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函授: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模拟4
模拟试题
(四)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2、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认知和社会交往。
3、斯腾伯格采用“成分分析”的方法,从类推、系列问题等复杂任务来理解智力。
4、维果斯基虽然与皮亚杰一样,将知识和学习视为外部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他更重视社会互动和文化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
5、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对关系或上位概念所做的介绍性的描述,这种描述通常较为宽泛,包括了即将学到的所有信息。
6、自我提问是一种自我监控的方式之一。如在阅读中,学生有规律地停顿下来,询问自己一些有关阅读材料的问题。
7、所谓目的——手段计划模式,就是首先形成目标(目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
8、凡是能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都称为诱因
9、教学互动主要有两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10、测验是运用一系列问题来鉴别能力、性格、学业成就等个体特质的工具。
11、在进行认知教学评价时,无论采用的是客观题还是论文题,测量结果必须按照选定的评分标准予以处理。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每小题1分,共10分)
1、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
2、越聪明的学生越具有创造力。X3、建构主义认为,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北京的基础上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4、加涅认为,认知策略分为一般领域认知策略和特殊领域的认知策略。X5、陈述教学目标要包括行为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等。√
6、预期——价值理论是人本主义动机理论。X7、德西效应即过分运用奖赏来增强学生的外部动机,反而会削弱其内部动机。√
8、教育测评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或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
述、分析和判断学生学习状况,这些活动被称为教育测评。完整的测评估过程包括测量和评价。√
9、运气可作为不可控的稳定的外部归因,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希望今后仍能碰到好运气,而不愿付出更多努力。X10、大多数教师制订教学计划采用的模式有目的——手段计划模式,整合性目的——手段计划模式,基于内容的计划模式。√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下属于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型中第二个纬度的是:A 符号B 记忆C 评价D 类别
2、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纬度类型是:
A 接受+控制B 接受+控制C拒绝+控制D 拒绝+容许。
3、一学生IQ分数34,其智力落后水平属于:
A 轻度B 中度C 重度D 极重度
4、A、布鲁姆B、皮亚杰C、班杜拉D、维果斯基
5、问题解决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以下错误的一个是。
A、目标指向性B、确定总目标C、将总目标分解成许多子目标D、算子的选择
6、“学习一种外语有助于学习同一种系的另一种外语”是 迁移。
A、认知领域的迁移B、正迁移C、横向迁移D、顺向迁移
7、“能写出一篇好论文”属于布卢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中
A、知识B、理解C、应用D、综合8、预期——价值理论是通过自己对行为的解释而概括出来的。
A、勒温B、马斯洛C、班杜拉D、华生
9、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依赖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是学习的认知观和。
A、行为主义观B、社会学习观C、信息加工观D、建构主义观
10、“使用同一测验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组受测者施测两次,根据两次测验分数所计算的相关系数”这种求信度的方法被称为。
A、复本信度B、分半信度C、评分者信度D、再测信度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效果律:是一条学习的规律,即获得满意结果会增强连接,得到烦恼结果就会削弱联结。
2、图式: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个整合单位,包括命题、表征和线性排序这三个。
3、社会文化认知观:强调知识(或学习)与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一种建构狐疑观。(3分)
4、启发式法:指当问题比较模糊并且没有明显的算法,只能借助经验时的一种解题方法。(2分)包括手段—目的分析、后推法、简化法、类比法。(1分)
5、总结和自我提问:总结是对口头或书面信息的中心思想作简明扼要的阐述;(1.5分)自我体温是另一种自我监控的方式。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
(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分)
(2)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2分)
(3)教授学生运用策略(2分)
2、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影响新知识学习的变量
(1)可利用性(2分)
(2)可辨别性(2分)
(3)稳固性(2分)
3、简述儿童在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的表现。
这个阶段的儿童处在9-11岁阶段 1分,他们的表现有:
(1)认为规则或法规是认为协商制定的,可以改变。1分
(2)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行为的后果,还可以考虑行为动机。1分
(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客观、现实地判断自己和他人地观点。1
(4)不再绝对化判断,能从他人地角度看问题。1分
(5)在适当惩罚下能认识并改正错误。1分
4、简述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
阜南认为智力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2分
他把智力划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智力的普遍因素。1分 第二层次分为两大元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机械和操作方面的因素。1分 第三层次分为几个小元素群,包括言语理解、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和手工操作等。1分 第四层次指各种特殊因素。1分
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需要创造型教师。2分
