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文学评论?(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09:5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写文学评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写文学评论?》。

第一篇:怎样写文学评论?

怎样写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现在新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各类文学作品,而且选的基本都是文情并茂的古今中外名篇;另外影视节目也相当丰富。同学们应拿起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写写文学评论。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能提高你的书面表达能力。下面给同学展示几篇北大附中高三10班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前面已展示了几篇他们写的《观后感》,你们把前后所展示的例文比较一下,然后谈谈观(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异同。

二、习作示例及评析:

习作示例①

蒙太奇手段,妙!

一一一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蒙太奇手段

北大附中 全国理科试验班 高三(10)班 王一恺

《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感人至深,除了故事情节真实生动外,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尤其是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很有技巧。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第一处是招弟在等待小学教师时起身的动作,小学教师送孩子们回家时,途经村前那条小路。招弟就坐在小路旁的山坡上期待着,盼望着。可当她真的看见小学教师身影的时候,招弟却又不好意思的起身躲进树林,默默地看着。这一举动、这一情节十分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向人们展示招弟与小学教师在一起时的情景,却着重刻画了招弟起身的动作。其实,正是这一镜头的反复出现,更加深沉含蓄的表现出招弟对小学教师感情的真挚、热烈又带有几分羞涩。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处是在影片结尾处,招弟的儿子在当年父亲教书用的那间教室里,给全村的孩子们上课,以了却父亲的遗愿。年迈的招弟在教室外聆听那朗朗读书声。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呀!几十年以前,在她与小学教师相爱之处,招弟就是被这书声吸引而在教室外长久驻足。这两幅画面是那样的相似,只是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人不同,心不同。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招弟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的爱恋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如今的招弟对往事、对逝去丈夫的怀念。

以上两处蒙太奇手段的应用都十分巧妙。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蒙太奇手段呢?所谓蒙太奇手段,就是多组镜头间的切换组合。作为导演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它的应用不仅能使整个影片完整连贯,如果经过一些特殊处理,还能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由于观众的人生阅历不同,对影片的理解也不同。一部影片,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用蒙太奇手段处理是很必要的。

习作示例②

人性美丽的震撼

——评论《我的父亲母亲》的精巧情节安排

北大附中 全国理科班 高三10班 姜懿

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与他执导拍承德电影风格有很大关系。它的出身是农民,生活中形成朴实、忠厚的品质使他的电影形成了独树一帜、玩味无穷的风格。他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把他们的情感刻画的细腻而逼真,让人不能不引起共鸣!

电影的线索一明一暗,两个年轻人的相恋是明线,而两颗心的盼望和关爱是暗线。所以,主体不是个人事迹或社会事件,而是人的内心活动。一个花季女孩执著的等待、寻找心爱的人的行动。电影实质完全是在描写人的心情。

在电影始终有几个重要镜头反复出现。

第一个是,一个穿这红棉袄、戴着红头巾的女孩在小学校园栅栏外突然回头的茫然、心急如焚地向看见那个笑脸,那个她耳边清脆的朗诵升背后的人的笑脸。

第二个是女孩在不同季节作的同一件事。即使下着大雪、刮着大风,依旧不懈地站在乡村和县城之间的一条很普通的小路边白烨树旁等待。她很伤心,因为她总是等不到。但他还是苦苦地等,他使焦虑的、担心的,因为她把心给了县城的小伙子,小伙子走了,也把女孩的心带走了。她所等待的,不只是小伙子,还有它的那可欢乐的心情。

第三个,在电影开头、结尾,女孩经过漫漫40年,仍坐在织布机前为心爱的人织布,从年轻人的机敏灵活变成稳重和蹒跚,从红布变成黑布、白布,从没有见到小伙子倒送走老伴,一直没有停下。其实,一直支持者她的,使她对心爱的人深深的感情。

就像《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在反复写的一句话:“她跑过去,走到马路的中央,于是,蝴蝶就飞走了,再也不会来了。”电影和文章两者有同样感人的效果,因为描写的同样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瞬间,同样是最触动人内心感情世界的画面,一种不可抹煞的记忆!

张艺谋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乡村人的方言、习俗等细节来表现乡村人特有的朴实和善良,让观众有欣赏现实生活录像直播的感觉。

另外,场景中社会场景的集中、分散安排得自然而灵活,主角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让人感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使引人注目的,他们在屏幕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让人牵肠挂肚。也就是说,主角完全被融合在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显现出环境与中心任务的互相依赖和衬托的必要性。

总之,张艺谋用大手笔刻画细节的艺术手法是让人耳目一新而又深深赞同的。因为它的电影虽然没有高级科学技术给人的新奇和轰动的震撼,没有大风大浪情节波折的刺激,没有绚丽场景的煽情,没有奇异幻想造就的完美,但他表现得正是中国人的本质,表现给大家的是中国人的品格,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儒雅和魅力,加上中国乡村人的朴实和善良。而最终打动观众的原因,是她所展现给大家的电影,是一种最美的人性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

