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教材总结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b.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c.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注意、敏感、激情。
3、个性心理: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决定人们行动的方向)。b.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这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冯特也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直接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
2、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革。
4、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5、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
科学的心理观: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的具体程序是:刺激→感觉器官→感觉神经→中枢(脑和脊髓)→运动神经→效应器官(肌肉和腺体等)→作出反应。
反射活动是有原因、有规律、有结果的活动。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苏联巴甫洛夫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斯金纳:操纵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些不学而能、生来就会的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质的活动有两种信号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应。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规律:强刺激(明适应(由暗道明)降低感受性,弱刺激(暗适应(由明到暗)提高感受性。
2、感觉对比:(月明星稀)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不同感觉贱的相互作用。
4、不同感觉间的补偿作用。
5、实践活动的锻炼与感觉能力的发展。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人脑对曾经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或行动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回忆)。
信息加工观点:记忆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是否有预定目的的分类:无意记忆、有意记忆。
3、根据记忆与特殊时空的关系分类:情节记忆、语词记忆。
4、根据记忆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5、根据记忆的方式分类:理解记忆、机械记忆。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表象:头脑里产生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表象是以感知为基础的,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意义:记忆表象是介于知觉和思维的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
遗忘:指对曾经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遗忘的规律:(德国艾宾浩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衡。遗忘产生的原因:1消退说。2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压抑说。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时间的长短。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4学习方法。5材料的序列位置。
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互结合。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将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二、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四复习方法多样化:1运用多种感官协助复习。2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人所特有的)
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是指思维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一定的事物作媒介来认识事物的。
2、概括性,是指思维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思维的过程: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从分析、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或者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主体的活动积极性,主体的求知欲,主体的知识水平。
2、分析问题。
3、提出问题。
4、检验假设。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动机强度。
2、知觉情境。
3、定势的影响。
4、原型启发。
5、功能固着的影响。
6、个性特征。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创造性是想象的两个基本特征。想象的种类(根据目的性分):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不自觉的想象,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梦。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第六章注意与教学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集中和指向是同一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指向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指向的体现与发展,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品质及培养,衡量一个人的注意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
映。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热情、应激。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挫折:是指个人在某种动机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意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所独有的心理现象。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合称为人的三大心理过程,意志最能体现个体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意志行动过程及其心理学分析:
一、准备阶段:1动机冲突,2目的确立,3方法选择,4计划制定。
二、执行阶段:1坚持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制止不利于目标实现的行动。2不断克服困难,果断调整目标和计划。3理性分析,积极应对挫折。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的类型:1接近—接近型冲突。2回避—回避型冲突。3接近—回避型冲突。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美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长需要:1自我实现的需要。2审美的需要。3求知的需要。缺乏需要:4尊重需要。5归属与爱的需要。6安全需要。7生理需要。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3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5使当地开展学习竞赛活动。6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分类:1按能力的倾向性,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按能力的创造性,可分为效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按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的类型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不同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5能力早晚的差异。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掩蔽性和可塑性。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等。气质的基本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一个人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在现实生活中,既被用于标志事物的特征,也被用于标志人物的特征。性格特点:1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中。2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3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性格形成的影响:1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和方式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2家庭成员的性格和家庭气氛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3儿童的家庭地位和角色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对性格形成的影响:1教师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2学校集体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四、社会实践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篇:学前心理学教材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是我校学生今后学习幼儿教育学及相关的教学法的基础,通过对绪论中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及一些有关幼儿心理的小事例的学习,引起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幼儿及自身心理现象的热情。
(二)能力目标
1、能从三个方面理解心理现象和心里的实质。
2、能够对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正确举例。
3、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进行概述和总结。
(三)认知目标
1、正确理解幼儿心理学的定义。
2、从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三个方面掌握什么是心理现象;了解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定义;正确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
3、从三个方面了解心里的实质。
4、掌握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5、了解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6、了解本门功课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从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三个方面掌握什么是心理现象;了解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定义;正确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
2、掌握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3、了解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一)物质材料的准备
教材、ppt
(二)知识经验的准备
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案例的收集
四、课时安排 2节
五、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幼儿的心理有自己的独特性。
问:幼儿园的孩子同小学生、中学生、成人的心理一样吗?
他们对同样的刺激的反应一样吗? 举例:“○”像什么?
幼儿园:像…,像…,像…
为什么孩子会认为 ○
○
○
○
○比○○○○○
多?
为什么你问幼儿 2 + 3 = ? 幼儿会说:不知道
你问:2个苹果 + 3个苹果 = ?
幼儿会说:是5个苹果。
为什么幼儿的图书色彩鲜艳,字迹很大,并配有插图?
为什么教师用简单机械地让幼儿跟读的方式学习:
如: 苹果 苹果 apple;
apple apple苹果,孩子的注意只能坚持几十秒?
……
了解幼儿的内心是教育好幼儿的基础,而幼儿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有许多有趣的现象等待我们去探究,这些将是我们今后的学习内容,我们要学好幼儿心理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心理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教授新课
1、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幼儿心理的研究对象
定义:幼儿心理学---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学科.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个体从从出生到衰老整个漫长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特点:
1、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
2、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3、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特点
4、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规律:
1、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形成和表现是服从一定的客观规律的。
2、幼儿心理特点的形成,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也是按照一定规律起作用的。
二、心理现象与心理
(一)什么是心理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
例如:我们都在教室里听课,有些人聚精会神,有些人心神不定(憧憬未来、回忆过去、冥思苦想今天我今天哪里得罪他了?今天我吃什么?);有人记笔记一丝不苟,有人龙飞凤舞,洋洋洒洒;同班同学有人活泼开朗,有人内向压抑;教室里温度适宜,不冷也不热,我早上没吃饭,肚子有点饿;这个老师上课不错,那个老师说话的声音好听…… 但我们从未系统的认识这种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分类:
1、动机
定义——人的一切活动,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如:我上幼儿师范——我想当幼儿老师
幼儿给你看他的画——得到赞扬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实验1:用右手的食指拉砝码
——不同的动机对活动的推动力不同。如: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可能越好。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实验2:为别人制作小旗
2、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
感知觉:我们在清醒的状态下能够感知的一切事物。如:教室是什么形状的?
老师的个子高吗? 这个同学漂亮吗?
记忆:感知过的东西在头脑中的再现。提问: 你还记得小学学过的乘法口诀吗?
这是谁的香水味?
我的名字叫什么?
思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如:为什么你知道 5 + 2 = 7 ?
我为什么比他考得好?
为什么他穿这件衣服比我好看?
