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解决人口问题倾心构建和谐乡镇
加强新形势下人口与计生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之一
按照上级对乡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镇由党委班子成员牵头、各分包领导及有关办室主任组成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工作小组, 就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并针对当前我镇计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工作机制,推动计生工作上水平,边学习边调研,采取走访、问卷、座谈、书面征询等形式,深入村组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活动。
一、创新方式,多途径地深入开展调研活动
为确保调研活动取得成效,我们结合人口计生工作实际,把调查研究作为当前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来抓。
1、制订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方案。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重在实践。镇党委制发了调研方案,从调研目的、调研内容、调研方式、调研分工、调研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安排。结合党委成员所分管工作,全镇共组成了6个调研小组,分赴22个行政村,6000多户村民家中开展专题调研。
2、发放了征求意见调研问卷1200份。按照调研分工,我带领镇计生办一行人就调研课题精心制作调研问卷1200份,其中调研计划生育工作思路问卷100份,调研关爱女孩方面问卷500份,调研队伍建设问卷100份,调研依法行政、“两非”案件查处问卷100份,调研流动人口管理问卷100份,调研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及利益导向机制落实问卷100份,调研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问卷100份,问卷于发放到村干部和育龄群众手中,收回有效卷1124份,占93.67%。
3、召开了镇村代表、育龄群众代表座谈会。为进一步听取群众对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意见,镇党委邀请镇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村干部、育龄群众代表参加座谈会,代表们既对我镇计生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也指出了我镇当前人口计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很好的工作建议,座谈会上共征求意见建议8条,镇活动办公室对意见建议进行了归类整理。
4、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计划生育日常性工作,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服务对象,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秋季计划生育工作中,我们边学习,边深入22个村与育龄群众面对面地交流,查找和分析计生工作中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查找和分析当前计生工作的突出问题,以及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和意见,做到有事例、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建议。
二、调研反映出当前人口计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与育龄群众面对面交流,我们共收集整理-1-
出当前计生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如下:
1、当前人口计生工作发展不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仍较高。当前我镇计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处理好人口结构调整、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课题的挑战。
从人口出生看,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个别村组仍存在超生现象。一是一些青年初中毕业后就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务工一两年就同居生育;二是女孩家庭仍存在想生男孩的愿望。
从出生婴儿性别比看,群众受生育观念的影响,部分群众仍存在重男轻女的错误观念,二孩出生性别比偏高,成为我镇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2、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调研反映,一是现在好多计生宣传大都停留在宣传标语、宣传广告、搞一些宣传活动、送一些宣传品等形式上,而忽视了面对面、一对一的宣传,生育政策的宣传;二是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涵盖面尚未完全覆盖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对群众了解计生政策法规和生殖保健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最新的人口政策不易及时宣传到适龄家庭。三是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的素质尚未完全适应工作需要。现在群众对计生工作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也懂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大多数干部的知识面相对群众的需求而言,还是比较狭窄,不能充分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此外,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也是有待进一步改进。
3、基层队伍不稳定,计生队伍重用少,进步慢。特别是村计生专干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镇服务站技术人员短缺,业务不熟悉,技术服务工作难开展。一是现行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与育龄群众的需求不适应。技术人员承担着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咨询、指导,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管理、发放、避孕节育医学检查,放、取宫内节育器,人工终止妊娠术,节育手术后随访,常见妇女病普查和治疗,节育手术并发症处理和“三大工程”服务。而镇服务站近年来一直没有真正的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及专业技术职务偏低直接影响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整体服务水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广泛深入开展的障碍,对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二是村级计生专干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村级队伍不稳定,计生女专干年龄结构偏大,业务不熟悉,待遇低,工作难开展。
4、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镇、村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困难。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镇、村干部和代表委员反映,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无着落,基层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工作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
5、流动人口管理难。一是流出人口。第一,流出人口总量逐年增多,调研反映全镇流出人口接近1000人,预计今后每年还将逐年增多。第二,流出人口行业分布
广泛,从目前我镇流出入口就业分布情况看,有从事服务业的,有从事建筑业的,有从事运输业的,也有从事农副业的。二是流动人口户籍地和现居地之间的管理不平衡,协调与合作需进一步完善。三是以超生为目的流动育龄人口难以管理。主观上就是逃避计生管理,陈旧的婚育观念尚未改变。四是持证率低。镇流动办虽办婚育证明,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办证外出者仍相当多,使得现居地计生管理措施难以全面落实。五是部门配合有待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齐抓共管的全社会工作,仅靠计生部门的管理还远远不够,需要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帮助、支持和配合,而有的部门置之不理,认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是计生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管理力度减弱。
6、计划生育户奖励力度仍不是很大。从调研情况看,一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远远赶不上飞速上涨的物价,解决不了育龄群众的根本需求,群众在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得到的比他(她)们付出的远远要少,需要在各方面对计生家庭进行政策、环境、甚至资金上的更大的倾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镇党委根据调研出来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查找问题的症结,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对策。