习作示例③

出路在哪里

北大附中 理科实验班 高三 王大地

对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我只是觉得它回避了太多的问题。中国有12亿人口,8亿多生活在农村。虽然在十九和二十世纪有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变化依旧微乎其微。桃花源记里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时的中国农村也不过如此。尽管有了拖拉机,有了化肥农药,但终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的。几千年遗传下来的旧俗依然广为流行。在哈代或是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眼里,其中当然不乏美好的东西,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的。那么《我》剧里为什么不涉及这些问题呢?如果张艺谋想展示农村的面貌,那么他只是在欺骗观众。如果他想讲一个恋爱的故事,那莫非贫穷落后的农村也是一片能滋生出浪漫的乐土?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在农村生活过,果真如此,只能怪他洞察力太平庸,认不清问题的关键。《我》这样的片子,拿给城市里的人则可,要是让一个谱熟农村生活的人看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不是《我》这样浮雕一般虚华的作品,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记得在《我》剧里最常见的场面是女主角在秋天金色的阳光下的笑脸。张艺谋似乎想刻意制造出唯美的氛围。可是他的方式也太做作了,一切都像是在做假戏。印象里大陆就没拍出什么好电影。韩国和日本的电影我都看过一些,不能不说它们要比中国电影更有魅力,更加深刻。张的农村题材片在大陆电影界可能要好一些,但那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张个人的素养约束了他创造的范围和手法。他永远只能拍出《我》这样既没有力,也缺乏美的电影。

习作示例④

谈《我的父亲母亲》的真实性

北大附中 理科试验班 李鹏飞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我是很少被故事感动的,但看完《我的父亲母亲》之后,也不禁为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动。但故事毕竟是故事,故事可以很动人,但只要是故事就一定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我的父亲母亲》也不例外。

首先,我感到最不真实的,便是故事情节。当然,会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话没错,但高于生活并不等于脱离生活。故事发生于“打右派”前期,从当时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北方农村,但已经发生了自由恋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按中国传统,婚姻大事青年人是不能主动料理的,大都由父母包办,即便不是包办,也一定有父母或某些长辈出面料理。这种风俗在农村一直延续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至今。但电影中在一个北方偏僻农村,在那个年代,竟然发生了如此感人的故事,这难道不是奇迹吗?即便退一步说,故事发生了,但故事的发展也毫无真实性可言。东方女性受到特有文化的影响,一般都比较内向,或者说矜持,但影片中的女主角,那样活泼,那样主动,一点都不像一个中国农村女孩子,但她却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而且是几十年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奇迹吧!

其次,在影片中的某些细节,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艺人的粗劣的雕刻痕迹。

影片中有一个锔碗的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剧中,那个工匠曾说了一句话,大意是锔碗的花费要比买一个新碗还贵。或许,张老先生想用这句话来突出这个碗的特殊价值,殊不如,却成了笑话。张老先生一定没见过锔碗的。工匠要用锔碗的收入养家糊口,如果价钱那么贵(那个碗仅摔成三片而已,如果多摔几片,岂不价值连城了),一天能有多少活干?

剧尾,商定好要抬遗体回乡之后,第二天便有许多人从远方赶回来。我不禁要问,这可能吗?结合影片情节和农村风俗习惯可以看出,抬棺是第二天上午。而从广东赶回一个北方小山村只用一夜时间?!要知道,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他们怎么回来的?坐火车?坐专机?即使是现在,这也不可能实现,何况几十年前?

还有母亲年轻时候的美丽肌肤,以及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虚伪和做作。要知道,那种环境里,即使每天打一桶水,手上也会磨出厚厚的一层茧子,何况还要织布、做饭、做家务劳动。从母亲的一举一动,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城里人,凭着对农民的一点粗糙的认识但又急于模仿而做出的不伦不类的举动。

总之,《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可以说很生动,很感人。但它毕竟是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一举一动都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处处显露出虚构的痕迹。

评析:

几篇评论,对电影都有总的评价,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要肯定的,几篇文章都选择了较小的切入点进行评论;习作①谈电影镜头的切换组接艺术即电影表现的主要手段蒙太奇手法,换言之,评论电影“画面”的“剪辑”技巧。习作②着眼于情节线索安排的评论;习作③④着眼于电影内容真实性与否的评论。我认为中学生练习写作,评价一部作品不宜面面俱到,面面俱倒,就会面面不到。因为几百字的文章无法包容这么多的内容,什么思想价值,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等都谈,只能蜻蜒点水,哪个都谈不深,谈不透,选择较小切入点,如医学上的微创手术,切入口极小而探入的很深。更何况面面俱到中学生笔力也不足。所以选择较小的切口点是这次写评论的要求,同学们基本上做到了。

几个同学选择的角度也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常常说,角度要新,但若刻意求新往往事倍功半,或伤害了文意,弄巧成拙。文学评论选择角度应根据个人鉴赏感受来定,要选择自己最有话说,体会最深的一点入手评论。比如习作④,李鹏飞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上高中来到北大附中才开始认识城市,所以看完这部电影,他跟我谈了农村许多情况,觉得《我的父亲母亲》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说时颇有些愤愤。他的认识来自他的生活体验,我跟他谈,电影是艺术,不能把生活的原生态搬上银幕,他仍不能接受,后来他写了这篇评论,表达了极真实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谈出的是自己思考的东西,没有人云亦云,自然真实地选择了自己最有感受的某一方面来谈,这总比刻意求新,哗众取宠或人云亦云,亦与亦趋要来得好。

以上选的例文①②是褒扬;③④是批评,作为个人看法来讲,我不同意习作③④的分析之拿出不同观点的评论,是在于告诉同学“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充许同学大胆谈出不同意见,评论不能搞一言堂,只有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艺术鉴赏力,审美悟性、灵性。

