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领导讲话稿的体会(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9:0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好领导讲话稿的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好领导讲话稿的体会》。

第一篇:写好领导讲话稿的体会

体会之一: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战如此,写文章同样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储备不足,肚子里没货,一旦接到文稿任务,决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讲话稿的写作,并不是从接受任务这一刻才开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属于酝酿准备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对一个优秀的秘书而言,秘书工作辛苦,这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秘书工作轻松,也体现于其中。因为平日花了功夫,关键时刻就能从容应对,显得“清闲”,反之,平时积累不够,面对文稿则会一筹莫展,折腾来折腾去,总写也不对路。平时的积累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文件报刊。广泛阅读文件报刊,有助于及时领会上级精神,学习外地经验做法,把握上情、了解外情。目前已步入网络时代,要学会利用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作笔记,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下来,以备将来拿来为己所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领导讲话稿是对当地工作的要求、布置,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要掌握本地实际情况,不能不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本地重点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并形成理论调研文章,其中的素材在今后的讲话稿中常常能派上用场。三是学会“听会”。讲话稿如何把握领导的思路,贴近领导,“听会”是重要渠道。实际上,领导在大型会议上所作的讲话,往往是前一阶段点滴观点的“集成”,而这些观点主要体现于平时小型会议领导的即兴讲话中。要善于在“听会”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有些具有较大利用可能性的内容予以标注,以便需要时及时、迅速地查找。上述工作做好了,就为既快又好地写作讲话稿奠定了坚实基础,稿子不仅有望早日拿出来,而且比较容易实现上情与下情的结合,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正确体现领导者的意图。

体会之二:前开后聚合,放收两相宜

任何文章的写作都有两个运思过程,即起笔时的发散性运思和定稿时的收敛性运思。在面对讲话稿时,要先根据会议主题、讲话场合、参会对象等,明确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放”,打开思路“胡思乱想”,罗列出与主题相关的讲话观点及相应素材。这些内容准备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予以整合,紧扣主题确定可用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布局形成写作提纲,作一些展开即成为富有条理的文章,这个过程就是“收”,也是正式行文。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这是不错的,但写作大体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文章无法又有法”。讲话稿的结构,一般有两类。一是3w承接式。即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也就是重要性、具体措施、保障条件。比如一篇谈领导干部事业心的讲话稿,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最根本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二层是“强烈的事业心,最终要体现在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上”;第三层是“增强事业心,需要加强学习和党性锻炼,需要营造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是最为常见的三段论模式。二是观点并列式。即以几个并行的观点统领内容,组合成篇。比如一篇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稿,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的四项内容,即“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统筹兼顾这一根本要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统一”四方面展开。“放”和“收”是辩证统一的,“放得开”才能有话可说,“收得拢”才能说所当说。一“放”一“收”,是讲话稿写作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两个过程。

第二篇:写好领导讲话稿的体会

写好领导讲话稿的体会

体会之一: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战如此,写文章同样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储备不足,肚子里没货,一旦接到文稿任务,决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讲话稿的写作,并不是从接受任

务这一刻才开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属于酝酿准备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对一个优秀的秘书而言,秘书工作辛苦,这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秘书工作轻松,也体现于其中。因为平日花了功夫,关键时刻就能从容应对,显得“清闲”,反之,平时积累不够,面对文稿则会一筹莫展,折腾来折腾去,总写也不对路。平时的积累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文件报刊。广泛阅读文件报刊,有助于及时领会上级精神,学习外地经验做法,把握上情、了解外情。目前已步入网络时代,要学会利用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作笔记,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下来,以备将来拿来为己所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领导讲话稿是对当地工作的要求、布置,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要掌握本地实际情况,不能不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本地重点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并形成理论调研文章,其中的素材在今后的讲话稿中常常能派上用场。三是学会“听会”。讲话稿如何把握领导的思路,贴近领导,“听会”是重要渠道。实际上,领导在大型会议上所作的讲话,往往是前一阶段点滴观点的“集成”,而这些观点主要体现于平时小型会议领导的即兴讲话中。要善于在“听会”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有些具有较大利用可能性的内容予以标注,以便需要时及时、迅速地查找。上述工作做好了,就为既快又好地写作讲话稿奠定了坚实基础,稿子不仅有望早日拿出来,而且比较容易实现上情与下情的结合,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正确体现领导者的意图。

体会之二:前开后聚合,放收两相宜

任何文章的写作都有两个运思过程,即起笔时的发散性运思和定稿时的收敛性运思。在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面对讲话稿时,要先根据会议主题、讲话场合、参会对象等,明确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放”,打开思路“胡思乱想”,罗列出与主题相关的讲话观点及相应素材。这些内容准备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予以整合,紧扣主题确定可用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布局形成写作提纲,作一些展开即成为富有条理的文章,这个过程就是“收”,也是正式行文。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这是不错的,但写作大体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文章无法又有法”。讲话稿的结构,一般有两类。一是3w承接式。即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也就是重要性、具体措施、保障条件。比如一篇谈领导干部事业心的讲话稿,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最根本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二层是“强烈的事业心,最终要体现在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上”;第三层是“增强事业心,需要加强学习和党性锻炼,需要营造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是最为常见的三段论模式。二是观点并列式。即以几个并行的观点统领内容,组合成篇。比如一篇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稿,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的四项内容,即“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统筹兼顾这一根本要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统一”四方面展开。“放”和“收”是辩证统一的,“放得开”才能有话可说,“收得拢”才能说所当说。一“放”一“收”,是讲话稿写作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两个过程。

