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行有感
江西行有感
终于迎来了外出采风活动,按奈不住心中的兴奋,疯狂采购些吃、穿、用的必须品,做好出行前的一切准备。踏上南下列车的那一刻,心中突然涌出一丝不舍,也许是因为女儿上了小学课程紧张的原因吧,我放不下她。但很快这些担心被车厢热闹的气氛淹没了。坐在车窗前,让心慢慢放松,工作、家庭、劳累、烦恼随着疾驰的列车被甩在了京西的轨道上。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我和同事田姐同时发出了感慨“今晚的夜色好美啊!”不经意四目相对,心领神会,“喝点吧”。随即拿出两个扁二小饮起来……有节奏的火车轰隆声伴着欲醉欲仙的我很快入了梦。
一觉醒来迎接我们的是江南的丝丝细雨,淡淡微风,舒服潮湿的空气,我们的江西行开始了。
首先到了瓷都景德镇,参观了那里制瓷的全过程,饱览了那里民间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我为先人们的勤劳与智慧赞叹不已。
晚上落脚在三清山下,二觉醒来,望着云雾环绕的三清山,看着仍就在淅沥的小雨,心凉了半截,这将意味着识不到此山的真面目了,山上结冰封山了。
经领导与旅行社协商后,我们转奔龙虎山。雨一直在下,我们不得不买上雨衣,雨裤,斗笠,塑料脚套,打着雨伞全副武装,五颜六色,这到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乘着
竹筏,漂流在泸溪之上,雨滴、江风打落在身上,说实话寒冷侵占了我整个身躯,头上、身上、鞋子全部湿透,无暇欣赏两岸风光,我有些后悔为什么会上了这条载人最多,又全部是馆内重量级人物的“贼船”。只在祈盼两个撑筏的老人尽快将我送回岸上。
到达住地,冲个热水澡,吃了感冒药,早早睡下,盼望明天艳阳高照。
行程四日,老天丝毫不肯眷顾我们这些京客,仍下着雨,习习凉风依旧。每天五六个小时的车程,焦躁不安的心情伴着车内的人肉味儿让我窒息,想吐,晕车的感觉随之而来。耳朵堵上耳塞把音乐音量放到最大,任凭导游滑稽的讲着冷笑话,车载电视里放着小品、喜剧大片,我却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甚至同事在车上的嬉戏声都让我反感至极。
下午车终于抵达思溪,特点显著的徽派建筑,砖雕、木雕的精湛,院落墙体高大气派,坐在主人的上房,感受着富家的显赫,拍几张照片留念,心情好了很多。
傍晚来到采虹桥,名子取得好听,只不过是一座有800年历史的廊桥,桥上走走拍拍照,感受一下所谓的历史气息罢了。生日晚宴的活动把几天出行的气氛推到了高潮,为了给馆长和同事过个难忘的生日,我们全体用当地的白酒和米酒表达了我们的祝福,馆长高兴的醉了。
接下来就是六天不停歇的雨,相同的白墙灰瓦,半开的油
菜花地,沿溪而居的一个个古民居,大致一样,都是人文景观,重复景致,不能让我提起多大兴趣,我的心情如同这的天气,灰蒙蒙,雾都都。
结束了几天的行程,我们又蹬上北归的列车,没有来时的激动,车厢里出奇的安静,大家的心早飞到了家中。出站后我几乎是用蹦着跳上接站的演出车。心透亮了,闭上眼睛,一束阳光从车窗照到我的脸上,暖暖的——平谷,我回来了。
徐鹏2009、3、13
第二篇:读《西行漫记》有感
读《西行漫记》有感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作品。作者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书中作者描绘的苏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应用卓绝的伟大斗争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深深感动和震撼着我。
斯诺写道“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艰难困苦的能力。”朴实真诚的文字深刻展现了我们伟大领袖坚毅不拔、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在苏区,不仅伟大的领袖是这样,各级党人、百姓都英勇无畏、追随正义,许多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甚至抛弃原有的地位和财富,义无反顾地奔赴苏区。
“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确实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至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这段话让我体会最深,最触动我。对于青年一代,在年龄层上,我们与那时的青年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所处的年代与我们是截然相反的。他们的时代国家面临重大考验,社会动荡不安,他们时常食不果腹,与亲人分离,但是他们似乎从来都不曾妥协过,不曾畏惧过,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意志,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身在国家强盛,社会和平的年代的我们,是否更应该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青年一代,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自己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有否自己的思想,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正如那个年代的青年们,他们的思想就是为红色事业而奋斗,他们有目标,有理想并为之努力,这就启发我们要有自己的信仰,要有自己的理想。而身为党组织中的一员的我们,更应严格要求自己,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为日后回报党组织、回报社会、回报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现在物质条件蒸蒸日上,但是我们始终要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西行漫记》带给我很多触动,同时又带给我很多思考,让我更加坚定了追随党组织的信念和信心,我会牢记历史,牢记前人的教诲,一步一步地努力。
中法广告
李东方
第三篇:读《西行漫记》有感
读《西行漫记》有感
在家里书架的最上面,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封面的颜色是已经褪色的橘黄色,一个吹军号的红军战士侧身像成为封面的主角,这本书就是《西行漫记》----一本我父亲小时候的书。当我得知这次作业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红军战士的侧影--尽管我还是在高一的时候读过它。也许,曾经读过的这本书,还藏在记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刚读这本书,对它的名字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叫《西行漫记》呢?难道不知道还有一本赫赫有名的《西游记》吗。后来上网查资料得知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其实应该是《红星照耀中国》,尽管《西行漫记》这名字更诗意,我还是觉得前者更贴切些。