几篇习作的结构,层次都比较清晰,开头结尾方法各异,各有千秋,文笔也不呆板,希望你们认真体味。至于语言(已经过一次修改),总体还比较流畅,得体。但要细细琢磨,有的语句还劲不住推敲,比如习作示例③第6行划线句子“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这句话的“那”指代不明,是指哈代和浓从文的作品内容,还是指农村旧俗?又如此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中国农村”内涵,外延都太大,应具体指出是“中国农村”的“习俗”,还是什么?,语意要明确。

请你们做做语言医生,给找一找毛病,在网上反馈给我好吗?也请你们提出修改意见。我想广大网民朋友会理解我的用意吗。

关于对《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高三10班还有不少看法,比如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张艺谋特有的乡土气息;还有的同学谈到“电影艺术总不同于真实生活。索然的生活经艺术加工总会熠熠生辉,张艺谋说‘这部电影有我个人的影子,但绝对不是完全的真实,’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现实主义式的浪漫’,这种浪漫与生活贴近,并令我们重新找回并感觉到那纯真无暇的感情。”;有人在谈到人物语言时说“整部影片的对白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导演深刻地意识到,在人物复杂的感情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影片只是将多个特写串在一起,便代替了角色心中的千言万语。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也是张艺谋电影的特色之一。

至于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还是引用导演张艺谋的话吧,他说“要拍一部爱情诗歌散文电影”想用质朴的浪漫来打动人们的心灵。应该说,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部爱情散文诗,这美丽而饱含诗意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真情,看到生活和爱情的美丽。我确实不同意习作③和④两文的看法。那两文有些话偏激,过分武断地垄断了农村生活,有些看法也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忘记了在哪儿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走进影院的时候„„打开感情的房门,跟随故事去寻找久违了的纯净,梦想和感动”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三、文学评论和(读)观后感的异同:

从广义上讲文学评论也是(读)观后感,因为它们都有具体的感评对象,评、感都是缘于作品本身的激发。但文学评论又不同于一般的观(读)后感,它是一种特殊的(读)观后感,前面讲了观后感或读后感,重在讲作品给自己的启迪,引起的感受,要生发、展开联想,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而文学评论,重在对作品本身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者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评价,要始终围绕原作展开议论,从分析中得出结论。从两次展示例文比较中即可找出规律。

第二篇:怎样写文学评论AA

怎样写文学评论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自己意见的文章称为评论。就内容来说,评论可分成多种。适合中学生撰写的评论有两类: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影视艺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的评论属于文学评论。写文学评论要注意以下几点:⑴,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⑵,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⑶,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怎样写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4.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评《乡愁》中的借代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2.发出感慨

评论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

一、内容释义;

二、感觉感情;

三、语言调整;

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

(四)写作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文学批评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

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 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

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

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

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

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应该怎样定题呢?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

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二)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三)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其次要定好中心。原则要遵守:

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

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

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1,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2,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重弹、老生常谈;3,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

定义--文学评论是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欣赏经及文学理论批评)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文学评论的中心任务是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文学评论是一种科研,是学术论文中的一种专业论文,是一个融合了艺术思维的抽象思维过程。

&.任务--文学评论的任务,一是指引读者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全面领会和把握作品的阶段,二是帮助读者,三是用新材料、新观点充实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

&.发展---文学评论的发展,在我国的简况是这样的。随着作品而产生发展。

&.方法--1.社会-历史方法。这是文学批评史上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它基点稳固,从文学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论。它的批评原则是以真实性为第一位的。它的评价尺度是文学要反映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它的常见手段:一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如列宁评托尔斯泰;二是传纪批评法,如鲁迅评果戈里。

2.结构主义评论法。特征是把对象符号化、模型化,以便了解本质规律。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排斥社会因素。常见手段:一是二元对立原理,如真、假美猴王,《狂人日记》中的“我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环境和人物等的对立;二是作品结构的意识探索(主要是时空结构);三是结构功能的探究,趋向模式化和抽象化,如《三十一万种戏剧场面》,认为社会生活对作品结构和功能具有选择性。3.精神分析评论法。吸取心理科学(精神分析法、完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的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创作心理、人物心理和欣赏心理进行分析,可以说以人为对象。认为无意识是支配和决定有意识的动力,文学评论首要任务是捕捉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物和作者意识(包括集体无意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受社会道德的压抑,形成精神变态如疯狂、幻想、梦境以渲泄,但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变为社会允许的内容。这种方法存在着生硬联系、泛性主义,仅把人看作是生物人而忽视主观能动性及社会历史内容的局限。4.比较文学方法。一是影响比较,实证性强。二是平行比较,同一时间而无实际联系的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文学价值和规律的评价和概括。5.自然科学方法。主要是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和数学方法。如人物形象的性格系统,模糊数学与含蓄等。&.原则---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提供了基本原则,方法可以兼收并蓄以上几种。原则:一是从客观事实即作家作品出发,二是把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作为主要尺度结合起来,三是把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结合起来,用无产阶级观点来分析,从作家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来考虑,四是判定作品价值,要由整体比较来确定。

对作品进行评论,要知人论世、顾及全篇,要认真反复地阅读,抓住有评论价值的一点进行分析。具体评论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仅提供一种模式,供练习并向报刊投稿,也可用于各种高等教育如电大、自学、高校的考试。

