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9:2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篇:试论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内容摘要:艺术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是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种手段。它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其他艺术活动、手工业的首要特征。艺术设计的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会有艺术文化的繁荣。作为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同样也是一种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 社会经济 生产力 关系

一、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艺术设计的历史之河也从这里发源。当人类的祖先把一块石头敲打成用来切割和砍削的石刀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这把石刀就是最初的设计产品。这种工具的创造首先符合实用目的,同时也顾及到了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快感。它的制作过程具备了设计所要求的从预想、选料到加工成型等必备过程,它的功能和形式结合于一体。最早制作劳动工具如石斧、石刀、弓和箭的原始猎人,是人类第一批设计师。

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自我革命的开始,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族类的根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史前艺术品,差不多都是与人的生活最紧密相联系的工具和食用器。这些就是我们人类早期之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于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科学文明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也越来越科学化,其技术性也越来越高,艺术设计逐步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成为了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

二、经济属性贯穿于艺术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艺术设计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其他艺术活动、手工业的首要特征。人的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艺术设计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像其他社会生产力一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

1.经济因素在艺术设计的不同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全过程中,经济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1)设计观念的产生阶段:艺术设计需要把握设计物由过去到未来形成发展的种种相关因素,然后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崭新的设计方案。其中的经济因素体现在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以及新方案的经济内容评估等方面。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是设计观念产生的基础。(2)设计的实施阶段:设计的实施过程指的是设计方案由图纸到生产为实体的过程,对于设计来说,是实际制作的过程。设计在真正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从设计物的试产、批量生产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均受经济因素的制约。(3)设计的实现阶段:设计物最终要推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当设计物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设计师应当及时调查市场反映和销售效果,综合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设计和进行新的设计构思。其中,经济因素不仅体现在设计物的综合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而且作为改进更新已有方案和促成新的设计方案的产生基础,经济因素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23年,现代设计之父格罗佩乌斯将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传播到全世界,使设计终于打破艺术桎梏解脱出来。而在经济与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提倡“设计与经济的结合”,设计必须服务于经济。

2.艺术设计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

设计具有强烈的超前性、预测性。“设计”这个概念在许多场合中,也往往被“策划”等术语代替。这意味着设计与艺术、手工艺活动都不同,它更偏重于事前的过程。在整个市场营销的组织中,设计占有引导性的地位。“设计→生产代写硕士论文价格→销售→使用”这四个环节中, 设计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生产、销售活动, 而且设计的市场定位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两者的成效。正因为如此,设计前的活动往往比设计本身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如设计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包括对厂家、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的详细调查;调查之后的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提出成文的方案、策划报告;并且还必须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的思考必须高度理性化和高度专业化。科学地进行市场潜量、市场占有率及需求预测,把握设计物实现为实体后在市场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能够使新的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准确地适应未来市场,并且通过预测可以得到提高和创造设计物附加价值的理论依据。

第二篇:黄程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的关系

[摘要]在21世纪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组织文化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很重要。组织文化是组织里一种贯穿始终的属性,它涉及组织的各个层面。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是它无法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兼顾组织文化的发展。在一个组织中,只有重视“科教兴起组织”、“文化兴起组织”,大力加强企组织文化建设、深入开发组织的文化力,才能不断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形象力和信誉度,使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保障组织的文化建设,他们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本文主要通过辩证的观点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在生产实践和一系列的活动在,处理好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他们的配比达到一个高度,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组织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社会经济发展辩证看待相互作用组织文化建设是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企业是组织的代表,那这里主要就以企业为例进行阐述它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从重视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制度等开始转为重视企业的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组织行为的整体性,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及地域、民族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中的文化,在浅层面,体现了企业的行为方式或经营风格,其深层次代表着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

对企业发展来说,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的驱动力。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使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科学,自80年代初提出后,越来越引起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成为企业加强管理、开拓市场的内在要求。面对2l世纪市场竞争的新挑战,唯有大力开发企业文化力,企业才能够求生存,图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推进,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现代市场经济对企业的根本要求企业只有重视“科教兴企”、“文化兴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发企业的文化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形象力和信誉度,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1.组织文化定义及特征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并区别于其他组织。这种价值观体系是组织所重视的一系列关键特征,也即是本质所在。

根据最新的研究,关键特征一般可包括以下7个方面:

创新与冒险组织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员工创新和冒险。

注意细节组织在多大程度上期望员工做事缜密、善于分析、注意小节。

结果定向组织管理人员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到决策结果对组织成员的影响。

人际导向管理决策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到决策结果对组织成员的影响。

团队定向组织在多大程度上以团队而不是个人工作来组织活动。

进取心员工的进取心和竞争性如何?