1、把计生工作纳入对镇村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的重要内容。建议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镇、村的一件重要大事来抓,常抓不懈;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坚决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要科学地设立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切入实际地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鼓励基层说实话,做实事,报实数。
2、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人口计生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建议要认真执行中央《决定》精神,各级政府要按规定经费投入到位,不能搞假投入,确保做计划生育工作有经费。
3、不断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建议在加强人口计生队伍管理和教育的同时,应多想办法为基层计生工作人员解决具体问题,从政治上关心,及时解决经济待遇,做到责权利相统一。特别是要解决基层村级专干的待遇问题。建议及时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医疗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有计划地充实到县、乡(镇)两级计生技术服务机构,逐步改善队伍结构。积极协调人事、编办和卫生等相关部门,为技术服务人员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和晋升职称创造条件。
4、切实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建议创新宣传教育模式,从宣传目标、宣传方式、宣传内容、宣传组织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创新。要更加注重对育龄群众和计生专职人员的宣传和教育。从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宣教队伍的业务培训,既要培训政策法规知识,又要培训生殖保健知识,更要加强执业道德、廉洁从政的宣教和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计生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加大与群众一对一宣传教育,侧重于生育政策的宣传。
5、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要有新举措。建议从强化四项举措抓出生人口性别比。抓领导,明确责任;抓宣传,转变观念;抓管理,健全制度;抓服务,落实政策。从加强领导着手,强化齐抓共管措施的落实;从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着手,解决群众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从加强管理着手,解决B超管理、孕情监测、定点生产等行为;从落实政策着手,解决女儿户的后顾之忧。
6、更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县乡村各级要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围绕有利于计划生育健康发展、有利于关爱女孩及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有利于少生家庭的风险保障,研究制定新的措施和办法。要整合人口计生、农业、教育、卫生、科技、扶贫、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的政策资源,形成系统完善地政策推动体系。要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生活、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同时及时兑现各种优惠政策。
7、更加重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乡计生服务机构和镇村专干要密切配合,以保障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为着重点,切实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殖健康的需求。
四、创新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
在分析讨论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这一主题,创新完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好突出问题,践行科学发展观,保证我县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具体在三个环节上创新:
1、改革和完善计划生育服务机制。为切实解决镇、村两级计划生育经费困难,把“三查”、双女户结扎、大月份补救等重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对大月份补救、纯女户结扎、“三查”实行定点全免费服务,并对施术对象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和奖励。
2、改革和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激励机制。要改变计划生育管理中重处罚轻奖励的工作思路,逐步转变为奖励与处罚相结合。对计划生育水平高的村组在政治上给予奖励的同时,加大经济奖励的力度。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特别对独女户、双女户给予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物质奖励。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要制订特惠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照顾,提高普惠标准。
3、改革计划生育工作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各村组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推动计划生育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第二篇:加强机关文化建设 着力构建和谐机关
培育机关文化理念,营造一流机关文化氛围
培育学习理念。我们于2006年开展了“建设学习型机关,培养能力型干部”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周五学习制度,单周组织业务学习,以部室为单位;双周组织政治学习,以支部为单位。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每月请市委讲师团教授为机关干部进行一次专题理论辅导,每季度举办一次业务知识讲座,分期分批组织工会干部到全总、省总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学习。同时,鼓励干部职工自学成才,规定凡通过自学取得专业文凭者,可以报销学费;有能力考取正规院校者,可以带职带薪脱产进修。四年来,我们已有六名同志取得了研究生学历,一名同志取得了硕士学位,四名同志完成了大学本科的进修并取得了学士学位,还有两名同志分别考取了律师资格和高级会计师资格。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微机操作、英语口语、公文写作、汽车驾驶等专业技能培训。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和促进了机关干部地学习热情。
牢树服务理念。我们积极组织和动员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着力解决基层和广大职工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扎扎实实为基层和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全力打造服务型党员干部和服务型机关。我们确定的分类培训、困难帮扶、主动维权等几个重点项目,分别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分类培训工作和为困难职工发放医疗救助卡工作成效显著:我们围绕加速工业化进程,对1500名在岗职工进行了通用技能培训;围绕重点民生工程,对2800名下岗职工进行了园林管理、中式按摩、物业保洁专业等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加快城镇化进程,对1500名新城区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进行了择业技能培训。为做实困难职工的医疗救助工作,我们与铁岭职工医院合作,把该医院作为全市困难职工医疗救助基地。按照困难职工、困难工会干部和困难劳模进行分类,发放救助卡,凭卡就医,优惠幅度600-1000元。为基层和为职工服务力度的不断加强,使我们在市直机关开展的“保持先进性、服务在基层”和“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促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主题实践活动中被评为“十佳单位”;培训工作也因此被评为市直机关2007最佳实事,被辽宁省总工会评为2007年“全省工会工作优秀成果奖”。为困难职工发放医疗救助卡工作被评为市直机关2008最佳实事。