文学评论

一、文学评论及其范围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是对文学领域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评价的文章。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二、文学评论与其它作品的区别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三、文学评论的性质:

文学评论是总括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而言的。文学批评着重于评价具体作家的作品,同时也包括对于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研究分析;而文学理论则着重于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而不能截然分割的。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丰富理论;而正确的文学理论,作为一种普遍原理,对文学批评实践又有指导作用。两者都从创作的实际出发,都是随着文学创作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反过来又给予创作以一定的影响。从整个文学工作来看,文学评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文学创作相辅相成的。

四、文学评论的任务: 1.灌溉香花,剪除恶草 2.解析作品,指导鉴赏 3.总结经验,促进创作

五、文学评论的作用:

在人类文学发展历史的长河中,达到时代的先进水平的文学评论对创作实践的影响的确也很大,有时它甚至成为决定文学发展趋向的有力因素。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先进的评论家有意识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往往能影响一代文风。例如我国初唐时,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的文学主张,对扭转齐梁“绮丽”的文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就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新乐府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前后,由于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鼓吹文学革命的文学评论的开展,便有力地推动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新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至于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在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史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了。

好的文学评论不仅要帮助读者正确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且还要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以便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和培养读者正确的审美观点。一件作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一般读者往往可以约略感觉却难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评论家的分析。&.评论考试模式---&.开头: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中间: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结尾: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2.发出感慨。

第三篇:文学评论应怎样写How to write a literary comment

文学评论应怎样写?

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主要是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和(读)观后感的异同:

值得一提的是,初学写文学评论时,容易把它写成读后感。从广义上讲文学评论也是(读)观后感,因为它们都有具体的感评对象,评、感都是缘于作品本身的激发。但文学评论又不同于一般的观(读)后感,它是一种特殊的(读)观后感。

文学评论和读后感虽然都同属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重在“评”,重在对作品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作者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评价,要始终围绕原作展开议论,从分析中得出结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则重在“感”,写作品给自己的启迪,引起的感受,要生发、展开联想,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怎样写文学评论呢?

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

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受;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譬如《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很高的评价,有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之说。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而不是像茅盾那样运用正确的观点作深入研究,就不可能写出那样精辟深刻的评论来。

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

一般的议论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不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 1 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水浒》这部作品评论的角度和评论点很多,茅盾确定了两个评论点,一是其人物描写,一是其结构,“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以及全书的结构不是有机的,局部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就是作者观点(评价),没有这样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引出来的,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对《水浒》人物描写第一个特点的揭示就是这样的,有的是一开始就明确提出的,如茅盾对《水浒》人物描写第二个特点的揭示就是这样的。

4.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5.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要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精当地“鉴赏”,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恰当地“评价”,突破这两个考点的最佳途径是从写作微型文学评论入手。如何写作微型的文学评论呢?先看一则例文,就本文的内容和形式中的某一点作简要赏析,写一则短文。

午 后

一声尖啸刺耳的叫骂声在大街上响起,像平空炸起一颗响雷,撕破了大街的宁静。阳光明亮亮的,街道上是像流水一样的行人。

一个壮汉手持一把锋利的菜刀,他满脸杀气,一边狂奔一边叫骂。壮汉手中的菜刀在明亮亮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道火绳烧灼着人们的眼帘。行人纷纷停下来,像被谁无声指挥着似的紧张地往街道两边挤成两堵人墙。

壮汉还在叫骂,狂奔。大街上空荡荡的,仿佛止水。在午后,整个大街上只有一个壮汉还狂奔,在叫骂。

“站住!放下你的刀!”突然,又一声炸雷在大街上炸响,震得两旁的人墙悸动一下,人墙上的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循声望去。

一个老人站在大街中央,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迎面拦住狂奔叫骂的壮汉。

壮汉仿佛没有听见老人的喊声,仍然挥舞着菜刀往前狂奔,他手中的菜刀 2 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芯的长蛇。

“站住!放下你的刀!”老人大喊一声,声如洪钟。

壮汉这次听见了,他一愣怔停下来,狐疑地瞅一眼老人。

老人像挺立的一棵松拦住他的去路。但很快壮汉又狂嚣起来,他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芯。

“让开!我要杀林三,不关你的事!”

老人岿然不动,威严地吼道:“放下你的刀!”

“你让开!不让开我先杀了你。”

“你听着,要是死我已经死过三次了。小鬼子的子弹从我前胸穿过后背,我没有死;红卫兵把我踹下高台,昏迷了三天我没有死;歹徒的刀从我胸前刺进去,鲜血淌了一地我还是没有死。这三次我没有死,难道还怕再有一次吗?”

“不,你让开。”

“放下你的刀!我是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我不能再让一个父亲失去儿子。”

街道两旁的人墙又一阵悸动,像一阵寒风贴着人墙刮过,人们的心都不住地颤抖着。人们清楚地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午后,也是男男女女三五成群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三个歹徒殴打一个年轻人,当时没有谁出来阻拦,大街上仿佛空无一人,老人的儿子被打倒在地,肠子流出一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枯萎了。年轻人就是老人的儿子。

“放下你的刀!”老人又高声吼道。

壮汉哀号一声:“不——”可是他拿菜刀的手抽搐起来,“哐啷”一声,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

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

老人依然站立着,午后的阳光明亮亮地照在老人身上,老人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

这里首先要弄明白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容”涉及到人物、情节、题材和主题等四个方面;“形式”涉及到思路、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等四个方面。题目中说的“某一点”就是要在上述八个方面中选择。如何选择呢?