稳定性组织活动重视成长的程度。

以上7个特征构成了一个组织文化的图形,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感情,在组织中做事的方式,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都体现其中。[1]

3、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3.1.大力培育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的出现,比如股份制、连锁店、兼并重组、企业托管等多种形式。这些企业的运作仅仅靠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精神、道德方面的纽带。文化、精神、道德纽带与产权、物质、利益纽带相互协调、共同配合,才能相辅相成,互得益彰。文化、精神、道德上的纽带起着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粘合力的作用。统一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就会变成全体员工的精神动力,并能动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开拓力。所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培育,是开发企业文化力应该重视的最基本的方面。

3.2.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近年来,在国际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界,提出了“形象营销”、“形象制胜”的概念,提出形象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较量的一个焦点。有人还提出一个公式:企业力=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所以,企业形象塑造,CI设计,成为当今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热门话题。企业在引入CI设计,进行企业形象塑造时,既要注重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又要重视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的制定,使企业“形”与“神”兼备,外在形象与内在理念同一。

3.3.重视商业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商业文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和商业环境文化。这其中,要特别重视企业的商品文化,树立精品意识。商品从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方面,都代表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示出一定的文明水平。任何品牌好、价值高的商品,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商品的文化含量越高、文化附加值越大,它的辐射能力就越强。因此,应重视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使商品具有文化个性。这样的商品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还要重视企业的营销文化,以消费者为中心,贴近人的心理需要、精神气质、审美趣味,开展具有文化风格的商品促销活动,对消费者发挥商品文化潜移默化的感召力,使产品占领市场。

3.4.认真抓好教育和培训工作。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也在不断优化,这就对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大力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保持生产工艺流程的最佳状态,最大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名牌产品。因此,强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和职业责任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大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就是企业文化力开发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

4.建设优秀的组织文化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要推进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 就必须对我地区文化中的种种落后因素进行改造。改造一个我国的文化的最好方法是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既重视发挥社会上层的执政党、政权的领导作用, 又重视塑造社会基层的各种组织的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当一个地区的一批社会组织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而又取得了令人振奋、佩服和羡慕的工作效果的时候, 就会形成众多的组织文化带动地区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因此, 我们要借鉴当代

世界各国的先进管理方法, 学习国内企业成功地培植和塑造富有自身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的先进经验, 把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组织文化作为推动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来抓住、抓好。要把组织文化建设明确地列为各个经济组织、教育组织、行政组织、学术组织、文化体育组织、卫生服务组织、军事组织、科学研究组织和社会福利组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具体内容, 并对组织领导人加以组织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效绩考核。要及时发现和宣传我地区在经济效益和组织化建设上“双丰收” 的优典型, 通过正面导向的作用, 使新思想、新观念以“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浸润到我地区人民的心田, 洗刷掉旧传统的污泥浊水。

5.组织文化是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企业的经营活动构成了企业摩天大厦的钢筋铁骨,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通过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提高企业竞争力,形成企业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并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6.组织文化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力量源泉

企业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将“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根本追求”的物化目标转移到社会责任上来。近年来,企业深刻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在“人人尽责,事事创优”的企业精神上,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并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发展。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在对企业特点、企业自身发展前景、国有企业使命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

7.组织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只有农村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企业坚持文化兴企战略,认真贯彻国家企业“新农村、新企业、新服务”战略方针,把“户户通电”工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8.组织文化是构筑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防护网

企业安全,员工平安是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础,企业文化又是促成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企业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人人讲安全,处处都安全”的安全理念。坚持把安全要求贯彻到企业管理、建设、运营的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各方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握规律,超前防范,实现安全可控、在控、能控。

9组织文化是营造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朵奇葩

有人说,没文化的企业是失败的企业,用文化管理企业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基于此,企业应加强了文化管理企业的步伐,启动了以建设“责任企业、平安企业、和谐企业”企业文化为主题的“爱心活动”和“平安工程”。爱心理念和平安理念如同生命力极强的种

