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讨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巧用
浅谈讨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巧用
浅谈讨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巧用
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中学 王留群
【摘 要】新课改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的全面改革、突破与创新,那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应该如何克服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改变学生因死记硬背的厌倦,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好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关键词】讨论;高效;历史课堂
新课改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的全面改革、突破与创新,那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应该如何克服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改变学生因死记硬背的厌倦,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我
认为好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那么如何将高中历史课堂讨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它的有效性呢?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讨论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生为本”,提倡师生关系平等、对话平等,因为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敢于讨论、充分讨论。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各种能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条件,使得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相互讨论、质疑争辩的乐园。例如再讲《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那就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解体,幽默的俄罗斯人在谈起苏联的主要领导人时,常说这样一则政治笑话:“列宁证明了如何管理国家,斯大林证明
了如何不管理国家,赫鲁晓夫证明了傻瓜都可以管理国家,勃列日涅夫证明了不是每一个傻瓜都可以管理国家,则戈尔巴乔夫证明了……”那么事实真的像这则笑话一样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段笑话呢?”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既使学生复习了前面所学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又为本课所学的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二、激发兴趣,点燃激情,让学生想讨论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积极认识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掘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愿意讨论,例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可以联系时政:2014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赴欧洲访问时所着服装给世界各国人民
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学中引用这一热点新闻,展示习主席夫妇在荷兰国王举办的盛大国宴上所穿的服饰照片,激发学生想讨论:习主席夫妇的服装有何特点?在此重要外交场合穿着这样的服装有何深刻寓意?显而易见,彭丽媛的立领牡丹花刺绣唐装,习主席的改良版立领中山装具有独特的中国元素,学生在欣赏讨论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服饰的了解,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服装所具备的重要“社会标识”功能,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领导人在外交上的文化自信和在全球化的今天实现中国梦的民族自信感。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应多动脑捕捉兴趣点,利用学生的观点帮组学生用自己的想法,经历和思维模式构建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对某种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对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三、巧妙引导,适时点评,确保讨
论有序进行
课堂讨论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引答和评价,师生互动反馈阶段的深度,广度,效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做出评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高效课堂。那么教师如何引导与点评呢?我认为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势”指的是学生的个人理解,它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没有这个势,教师的教学就失去根基。学生的正确理解可以作为教师向纵深方向开拓的势;学生的错误理解可以作为教师向正确方向引导的势。例如在探讨抗日战争得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一问题时教师的引导表现:
【教师】: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抗日战争我们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我们进行的抗日战争是
正义的事业,战争的正义性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教师】:战争的正义性是取胜的原因之一,但战争的正义性并不能带来绝对的胜利。近代史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战争(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都是正义的,我们取胜了吗?什么是根本原因?
【学生】:是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
【教师】:按你刚才的理解,抗日战争得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我们是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才是胜利的根本保障,这才是根本原因。
【教师】:很好,那么应该怎样评价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在抗战的作用?
【学生】: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的坚持和努力确
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被破坏,国民党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上教学案例采用延迟评价,主张当学生因思考不深入,视野狭窄,概念错误而导致错误英大使,教师应通过适时的提示和探询,启发诱导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或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促使学生明确应答的根据,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回答成功的快乐。
第二。教师要适时激励,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和总结。这样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讨论的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希望、信心、喜悦;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动态的归纳、总结、提炼,恰当地指出讨论的重点,使学生能明白道理,得到启示。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既是愉快和谐的“和悦教学”,又是紧张活泼的“合
作教学”。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去,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从而使知识在讨论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分层教学
教育发展目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国也一直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学生的个别差异(如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及学习兴趣等),对学习效果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学有余力,有的学生学得吃力。假如我们采取对所有学生都统一的标准,那么好的学生就能快速完成任务,然后无事可作,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不能及时跟上,最后丧失兴趣。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办法就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要求我们既要统一教学进度,又要对同一知识点设置不同的掌握目标,努力做到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面发展。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
一、将全体学生分层分组
学校里不是生产统一的产品,我们应该综合学生的数学成绩、上课接受掌握能力、注意力、智力等情况,按1:2:1的比例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部分,而且把各个部分的学生合理安排,按3-4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一名小组长负责管理。教学期间,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随时更改分组,当然,分组可以是同层分组、异层分组,还可以是混合分组,分组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难易、课的类别。
二、具体课堂中的分层
(1)掌握目标的分层 掌握目标,我们不妨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①层次为最低要求;②层次为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③层次为教材基础上的适当提高和加深。