答案一:本文写了一个发生在午后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大义凛然,面对着手拿菜刀“满脸杀气”的壮汉,临危不惧,制止了一起流血事件。文章用满街行人的胆小怕事和老人的见义勇为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老人的形象。在文章的中间,作者还巧妙地借人们的回忆,插叙了老人的儿子惨死的经过,这样就使老人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制止壮汉杀人的行为,显得真实可信。

这则答案,表面上是围绕“老人”这个人物形象在作鉴赏,而实际上是既有人物形象的评价,又有表现手法和文章结构的分析,要点不集中,显得不深不透(而且结构把握得很不好)。因此,关于选点问题,一定要做到选择自己容易驾驭的“某一点”集中突破,切莫面面俱到。至于这“一点”,到底以多大为宜,要视自己对文章把握的情况而定。如果对文章理解得较透,就可以具体到某“一小点”。例如,本文中有三次以毒蛇为喻对菜刀进行描写,这是对比描写,也是细节描写,更是心理描写;又如故事的结尾处,写道“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这一细节,反映了壮汉复杂的心情,如果对这两个小点加以品析,是可以写成好的赏析文字的。如果对这样的某一小点难以挖深挖透,就可具体到“某一方面”,比如,选择“表达技巧”这一方面进行鉴赏,就既可说到 3 上述的对比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又可从人物描写方式上说到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衬托等,这样就容易展开一些。

解决了选点问题,再来说如何写作。

写作微型的文学评论,一定要讲究规范。这个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行文格式。

表达方式规范。就是要做到叙、析、评相结合。叙,即叙述作品中的例子,一般是要么引用文中有关原句,有的要用自己的话概述;析,就是对叙述的例子作分析,揭示出叙和评之间的联系;评,就是评价,也是自己的观点。

行文格式规范。微型文学评论的行文格式一般是“总分总”。开头总说,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接下来是分说。分说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先叙后析,一种是边叙边析。但无论哪一种,所叙的例子一般不应少于两个。当然,如果对某一个例子分析得较深较细,还可再分层展开。

答案二:“老人”是一个大义凛然而又充满仁爱的人物形象。当他看见一壮汉持刀狂奔,准备前去杀人时,毫不畏惧,“巍然挺立”在大街中央,如“炸雷般吼”道:“站住!放下你的刀!”当壮汉声称威胁他“如果不让开,就要先杀了你”时,他用自己三次都可以死而没有死的经历告诉对方,自己不怕再有一次死。老人的义正词严,使壮汉受到了震慑;老人的仁爱威严,让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这样,一个严厉而又充满爱心的人物形象便活现在我们面前。

答案就人物形象进行了赏析。第一句是总说,提出观点;第二句到第四句是分说,叙中有析;最后一句是总说,收束全文。

答案三:本文为了塑造老人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第一,在表现人物上,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文中除了从正面对老人的语言、行动进行了生动地刻画以外,还多次写到街上“围观人群”的冷漠和胆小怕事,这样进一步反衬出老人的仁爱之心和大义凛然。第二,细节描写耐人寻味。文中三次以毒蛇为喻,对壮汉手中的菜刀进行描写,当壮汉在街上狂奔时,“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芯的长蛇”,当壮汉对老人进行威胁时,他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芯”,当他终于敬服老人,感到悔恨和痛苦时,“手中的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这种对比性的渐次变化,既反映了壮汉由疯狂到恐惧的心理活动轨迹,又从侧面有力地表现了老人强大的震慑力。

这个答案,是就表达技巧进行的鉴赏。第一句总说,接下来重点说了两个方面。在说第一个方面时,是先举例,再分析;说第二个方面时,是先总说,再边叙边析,最后进行总评。

总之,写作微型文学评论,前提是整体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关键是准确选择好切入点,重点是掌握表达方式和行文格式的规范。

http://

第四篇:文学评论

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是運用文學理論現象進行研究,探討,揭示文學的發展規律,以指導文學創作的實踐活動。

文學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我的父親母親》是電影。電影是集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音樂、美工、剪輯、服裝、道具、化妝、燈光、特技等于壹身的壹種集體創作的綜合藝術,影視評論既可對諸多方面做綜合評論,亦可對某壹方面做重點評論。

文學評論與壹般的思想評論是不同的。思想評論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和人們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種種思想問題,目的是幫助人們提高思想認識,分清是非;它可以通過各種各樣,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論證,只要緊扣妳所要闡明的觀點就行。

文學評論的對象是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繪畫、影視等);評論的目的是通過對其思想內容,創作風格,藝術特點等方面議論、評價,提高閱讀,鑒賞水平,評論時當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種材料論證,但這旁征博引的各種材料,應是與文學作品有關的,而文學評論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來自所評文學作品本身。

另外文學評論與壹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當然從某壹角度講,文學評論首先要基于對作品的分析,沒有分析何來評論;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對作品的評價。但之間仍是有區別的,分析作品側重是談作品“是這樣”;而評論側重是談作品“爲什麽是這樣”,“這樣好不好”。文學評論必須對作品有總的評價,並且對妳這個評價有壹定論證過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對作品要有總評價。

