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建设探析
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建设探析
北京大学某博士撰写
涉外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建设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外国居民,服务外国居民,发动外国居民,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外国居民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涉外社区警务也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其理念和方式才被国警界和治安工作者所重视并接受,然后在全国由点到面逐步推行开来。然而,近年来,居民社区中外国人越来越多,不少社区成为涉外社区,涉外社区建设成为当前涉外社区警务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即将对之做出一定探析
一涉外涉外社区警务与传统警务的区别
(一)警察职责定位不同。传统警务认为,警察是担负执法任务的政府机构,是治安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言人,而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则认为警察是公民,只是受雇专门担负公民应负责任的人,警察组织是负责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众多政府部门之一。传统警察主要是对付各种犯罪、治安事件,并对暴力性犯罪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而社区警察主要是解决和帮助解决社区民众的问题,并消除潜在的违法犯罪隐患,提高社区生活的安全质量,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二)警务权力分配不同。涉外涉外社区警务的实行,要求警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管理、防范以及社区服务上,警察自主决断的机会增多,有自由裁量权依法对遇到的具体情况做出处理。同时,警察的管理权力与社区民众实现共享,警方与社区成为伙伴关系,社区民众有权参与警务决策制定,涉外涉外社区警务活动由社区民众和警察共同商讨和决定。传统警务中警察对管理权实行垄断,并且逢事汇报,指示下达再办事,严重限制警察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贻误战机。
(三)警务运行机制不同。涉外涉外社区警务是一种混合警务,它把社区民众作为警务运行的中坚力量,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分割“治安蛋糕”,并且把最大的一块给社区民众。社区民警也真正沉到基层、沉到社区、沉到外国居民中,通过日常与外国居民面对面的交流和
接触,密切警民关系,最大程度地激活“邻里守望”制度及“联防巡逻”制度,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区一定的治安管理资源,实现“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种警务模式的运行,降低管理社会的行政成本,并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传统警务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形见绌。
(四)警务价值衡量不同。传统警务衡量警察工作成效的标准较为狭隘,如快速反应的时间、破案率、逮捕数字等,这些指标几乎全是围绕犯罪而制定的,警察的行为价值目的大部分在于打击违法犯罪,对其考核评定也由公安机关内部进行。涉外涉外社区警务中警察的行为价值目的在于管理、服务、防范,评估价值更注重公众的满意程度和安全感,衡量的指标是围绕公众的反应制定的。社区警察通过深入到公众当中进行走访交流、巡逻、帮助失足青少年、处理家庭纠纷等服务性的日常工作,改善公众对警察的态度并增强公众的安全感,对其作出科学的考核评估需要社会很多部门参与,不简单是公安机关内部的事情。
(五)警务构建方向不同。一是警务模式构建方面。传统警务是一种“警察主导型”警务模式,强调决策权威的集中化和统一指挥的原则。这种警务模式以案件为导向,主要处理发生的案件,在案发后快速反应,可称之为消防救火式警务。涉外涉外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察与外国居民共事型”警务模式,它强调通过授权和实行参与式管理来调动社区民众的积极性。这种警务模式以防范为导向,与社区公众共同找出和研究社区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容易激化的矛盾以及可能导致犯罪的问题,提前介入,超前进行综合治理,从而消灭隐患,预防违法犯罪及其他事件的发生,因此可称之为预防消化式警务。二是警务价值构建方面。传统警务重打击轻防范,重管理轻服务。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则是通过提升社区外国居民对社区安全防范的认知,建立良性的人际互动关系,强化社区的归属感,创造社区精神等,来达到警民对社区的共建、共管、共防范的目的。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社区治安是动态的治安,动态治安必须实行动态治理。仅靠涉外涉外社区警务难以适应实际需要。有关专家认为,现代警务是一种三级警务战略,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属于第一级警务战略布置,在抑制犯罪和维护治安等多方面,力图形成警民合作的局面;
110、巡警队、防暴队等紧急救助与快速反应是第二级警务战略布置,专业保安公司为社会补充力量,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或临时性大型活动中大显神威,成为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强有力的外部能量补充;刑事侦查是第三级警务战略布置,以专门力量为主,工作中心是发现犯罪、破获案件、缉捕犯罪嫌疑人,同时从社区中获得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社区。可见,涉外涉外社区警务不是万能的,不仅不排斥其他警务模式,反而要借助其他警务模式的优势,达到互动互为,互补互助的整体功效。
二如何建设涉外涉外社区警务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公安局和社区居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认真制定实施涉外涉外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综治办、派出所、居委会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建设领导小组,在各居委会落实警务室用房,解决部分办公基础设施,解决警务室建设资金,增调警力,保证经费的投入和警力配置。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涉外涉外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克服困难,努力改善交通、通讯等条件,配备警用摩托。
三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涉外涉外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涉外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一套综合、全面的涉外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建立民警“3115222”和“622512”工作机制。要求民警每周至少用3天时间下社区工作,考察1个重口;帮教1个违法青少年;登记5个以上暂住人口;走访20户外国居民;检查2个涉爆涉危物品单位;检查2家消防单位。
必须建好“6本帐”:每日工作流水台帐、人口管理台帐、情报信息帐、治安管理台帐、治安防范台帐、服务外国居民台帐。同时,每月要检查出租房屋,走访家店、堂、铺;每月至少要向派出所提供5条有价值的情报信息,提供1条有价值的案件线索。
实行“54444”管理机制。要求社区民警必须搞好“五个一”,处理好“四个关系”,做到“四到四知四做到”。“五个一”即每天要对社区进行一次巡视,每天记一篇工作日记,每周例会汇报一次社区工作情况,每季度写一篇社区工作小结,每月向社区居委会通报一次情况。协调好“四个关系”,即协调好社区内单位、企业、居委会的关系,协调好社区内各级群防组织的关系,协调好与社区内外国居民的关系,协调好与暂住人口的关系。做到“四到四知四做到”,即对社区、街道走访解到,知道各种基本情况,做到对社情“一口清”;对社区调查研究到,知道社区每一个阶段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到能随时处置一般突发性问题;对社区治安检查到,知道社区安全工作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做到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对社区家家户户联系到,知道外国居民意见,听取外国居民呼声,真正成为外国居民的知心人。
落实“21111”服务机制。要求社区民警要时时刻刻把外国居民的安危冷暖系于民警的心中,切实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措施,深化警民“渔水”关系。社区民警每两月要在社区召开一次安全防范宣传教育会;每年向社区各单位、店、堂、铺签订一份治安管理责任书;发放一张警民联系卡;帮扶一户特困户;适时发放一份治安预防警报。并要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延时服务”、“上门服务”、“急事随叫随办”、“电话预约服务”等措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真正将涉外社区警务室建成服务外国居民的平台。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社区干部、内保组织、保安员、社区义务巡逻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宣传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外国居民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公布派出所报警服务热线和民警联系电话,将辖区商业网点和企事业单位纳入涉外社区警务重点保卫单位,在辖区的商业网点和银行张贴民警提示牌,发展建立保安队伍和商业联防组织,从而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金融单位参与治安防范的意识和热情,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涉外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语言交流问题。例如,北京市公安局目前制定了《民警外语培训七年规划》,打破年龄限制和职务限制的民警外语培训工作也已。警方全员外语培训提出的目标是:北京市四十岁以下的公安民警必须通过国家或北京市外语口语初级考试,掌握六百余个单词,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北京市公安系统还将有六千余名外语骨干要通过北京市外语口语中级考试,熟练掌握一千五百个以上的单词。另外,三百名英语精英还将要通过北京市英语口语高级考试,熟练掌握三千个以上的单词。与此同时,北京市公安局还要求二百名小语种外语人才分别通过法、俄、日、阿拉伯等外语高级水平考试,并要求其基本适应涉外警务处置口语翻译工作需要。据统计,北京市公安局五十三个单位中,已有五十二个单位制定了外语培训计划。其中,四十三个单位已建立民警外语学习档案。今年年底以前,北京市计划培训在职民警将达到八千四百余人。