(2)主要通过课堂教学。2分
(3)需要创造合适的家庭教育氛围。2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比较三种教学计划模式的不同点(从含义和侧重点出发)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有各自侧重点,或以目标为主,或以活动为主,或以内容为主。(1分)
(1)目的—手段计划模式,就是首先形成目标,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目标第一(3分)
(2)整合性目的—手段计划模式,就是先选择适合学生的行为,由此形成教学目标。活动第一(3分)
(3)基于内容的计划模式,就是优先考虑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而非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第一(3分)
2、试述在教育中如何运用柯而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而伯格按照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对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1分
(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1分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更为合理。1分
(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1分
具体可以采用认知冲突法和角色扮演来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认知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使用道德两难问题引导认知上的冲突;第二步,让处于两个相邻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讨论。3分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儿童自我中心向考虑他人的感情、观点和动机变化,这个转变使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3分
第二篇:函授: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模拟10
模拟试题
(十)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促进陈述性知识迁移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2、教师要正确教授认知策略,并加以示范,不仅使学生正确掌握该认知策略的操作步骤,更要使学生掌握该策略的使用条件。
3、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还要考虑不同学科内容的特点,这主要涉及两类: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
4、从目标表述角度讲,根据可观察或可测量与否,可把学习目标区分为两类:行为目标和认知目标。
5、对教学内同进行分析,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或技术:程序分析和能力成分分析
6、与直接教学法和讲授法相比,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更具迁移性,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长期保持更稳固。
7、个别化教学是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特定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8、直接教学的第二步是讲述知识,使学生能用自己的工作记忆来处理这些信息,并且帮助学生将新信息与自己长时记忆中原有的信息联系起来。
9、对课堂教学中认知目标的测量,教师一般采用学业成就测验,即自编测验来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10、所谓行为记录法,就是教师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并加以评定的一种方法。
11、心理学中有一种德西效应,即过分运用奖赏来增强学生的外部动机,反而会削弱其内部动机。
12、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会做出某种举动,是出于其对某一特定情景的看法,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是推广这种心理学观点最有影响的人物。
1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
14、根据所要求的认知操作,学习任务可以分为四类:记忆任务、程序任务、理解任务和评价任务
1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依赖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是学习的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每小题1分,共10分)
1、只要被强化的行为在频率或持续性上增加了,行为的结果就是强化物。√
2、学生只有在达到最低掌握水平后才可以学习下一步内容。√
3、文本图式是指对与我们发生联系的典型活动及其顺序的表征。X4、从适应角度看,当要对陈述性知识所描述的物体的连续性进行表征时,“命题”比“表象”更加经济有效。X5、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自主性。X6、斯皮尔曼认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特殊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X7、交互决定论指的是对行为的一种解释,强调行为、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8、常见的教授概念的方法有通过发现来教授概念,通过解释来教授概念。√
9、在特殊领域的问题解决上专家的优势只体现在程序性知识上。X10、预期——价值理论是人本主义动机理论。X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纬度类型是:
A 接受+控制 B 接受+控制C拒绝+控制D 拒绝+容许。
2、提出PASS模型的人是:
A 加德纳B 勒温C 布卢姆D 戴斯
3、根据先前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继续以后的学习内容,这符合:A发生认识论思想B智力因素理论思想C 最近发展区思想D 信息加工思想
4、强调知识是个体通过社会性相互作用来获得的一种建构主义观。
A、激进建构主义B、社会文化认知观C、社会建构主义D、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5、在启发式法中,以下常用的手段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尝试错误法B、后推法C、简化法D、类比法
6、“反复练习修理各种设备可以使技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设备的修理工作中”是迁
移。
A、低路迁移B、正迁移C、知识的迁移D、顺向迁移
7、“自己也做出某些帮助他人的行为”属于布卢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中类型。
A、接受B、反应C、评价D、组织
8、下列不属于学生任务对学生的价值的是
A、成就价值B、文化价值C、内在价值D、效用价值
9、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或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学习状况,这些活动被称为。