另外在寫文學評論時,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樣會用原材料擠掉妳的論述;評論點要集中,鮮明。評論角度不要過大,比如妳寫“評《紅樓夢》”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妳從何處下手評?很難寫,如果妳把它縮爲“評《紅樓夢》中人物的對話”,進而再縮小角度爲“評《紅樓夢》鳳辣子的語言特征”就容易下筆了。

觀點要鮮明,要用確鑿的材料的闡析去支持觀點,引證的材料首先要來自作品本身,當然還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觀點要始終保持壹致。對讀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評論前要對其有關方面作壹定的交代。

文學評論的標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文學評論的兩個標准即:壹個是政治標准,壹個是藝術標准。政治標准是爲了解決文學爲什麽人服務的問題,藝術標准則是爲了解決文學如何服務好的問題。這兩個標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壹直堅持的文學藝術工作的指導思想。

編輯本段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的大型學術刊物。

文學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2月22日,原屬北京大學,1956年撥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領導,1977年5月哲學社會科學部改爲中國社會科學院,是《文學評論》的主辦和主管單位。

《文學評論》原名《文學研究》,1956年下半年籌辦,1957年3月12日創刊號出版,爲季刊。1959年2月定名爲《文學評論》,由季刊改爲雙月刊。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刊物出至當年第三期被迫停刊。

刊物重視對新時期文學成果的研究和評論,注意扶植中青年文學研究工作者,爲繁榮文藝,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編輯本段寫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的寫作大致有四個步驟:閱讀——定題——評論——寫作。

(壹)閱讀閱讀對于文學評論來說,是占有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只有通過閱讀,才

能爲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閱讀範圍。從文學評論的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這裏,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了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壹點,鑽得透壹點,深到能産生真知灼見爲止。爲了深,就要多讀幾遍。恩格斯爲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壹劇本進行評論,先後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爲了有壹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度’”,爲了“在讀了之後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壹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如,列甯爲了對小說《怎麽辦》進行評論,在壹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壹次都在這個作品裏發現了壹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列甯論文學藝術》第897頁)毛澤東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對于被評論的對象,壹定要研究得透徹壹些,對作品象對人壹樣,要知心、知音。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壹點,浏覽壹遍,有壹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2.閱讀方法。壹般采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壹、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現特色(或發現問題),初步形成觀點。

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有壹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壹手拿筆,壹邊閱讀,壹邊評點的。如金聖歎評點《水浒》、《三國演義》。還要通過閱讀培養複述節錄作品內容的能力。這是因爲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容,以作評論的依據。

(二)定題所謂定題,就是在讀書、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並確定評論的題旨(中心)。定題也稱爲“選題”。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病:第壹種,爲評而評,無的放矢。評論者隨便拿壹篇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壹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于壹般、平庸、膚淺。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後塵,拾人牙慧。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准作品。應該選擇什麽人的哪壹篇作品,這是有標准的。標准就是:

(1)作品的價值。壹篇作品拿到手,要掂壹掂份量,權衡壹下,問問自己:這作品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評?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妳要做壹個徹底的人,那麽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于妳以前覺得這同壹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說明:文學評論要評的是文學作品,作品本身的價值才是我們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所謂作品的價值,指的是它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的水平應是很高的,或比較高的;另外,是某壹種作品代表著壹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就是壞作品。這兩類作品都是值得評論的。因爲,評論好的,可提高讀者的審美水平,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認識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發展,提高壹步;評論壞的,可以防微杜漸,給作者敲警鍾,使讀者也能認識假、惡、醜。

(2)現實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指的是:國家事業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凡是現實需要評論的作品,我們作爲評論者,就應該負起評論的責任。

(3)個人的專長。選作品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專長來定。也就是說,要選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評論的來評。尤其是初學評論寫作的,更要揚長避短,否則評起來困難,也不容易評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確定評的論中心,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壹、不同體裁,區別對待。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信箋于人物塑造、矛盾沖突等方面。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

重于藝術意境、感情抒發等方面。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新。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來確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新,評出新水平。對壹篇作品,是評人物形象,還是評情節安排,是評某壹細節,還是評全篇結構,是評思想意義,還是評語言風格,都需要評論者具有壹雙慧眼。培養“眼力”,可以采取兩個辦法:壹是選取。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因爲作者在寫作時就是這樣選材的。魯迅說:“選取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關于小說題材的通信》)應該使自己能夠熟練地從評論的作品中選取有意義之點。在開始時,可以選擇壹些名篇,自己確定壹個具體的範圍,選取壹些有意義之點。如評價魯迅的小說《祝福》,可以確定壹個範圍:評論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這樣,既可以從總的方面——祥林嫂是壹個什麽樣的典型,成功在哪裏等方面來選取;也可以從局部的方面——魯迅怎樣刻劃祥林嫂的眼睛、語言、性格等方面來選取。二是甄別。主要從三方面鍛煉自己的甄別能力:壹,作品中什麽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麽是要舍棄的無意義之點;二,什麽是自己對于作品的真知灼見,什麽是拾人牙慧的舊調重彈、老生常談;三,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總之,定題是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評論者的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要順利完成這個“飛躍”過程,需要花大力氣、下深功夫。壹些批評家能定題定得准,不是壹朝壹夕之功,“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

(三)評論多數評論是基于以下五個問題:

1.這部作品說些什麽?

2.這部作品意味著什麽?