二是涉外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难于落实,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等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软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衬,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于真正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于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政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居民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居委会干部和 普遍感到民警下段时间少,有事
找不到民警。在工作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外国居民。在工作内容上,要求外国居民做得多,主动热情为民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五警务室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六 文化差异问题
四深入推进涉外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涉外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涉外社区警务力量,要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至工作。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练就涉外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外国居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涉外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要实行警务室24小时警务运作制度,做到白天有警察开门,夜晚警务室亮灯,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重大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要建立一系列涉外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外国居民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立体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外国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巩固、发展现有的治保、联防、调解等群防群治队伍;另一方面,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和财力的增长,可逐步实行保安统筹的办法,在社区建立或聘用职业化的保安队伍辅助社区民警,加强社区的巡逻和防范管理。对家属楼、商品房公寓要根据特点落实守护责任制,实行“公寓式”管理、“庭院式”管理、“单元式”管理;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六 警方应该以“夯实基础、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为目标,成立一支多语种、全天候服务的综合翻译队伍,开设英语、阿拉伯语、韩语等多语种110接警服务,在主城区设立了外国人申报点,开通针对从事紧急商务活动、急需外出求学、探望危重病人等申请人的“绿色办证通道”,实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及首问责任、一次告知、非法居留预警提醒等制度。同时,警方不放松对境外人员的依法管理。出入境管理局通过推行“五核六问”工作法,严把证件办理、审批关,严查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非法入境等违法犯罪活动,使停留的外国
人自觉遵守中国法律。
第二篇:涉外警务简答题--小抄版
1简述过境居民出入境制度具备的要素:1限定适用对象2限定活动范围3限定通行口岸4限定居留时间5限定活动内容
2简述涉外刑事管辖权的作用:1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利于打击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3有利于履行国际义务4有利于推进国际合作 3简述发生在中国领域内的涉外刑事案件的形态:1违法主体为外国人的刑事案件2侵害对象为外国人的刑事案件3犯罪行为地或犯罪结果地在中国境内的案件4外国人在本国犯罪后潜逃到我国的案件,一般是外国警方请求我国公安机关予以协助进行引渡的案件5中国公民在外国犯罪后逃回我国的案件
4简述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的内容:人身不可侵犯,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管辖豁免
5简述偷越国(边)境犯罪的特点:1内外勾结偷渡活动集团化2主犯盘踞国外偷渡活动智能化3外籍蛇头(偷渡组织者的俗称)入境组织偷渡活动国际化4偷渡方式多样化
6边境贩毒的特点:1边境贩毒突出2毒品贩运大宗化3内外勾结相互渗透4武装贩毒突出,抗拒缉捕。7外国记者或其他外国人从事非法采访报道活动的主要表现:1未取得外交部新闻司和公安机关的批准私自前往非开放地区进行采访活动2未事先征得有关地区外事部门同意,私自在开放地区进行采访活动的3采访活动超越业务范围或商定的采访计划的4外国短期采访记者私自延长在华居留时间5临时入境的外国人私自进行采访报道活动6外国记者进行与其身份不符或其他违法活动
8公安机关在出入境管理中所采取的强制措施的种类:人身性|财产性|资格性|行为性强制措施。
9签证制度的原则:国别|分别|互惠|交往原则
10国籍法的基本原则:同一国籍|单一国籍|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防止与消除无国籍|申请与审批相结合原则
11公安机关在涉外刑事警务处置中具有的职权:立案侦查权、案件前期调查权、实施强制措施权、实施出入境控制权、国际侦查权
12涉外警务行政处罚的特点:1处罚措施的复合型2处罚权限的多样性3搜求救济方式的自由性。(概念):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违反涉外公安行政管理法规的外国人或外国组织,依法实施的行政制裁)13在管辖空间的扩展趋势:1从国籍管辖原则发展为被告人国籍原则和受害人国籍原则2从领域管辖原则发展为主观领土管辖和客观领土管辖3沿海国又将本国的刑事管辖权扩展到毗连区4由于普遍管辖原则的创立,各国对形式管辖的扩展达到了更加广泛的饿空间。
14涉外案件特殊处置程序的特征:1属地管辖与属人管辖的双重性2国际法与国内法规定的同一性3司法程序和外交程序的交叉性。
15洗钱犯罪的特征:犯罪手段的隐蔽性|复杂性|专业性,资金周转的密集型,犯罪空间的国际性,犯罪趋势的扩张性,16引渡制度的特征:1引渡是一种国家行为,其主体是国家2引渡的对象是指一国指控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或判处刑罚的罪犯3提出引渡请求的国家应当对所涉及的案件拥有管辖权4引渡以条约和互惠为依 17国际条约的特征:1条约的主体,即条约的缔造者必须是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2条约的缔结必须符合国际法3条约规定的实体,是缔约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4条约须以书面形式缔结 18涉外警务处置的基本原则:主要是维护国家主权原则,互惠原则,保障外国人合法权益原则和遵守国际条约原则。
19国籍与国家管辖的关系:1国籍是使一国境内的居民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依据和尺度,国家依据国籍法来确定谁是本国人谁是外国人2国籍是联系个人与国际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3国籍是一国行使属人管辖权的依据。
20签证的内容:类别标志,有效次数,有效期限,签证号码,签证机关,签发日期,限制条件。
21签证的作用:1体现了行使国家主权2反映了国家之间的关系3签证是进入国境的许可证明4签证是合法居留的资格证明;
22出入境管理处罚的拘留和治安管理处罚的拘留的关系:1适用法律不同2裁决权限不同3处罚幅度不同4申诉和裁决的期限不同5诉讼程序不同6行政复议裁决的效力不同。23发生在中国领域外的涉外刑事案件的表现形态主要有哪几种:1外国人犯罪案件2中国公民触犯我国法律的案件3中国公民触犯刑律后逃往国外的案件4中国公民在外国触犯所在国法律的案件
24外交特权限制:旅行自由限制,外交代表身份的限制,豁免范围的限制,使馆馆舍用途的限制。
25境内洗钱方式:1利用个人转换身份洗钱,即先收受贿赂后洗钱2利用家庭身份洗钱,即一边收受赃款一边洗钱3利用双重身份洗钱,即以企业名义洗钱。
26引渡请求书应该包括的内容:1请求机关的名称2引渡对象的身份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国籍身份证件的种类及号码、职业、外表特征、住所地和居住地以及其他有助于辨别引渡对象身份和查找该人的情况。3犯罪事实,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行为结果等4对犯罪的定罪量刑以及追诉时效方面的法律依据。
27移民管理系统在国际警务合作机制中具有的功能:1利用出入境检查发现在逃人员2利用居留管理查询罪犯3以非法移民名义驱逐出境。28涉外行政警务的职责:(1)国籍事务管理,(2)中国公民出入境事务管理,(3)外国人出境拘留、履行事务管理(4)出入境边防检查,(5)处理涉外案件。29签证签发的法定程序:1申请,普通签证由个人直接向前往国签证机关申请。公务和外交签证则由外交部门以照会形式向签证机关提出申请人名单和护照号码,同时提供相应的资料2审查,由签证机关按照本国法律规定进行审查或者报回国内主管机关审批3通知。对批准的,通知领取签证;不批准的,应注明拒发原因。
