评本案例;最后让每个参与讨论的学员在小组发言稿上签名后交给授课老师,记做形考成绩。)
问题:请分别用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来分析小苗的成长过程。
答: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还有对权力的需要、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对成就的需要,这些需要具有挑战性和引发人的快感,增加奋斗精神,对行为起主要影响作用。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实例告诉我们,在激励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例中的小苗是一个高成就需要者,公司为他创造了高成就的机会,小苗在他为公司做出成就的同时,公司及时给予他必要的物质激励,就是说把内激励和外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在对人的激励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我们对于不同的情况要做具体的分析。
分析与讨论:
1、本人分析的观点:
从小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公司的主要技术骨干,并为公司做出了重大贡献。我觉得公司领导在小苗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是很好地运用了内容激励理论中的需要层次理论,让小苗有成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实现自己的抱负。
2、记录同学的发言
A王晨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主要满足了小苗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小苗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小苗的成就感。
B吴球辉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充分注重了激励因素,通过奖励住房,让小苗产生了了一种强烈的知足感和归属感。
C黄炽华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十分重视让小苗勇挑重担,让小苗的工作具有挑战性,让小苗在企业中有追求理想有奔头,能让他学有所用。
D王振荣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十分注重了激励因素中的负有较大的责任的因素,让刚刚毕业的小苗承担了企业重要的科研任务从而让小苗很快地成长起来。
E龙蔚兰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能够清楚地根据小苗本人的特点,充分地认识到像小苗这样的大学生已经超越了生理需要,他需要的是尊重,而公司领导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让小苗在现实中有实力、有成就、有信心。
结论:
案例中小苗的成长过程充分说明,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是年轻人成长的关键,要弄清楚人在怎样的条件下,人会更加愿意工作,更卖力,更有效。人的能量需要激发,激发就需要动力,而内容激励理论研究的就是从人的需要和动机出发,来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人的需要有生理、安全、友爱和归属、尊重、求知、求美、自我实现等需要,奖励、晋升、成长、责任感、成就感等等,而对于小苗来说,他更需要的是尊重、自我实现、成就感,而公司对他的奖励更是对他成长很好的促进。
一、案例分析(50分)爱通公司公司里的员工关系
思考题:
1、明娟和阿苏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2、威恩作为公司领导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否可行?
3、从本案例中,你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发?
答:
1、由职权之争引发冲突,又因信息沟通障碍产生矛盾。
2、威恩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可行的。他采用了转移目标的策略,如给他们设置一个共同的冲突者马德,并促进明娟和阿苏之间沟通信息,协调认知。
3、改善人际关系一定要体现平等的原则、互利原则和相容的原则。让明娟和阿苏和平共处、互相谅解,且告知他们未升迁的利益更大,并使他们相信威恩的话。这一过程启发我们应该依据人际交往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下属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50分)红旗轻工设计院
问题:
1、刘工的管理风格是什么样的?请运用所学过的领导理论分析刘工的领导行为特征。
2、院长为什么要撤刘工的组长职务?请用领导素质理论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特点。
3、请用领导素质理论分析王工的个人素质特点,他为何不但拒绝出任组长,反而递上辞职申请书,去一家乡镇企业另谋高就?
4、请用管理方格图理论分析院长的领导风格特点。
5、这个案例对你有哪些启示?如何认识领导者权力的来源?
答:
1、由于程序缺乏公平,刘工缺乏管理能力,既想用权又想避免矛盾,引发冲突;又由于小组里形成以王工为首的非正式群体,带来工作效率的下降,最后刘工放任自流,让非正式群体占据主导地位。
2、刘工的个人素质特点:刘工能力不弱,缺乏创新。
3、王工个人素质特点:比较清高自负,群众基础不太好。
4、院长领导风格特点:管理风格是独裁式的管理,有方法和手段,任命刘工是他的意见,在设计院任务分派上不应该缺乏沟通,不应该缺乏程序公平。
5、红旗轻工设计院是一个走向市场、知识性员工聚集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要求自身的独创能力比较强,要求独立意识比较高,这样的企业寻求彼此尊重,寻求平等的支撑系统,企业尊重知识、人格和发明创造,对软环境比对硬环境要求更高,这与其他技术含量低的企业的管理要求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要任命设计室负责人,必须跳出设计院公开招聘,原因是:领导风格适应企业性质,能够真正做到程序公平;避免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掺沙子,打散原有人事结构,能够使企业内部互相沟通。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
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对成功的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未来的成功的管理者既不是单纯的技术专家,也不只是精通领导艺术的专家。他们不仅要胜任旧有成效的管理工作,还要有力地领导自己的团队在同心协力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未来成功的管理者应具备的十种关键素质是:
1.战地指挥家。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企业需要的是能控制局面的领军人物——能够像装甲坦克一般用低沉的语调镇住整个会议室、不论有多大困难和障碍都能达到目的的人。做生意就像是打仗,而作为职业经理,最好是战地指挥家。
2.胸怀坦荡。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能谅人之短,补人之过。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善用一种对员工包容和关怀的管理方式。对集体取得的业绩看得比个人的荣誉和地位更重要。
3.团队组建、信念的传播能力。未来的企业更需要团队组建者和信念的传播者——即能够与雇员建立良好关系,向员工灌输企业忠诚理念的人。
4.感染力和凝聚力。能用言传身教或已有的业绩,在领导层和员工中不断增加感染力、凝聚力的人。这种人在组织决策中,把信任不是建立在地位所带来的权威之上,而是靠自身的感染力来影响大家,坚定人们的信念。
5.“做大梦”的能力。能够对领导班子成员提出的众多议题,提出自己新颖的思想、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把握好前进的方向,不断培养自己带领大家超越现实、想得更远。
6.同情心。在组织工作中,不能只靠行政命令去强制人们的意志,而要努力去了解别人,并学会尊重别人的感情。选择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让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赢得众人的支持。
7.预知能力。技术和全球化要求人们在工作中拥有新技巧、新能力和新的做事方式,以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这就需要成功的管理者有创新精神和战略预知能力。
8.医治能力。对于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来说,当企业出现经济变革和重大变故时,能像一位成熟的外科手术主治医师那样,及时医治自己的企业是非常了不起的。
9.致力培养员工的成长。努力培养员工的成长,不只是让员工感受到上司的器重,而更重要的是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内在价值,实现了个人、集体同升共荣的价值观。
10.建立网络能力。只有建立“上挂、横连、下辐射”的公关营销网络,沟通协调好社会各界关系,才能不断拓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组织行为学作业5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B
5、A
6、A
7、B
8、A
9、A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
3、ADE
4、ABCD
5、ACDE
6、ACDE
7、ABCDE
8、ACD
9、ABC
10、A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什么是气质?气质差异有何作用?
