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撰写教研论文时素材获取的途径
浅谈撰写教研论文时素材获取的途径
撰写教研论文的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深入分析和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从而揭示其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教学实践是写教研论文的源头活水,是教研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从研究大纲与教材,到研究教法与学法、学生与学情、习题与解题、考试与命题、感想与体会等等,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处处皆是.那么,到底如何来获取写作素材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1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素材
1.1 从研究教材中获取素材
研究教材、教法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因此,这里有大量的文章可做.例如,在2001年教高一时,我发现使用的教材与原教材对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老教材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有困难的内容,新增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而且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更新了老教材中的某些概念、内容的讲法和部分数学语言及数学符号;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且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体系上,更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了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统一性、层次性,注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编排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这一教材特点,我写了一篇教材研究的文章,题目叫做《新旧教材的比较与研究》,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中小学教材教学》上.1.2 从研究教法中获取素材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博大精深.虽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对教法的研究也是我们获取素材的一条有效途径.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我们知道,在教学中若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景,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他们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难点.那么如何来创设情景呢?带着这一问题,我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动笔撰写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尝试》一文,从创设问题情景的基本原则和创设问题情景的尝试两方面作了阐述,这篇文章发表在全国初等/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数学通讯》上.另外,教师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上同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就自身而言,理解在加深,水平在提高;就学生而言,他们基础不同,思维不同,对知识、问题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甚至千差万别.例如,在对2001级同学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我发现有许多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复习课中经常会自己在下面做题,尤其是在讲解一些常规例题时.这引起了我的反思——问题在哪儿呢?通过调查,知道他们对这些例题都感觉非常熟悉,觉得自己完全会了,没有必要再听老师讲解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选取例题时有意识地作了一些调整,除了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重视覆盖全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视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等 1
外,还按照新颖性、梯度性、过程性、关联性、创新性等原则作了选择,发现效果很好.有了这样的实践过程,我就把这些原则整理成《浅谈高考数学复习中例题的选择原则》一文,并投寄到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数学杂志》,很快编辑部就录用了.1.3 从研究学法中获取素材
学生是教师最具体、最活跃的研究对象.学生的想法也许是幼稚的,但其中常常蕴涵着创造的火花;学生的解题思路也许是笨拙的,但这往往是聪慧的起点;学生的提问有节外生枝的地方,但往往能弥补教师思维上的疏忽,就连学生的解题错误,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目前,个案、案例的收集与分析是数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例如,在教概率这一章节时,有这样一个问题:甲、乙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分别是 和,求甲、乙各射击一次,命中目标的概率是多少?有一个学生用了概率的加法公式进行了计算,但是又没有把握,于是过来问我.通过学生的答案便知道他是把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混淆了,我知道此时若只对他说解答不对,而应当如何做的话,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没有真正达到释疑的效果.于是我围绕这个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一个一个的诘问,让学生回答这些基础知识.当涉及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了,学生自己就把疑难解决了.过后,我发现这样的释疑手段非常好,就及时整理成一篇论文,题目叫做《浅谈反诘策略在释疑中的运用》,这篇文章发表在西北师大主办的《数学教学研究》上.1.4 从研究解题思想、方法与策略中获取素材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中学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课题是无穷无尽的.