想象:如果你中了500万你会做什么?
现实生活中有猪八戒吗?
10年以后你会是什么样子?
注意:注意与我们的心理过程相伴。
思考: 为什么有些同学的学习效率非常高?
(2)情感过程:
喜、怒、哀、乐、惊奇、害羞、嫉妒、憎恨、愤怒、羞耻、后悔、尊敬、蔑视
(3)意志过程:
人在活动中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我记笔记记得手疼困,但我坚持记完。
3、个性
人由于遗传、环境、受教育水平不同,心理活动表现出差异。(1)能力:
(2)气质: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度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活泼好动、动作敏捷、粗枝大叶、情绪不稳定 粘液质:稳重但不灵活,踏实死板、沉着冷静无生气 抑郁质:敏感、多愁善感、怯弱、孤独、行动缓慢
(3)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热情——冷漠
勇敢——胆怯
勤劳——懒惰
独立——依赖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大自然、社会生活环境等接触越丰富,孩子心理活动的内容越丰富。思考:为什么许多家长要带孩子去旅游?
为什么山区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单纯?
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主动的。举例:下雪——农民:高兴瑞雪兆丰年
同学:抱怨,又要扫雪
第二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一)遗传
定义——祖先的生物特性(遗传素质)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举例:先天失明的孩子——后天训练成画家
无脑儿——后天训练生活自理
1、遗传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举例:训练黑猩猩——最终不能达到人类的心理发展水平。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每一个儿童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遗传特性。
(二)生理成熟
定义——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或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 大肌肉群——小肌肉群
出生头几年处于生长发育高峰——青春期第二次发育高峰
2、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实验: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前学习对孩子没有多大的作用,他们的生理成熟还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水平。
3、关键期与孩子的生理成熟有关。
个体在成长的某一时期内,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失去或错过发展的机会,以后将很难学会该种行为,有的甚至一生难以弥补。如:婴儿爬行的关键期在半岁到一岁之间。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举例:父母的文化水平高——教育方式多民主
文化水平低——教育方式多暴力
正规幼儿园——非正规幼儿园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差异
(一)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举例:
孩子的语言能力:中国——日本——美国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条件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学校教育不适合搞整体语言教学、主题单元形式的教学?
为什么农村幼儿园和城市幼儿园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2、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1)家庭:氛围、单亲、经济状况、教养方式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老师、游戏、活动、批评等(3)电视等各种媒体:如学会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的活动
(一)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1、儿童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其心理的作用也越大。
2、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全部的心理活动:(1)需要:游戏
(2)兴趣爱好: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积极性比较高,活动时间较长
(3)能力:难度太大或太简单的活动都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思考:什么叫跳一跳,摘到桃?
(4)性格:
反应快,多变的孩子喜欢多变的活动;安静、迟缓的孩子可以较长时间做比较细
致的工作,如做手工,画画。
(二)幼儿的活动
1、对事物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质地、功能,发展其观察力、好奇心、创造性。
2、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其社会性和自己的个性。
因此,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
3、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心理学?
1、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举例:问:为什么乒乓球会在水里浮起来?
因为它是白色的。
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答?
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思考:儿童是小大人吗?
3、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4、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通过学习为幼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为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3、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4、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方法
(一)、抓住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二)、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把观察、实验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二、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对研究对象的表现要避免主观性。
2、活动性原则
儿童的心理在活动中形成,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3、发展性原则
儿童的心理不断变化发展——孤立静止的看待幼儿对吗?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看书后思考:运用观察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2、实验法
——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提问:运用实验室提问法应考虑到哪些要点?
3、测验法
——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主要用来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如:中国比那西蒙智力测验量表、提问:对学前儿童测验要注意哪些?
4、调查访问法
——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者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提问:调查法有何特殊作用?
5、问卷法
——将调查问题标准化。
也可对较大儿童进行口头问答。
6、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通过对儿童的交谈,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去了解儿童的心思。
布置作业:
1、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2、谈一谈你对影响幼儿心理发展因素的看法。
3、在生活中观察一下人们都有哪些心理现象?并说明心理现象的内容。
小结与反思: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是我校学生今后学习幼儿教育学及相关的教学法的基础,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年龄特征,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幼儿及自身心理现象的热情。
(二)能力目标
1、能凭借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概括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2、能够对3——
4、4——
5、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概述并举例或解释。
(三)认知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并能对其进行解释。
2、了解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掌握各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4、掌握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最近发展区的定义。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并能对其进行解释。
2、掌握各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教学准备
(一)物质材料的准备 教材、手绘图形、(二)知识经验的准备
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案例的收集
四、课时安排 2节
五、教学内容 复习: 提问:
1、人的心理现象由哪三部分组成?
2、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
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4、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导入新课 思考:
1、幼儿的心理和成人有什么区别?
2、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大班的孩子有区别吗?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表现。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哪些一般的特征呢?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一般特征 A: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分为生理年龄特征(不会走路、说话);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为何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
1、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时间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儿童年龄越小,生理成熟程度对其心理发展的制约越大。
如:3个月的婴儿是否能开口说话?为什么?
(2)心理的发展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1)文化、社会生活条件、家庭环境、教育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不是说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一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2、可变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1、婴儿期(0——1岁)新生儿期: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7——12月
2、幼儿早期(先学前期):1——3岁、3、幼儿期(学前期):3——6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
剧变化的情况。
1岁:坚持自己走,自己乱钻
3岁:执拗“我不……”
“我偏不……”
“我就不当好孩子”
7岁:对成人反抗,作出不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使坏、捣乱、打人
转折期=危机期?
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如:3岁头脑中知识量激增,而口语表达能力受到限制——口吃
(二)关键期
奥地利的生物学家劳伦斯从“印刻”现象提出
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些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间容易出现,过了这一个时间就难以形成。如:狼孩
许多心理能力和特征不是错过了某一特定的时期就不能发展的,所以关键期的概念不普遍采用。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4岁:简单口语的最佳期,掌握语音的敏感期 6——9月:爬行的敏感期 5——5岁半:数概念的敏感期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如: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B: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如:3岁的孩子听不懂太长的句子,有时说不清自己的意思
4——5岁的孩子可以滔滔不绝给你讲故事
5——6岁的孩子能有条理的叙述,并有生有色的讲故事,并会适当停顿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一)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1、通过看、听、摸、尝、闻
2、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依靠直接感知。
3、幼儿记住的事物也是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容易记住直接接触过的、形象逼真的事物。
4、幼儿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如:幼儿会认为 ○
○
○
○
○ 比 ○○○○○
多。
(二)表象活跃
表象定义——事物的具体形象在人脑中的映像。幼儿的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如:游戏开火车即依靠头脑中的表象玩下去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举例:乒乓球为什么会在水里漂起来?