体会之三:不厌百回改,千锤始成金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翻来覆去多打磨打磨,才能臻于至善。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唯陈言之务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仅唐朝就可找出如此之多有关选词炼句的经典名言,可见写文章是要舍得下力气锤炼的。如何改文章,这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写作者自身来说,自己的文章要让自己看出问题来,并进行纠正,还真是不容易。笔者认为,在修改过程中,不妨从“五看”入手,静下来看一看,潜心揣摸,反复敲打。一看主题是否扣紧。离题万里,这稿子就是废稿。要先看文章大标题是否紧扣会议主题,再看各大标题下的小标题是否紧扣所属的大标题,层层围绕中心,文稿主题鲜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扣紧的,要通过增加过渡性语句等适当的方式予以补救。二看框架是否合理。审视一下,看有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内容的安排有没有错位,文章整体结构有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周密严谨。三看内容是否遗漏。

第三篇:写好领导讲话稿的几点体会

讲话稿的写作

讲话稿的分类

一、部署类讲话

1、讲清开展什么工作及理论依据

2、讲清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现实意义)

3、讲清怎样开展这项工作,步骤、方法及具体要求。

二、总结型讲话

1、前段工作开展情况作出基本评价

2、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存在哪些问题(要有具体事例)

3、工作中的经验或不足要分析原因

4、下一步工作怎样开展,要有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方法步骤、方法措施

三、传达型讲话

1、上级作出什么指示,出处,原文引用

2、为什么要贯彻精神,重要意义

3、回答如何贯彻,时间及方法要求,并提出具体贯彻意见

四、表彰型讲话

1、推广典型精华是什么

2、号召与会者重点学习什么,归纳出普遍意义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3、指出措施和要求

五、批评型讲话

1、分析错误性质及造成的影响

2、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责任

3、分析经验教训,指出防止错误产生的措施

六、探讨型讲话

1、指出新颖深刻的问题

2、用充分、客观的事实和依据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3、得出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七、汇报型讲话

1、要抓住重点,语言要精炼

2、要汇报做了哪些工作,指出下一段时期工作

3、说明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八、兼容型讲话

根据会议主题自由发挥

写好领导讲话稿的几点体会

最近,我所注册的一个关于工作方面的论坛中一些朋友光临指导我的博客。为着诚挚地感谢他们,特将自己的一篇工作体会文章放在这里,供他们参考。本来,这是文学博客,我是不打算插进来的。但,一来是我在本网系统分类中找到了一个文学之外的“其他”,二来自己没有精力另外搞一个博客,只好将就安排吧。需要大家帮助的是,因为本博客使用实名,为了避免失当语句对工作、对单位、对身边同志带来任何影响,如有不妥之处,有劳大家及时指出,以便修正!

领导讲话稿难写,很多文秘人员对此深有感触。笔者从事办公室工作多年,有如下体会,在此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体会之一: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战如此,写文章同样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储备不足,肚子里没货,一旦接到文稿任务,决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讲话稿的写作,并不是从接受任务这一刻才开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属于酝酿准备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对一个优秀的秘书而言,秘书工作辛苦,这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秘书工作轻松,也体现于其中。因为平日花了功夫,关键时刻就能从容应对,显得“清闲”,反之,平时积累不够,面对文稿则会一筹莫展,折腾来折腾去,总写也不对路。平时的积累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文件报刊。广泛阅读文件报刊,有助于及时领会上级精神,学习外地经验做法,把握上情、了解外情。目前已步入网络时代,要学会利用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作笔记,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下来,以备将来拿来为己所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领导讲话稿是对当地工作的要求、布置,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要掌握本地实际情况,不能不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本地重点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并形成理论调研文章,其中的素材在今后的讲话稿中常常能派上用场。三是学会“听会”。讲话稿如何把握领导的思路,贴近领导,“听会”是重要渠道。实际上,领导在大型会议上所作的讲话,往往是前一阶段点滴观点的“集成”,而这些观点主要体现于平时小型会议领导的即兴讲话中。要善于在“听会”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有些具有较大利用可能性的内容予以标注,以便需要时及时、迅速地查找。上述工作做好了,就为既快又好地写作讲话稿奠定了坚实基础,稿子不仅有望早日拿出来,而且比较容易实现上情与下情的结合,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正确体现领导者的意图。

体会之二:前开后聚合,放收两相宜

任何文章的写作都有两个运思过程,即起笔时的发散性运思和定稿时的收敛性运思。在面对讲话稿时,要先根据会议主题、讲话场合、参会对象等,明确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放”,打开思路“胡思乱想”,罗列出与主题相关的 1