如我在上《时间跨度计算》时,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是如下分层的:
③层同学: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小时、分钟的进率并进行换算。②层同学:能正确计算出某一时间点到另一时间点所经过的时间。
①层同学:能正确计算时间跨度,也能从时间跨度和一个时间点推算出另一时间点。培养
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热爱数学的兴趣。这就能够更好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知识起点的关系,让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教学,还可消除差生在学习上的障碍,让成绩好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2)提问的设计分层。
教师对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各项因素,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接近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点,应该让学生想一想就能解决,而且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关联上作好铺垫。为保证各层次学生在教师提问中都获得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问题分成了上、中、下三层,其中较易的问题以复习、基础为主,面向③层学生;中层题则面向②层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必须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则面向①层学生。如我在教学“有一包糖不论是分给18个人,还是分给48个人,都正好分完,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时把这类问题交由③层、②层学生回答;如果把上题中的“正好分完”改成“都剩3块,这包糖至少有多少块?”则交由①层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提问面扩大了,而且与回答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接近了,符合各层学生的真实水平,所有学生都愿参与课堂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的课堂也因此而生动活泼起来。a)小组学习的分层
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和各种学习水平也是十分难得的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好这些资源,让课堂教学的优势得到更大发展。教师集中研讨学生的共性问题时,既可按①—②—③层的顺序提问学生,让学生相互补充、完善,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也可以先要求③层学生示范作答,再提出同一问题或相似问题让①、②层学生模仿回答;也可让③层学生负责作业检查、辅导督促①层学生完成练习等职责,还可制订“值日小老师”制度,让个别“小老师”在课堂上离座巡查,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以缓解学生人数过多而教师指导时间有限的矛盾。我们还要在课堂内外强化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组内学生能接纳①层学生,而且都能把帮助①层学生提高作为每个人的一项职责。
(2)课后作业的分层
课后练习题的各种层次,要表现在数量上(如知识的多少,思维能力的多少等),更要体现在质量上(如知识的深浅,思维能力的强弱等)。在设计具体作业时我的原则是“两类三层”,“两类”是指作业题有“必做类”和“选做类”两种,“三层”指教师应对学生练习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的练习题,是必须做的;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达到②层学生的能力极限;第三层次是综合题,可列为选做题。
如思考题“一辆客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A、B两地的中点18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为三个层次:即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为低层次,如果学生能分析到“这时刚好离A、B两地的中点18千米中所说的离,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并且列式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则为中等层次,如果学生能同时做出“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则为高层次。
类似的作业起点低,层次多,学生易于下手,低层次的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机会,高层次的学生也有发挥能力的空间。这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基础性的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等生也能得到充分提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3)评价手段的分层
把智力水平有差异、基础不同的学生用一样的标准来衡量,是明显有失偏颇的。这样的评价方式会让低层次的学生没有成功的喜悦,更会让优等生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正确的方法是分层评价,即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5人分成一组,小组内的同学在练习、考试、答问等各方面竞争。因为同组学生实力相当,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性。每月评一次,及时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也有获胜的机会,也可获得奖励,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提高。成绩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强,也会受挫,更能激起他们的斗志,他们从中会知道只有加倍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更加勤奋地学习。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分层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优等生充分发挥和学困生适当进步。
第三篇:数学课堂中的儿歌巧用
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儿歌巧用
摘要:“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对低年学生来说,数学的抽象性与他们思维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矛盾,本文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解决学习难点几方面来具体阐述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儿歌,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关键词:儿歌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儿歌内容浅显易懂,篇幅短小,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明快,便于唱诵和记忆,深受儿童的喜欢。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充满了数字、计算、公式和图形等抽象的东西。多数小学生不喜欢数学,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把儿歌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儿歌来激发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一、运用儿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一般就不会被轻易改变,并能在学习中发挥持久的作用,小学阶段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课前很难安静下来,注意力不集中,做题不仔细审题、检查等棘手问题。教师适时选用或自编一些数学儿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我们班的学生,踏着上课铃声进班时,就会在班干的带领下边准备学习用品时,边朗诵“铃声响,进课堂,学习用具放放好,静等老师来上课,比一比哪个坐得好!”学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教师很快就可以开展教学。再如,做练习题前,为了让学生养成好的审题习惯,我根据不同的题目编出不同的儿歌。在做计算题时“仔细抄,细心算,还要来验算”。在做解决问题时“题目读几遍,从中找关键,合理列算式,细心来计算,结果要检验,答题莫忘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自然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运用儿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运用儿歌增添了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愿去学习数学知识。
在认识“时、分”教学中,我用一首儿歌谜语引入:
“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短短一首儿歌,唤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我带领学生一起编儿歌:“教室是长方体,我们在它肚子里;书本长方体,学习不能近距离;魔方正方体,转转长智力,„„”在听儿歌编儿歌的热闹中,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与理解在加深,同时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 的兴趣。
三、运用儿歌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何突破重点,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并运用,是衡量教师每一节课的重要标准之一。如在教学 “认识﹥、﹤”时,讲清意义后,我和学生一起编儿歌,第一步:我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一个大口朝前,一个尖尖朝前。于是得出“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同时配上手上动作,每个人伸出两只手,伸直食指和中指,自然形成“﹥”、“﹤”号,第二步:我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得出“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学会运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 “认识方向”,这是在学生原有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学习用八个方向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描述时有一定的困难,课堂上,在学生基本认识这八个方向后,师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诵儿歌: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左上西北、左下西南,右上东北、右下东南”