4岁幼儿:因为它是白色的。5——6岁幼儿:因为它轻。
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一)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
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指没有目的、不需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无意性——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支配。
1、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
如: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2、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
3、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
如:幼儿的想象没有目的,尤其是在游戏、绘画当中。
(二)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如:随心所欲
(三)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小班幼儿:不能很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中大班幼儿:主动积极完成任务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一)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如:受委屈——成人控制自己
较小幼儿:立即哭泣
(二)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 如:小班幼儿不高兴——哭啼
大班幼儿不高兴——情绪异常
五、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一)出现了初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兴趣爱好
如:喜欢画画、喜欢跳舞、喜欢语言学习、喜欢唱歌等
(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气质特点
活泼、灵活、行动敏捷——缓慢、安静、呆板
(三)表现出最初的性格特点
勇敢——胆小
霸道独占——随和谦虚
帮助别人——只顾自己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0——1岁人生的第一年
(一)出生到满月(0——1月)
1、心理发展的基础——先天反射(1)吸吮反射(2)眨眼反射(3)觅食反射(4)怀抱反射(5)抓握反射
(6)巴宾斯基反射(扇形反射)(7)惊跳反射(8)击剑反射(9)迈步反射(10)游泳反射(11)巴布金反射(12)蜷缩反射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建立条件反射。(1)如:抱在怀里——喂奶
(2)孩子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条件反射活动
3、认识世界的开始
认知表现在感知觉的发展、注意的出现等。
4、人际交往的开端 如:吃奶时看母亲
1周:吃饱睡足后自发性微笑
3——5周:诱发性微笑(抚摸面颊)
(二)婴儿早期:1——6个月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如:3个月后:积极用眼寻找物体、声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如:4个月时,伸手抓想抓的东西,但手眼不能协调,4、5个月后手眼开始协调
3、主动招人
3个月开始,会咯咯的笑出声,引起成人的注意
4、开始认生
5——6个月幼儿开始认生
思考:婴儿的认生行为说明什么?
(三)婴儿晚期(6——12个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 如:3——4个月的孩子抓东西,整个手弯起
7个月牢牢抓住
(2)双手配合——将一只手里的东西传递给另一只手
(3)摆弄物体——把东西搬来搬去、敲打、摇晃,放在嘴里咬
(4)重复连锁的动作——扔东西;反复盖上、打开再盖上、打开
3、言语开始萌芽
简单的单音或双音、主谓句
4、依恋关系发展
特别是1岁后离开亲人后明显焦虑
二、先学前期(1——3岁)
(一)直立行走
1、头重脚轻
2、骨骼肌肉比较脆弱
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
4、两脚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二)使用工具
1岁半:敲敲打打,单纯摆弄
2岁后:用毛巾洗脸;拿笔画画;用勺子吃饭 使用工具的能力需要锻炼。
(三)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1、言语发生
1岁前——言语的准备阶段
1岁到1岁半——言语的理解阶段 1岁半后——开口阶段
2岁——喜爱模仿,词汇量激增,话不成句但喜爱叽叽咕咕的说话 如:
爸爸、妈妈、灯、奶奶、哥哥、姐姐、爷爷、娃娃——弟弟、小姨、小白兔、音
乐、谢谢、抱、水、吃、尿尿、狗狗(抖抖)、马、牛、羊
2、想象开始萌芽
如:宝贝手抓积木放在耳边打电话
拿积木梳头
3、思维的出现
如:晚上说“出去玩玩”
现在是晚上,太阳落山了,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不能出去玩
妈妈抱——妈妈手疼,一会再抱你好吗?——好的。
4、独立性开始出现
2岁的孩子开始出现“不顺从”的现象 如:吃东西——自己吃,不让成人喂
三、幼儿期(3——6岁)
(一)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如:进入幼儿园,认识老师和更多的小朋友
幼儿具有扩大生活活动范围的条件——身体结实、精力充沛,睡眠时间减少
2、认识依靠行动 如:
(1)行动前于思维——画画时先画后思考
提问:当你问一名3岁的孩子,你要画什么?孩子会准确回答吗?
(2)听话或说话时离不开自己的行动
如:妈妈,今天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来了。
(3)注意与动作联系在一起 如:画上有什么?
有小鹿、小白兔、小鸭子还有小猴。
(4)只能直接推理,不能逻辑推理
3、情绪作用大
幼儿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如:可以为一件小事哭的全身抖动甚至呕吐。
如:新入园的孩子,妈妈越不走越哭,甚至会感染周围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哭 情绪性的故事往往能够打动小班幼儿。
思考: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总是哭老师应当怎么办?
4、爱模仿
看到别的小朋友做什么,他也要做什么。如:角色游戏开汽车
——所有幼儿都当司机,最后没有乘客
(二)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1、活泼好动
比小班的孩子能说、能跑、能动、动作灵活、思维活跃,并且已经熟悉了老师、小朋友和集体生活。
许多老师感到:中班的孩子不好带
2、思维具体形象
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 如:
(1)数数时可以不再用手指点数,但可能边点头边数,在头脑中点数代替动作。
(2)一滴水,不起眼——一滴水,肚脐眼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接受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 如:不在室内喊叫、大跑;排队;不乱扔东西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会自己组织游戏,确定游戏的主题,这一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
(三)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1、好学好问,求知欲强烈
认知水平提高,非常喜欢智力活动,喜爱动脑筋,做计算题、编故事、编谜语、下棋等。
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
幼儿已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对事物的关系作出判断并正确的排出顺序,有了初步序的概念
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
如:为什么在水中木头会浮起来?铁会下沉?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如:观察画时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去看
4、个性初具雏形
对事物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爱憎的态度比较明确,看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情绪上可以克制自己,情绪变化要比以前小得多。开始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思考,甚至有顾虑。
个性处于初步的形成期。
小结与反思:
布置作业:
1、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各举一个例子。
3、举例说明3岁以后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哪些?
4、举例说明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他点有哪些?