子,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延伸到客户,为构建本地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10.社会经济发展对组织文化建设作用

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如何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企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时代赋予企业的神圣使命和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保障组织的文化建设,他们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本文主要通过辩证的观点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在生产实践和一系列的活动在,处理好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他们的配比达到一个高度,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会为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物质基础,提供保障,也提供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其战略意义,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1.结语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靠短期突击不能奏效,而且是有害的。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变迁技术决定论”代表威廉·奥本格用“文化迟滞”的概念,说明了组织文化在应对组织结构变迁和环境变迁时的“滞后效应”[1]。在一定的意义上,面对迅速变化的日益复杂的结构和环境,文化显示了某种程度的“惰性”,对促进企业的创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2]。企业变革、文化转型,改变企业文化的模式,不仅要长期积累新文化质,而且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制作、消化领会,才能把它吸收进自己的文化里。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努力,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华锐.企业文化教程[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刘豪兴徐珂(主编):社会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三篇:浅析科技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浅析科技与艺术设计的关系(中外设计史作业)

设计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是文化的一部分,自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既与艺术、科技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广义上理解设计,其最基本的意义是计划,即为实现具体的目标而建立的方案;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它包含社会、科学和经济等多重意义的构成形式,体现了从构思、行为到实现其价值的创造性过程。艺术设计,之所以有“艺术”二字,也就是她是具有一定艺术成分和艺术意义的设计,具备一定的审意义。与以往作为造物艺术的设计又称作“实用艺术”,表明它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具有艺术性取向。实用艺术是与纯艺术相对而言,纯艺术可以抛却功利,直追情感和精神,而作为实用艺术的设计却似乎只能兼顾艺术,但它们的外显方式有时却惊人的相像,设计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表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随着设计本身的发展,一些设计领域如观赏类工艺制品,逐渐从“实用”中分离出来,具有了更强的形式感和美学意味,从而使其具备了纯艺术特征;另有更多的设计领域在设计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艺术化。设计溯源,从文化的初始,制造就伴随着对美的追求,从本性使然到理性求索,设计行为始终在现实和理想间寻求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艺术源于实用,实用又趋向艺术,满足现实,人们完善造物,追求理想,人们迈向艺术,这就是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总的方向,可以说设计和艺术密不可分,设计艺术是艺术的一种特殊呈现方式。

科学和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不分离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科学家,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但他们同时又是科学家、发明家、建筑大师。达芬奇早在四五百年前就设计了最早的飞行器。1986年5月,斯图加特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展览展出了他过去设计的许多机械模型,至今仍然被设计师视为典范。他们是艺术大师,但他们懂得科学,也是科学大师,之所以能发明创造出那么经典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是艺术与科学的综合体。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设计学科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产生和演进,始终没有离开与科技和艺术之间进行的抉择和判断,从某种角度理解,现代科技的进步直接促进了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横跨文理两科,涉及科技、人文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与艺术、与科技的关系都非常紧密,其学科特质显示其有着相对特殊的思维、行为模式,以及相应社会价值判定系统。

艺术设计总是受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影响。科学技术影响和作用着艺术设计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一种销售量超过百万件的产品是托内特设计的托内特椅子。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当时著名的小酒店椅子,就是由于当时托内特工厂发明弯木鱼与塑木新工艺而引起的直接后果。科技作为设计人员实现其设计思维和理念的必经途径,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种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法促使了技术对艺术设计创造起到直接影响,如各种优质钢材和轻金属的应用被应用于设计中,产生了德国设计大师密斯.范德罗设计的钢管座椅,那样轻巧、现代的外观造型,让消费者充分体会着技术科学生活带来的愉悦感。

当今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共荣,科技的进步使世界不再孤立,是人们不在封锁。整个世界已经是一个大家庭了。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是经济是网络是交通,归根到底是科技。今天看到这样的一句话“网络在不断的拉近人们直间的距离,而设计却使劲的拉开人们之间的距离”。仔细回味着句话,可以悟出很多设计和科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科技的目的是什么,科技的成果又会带给人们什么。设计又是什么,设计又是为了什么。创意为民设计为公.没错,设计就是在创新在不断的追求艺术与实用的结合。不断的求同求异,最宗旨的目的也是使生活更美好,科学与设计是统一的。