30外国人违反居留管理的行为:1未经允许,擅自将其住所迁移至所在市、县以外地区2未经许可,从事与其来华身份不相符活动的3居留证的项目发生变化而未进行变更登记的,等等。31中国公民产生双重国籍的具体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一下两种类型1是正常因素2是非正常因素。正常因素主要是:中外通婚的夫妇在中国所生的子女等。非正常因素是:犯罪分子逃亡外国后在外国取得国籍,然后以外国人身份入境,企图逃避我国司法机关的惩罚,即犯罪在先,取得外国国籍在后:某些中国公民临时或非法出国后,私自取得外国国籍,以外国人身份从事犯罪活动,即取得外国国籍在先,犯罪在后。32对违法犯罪的外交和领事人员采取的处理方法:1发出警告2本国自行召回3驱逐出境4放弃豁免。
33边境灾害和救援活动的处理办法:在边境地区发生人和动物重大疫情、害情时,有可能危及对方时要尽快通知对方,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方
发生水火等自然灾害,要求我方协助时,应组织力量积极协助,并将情况及时上报。我方过境的救援人员,事毕后应立即返回。我方境内发生水火等自然灾害有可能危及对方时应将情况及时通报对方。如对方人员过境救援要热情欢迎,表示感谢,并将情况立即上报。
34出入境法规定的驱除出境的适用对象:1违反《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规定,非法入出境2违反《》规定在中国境内非法居留或者停留3违反《》规定,未持有效旅行证件前往不对外国人开放的地区旅行4违反《》规定,伪造涂改冒用转让入。出境证件的。
35涉外警务处置中,维护国家主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实体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原则,主要指进入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的法律规定,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不得有任何违反中国法律的行为2程序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原则,主要是指外国人违反中国法律时必须接受中国公安机关的管辖,不得以任何借口规避法律3公安机关在涉外警务处置过程中,有责任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充分适用各种法律手段制裁不法行为。
36积极国籍冲突产生的原因:因出生、婚姻、收养、入籍、认领而产生。简述解决国籍积极冲突的途径:1国内立法中,应尽量防止制定可能产生国籍冲突的条款,积极主动的避免产生积极冲突的可能。另外,还可以制定一些较灵活的“条件条款”和“自动丧失条约”等2通过签订双边条约,就某些问题进行平等协商,达成协议3通过签订国际公约,在这些公约和议定书中的有关规定对加入国都有一定约束力,对于防止和减少双重国籍冲突起到了积极作用。
37有效行使保护管辖权的途径:1犯罪嫌疑人进入我国领域内被抓获2通过司法合作,从外国引渡到中国3缺席审判。究竟如何执行,则要具体条件具体实施。从司法实践来看,引渡是最有成效的司法协作。
38外交和领事人员违反行政法律行为的表现形式:1违反出入境管理法行为,如未经批准前往未开放地旅行,在外交公寓中留宿外国人或者中国人不办理住宿登记手续2违反治安管理法规行为,如扰乱社会公共场所秩序、损害公物、调戏妇女等3违反其他行政法规行为,主要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私自兑换外汇;违反枪支管理法规;私自携带使用枪支;违反海关管理法规,携带禁止、管制进出口物品。
39引渡的原则:双重犯罪、特定罪行、一事不再罚、本国公民不引渡、政治犯不引渡、不引渡即起诉原则 40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表现形式的类型:1境内渗透型2境内发展型3内外勾结型4境外延伸型。
41涉外警务行政处罚争议的种类:1从涉外警务行政处罚的范围来看,主要有出入境管理处罚争议、治安管理处罚争议、边防检查处罚争议、道路交通管理处罚争议等2从涉外警务行政处罚的形式划分,主要有罚款处罚争议、拘留处罚争议以及吊销许可证、执照、吊扣机动车驾驶证和责令停产、停业等方面的争议。
42公安机关在涉外警务执法中的义务:1保护外国人合法权益2遵循司法和外交两种程序办案3维护外交特权与豁免权4尊重并保障人权。43中外警务合作条约的合作范围:1在办理国际案件方面进行合作2交换国际犯罪情报3执法人员培训4警察业务工作经验交流5警用技术开发与交流。
44国家之间刑事管辖权冲突的表现形式:1本国公民在域外犯罪案件管辖的冲突,即属人管辖权和属地管辖
权的冲突2外国人在域外犯罪案件管辖的冲突即保护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的冲突3国际犯罪案件管辖的冲突即普遍管辖与属人管辖、属地管辖及保护管辖的冲突4双重国籍与管辖冲突,即属人管辖权与双重国籍的冲突。
45暂缓出境的实施方法:1向当事人口头通知或书面通知,在案件了解之前不准离境2根据案件性质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监视居住或者取保候审的方法或责令其提交财产担保,或者交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准予出境。3扣留当事人的护照或有效证件,但应当注意在护照或其他出入境证件的有效期内处理,同时发给扣留证件的证明手续4通过口岸边防检查机关进行控制,阻止其出境。
46外国人的枪支管理办法: 涉外治安案件的处置程序:从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其程序主要以下两种类型,一般处置程序和特殊处置程序。1一般处置程序又称普通处置程序,是指公安机关对某些违法行为的处理,采取法律规定确立的通常运用的处置方法,这些处置方法完全适用于涉外案件的处置,主要有调查传唤取证裁决执行等2特殊处置程序是指公安机关在涉外案件处理过程中队某些重大案件的查处或某些特定措施的适用,采取法律规定的特殊处置方法,它是区别与国内案件处理的特定处置程序。
47对外交和领事人员违法案件的处置应注意哪些问题:1此种人员享有外交和领事特权,不受任何形式的逮捕2不得限制人身自由,使身份受到伤害或尊严、名誉受到侮辱、侵害3不得扣留财产包括个人物品、护照、外交官证、领事官证、驾驶证、文件等4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行政处罚或强制措施。
48洗钱犯罪的国际预防对策有哪些:1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大惩罚力度2赋予司法机关惩处洗钱犯罪的专项权力3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4建立专门执法机构5加强国际警务合作。
49联合侦查过程中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1签订具体协议,规定行动范围,制定行动准则和具体实施步骤2建立固定的联络渠道,随时保持沟通信息,协调行动计划3我方应当建立专项行动指挥部,在国内坐镇指挥4精心挑选派遣人员。除业务过硬的侦查人员以外还应配备一位精通外语的外事警察,以便协调有关外事工作5双方警官由于语言不通、思想方面不同,风土人情各异,易产生隔阂,需经常交换意见沟通思想,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
50涉外警务的处置特征1构成因素的涉外性2违法主体的复杂性3法律依据的多元性4管辖原则的国际性5执法程序的特殊性6刑罚适用的灵活性7国家管辖的双重性8管辖效力的域外性。
51国际刑警组织体系内的协助程序:协助程序是指一国的国家中心局接到国际刑警总部或有关国家的合作请求后具体落实及回复的过程。1国家中心局将请求合作的文件转送本国的侦查机关,予以具体查证核实2侦查机关查证核实后将结果报告本国国家中心局3国家中心局将查核的结果回复国际刑警总部或有关国家中心局。
52使馆特权与豁免的内容:1使馆馆舍不得侵犯2使馆档案及文件不得侵犯3通讯自由4免纳捐税关税5使用国旗与国徽。
53我国边境缉毒措施:1加强查堵工作2加强入出境管理3充分发挥情报网络作用4控制重点区域,加强基础工作5依法严惩贩毒分子。
54洗钱犯罪的发展趋势:1有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2由单层次向多层次转换发展3由金融机构向非金融机构扩展4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渗透。
第三篇:涉外警务概论
1、涉外警务,即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依法行使职权,对具有涉外因素的事务实施行政和刑事管辖活动的总称。
2、涉外警务的性质:1)从国内法的角度分析。涉外警务是国家涉外行政管理和刑事管辖权力的集中体现。2)从国际法角度分析。涉外警务是一种涉及国内法和国际法双重性质的执法活动。3)从执法角度分析。涉外警务是国际警务合作的有部分。4)从管辖对象分析。涉外警务应当主要说是涉及外国人的有关事务开展执法活动,着是涉外警务具有涉外性质的主要特征。
3、涉外警务的处置特征:构成因素的涉外性;违法主体的复杂性;法律依据的多元性;管辖原则的国际性;执法程序的特殊性;刑罚适用的灵活性;国家管辖的双重性;管辖效力的域外性
4、涉外警务的基本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原则;互惠原则;保障外国人合法权益原则和遵守国际条约原则。
5、涉外警务的形式和职责也是分为行政警务和刑事警务两种类型。
涉外行政警务的职责:国籍事务管理;中国公民出入境事务管理;外国人出境拘留、旅行事务管理;出入境边防检查;处理涉外案件。涉外刑事警务的形式和职责:立案侦察权;案件前期的调查权;实施强制措施权;实施出入境控制权;国际侦察权。
6、公安机关在涉外警务执法中的义务:保护外国人合法权益;遵循司法和外交两种程序办案;维护外交特权和豁免权;尊重并保障人权。
7、外国人的法律地位:是指一国政府关于居留本国境内的外国人享有的权利义务及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寻求保护的法律制度。
8、外国人在中国的待遇制度: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差别待遇。
1、涉外警务条约:是指中国同有关国家按照国际法,就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涉及涉外警务的国际书面协议。
2、中外政府间惩治犯罪条约的主要内容:一中是综合性的可以统称为惩治犯罪的合作条约,另一种是单一性的称为惩治毒品犯罪的合作条约。双方合作方式:交换情报,交流经验,技术合作。
3、联合国曾于1990年12月14日通过了《刑事事件互助师范条约》。
4、中外刑事司法协助条约的内容主要有:刑事司法协助范围;刑事司法协助联系途径;刑事司法协助程序。
5、中外警务合作的主要内容:合作范围;合作方式;交换情报;交流经验。
1、出入境:是指一国的公民为进入另一国家或从另一国家返回本国而跨越两国或第三国国界的活动。
出入境在我国有着三层含义:
一、它包括公民前往外国和从外国返回;是包括公民前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是包括外国人进入中国或通过中国。
2、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是指我国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对中国公民离开、返回我国国境活动所实施的调节、控制、指导和管辖。
在我国,公民出入境的权利包括:出境探亲;出境定居;自费出国留学;出境继承财产;涉外婚姻与收养;出境就业;出境旅游;国籍选择;华侨享有回国定居的权利。
公民出入境的义务:按照法律规定申请护照;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出入境管理改革的举措:放宽出入境管理政策;改革护照申请制度;改革劳务人员出国管理办法。