强化创新理念。我们在全市工会系统开展了“创新争先”活动,强化“人人争先创优”的进取意识。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认真研究业务,探索工作规律,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要求各项工作每年都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既要制定详细具体的创新目标,又要实现工作的新突破;要求各部室每年至少要有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年初申报项目,年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表彰奖励。
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创建一流机关工作业绩
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新站位和新任务,要求工会组织要有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较强业务工作能力的干部队伍。我们从增强学习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和创新意识入手,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召开了树立和落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研讨会,研究和探索了新形势下工会如何转变工作理念、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围绕“党政需要工会干什么、职工要求工会做什么、工会机关应该干好什么”的主题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研,组织各部门负责人从全会的高度和部门的角度谈工作思路;对机关新进干部和招聘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工会业务培训,组织大学生到基层进行调研,要求每人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召开由主管主席和各部长参加的点评会,邀请市里有关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帮助大学生尽快成长。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开展了“走百户企业,访千名职工”活动。活动中,市总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走访一户企业,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在此基础上每人联系一个县区。通过深入走访,确实找准党员、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思想问题、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违背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制约科学发展的机制问题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同时每人按要求完成了500字的调查报告并以支部为单位召开了研讨交流会,共同讨论交流了调研的成果和感受,使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引入竞争上岗机制。按照《市总机关干部管理任用办法》的规定,2007年机关干部三年任期已满。我们及时制定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和《非领导职务人员双项选择办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笔试、竞聘演讲和民主推荐等程序,有20位同志走上或再次走上中层干部岗位。竞争上岗既锻炼了干部队伍,又使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男女比例和文化程度更加趋于合理。目前,我们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0岁,男女比例各占50%,全部大学以上学历。干部队伍战斗力的增强,有力推动了工会三个体系建设的突破创新。组织体系建设有新进展,探索了党工共建的工作模式,推进了非公企业工会规范化;维权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探索了工会处理群体访机制,建立了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帮扶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在社区建立了工会帮扶站,实现了帮扶救助工作网络化全覆盖。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如何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建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多样,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能欠社会发展的账,不能以损失社会的进步为代价,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
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立足现实,在继承和借鉴中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同时也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的内容,都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面对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独尊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要求,又要有广泛性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可能。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如何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建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和谐
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多样,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的进步
为依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能欠社会发展的账,不能以损失社会的进步为代价,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立足现实,在继承和借鉴中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同时也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
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的内容,都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面对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独尊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要求,又要有广泛性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可能。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第五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企业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国电兰州热电厂始终以国电集团公司“做实、做新、做大、做强”工作方针和构建“和谐国电”目标为指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劳动关系和谐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公正求得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文化孕育和谐,着力打造和谐企业,实现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双赢”。企业先后获得了全国电力系统“双文明单位”、“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省级文明单位”和“纳税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一、企业基本情况
国电兰州热电厂是直属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一家热电联产环保企业,于1989年12月建成投产,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腹地。目前,共装有两台11万千瓦供热凝汽发电机组,承担着发电和向市区540万平方米永久住宅冬季供热的重任。企业下设有8个生产分场、18个职能科室和一个多经公司,共有在职职工1301名。长期以来,我厂始终以“奉献光热,追求一流”的企业精神为主旨,以国电集团公司核定的“零利润”为目标,把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供热服务,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作为奋斗方向,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努力提升服务能力。2002年至2004年,三年累计向社会供热880.18万吉焦,同比平均增长152.12%,完成发电量39.96亿千瓦时,同比平均增长127.91%,实现产值77327万元,实现利税9911万元,企业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把构建“和谐企业”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抓紧抓实,抓出实效。