讲话观点及相应素材。这些内容准备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予以整合,紧扣主题确定可用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布局形成写作提纲,作一些展开即成为富有条理的文章,这个过程就是“收”,也是正式行文。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这是不错的,但写作大体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文章无法又有法”。讲话稿的结构,一般有两类。一是3W承接式。即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也就是重要性、具体措施、保障条件。比如一篇谈领导干部事业心的讲话稿,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最根本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二层是“强烈的事业心,最终要体现在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上”;第三层是“增强事业心,需要加强学习和党性锻炼,需要营造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是最为常见的三段论模式。二是观点并列式。即以几个并行的观点统领内容,组合成篇。比如一篇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稿,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的四项内容,即“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统筹兼顾这一根本要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统一”四方面展开。“放”和“收”是辩证统一的,“放得开”才能有话可说,“收得拢”才能说所当说。一“放”一“收”,是讲话稿写作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两个过程。

体会之三:不厌百回改,千锤始成金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翻来覆去多打磨打磨,才能臻于至善。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唯陈言之务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仅唐朝就可找出如此之多有关选词炼句的经典名言,可见写文章是要舍得下力气锤炼的。如何改文章,这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写作者自身来说,自己的文章要让自己看出问题来,并进行纠正,还真是不容易。笔者认为,在修改过程中,不妨从“五看”入手,静下来看一看,潜心揣摸,反复敲打。一看主题是否扣紧。离题万里,这稿子就是废稿。要先看文章大标题是否紧扣会议主题,再看各大标题下的小标题是否紧扣所属的大标题,层层围绕中心,文稿主题鲜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扣紧的,要通过增加过渡性语句等适当的方式予以补救。二看框架是否合理。审视一下,看有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内容的安排有没有错位,文章整体结构有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周密严谨。三看内容是否遗漏。阐述道理的,观点准不准、全不全,道理讲得透不透;讲举措的,办法够不够、实不实,措施有没有到位。四看重点是否突出。面面俱到的讲话,看起来八面玲珑,其实,由于平均着墨,难免如蜻蜓点水,让人不知所云。“浓妆淡抹始相宜”,要着眼于增强讲话的针对性,本地实际工作中极需解决的方面予以“浓妆”,一般性要求予以“淡抹”,甚至略去不提。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有忍痛割爱的气度,即使是自己冥思苦想的所谓神来之笔,如果有可能因辞害意,也要毫不犹豫地舍弃。五看文句是否准确。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语病,同时,还要看看哪些表述不太符合领导的语言风格。这个过程可以采用“模拟演练”的方法,即自己多念几遍,这样更能够发现问题。

优秀的讲话稿“成如容易却艰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如果思路对头、方法正确,平时又肯用心,写作时会比较顺利一些。

后记:我以“话说‘官样文章’的‘官样’”作为博客标题,是借用某些人的说法。关于这一说法,我认为,任何文章都有它的特点,机关公文包括讲话稿自不例外,鉴此,我以为“官样文章”自然该有“官样”,不“官样”反而不对了。也鉴此,正文我没有讲究“扣题”,因为觉得必要性不大。必须说明的是,我讲的“官样”,并非指党八股。大量事实表明,优秀的“官样文章”照样可读性强!

第三讲领导讲话稿的写作

一、领导讲话稿写作知识及例文分析

1、领导讲话稿写作四问

一问

问:接受起草讲话文稿的任务后,正式动笔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确实,起草讲话文稿,特别是比较重要的文稿,并不是接受任务后马上提笔成章,而是要有一个苦心酝酿、精心准备的过程。不然,难有较高的成功率。至于具体的准备工作,我体会大致有四项:

第一项是研究领导意图

起草讲话文稿与写作一般文章不同。写作一般文章是反映自己的思想、意见,是一种自主行为,文章的首要评判者是作者自己,只要自己满意就可以定稿,而起草讲话文稿则是为讲话的领导者拟言,是一种被动行为,文章的首要评判者是讲话人,只有讲话人满意,才能定稿。而要达到讲话人的意图。这是起草讲话文稿的前提。

研究和把握领导意图,大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讲话的背景,即讲话的由来与环境。如果是会议讲话,就要弄清会议的来龙去脉、内容、目的以及程序等等。二是领导的整体工作思路及其基本的思想和意见。三是讲话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四是讲话人对行文的具体要求。把握了这些内容,起草文稿就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那么,如何研究和把握领导意图呢?一是从领导的日常言行去体会。在与领导同志的日常接触中,对领导阐发过的议论、观点、主张,注意积累和思考,努力把握其思想脉络。二是积极参加有关活动。领导讲话并不单是某个领导个人的事情,而是代表了一个领导集体的意志,往往要经过集体研究和讨论。对于这些活动,撰稿人要积极参加,从中去体会领导的意图。三是认真揣摩领导的授意。讲稿写作之前,领导同志一般要作些交待,有的交待得比较具体,有的交待得比较原则。不论如何,对领导的授意都要反复琢磨,认真领会,力求吃透。这是领导意图反映最明确的形式,也是研究和把握领导意图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第二项是吃透上级精神

