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自主产权和研发投入成为认定标准
核心自主产权和研发投入成为认定标准
发布时间 : 2009年02月03日原文作者 : 李玉成 韩义雷
备受关注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配套文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办法》出台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与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对高新技术企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月22日,记者采访了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
记者:新办法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
梁桂: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情况看,形势并不乐观。
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为0.76%%,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为2%%;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说明,整体上我国企业研发机构少,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我国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受到外部关键技术封锁和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双重制约,企业普遍面临着低端锁定困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体制的推进,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也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内生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因此,出台符合新形势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及其配套文件势在必行。
记者:出台新办法的目的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梁桂:制定新《认定办法》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指引下,通过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和新税制优化产业结构的引导功能,进一步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综合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发展。总体思路是进一步明确认定标准、规范操作程序、改革管理体制、加强政策协调,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把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记者:什么样的企业能够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梁桂:新《认定办法》最重要的特点,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新《认定办法》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这里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所从事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技术方向,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二是具有持续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必备条件;三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必须与自身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密切相关。符合以上特征并达到相应认定指标的企业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单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规范认定标准加强政策协调
记者: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是否有具体指标来衡量?
梁桂:新《认定办法》对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等关键认定指标和测度依据均有明确规定。
原有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存在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规定关键认定指标的测度依据,特别是对研究开发活动一直没有给出评价标准和费用归集标准,致使各地在实际操作时,缺乏统一可测的标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办法经过大量调研,借鉴国际经验(OECD、美国、韩国),结合我国实际,确定了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界定标准及费用归集标准。同时,对科技人员、研究开发人员、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相应指标也给予了明确说明。
新《认定办法》明确了研究开发等关键认定指标的测度依据,认定标准规范统一,避免了认定工作的随意性。
记者:为什么新办法在认定工作中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取代了《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梁桂:为了实现以自主研发和创新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在认定工作中取消了《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上世纪90年代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是针对国际上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国内外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制定的,当时在许多领域建立生产能力是第一位的问题,编制《产品目录》用来界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产品目录》为导向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已不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造成一些地方将只具备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不从事自主研发,长期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型企业也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大量伴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来的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的企业又不能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范畴。因此,新《认定办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民生的重点任务,配
套编制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用来判断企业所进行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活动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符合国家重点支持方向,同时兼顾支持技术型服务业,并将成熟技术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排除在外,避免了《产品目录》的局限性。
记者:新办法对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进行调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梁桂:新《认定办法》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企业规模,对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大都处于创业发展阶段,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销售规模较小,原认定办法把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定为5%%,符合当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经济规模增长迅速。同时也呈现出一个规律: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初创期有所降低。这是因为,初创期的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和产品开发活动,在这个阶段,企业研发投入大,销售收入少,因此研发投入的比重较大。当企业渡过初创期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除了将一部分经费用于研究开发外,还需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市场开拓和扩大生产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研发投入的比重较初创期有所降低。
通过对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强度的统计分析,考虑到我国不同规模企业的发展现实,新《认定办法》对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进行了适度调整,将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以下企业,比例定为6%%;销售收入为5000万—2亿元的企业,比例定为4%%;销售收入为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定为3%%。这样做既能引导企业保持较高强度的研究开发投入,符合国家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又能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客观发展规律,执行起来更加合理可行。
记者:新办法在认定管理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梁桂:建立部门合作与政策协调的长效机制,构建责权分明、监管与操作分离的认定管理工作体系,是新《认定办法》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
为了做好企业认定和政策落实工作,新《认定办法》加大了部门合作与政策协调力度。科技部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与同级财政、税务部门共同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通过这一改革措施,保证认定企业与享受政策同步进行。
在组织管理方面,新《认定办法》设立了“部门决策、地方认定、机构监管”的认定管理工作体系。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成立认定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决策层,研究决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原则,解决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相关政策落实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认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监管层,负责认定工作的备案管理,监督、检查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省级科技部门与同级财政、税务部门组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作为认定机构,负责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并通过会商制度及时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税收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有关
问题。新《认定办法》还通过公示公告、投诉处理、日常检查等措施加强过程监管,接受社会监督,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来源:科报网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第二篇:我国核心期刊认定标准是什么
我国核心期刊认定标准是什么?