A、测量B、测评C、测验D、评价
10、下列不属于讲授法阶段的是
A、温故复习B、学习的准备C、知识的呈现D、复习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自下而上的知识: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的大量个体经验,(1分)经由具体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走向以语言实现的概括。(2分)
2、自我实现的语言效应: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念影响其对学生的期望,(1.5分)而对学生的期望又往往会变成学生的现实表现的一种现象。(1.5分)
3、习得性自弃:个体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1.5分)认为自己在任务面前无能为力。(1.5分)
4、发现学习:给学生提供一系列事例,(1.5分)让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式得到隐含于其中的原理。(1.5分)
5、难度:是指项目的难易程度,(1分)通常用受测者答对或通过每个项目的人数百分比作为难度的指标。(2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因素。(1分)
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1分)、安全或保护的需要(1分)、爱和归属的需要(1分)、尊重的需要(1分)、自我实现的需要(1分)
2、简述教师的期望对动机的影响
自我实现的语言效应: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念影响其对学生的期望,而对学生的期望又往往会变成学生的现实表现的一种现象。(2分)
固定期望效应:即使学生的能力已经变化,教师的期望仍停留在最初水平的一种现象。(2分)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动机影响: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2分)
3、任务分类对动机影响
大多数学生希望降低学习的风险和模糊性,因为它们对取得高分构成了威胁。(2分)高焦虑或试图回避失败的学生尤其如此。在复杂理解任务下,学生需更多的指导。(1分)风险和模糊程度高的任务往往使学生困惑,甚至会泄气和失去学习兴趣。(2分)因此,适当减少任务的风险和模糊程度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有益的。(1分)
4、简述任务的三种价值
成就价值:学生在任务中表现良好的重要性,它与个体的需要及成功的意义相关。(2分)内在价值:又称“兴趣价值”,是个体从活动中获得的乐趣。(2分)
效用价值:帮助个体达到一个短期或长期目标的价值。(2分)
5、简述如何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预先告知目标。1.5分
(2)合理安排刺激。1.5分
(3)运用新异刺激。1分
(4)适当质疑。1分
(5)简洁明了的显示。1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柯而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主要从行动结果及自
身厉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为了避免惩罚,就应服从规则。第二阶段是天真的利己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活动;只有在与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时,才遵守规则。3分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观中个人地位或作用。第三阶段是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强调遵从大多数人的看法,重视行为背后的动机。第四阶段是维护权力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旅行个人职责,遵守现有社会秩序并对此进行维护、支持和论证。3分 第三水平:后习俗或原则型水平,逐渐形成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社会团体的抽象道德原则。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或公用和个人权利的道德定向阶段。认识到各种与所属团体有关的价值观和意见,认为应该拥护这些规则。第六阶段是普遍的论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遵守自我选择的论理原则、特定法令或社会协议;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4分
2、论述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的因素
(1)对策略的自我评价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对某一策略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该策略的迁移。(2分)
(2)元认知知识将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2分)
(3)不同的归因方式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坚信努力导致成功的学生,更可能将策略迁移至新的问题情境。(2分)
(4)对任务的控制感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具有高行为控制能力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更具策略性,更容易获得成功。(2分)
(5)领域内的知识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缺乏一些必备的陈述性知识,直接限制了个体在该领域是否能采用有效策略。(2分)
第三篇:函授: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模拟2
模拟试题
(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班杜拉总结出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即环境、个体和行为。
2、布鲁纳认为,为了全面掌握信息的结构,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自己确认关键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解释,这一过程被称为发现学习。
3、与概念相比,认知策略是一类程序性知识,通常作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手段或方法。
4、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或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学习状况,这些活动被称为教育测评。
5、专家型教师所具备的教学专长有: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和诊断专长。
6、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核心内容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7、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
8、一般来说,智力落后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认知和个性