一是深化学习,全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党委中心组先后多次组织集中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并就构建“和谐企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学习讨论,厂领导班子成员深刻认识打到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劳动关系和谐是实现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厂领导班子的思路更加明晰,作风更加务实,措施也更加有力。
二是统一思想,明确构建和谐企业的发展思路。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我们重点抓好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加大构建和谐企业的宣传发动,进一步转变职工思想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缜密分析研究,提出了“依法办企,以德治企;公平公正,团结有序;优质高效,奉献光热;环保优先,创新发展”的和谐企业发展思路,制定了合理有序规划,统筹部署构建和谐企业工作。
三是突出重点,努力处理好企业发展的“五种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石,它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为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认真处理好“五种关系”,即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发展与职工发展的关系、企业文化和职工行为的关系、企业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的关系、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不断深化对构建和谐企业的认识,我们深刻意识到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打造和谐环境,构筑和谐理念,突出和谐关系,形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氛围,努力实现企业的多赢。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力度,着力提升企业和谐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了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把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为职工着想,处处为职工谋利;始终坚持依法治企,德法并重,不断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力度,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保障机制,努力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重点做到“六个加强”,着力构建“六个环境”:
(一)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和谐的法制环境。构建和谐企业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就不会实现和谐。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四五”普法工作为主线,始终把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机制。
我们在广泛开展《宪法》、《劳动法》、《工会法》、《环境保护法》、《电力法》等法律的普及教育活动,逐步提高广大职工学法、懂法、用法意识和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合法合规的原则,遵照上级有关规定,我们先后建立健全了100多项规章制度,如《岗位职责和标准》、《职工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及管理办法》、《职工考勤制度》、《职工加班加点管理办法》、《职工劳动纪律管理办法》、《职工工资管理办法》、《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阶段性目标任务奖励发放办法》、《职工月奖管理办法》、《竞聘上岗与岗位动态管理办法》、《技术监督管理办法》、《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办法》、《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制度》、《招标管理制度》、《燃料管理制度》、《物资采购入库验收制度》、《危险品管理办法》、《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废旧物资管理制度》、《合同签证审计管理办法》、《燃料采购与管理审计办法》、《物业管理各项费用听证制度》等制度,规范了劳动关系和工作行为,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为维护稳定和谐的企业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职工之间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 建立健全合法有序的劳动合同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为此,我厂由法人代表(厂长)委托授权人力资源部办理我厂职工劳动合同、各类专项协议的协商、签订、解除、变更等工作,并充分行使工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责,坚持从协调劳动关系的源头抓起,积极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每两年续签一次,今年将续签第四轮集体合同,确保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率稳步提高。每次续签厂工会都要组织专人征求职工意见对上一轮集体合同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集体合同中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劳动保险、福利保障与合同保证、职工培训与教育、富裕职工分流与再就业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切实维护了职工基本权益,规范了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
我们还特别注重加强劳动争议协调工作,成立了以主管厂领导为组长的劳动争议协调委员会,全面负责协调处理职工劳动争议,企业至今没有发生一起违约行为和相关纠纷,保持了相对和谐稳定,也为企业的法制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劳动社会保险工作方面,我们做到了及时足额缴纳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用,至今没有发生一起拖欠职工工资及招用童工、损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由于我厂的各项劳动保险制度和管理条例的建立及规范,避免了职工权益受到损害的发生,年年通过省社会劳动保障厅的劳动年检审核。通过建立健全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作机制,企业走上了依法治企的快速发展轨道,职工也更安心、更放心、更顺心了,也就更加主动自觉地为企业发展多作贡献,实现企业与职工的互动、互促、互赢。
(二)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企业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决策的原则,制定了厂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剖析民主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增强班子整体的工作合力。我们积极支持企业工会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现民主管理,促进和谐共建上,全面履行维护、参与、建设、教育四项职能,充分发挥纽带和推进作用、倡导和组织作用以及沟通和协商作用。企业工会也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为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不断充实和丰富内容,逐步建立形成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充分代表和体现广大职工主人翁的地位。
我们坚持每年组织召开两次职工代表大会,不断规范组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程序和议程,坚持厂长工作报告、当年厂工作计划及编制说明、厂财务工作报告、内部审计工作报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报告,签订当年安全生产责任书、评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等厂内重大事项和内容,必须通过职代会进行讨论审议。职代会提案组负责收集整理职工代表提案、意见和建议,会后将整理好的提案交相关职能部门研究,限期给予答复,并给予公示和督导。在职代会闭会期间由职代会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厂内重要事项。议案提前发给联席会议代表,代表在征求职工意见后,在联席会议上发表意见和进行表决,议案通过后向全厂职工进行公开。