大至一个地区,小至一个部门和单位,任何工作都必须接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所以,吃透上级精神是起草讲话文稿的重要依据。

吃透上级精神,一般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认真学习、把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二是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三是认真熟悉、掌握上级有关工作的规划、计划。四是认真学习、理解上级有关的会议与文件精神。

当然,吃透上级精神,不能只靠临时抱佛脚。平时就要多多留意,处处用心,不断学习,日积月累,写作前还要集中学习。这样,才可能对上级精神理解得透彻,把握得准确,运用得精熟。

第三项 是搜集材料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里所说的客观事物,就是写作领导讲话稿的材料。大量地搜集和占有材料,是写好讲话稿的基础。

搜集材料要力求“多、全、准、新、深”。

所谓“多”,就是饱阅沃看,广取博收。因为占有的材料越多,作者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看得就越准,就越容易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语言;占有的材料越多,就越便于在同类材料中择优选佳,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所谓“全”,就是充分考虑写作的各种需要,全面搜集与写作相关的各个类别、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材料,做到客观材料与主观材料兼顾、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兼顾、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兼顾、内部材料与外部材料兼顾、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兼顾、典型材料与面上材料兼顾、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兼顾、例证材料与数字材料兼顾,以便从事实的全部总合中恰当地把握事物,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中准确地认识事物,从各种材料的相互参照和印证中深刻地说明事物。

所谓“准”,就是搜集的材料要准确无误。这是材料的生命与力量所在。为此,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材料来源必须可靠,不能道听途说;第二,材料核实必须详细清楚,不能模棱两可;第三,要注意材料的消化,只有真正消化了的材料,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从而有助于辨别真伪,剔除虚假。

所谓“新”,就是尽量多搜集一些新鲜的材料。新鲜的材料可以给人以新的启示、新的思想、新的语言;而新鲜材料的恰当运用,又可以使听众和读者耳目一新,从而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新鲜材料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别人尚未发现的;二是别人尚未使用的;三是别人使用不充分的。为了获取这样的材料,就要做到三点:第一,搜集范围要广泛,尽可能踏入别人未涉及的领域;第二,搜集工作要深入,努力开掘别人未曾开掘的新层次;第三,搜集工作要精细,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不要轻易放过。

所谓“深”,就是要尽量搜集一些典型材料。只有典型材料,才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最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和影响,从而最生动、最活泼,也最具有说服人和感染人的力量。

至于搜集材料的具体方法,可以说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当面调查、文字调查和阅读收听。

当面调查是获取真实、生动、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具体方法有五种:一是直接观察。就是凭借自己的感官,获取有关的感性材料。二是口头询问。即通过面对面地个别交谈来了解某些情况。三是听取汇报。四是座谈讨论。五是参与活动。即通过参加有关的会议或其他活动,来搜集了解有关情况。

文字调查的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问卷。就是列出一定的调查题目,印发给一定范围的干部群众,请他们回答。二是统计。就是把调查项目制成表格,分发给调查对象,请他们按表填写有关数字。三是查阅与调查内容相关的各类文字材料,从中获取有关情况。

阅读收听就是通过阅读书刊、报纸、文件,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途径搜集材料。

第四项是构思

在充分占有材料之后,起草前的准备工作便要随之进入构思阶段,也就是预先想一想怎么写。

构思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基础环节。要使写出的讲话有用、有效、有益,就必须具有正确、鲜明、深刻、突出的思想,就必须通过恰当的选材和剪裁托住和托出这一思想,就必须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遣词造句表达这一思想。而这就要经过艰苦、深入、细致的构思。

构思必须周到、细致,考虑到整个讲话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细枝末节。从一定意义上说,构思下的功夫越大,花的精力越多,想的问题越细,写起来就越顺手、越省力。所以,在构思上多用些气力是值得的。

构思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内容。

第一阶段是初步酝酿。作者接受了起草讲稿的任务以后,就要开始初步的构思活动。这时主要考虑讲话的背景、领导对讲稿的要求、如何适应领导的口味以及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等,然后根据需要搜集材料。

第二阶段是确立观点。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以后,就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其核心是研究矛盾,认识本质,把握规律,发现真理。然后,确定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及意见。

第三阶段是选材剪裁。主要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取舍,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剪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保证讲稿中的材料用得对、用得精。

第四阶段是安排布局。在确立观点、选定材料以后,就要研究结构布局问题。一方面要考虑整篇讲话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分几个层次,划几个段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何处详写,何处略写,哪个地方如何过渡,前后左右怎样照应。总之,通篇讲话怎么写,要在头脑中搭起完整的架子,做到胸有成竹。

第五阶段是设计语言。这是动笔前构思的最后阶段。其任务是根据讲话者的语言习惯、听讲者的身份、讲话的内容等因素,考虑用什么风格的语言来写讲话,并据此搜集一些语言素材,特别要准备好关键部位的关键语言。然后,正式动笔起草。

二问

问: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讲题确定得好,是讲话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可有时领导安排起草讲稿却很简单,只是几句话给你个总的概念,具体讲哪些题目还要你自己去琢磨。那么,可否请你谈一谈如何确定讲题的问题?