这类文章的素材主要来源于课本中的习题及考卷中的试题,还有从其他渠道收集来的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习题.一般文科题比较讲究解题要点的提示,而理科题则比较注重解题思路的点拨,但不管怎样,尽可能做到所选的习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要能为文章的中心服务,要能真正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通过指导能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处理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形成的弦中点的有关问题时,有一种叫做“点差法”的手段,由于这种方法在处理问题时较为简单,所以学生经常会“滥用”,针对这一现象,我撰写了《点差法在解析几何题中的应用》一文,将“点差法”的适用类型作了归类,使学生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点差法”这一手段来进行解题,这篇文章发表在哈尔滨大学主办的《数理化解题研究》上.1.5从研究考试和命题中获取素材
考试是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研究考试及其命题也是一条获取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随着教材的更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考试命题也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例如,在各科命题中都加强了素质的考查,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都强调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变化,针对这一情况,我结合数学命题中出现的一种新信息题分别撰写了《一类不动点问题的求法》和《一类新概念题的解法综述》,这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学生理科应试》和《数学通讯》上.再如,随着新教材向量知识的引入,给中学数学解题增加了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可以给传统试题赋予新的背景,于是我借助这一素材,撰写了《向量背景的解析几何题例析》一文,这
篇文章发表在《数学教学研究》上.2从学术活动和会议中获取素材
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活动,及时了解掌握信息,可以为教研论文的写作提供有用的素材.例如,在2002年笔者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高
一、高二数学新教材研讨活动时,有一位老师谈到学生在处理三角函数对称轴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常见错误,我觉得非常有典型性.回来以后,我便从逻辑学和思维学的角度对该问题作了剖析,整理成一篇短文,发表在安徽师大主办的《中学数学教学》上.3从各级各类刊物、杂志和专著上得到启示,触发灵感,获取素材
物理大师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旁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人认识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也可能是孤立的,如果只靠自己的智慧去发现新的问题往往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借用别人的研究思路或研究成果进行创新,一般情况下比自己独立创新要容易一些.因此,我特别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多看、多记、多整理,从中体会别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从别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得到启迪.例如,我在阅读《中学数学》2003年第3期时,发现该期刊登了黄关汉老师提出的关于拼组问题和着色问题的两个疑团,而这两个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联系紧密,很有研究必要,于是我撰写了《对两个疑团的释疑》的短文,并很快被刊用.总之,撰写教研论文的素材很多,只要我们平时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就不愁没有写作的素材.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有心去总结它,去发现它.如果没有这种想法,很多好的素材即便到了我们手中也不会意识到它具有什么价值,白白地让它从我们手中溜走.
第二篇:先进事迹材料写作素材获取的基本途径范文
先进事迹材料写作素材获取的基本途径
机关从事先进材料写作的同志而言,对怎样获取先进材料写作素材,则更是一比较难办的事情。
要想获取有效的先进材料写作素材,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善于调查、采访。因此,先进材料写作下笔之前的调查、采访就成了关键的一环。针对同行们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对写作先进材料怎样运用调查、采访手段,来获取有效写作素材的基本方法简介如下:
一是“三步曲式”。具体地说,就是听先进对象的介绍,待他把全部情况讲完,然后仔细思考他的闪光点在哪里,他的鲜明个性在哪里。经过反复思考,当凝聚成先进对象的个性和闪光点之后?熏再向先进对象提出问题,要求作答。通过“听——思——问”这“三步曲”式的调查、采访,就会搜集到针对性极强的写作素材。比如,原我部汽车某团文化干事刘正亮在边防前线荣立二等功。被树为先进后,开始有很多人奉命写他的先进材料。由于这些人来去匆匆,调查、采访不细,写出来的先进材料平淡如水,上级《政工简报》没有转发。后来我到边防前线后,请刘正亮用三天时间全面地谈自己在边防十多年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体验。第四天,我反复思考刘正亮的闪光点后,有针对性地列出28个题目,再找到刘正亮,要他花两天时间,对我提出的每个问题,务必用两个以上的事例给我论证。通过“三步曲式”的调查、采访,我获得了刘正亮许多不为人知的写作素材,很快确定了刘正亮先进材料写作的主题:他不仅把歌曲创作看作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把它作为传播先进文化,鼓舞边防战士英勇杀敌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了这种责任,他忘记了家,忘记了自己,心中只有边防。于是,我写出了《谱写战歌壮军威》的先进材料,很快被广州军区转发。事后《解放军报》编辑看到这个先进材料后,要我把刘正亮的先进事迹改写成人物通讯,在《解放军报》一版显著位置发表。