3、公民出国审查的内容:
1、进一步审查所提供的内容是否齐备;
2、审查申请人是否属于不准出境的几种情形。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查院或人民法院认定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法院通知未了结民事案件不能离境;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正在被劳动教养的;国务院有关主管机关认为出境后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4、国际社会通常将在外国永久居留的公民称为侨民,或是国外公民。华侨则是中国侨民的简称。
华侨如果是短期回国,只要持有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者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就可以自由出入境。
愿意回国定居的华侨,应当遵循两种途径提出申请。一是由本人在国外提出申请,二是由本人或亲属在国内提出申请。
5、护照是公民出入国境和在外国居留使用的法律证明;颁发对象,主要是本国公民。狭义的护照,仅指一国政府发给本国公民在国际间旅行居留使用的有效护照。广义的护照,泛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公民颁发的公民护照和护照的替代证明,或国际机构颁发的身份证明,以及某些国家发给外国人的外籍护照。有外交护照、公务护照、普通护照(因公普通护照和因私普通护照)三种。颁发护照原则:国籍原则(我国的国籍法实行单一国籍原则);年龄原则;一人一照原则;不普遍发照原则;区别对象原则。护照的有效期限是5年。可
以延期两次。每次以五年为限。护照的替代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履行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
6、国籍就是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公民或国民资格,是个人同国家固定的法律关系。国籍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公司)、船舶、航空器(飞行器)。
一个人因国籍而一个国家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籍管辖权;二是外交保护权;三是自由回国权。
国籍是指个人与国家的法律关系。民族是指个人与某一群体的关系。
国籍的取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出生取得国籍,另一种是因人籍而取得国籍。
被动丧失国籍的三种情况:一是因婚姻而丧失原国籍;二是因加入外国籍而丧失原国籍;三是因法律剥夺而丧失原国籍。
国籍冲突:不具有任何国家的国籍或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国籍的法律状态叫做国籍冲突。
国籍法的基本原则:同一国籍原则;单一国籍原则;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原则;防止与消除无国籍原则;申请与审批相结合原则。
加入中国籍的三种条件:中国人的近亲属;定居在中国的;有其他正当理由的。
丧失中国国籍有两种情况:一是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志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二是自愿申请并经过批准退出中国国籍。
退出中国国籍:外国人的近亲属;定居在外国的;有其他正当理由的。
审批程序:
1、申请;
2、受理和审批。
7、香港拘留权包括:在香港入境的权利,无条件在香港逗留,不被递解出境,不被遣送离境等四项权利。
确定香港居民的国籍采取一下原则:以香港居民的“中国血统”和“出生地”作为认定国籍的依据。不以所持护照作为认定国籍的唯一依据。不承认香港中国居民根据英国政府的“居英权计划”而获得的英国公民身份。实行国籍变更申报制度。
确定澳门居民国籍采取一下原则:以澳门居民的“中国血统”和“出生地”作为认定国籍的唯一依据。不依护照作为认定国籍的唯一依据。实行选籍制度。
1、入境,是指某国公民跨越地理空间,从一国进入另一国境内。外国人入境,是指居留或停留在一国境内的非本国公民,依据所在国的法律规定,从该国口岸离境。外国人入出境管理,是指我国公安机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外国人进入、通过、离开我国国境或在我国境内居留、旅行及其他有关事务所实施的监督和控制。
2、外国人入境申请方式:一般方式;特殊方式;协议方式;优惠方式。
3、外国人入境申请条件:提供有效护照或者能够代替护照的证件;填写签证申请表,交近期2寸半身正面免冠照片;交验与申请人入境、过境事由有关的证明,如接待单位的证明书、授权单位发出的函电等。
4、旅行区域,是指允许外国人前往旅行的范围。旅行许可:开放地区,持有效的签证或者居留证件;非开放地区,须事先取得旅行许可证明。
5、外国人出境的条件:外国人出境须持有本人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外国人应当在当地签证准予停留的期限或者在居留证件的有效期限内出境;持有外国人居留证件的人,在其居留证件有效期内出境,并需返回中国的,应当在出境前向当地公安机关的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办理返回中国的再入境签证;持有居留证件的外国人出境后不再返回中国的,出境时应当向边防检查站缴销居留证件;在出境前7日内依法纳税;不涉及民事和刑事纠纷。
6、外国人出境方式:自由出境,限制出境,强制出境。
7、根据申请人的身份划分,主要有外交签证,公务签证,普通签证和礼遇签证。我国的签证主要有:外交签证、礼遇签证、公务签证、普通签证。
签证的作用:体现了行使国家主权;反映了国家之间的关系;签证是进入国境的许可证明;签证是合法居留的资格证明; 签证的特点:签证颁发与国家主权行使的一致性;签证与国家关系的相适应;签证效力的域内性;签证制度的规范性;签证类别的多样性。签证制度的原则:国别原则;分别原则;互惠原则;交往原则。
D字签证发给来中国定居的人员;
Z字签证发给来中国任职或就业的人员及其随行家属;
X字见证发给来中国留学、进修、实习6个月以上的人员;
F字签证发给应邀来中国访问、考察、讲学、经商、惊醒科技文化交流及短期进修、实习等活动不超过6个月的人员;
L字签证发给来中国旅游、探亲或者其他私人事务入境的人员;
G字签证发给经中国过境的人员;
C字签证发给执行乘务、航空、航运任务的国际列车乘务员;
J-1字签证发给来中国常驻的外国记者,J-2字签证发给临时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
1、涉外警务行政处罚,是指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违反涉外公安行政管理法规的外国人或外国组织,依法实施的行政制裁。
2、涉外警务行政处罚的特点:处罚措施的复合性。(我国法律规定了驱逐出境、限制出境、遣送出境及缩短停留期限等四种强制出境的方式。);处罚权限的多样性;寻求救济方式的自由性。(诉讼径直原则)
3、涉外警务行政处罚措施的类型:
1、警告。又称为审诫罚,是指对违法者的违法行为予以告诫的处罚,是涉外警务处罚中最轻的的惩罚措施。
2、罚款。
3、拘留。出入境管理处罚的拘留和治安管理处罚的拘留,两者的不同:适用法律不同;裁决权限不同;处罚幅度不同;申诉和裁决的期限不同;诉讼程序不同;行政复议裁决的效力不同。
4、资格罚。分为限期出境和驱逐出境。
4、涉外警务行政处罚措施的形式:
1、单科罚。处以单科罚的方式主要有警告、罚款和拘留。
2、并科罚。
3、选科罚。
4、复合罚。复合罚可分为三种类型,(1)行为罚和财产罚并科后,再附加适用资格罚;(2)审诫罚和财产罚、人身罚选科后,再附加适用资格罚;(3)财产罚和人身罚选科后,再附加适用资格罚。
5、双科罚。
6、易科罚。我国法律规定的易科罚是仅对外国人适用的一种特定罚。
5、强制措施:是指出入境管理法律规定的强制措施,即公安机关在实施出入境管理工作过程中,依法对违法行为采取的暂时强制其人身自由、出入境自由或者其他具有强制制作用的各种方法。种类:
1、人身性强制措施;主要有拘留审查,监视居住,拘留出入境证件。
2、财产性强制措施;主要有交纳保证金,提供财产担保。
3、资格性强制措施;主要有缩短停留期限或者取消拘留资格,遣送出境。
4、行为性强制措施。主要有不准入境,不准出境,限制再次申请期限。
6、涉外警务行政处罚,是指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违反涉外公安行政法律、法规的外国人或外国组织实行的行政制裁。涉外警务行政处罚争议,是指公安机关与中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违法行为的事实认定和处罚决定乃至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争议。解决涉外警务行政处罚争议的方式:听证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听证程序,是指公安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听取当事人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违法事、证据等进行质证和申辩,从而查明事实的过程。出入境复议是行政复议的一种,是指中国公民和外国人不服出入境管理机关的处罚,依法向原处理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申诉,由上级机关对该处罚决定是否合法与适当重新继续审议,并作出裁决的行政程序制度。涉外警务行政处罚的五种措施:警告、罚款、拘留、限期出境、驱逐出境。
1、涉外治安案件,是指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的具有涉外因素的违反治安管理案件,这里仅指涉外行政性案件。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涉外治安案件主要有以下三种状态:一是违法主体为外国人的案件。二是侵害对象为外国人的案件。三是违法行为和违法结果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案件。涉外治安案件的类别:专属管辖案件(中国公民违反出入境管理案件;外国人违反出入境管理案件;违法枪支管理案件;外国人死亡案件);共同管辖案件(非法采访案件;违反宗教管理案件;违法野生动物管理案件;违反劳动保护案件);协助管辖案件。(违反艾滋病检测管理的案件;违反税收征收管理的案件;违反军事设施管理的案件)。中国公民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
1、伪造、涂改或者转让、倒卖护照等出入境证件;
2、持有伪造涂改的或者冒用他人护照等无效出入境证件;
3、申请人编造情况、提供假证明或者以行贿手段获取护照等出入境证件;
4、偷越国(边)境及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出入境管理机关对违法的中国公民(包括外国人)具体适用的制裁措施主要有五种:警告、罚款、拘留、限期离境、遣送出境等。军事设施,是指国家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有关建筑、场地和设备,包括港口、指挥机关、低民和地下的指挥工程、作战工程、、、、1、国境制度,又称为边境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维护国境的安全秩序,居民的生活便利以及邻国的睦邻关系而制定的法律制度。陆地国界制度:国界;边境通行管理;沿海港口管理;边防会晤制度。海上国界制度:我国的领海主权(内水海域、毗连区、领海内的刑事管辖权);外国船舶的通行制度。