杨萍萍20111190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第四篇:道德与经济发展关系-调查报告

道德与经济发展关系

---------对西塞山居民的问卷调查报告

撰稿人员:汤俊文梅杰李亚州(黄石实验高中211班)

指导老师:王丽

调查时间:2010年10月19日—2010年11月1日

调查地点:西塞山区

调查对象:西塞山区居民

调查方法:系统分层调查

调查人员:汤俊文梅杰李亚州

调查分工:本次调查总共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三人共同商议报告主题并作出问卷试题;其次是调查阶段,由汤俊文和梅杰负责,他们亲自到西塞山区发放并回收问卷;最后是写调查报告阶段,由三人共同负责,梅杰和李亚州整理数据,汤俊文分析数据并写报告。

调查情况:根据西塞山区居民的职业种类,共发出300份问卷,其中工人发出40份,收回30份。高中师生共发出90份,收回75份。大学生共发出70份,收回64份。社会人员共发出100份,收回78份。总计收回问卷247份,收回率达82.3%,属有效问卷。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愈加深入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国民的整体道德文明建设在某些方面并不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我们的身边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的因素。生活水平越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是否也高了,人们的生活是否越和谐越幸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小组特以道德与经济问题做了该次问卷调查,探究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使道德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我们的调查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报告主题: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等方式确立了这个主题。我们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这个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确立调查对象:本人生活在西塞山区,故决定从西塞山区居民入手进行调查,这样调查起来方便而且更贴近实际。

(3)确定调查方式:经本调查小组成员商议决定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调查题目有我们共同讨论精心挑选的富有代表性的题目。

(4)分工展开调查:深入工厂学校等各种公共场所进行调查。

以下为我小组成员调查时的情景:

该组图为现场调查情景

(5)整理调查数据:我们利用周末及假期对不同对象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类处理,得出了各种答案的百分比。

该组图为本小组对数据的统计

(6)整理材料撰写报告

报告内容如下:

调查报告主体:

“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如何?如何让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更好的协调发展?”这是我们本次问卷调查报告的最终目的。当初我们决定做这个调查报告的时候并没有预料到调查的难度。但当我们着手做问卷调查时困难就出来了(如何选择问卷题目才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什么样的题目能使被调查者不避讳的答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使本次调查的涵盖面广,说服力更强?„„)。

针对上述众多问题,我们小组总共设计了18道问卷题目,其中1—7题是有关经济方面的题目,8—13题是有关道德方面的问题,14—18题是经济与道德两者之间联系的题目。

<一>经济模块

首先我们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由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觉良好,在数据上倾向于不满意。社会发展的关键,就是经济。而接下来的一道问题——对现在经济发展速度的看法也由衷地展现了人们的感受。38%的人认为经济发展的速度一般,15%的人认为经济发展缓慢,这两种态度加起来占了很大的比例。从此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并没有实际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也没有确切感受到社会发展对自身生活的帮助。事实上中国的GDP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人保持着8.7%的高速增长。那为什么多数人并没有明显地体会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下第五题的结果,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第五题的调查数据如下:

你觉得现在贫富差距大吗?

第五题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回答——贫富差距过大。从柱状表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人们的想法——贫富差距过大。这或许就是人们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的原因。我国GDP增长得很快,说明经济发展的很快。但GDP增长的部分分配的不是很平均,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同步的改善,反而在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生活质量下降了。而有的人越来越富,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这种差距引起心中的不平衡感,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幸福感就减退了。当然,这只是通过单纯的经济进行分析。下面进一步从道德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道德模块

何谓道德?所谓道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规范。它受许多方面的影响。如古代儒家文化,规章制度,现代法律,情感束缚,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方面的模块着实花了我们很大功夫。因为我们不可能直接问你有没有道德,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暗示,慢慢推出我们所想了解的答案。正如第六题和第八题。他们就共同组合成了一个题目,第六题询问家庭是否因经济问题而发生不愉快,实际上是询问你的经济状况如何,进而猜想周边的环境与道德的好坏是否存在某些关系,以此纵向比较,比如越是经济条件差的地区,不文明现象发生的越是频繁。整体看来,西塞山区不文明的现象还是普遍发生的,所发比例各种人群都在50%以上,涵盖了各地区的各经济阶层。人们对此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该组图为不文明现象

你对上述不文明现象的态度是什么?