第三篇:幼儿心理学教材说课
幼儿心理学教材说课稿
政史地备课组
罗维芳
幼儿心理学教材说课
政史地备课组
罗维芳
一、教材分析
《幼儿心理学》旨在培养具有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教育与保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教学、研究的实用 性人才。本书共有四编十二章内容。涵盖了幼儿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识记: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概念。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现象的本质;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应用: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是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幼儿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编 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第五章 幼儿的记忆第六章 幼儿的想象第七章 幼儿的思维第八章 幼儿的言语识记: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的概念;幼儿注意的规律,感知觉规律。理解:感觉、知觉的特性及其应用,幼儿感知觉的特点;记忆的过程;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幼儿想象的特点;思维的特征;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幼儿的言语及语言的发展特点。应用:幼儿注意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重点内容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的概念;幼儿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第三编 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第九章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第十章 幼儿的个性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考试内容识记:情绪、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需要、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社会性、依恋、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理解:情绪、情感的区别、作用、发生和表现;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影响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要素;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幼儿气质发展的特点;幼儿性格的发展特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因素;依恋关系的类型;依恋的作用;依恋关系类型形成的原因;同伴交往的特点和作用;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特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应用:幼儿情绪的调控;教师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幼儿性格的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及教育措施;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重点内容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幼儿性格的发展特点;幼儿气质发展特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四编 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第十二章 幼儿活动心理考试内容识记:幼儿游戏发展的阶段;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能力的特点;理解: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价值;幼儿数学活动的心理特点;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幼儿音乐活动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应用:在教学中发挥幼儿游戏的主导作用及游戏的价值;幼儿计数能力对幼儿数概念的发展作用。重点内容幼儿游戏发展的阶段;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能力的特点。
二、课程标准大纲
教育与文化艺术类主要涵盖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该类专业考试科目为“幼儿心理学” “幼儿教育学” “幼儿卫生学”。其中 “幼儿教育学” 占120分,“幼儿心理学”占90分,“幼儿卫生学”占90分,总分300分。“幼儿心理学” “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其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相关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解决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教学大纲中涉及的概念、观点和原理能清楚地理解和识记,能深入理解和运用重要理论、原理分析幼儿的行为,探索解决方法。
三、学情分析
这一学期我所教授的班级有两部分职高班和技能班,职高部15幼师、17幼师、16幼师职高2班,班班不同,生生不同。15幼师职高已经处于高考的攻坚阶段,对知识的讲解往往是整本书的和知识点的融汇贯通。17幼师职高处于第一遍学习的时期,目的是打好基础,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较多,上课主动思考的少。16幼师2班虽然该门课程已经学过了一遍,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很薄弱。技能班18幼师班的学生,基础就更薄弱了,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处于新鲜和好奇的状态所以在讲授过程中以激发兴趣为主,辅以知识点的记忆。
四、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的重难点是
1、第三章幼儿的注意其中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是中职生高考的重点。
2、第四章幼儿的感知觉其中感知觉的规律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3、第七章幼儿的思维其中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4、第九章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其中幼儿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及特点是重点和难点。
5、第十章幼儿的个性其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法分析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辅导法,活动体验法,情境导入法。在重难点章节主要运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学生容易掌握的章节运用小组合作法、自学辅导法、活动体验法。在教学中主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导”。
六、学法分析
针对高考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针对学习中的困惑问题相互讨论,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知识体系学完之后采用相互背诵、老师盯背的方式。针对普通技能班采取自主学习辅导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辅之以课后习题练习法。
七、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中大部分时间讲授过多,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过少。2在教学中方法过于单一,多媒体及智慧教室的运用还不够。3在教学中计划性不强,对讲、练、背没有做到有效结合。
第四篇:心理学实习总结
心理学实习总结
从2011年9月——2010年11月,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学校安排的正式实习时间,在鹤壁市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圆满完成了各项实习任务,得到实习单位的充分肯定,得到了指导老师祁乐平主任等人的大力帮助和有效指导。在心理咨询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本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和成长。在实习结束之际,特从以下方面做总结。
一、实习单位概况
鹤壁市心理咨询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10月,致力于整合与推动鹤壁市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由河南省民政厅备案。
中心的心理咨询理念是“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服务于心理咨询师培训与督导、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婚姻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学生心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公益关爱行动。
多年来,已先后为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孤儿及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多次心理援助服务。尤其是在汶川5.12大地震和玉树4.14大地震的系列心理援助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赞扬。
二、实习任务和成果
在实习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经中心老师的耐心指导,和个人潜心钻研,先后完成了如下实习任务:
(一)协助鹤壁市劳动路小学、前进小学、大同街小学三处心理辅导站建立师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参加中心组织开展的各类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包括对留守学生进行的心理问题干预工作,并做好新闻宣传和报道工作。
(三)学习个案处理和团体心理咨询技能。
(四)及时补充心理咨询应用知识,通过心理沙龙和心理学书籍及影片的学习,提高心理咨询实务技能。
(五)办公室常规文案的写作与处理及其他。
在认真完成实习任务后,取得了如下的实习成果:
(一)建立了三处心理辅导站的师生心理健康档案,成功组织了一次心理健
康教育专题讲座,赢得了校方和师生的一直好评。在鹤壁市教育局等部门开展的心理健康工作检查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负责处理了部分办公文书,其中包括撰写了21篇活动通讯,并上报有关单位和发布在所在博客及网页。
(三)参加了四次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在鹤壁市敬老院开展三次老人心理疏导。
(四)参加了心理沙龙,自学了三部华夏心理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基本功训练》、《叙事心理疗法》、《焦点法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观看了四部心理学电影《盗梦空间》、《心灵捕手》、《肖申克的救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并撰写了观后感。
(七)初步熟练了个案处理的技巧。
四、实习心得
我深刻地觉得,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不仅需要熟练各种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更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与人交心,保持对天下人一视同仁的优秀品质。
在学校做心理健康档案的日子里。当走进班级里,孩子们很好奇地看着我们。并较有热情地做着心理健康测试。带队的老师是位要求有点苛刻的人,实际上我们明白她是很认真负责的。她要求我们在做档案的每一细则都要确保准确和完善。
在随后进行的测试分析时,老师向我们分享很多的经验。我体会到心理咨询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对于心理档案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要做到严谨再严谨,这样做既是对职业的忠诚,也是对心理求助者的负责。
对于未来心理工作者的自己,必须要保持住对生活的细心,也要力求对生活的高度负责。
每一个月中心都在每个周六的时间定期举行“心理咨询师沙龙”,在心理沙龙活动中,彼此交流在心理学学习方面的困惑,和分享心理咨询工作方面的所感所获。在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大家认为要做到以关爱和支持为主,启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希望。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有区别地对待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心理疏导。这类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难度较大,心理疏导的时间较长,心理教育工作者务必保持耐心,在教育中不断通过测评以检验心
理工作的实效。
每次的心理沙龙大家都互相勉励,永远做一个忠于职业的人,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要随时归纳与总结,定期参加心理督导,以促进个人心灵的成长,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技能。但愿自己可以也长期长期如此。
五、后记
在实习单位工作和学习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忘不了各位老师对职业的崇高信仰,忘不了各位老师关于人生的谆谆教诲,忘不了各位老师的对工作的严格要求„„忘不了的人还有很多。
这段在离开大学之前的美好日子,一定会令我难忘和铭记,这势必会成为我人生经历的重要财富。
最后,向实习单位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实习单位的所有人致敬!