答:好的。应该说,讲题是讲话主题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讲题,主题就没有着落。从讲话的起草过程来看,第一步就是确定讲题。只有确定了讲题,才能依次进行搜集材料、分析材料、选择材料、提炼主题、结构布局、起草、修改、定稿等一系列工作。没有讲题,搜集材料就无从下手,后面的其它工作也就更无从谈起。所以,确定讲题对于起草讲话来说,就象基建中的立项一样,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只有迈出第一步,才能进而迈出第二步、第三步,直至终点。那么,怎样确定好讲题呢?我体会有三点:

第一点是讲题要实在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实在的,才可能是人们关心的,因而才是有意义的。具体有四层意思:一是讲话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不应该是虚构的。只有研究和解决实际存在问题,才能够最终起到推动事业发展的实际作用。如果夸夸其谈地说了一大通,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和实际毫不沾边,那就只能算是废话。这样的讲话当然谈不上好。

二是讲话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感得到、看得见、抓得住的具体问题,不应该是抽象、空洞、朦胧的问题。只

有具体的,才便于落实。只有落实,才有效益,有价值。没有价值的讲话当然也算不上好讲话。

三是讲话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不应该“顾左右而言他”。只有抓住身边的矛盾,突出本地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地发挥作用,看到效益。因而,也才能达到讲话的目的。

四是讲话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现实能够解决的问题。无需解决的问题固然不必讲;需要解决但无条件解决的问题,讲了也白讲。只有根据需要和可能两方面因素确定的讲题,才有实际意义。

第二点是讲题要新鲜 这是千万不可忽视的。因为只有新鲜,才可能吸引人;只有吸引人,才能达到讲话的目的。具体说有三层含义:

一是要研究新问题。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旧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矛盾,新矛盾解决了,还会出现更新的矛盾。事物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有赖于旧矛盾的解决,事物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又必然伴随着新矛盾的产生。矛盾的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这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及时发展新矛盾,并带领人们去研究它、解决它,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所以,讲话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务领导行为,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促进新发展。如果总是陈芝麻、滥谷子,那就是迟钝的表现、落后的表现,最终只能是无所作为。

二是要选择新角度。如果不同的讲话研究和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那每篇讲话都要给自己的讲题选择一个不同于其他讲话的新角度,避免落入俗套。从客观上讲,许多问题是一个多棱体,可以从若干侧面去分析、研究、认识和解决,这就构成了我们选择新角度的客观基础;从主观上看,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又为我们选择新角度提供了主观可能性。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利用客观条件,调动主观因素,同中求异,努力选出新角度,力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兴趣,给人以新的启示,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要开掘新层次。不同的讲话如果研究同样的问题,每一讲话除去要选择新角度外,还要在纵向上深挖一步,使自己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比别人深入一层,以深求新。这当然是不容易的,但是,只有在比别人更深的层次上才能发现新天地,挖出新宝藏,具有新意义,不然的话,就只能是无效劳动。所以,尽管困难,也要努力。只要努力,总有收获。

第三点是讲题要科学 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点。倘若讲题缺乏科学性,其他一切事情都无从谈起。具体要注意五点:

一是要适应主题需要。主题是讲话的灵魂和统帅。它作为一条思想线索,具有从内部联结讲话各个部分的功能,在讲话的所有要素中起着支配一切的核心作用,讲题的选择和确定,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不管有多少具体的讲题,都要紧紧拴在主题这条红线上。倘若游离于主题之外,那就违背了文章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事理。

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事物总是纷繁复杂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的,其它都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一篇讲话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包揽进去,只能一个一个地去解决。所以,确定讲题,必须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认真分析,精心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有深度,才能产生强烈的影响。

三是要符合群众意愿。领导是为群众服务的。领导讲话的讲题,必须努力适应群众的心理和愿望,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本质,才符合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受到群众欢迎,获得最好的效益。

四是要符合对象特点。绝大多数讲话都具有特定的对象。讲题的确定必须考虑讲话对象的身份特点,如职务、级别、行业、岗位等等,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用一篇讲话对付五行八作,不能确定与讲话对象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讲题,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因人而宜。不然,就犯了“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毛病。

五是要符合领导意图。为领导起草讲话是一种被动的写作活动,或者说是一种代笔行为,所以,讲题的确定必须符合领导的意图。动笔前,要征询领导的意见;起草中,要绝对遵循领导的意志,不能自以为是,自行其是,不能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领导。

三问

问:有的讲话叫人爱听,听了解渴,有味道,受鼓舞;有的讲话则平平淡淡,象碗白开水,叫人听了提不起精神气。请问,怎么才能使讲话吸引人,叫人听了长劲?