由上图我们可知人们认为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也就应征了方才在经济模块中所提出的现象——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这说明了人们对道德意识的淡薄,同时也说明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未发挥到它应该具有的作用。而人们对这些不文明现象的态度正映证了这一点---大多数人们都习惯了,他们适应了这种本可以更好的生活。但如果每个人们都乐衷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是可以提高得更快吗?我们建设国家的积极性不是可以更高吗?那么,我们的国家不是可以更加富强吗?

而接下来的问题只是进一步对被调查者道德水平的认定。比如面对乞丐,面对可能的虚假乞求,你是否为之动容。认为需要同情的社会人员多达56.2%,比第二位高中师生高1.6个百分点。所有被调查人员平均下来认为应该同情的占45%以上。这就说明尽管在贫富差距较大的不利条件下,人们的同情心或是基本的道德准则都得到了应有的保留,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说明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宣传和表彰社会道德模范人物,人们的道德水平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同样值得我们欣慰的还有下面一题的调查结果,高过74%的人对赈灾活动拯救同胞表示乐意。第13题调查的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哪一部分人应该支撑社会道德?大多数工人认为应由政府及一些机构承担起道德模范作用。因为他们的承担是有力的,号召性很强的。

而其他的人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都是社会的改造者,每一个人都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责任。

至于第14题和第15题,这是人们对社会的一种态度,工人阶级首先考虑的还是一个利益问题,他们坚守道德,同时他们承担很多责任,他们不愿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利益会加强人们参与此类事情的积极性。而其他多数人群则表示他们愿意帮助,但要考虑具体情况。总的来看,当社会上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时,作为一个普通大众,大家在13题表示了自己对社会应承担的义务。一旦发生了具体事情,大家基于社会经验还是会多加考虑,这也就体现了自身利益与道德准则的冲突。在这一部分我们收过多份废卷,也恰恰体现了人们对这种假设的矛盾。而工人社会阅历较高,深刻体味其中酸苦,表示要在这种环境下索取回报的情况可以理解。而其他人群接触范围较少,虽然社会人群要求回报所占比例也不小,但整体趋势还是偏向不获取回报的一方。

<三>道德与经济模块

对于16题“你觉得现代经济建设在道德中能起什么作用?”走进社会的人的观点明显较学生现实得多。大多数走进社会的人认为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没有在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甚至会阻碍道德的发展。在他们看来道德的彰显不能在经济建设中起促进作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道德”的人反而越爬越高,而那些遵纪守法的“道德”的人反而得不到应有的荣誉。这种道德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使人们主要关注经济的发展,对于道德的淡薄也就无可厚非了。

其实,在进入社会前人们或多或少得都受过教育,也有一个自身的道德标准。但是当他们进入社会,面对经济的现实,美好的初衷也就自然会转变。

17题的调查数据显示社会人员27%的人认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最大,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很大比例。

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上数据引起了我们深深地思考,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的这个大家庭中,要生存必定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一个人要生活则不得不考虑经济等物质方面的原因。因此很多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做一些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的事。社会上偷盗行骗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什么人们愿意背负一个不道德的慢慢罪名呢?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存在教育缺陷,而他们也适应了这种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群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幸落败,只能过节衣缩食的日子,而别人却充实幸福。基于这种社会对比,迫于生活的种种压力,人们只好去做一些违背自己初衷的事去为自己谋求利益,痛苦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13题调查的是:你认为哪一部分人群起支撑社会道德的作用?

调查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政府支撑着社会道德的作用,同时也说明政府是最有号召力的代表。这就给我们的政府部门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为人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最后一题的调查数据显示我们的政府做的还不够,或者所做的事在我们民众生活中表现的不够明显。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何况现在每个人都在社会这个海洋中遨游,无力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把这些力量凝聚起来,带动大家一起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虽然政府在一些方面正在努力,比如免了土地税,学杂费,在一定水平上提高了社会保障,但这些还有所欠缺。先富并未明显地带动其他人发家致富,这一现象与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宗旨不相协调。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并未得到协调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起步过低,而速度快。由此可见,我国从建国以来更加的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对道德文明建设有所忽略。一个名族整体的道德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身能力不够,道德水平不高,何以求经济发展的永恒?