在厂务公开工作创新方面,我们首先坚持做到“五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制度到位、组织网络到位、工作人员到位、活动经费到位。其次,坚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明确职责。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了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和厂务公开监督检查小组。二是建章立制。制定了厂务公开制度实施意见、厂务公开监督评议制度、厂务公开工作责任制度、生产经营通报早会制度、行政办公会制度、政工例会制度、招投标通报制度等规章制度,有计划、有制度、有步骤地推动厂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第三,坚持落实厂务公开制度,做到“三级公开”。我们始终把厂务公开作为厂、分场(科室)、班组三级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公开事项,设立公开专栏,做到每季检查考核,狠抓落实,逐步使厂务公开工作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厂务公开工作的新载体、新内容,广大职工的知情权、管理权、参与权更加充分体现,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关心企业发展的热情更加高涨。
我们成立了安全生产工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委员会,制定了“工会在安全生产中建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施意见”,健全了劳动安全互保工作机制,明确了安全职责和保证措施。同时,企业工会还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每年都开展各种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安全和谐发展。
我们还定期召开分门别类的民主座谈会,厂领导与职工直面恳谈,交流思想,解疑释惑,切实解决职工关心的实际问题;坚持通过职工来信来访,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即行采纳,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逐步形成“我为企业,企业为我”的双向和谐氛围。
(三)加强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近几年来, 我们在安全文明生产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从严管理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把确保人身安全,防止人身伤害事故放在安全工作的首位,落实安全生产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改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努力建立本质安全企业,连续六年未发生工伤死亡、中毒、职业危害和其他伤害导致员工死亡的事故,截止2005年6月30日,我厂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973天。
首先,我们着力提高了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在不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们深入开展了安全生产、职业卫生防护的宣传教育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尤其是在国家《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多次组织举办《安全生产法》专题讲座、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班等宣教活动,进一步加强职工安全思想防护意识、安全法制意识的教育培训,并对所有特殊工种作业人员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政府相关部门的培训取证,促进了安全生产法制化管理。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防护的宣传教育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上,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坚持定期为全厂职工进行职业病健康专项检查,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配备了防砸鞋、口罩、防尘面具等劳动防护用品,并就矽肺、尘肺等常见职业病的预防知识进行普及宣传。我们创办编写了《安全生产月专刊》和《劳动防护用品知识专刊》,加大对职工安全教育和安全防护用品使用知识的学习宣传力度。同时还将建厂以来所有人身伤害以及与人员责任有关的不安全现象,整理汇编成册下发到班组学习。我们先后举办了“安全生产法知识学习答卷”、“安全环保健康知识竞赛”、“安全、质量、效益知识问答”、“班组成员劳动安全互保竞赛”等安全学习教育活动,在2002年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举办的“《安全生产法》”百题知识竞赛中,我厂代表甘肃省电力公司参加了比赛,并荣获了优秀组织奖。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大家学知识、重技术、保安全的意识明显增强,广大职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达到了“我会安全”。
其次,我们特别注重完善安全生产环境和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近几年,我们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了影响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的重大设备技术改造和现场安全设施改造项目多项,如:去年投资120万元完成静电除尘设备技术改造,投资100多万元对生产现场噪音超标的地方进行防噪治理,在输煤皮带上加装新型除尘装置,改善了作业环境,有效地减少了职业危害,保护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我们还补充、更新了各类安全工器具,并按照规程规定,对安全工器具、检修工器具及安全防护用品进行定期检验,对于不合格的安全带、工器具一律规整入库、严禁使用,减少和杜绝了各种装置事故隐患,在现场一些容易伤人、出事的地方增补了醒目的安全提示警告牌;对系统的重点隔离门、隔离点采取加装编号锁的强制性安全措施,对全厂转机的安全防护罩、现场的安全防护栏杆、遮栏、地沟盖板进行了检查和整改更换,全厂劳动安全设施、劳动保护条件均达到各级政府规定。
第三,我们坚持狠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结合安全生产实际,我们及时通过开展各项自查整治活动,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文件精神,我们按照国电集团公司统一安排和部署,分别开展了春、秋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活动月、现场设备安全综合治理、迎峰渡夏和防汛措施落实大检查、企业安全性评价等多项自查整治工作。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成立了重大危险源管理领导小组,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了及时申报登记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了重大危险源监督规范管理工作。针对反违章管理工作,我们重新修订了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了安全奖励基金,加大了安全生产奖惩力度,并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全员安全员和班组零违章活动,营造了人人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此项活动也荣获了甘肃省电力行业协会2004“管理创新活动三等奖”。2004年年底,在安全生产“三级控制”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个人控制差错,不发生违章”的规定,形成安全生产的“四级控制”目标,规范和明确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和对本级控制目标的完成应承担的责任,为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基础。
另外,我们认真落实职工安全防护政策,切实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益。按照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我们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制定了《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用具)标准》,不仅坚持做到定期配发劳动保护用品和防护用具,而且在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上,要求生产厂家的资质必须具有省级劳动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和相应的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质量检验证书,否则不予采购其产品。这样既确保职工“劳有所护、护有所质”也维护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稳定。我们还每两年对全厂职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包括特殊工种、职业病检查,对女职工进行定期的妇科检查,对发现的病情及时观察治疗,并组织专家对厂职工体检中出现的亚健康现象进行讲解及注意的地方。截至现在,我厂没有发现一起职业病患者。为了切实保障劳动鉴定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我们成立以厂长为主任,党委书记及职能厂长为副主任的厂劳动鉴定委员会,客观、公正地进行劳动鉴定工作,维护企业及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到目前为止,我厂没有一起由于我厂劳动鉴定的原因引起的纠纷。