答: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它涉及到“写”和“讲”两个方面,单就“写”来说,也涉及到写作的各个方面,下面我只就三个总体性的问题谈些看法。

第一个问题是要写出主旋律,说白了就是要全方位地突出重点

一是突出重点部分。一篇重要讲话,往往既总结工作,又分析形势,既阐述思想,又提出意见。但各部分不能平分秋色,而要明确重点,下最大的力量把它写好,使它突出出来。特别是有的时候一个会上几个领导讲话,每个讲话就更要分别有一个不同的重点,以避免过多地重复。

二是突出主要基调。一篇讲话,不管内容多复杂,总要有一个主调。或谈改革,或论开放,或说稳定,或讲发展,通篇讲话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主调展开,把这个主调突出出来,以便于听众和读者准确地把握讲话的基本精神和总体倾向。

三是突出中心工作。在综合性讲话中,安排全面工作时要体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以此统揽全局。在行业性讲话中,要着力安排好主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一般工作与主要工作怎样协调,做到突出主要工作,带动一般工作。

四是突出主要矛盾。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对事物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分析解剖,最后给以解决的办法。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它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如果不能把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突出出来,甚至抓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不休,那最终可能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第二个问题是要写出性格,也就是要写出讲话人的个性

无论是内容、思路,还是结构、语言,都是“这一个”,不能是“那一个”,做到因人而异,文如其人。这样,才能适合讲话人的口味。实际工作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起草人员搜肠刮肚写出的讲稿,到领导那里却通不过,甚至推倒重来。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没写出性格,不适合讲话人的口味。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性格呢?我以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摆正位置。起草讲话文稿和写作一般文章不同。写作一般文章是立自己之言,起草讲话文稿是代领导拟言,这

个位置一定要摆正。既然是代领导拟言,那么,在起草文稿的过程中,就要大胆地进入角色,敢于以“领导”自居。只有敢于以“领导”的身份出现,才可能写出领导的性格。既然是代领导拟言,那就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是专对某一方面工作的讲话,就要注意处理好这一工作与全局工作的关系,注意分析和把握这一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位置,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这一工作做出安排,不能讲什么就只想什么、只顾什么、就说什么无比重要。既然是代领导拟言,就要反映领导的思想和意图,不能随心所欲、自作主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能颠倒位置,以“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领导。当自己的观点和领导的意图发生分歧时,应当先提出有理有据的建议,供领导参考,最后按领导定夺的意见办。

二是研究领导。要写出领导性格,就必须熟悉领导。要熟悉领导,就必须研究领导。首先要研究领导的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习惯与特长,代谁起草讲稿,就要注意研究谁的思维,以便于在运用材料、分析和说明问题时与之相适应。其次要研究领导的思想观点和工作主张。这是起草讲稿的重要依据。在日常交往和会议发言中、要注意积累和思考领导的口头语言,从中了解领导的思想和主张,并逐步掌握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要注意研究领导的讲话及其起草或修改的其它文稿,从中去体会领导的思路和观点;要注意研究领导在文件上的批语,因为它常常简明扼要地直接反映出领导对某些问题的意见和主张。再次要研究领导的意图。一般来说,讲稿起草之前,有关领导总要做些必要的交待,提出一些意见和要求,只是有的具体一些,有的原则一些。不管怎样,对领导的授意要仔细琢磨,认真领会,力求吃透,从中弄清领导的意图,弄清领导对文稿的具体要求和讲话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这是写好讲稿的重要前提。如果根本就不明了领导的意图和目的,起草工作就只能无的放矢。所以,代领导起草讲稿必须弄清领导意图,并努力贯穿于文稿之中,按领导意图进行构思和设计,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另外还要研究领导的语言。用讲话人的语言表达讲话人的意图,是写作讲话文稿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不然,讲话人就会感到文稿上写的不是自己的话。所以,代领导起草讲稿,必须注意研究讲话人的语言特点,以便投其所好地运用他自己的话来写,甚至就连他的惯用语和点睛之语,也要尽量通过加工润色而用到文稿中去。这样既有利于体现领导的意图,又能较好地体现领导的个人风格。

第三个问题是要写出鼓动性

领导讲话只有具备强大的鼓动性,才能激发人们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满怀信心地贯彻落实,因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效果。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鼓动性是讲话的生命所在。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鼓动性呢?我体会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要实事求是分析形势要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讲成绩要丁是丁、卯是卯,讲缺点要一是一、二是二;讲经验要恰如其分,讲问题要一针见血;讲优势和劣势要实在可信,表扬先进和批评落后要把握分寸。这样,才有助于人们认识现实,统一思想,受到鼓舞,积极工作。

二要切实可行。工作任务要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执行和检查;指标要求要积极稳妥,既不能保守,也不能高不可攀;工作措施要符合实际,充分考虑到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因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中看到希望,进而响应号召、积极落实。

三要有的放矢。领导讲话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必须切中要害,有的放失。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现实生活向人们提出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注意研究新形势,提出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如果总是重复别人的老话题,使听众和读者似曾相识,那也不会受人欢迎,自然也就起不到动员群众的作用。