结束语:

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看来我们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道德精神文明建设。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要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政府部门要完善与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关的制度欠缺,教育部门应加强做好提高国民素质这方面的工作(如对好的道德行为表现给予支持与奖励,加大对社会上好人好事、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等等),其工作人员应发挥积极带头作用,提高自身素质,把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让所有的人有饭可吃,有家可归,一起帮助那些社会上有困难的人,让他们不至于因为生计问题而再去做那些不道德的事,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有幸福感,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做一些努力。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的工作进行的十分艰难。特别是在路边请别人答问卷时,我们多次向他们耐心的说明了我们的身份和调查的目的,但仍遭到一遍又一遍的拒绝,也曾经极度失落,甚至想过放弃。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们脸上有所顾虑的表情。但如果你不第一个吃螃蟹别人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因此,我们坚定了把这次调查做好的决心。如果说人们有个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

能过的幸福快乐,然而我们也确实希望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所以为了我们的目标我们一起努力吧,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正如歌里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昌盛,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第五篇: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二,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劳务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术含量同样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浓缩其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同样将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中突显出来。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形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产业现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有的人认为,“文化投资即是就业投资,因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化。”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高科技成果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越来越明显。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当今,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日益增大,渗透力越来越强,跨国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在资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动、世界文化市场的走向、国际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重组的重要力量。面对这种形势,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不断随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而变动的,我们是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

概要: 可以说,现代经济是个“怪物”,无论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还是现代新经济理论,目前还没有哪一个经济学家或哪一门经济学流派能对当今世界扑朔迷离的经济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文化又是无所不在的混沌之物,任何事物都可冠之以文化。现在没有哪个企业不谈企业文化,许多企业不景气甚至倒闭的原因很多,但企业文化必定是其中之一。虽然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在今天却同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就一个企业来说也如此。

实际上,文化经济的阶段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很多人在具体工作中还没意识到。现在许多企业都在谈企业文化,但我至今尚未听哪个老总说,在录用员工时要考量其是否孝敬父母。中国有句俗话:“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不敬父母的人怎能跟周围的职工和平相处呢?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家就是放大了的国,国就是缩小的家。如果我们的企业文化都能把家放大成企业,把企业缩小成家,我看企业和职工都会不一样。当然,企业老总要像爱护自己的弟妹或孩子一样爱护职工,这是相互的。

人可以创造物质,也可以将其毁掉,“9·11”就是一例。只有文化,特别是底层文化所涉及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等观念,是任何武器都摧不毁的。只要有人在,那些物质的东西完全可以复兴。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无科技,无以强国;无文化,足以亡种”。

(二)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行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有计划地推广它的文化,即价值观。

(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具有本质的区别。列宁曾经说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物与物的关系,马克思经济理论则看到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因为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要揭示这一本质,而资产阶级或者是认识不到,或者有意掩盖。现在,我们谈经济时对文化注意不够是很危险的。中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最近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在世界银行理事会上很客观地称赞中国经济的发展,他看到那么多贫困人口得以脱贫,认为只要是领导集体坚强而能干,人类很多地方的脱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毕竟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看不到深层的东西。实际上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这些是外国人无法看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几个字,就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文化自觉之后应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当人们对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之后,就会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透视它、体现它。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包括文化的各个层次。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支。现在企业提倡的所谓文化,基本上只来自经济本身,甚至是企业本身的需要。这个问题比较普遍。比如“客户是上帝”,这个口号对不对暂不去追究,起码对于职工来说它是外贴的,是企业的决策层根据企业的发展定出来硬让员工接受的。包括“团结创新”一类的口号都是领导层定的,不是企业职工的心声。只有把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环境相结合,才是骨子里的文化。

现在我们已处在一个文化自觉的时期,千万个家庭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改善,青少年的成长、文化市场当中的垃圾问题都亟待解决。“三个代表”理论中关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问题的阐述,正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为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因此,可以这样预言,在人类最先进思想的引导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一定会产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这一文化的成熟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之时。

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一、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识作支撑的经济。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下载试论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强烈冲击着我国现行的会计体系。通过简要回顾我国的会计发展史以及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再次明确会计总是随着社会经......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 要 工业化转型阶段,石化资源广泛使用、粗放的发展模式、对GDP的过度追求,导致中......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安全经济学原理》课程论文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摘要】安全生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是一致的 [ 1]。在我国现有条......

    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环境问题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