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
简称《引证报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期刊表最早发布于1987年,以后每年发布,每年来源期刊该种数有所调整。近年来编制者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为基础,对1300种来源期刊进行引文分析,每年发布《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详细列出了每种来源期刊的引文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数等17项指标,为定量评价来源期刊提供基本数据。来源期刊的选择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系统(如SCI、EI、CA等)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如《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数学文摘》等)收录期刊表、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专家意见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调整。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简称《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要目总览》每4年出版,2008年出了最新版(第五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本版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7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达51种,统计文献量达到943万余篇次(1999至2001年),涉及期刊1万2千种。本版还加大了专家评审力度,18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评审工作。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800种核心期刊,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
《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第三篇:研发投入核算体系和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研发投入核算体系和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一、确定项目完成后研发小组的提成比例
每个研发小组按照合同要求完成工作之后,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项目提成。每个项目的提成比例由管理部门参照统一标准拟订,呈报高管层批准。
从外部获得的项目经费总体是按照“研发费用+研究所收入+研发小组提成(包括奖金+税金)”这三部分进行分配的。研发小组提成虽然总体显示为一个总数,但并不是等待项目最后通过验收时一次性提取,而是结合《项目研发责任书》中计划结点的考核情况分段进行支付。提成金的数额必须对研发人员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更何况要想得到这笔奖金还必须通过重重考核。如果让研发人员认为得到的利益不足以让他们付出如此多的心血,那么后面的所有的管理程序设计都没有了存在的基础。
二、明确项目质量要求和研发费用额度上限
企业必须促使技术人员对项目研发费用、产品加工工艺、质量性能要求、交付期等环节中承担相关责任,管理部门在项目立项后,需要对研发费用、工艺要求、质量性能标准、计划结点日期等方面提出详细的要求,并明确质量达标的考核办法以及负责各项考核的人员或部门。项目完成后如果研发费用没有用完,企业可以设定统一的奖励标准,例如拿出被节约费用的50%或者30%对研发小组进行额外奖励。引导技术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向节约成本的方向努力。
三、分段考核、分段奖励
管理部门需要将项目按照计划结点分成阶段进行管理,每一个阶段终止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另外,还要将提成金按照项目划分的结点实行分段分配。例如:某项目被划分为5个结点进行考核,但是提成金并不是按照每份20%进行分配。提成金分配的原则是“工作难度大的结点提成比例较多,难度小的提成比例较少;项目前期的提成比例较少,后期的提成比例较多。”
提成金分段支付的理由:其一,攻克一个阶段性目标进行一次奖励,比较有利于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效用;其二,在项目整体完成之前,财务部仅兑现计划结点奖励金额的50%,另外50%存留在本项目帐户上,每年年底再统一结算。如果项目到年底没有全部完成,财务部则需要根据剩余项目金额多少,为明年预留出一定比例的风险抵押金。这种做法一方面使技术人员得到了可见的物质奖励,另外用他们本来已经到手的物质奖励中的50%作为风险抵押金,引导
他们努力完成所有的阶段性目标。
四、设定新产品定型后的生产成本设计目标
产品80%的生产成本在设计阶段就被锁定了。为了保证企业研发的新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管理部门在项目立项之时,需要根据预期的产品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税金以及设计人员不可控的成本,求得定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设计目标。关于定型后的产品是否达到成本设计目标则由财务部负责核定。
在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下,财务部只能按照料、工、费等几项硬指标进行核算。另外,期间费用等指标是随着企业管理水平而不断变化的,这些指标不应该由我们的研发人员在产品设计阶段负责。因此,定型产品的成本设计目标不必按照全面产品成本进行考核。涵盖几项重要的生产指标就可以了。
如果项目完成之后产品的加工成本低于设计目标,企业将按照成本下降的百分比对研发小组进行额外奖励,鼓励技术人员挖掘更多产品价值;如果定型产品的成本高于设计目标,管理部门则需要研究成本上升原因。如果属于研发小组工作草率,管理部门将责令其改进,并扣除一定比例的提成金。如果确实属于无法避免的原因,管理部门应签字认可。
五、项目对内招标
当以上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每个项目的责任、利益、考核办法等都已经非常明确。此时,管理部门可以将各个项目拿出来对内进行招标。愿意成为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人员需要申报自己可以组成的研发小组主要成员名单。管理部门负责根据项目需要在竞标人中择优选定项目责任人;项目小组的参与人员由项目负责人进行自愿组合,管理部门行使审批权。
如果个别项目出现无人竞标的局面,说明此项目责任和利益之间出现了不匹配,或者设定的考核目标过于困难,此时管理部门需要进行调整。如果个别项目出现众人竞标的局面,说明目标易于达成,管理部门可以在认为竞争者有此工作能力的前提下,通过竞标的方式降低奖励水平,或者提高工作要求。
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以下规则:例如研究员最多可以同时做3个项目的负责人,高工最多可以同时做2个项目的负责人,工程师一次只能做1个项目的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也可以在其它人员负责的项目中充当参与者,数量不受限制。另外,项目负责人必须在一个项目彻底完成之后,才能竞标另外一个新项目的负责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技术人员通过快速高效的工作多拿奖金。
六、签订《项目研发责任书》
管理部门负责针对各研发项目设计《项目研发责任书》,其中包括研发小组在本项目中详尽的责任、利益、时间结点、考核办法等等。管理部门选定项目负责人之后,分别由主管领导、项目负责人、项目主要参与人员三方在《项目研发责任书》上签字,作为对研发小组将来的奖惩依据。