四要以理服人。追求讲话的鼓动性,必须坚持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实践证明,靠高嗓门唬人,靠大帽子压人,靠盛气凌人,最终都无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只能引起人们的反感。只有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用心把道理讲实、讲清、讲深、讲透,才能使听众和读者心服口服,发生共鸣,产生贯彻落实的热情和渴望,进而把领导的要求变成自觉的行动。所以,起草讲话文稿,必须把劲用在说理上,不能用在“嗓门”上。

五要以情动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以情动人是增强讲话鼓动性的有效方法。毛泽东同志《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彭德怀诞辰9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增强了讲话的鼓动性,其经验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六要语言生动 语言,是领导讲话最重要的形式要素。只有语言生动,才能表达好生动的内容,或者说只有生动的语言,才能把内容表达得生动,才能吸引听众和读者,才能有效地鼓动起大家的热情。语言问题,涉及到很多技术性问题,这需要写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把握。

四问

问: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任何一种文体的语言,既要符合语言运用的一般规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文体语言的特殊性,您能否和我们具体谈一谈领导讲话语言的特殊性?

答:好的。根据我的学习体会,领导讲话语言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事务语体与政治语体的结合正如你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的交际需要是多方面的,对语言运用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就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语文体式。最基本的语文体式有四种,就是事务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一般来说,一种文体的语言只具有一种语体特征。日常应用文、机关公文的语言属事务语体,政治性论说文的语言属政论语体,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的语言属科技语体,各种韵文及文艺性散文的语言属文艺语体。但是,领导讲话的语言却是事务语体和政论语体的结合,同时具有两种语文体式的特征。

首先,领导讲话作为一种特殊公文,它的语言和其它公文的语言一样,明显具有事务语体的特征。它既具有事务语体简明、准确、平实的特点,较少重复,忌讳模糊,也不过多地追求文采和韵味,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事务语体所特有的固定的习惯用语,比如抬头的称谓和结尾的“谢谢大家”等。

其次,由于领导讲话所阐述的一般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旨在阐明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说服大家接受和执行,所以,它的语言又常常具有政论语体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准确、周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鼓动性。也就是说,概念要确定不疑,判断要准确恰当,推理要正确严谨,使人不能不听、不信、不服。

第二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语言的两个不同的形态。一般来说,人们进行面对面地直接交际时使用口头语言,写文章时多用书面语言。但是,讲话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交际方式。一方面,绝大多数讲话具有面对面交际的直接性,可又不象两个人面对

面谈话那样自由灵活。两个人面对面谈话可以你一言、我一语,有问有答,自由自在,讲话则一般要事先写好讲稿或提纲,而且一个人讲,好多人听,讲话人和听讲人有一定距离,听讲人一般不能随便插话。另一方面,讲话虽然提前写成书面材料,可又与一般文章不同。一般文章是写给人看的,讲话是讲给人听的。所以,讲话既具有直接交际的某些特点,又具有间接交际的某些特点。正是交际方式的这种特殊性,又决定了讲话语言的第二个个性特征,也就是同时具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某些特征,体现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

首先,领导讲话的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某些特征,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停顿较多,句式较短等等。但同时它又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自然性的口头语言。比如,人们日常说话,多半是顺口答腔,来不及仔细思索、推敲和斟酌,经常有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逻辑不严、层次不明的现象;人们日常说话,可以更多地借助于手势、表情等身态语言,来帮助自己表达和帮助对方判断与理解,所以又经常出现过分省略、紧缩等现象;人们日常说话,还常常因为构思不严谨,或临时改变计划,或寻找恰当的字眼,出现口误、追加、插说、重复、更改等现象;同时,人们日常说话,往往是想跟不上说,造成语言断续较多,那些表示停顿语气的“吧、吗、呐”以及“这个、那个”等口头禅就出来了,句子结构比较松散。所有这些,在讲话语言中都是不能存在的。也就是说,讲话语言必须对口头语言进行加工,去掉杂质,改正毛病,使它更加准确、严密、规范。所以,讲话语言既具有口头语言的某些特征,又是对口头语言的加工和提炼。

其次,讲话语言又具有书面语言的某些特征,如用词准确、句子通畅、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等等。但同一般书面语言相比,它又更接近于口头语言。比如,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讲话语言受到较大限制,较少使用夸张、拆词、飞白、跳脱、摹拟、呼告、移就、双关、婉曲、反语等等。再比如,在句子构造上,一般书面语言往往把有关的意思按它们的内在联系组织成较为复杂的语句,单句的复加成分多,复句的分句多,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形体较长,讲话语言则相对复加成分少,基本成分相隔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关于这一点,只要把毛泽东、邓小平的讲话同他们的其它文章分别做一比较就清楚了。这说明,讲话语言同时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某些特征,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相互融合的特性,可以说是书面语化了的口语,也可以说是口语化了的书面语。