2、边境贸易包括边民互市、小额贸易和地方贸易。边境居民出入境要素:限定适用对象;限定活动范围;限定通行口岸;限定居留眼时间;限定活动内容。跨境犯罪惩治:边境缉私;边境缉毒。一般性走私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重大走私行为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常见的五种毒品: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毒品的含义:毒品犯罪是一种国际性的严重威胁整个人类安全和国际社会安宁的犯罪。边境贩毒特点:边境贩毒突出;边境贩毒问题是中国反毒斗争的主要问题。毒品贩运大宗化;内外勾结;武装贩毒突出,抗拒缉捕。边境缉毒措施:加强查堵工作;加强出入境管理;充分发挥情报网络作用;控制重点区域,加强基础工作;依法严惩贩毒分子。
3、边境涉外事务,是指在边境地区发生的涉及相邻两国利益并引起两国警察机关交涉的事宜。类型:严重事件;一般边境涉外问题;边境事务问题。边境涉外事务处理的方式:人员越境的处理;牲畜越界和遗失物品的处理;边境尸体的处理;边境爆破作业的处理;边境灾害和救援活动的处理;私立、移动、损坏、毁坏界桩问题的处理。
4、口岸边防检查,是指国家设在口岸的边防机关,对进出境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人所实施的有关事项的查验和预防措施。边防检查的范围:护照证件检查、行李物品检查、交通运输工具检查。口岸通常包括对外开放口岸、地方口岸和特许口岸。按照口岸的作用和地理位置划分,口岸可分为航空口岸、港口口岸、铁路口岸、陆路口岸。边防检查处置:阻止出入境权、扣留收缴非法证件权、拒绝登陆权、人身检查权、留置审查权、监护权以及行政处罚权。
5、对外籍船舶呼吁:入港检查;进出口的船舶在港湾或江河内行驶的时候,不准中途上下人员或者装卸货物;武器和通讯工具管制;禁止危害港口秩序行为;防止海域污染;事故纠纷处理。公海上的涉外刑事管辖权,是指对行驶在公海上的外国籍船舶及其上的人和货物的刑事管辖权。公海上的刑事管辖权包括:
1、登临权;
2、紧迫权。
1、从狭义上讲,管辖,是指公安机关内部在立案范围上的权限划分。从广义上讲,管辖是指公安、检查机关、人民法院之间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的职权划分。从最广义上来说,是指一国政府对涉外犯罪所拥有的起诉和惩罚的权利。
2、涉外刑事管辖权,是指一国政府对涉外犯罪所拥有的起诉和惩罚的权利。涉外刑事管辖权的作用: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打击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有利于履行国际义务;有利于推进国际合作。
3、国内法中的涉外刑事管辖权:立案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专属管辖。
4、国际法中的刑事管辖权:领土管辖权;国籍管辖权;保护管辖权;普遍管辖权。
5、涉外刑事管辖权的扩展:①管辖空间的扩展:从国籍管辖原则发展为被告人国籍原则和受害人国籍原则;从领域管辖原则发展为主管领土管辖和客观领土管辖;沿海国又将本国的刑事管辖权扩展到毗连区;各国对刑事管辖的拓展达到了更加广泛的空间。②管辖方式的扩展:引渡制度的实施;诉讼转移制度的实施;联合侦查制度的实施。③管辖对象的扩展:
1、涉外刑事案件,是指由我国司法机关处置的具有涉外因素案件。涉外因素在这里包括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涉及外国,二是中国域外,三是设计国际法,四是涉及国际合作。狭义的涉外刑事案件,是指在我国境内发生的涉及外国或外国人的刑事犯罪案件。广义的涉外刑事案件,是指在我国境内发生的涉及外国或外国人有关的刑事犯罪案件,在我国境外发生的与中国或中国公民有关的刑事犯罪案件,以及国际条约和国际合作的刑事犯罪案件。
2、发生在中国领域内的涉外刑事犯罪案件:违法主体为外国人的刑事案件;侵害对象为外国人的刑事案件;发展行为地或犯罪结果地在中国境内的案件;外国人在本国犯罪后潜逃到我国的案件;中国公民在外国犯罪后逃回到我国的案件。
3、发生在中国领域外的涉外刑事案件:外国人犯罪案件;中国公民触及我国法律的案件;中国公民触及刑律后逃往国外的案件;中国公民在外国触犯所在国法律的案件。
4、涉外刑事案件的类别:域外犯罪型;域内犯罪型;跨国犯罪型;国际犯罪型;有组织犯罪型;特殊犯罪型。
5、涉外刑事案件的处置程序:
一、一般处置程序(案件受理;现场勘验;强制措施)
二、特殊处置程序。首先外国人在涉外刑事诉讼中人身权的确定和法律保障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司法实践问题之一;其次,特殊处置程序的内容,不仅涉及外国人的人身权和诉讼权,而且还涉及外国国家的外交保护权;再次,特殊程序设定的实质在于尊重有关国家的外交领事人员对其本国公民提供外交保护的原则,并且为他们能够正确行使这项权利提高必要的便利。最后,基于平等互惠原则。
6、特殊处置程序的特征:属地管辖与属人管辖的双重性;国际法和国内法规定的同一性;司法程序和外交程序的交叉性。特殊处置程序适用的原则:以条约规定为准;以国际公约为准;以国际惯例为准。
7、探视权,是指一国政府的领事官员为了维护处于羁押状态中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而行使的探望问候的权利。
8、暂缓出境,是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在涉外刑事案件处置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出境行为实施限制的一种强制手段。不准出境: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查院认定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法院同志为了结民事案件不能出境的;有其他违反中国法律的行为尚未处理的。
9、口岸控制措施,是指设置在对外开放口岸的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联合出入境检查的形式,查缉、堵截各种违法犯罪人员。从执法实践来看,口岸控制的程序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出通知,即交控程序;二是实施通知,即查控程序。
1、外交特权: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机关和其他外交人员,在驻在国所享有的某些权利,包括不可侵权、通讯自由、免纳关税等。外交豁免: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外交代表,对所在国家的司法行政及民事方面某些强制措施的免除,包括对诉讼、逮捕、搜查和征用的免除。
2、外交特权与豁免的范围:
(一)使馆的特权与豁免。其内容是:使馆馆舍不受侵犯;使馆档案及文件不得侵犯;通讯自由;免纳捐税、关税;使用国旗与国徽。
(二)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人身不可侵犯;寓所财产不可侵犯;管辖豁免。
3、领事特权与豁免,是指一国政府给予驻在本国的外国领事机关和领馆成员以一定范围的特权与豁免,简称领事特权。
领事特权与外交特权的异同:领事工作是外交工作的组成部分;领事工作与外交工作又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说,领事特权同外交特权十分相似,但领事特权比外交特权的限制要多一些,其优遇要低于外交特权。
4、外交特权与豁免的限制:刑事管辖豁免的限制;民事管辖豁免的限制;行政管辖豁免的限制;外交特权权限制(旅行自由限制;外交代表身份的限制;豁免范围的限制;使馆馆舍用途的限制)。
5、滥用特权与豁免从事损害我国安全和利益的刑事案件,主要表现为三种:一是从事间谍活动,危害国家安全;二是从事走私活动,破坏我国经济管理秩序;三是从事流氓或盗窃活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外交和领事人员违法案件的处置方法:发出警告;本国自行召回;驱逐出境;放弃豁免。
1、国际性犯罪,是指犯罪的要素超越国界的犯罪。包括跨国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跨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实施的犯罪行为)和国际犯罪(是指国际社会公认的违反国际刑事法律规范)的犯罪。
2、偷越国边境犯罪的特点:内外勾结偷渡活动集团化;主犯盘踞国外偷渡活动智能化;外籍“蛇头”入境组织偷渡活动国际化;偷渡方式多样化。
3、偷渡犯罪的国内控制对策:①国内立法对策。增加惩罚偷渡犯罪的罪名;惩治偷渡犯罪的立法特点:提高法定刑,增强刑罚力度;实施主附刑绝对并罚制;规定了法人犯罪,扩大了刑罚的适用范围;严惩境外黑社会犯罪,严加防范境外黑社会的渗透活动。②国内执法对策。我国执法机关开展专项斗争和综合治理并举,形成口岸边境、沿海相结合,积极开展跨省区协作侦查的态势,把惩处境内外“蛇头”作为打击的重点。
4、偷渡犯罪的国际控制对策:①国际法律对策。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签订部门间合作协议;缔结国际专项公约。②国际侦查合作对策。实施“控制下通关”技术;互通情报信息;向韩国引渡“蛇头”,跨国调查取证。
5、洗钱:掩饰或隐瞒非法收益的性质、来源、位置、所有权或控制关系,切断其与犯罪的联系,使其呈现合法外表的过程。
洗钱犯罪的特征:犯罪手段的隐蔽性;犯罪手段的复杂性;犯罪手段的专业性;资金运转的密集性;犯罪空间的国际性;犯罪趋势的扩张性。我国现阶段洗钱犯罪的形态:
(一)传统型洗钱犯罪。利用货币兑换走私处境;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转移非法所得;携带毒资入境洗钱;利用出口贸易转换赃款;内外勾结转移赃款;利用服务型行业掩护洗钱活动。
(二)现代型洗钱犯罪。境内洗钱;境外洗钱。洗钱犯罪的国际预防对策: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大惩罚力度;赋予司法机关惩处洗钱犯罪的专项权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建立专门执法机构;加强国际警务合作。
6、跨国有组织犯罪特征:组织形式稳定;经济领域垄断性;犯罪活动智能化;犯罪空间国际性。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境内渗透型;境内发展型;内外勾结型;境外延伸型。跨国有组织犯罪在中国的渗透:假道中国跨境贩毒;境外策划入境诈骗;以“三资”企业为掩护,操纵色情和赌博;以我国港、台地区为基地大量贩运假币;走私枪支、弹药;拐卖妇女,强制卖淫;猖狂组织偷渡活动;雇用外籍船舶操纵走私。
1、跨国追捕,是指一国执法机关通过国际合作的渠道,对潜逃到另一国的本国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发布国际通缉文件要求羁押的执法行为。跨国遣返,是指一国执法机关,将潜逃到另一国的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在有关国家执法机关的协助下,通过拘留、驱逐引渡等常年工序押解回国的执法行为。形式:引渡;驱逐出境。