二是“大推磨式”。往往有这么一种怪情况,先进材料树立的先进人物形象低于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形象。比如1987年,上级要宣传原我部某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医师吴继恩高尚医德的先进事迹。由于作者当时在很短的时间中调查、采访,加之草草写就,成文时她的先进事迹非常一般。大家看后,感到这个先进材料中吴继恩的形象与现实中的吴继恩形象差了一大截。上级领导又把这个写作任务交给我。我吸取先前作者的教训,再去调查、采访吴继恩时,就采用“大推磨式”的方法获取写作素材。因为吴继恩当时很忙,想要请她坐下来用大块时间给我谈情况,那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首先请吴继恩的家人给我谈,接着请吴继恩所在科室的领导和同事给我谈,再请医院领导给我谈,最后请吴继恩医治过的病人给我谈。前前后后,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跑遍了桂林市的大街小巷,从而获取了吴继恩许多鲜为人知的写作素材。经一番思考之后,我立即写出“白衣圣母”吴继恩的先进材料,上报到广州军区,很快被《政工简报》转发。事后,许多同行评价说:这篇先进材料写得很有气势,非常感人,成功地展现了吴继恩医德高尚的形象。
三是“眼观六路式”。直白地说,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体会出先进人物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某些过程或细节。调查、采访中,一定会碰到一些“闷葫芦”的,你要他谈自己工作的具体过程,他一句话也不会说,一个比方也不会打。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那就改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比如写汽车兵的先进材料时,我就跟司机一起上路,看他们在千里运输线上开车时的感人细节;写仓库兵的先进材料时,我就到仓库现场,去看他们码垛的具体细节;写医务人员的先进材料时,我就到病房去看医生、护士给病人看病、发药、打针时的具体细节。把这些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具体细节,写进先进材料时就产生了不可多得的感人魅力。记得1990年,原我部党委决定宣传某军械仓库党委“一班人”改进领导作风的先进事迹。领导把写作任务交给我。我找到这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全面了解情况后,又用十天时间与这个仓库党委“一班人”共同学习和劳动,亲眼目睹了那些感人的场面,把这篇先进材料写得有血有肉,主要观点是:“克服官僚主义,树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作风;摒弃形式主义,树立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不搞指手划脚,树立身体力行、真抓实干的作风;不当甩手掌柜,树立领导就是服务、多为基层排忧解难的作风;不守旧摊子,树立奋发进取、争创一等工作成绩的作风。”这篇先进材料上报到广州军区,立即被转发。
四是“巧抓瞬间式”。运用这种方法,意在获取“独家新闻”,抓住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活鱼”,从而使先进材料增加鲜活度。事情往往很怪,有时,你与先进写作对象交谈半天,甚至几天,都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偶尔,先进人物一句“变调”的语言,一副“反常”的神态,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常常会触发一些令人叫好的写作素材。这些“怪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调查、采访中的“一瞬间”。所谓“独家新闻”,就是获取的“一瞬间”比别人多,甚至为他人所没有。比如,原我部某仓库管理处长李义辉夫妻俩平时互敬互爱、乐于助人,被上级评为“模范夫妻”。春节期间,领导要我写他们两口子的先进材料。我找他们调查、采访,交谈一天,没有谈出个所以然来。快下班时,他突然一下接了四个电话,并且在这四个电话中他都称呼对方“爸爸、妈妈”。我在旁边也感到奇怪,问他“你爸爸妈妈怎么一下来四次电话?”他马上给我解释说,他就是有四个爸爸和四个妈妈。这时,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难道这对‘模范夫妻’赡养了四对父母?”于是,我反复追问,终于得到意外的收获,写了一篇《一对夫妻八个父母》的先进材料,说的是这对“模范夫妻”各自在小时候认了一对孤寡老人为父母,直到现在他们还在尽赡养之力,事迹非常突出。这篇先进材料上报后,先后被广州军区和省市内部简报转发。《解放军报》编辑看到后,立即打电话要我把《一对夫妻八个父母》先进材料改写成人物消息,在《解放军报》一版显著位置发表。
第三篇:教师如何撰写教研论文
教师如何撰写教研论文
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投身于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以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质量的提高,适应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搞好教育科研,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的教育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如何将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使全社会均能受益呢?结合教育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撰写教研论文无疑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撰写教研论文就是把教育、教学系统中累积的经验、方法与成果科学化、系统化地显现出来,交流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撰写教学论文有助于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一个优秀的中学教师应该具备教育科研的能力。因此,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师应当怎样撰写教学论文。
总的讲,撰写教学论文,不外乎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样写。
一、选题
主题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命运。选题必须有交流价值及实用价值。必须坚持客观性、现实性、可行性、创新性等原则。中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写作主题
各学科教学领域通常有六类写作主题。从学科分类角度可以归纳为四类:
1、学科教学论(如教学理论、原则、方法与媒体等)、2、学科课程论(如课程教材、课程改革等)、3、学科学习论(如学科学习的特点、途径、复习指导等)、4、学科教学测量与评价(如命题、考试等)。
1—3类理论性与研究性较强,4—6类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强,适合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写作,是选题的重点目标。
(二)怎样选题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有写作动机的教师,开始选题宜从两方面入手。
1、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和积累主题。(1)在备课中发现主题
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通过倾听大家的见解,思索别人的做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材中某个内容的教学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备课的过程中发掘了主题。