(四)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加强职工队伍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酬显其绩”的人才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努力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们结合企业实际,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企业职工培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常规培训教育和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不断完善培训渠道和方式,认真落实三级网络培训机制,坚持每月层层下达培训任务及指标,定期督促检查指导,全面实施《岗位培训手册》,不断健全职工培训机制,始终着眼于生产人员强技能、管理人员优业务,逐步明晰了每个岗位及人员的培训标准。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大力开展了贴近岗位实际的技术比武、技术讲课、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增强了学习、培训的可操作性。
我们坚持不断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落实培训工作任务,强化教育培训效果。为了扎实有效推进培训工作,鼓励督促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学习专业技术,我们先后制定了《职工培训抽查考试办法》、《现场培训考核标准》、《员工教育培训规定》等六个制度,并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真正做到照章办事,有章可依,有章必循。针对新设备要求及职工技术素质现状,我们还制定了《加强现场培训的有关措施》,对日常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强调和要求,对生产人员在技术上出现的薄弱环节,安排了专项培训,在检修班组还开展了“一岗多能”、“一日一题”等培训活动。
我们坚持个人自愿,企业激励的原则,不断加强职工学历教育。一方面通过与大、中专院校联合办学和外派参加脱产、函授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职工学历水平。近几年来,共培养中专以上学历人员879人。另一方面制定了《职工学历教育暂行规定》,按学历层次报销40%及以上学费以及交通费等,不断激励职工积极主动进行学习,职工自我学习风气日渐浓厚,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初步形成。截止到2005年6月底,我厂中专及以上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8%,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在电力行业处于前列。
我们坚持以国电集团公司人才强企战略为指导,制定了我厂人才强企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成立了企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和安排人才强企工作。今年3月,我们通过规范的考评选拔程序,推荐选拔产生了23名集团公司“168“和78名企业“236”人才,坚持实施人才动态管理,做到每季度从“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四个方面,有针对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工作成效,分类型、分层次每季度给予600元到3000元不等奖励,不断激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岗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内动力。在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同时,我们始终着眼于研讨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经常给人才交任务,压担子,搭建人才的成长发展的舞台。正如在今年的机组小修中,我厂一名“236”人才及其技术创新小组,提出了“利用轴封减压器小母管备用汽源冲转汽轮机进行发电机滑环车削”的技术革新项目,采纳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十万元。为此,厂里重奖技术人才一万元。通过抓好人才的培育、激励、使用,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展示才华的舞台,营造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各级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面被激活,人才贡献企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去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国电集团公司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的活动,成立了“创争”活动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实施意见》,全面展开“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将“创争”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四个层面组织实施。目前,“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已从一般号召进入到实质性创建阶段,无论是活动的组织部门、职工教育的职能部门,还是分场、科室、班组都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实质性管理层面抓紧抓好,营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还向科室、基层班组配发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学习书籍,组织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讲座、“提升素质,凝练团队”拓展训练等创建活动,同时,对班组的“创争”活动加强了指导和督促,并对全厂“创争”活动先进班组和先进个人进行了命名和表彰,对先进经验进行了宣传推广,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全面深入展开,职工“学知识、长才干、比贡献”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五)加强文明创建,构建和谐的精神环境。企业职工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没有良好的文明规范,也就无法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坚持以文化铸魂,不断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强化文明行为的养成,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力量。去年以来,我们全面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认真落实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加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贯彻,把集团公司“做实、做新、做大、做强”的战略理念、“忠诚事业、忠诚集团,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职业道德观和“以电兴业,强企报国”的企业精神,全面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之中,紧紧抓住企业改制改革建立新公司的有利时机,及时导入集团公司企业精神,全方位拓展企业文化理念,使文化理念展示在环境中,渗透在制度里,体现在领导者的经营思路中,融汇在职工的思想行为上,聚焦在文化楷模的形象上,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员工基本行为规范》,切实加强了全体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了全员文明养成教育,全力打造新机制、新水平、新形象、新发展的崭新公司。
我们坚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激励、调节、导向、控制、凝聚”的五大功能,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思想观念和意识出现了相对不适应的现象,影响着企业改革发展的稳妥推进。为此,我们结合企业实际,在全厂职工中广泛开展了“转变观念,谋求发展”、“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等主题大讨论,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效益观,顺应改革潮流,投身企业发展。为了增进厂领导与职工思想交流,真正掌握职工所思所想,切实解决职工关心问题,我们设立了厂长信箱,公开了厂长电子邮箱,建立了领导接待日制度等,并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到每季度进行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我们自筹资金50万元建立了“送温暖工程”基金,设立了专门账户,每年对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补助救济,送去企业的关怀和温暖,努力营造亲情氛围。凡红白喜事、生病住院等,我们坚持做到“五必访、五必探”,切实解决职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我们坚持职工生日祝贺制度,每位职工在生日时都会收到一份生日蛋糕和亲切的祝福,充分展示了企业大家庭的温馨与祥和。另外,我们还修订了职工疗(休)养制度,大幅增加了每位职工的疗养费用,对疗养期间的带薪休假工资作了具体规定,坚持定期组织职工疗养休整,关心职工身心健康,把工作做到了职工心坎上,得到了职工的欢迎。一系列亲情化的语言和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着每一个人,团结凝聚着广大职工。