2、国际通缉是国际刑警组织各成员国充分利用的一种国际侦查措施。程序:被通缉对象的犯罪事实已经查实;有证据证明被通缉者已经偷到外国;国际通缉令的发布,应当遵循特定程序。
3、引渡,是指一国把在本国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人,根据他国的请求,在条约
或互惠的基础上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执行刑罚的一项制度。引渡对象,是指被一国指控为犯罪,且所犯之罪行符合双方引渡条约规定的可引渡之罪的人。确定引渡对象的基本因素:罪行因素;国际因素;地域因素。引渡的形态:向内引渡与向外引渡;诉讼引渡与执行引渡;暂缓印度与临时引渡;补充引渡与附带引渡;正式引渡与非正式引渡;过境引渡与再次引渡。警察在引渡前期程序中的作用:查找被引渡人;采取引渡拘留措施;身份核查;羁押的期限。引渡请求的实质要件:双重犯罪原则;特定罪行原则;一事不再罚原则;本国公民不引渡原则;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不引渡即起诉原则。非正式引渡,即通过国际刑警组织或者移民局途径进行引渡合作。
4、驱逐出境,又称放逐、逐出国境,是指把违法犯罪的外国人逐出国境,事实上亦是把外国人强制遣返出境。包括三种含义:行政处罚措施;刑事制裁措施;外交惩罚手段。特征:适用对象具有特定性;适用内容具有独特性;适用形式具有灵活性;制裁手段具有替代性。
1、国际警务合作,是指不同国家的警察机关之间,根据本国法律或者参加的国际公约,在惩治国际性犯罪、维护国际社会秩序领域相互提供援助、协助配合的一种执法行为。特征:是国际司法合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警务机构在执法领域的一种国际合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以国际刑警组织为主渠道;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益性;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法律性质的执法活动;是建立在平等互惠基础上的一种写作关系。意义:增强涉外刑事管辖的效力;提高国际执法水平;巩固各国的友好关系;保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各国侦查机关之间的优势互补。
2、国际警务合作条约的形式:双边警务合作条约(综合性条约;单一性条约;地区级协议);多边警务合作条约;双边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国际公约;双边引渡条约;领事条约。
3、国际警务合作与刑事司法协助的异同:
(一)相同点。适用原则相同;协助行为的性质相同;协作的目的相同。
(二)不同点。实施合作的主体不同;开展合作的机制不同;提供协助的范围不同;开展协助的方式不同。
4、国际警务合作机制,是指各国警察之间开展跨国合作所必须具备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动作系统。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系统实现的,主导系统,协调系统,协作系统,辅助系统。
5、国际侦查协作,是指各国的警察机关在跨国犯罪和国际犯罪侦察领域,为获取犯罪证据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协同与配合。特征:以惩治国际性罪犯为宗旨;以所在国侦查机关为主;以侦查破案为宗旨制;国际侦查协作是最直接的警务合作;依靠协议保障实施;是刑事管辖权在双方之间的相互转移。联合侦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警察机关,围绕特定的跨国犯罪案件,联合开展调查取证,缉捕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一种合作形式。跨境追缉,是指对潜逃国外的犯罪分子,在有关国家警察机关的配合下,按照其越境逃跑方向进行追捕的一项侦查措施。追缴犯罪收益,是指有关国家的警察机构或其他司法机构在惩治国际犯罪活动中,对犯罪分子在国际间转移的非法收入联合采取追查、冻结或扣留及没收等一些列措施。控制下交付,是指在一国或多国的警察机关控制或者监督下,允许国际运输的货物中非法夹带或隐匿毒品运出、通过或运入其国境,并且最终控制贩毒集团的交货场所,进而查明全部涉及毒品犯罪的不法分子。
1、国际刑警组织是一个跨越国界的,以促进各国警察合作、协调惩治国际性刑事犯罪为目的的国际组织。是由众多国家的警机构组成的一种经警察联盟。特征:是建立在主权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具有国家间的合作职能;是依据国家间的正式协议而成立的;设有一个具备一系列执法职能的常设机构;该组织的执法范围仅限于惩治国际性犯罪。
2、国际刑警组织机构:决策机构(全体大会和执行委员会,具有决策和监督的权利);协调机构(总秘书处);联络机构(国家中心局)。国家中心局的职能:发挥联络作用;协调警务合作;落实大会决议;沟通相关机构联系。
3、国际刑警组织合作的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平等互惠原则;惩治刑事犯罪为主原则。
4、国际刑警组织合作的方式:直接合作和间接合作;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专案合作和战役合作;联络员制和定期会谈制。手段:交换犯罪信息;国际通报。国际通报分为:红色通报,逮捕;蓝色通报,协查;绿色通报,犯罪嫌疑;黄色通报,失踪者;黑色通报,无名尸体;白色通报,失窃物品;紫色通报,犯罪手段。
第四篇:交通管理与涉外警务大队团总支章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与涉外警务
大队团总支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涉外警务大队团总支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的自治组织,在校团委的领导下,根据本大队的专业设置特点开展活动。
第二条 大队团总支承认《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和《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章程》,隶属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团总支。
第三条 大队团总支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第四条 大队团总支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根据我校“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积极开展学习、科技、文体、公益劳动等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促进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带领学生创“三好”,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成员提高民主素质、树立科学精神,全面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团结和引领全大队同学成为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高级警官人才。
(二)大队团总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培养全大队同学忠诚可靠、业务扎实、敢于创新、精于实战、一专多能、作风优良、身心健康的优良素质,充分发挥公安大学的特色和优势。
(三)在大队团总支的指导下,以校团委为中心开展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进才干,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
(四)以主人翁的态度,参加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改革,协助大队搞好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助大队教育学生增强组织纪律性,遵守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保证学校各项规定和措施的顺利执行,倡导良好的学风,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环境。
(五)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维护广大同学的正当权益,积极为全体同学服务,及时反映同学们的意见和需求,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好大队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章 会员
第五条 凡取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籍的交通管理与涉外警务大队的学生均为团总支成员。第六条 会员的权利:
(一)会员在会内,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会员有讨论本会工作,并提出建议、批评的权利。
(三)会员有参加本会的各项活动的权利和对本活动监 督的权利。
(四)会员在遇到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有申请 本会帮助解决的权利。第七条 会员的义务: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从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定,维护本会荣誉。
(三)参加本会的各种机构和活动,并在其中工作、服务,起积极作用。
(四)会员在执行会员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学校及本会的利益,不得妨碍他人行使正当权利。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八条 设书记一人,副书记一人,主持日常工作,书记负责召集学生工作会议。书记不在期间,副书记代行主席职务。第九条 正副书记对团总支负责。受全体会员监督,对外代表交通管理与涉外警务大队全体学生。第十条 大队团总支正副书记职权:
(一)对本会工作的方针、任务等重大问题讨论决策,并定期向全体会员报告工作。
(二)解释本会章程,并监督章程的执行。
(三)制定团总支工作计划,领导团总支各部门的工作。
(四)提名和任免各部部长、副部长。
第十一条 团总支下设职能机构: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政治学习部。
第十二条 团总支各职能部门实行部长负责制,对主席团负责。
第十三条 团总支下属各部设部长(主任)一名,副部长(副主任)1-2名,干事若干名,由团总支主席团任命,各部聘任若干名干事开展日常工作。第十四条 各部门职责
(一)正副书记职责