《项目研发责任书》分为四联,第一联由工程中心负责保存;第二联交给项目负责人;第三联财务部入账;第四联用于记录项目小组的工作进展状况,此联在项目未完成前留在财务部。财务部根据由管理部门签字提供的项目进展情况随时结出奖励款额的50%,由项目负责人签收。另外50%存留在本项目帐户上,每年年底企业统一结算一次。待项目彻底完成后可以立即将第四联抽出退给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将以此为凭据,参加新的项目竞标。
凡是时间到达计划结点时仍不能要求提成的项目,即为项目小组违约。违约金将按照责任书中的制度进行处罚。例如结点完成日期每延期一星期,将扣除此结点上一定比例的提成和一定金额的风险抵押金。关于项目进展情况、结点考核工作由管理部门和实验室负责确认,确认结果交给财务部,由财务部进行奖金核发。
七、风险抵押金制度
研发人员按照项目结点的按时完成情况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企业可以将这部分提成的50%留作风险抵押金,支配权在企业,由财务部办理银行活期存款单并保管,每年年底结算一次。如果项目年底没有全部完成,财务部则需要根据剩余项目金额,为明年预留出一定比例的风险抵押金。一旦项目小组不能如期履约,则动用风险抵押金进行处罚,促使项目小组主动对企业的产品研发质量和周期负责。
财务部还必须对每一个研发项目设立专项帐户,以便分别对每个项目在研发费用支出、产品成本核定、计划结点奖惩、风险抵押金等事项进行管理。
八、明确收入分配制度
《项目研发责任书》需要对研发小组的内部利益分配问题做出大致约定,例如项目负责人可以得到提成总额60%的收益,其它部分可以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小组内部人员的贡献情况自行分配。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小组内部的分配矛盾,减轻项目负责人的压力。当然,项目负责人哪怕愿意把自己的60%全部拿出来与同伴们分享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但是企业必须给他一个合理得到大部分收益的公开政策。
第四篇:关于对核心期刊认定的标准
关于对核心期刊认定的标准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年出了2000版,2004年出了2004版它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正规期刊特征、地区代号、学科分类号 :
一、主要特征:
有国内统一刊号。国内统一刊号格式为CNxx-yyyy/z,由中国国别代码“CN”、报刊登记号“xx-yyyy”和分类号“z”组成。其中“xx”为期刊出版单位所在地区代号,“yyyy”为出版管理部门分配的序号(期刊的序范围为“1000-4999”),“z”则是用以说明期刊所属学科分类。
二、地区代号:
11.北京市 12.天津 13.河北省 14.山西省 15.内蒙古自治区21.辽宁省 22.吉林省
23.黑龙江省 31.上海市 32.江苏省33.浙江省 34.安徽省 35.福建省 36.江西省
37.山东省41.河南省 42.湖北省 43.湖南省 44.广东省 45.广西壮族自治区46.海南省 47.备用号 48.备用号 49.备用号 50.重庆市51.四川省 52.贵州省 54.西藏自治区 61.陕西省 62.甘肃省63.青海省 64.宁夏回族自治区 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三、学科分类号:
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学、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TB—一般工业技术;TD—矿业工程;TE—石油、天然气工业;TF—冶金工业;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H--机械、仪表工业;TJ—武器工业;TK—能源与动力工程;TL--原子能技术;TM—电工技术;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Q—化学工业;TS--轻工业、手工业;TU—建筑科学;TV--水利工程;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性图书
第五篇:国内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国内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特殊钢是保障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材料,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息息相关,尤其是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与核电装备用特殊钢、高速列车与大功率风电机组用轴承钢、油气开采与储运输送用耐蚀钢及合金、节能变压器与电机用超低铁损电工钢、资源节约型不锈钢、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先进工模具钢、航空航天和能源装备用高温合金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大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的力度,生产装备条件和工艺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专业化、综合化生产企业与多样化生产工艺流程相结合的特殊钢生产体系初步形成,特殊钢产量快速增长,已形成一定规模、品种规格比较齐全的特殊钢产业。其中,不锈钢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轴承钢年产量达到300万吨,齿轮钢年产量突破200万吨。但与普通钢行业相比,国内特殊钢行业的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较普通钢行业大。目前,我国特殊钢产量约占钢总产量的5%产品基本上面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份额仅占2%左右。
国际上特殊钢产业发展越来越依靠开发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依靠生产装备和工艺高技术化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目前,国外先进的特殊钢冶炼技术可实现窄成分控制,凝固技术可保证成分和组织的高均匀度,加工技术可获得精确形状尺寸和组织性能生产产品能满足高端装备制造的需求。工业发达国家的特殊钢产量占其钢总产量的比例较高,美国和韩国约为10%,日本、法国和德国约为15,22,瑞典则高达45%左右。这些国家的特殊钢产品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为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高品质特殊钢材料及其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美、日、欧等国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持续开发特殊钢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经过长期积累,已形成了高水平的特殊钢材料、工艺及制备技术体系,并建立了与之配套的标准、规范、手册及数据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适应世界钢铁工业向生产集约高效、低成本、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国外主要钢铁企业加大资本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力度走“特、精、专”的发展道路,通过国际化经营实现专业分工和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特殊钢产业集中度与专业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