(2)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主题
课堂教学系统中有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等要素。系统中的师生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情感的交流,平时可抓住一个或几个要素来分析。譬如教师授课思路与教材思路不一致,是否阻碍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的构建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3)在学生的提问和作业中发现主题
学生的提问和作业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是学生认识的误区,这些误区恰恰是论文的题材。
(4)在考试中发现主题
对一些考试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答错题进行统计分析,归纳错误原因,提出教学对策,便得主题。
此外还可在第二课堂科技活动与实验教学中挖掘主题,既可是心得体会,也可为经验总结。
2、在广泛学习研究中发现与积累主题。(1)博览群书,储存资料
人的一生应该是奋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广泛阅读专业杂志,博览群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研究课题的过程。在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的过程中,适当研究一点自然辩证法、“新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都能为写作奠定基础。中学教师要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必须认真积累素材,储存资料。积累资料的办法主要有:
①摘录:平时读的好文章、好题材、甚至包括某些“警句”都是摘录的内容: ②剪报并建立索引;
③订购资料:自己平时订购的教学杂志、报纸要注意装订成册,以备必要时查找; ④做笔记:学生是教师进行创作的素材源泉。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记下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记下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记下批改作业中学生的突出问题——优秀解题方法、错解法,有些错误解法错得恰到好处,有利于错解析因。另外,记下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新认识,因为写教学论文也需要一定的灵感,有时忽然有了一个新认识、新发现,若不及时记下来,时间一长就会遗忘。古人云:“积学如储宝”。资料积累多了,材料也显得丰富了,就会下笔如有神。
(2)捕捉信息,瞄准方向
初学写作者期盼手稿变成铅字的心情一般都特别迫切,但有时“欲速则不达”。决定手稿变成铅字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作者所写论文的质量,这是关键;二是所写论文是否具有新意;三是是否符合刊物的编辑宗旨。那么怎样才能使手稿变成铅字呢?
①常看栏目,寻找线索
每种刊物都有许多符合实际、内容丰富多彩的栏目,每个栏目有许多方面,每个方面又可以派生出许多小议题,认真研究栏目,可以找准写作方向,找到选题的方法和途径。
②注意发现各报刊杂志所开辟的新栏目。一般说来,各报刊杂志开辟较早的栏目稿源都较丰富,初学写作者想“挤”上去虽不是高不可攀,但是确有一定难度。而新栏目则恰恰相反:一是处于起步阶段;二是稿源窄。注意抓住这一信息是可以提高投稿命中率的。
③注意了解有关报纸、杂志的征稿简则。了解征稿简则,有助于掌握写作目的,控制文章的长短、文体及投稿的方向。只有了解征稿简则,才能使作者的写作方向明确,针对性强,投稿时有的放矢。
④注意阅读有关的报纸杂志。
阅读过程中需做到认真思考,仔细咀嚼。有些主题有很多人写,则只能借鉴;有些问题写得不够完善,则可以写出自己新的见解。只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写出新的见解,即成文章。且不会出现步人后尘,人云亦云,缺乏创新的现象。
(3)联系实际,扬长避短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经历都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擅长解题,则可以多写一点辅导性文章;有的人擅长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则可以多写一点理论探讨及教法探讨方面的文章;有的人擅长实验改进,则可以多写一点关于实验改进方面的文章。总之,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扬长避短,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在撰写教学论文的过程中,既要有一种钻研精神,又要有一种敢写敢说的精神。写前人所未写,发前人所未发。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及新的高度去进行分析,也能写出具有创造性的文章。
(4)坚持实践,不懈探索
实践出真知。教师的教学、教研实践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撰写教学论文同样离不开实践。这里的实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意识的教学、教研实践活动。论文是教学实践和研究实践的结果,而不是闭门造车的空中楼阁。如撰写实验改进方面的文章,作者必须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从诸多实验方案中选出操作方便、现象鲜明、安全系数大的实验方案。二是在此基础上的行文实践。一方面要将自己的“闪光点”反映在文章之中,另一方面要注意言简意明,文笔流畅,脱颖而出的研究成果常常是坚持不懈探索的结果。
(5)抓住“热”点,有感即发
高考、学科知识竞赛、教学方法的探究等都是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如:每年的高考试题一公开,众多作者争相撰文,或进行“统计分析”、或进行“高考评述”、或进行“试题精解”等创作。高考年年有,文章时时新。此类文章前能总结经验,后能启发来者。
撰写“热”点方面的文章,要体现“短、平、快”的特点,走在时间的前面,有感即发。作者的超前意识和快创作行动也是提高投稿命中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6)考虑兴趣,发挥专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有兴趣的主题能激发研究者的激情,较易出成果。不过,选题也不能单从兴趣出发,因为在成年教师的心理因素中,与意志相伴的志趣比兴趣更能有力地影响智力活动,其中包括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兴趣指向与专长并不能划等号。犹如篮球运动员自然对篮球运动感兴趣,但对篮球运动感兴趣的人却未必有打篮球的专长。所以我们在选题时,既要考虑兴趣,但更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专长。
(7)论题适中,便于挖掘
论题大小适中是就课题涉及范围而言的。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论文的范围不宜过大”。作者选题时,要以适合自己写作为宜。
怎样才能选题大小适合呢?一要能认识自己的教学专长和写作能力,二要学会在大论题的基础上一步步地缩小论题范围。例如:学习教学研究→计算习题教学研究→综合计算习题教学研究→……