大队团总支正副书记是大队团总支的领导和决策机构,是大队团总支组织的核心,是大队团总支工作的指导者,负责传达大队领导的指示,对团总支日常事务,大型活动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调控。定期召开团总支会议,听取各方面的工作情况汇报,讨论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代表团总支执行团总支会议做出的决议,指挥、监督并检查团总支各部的工作,并及时作出总结和提出建设性意见,保证团总支正常运转。加强团总支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组织团总支成员进行理论业务学习,及时了解和关心团总支各干部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关系,维护团总支集体利益。1.带领团总支向稳定、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2.负责制定团总支的工作计划并确保落实; 3.定期召开主席团会议,工作例会与代表大会; 4.审核各部门提出的具体活动方案;
5.负责领导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应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二)办公室职责
大队团总支办公室作为团总支工作的重要纽带,承担着上传下达大队内各种文件,联系上级领导与团总支下设各部,及时传播信息,反馈最新动态的重要任务。通过办公室,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被系统的分类、整理并传达到各部,使各部更清晰迅速地进行工作;而部门负责人也能从办公室整理汇总的简报等文件中简洁明了地获取学校动态。
1.负责大队团总支的人事档案管理、各种报表制作和工作简报的编辑;
2.负责大队团总支的财务管理;
3.办公室成员实行值班制,由主任制定值班表,按时值班,以保证日常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4.协助配合主席团处理好团总支的日常事务;
5.负责筹备团总支的工作例会、代表大会及其他各类会议,通知有关与会人员。
以保证团总支工作的正规化与系统化;
6.负责做好信息反馈,做好与各部和主席团的沟通工作,协调各部关系。
(三)宣传部职责
大队团总支宣传部是大队团总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队团总支的喉舌与窗口,在校团总支的领导和大队团总支的指导下,配合大队团总支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部门。宣传部直接领导大队各团支部宣传委员,宣传部本着协助团总支更好的开展各项活动的工作性质,始终贯彻团总支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从实际出发,服务同学。宣传部是大队团总支的重要部门之一,既肩负着团总支对同学们进行思想宣传的重要工作,引导同学们积极热情的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1.负责团总支的各项宣传工作,如制作海报、宣传片、发宣传单等, 使团总支的工作深入人心;
2.及时向团总支汇报团总支的各项工作进展,树立团总支在大队的良好形象;
3.配合党总支,贯彻与落实党总支、团总支活动的工作精神; 4.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五)组织部职责
组织部直接领导大队各团支部组织委员,是一个由优秀学生组成的大家庭。以全心全意服务于同学为工作宗旨,本着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原则,积极组织、安排各类文体活动,鼓励大队同学积极参与文体兴趣小组。1.组织大队内部与文艺、体育有关的各种活动; 2.通过举办活动,增强大队内部各中队之间的友谊,调动全大队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4.负责团总支的对外联系工作;
5.积极组织广大同学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公安大学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第十五条 部门内部分工
1.部长(主任)直接对分管主席负责,负责整个部门活动的统筹规划,工作计划的制定和落实,督促副部长(副主任)及干事的工作。
2.副部长直接对部长负责,负责向本部干事传达上级的工作要求,带领本部干事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并主动提出新的建议和工作计划。
3.干事直接对部长和副部长负责,负责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应有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五章 奖惩制度
第十六条 为规范团总支运作,加强团总支内部人事结构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全体成员的责任意识以及工作热情,特订立奖惩制度。第十七条 奖惩制度细则:
(一)以每一学期为评定范围,综合考察个人在这一阶段工作情况及为大队团总支所做贡献的大小,按工作量酌情进行综合测评的加分。
(二)评定采取各部小组讨论评定,正副书记列席的方式进行。
(三)团总支成员均可以在综合测评过程中在德育项目中得到一定的加分。加分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手册》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综合评估细则》中的有关条款为基本依据。
(四)每学期每部推选优秀干事一至两人,在综合测评中加0.5分。
(五)每学期共评选优秀部长两人,在综合测评中加1.5分;优秀副部长三人,在综合测评中加1分。
(六)如成员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将酌情按比例扣除加分,情节严重者,将不予以加分:
1.团总支内部会议迟到4次或无故不出席达2次以上者,扣除加分的20%;
2.工作出现严重失误,对大队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者50%; 3.工作长期不积极,对工作玩忽职守者不予以加分。第六章 工作流程
第十八条 大队团总支实行例会制度。主席团例会每周一次,讨论下周的工作事宜;部长副部长例会每周一次,作上一周工作总结,并讨论下周活动计划;团总支全体大会每两周一次,会上大队团总支书记对上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并公布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第十九条 每学期初各部须制订本学期计划,主席团综合各部计划以及大队有关部门工作计划制定本学期总体工作计划。
第二十条 大型活动需制订详细的计划书,交由办公室讨论审核,并请示团总支书记批准。计划书应详细注明每次活动的时间、规模、经费预算、涉及部门、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事宜。在活动结束以后,需交活动总结,交由办公室公布并存档。活动总结应包括对活动活动过程的记录,注明参加人员姓名以及对此项活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二十一条 每项活动开始之前应提前与相关部门(如宣传、外联)联系,并提供相关材料;活动结束后,将活动简报交办公室保存。第七章 财务制度
第二十二条 每次活动之前,相关各部须对活动中经费支出状况做出预估,并将具体金额及用途写入活动计划书内,经主席团批准后方可支出。
第二十三条 活动结束后,各部由专人将经费实际支出状况交办公室并报告主席团,并提供正式发票。
第二十四条 如无法提供正式发票,需提供收据或相关证明材料,否则不予报销。(单位名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第二十五条 所有单据均不得随意涂改,如确需改动,须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一旁注明改动原因并签字。
第二十六条 每学年末主席团须向团总支通报该学年学生活动经费支出状况。
第二十七条 活动中经费支出以节俭为本,不得奢侈浪费,严禁弄虚作假。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章程自颁布之日起开始试行,大队团总支保留其修改权。
第二十九条 本章程解释权归交通管理与涉外警务大队团总支。
第三十条 本章程在实施过程中,若有三分之一以上成员认为本章程个别条款需要修改,则先提交团总支全体成员例会讨论。若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则可以修改。
第五篇:涉外应急
第二钻井工程分公司
涉外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概述
1.1 目的为提高分公司海外项目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整体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有序地采取应急措施,有效地保护企业、员工及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事件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特制定本预案。
1.2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分公司海外项目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重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导致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交通、爆炸、火灾和工业生产等安全事故;
2.战争、恐怖袭击、绑架、民族冲突、大型罢工、抢劫、盗窃、勒索和恐吓等社会事件;
3.重大传染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严重影响员工健康的卫生管理事故;
4.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5.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泄漏、严重溢油等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6.因急性或长期慢性疾病导致猝死事件;
7.其它不可抗拒的重大人身和财产受到伤害及损失事件。
1.3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发特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4原则
1.4.1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一旦发生事故,坚持把人身安全和伤员的救治放在第一位,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1并尽最大努力防止或减少企业和个人的财产损失,最大限度地控制或降低对分公司生产的不利影响;
1.4.2坚持“就近救助”的工作原则,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等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及时、正确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