3.這部作品是如何表達的?

4.這部作品表達得好不好?

5.這部作品值得創作嗎?

第壹個評論的問題,只涉及到作品的壹些表面現象。主要應對“誰”、“什麽”、“何處”、“何時”、“爲何”和“如何”給予正確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確作品所反映的具體內容,並且把作者所經驗的與自己所經驗的聯系起來。

第二個評論的問題,在于闡明作品的主題。這種能力只有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有了豐富的經驗之後才能具備。要正確評論作品的主題,壹般要從:壹、內容釋義;

二、感覺感情;

三、語言調整;

四、作者意圖等四個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個評論的問題,涉及到作者爲了在讀者中得到預期反應所運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達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爲文學作品來說,除非能夠注意並運用這些特殊的技巧,否則,讀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評價它。評價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讀者和作者都會感興趣的。

第四個評論的問題,是建立在對前三個問題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爲了公平、正確地評價壹部文學作品與讀者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這種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評論者對這部文學作品的個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確判斷作者藝術手法表達的成功程度,對作品的技巧的運用作出應有的評價,將會得到作者和許多讀者的贊同。

第五個評論的問題是關于作品的價值的。壹篇文學評論只有正確地指出作品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才稱得上是壹篇好的文學評論。“使文學作品獲得寫作價值的,除了帶來愉快,擴大知識領域,提供新的見識,促進積極行動,促進對生活有更正確的態度等等以外,還有語言的描繪(通過色彩、形狀、明暗、場景的描寫),思想、結構或語言的宏偉,曆史性(對于另壹時間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許多散文和詩歌中的韻律。”(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在《文學評論》、《文藝報》等報刊上發表的評論作品,爲我們學習評論提供了範文,我們可以從這些評論中學習到有益的評論方法。

(四)寫作文學評論屬于議論文。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壹般特點,這是它與其它議論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對文學作品發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這是它的個性。因此,壹篇好的文學評論,既要具有壹般論說文的特點,又要講究文學性。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我們對壹篇文學作品發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准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文學評論的論據,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具體的分析。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爲論據。這些論據壹定要准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壹點不及其余。

3.要運用科學的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方法。是用歸納法,還是用演繹法,或者是類比法,應深思熟慮。而且,是寫成壹篇立論的評論,還是壹篇駁論的評論,也需要根據寫作目的,從作品實際和讀者需要出發來確定。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5.在創作上文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文學評論的理論和術語也隨之不斷更新。爲此,就要努力使評論的語言既准確、嚴密、有科學性、理論性,又要鮮明、新穎、有文學性、形象性。要通過語言的運用將評論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

第五篇: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谄媚的奢华

------电影《红高粱》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90 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文化思潮,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影片《 红高粱》 的后殖民特性。在张艺谋改编自莫言《红高粱》《高粱酒》的电影《红高粱》里,就保存着这种后殖民主义的特性。并近乎于谄媚的表现出民族的劣根性。

关键词:《红高粱》 张艺谋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和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爱德华· 赛义德在《 东方主义》 一书中认为:在西方学人的视界中,“东方”被憧憬为一个从远古以来就洋溢着异国情调与传奇色彩的浪漫国度,而且这种憧憬是一种文化猎奇。虽然我们中国并没有真正地沦落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可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却遭受着殖民化的统治。

在莫言的小说中,并没有这些在电影中表现的这些意象元素,在经过张艺谋的改编之后,凸显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一些问题上的是是非非。张艺谋作的电影作品《 红高粱》首先是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片轰动,特别是猎奇心理支配下的西方观众,可是在国内对于影片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影片《 红高粱》 折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射的落后文明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但是相应地迎合了西方东方主义者的欣赏品味。可是在这其中也暗含着许多实际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一、“伪民俗”迎合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在小说《红高粱》中,作家莫言所描写的是在山东高密的事情,张艺谋导演有意的将这故事背景挪用到了陕北的高原之上。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才是最原始的的最富有激情的,也是最能够满足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猎奇心理的。可是《 红高粱》 这部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却带有很强的虚构性,即“伪民俗”性。

首先,在故事的层面上将故事的发生地移植到陕北那是合情合理的,但从史实的角度出发,这未免就太牵强了。影片将地点改在了边远的宁夏地区而不是原作中的高密东北乡。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因为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并没有深入到边远的宁夏一带。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会让东方主义者认为当年的中国非常弱小,连偏僻的内陆深处都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和蹂踊。

其次,影片中我奶奶要嫁过去的十八里坡是除了烧酒作坊一家人外荒无人烟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村庄是如此荒凉、人丁稀少的。

再次,去十八里坡的路上经过的那片高粱地被拍摄成野生的高粱,这也是站不住脚的,没有野高粱会是那么整齐壮观的,更不可能如此的生长在陕北大地上,在那片土地上,是不可能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的美满的。《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最后,烧酒作坊的人崇拜酒神。但是,我爷爷的恶作剧朝高粱酒里撒了一炮尿,竟然酿成了喷香的好酒一一十八里红。如此多的“伪民俗”客观上无形地迎合了西方世界的观众,为他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的东方国度,从而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引发了他们对东方中国“神秘”的幻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不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无疑是在给我们中国,中国认得脸上抹黑,可是对于张艺谋来说,通过这样做他成功了。