我们还着力加强企业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文明和谐的企业形象。我们坚持以创建星级企业和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为载体,坚持重在创建,动态管理,严格考核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加大创建力度,使我厂的创建活动得到了深化。去年,我们全面启动了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窗口企业活动,制定了创建规划,成立了“强化管理工程、设备整治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形象塑造工程”四个项目工作组,各项创建工程全面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确立了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的工作目标,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按照国家级文明单位的标准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力争明年实现国家级文明单位的目标。最近,我厂又被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并在《兰州日报》进行了公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迈上崭新台阶,企业的文明程度与社会文明达到了和谐统一。
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陶冶职工精神境界。去年,我们组织举办了职工系列体育比赛、职工歌咏演唱会、青年文化艺术周等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职工的舞蹈节目《飞天》还代表国电集团公司参加了全国电力职工“手拉手”文艺调演,并获得银奖,充分展示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了企业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亲情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同群体的职工积极参与,有效发挥了先进文化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寓教于乐的良好功效,创造形成了“人造文化,文化化人”的良好氛围,职工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和谐相处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精神层面实现了和谐统一。
我们在抓好企业发展的同时,还长期开展扶贫帮困助学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职工关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奉献爱心,培养塑造职工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甘肃地处西北,属较不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较多,我们坚持做到长期定点帮扶甘肃临潭县陈旗乡贫困地区。近年来,先后投资23万元解决了275户1240人用电难的问题;无偿援助14.3吨塑料管和130吨水泥,解决了25个自然村2567人、1835头(匹)牲畜及三所学校师生的饮水问题;援资建设的100座沼气池也即将全部完成。我们还每年冬季都送去大批衣物和米面,仅2003年临潭地震,我们就送去了6000多件衣物和4000多双鞋。在帮困的同时,我们坚持扶志、助学,带给希望,想办法,出主意,送去精神食粮,每年都为陈旗乡订阅各类报纸近百份,并解决了电视差转台一套,还广泛开展了“一助一”捐资助学献爱心活动,结对捐助了124名即将辍学的儿童重返校园接受教育,目前职工助学金额已累计超过十万元。我厂助学帮困的举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展示了良好的国电企业形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加强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我们始终牢记环保重任,永远不忘建厂宗旨,一方面着力抓好对外发电供热,提供优质高效的电能和热能,努力改善兰州冬季大气质量,特别是近年来我厂供热面积的逐渐增大,城市燃煤小锅炉相继被取缔,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在逐年同比下降,好天气的天数也在逐年显著增多,兰州“重污染”的黑帽子将不复存在,企业的环保效益和社会责任更加突显,得到了广大社会群众的一致认可,实现了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着力抓好自身环境整治,做到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对环保企业二次污染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强清洁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先后投入巨资加大设备综合整治力度,建造了可以把烟尘抬升到900米逆温层以上的210米超高烟囱,安装了国内先进的四电场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达到99%以上,采用了国内电厂技术成熟的灰水闭路循环方式,实现了灰水零排放。近年来又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安装脱硫装置,脱硫效率可达45%以上,减少了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2003年,我们还投资5000万元完成了两台机组的增容改造,进一步提高了机组的供热能力,对兰州市关停取缔采暖小锅炉的起到促进作用。去年又投资近百万元在厂界围墙冷却塔处加装了长63米、高11米带有消声材料的隔声屏障,对冷却塔噪声进行了治理,改善了冷却塔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营造了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我们还加强对发电废物--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在原有7.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去年又投资2100万元建成了的年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近10万立方米的生产线,基本实现发电废物零排放。最近,又投资100多万元对储灰场原灰水进行综合治理。这样不仅减少了发电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做到了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粉煤灰的堆积及污染问题,而且“变废为宝”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同时也为企业谋求扩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外,我们还加强对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投入大量经费对厂容厂貌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整治工作,厂区、住宅区照明装饰焕然一新,全厂整体绿化面积达51740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98%,超过国家园林化工厂的标准,被誉为“花园式工厂”。每到春夏之际,厂区、住宅区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华灯璀璨,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由于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自建厂以来,我厂从未发生一起重大的污染事故,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率为100%,处理设施运行完好率达到90%。也因此,先后被省市环保局、经贸委和国家经贸委评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先进单位”、“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
四、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体会
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我们真切地感到企业劳动关系不协调,民主管理得不到保障,安全权益得不到维护,人才环境得不到改善,精神环境得不到充实,自然环境得不到关注,就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心理、才智贡献,更会影响到安定团结、企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构建和谐企业要始终抓好“五个一”,即“把握一个关键、夯实一个基础、激活一个动力、围绕一个主线、着眼一个目标”,就是要牢牢把握好劳动关系和谐这个关键,不断夯实队伍稳定这个基础,努力激活改革改制这个动力,始终围绕谋求发展这个主线,坚持着眼于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根本目标。