第五篇: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
心理过程 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由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
人格心理 包括动机系统和心理特征系统。这两个系统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在长期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一)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统称为认识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内心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二)人格心理
1、人格动机系统
人格动机系统即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2、心理特征系统
心理特征系统即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1、探究心理、意识的起源,揭示它们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从而不仅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原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2、帮助人们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科学的心理学是纠正偏见、破除迷信、反对愚昧和神秘主义的有力的理论武器。
3、对于学习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学科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心理学的应用任务
1、研究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去认识和解释社会和个人的具体心理现象。
2、研究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规律,探讨如何利用心理学规律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3、研究如何发挥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预防和矫正各种心理偏常和心理疾患,维护心理健康。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客观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心理学研究中,其涵义是对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照它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不能附加任何主观臆测和歪曲。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心理现象总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学研究必须考虑个体的年龄及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在各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在研究工作中充分考虑心理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某些心理活动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三)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针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提出的。这一原则要求,心理学研究必须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心理学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心理现象及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用全面的、系统的、联系的观点研究问题,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进行探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而分析其结果的方法。
观察法是科学上最原始,但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几乎任何研究都离不开观察法。运用观察法研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
2、事先要有明确的观察计划。
3、做好全面细致的记录。
4、要善于分析记录材料。
5、必须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
6、要分析行为产生的动机。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这种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实验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项变量:第一,自变量;第二,因变量;第三,控制变量。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
1.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借助于专门的实验仪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探索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方法。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工作条件下,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直接访问被试或其他有关人员,并将其结果作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1、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采用事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分析和推测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
(四)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个人或团体的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方法。
心理测量按其目的可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兴趣测验等;按其性质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施测方式可以分为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等。第三节 心理学的分支
一、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
1、普通心理学
2、实验心理学
3、认知心理学
4、发展心理学
5、生理心理学
6、社会心理学
7、变态心理学
8、人格心理学
9、缺陷心理学
10、学习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教育心理学
2、管理心理学
3、医学心理学
4、商业心理学
5、心理咨询学
6、法律心理学
7、临床心理学
8、心理测验学 第四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一)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二)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第二章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即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既不能脱离人脑这个物质基础,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这个社会基础,否则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许多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采用切除脑的手术、微电刺激脑、脑切片等科学验证,探讨脑的机能,证明动物的复杂行为与大脑的机能有关。脑电图的研究发现,人在闭目养神,无忧无虑与努力学习工作时或睡眠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是不同的。所有这些临床与科学的实例都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脑的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这也是心理现象的基本产生方式。
1、反射、反射弧、反射环
反射: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例如,酸苹果放到嘴里,立即分泌唾液细小的东西浸入鼻孔就打喷嚏;蚊虫叮人,感觉到痛痒,举手拍打;交通指挥信号——绿灯亮,行人、车辆立即前进。这些都是反射活动。人的一切为,包括高级智慧,意识活动都具有反射性质。
反射弧:指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反射弧五个部分组成:(1)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内脏、肌肉等,它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2)传入神经,它把神经冲动传向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脑、脊髓),它对神经冲动进行分析与综合;(4)传出神经,它把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5)效应器,它是产生反应的部分,如肌肉和腺体。
反射环:是实现反射活动并包括反馈环形通路的能结构。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它是有机体的本能行为。
例如:婴儿生下来就会吸吮;强光刺激眼球就会眨眼;手摸到烫水就会缩回来;蜜蜂“造房”、蜘蛛“结网”、海狸“筑巢”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长期比较稳定的环境影响下,经过若干代的积累而形成。
条件反射 是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例如,人们按交通指挥信号灯行动;打过针的儿童见到穿白色工作服的人心理惧怕;吃过梅子的人能“望梅止渴”等都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使个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变化了的具体条件,做出灵活有效的反应。
3、条件反射的抑制
高级动物根据一定的条件形成的条件反射,常常因为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产生抑制。主要有:
消退抑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不再加以强化,结果就会造成其强度逐渐减弱到完全消失。
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建立初期,有许多与条件刺激物相近似的刺激,经过训练只对其中被强化的刺激物产生反射,对其余刺激物不发生反应。
延缓抑制:条件反射随着无条件刺激物的暂时延缓而出现的暂时抑制称为延缓抑制。4.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因此条件反射系统又称为信号系统。人脑中的信号系统有两种: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词为信号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本身不能独立产生心理,人脑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前提,它为人产生心理活动提供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必须依靠客观现实。
(一)人的心理是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1、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2、生物的反映形式
3、动物的反映形式
4、人类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的意识
(二)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所以说没有被反映的客观现实,心理这种反映形式也就不能存在。人的心理现象,不论多么简单,还是多么复杂,其内容都来自客观现实,甚至包括神话中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从最简单的感觉、知觉到复杂的观念与意识,无不都是客观现实的各种特性、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心理就其内容及其发生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来说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四)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人的心理不仅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的,而且它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仅人的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而且整个人类和个体的心理、意识发生和发展都是受社会生活实践制约的。第二节 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细胞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两大部分。
2、神经元的类型
根据神经元的性质把神经元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 它的功能是将感受器接受的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2)运动神经元 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 是介于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神经元,它的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3、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4、神经元的联系
神经元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其联系方式是相互形成突触。
(二)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它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脑干、小脑、间脑和大脑)和脊髓两部分。
2、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三部分组成。
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脑的结构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大半球之间有大脑纵裂分隔,借巨大的横行纤维——胼胝体相连,使两半球的神经传导互通。
(二)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在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蕴藏着各种神经中枢,分管不同的心理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皮层各中枢也叫投射区。
(三)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左半球:又称言语优势半球,它是分管科学创造活动的。具体功能有:说话和语言的功能;理论思考和形成观念的能力;分析能力;计算或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把握时间前后顺序的能力。
右半球:又称非言语优势半球,它是主管艺术创造的。具体功能有:非语言的能力;绘画和识别图形的能力;音乐天赋;直观能力;把握几何空间的能力;把握全体和综合的能力。
许多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活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有时侧重于左半球的活动,有时侧重于右半球活动,有时则有节律、频繁地左右互相转换,使人能有一个统一的思维和意识。
三、内分泌系统 人的心理活动除神经系统是整体性的调节机构外,内分泌系统也是一个整合性的调节机制。这种机制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内分泌系统由许多种内分泌腺构成。
(三)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1、脑垂体
脑垂体又称脑垂腺。在下丘脑之下。它本身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由于脑垂体具有控制其他腺体的功能,故称内分泌主腺。
2、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颈前部正中,甲状软骨下方,呈“H”形,分左右两侧叶。它分泌的激素称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是一种碘化合物,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特别影响到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3、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的上方,左右各一,分内、外两层。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功能为兴奋交感神经、增高血压、加速心跳,使胃场肌肉放松、放大瞳孔等。肾上腺皮质,分泌葡萄糖皮质素、雌性和雄性激素等。
4、性腺
性腺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睾丸分泌睾丸酮素,其功能是促进男性成熟,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卵巢分泌动情激素,可促进女性成熟和月经的周期性变化。