9、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角度去考虑。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自主性。X2、斯皮尔曼认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特殊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X3、有听觉障碍的学生并没有语言发展异常。√
4、通过负强化,可以减少或抑止行为。X5、表象建立在对事物的知觉的基础撒谎那个,保留事物的知觉特征。√
6、观察学习有三个要素:注意、保持信息或印象、产生行为。X7、“认知策略”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56年奥苏泊尔等人关于人工概念的研究中。X8、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是以学生对成功的预期为中介。√
9、讨论法适用的场合是所学习的知识用其他方法不容易获得。X10、认可“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等人让座”是助人为乐的行为属于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的评价。√
1、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是
A.主动与内疚阶段B.勤奋与自卑阶段
C.自我同一和同一感混乱阶段D.亲密与孤独阶段
2、提出PASS模型的人是:
A 加德纳B 勒温C 布卢姆D 戴斯
3、以下哪种强化在终止后,其行为反应几乎没有持续性,并迅速消失:
A 连续强化B 定时强化C 定比强化D 不定时强化
4、就过程而言,观察学习有四个要素,分别是重复行为。
A、强化B、注意C、观察D、模仿
5、检验概念的达成是概念达成课程的实施步骤中的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
6、对于认知策略的描述,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一种程序性知识B、是对外组织的技能
C、认知策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D、与概念有密切的关系
7、整合性目的——手段计划模式,就是先选择适合学生的,由此形成教学目标。
A、学习兴趣B、知识水平C、行为D、理解水平
8、“使个体趋向或接受刺激而获得满足者”称为
A、需要B、强化C、正诱因D、动机
9、讲述属于直接教学的第步骤。
A、一B、二C、三D、四
10、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或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学习状况,这些活动被称为。
A、测量B、测评C、测验D、评价
1、自我概念:由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组成的混合物。
2、智力落后: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表现出适应性行为的障碍。
3、编码:个体对复杂信息进行心理表征,并将之贮存到长时记忆中。
4、建构: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2分)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1分)
5、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1.5分)逆向迁移指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1.5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建构主义对知识的两类
自下而上的知识: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的大量个体经验,经由具体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走向以语言实现的概括。(3分)
自上而下的知识: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在个体学习活动中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3分)
2、简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1)算法:是一种逐步达到目标的方法,它通常与特殊领域的知识相关联。(2分)
(2)启发式法:指当问题比较模糊并且没有明显的算法,只能借助经验时的一种解题方法。(2分)包括手段—目的分析、后推法、简化法、类比法。(2分)
3、简述有效使用策略者的特征
(1)广阔的知识背景(2分)
(2)大量的认知策略(2分)
(3)高度发展的元认知能力(2分
4、简述教学内容任务分析的三个方面
(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2分)
(2)分析使能目标。(2分)
(3)分析支持性条件。(2分)
5、简述学龄初期儿童的自我意识特点。
此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还很低,处在从具体的、外部的评价向抽象的、概括的评价过渡的阶段。1分
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变化:(1)从外部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1分
(2)从注重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动机。1分
(3)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到注重行为或后果的性质。1分
(4)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渐发展,并且有了一定的批判性。1分
(5)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了一定的概括程度、涉及到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1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问题解决是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顺利过渡。(2分)
首先,明确问题就是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它是解决问题的起点。(1.5分)
其次,将问题的任务要求转换为内部的心理结构。(1.5分)
再次,如果问题表征中预示出可能的解题策略或方法,个体就直接提取该策略来解题解题,如果没有出现预示正确答案的方法,个体将不得不进行策略的搜索。(2分)
然后,在表征完问题和选择了方法之后,紧接着就是执行这一计划。(1.5分)
最后,在选择并用一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种策略运用的结果进行评估。(1.5分)
2、论述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的因素
(1)对策略的自我评价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对某一策略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该策略的迁移。(2分)
(2)元认知知识将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2分)
(3)不同的归因方式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坚信努力导致成功的学生,更可能将策略迁移至新的问题情境。(2分)