一是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企业,也就没有了和谐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矛盾的多发期、发展的突破期和稳定的重要期,劳动关系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劳动关系呈现出日趋复杂多变的态势。我们要充分发挥好企业工会的职能,坚持把工作的重点定位于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点上,既让企业自觉规范管理行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又让广大职工心情舒畅地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做到制度约束与荣誉激励的有机相结合。在致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关键环节上,企业工会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建立起顺畅高效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二是队伍稳定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要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全体职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企业要实现和谐发展,经营管理健康有序,就要始终把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确保企业稳定放在首位。企业在实施重大改革时,要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尤其是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在取得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有效地维护企业稳定。在利益分配中必须建立完善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待遇、事业等各个方面体现职工自身价值,通过合理拉开分配差距,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对重大事项依法遵规,悉心听取各方意见,广泛发扬民主,做到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努力把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导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不断提高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的能力,在各项措施制定、工作部署和工作作风方面要切合实际,更要符合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职工群众的不满和抱怨。“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从小处着手,细处着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关心职工生活,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以人为本抓稳定,以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深化改革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内动力。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全社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去应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到我们每个企业,一是要抓好体制改革,要根据企业主业和辅业的发展状况,加大主业改革;要以产业归并和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辅业发展为目标,实施辅业改制、主辅分离,不断优化企业经营环节。二是要抓好机制创新,要结合企业改革要求,对不适应企业发展形势、不符合流程管理思想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完善生产经营各环节管理制度及评价标准。重点要通过流程整合和再造,消除管理中的无效环节,搭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三是要抓好企业制度完善。要通过“三项制度”改革工作,重点要建立岗位价值为衡量依据的绩效评价和薪酬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使企业运转协调、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在改革中,重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广大干部职工的创造精神,鼓励和支持一切创新活动,改革的过程就能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开拓奋进的过程,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成为企业持续获得强大动力源泉的过程。
四是谋求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主线。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因此,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就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一条主线。企业加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和发展目标,努力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企业化、实体化运作步伐,把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加大全员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创造公正、向上、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企业,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四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经营活动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努力促进就业,加强环境保护,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社会全面进步贡献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不发展就会落后,就要被淘汰。面对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当前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谋求企业扩建发展,也只有用科学发展才能解决企业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
五是提高效益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目标。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失去了效益,职工没有了收益,和谐也就没有了根基。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作为根本目标,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几年来,我们始终着眼于“做实”和“效益”这个基点,坚持在工作思路上求实,在工作方法上要求新,在工作成果上求效,深入开展了“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专题活动,坚持对内抓安全、治设备、严管理,对外跑政策、求效益、促发展,不断强化管理,着力提高效益,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我们先后落实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狠抓安全生产,职工安全意识不断增强,设备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圆满完成了机组大修改造任务,增容10%的目标顺利实现,企业实力逐步壮大;主动出击,积极争取,长期困扰企业的热价、电价基本走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职工的收入福利也在逐年稳步持续提升,职工高层住宅楼顺利竣工,职工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游泳馆、蓝球灯光运动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女子健身房、2000平米的职工活动中心等一批职工文化娱乐场所相继修建完成,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充实。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处处充满着安定、和谐、幸福的氛围,呈现着政通人和,融洽和睦,工作热情高涨,安全形势稳定,经济效益良好的喜人局面。
和谐是美的一种形态,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国电兰州热电厂奏响了和谐奋进的乐章,为企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前进动力。但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企业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去追求,为实现和谐共处、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