将较大的论题经过适当次数的从总体到部分的缩小,或逻辑缩小(缩小论题外延),已能得到适合作者撰写的论文的论题,或已构成论文的题目了。对这样目标较为集中,便于倾心一役,从而有较深的挖掘,在小题上出大作。
(8)选好角度,推陈出新
选好角度是个看问题的立足点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或者说只有善于从各个角度去看同一事物,才能得到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论文选题有时象摄影取景,需要有好的视角,角度选得好,易产生新意。
(9)了解行情,注视动态
了解行情,注视动态,对选题十分重要。美国一家钢铁厂里有一位化学家,选择了一项技改项目作为研究课题,花了不少时间,并耗资一万美元。到研究成功时,一位图书管理员告诉他,有人早已研究成功,有一份德国早年资料,只要花5美元就可以买到这份资料。为使选题符合中学教学实际和教研发展需要,就必须全面、清楚地了解本学科的教学行情,注视相关方面的教研动态。从而摸清自己研究的课题(或写作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的进展、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盲点等)。这主要靠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从而发现自己研究的创新程度。
(三)推荐主题
笔者认为,下列十六个方面都是教师可以深入研究的主题。
1、素质教育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大政,也是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主导。中学教师应从社会变革、教育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昌盛的大局出发,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改经验,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模式,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当前更应着重进行本学科内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研究,这里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等和中学模块研究。
2、教材研究。教材的种类丰富多彩,更新的程度也大大加快,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注意学生实际和地方差异,加强对教材的整合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精心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把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并注意信息反馈。
3、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努力改变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要着重教会方法,教会思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4、教育理论研究。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自己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提高教学研究的自觉性,减少就事论事的简单的经验总结,实现由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
5、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学科实验为突破口,运用模型、图表和多媒体等,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6、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中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观察是入门,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而自学是方式。特别应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7、知识结构研究。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有关原理指导下,注意教学中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把教学过程转化为信息变换过程,并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
8、学科交叉研究。截取学科中的某些横面,并尽可能与其他相关学科作交叉,将有可能产生新课题。比如,化学与数学结合、化学与生物结合、数学与物理结合、解题与心理学结合等。
9、学科与社会的研究。学科与社会的联系是广泛的,如化学与天文、地理、生物、军事、医药、卫生、环境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密切相关。就是说在整个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行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必然能探索出新的成果。
10、学科考试研究。学科考试研究,大的方面包括考试的内容、方法、模式、命题趋势等的研究,小的方面有考点、热点、难点、试题的特点、试卷的结构、解题方法、区分度、效度,试题与教材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11、学生心理研究。从分析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着手,注重学生积极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注意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发展个性特长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2、学科竞赛研究。我国多次组队参加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均获得了奖牌。学科竞赛虽在我国的中学教学中呈现出良好的运作状态,但学科竞赛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如竞赛的功能、竞赛的组织形式、教材建设、竞赛试题的特征、资优学生的培养、学科竞赛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我国学科竞赛与国际学科竞赛如何接轨等问题。
13、国外中学教育的研究。对国外中学教育现状、教材特点、课时安排、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课外活动、成绩考核等进行比较研究,吸取其有益于我们中学教育的成份。
14、科学方法的运用研究。例如教育学生如何发现问题,预测、观察、实验、记录、分类、图表化、推论、形成模型、设立假设和验证假设等。