细读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毫不妨害斯诺告诉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的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信任地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直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迷醉。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同情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他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书中记载了斯诺与共产党领导人及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回想起《西行漫记》,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体现的红军精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应是静止的,而是历久弥新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新时期新阶段,应当高举红军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在我们的学习中要坚持 “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不怕吃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丰富我们的内涵,成为对社会的栋梁之才。
第四篇:读《西行漫记》有感
翻开厚重历史
感受别样岁月
——读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二版有感
久闻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书面上一直有历史风沙在吹,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对红色中国那份历史的把握。《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的,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区参观学习,所以对书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观印象,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时过七十年了,依然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同事们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应,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黄土和太阳能晒开石头的缺水区。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现在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朴实的语句却感觉别样而新鲜,外国人看中国的革命对每个读者和关心中国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别样情景和人物的吧。“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的描述。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象中国人地进行战斗。”这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初步认识和认同(当然象中国人地战斗我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战斗)。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从他的记叙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极为难得看到的、很有点神秘色彩却极为悲壮的西路军的有关资料。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而那种信念、意志也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如果你感受过西北的风沙,有幸、有缘你可能在宁夏、青海依然能听到当地百姓将一种树叫“红军杨”,折断树枝略呈红色的液体慢慢地渗出来,百姓们说那是当年红军的鲜血,每一节树枝中间有一个非常规则的、鲜红的五角星,百姓们说那是红军当年头上的红五星。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我们无须去分辩真假,而那段悲壮、惨烈的历史却是真实的,至今放在档案里、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而经济仍欠发达或者说贫困的当地百姓对红军的那份感情言语间听来让你落泪,你是男人也会的。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今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第五篇:观摩《玄奘西行》有感
观摩《玄奘西行》中教师评价有感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否能愉快地享受课堂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所以教师的课堂即时性评价要起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感的作用。
学生的课堂参与具有全面的特点,并不只是动作的外显行为参与,而是动作、思维、情感的全部参与,教师要通过即时性的评价,创设能使学生全身心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卷入,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将只是一种被动的“参加”而不是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可以产生“激励和期待”的效果。对学生课堂参与进行积极的评价,给予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无论什么参与状况的学生,都可以从中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由此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课堂学习的归属感,由然而升的是不断地向前进动力,真正把参与课堂学习当做是一种享受。
学习《玄奘西行》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地图上自行查看周边的国家,同学边查找边交流,回答时侃侃而谈,教师即时评价“瞧他真了不起,找的多仔细啊。”这既是对被评价者的表扬与鼓励,激发他参与的情感,更主要的是这样的即时性评价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所有的学生均能感受到其中暗示的内容:仔细查找,同学交流互动,交流后获得的答案全面合理,而且可以学到许多单独学习的时候找不到的知识。教师通过即时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行反馈,使学生(无论是被评价者或是其他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能力。
而表现性学习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现性评定有助于更直接、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特别是考查高级思维能力;它反映的是学习的真实面貌,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个性化的教学,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在《玄奘西行》这篇课文中教师一改传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层次多维度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由此所完成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也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