(二)神经——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指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性激素、胰导素等)来调节有机体的活动。
内分泌系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反过来,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又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实现对人体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维持各器官活动的协调和统一,从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第三章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选择功能
(二)保持的功能
(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感官作朝向运动
(二)无关运动停止
(三)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与大脑额叶、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
(一)大脑皮层额叶前部与注意关系密切
(二)脑干网状结构与注意
(三)边缘系统与注意
五、注意的理论
(一)过滤说
(二)衰减说
(三)注意资源分配说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性
一、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概念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依赖于人的自觉意图,它表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会不由自主地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些事物并试图认识它。
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有,而且动物也有。在人的发展中,最初产生的是无意注意,而后才是有意注意。
(二)无意注意的规律性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3)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状态(1)人的需要和兴趣
(2)人的情绪状态与疲劳程度(3)人的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一)有意注意的概念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性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2、事物的间接兴趣
3、组织有关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四、注意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二)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
(三)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正确处理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问题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瞬间能够清楚地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2)个人的知识经验(3)活动的目的任务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保持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对象本身的特点(2)活动的目的任务(3)人的主观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
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的时候,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叫做注意分配。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主要有:
(1)活动的熟练程度(2)活动之间的关系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品质。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主要有:
(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事物的性质和意义
(3)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二、注意力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自制力。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第四章
第一节 感觉、知觉、观察概述
一、感觉、知觉、观察的概念
(一)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三)观察
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知觉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而观察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
二、感觉、知觉、观察的作用
(一)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
(二)是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的种类及其规律(一)感觉的种类
人的感觉依刺激的来源和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称外部感觉。
(1)视觉(4)味觉(2)听觉(5)肤觉(3)嗅觉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2、内部感觉:反映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状态及变化的感觉称内部感觉。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脏器官和身体组织内。
(1)动觉(运动觉)(2)静觉(平衡觉)(3)机体觉(内脏觉)•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二)感觉的规律性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 人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的强弱是用绝对阈限的值来衡量的。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受性越高;绝对感觉阈限的值越大,绝对感受性越低。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就是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这是从能否觉察出刺激量的变化或差别方面来考察感觉能力。刚刚能感觉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是衡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差别感受性是通过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的,二者也成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低;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高。•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2、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相同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类。•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4)联觉 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5)后像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3、感受性和练习
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实际上,人的各种感觉的感受性的提高都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二、知觉的种类及其规律(一)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活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和触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性质加以分类,可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类。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1、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2)人际知觉(3)自我知觉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3、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主要偏差
(1)第一印象(2)晕轮效应(3)刻板印象(4)近因效应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二)错觉与幻觉
1、错觉
人脑对事物的一种歪曲的、错误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很多,几乎在各种知觉中都有错觉发生,如视错觉、声音定位错觉、重量错觉、时间错觉、空间错觉、运动错觉和对人的错觉等。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视错觉。•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2、幻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幻觉的产生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只是个体虚幻的知觉。幻觉多种多样,有听幻觉、视幻觉、嗅幻觉等。 身心健康的人很少有幻觉。•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视错觉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视错觉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视错觉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视错觉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视错觉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时间里人们只能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以便产生清晰的知觉。这种现象就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保持完整的认识。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借助于已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对象的意义作出解释,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
在感知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如距离、光亮)的变化而改变,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2、知觉的整体性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3、知觉的理解性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4、知觉的恒常性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三、观察策略
(一)了解观察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了解观察能力的几条标准
(三)每次观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四)观察之前要学习有关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
(五)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六)对观察活动全程进行自我监控 • 第二节 感觉、知觉的规律
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青少年感知觉的特点
1、青少年学生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青少年学生感知觉的精确性有了很大发展
3、青少年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二)感知、观察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2、运用感知的相关规律提高感知效率
3、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第五章
•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二、记忆的作用
(一)记忆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记忆是学习的重要条件(三)记忆是知觉、思维和创造的基础 •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三、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即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语词-逻辑记忆 即以抽象概念为内容的记忆。它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3.情绪记忆 即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 即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形成运动性熟练技巧的基础。•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二)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三种 1.瞬时记忆 又叫感觉记忆。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 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3.长时记忆 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三)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可以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种
1.内隐记忆 是指未意识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2.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比,是指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 第一节 记忆概述
四、记忆表象
(一)记忆表象的概念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叫记忆表象。
(二)记忆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
•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三)记忆表象的种类
1.按表象的感知特点划分,有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和运动觉表象。
2.按表象概括性划分,有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个别表象又称为特殊表象。• 第一节 记忆概述
(四)记忆表象的作用
1.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 2.表象性知识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
3.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没有表象就无法进行想象活动。
•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五、记忆的生理机制
(一)定位说
(二)非定位说
(三)记忆突触说
(四)记忆分子说
•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一、记忆的过程
•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一)识记 1.识记的种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 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经过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记住事物的识记。• 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 机械识记 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机械的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叫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通过对识记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叫意义识记。•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2)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的影响(3)识记材料的数量对识记的影响(4)不同感官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二)保持