二、愚昧和落后引发了西方观众的后殖民情绪

影片刻意在视觉上营构了流动的画面,以最大的信息量来表现东方大陆传统文化的原始荒蛮与愚昧落后,供西方读者猎奇。在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开始前后的那段日子里,并没有影片所展示的那般的丑陋不堪。张艺谋有意的将这段传奇刻画成如此直露的对于金钱,物质等的追求实在是有那么点差强人意。

首先,在我奶奶上花轿前后,画外音里的那段“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这些语言信息无非在向我们传达新娘必须在轿子里也规规矩矩,哭和吐等任何动作都是伤风败俗的,新娘没有一丁点的自由,花轿也是一种束缚而不是让人欢喜的地方。

其次,我奶奶在曾祖父的眼里就相当于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曾祖父用她换取了李大头给的一条老骡子。为了让老李家的名气和气派提高自己的声望,穷困的曾祖父把她嫁给了李大头,逼她做了买卖婚姻的牺牲品,并向她隐瞒了未来丈夫的情况:对方五十多岁了而且还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是个麻风病。对于这桩婚姻,曾祖父自个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的 女儿高攀了。但她仍然处在父权制和夫权制的夹缝中,她只好把自己屈服给了余占熬。这样的情节塑造使得西方猎奇者认为,中国的妇女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沦为工具性客体,丧失了自己的声音和言语权力,仅仅缩为一个空洞的能指而成为夫权主义的反证;她们不仅受到压迫而且通过在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养成的精神驯服来支持对她们自己的压迫即她们已经心甘情愿地适应了男性的压迫。

再次,影片多次向观众展示了我奶奶的金莲小脚的诱惑魅力,也就是展示了中国妇女在身体上所受到的夫权社会的残害。拦路抢劫者掀开轿子的帘子时,注意到的是我奶奶的那双小脚,而不是她那美貌的容颜。我爷爷和我奶奶第一次的肉体接触就是我爷爷对我奶奶伸出轿子外面的金链小脚的抚摸和凝视。缠足似乎还有另一个目的。这种刻意把女性角色塑造成被动客体,营造为男性观赏愉悦对象的做法,使得西方人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来看待东方,对待东方女性群体。

三、对情欲的大肆捕捉强化了西方观众的后殖民情结

在影片中张艺谋刻意的策划了几处具有商业元素的情色场面,虽然并没有直接的描写两性之间的苟合,但是在在那种大写意的视觉元素下,加上电影蒙太奇剪辑的视觉补偿,在看完这样的段落之后,自然的会在我们的意象里产生这样的错觉。这样的视觉营造,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对于东方女性的视觉上的欣赏。

在迎亲的队伍里,我奶奶的三寸金莲的小脚,对于作为轿把式的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我爷爷的迷惑,甚至是对拦路抢劫的假“神枪三炮”的迷惑,这些稍微的流露着“色”,甚至是“性”的暗示,给西方观众传达了东方人含蓄的两性观念。在西方人的好奇心理的后殖民情绪中,似乎也是对于近日的老外对华人女性侵犯的始作俑者。

在我奶奶回娘家的时候,我爷爷将我奶奶捉到高粱地里并踏出了在一些影评人眼里的女性“生殖器”的造型,这无疑是对西方人的猎奇心理的苟合。在中国的历史上,的确存在着生殖崇拜。在那个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年代,只有人口多了才是强大了,所以会更多的重视女性,重视生殖。可是在这里的生殖崇拜,似乎有点不合乎情理。虽然我们面对的是比我们强大的敌人,可是这样的背景对生殖崇拜似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的联系。再者说来,这种穿越式的理念构架,除了满足西方人的欲望之外,尚不若实实在在的好。

总之,这部影片刻意营构了本土传统文化的愚昧和落后以取悦西方大众,使得西方观众对东方、东方文化以及东方人更感到好奇,满足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参考文献

【 1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2 】罗钢,刘象愚《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学出版社,19990 【 3 】张京媛《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怎样写文学评论?(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写文学评论?(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评论

    永恒的爱情与悲剧 ——读《穆斯林的葬礼》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那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

    文学评论

    《倾城之恋》的时间政治 一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着重评述了《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借着力捧《金锁记》所留下的言说余地,傅雷不失大度、颇显惋惜地“刻薄”了一番......

    文学评论

    神性之“边城” 诗性之寓言 ——解读迟子建《采浆果的人》 鹰潭一中陈建生 在不少女作家以时尚的笔法书写城市欲望的当下,迟子建却仍然蘸着诗意书写乡村的神性,这种不含媚俗的......

    简爱文学评论

    (推荐)《简·爱》叙述的反叛与平衡 中文摘要 本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

    文学评论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做自己 汉语言103曹敏佳2010011852 一直不曾明白,比尔•盖茨究竟有何法宝能拈起一花成就微软帝国,直至成为风靡一时,至今仍举足轻重的富豪之王。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

    苏州大学文学评论

    文学理论真题 2000年考研文学理论专业课试卷 一、解释词语(每小题3分) 游戏说 语境 体验 虚静 世界文学的时代 艺术构思 典型 第一人称叙事 创作个性 情节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围城文学评论

    《围城》文学评论 《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

    羊脂球 文学评论

    《羊脂球》评论 —与《我在霞村的时候》比较 摘要:《羊脂球》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之作,它讲述了在普法战争的背景下,在一辆马车上同行的十个人,女主人公羊脂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