(4)对任务的控制感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具有高行为控制能力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更具策略性,更容易获得成功。(2分)
(5)领域内的知识影响认知策略的迁移:缺乏一些必备的陈述性知识,直接限制了个体在该领域是否能采用有效策略。(2分)
第四篇:函授: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模拟1
模拟试题
(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
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核心内容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3、埃里克森在《儿童和社会》一书,提出了心理社会八阶段论。
4、建构经典智力理论的主要方法是因素分析法。
5、对智力落后分类使用较普遍的方法是依照智力水平和可接受教育程度这两种分类系统。
6、条件反应是指对先前中性刺激学会作出的反应。
7、人脑和电脑的类比是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重要开端。
8、班杜拉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奠基人
9、通过发现来教授概念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
10、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对内组织的技能,它们的功能是调节和监控概念与规则的使用”。
11、计划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提前对某些事情的发生方式做出比较详细的安排。
12、对教学计划产生影响的另一类因素是学生,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科知识包括了教师教学所需的全部知识。X2、皮亚杰把认知机能区分为组织和适应两种,组织代表认知机能的外部方面,适应代表认知机能的内部方面。X3、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感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自主性。√
4、不同智力结构理论间的分歧与争论是由于通过因素分析,研究者得到各不相同的智力因素结构。√
5、研究表明,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困难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注意的缺陷。√
6、泛化是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X7、信息加工模型中,认知过程的主要作用是负责信息转换。√
8、社会建构主义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它比激进建构主义更为温和地质疑了知识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强调知识不仅通过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X9、算子指的是将问题的任务要求转换为内部的心理结构。X10、发现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之一。X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皮亚杰成功创立了 :A 内化说B智力多元论C 发生认识论D 发展认知论2、1.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是
A.主动与内疚阶段B.勤奋与自卑阶段
C.自我同一和同一感混乱阶段D.亲密与孤独阶段
3、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角度去考虑。
A吉尔福特B 瑟斯顿C 阜南D戴斯
4、学生IQ分数65,其智力落后水平属于:
A 轻度B 中度C 重度D 极重度
5、每周的测验是:A 连续强化B 不定时强化C 定比强化D 定时强化
6、在心理学领域,从开始就对个体内部认知活动感兴趣,并做了大量有实质意义的工作。
A 华生B 冯特C桑代克D 班杜拉
7、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非常强调在学习中的作用。
A、强化B、迁移C、观察D、实验
8、通过发现来教授概念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他的研究工作强调要性、积极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学习中归纳推理的价值。
A、理解概念B、理解客体结构C、知识 D、技能
9、“认知策略”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56年等人有关人工概念的研究中。
A、加涅B、布鲁纳C、奥苏伯尔D、安德森
10、制订与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完整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下列选项错误的一个是。
A、预备阶段B、前动阶段C、互动阶段D、后动阶段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学专长:又称教学法知识,是指专家型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
2、图示: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
3、道德两难: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4、创造力:相对于个体或社会,产生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它存在于任何个体中。
5、概念与原型:概念用以会聚相似事件、观念、客体或人的某一类别;原型指某一概念类别的最典型的样例代表。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专家型教师所具备的教学专长分为哪四种形式。
专家型教师所具备的教学专长有多种形式:2分
(1)学科知识专长。1分
(2)课堂管理专长。1分
(3)教授专长。1分
(4)诊断专长。1分
2、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征。
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相比,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分类、排序、推理、守恒等任务上都有不同。1分 其认知特征为:
(1)能够根据客体的各种较为抽象的特征来分类,能根据物体的相似性来划分事物的种类。1分
(2)能按照逻辑上的顺序给客体排序。1分
(3)能进行递推性思维。1分
(4)出现了守恒观念,这也是这个阶段的标志之一。2分
3、简要回答在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分。
(1)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 2分
(2)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2分
(3)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2分
4、班杜拉的三种促进观察学习的强化模式
直接强化:当观察者正确重复了行为就直接给予强化。(2分)
间接强化:如果个体看到他人因某一行为得到奖赏,也会受到鼓励而模仿。(2分)自我强化:指因个人行为表现符合或超出自我标准而带来的强化。(2分)
5、简述问题解决的三个基本特征
(1)目标指向性(2分)
(2)将总目标分解成许多子目标(2分)
(3)算子的选择(2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发展的五个水平。