枯燥无味的知识,在师生快乐的活动中,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 快乐。
四、运用儿歌
解决学习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是学生新旧认知矛盾的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运用儿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退位减”时,学生往往会犯以下错误:该退位不带点,不退位带点,打点忘记减一,0带点不带点混淆。教学时先借助计数器直观操作,感知算理后,出示儿歌:“笔算减法不算难,先要看清够不够,够减你就直接减,不够你在前位点上点。头上有点别忘记,减时要少一,带点的0真奇怪,减时当9来对待”,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德非常好,计算的正确率得到提高。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针对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钟面比较复杂的特点,出示这样一首儿歌:“小朋友,请记住,钟面大格十二个;大格之间五小格,一圈小格60个;时针走一大格一时,分针走一小格一分;时针过几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这首儿歌既使学生掌握了钟表知识,又培养了应用能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儿歌引入低年级数学课堂,不但适合于学生的心里特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多媒体
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多媒体
(长沙市雨花区新世纪实验学校 许睿)
【摘要】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多样、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适时、适量地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优点,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导入新课,则能比传统教学更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老师可以先出示红绿灯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的变化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得知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变化规律来导入新课:“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知识重点,展示知识构建
数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点,光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难点,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模拟、演绎的特点,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数学学习情境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教学的重、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运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如果改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三、丰富练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省时、多变的优势,设计出题型多样、趣味性强的各类问题,从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到能力拓展题,加大课堂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四、串联知识要点,激活认知结构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
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设计了如下一组题目:不计算,说说该题求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
①开发区小学新教学楼要装10根长4米、宽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下水管。现要在它的外表面涂上防锈漆,每平方米需要用0.2千克,共需防锈漆多少千克?
②用一种车厢是长方体的汽车运煤。从里面量车厢长5米,宽
2.5米,装煤高度是0.4米,每立方米煤重2.5吨,这辆汽车一次能运煤多少吨?
③要做一根管口周长是40厘米的长方体通气管10根,管子长2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④在一个长10米。宽3.5米的长方形客厅的地面上铺设2厘米厚的木地板,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
⑤一个长方体无盖玻璃鱼缸,它的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分米,这个鱼缸最多可以容多少升水?
在引导学生回答出上述5道题目是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把这5道题目自然地把它们分成3类。即①和③,②和⑤,④。而后再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计算方式,使认知结构中3个概念的可辨别性更加清晰,可利用性更强。接下来。再回到这5道习题。让学生在这3组里各选一道进行“实战训练”,深化学生对表面积、体积、容积3个核心概念的理解。通过以上的分类归纳。让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问题来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加深对表面积、体积、容积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初步的比较分类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大脑里存储的知识更具条理化,为建构新的知识(如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容积)做好了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当然多媒体课件不是无所不能的良药,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需要,考虑到这堂课是否有使用多
媒体课件的必要,使用哪种课件,什么时候使用,如何使用,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考虑到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手段的优劣,尽量做到优劣互补,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数学教学朝着更科学、更先进、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加霞主编.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高效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反思
“高效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反思
东关高中
尉晓梅
随着我区“高效课堂”教改活动的深入推广,我校作为课改示范校也在如火如荼地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因为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偏差与局限使得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严重的脱离了学生实际,照本宣科、满堂灌之类填鸭式教学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也只能望“史”兴叹,使得教学过程“事倍功半”。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对此,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的学习,排在首位的是要有兴趣。那么兴趣要怎么培养呢?首先要试着摆正心态,清楚有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的开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知识的掌握、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结合实际进行了浅析:
(一)如何听课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主动进行思考,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之外,还可选择记录教师讲述的内容,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
(二)正确的阅读教材
教材,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记忆的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记忆要遵循一些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四)、如何进行复习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复习的类型有随堂复习、课下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高考复习等。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
二、精心安排课堂结构,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一)吃透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高效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1)“严”与“活”的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肯定正确答案,及时纠正错误的答案。
“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相关的史料、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2)“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追求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是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及熟练把握。
三、合理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让学生多问“为什么”。如何合理的开展课堂讨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命题是关键(1)注意命题的综合性。(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
(3)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