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用信息论的观点说,就是对传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重现和再认的前提,也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三)再认或重现
• 再认和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过程。• 它标志着整个记忆过程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记忆效果的惟一标准。• 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能被识别出来的过程。• 重现:是指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二、遗忘的规律
(一)遗忘的概念
• 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和重现,就叫做遗忘。• 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
(二)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 2.干扰说
•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三)遗忘的规律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绘制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四)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记忆材料的性质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后的复习
•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三、记忆的品质及其培养
(一)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指识记速度的快慢,通常以单位时间内记忆内容的多少来衡量。
2.记忆的持久性 指识记的事物保持时间的长短。3.记忆的准确性
指对识记的材料记得是否正确。4.记忆的准备性
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二)青少年学生记忆的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逐渐在学习中成为主要的识记形式。
3、词的抽象识记能力进一步发展。
•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
(三)记忆规律的运用
1、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2、重视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
3、利用形象性材料进行教学
4、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5、讲究记忆卫生 第六章
•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一)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指的是通过已有经验和其他事物来认识某一事物。
(二)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对一类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二、思维与语言(一)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是标记(记录)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之所以成为思维的工具,是因为:(1)语言内容具有概括性。(2)语言有物质性。• 第一节 思维概述(二)语言与思维的区别
1、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
2、外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在个人头脑中进行的思维却不能与别人直接交流。
3、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与外部世界则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
4、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则有全人类性。•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三、思维的分类
(一)以思维的凭借物维度划分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它要解决的是操作性问题。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表象便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3、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概念便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二)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
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三)以思维的创造性维度划分
1、再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又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是现代学校教学中应努力培养的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四、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二)比较和分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一)思维活动的新颖性
(二)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三)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四)灵感状态
•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一)准备期
(二)酝酿期(三)豁朗期(四)验证期
•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
三、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一)正确的创造动机和强烈的创造意识
(二)高水平的推理能力
(三)原型启发
(四)善于捕捉灵感
(五)利用定势的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六)冲破功能固着的影响(七)个性差异的影响
• 第三节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作用
想象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 其次,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 第三,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
• 第三节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三、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一)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不自觉、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就是无意想象。其极端形式是梦。(二)有意想象
在意识参与下的想象就是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 第三节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四、想象的个别差异与影响想象的因素(一)表象贫乏(二)思维刻板(三)缺乏判断力
• 第三节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五、思维的品质及培养
(一)思维的品质 •
1、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
2、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
4、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 第三节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
1、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思维广阔的人能够避免对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 第三节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
2、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并独立地发现和解决创造性的新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不易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各种思想、各种结论的是非、利弊。
• 第三节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原来的思路,从更多的方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能快速地在较短时间内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思维敏捷的人解决问题迅速,既不草率从事,又不优柔寡断。• 第三节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
4、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是指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能严格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 第三节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二)青少年学生思维的特点
1、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增强
2、思维的理解能力明显提高
3、判断与推理能力迅速发展
• 第三节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与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问和质疑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与获得新知识,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第七章
•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为反应。• 情绪情感不是自发的,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由外刺激和内刺激组成。外刺激指的是有机体以外的刺激。内刺激指的是有机体的内在刺激。内在刺激有的是生理性的,有的是心理性的。•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 情绪通常是指有机体在维持生存的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与社会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联系着,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内隐性。• 情绪的变化一般受已形成的情感所制约,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各种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表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三)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 情感与认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特性的反映,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情感和认识过程又是紧密联系着的。• 情感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 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二、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
(一)面部表情
(二)体态表情
(三)言语表情
•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信号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感染功能
(四)组织功能
•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四、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
(一)情绪发生时机体内部的变化 1.呼吸系统的活动变化 2.循环系统的活动变化
3.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和变化
4、皮肤电反应
•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二)情绪脑中枢机制
1、情绪的大脑皮层下中枢的机制
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等皮下中枢的功能。2.情绪的大脑皮层机制
大脑皮层对人类的大量情绪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的情绪功能具有不对称性,大脑左半球主要控制正情绪,大脑右半球控制负情绪。• 第二节 情绪理论
一、情绪外周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他们都认为情绪刺激物刺激情境,引起了身体上的生理反应,从而产生了情绪体验。詹姆斯—兰格理论的主要功绩在于,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并推动了关于情绪机制的大量研究,但这一理论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在理论上引起了很多争议。• 第二节 情绪理论
二、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该学说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定—兴奋”说是影响深远的情绪理论。阿诺德第一次将高级认知活动与情绪的产生联系起来,为情绪的研究开避了一条新的途径。• 第二节 情绪理论
三、认知—激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其理论认为个体对他的生理变化和刺激性质两方面的认知,是形成情绪经验的原因。所以他们的理论又称情绪二因论或称情绪归因论。
沙赫特的研究为情绪的认知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认知理论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情绪理论
四、动机—分化理论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
其理论认为,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生理机制,并在心理活动中起独特作用。(1)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
(2)强调面部表情的重要性
确立了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相对独立的地位。该理论说明了情绪产生原因和情绪功能,是目前最有影响的情绪理论之一。
•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存在状态
情绪状态指的是在某种情境或事件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类型。
二、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具有渲染性,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就是平常说的心情。
心境从其发生的强度来看是微弱而平稳的;从其延续的时间来看,持续时间是较长的,可以少则几小时、几天,多则数年;从其影响的范围来看,它具有非定向的渲染性,愉快、喜悦的心情,会给人们的整个生活染上快乐的情绪色彩。相反,心境忧伤的人,在某段时间里所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
•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例如:盛怒时全身肌肉紧张、双目怒视,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等。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范围会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力减弱,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三)应激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人们在不寻常的紧张状况下会把人体的各种资源(首先是内分泌资源)都动员起来以应付紧张的局面,这时所产生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都属于应激状态。•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四)道德感
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的道德需要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人脑中的反映。
(五)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等社会需要相联系的。
•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六)美感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三、情绪情感与教育教学
(一)情绪情感的品质
1、情感的倾向性
2、情感的深刻性
3、情感的稳定性