新手水平教师是从师范生或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教师。在这个水平。教师的任务是学习一般的教学原理、教材内容知识和教学方法等,并熟悉课堂教学的步骤和各类教学情景,初步获得教学经验。2分
高级新手水平教师是有两三年教龄的教师。他们的言语化理论知识与经验相融合,教学事件和案例知识相结合。意识到各种教学情景的共性,运用一些教学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但还不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课堂中的教学事件,还不能确定教学事件的重要性。因此此水平教师虽然有一些关于课堂教学事件的知识,但课堂管理与教学活动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盲目性。2分
胜任水平教师能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能确定课堂教学活动中各类事件的主次。他们对完成教学目标有较强的自信心,但教学技术仍达不到迅速、流畅和变通的水平。2分
熟练水平教师对课堂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反应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不同教学事件中总结共性,形成关于教学的模式识别能力,可以准确预测学生的学习反应,由此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并有效控制其教学活动。2分
专家水平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事件时,不以分析、思考、有意识选择与控制等方法,而是以直觉方式立即反应,从而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专家水平教师会针对不同复杂程度地教学情景,采用不同处理方式;当陌生教学事件发生时,经过有意识地思考采用审慎地解决方法;当教学事件进行得十分流畅时,其课堂行为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射行为。2分
2、介绍认知互惠教学法,并以阅读理解为例,说明如何利用互惠教学。
互惠教学是在示范的基础上,传授阅读理解策略的一种方法。(2分)是认知师徒法的一个成功例子。(1分)
以阅读理解为例,要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阅读的内容,必须学会一些阅读策略。(1分)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教学:
(1)讲解、示范这几种策略并鼓励学生反复练习。(2分)
(2)教师和学生一起默读段落,再次示范总结、提问、解释和预测这四种策略,教师及时给予提示、指导、鼓励和支持。(2分)
(3)目标: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理解文章的意思。(2分)
第五篇:函授: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模拟9
模拟试题
(九)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影响同伴关系形成的因素只要涉及:学业成绩、个人的行为特征、教师的评价和个人的身体特征。
2、PASS智力模型认为智力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即注意-唤醒系统、同时-继时编码加工系统和最高层次的计划系统。
3、间断强化的基本类型有:时间程序和比率程序。
4、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基础。它比激进建构主义更为温和地质疑了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强调知识不仅通过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且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来建构。
5、问题表征就是将问题的任务要求转换为内部的心理结构。
6、一般来讲,问题解决策略可分为通用于各领域的解题策略和专用于某领域的解题策略。
7、当学生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情境,能利用原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时,这种迁移时顺向迁移。
8、高路迁移是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于不同的情境之中。
9、自动化基本技能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种,它以产生式为表征形式
10、探讨迁移的内在机制,就要了解何种成分迁移到了新的学习情境,换句话说,必须分析个体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何种能力,才对另一学习产生影响。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每小题1分,共10分)
1、常见的教授概念的方法有通过发现来教授概念,通过解释来教授概念。√
2、概念达成课程的实施步骤是呈现先行组织者,依据新旧信息相似和差异之处以样例方式呈现内容,最后是将内容和先行组织者联系起来。X3、社会建构主义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它比激进建构主义更为温和地质疑了知识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强调知识不仅通过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X4、诱因能产生动机。X5、可以从改变用来学习的时间,改变学习活动,改变教学材料这三方面来实现个别化教学。√
6、计算机辅助教学除用于正规课堂以外,它并不能帮助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
学业成绩。X7、要完全消除已经形成的某种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
8、时间和比率程序都可以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是变化的。√
9、程序化教学尤其有助于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学科。√
10、在对深层次加工的信息材料进行记忆时,智力落后个体与正常个体的差异尤其明显。√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下哪种强化在终止后,其行为反应几乎没有持续性,并迅速消失:A 连续强化B 定时强化C 定比强化D 不定时强化
2、智力三元理论的核心是:
A 经验亚理论B 成分亚理论C 情景亚理论D 操作亚理论
3、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非常强调在学习中的作用。
A、强化B、迁移C、观察D、实验
4、制订与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完整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下列选项错误的一个是。
A、预备阶段B、前动阶段C、互动阶段D、后动阶段
5、班杜拉提出了三种促进观察学习的强化模式,分别是直接强化、间接强化和
A、负强化B、自我强化 C、正强化D、榜样强化
6、下列不属于讲授法阶段的是
A、温故复习B、学习的准备C、知识的呈现D、复习
7、皮亚杰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A、前习俗期和习俗期 B、他律期和自律期
C、道德的领会期和道德的运用期 D、道德的片面理解期和道德的全面理解期
8、元认知结构包括
A、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节和元认知技能 B、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节和元认知体验