答:气质,被定义为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点。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脾气”、“秉性”有很相似的内容。对个体的行为类型进行分析的工作,在人类社会早期就有记载。根据神经类型特点与心理动力性特点的结合,人们确定典型的气质的类型包括以下四种: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差异的应用的范围: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此外,要选拔和培训某些特殊专业的人员,也必须运用气质差异,以提高培训效果。应用的原则: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3、群体决策的有哪些方法?
答:群体决策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提喻法(哥顿法);方案前提分析法;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
4、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改善人际交往?
答: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
5、什么是工作压力?怎样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工作压力?
答:所谓压力,是指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它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部状态,是焦虑、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以及挫折等各种情感和反应。压力在心理上产生的作用就是紧张。压力状态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一个是威胁,也称“紧张刺激物”;另一个是由个体生理上可测量的变化和个体行为组成的反应。
组织行为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工作压力,主要取决于知觉、经历、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是因为每个人所具有这四个因素的情况不同,所以压力的体验完全是因人而异的。
压力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因人而异,受性别、文化背景、遗传、环境和对付压力的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人们体验到压力之后,就会有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是畏缩或者奋争。这种反应影响到肌肉、眼睛、呼吸速度和心跳速度,使躯体作好临敌逃脱或奋勇抵抗的准备。大脑向位于两肾上端的肾上腺发出指令,该指令迅速得到辨认,人体便开始分泌肾上腺素。
一般来说,压力来源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
压力产生的后果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但通常更多的是表现在消极方面。压力的消极作用表现在生理、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压力对生理的影响包括:血压升高、尿频、易怒、缺乏食欲等。压力对情绪的影响包括:发怒、忧虑、意志消沉、影响自尊心、智力功能降低、神经过敏、激动、对领导的愤慨、以及对工作不满等。压力对行为影响包括:工作绩效降低、缺勤率高、工伤事故率高、有冲动性行为、以及难于沟通等。
低于中等水平的压力感有助于员工提高工作绩效。但经受的压力感水平过高,或中等水平压力感持续的时间过长,都会使员工绩效降低。这时就需要管理人员采取行动通过组织途径来改变行为方式以减轻和抵消压力,员工个人可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而增强抵消压力的本领。
五、论述题:试述如何评价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答:现代社会的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组织,各种组织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迎接挑战,不断调整与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组织行为的合理化,组织行为合理化就是组织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和合理,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创造出更和谐的组织环境和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过程。组织行为合理化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它是对组织活动全过程的反映,所以其评价准则和尺度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指标体系。通常一个组织公道正派的行为准则包括明确的长远理念、开创新的事业、兴和谐之道、立诚信之本。结合组织对员工行为规范、员工行为准则、组织对内行为规范和对外行为规范构成一个有机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组织的静态、动态和心理要素等方面的评价准则和尺度。具体来讲它包括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组织运行要素的有效性、组织气氛的和谐性、组织成员行为的绩效等方面。
六、案例分析
答:(1)因为唐文为了便于自己对公司进行集中领导,有利于他实施控制与管理,所以要对以前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改革后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直线职能结构:他包含了直线关系、参谋和委员会,管理层次分明,且具有集中领导,便于调配人力、财力和物力;职责分明,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秩序井然,使整个组织有教高稳定性的优点。
原先的组织结构具有多头领导、权责不明、管理层次混乱、管理跨度不合理等缺点。
(2)唐文改革组织结构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① 来自公司上下员工观念上的阻力;
② 因地位变化产生的阻力;
③ 来自人们的生活习惯方面的阻力;
④ 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阻力,如人们的职责或批评等。
(3)他应该分以下步骤予以实施:
① 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② 要利用群体动力,发动群众讨论和参与组织结构改革;
③ 举办培训班,号召人们促进与支持改革;
④ 奖惩分明,使用力场分析法,奖励先进、教育后进,增强支持改革的因素,削弱反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