15、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方面的研究。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16、史料研究。通过对学科史、教育史的研究,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选题策略
成功选题对于写好教研论文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论文的选题的方法、途径、角度是相当多的,处于起步阶段的老师,还应多阅读他人论文,从别人那里得到启迪,抓住自己感兴趣、有基础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写作的论题,选题上的这种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的方法常采用,且易奏效。总的来讲,应善于抓住下面三点:
一是热点选题。针对当前教学研究与改革热点选题。这些热点也反映在期刊杂志上,如学科素质教育,学科科技活动、课程改革(必修、选修与活动课)、能力培养等等。
二是特点选题。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知识经验选题。如擅长教学理论探讨和研究的,可多选教学理论方面的主题;专于实验的,可多选实验方面的主题;对学科史兴趣大的,可多选有关科学史的主题。
三是小点选题。选题宜小不宜大,小题可大作。比如“学科习题教学”,题目之大,教法之多,题型之广,思路之宽,一篇论文难以写好,若改为“某一类型题的错解例析”则易于写作。
二、查找资料
查找资料,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网络搜索,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今天,各种网站上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网络迅速地进行文献查找。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缺点也十分明显,良莠不分,知识准确性、系统性不强。二是查阅相关专著和学科教育类期刊,查刊期可采用由近及远方法,先查近年期刊,再查远年期刊,有时为了寻找灵感,也可查相近学科的同类性质的期刊。这需要一定的条件,查找的难度较大,但可以学习到系统准确的知识。三是条件允许的还可以直接向专家请教。
三、认真写作
写作就是在选定主题后,围绕论题立论,运用论据,得到结论。写作方法与技巧是长期实践的结晶,因人而异,但教学教研论文有自身的形式和要求。
1、论文的结构形式: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摘要、正文、注释、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可根据情况有所取舍、文章的具体格式可参看近年教学杂志。
题目——文章的标签。同一主题可以有多个题目,题目既要与别人不重复,又要新颖,这样方能打动编读者心扉,论文稿一般要经过筛选、初审、复审、主审几关。筛选时,发现题目无新意或与本刊重复,文稿就会石沉大海,因而题目新颖性很重要。如将题目《试论化学教材插图》改为《化学教材插图面面观》顿觉新意多了。所以,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题靠新装。
正文分开头(文章论点和目的)、中间(论证分析)和结尾(结论)。中间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可分多个小标题来分析论证,以求突出重点。
2、论文的一般要求
6(1)立意高、新。所谓高即理论水准高,认识程度深,如化学课堂教学程序是展示实物或做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分析得出结论。这实际是科学方法论的雏形。写文章若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立论,“程度”立意就高。新则为意新,观念新,方法新,语不惊人誓不休。
(2)推广参考价值。对别人的研究或实践具有借鉴指导作用。
(3)抓住重点。范例典型,语言精炼,论证严谨。常用列小标题的方法突出文章重点。(4)首尾呼应,层次段落分明,结构和谐、优美。(5)字、文、图表、符号、标题序号等要规范。3、论文的修改
一篇文章的诞生,需精心策划,反复修改。在文章不太成熟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投稿。因为作者面对的是全国众多的专家、学者、老师和学生。作者心里要装着读者,本着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将所写文稿反复修改。一篇优秀的文章应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将手稿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修改,即能摆脱当时的思维定势,使文稿越改越好。修改的过程中,首先应考虑文章的科学性,即保证文章不出科学性错误;然后考虑文章的逻辑性,从整体到局部都得确保文章的逻辑性强。此外,在修改过程中还可参阅有关的文章和书籍,借用部分别人成熟的观点,但需注明出处,以防有抄袭之嫌,修改时包括字、词、句、标点符号都得考虑清楚。
四、巧妙投稿
投稿就像推销自己的产品一样,应做到“投其所好,门当户对”,即投符合期刊栏目的文章,若不符合,再好的文章也难以录用。这要常读各学科的有关期刊,明了各期刊的栏目,常刊登哪些文章,最好将近几年期刊各栏目及栏目文章数,所占比率进行统计分析,进而获得你期待的结论,为投稿提供指南。投稿时根据报刊的要求,或用A4纸打印,或通过发电子邮件。字数最好不超过两个版面,一般教学刊物要求最多不超过3000字,尤其喜欢1000字左右的文章。
撰写教研论文,到发表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要有不怕碰壁,敢于大胆尝试的思想准备。中学教师要多读期刊和专著,了解教研动态,激发写作动机和灵感,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多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论文的选题思路;多写心得总结、积极投稿,做到“三多”(多读、多想、多写),就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总之,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努力去挖掘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宝藏,并通过筛选、琢磨,使其成为艺术品,然后将它们奉献给基础教育事业,为促进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第四篇:初中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三条途径与方法的探索
初中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三条途径与方法的探索
李勇
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小学已有写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同时也为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即作文能力的素质,其中包含思想素质、语文素质、创造能力的素质。作文能力主要是指写作现代应用文的能力,即能运用现代语言进行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语文二期课改规定了初中阶段一般文体的写作目标:能根据作文题目、有关情景或材料,确定写作要点和中心;能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积累,选取符合题意的材料;能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实、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的文章;能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发表议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然而,从笔者任教的几届学生来看,初中学生的作文状况无法令人乐观,与二期课改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1.审题不够准确,如果文题有比喻义或引申义的,学生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或浮于表层意思。