1.4.3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事发钻井队、所在项目部、分公司要发挥优势,集中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努力将其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2组织机构和职责
2.1 组织机构
2.1.1分公司成立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海外各钻井队成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小组。各应急工作小组组长由其第一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其HSE监督担任。
2.1.2应急领导小组应指定专人负责涉外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市场经营部负责提供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
2.1.3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
组长:翟仲成副组长:杨贵盛马玉鹏
成员:王增顺李保海谷世军李军成李德国申法忠
小组成员外出期间,由其授权人履行职责。
2.2职责
2.2.1各级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
(1)审定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配置应急资源;
(2)批准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
(3)负责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方面的重大问题决策、指挥、协调管理;
(4)负责向上一级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报告;
(5)负责审批下一级的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对上级和本组织应急预案的宣贯工作;
(6)组织善后处理。
2.2.2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
(1)组长、副组长在接到总协调员的报告后,立即商议或直接发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令,指挥、协调、调用应急救援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救援工作;
(2)市场经营部负责编制和修订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接收海外钻井队上报的突发事件信息,并立即向组长、副组长报告;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3)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事故调查,及时汇报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责任认定、改进措施等详细情况;
(4)人事劳资部负责建立涉外突发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处置的专业技术专家库和医疗抢救专家信息库,确保救治需要时,联系国内医疗机构,安排伤病者及时得到救治;负责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负责伤亡员工的善后处理和家属抚恤(党群工作部配合)等工作;
(5)设备管理部和物资管理中心负责涉外突发重大事件设备、物资供应;
(6)工程技术部负责涉外突发重大事件的专业技术支持。
(7)生产协调部负责协助市场经营部接收海外钻井队上报的突发事件信息,并立即向组长、副组长报告;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应急职责,确保紧急情况下,应急救援工作迅速、有序、有效,对失职人员严格责任追究。
3应急程序内容
3.1涉外突发事件的分级管理
3.1.1按照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后果大小,将突发事件分为A、B、C三个级别。
A级:
(1)发生人员死亡的各类事件或事故;
(2)发生人员遭绑架的事件;
(3)所属单位的生产、生活区发生战争、民族冲突事件;
(4)发生10人以上感染严重传染病或本单位发生3人以上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中毒人员需要转移到他国救治的卫生管理事故;
(5)发生一次经济损失超过200万元的各类事故和事件。
B级:
(1)发生人员重伤、或3人(含3人)以上轻伤的各类事故和事件;
(2)发生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件,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但暂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的;
(3)所在地发生重大传染性疾病,需要转移到他国救治的卫生管理事故;
(4)发生人员遭抢劫、恐怖威胁事件;
(5)发生一次经济损失在50万元至200万元的各类事故和事件。
C级:
(1)发生3人以下轻伤的各类事故和事件;
(2)发生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件,暂时未影响本单位正常生产的;
(3)本单位发生轻微食物、职业中毒事件或所在地发生一般传染性疾病;
(4)发生一次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下的各类事故和事件。
3.1.2突发事件分级报告
(1)A级突发事件发生后,钻井队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相应救治或控制措施,全力控制事态发展;立即向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汇报,特殊情况可直接报长城公司项目部;
(2)B级突发事件发生后,钻井队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相应救治或控制措施,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在1小时内报分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特殊情况可直接报长城公司项目部;
(3)C级突发事件由各钻井队的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处理,并在24小时内将有
关资料报分公司市场经营部和质量安全环保部。
3.2应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警
3.2.1分公司各级应急领导小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记录、整理钻井队所在地的突发事件信息。
3.2.2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收到涉外重大突发事件或事故险情的信息后,应立即通过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等形式,报告工程公司应急办公室。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事故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
(2)事故或事件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初步估计;
(3)发生原因初步判断;
(4)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控制情况;
(5)事故或事件报告单位、报告人。
3.2.3分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判断,将有关预警信息上报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必要时报工程公司。
3.2.4分公司市场经营部按照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和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3应急预案的启动
3.3.1各级应急预案的启动令,由各级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下达。
3.3.2 市场经营部收到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后,立即向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经领导小组组长批准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小组全体成员和有关人员进入应急状态。
3.3.3A级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在1小时内向工程公司应急办公室汇报。
3.3.4分公司各级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及事态发展情况,决定应急行动方案,该方案包括但不限于:
(1)委派应急指挥协调人员或专家赶赴现场;
(2)现场风险规避和自救措施;
(3)人员疏散和撤离途径;
(4)医疗救护原则;
(5)人员安置方式。
3.4应急信息披露
3.4.1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应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工程公司有关信息管理规定。
3.4.2市场经营部负责事故或事件信息的传递工作,其他部门或人员不得擅自对外披露、传播、扩散相关信息。
3.5应急预案终止
3.5.1各级应急预案的终止令,由各级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下达。
3.5.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发展情况,提出终止应急预案的建议,经领导小组组长批准后,终止应急预案。
3.5.3A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终止后,应急领导小组在30分钟内向工程公司应急办公室汇报。
3.6善后处理
3.6.1应急预案终止后,由分公司涉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市场经营部、质量安全环保部、人事劳资部和有关部门,按规定组织事故调查、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3.6.2各级专业管理部门负责评价突发事件对分公司生产和业务的影响,并帮助事发单位尽快恢复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