4、情感的效能
•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二)青少年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绪稳定性在逐步增强
2、社会性情感得到很大的发展
3、情绪的自控能力逐渐提高 •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三)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
2、情绪情感在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3、情绪情感在心理健康中的运用 第八章
•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
人的意志总是与行动密切相关的,意志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所以把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二、意志行动的特点
(一)具有自觉的目的性
(二)支配调节人的行动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三、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
意志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意志行动的目的本身就是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
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能促使认识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使认识更加广泛而深入。•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二)意志与情感
积极的情感对意志行动起推动和支持的作用,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而消极的情感也可以成为人的意志行动的阻力,它会削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预定目的,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
意志对情感起着控制作用。积极的情感由于意志的支持,才能持久地巩固和发展,而消极的情感则需依靠意志来克服和控制。
• 第一节 意志概述
四、意志与动机
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决定着意志行动的结果,决定着实现行动的方式和行动的坚持性。动机不仅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在强度(激活水平)上也有所不同。动机具有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同时,动机还对人的意志起着调节的作用。•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五、意志与自由 意志同其它心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志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
说它是自由的,是因为只要人能正确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按照规律确定目的,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选择方法与策略,创设一定条件,最终一定能取得成功。
说它是不自由的,是因为这个意志自由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一、复杂意志行动过程
复杂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一般包括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
2、确定目的
3、选择方法与策略
4、制订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是头脑里的目的计划和措施付之实施,达到预定目的的过程。•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三、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力
•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1、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
2、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适时而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3、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行动中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4、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的品质。•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二)青少年意志的特点
1、自觉性特点
中学生意志行动的动机发展特点是以近景性动机为主向,以远景性动机为主发展;是以外在动机为主向,以内部动机为主发展。
•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2、果断性特点
初中生在意志行动中,经常表现出口头上决心很大,一到执行时就犹豫不决,所以他们的意志的果断性往往表现在行动的目的确定,计划的选择和动机取舍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盲目性;而到了高中阶段,他们在作决定时都有着明显的分析思考,对成人的意见也不再是一味的抵触或盲目地接受,他们活动的计划性明显的高于初中生。•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3、坚韧性和自制性特点
中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常有坚持下去的决心,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就会灰心丧气;有时即使失败却不服气,仍然自以为是;有时还会把任性当作顽强,把“一意孤行”“固执”当作坚定等等。所以他们在坚韧性前面会表现出精力充沛而毅力较差,热情有余而镇定不足。•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
(三)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培养
1、既要加强目的性教育,又要注重思想教育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磨练意志
3、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发挥学校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第九章
•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行为倾向性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
人格的心理结构包括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三个部分。• 第一节 人格概述
动机系统 即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积极性,由需要、动机、兴趣、目的、志向、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构成。心理特征系统 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影响个人活动的效能和风格,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
自我调控系统 即自我意识,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二、人格的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的各个成分或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机械地联系在一起,而是一个由各个紧密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统一整体。只有从整体出发,在和其他人格特征的联系中,才能认识个别特征,并赋予其确定的意义。
•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二)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包括有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倾向,人和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里面貌。人们的兴、爱好是极其多样的,能力也各异,在气质和性格上的表现更是各有特色,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三)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一个人出生后,通过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一定的行为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个人身上会表现出许许多多的心理特点,但构成人格特征的是指那些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特征。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方面。
人格的可塑性是指,个体在其整个人生经历中,人格并不是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经验与内部成长的相互作用,其人格以及各成分有随年龄的推移而发生连续性变化的特征。• 第一节 人格概述
(四)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人格的生物性是指,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虽然不能预定人格的发展方向,但它却是构成人格形成的物质基础,影响着个人发展的进程和形成的难易。
我们在充分看到人格的生物学意义的同时,绝不能把它的发展看成是由遗传所决定的自然成熟过程。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如个人所在社会的文化历史的影响,人就无法社会化,这就体现了人格发展的社会性方面。•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三、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与人格发展
遗传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是通过个体成熟表现出来的。人作为生物实体,不论是成人还是新生儿都具有特殊的身体组织,都具有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和高度发达的脑,这是种族发展和遗传的产物,这一切显然不能预先决定人格的形成,但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二)环境与人格发展 1.社会生活条件
包括文化类型、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法规、大众传媒影响等。2.家庭教养方式
包括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等。3.学校教育
包括校风、班风、教师态度、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风格、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三)自我教育与人格发展
从根本上说,人格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完善的过程。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要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主动的,这样才能促进自身人格的改变与完善。• 第一节 人格概述
四、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三)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四)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 • 第二节 气 质
一、气质概念
气质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所谓气质的动力特征,并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它不决定个体是否活动,也不决定个体活动的具体方向,它只是作为显露在外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发生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及指向性、稳定性等方面的外部特征,而不是指心理活动的内容。
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 第二节 气 质
二、气质学说
(一)体液说
(二)体型说
(三)激素说
(四)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 第二节 气 质
三、气质类型
(一)划分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 1.感受性
2.耐受性
3.敏捷性
4.可塑性
5.兴奋性
6.倾向性
• 第二节 气 质
(二)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
1、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注意易转移。表情丰富,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体验不深且易外露。为人热情,善于交际,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能力强,常能机智地摆脱困境。他们肯动脑筋,主意多,常表现出机敏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办事效率,对外界事物有广泛的兴趣,人格具有明显的外向性。但往往粗心大意,兴趣容易变化,富于幻想,生活散漫,缺乏忍耐力和毅力。• 第二节 气 质
2、胆汁质
具有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动迅速,思维敏捷,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但持续时间不长。人格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在克服困难上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但自制力差,缺乏耐心。• 第二节 气 质
3、粘液质
具有粘液质气质类型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克制自己,注意稳定且又难以转移,沉着坚定,生活有规律,心境平和,沉默寡言,交际适度。人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但因循守旧,不易改变旧习惯去适应新的环境,比较执拗、冷漠。• 第二节 气 质
4、抑郁质
具有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观察精细,对外界刺激敏感。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做事谨慎,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持久,不易外露。善于观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人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不善与人交往,遇困难或挫折易畏缩。• 第二节 气 质
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人物 • 第二节 气 质
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人物 • 第二节 气 质
四、气质与实践
(一)气质类型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二)气质与教学风格
(三)气质与因材施教
(四)气质与心理健康 •
第三节 性 格
一、性格的概念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稳定的,但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性格在人格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
第三节 性 格
(二)性格与气质
区别:
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先天因素影响大,且变化较难、较慢;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且变化较容易、较快。
2、气质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3、气质表现的范围较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较广,几乎囊括了人心理活动的一切较稳定的特点。•
第三节 性 格
(二)性格与气质
联系:
1、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2、气质影响性格特性的表现方式,使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出独特的色彩。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种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4、气质本身在性格的影响下可以被改造。•
第三节 性 格
二、性格结构特征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 第三节 性 格
三、性格类型理论
(一)向性类型说
(二)机能类型说
(三)社会类型说
(四)独立-顺从类型说
(五)特性分析类型说 •
第三节 性 格
四、性格的形成及培养
(一)性格与家庭教育
1、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2、家庭氛围
3、家庭结构 •
第三节 性 格
(二)性格与学校教育
1、教师的教育态度
2、班级集体的影响
(三)性格与社会教育
(四)性格与自我教育 • 第四节 人格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