2.审好题后,有的感到无话可说,也就是缺乏写作素材;有的选材不够准确,与题意不尽相符;有的选材陈旧,没有新意。3.写好文稿后,学生不作认真的修改,没有养成反复修改作文的习惯等等。其中能否恰当选材是学生作文成败的一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一篇文章内容如何,首先取决于作者掌握素材的多寡与好坏。就如同盖房子,要有砖瓦沙石等材料,没有材料怎能建起房子?做文章也是一样,要有写作的素材,而且这种素材要事先有所准备,不能临渴挖井,现用现找,平时各种各样的材料有所积累,到用时就能信手拈来,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否则面对作文题目,或是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是感到素材不足,写来贫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米”从何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去“找米下锅”,然后再谈写作技巧问题。其实写作材料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只要你做个有心人,把自己在平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读、所做、所积的有关内容记录下来,经过加工成为写作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有话可说。多年来,笔者针对目前初中生写作的这一主要问题,一直在探寻解决这个问题途径与方法。
一、从现实生活中直接获取写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写作素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最丰富,最直接的来源。学生必须向现实生活要素材,当然这些素材在现实生活中的是处于自然状态的,要运用到写作中去,必须经过作者的观察、体验、分析、挑选、整理,才能成为真正的材料。就如同由矿山采的矿石,加以冶炼,生产出钢铁一样。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的写作素材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补充。
对初中学生而言,写自己在生活中所参与的事或较为熟悉的人,较为顺手。写作的效果也较明显。写这一类的作文要事先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观察、实践、感受,增长他们的见识,使他们注意事物发展的过程,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如《一堂有趣的实验课》《我们野炊去》《校运动会花絮》《我难忘的一次活动》等文题,由于把自己所参与的事与写作结合起来,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不仅能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得条理清晰,还能写出自己较为深刻的感受。就连平时不喜爱作文的同学写起来也轻松自如。如《我们野炊去》,学生不仅把野炊的过程尤其是做菜的过程叙述出来,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自己的做的菜,味道最美,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最甜;有的同学说,同学之间互相品尝菜肴,自己美好的事物要与大家一起分享;有的同学说,在野饮过程中,大家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以后要多做家务事体贴父母等。
记叙文可以这样写,那么以说明为主的作文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如《六灶的老街》《游会龙寺》《家乡的水蜜桃》《我爱吃的一道菜》等,这一类的说明文,有的让学生先参观再写,有的让学生在家里先请教家长,然后去做再写。学生同样感到有话可说,这样做使学生把写作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也使学生把学习和家庭生活结合起来。
当然,由于学生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生活范围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取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获取更为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写作素材呢?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关注百姓关心的事情,从媒体中获取重要的相关信息。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上海卫视的《东方110》、《第四焦点》、《东视广角》等都是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重要栏目。
2.关注自己生活的社区中发生的事情。社区的环境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也较容易了解到相关的社会生活信息,写出的文章较详实,并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讨厌这样的人》的作文,文中叙述了小区中有一位阿姨因丈夫车祸致残,就抛弃丈夫和孩子,卷走全部的交
通事故赔偿款的事,并提出了如何做人的问题:必须要有责任感,决不能只为了钱。还有一位学生听小区里的老人讲,小区缺少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这个问题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他经过思考后,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使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二、从他人作品中获取有益的写作素材
亲自参与,固然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而鲜活的写作素材,但不能事事都让学生去做啊,通过阅读他人对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写成的文章,体会一下他人的生活情景和感受,学习一些科技知识,从中得到一些素材,也可以搜集有关资料,请教有关学科的老师。例如,我指导学生写《我们学校的地理科普园》,先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园中的一些装置:如观测气温的百叶窗,有测定方向的罗盘,有演示河流形成过程的假山,有测量降水量的量筒,有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量的测量筒等,要弄清这些装置的原理和用法,有的要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有的则要向地理教师请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科学性。连地理老师也半开玩笑地夸奖说:“真是一篇不错的科普说明文,怪不得我校的地理园这么有名,原来是你们给做的广告啊。”