C、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技能 D、元认知调节和元认知技能
9、教学对话的理论基础是
A、维果斯基B、布鲁纳C、斯金纳D、皮亚杰
10、通过发现来教授概念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他的研究工作强调重要性、积极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学习中归纳推理的价值。
A、理解概念B、理解客体结构C、知识 D、技能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活动策略:促进积极主动加工,有助于有意义编码的一种学习策略。
2、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定义、程序以及规则是什么的知识。
3、相对评分制:平常所说的“等等制”,(1分)根据常模参照评价的原则,按照统计学上常态分布的原理,将学生分数的高低,按比例分配为不同的等级。(2分)
4、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1分)对之加以分析处理之后,(1分)再根据预定教学目标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1分)
5、固定期望效应:即使学生的能力已经变化,(1.5分)教师的期望仍停留在最初水平的一种现象。(1.5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智能辅导系统的优缺点
智能辅导系统(ITS)目的是在某一学科领域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个别辅导者。(1分)优点:对学习很多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处理问题都是很有效的,并且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ITS在每一内容领域都有高水平的专家,这样就提高了确定并纠正这些误解的可能性。(3分)缺点:主要存在费用性与实用性两大问题。(2分)
2、简述发现学习与直接教学法和讲授法的比较
发现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为学生提供可使用的知识,来建构理解的一种策略。(2分)与直接教学法和讲授法相比,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更具迁移性,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长期保持更稳固。(2分)教师讲述和解释的时间更少,而提问的时间更多。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大,并有更多的机会来练习高级思维。(2分)
3、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列举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
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例如解决数学中的某一难题,能使学生对学习后续问题充满信心。(3分)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例如体育课上对某动作要领始终不能掌握,会使学生不愿再参加类似的体育活动。(3分)
4、简述制订教学计划的三个阶段
(1)前动阶段(教学之前)。(2分)
(2)互动阶段(教学进行中)。(2分)
(3)后动阶段(教学之后)。(2分)
5.简述图式的特征。
(1)图式中含有变量。2分
(2)图式可以按层次组织起来,并可以嵌入其他图式中。2分
(3)图式有助于推理。2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学习的认知观和行为主义观的分歧。
与行为主义观点相比,认知观强调学习事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而非对环境刺激的应答或反应;而对学习的研究,应重视观念的理解、推理、思维、解决问题等较高级的认知能力,而非关注简单低级的刺激-反应。1分
具体来说,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和认知观的主要分歧有三点:
(1)对“学生学到什么”的看法不同。认知观认为学生学到的是知识,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变化导致其行为的变化。而行为主义观认为,学生学到的是行为习惯,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以及多个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虽然两者都重视学习中强化的重要性,但认知心理学家把强化视为对信息的反馈。而传统的行为主义者坚持强化能增加反应发生的频率。3分
(2)对学习者的看法不同。认知观把人看作是主动的学习者,个体带着原有的经验,主动寻找信息来解决问题。所以学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的有效理解,是积极主动地作出选择、不断联系、集中注意力、忽视某些线索、监控自己地行为,以及作出决定等。而行为主义观认为学习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3分
(3)对研究方式的不同。认知观的研究侧重显示课堂教学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对学生行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或策略。而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大部分来自实验室里对动物的研究所获得的结论进一步推广到人类身上,认为人类的学习也符合这些学习原则。3分
2、试述如何成为一名创造型教师。
要做一名创造型的教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起创造性教育观念。0.5分
第二,要具备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0.5分
第三,培养和塑造自己的创造性个性特征。0.5分
第四,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把教学安排的生动活泼、有声有色。0.5分
第五,要有高水平的管理艺术,创设易于表现创造力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班级风尚,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0.5分
具体的措施可以是:(1)使用所有课程的所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分
(2)将激发学生创造性生产的外部奖励减少到最小程度,鼓励学生发现自己通过努力而获得的内在满足感。1.5分
(3)在可能是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1分
(4)帮助学生体验创造活动带来的积极情绪,发展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判断能力。1分
(5)安排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同伴,而非只是教师评价。1分
(6)通过“头脑风暴”、类比及其他策略,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而思考,给他们产生发散思维或横向思维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异常的或新颖的解决方法必须适合当前要解决的问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