三、从自己积累的资料中获取写作素材
积累资料,建立资料库,是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聚沙城塔,集腋成裘”,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资料的好习惯。对于丰富写作素材,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在写文章时,才能呼之即出,招之即来,源源不断地涌向笔端,仿佛打开了贮存丰富的仓库的大门。积累资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日记。写日记贵在坚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记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这样既可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加以备忘,也可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对写作文是很有帮助。
(2)读书笔记。在读书时,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作一些摘录,也可以记下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但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好处,也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增长知识,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主要有:①心得式:可以对文中的人物、景致、写法等作适当的分析和点评。②摘录式:对新颖不落俗套的作文进行摘录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在欣喜之余,我也进行了反思:1.学生在获取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人格人品素质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什么,怎么写,都会与当代社会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当今社会的法律、道德、文化等观念也有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来观察、认知、分析、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辨证的吸收他人作品中有益的东西,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准确、鲜明、深刻、有力,如前面提到的学生作文《我讨厌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例子。2.学生在获取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青少年时期正是发展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他们有兴趣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活动,因而在获取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别出心裁的巧妙构思,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如文题《有家真好》,有位学生就别出心裁的采用童话的形式,叙述大鱼和小鱼重新回到黄浦江,通过对话,反映了黄浦江水质的变清,环境变好,最后点题,我们有家真好。这篇作文可以说立意高、选材新、形式新。此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社会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查阅资料过程中的筛选、总结、分析、概括能力等。这些能力反过来对学生的审题、选材等又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3.学生在获取材料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自觉阅读和写作,养成阅读写作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搜集、积累写作素材,变“要我写作文”为“我要写作文”。由于要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取有益的素材,必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知识、思想和技巧的养分,打开了阅读的渠道,不仅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益于扩大知识视野,发展阅读写作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读写兴趣和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其实,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过程,就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体验情感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过程。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写作的视野,也开阔了学生的人生视野。这既是二期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努力方向。
第五篇: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
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
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去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源的:
1、从报纸、杂志等刊物和书籍中获取。作为政治老师,其实我更喜欢报纸、《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时事》、《半月谈》等杂志。
2、通过购买一些书籍,光盘等商品获取资源。
3、通过与同事讨论、交流、学习获取信息资源。
4、从“远程教育资源”中获取。
5、从互联网上获取教育资源,网络是快速获取资源的途径。
6、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让学生教师动手收集教学资源。
7、有意识的剪辑、摘抄刊物资源。
8、充分利用和挖掘好教材资源。
9、其实有一项资源是我们容易接触但也容易忽视的: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