第三是上口与中耳的结合讲话稿与一般公文和报刊文章不同。一般公文和报刊文章是写给人看的,讲话稿是讲给人听的;一般公文和报刊文章通过符号语言表达思想,讲话稿则要转化成有声语言来表达思想;符号语言具有永久性特点,有声语言却稍纵即逝;阅读文章是视觉起作用,收听讲话是听觉起作用;阅读文章是主动的,可以从容不迫地思索和领会,收听讲话是被动的,思路必须跟上讲话的进度。正是由于这种区别,导致了讲话语言与一般公文和报刊语言的差异性。由于一般公文和报刊文章是写给人看的,所以,语言运用讲究适合眼看目赏。讲话是讲给人听的,它涉及到“讲”和“听”两个方面,“讲”是把符号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来直接表达思想,“听”是通过听觉器官感知语言信号来接收讲话内容;讲话的效果也是由“讲”和“听”两个方面来决定的,只有讲得好、听得好,才能效果好。要做到这一点,讲话的语言就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琅琅上口,声调顺畅,清晰响亮,适合于讲;另一方面,又要和谐顺耳,便于听觉鉴别和接受,容易听清、听懂,这样才能引发大家的兴趣,做到喜闻乐听。这种上口与顺耳的结合,构成了讲话语言的又一个特性。虽然说一般公文和报刊文章从较高层次上讲也要求上口和顺耳,但与讲话毕竟不同。如果说声调不很和谐,对于阅读的影响还不十分严重的话,那么对于“讲”和“听”来说,就是不能容忍的毛病了。

浅谈领导讲话稿与写作之识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识”高则文高,“识”低则文低,文章的好坏取决于作者识见的高低。领导讲话稿作为文秘人员代领导立言的公务文书,其“识”有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涵,不仅包含对客观事理的直接认识,而且还包含对领导、场合、文体规律等方面的间接认识。现就领导讲话稿写作之“识”略加探讨,以期加深对该公务文书写作规律的认识。

一、事理之识——探求本质性

领导讲话稿是供领导人在公务活动中发表讲话时所用的书面材料,往往是因事而发,由事而作,或论理或叙事,或以事证理,或以理论事,其功用无非是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想,给人以指导,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是为需要而作,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有序开展。因此,写作领导讲话稿首要前提是要研究工作,并且,只有对事物的研究越接近本质,越符合事物运行规律,写出的领导讲话稿实际功用才能越明显。

抓本质,关键是要用联系、发展、全面、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一要上高度。也就是把所要表述的工作放到一个大背景下,放到事物发展进程中,放到全局工作中去鸟瞰,立体挖掘,透过大局看小情,立足小情顾大局,发现其深刻意义。二要求深度。也就是善于对所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总结出必然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三要拓广度。也就是把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纵横延伸,在纵向延伸中找出其发展的轨迹,在横向延伸中找出其与其他工作的结合点,从而确定其所蕴含的意义。四要换角度。也就是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一工作。换个角度,就对工作的认识多一分的理解,对工作的认识也就更为全面,主次矛盾也就易于分清、辨明。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就会被全方位地认识和挖掘出来,本质属性也就更容易把握。

二、领导之识——达到同一性

由于领导者的职务以及性格、年龄、文化修养等各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在讲话上,便呈现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文秘人员要主动融入,用领导的思维、语言写作,达到与领导的高度融合。一要站领导位。要站在领导职务的角度,弄清楚领导职务的性质,分管工作范围,以及在领导班子中的位置,从而把握讲话的分寸、语气和角度。如主要领导讲话应体现方向性、全局性、全面性,抓住主要矛盾,但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副职或部门领导讲话则侧重于某一方面的问题,应体现操作性、具体性。二要知领导“底”。领导者的经历、性格、气质、修养、习惯、爱好等个人特点,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讲话中,不了解这些情况是不可能写出领导个性的。文秘人员要在全面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素材。如领导善于旁征博引,文秘人员就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领导擅长理论思维,文秘人员就要打牢理论功底,否则,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要讲领导话。领导讲话的不同风格,反映在遣词造句用语上,特色也都十分明显,文秘人员要选择恰当方式,准确予以体现。如对热情洋溢、声音高昂、富于鼓动性风格的,要多用短句、正装句和感情色彩浓的词句;对情绪平稳、条理清晰、富于启发性风格的,要选用语法严密的句子,富于哲理性的言词;对语言幽默、谈笑风生、富于吸引

力风格的,用语要带有幽默感,注意使用轻快的语言和有趣味的材料。

三、受众之识——形成互动性

讲话稿是讲给特定的对象听的,其作用最终取决于受众的接受度。因此,讲话稿一定要既考虑到现实的必要性,又考虑听讲对象特定的需求性,最密切地联系听讲对象的实际,最大限度缩小领导者与受众的距离,形成积极互动的关系。一要弄清相互关系。领导与受众的关系决定文稿定位,关系不同,讲话的内容和语气也要有所区别。譬如,出席上级召开的会议,讲话内容多是汇报式的,要多写一些有本地(本部门)特色的内容,如工作上的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对全局工作的新建议等。在乎级单位之间的会议上,介绍经验要留有余地,表明观点时要掌握分寸,通篇体现平等协商的态度。参加下级单位的会议,讲话立足点要高,内容要有理论性和系统性,部署工作时把道理讲透,把意义摆明,而不能简单地发号施令。二要弄清受众情况。与会者由于政策水平、文化程度、职业、年龄的不同,对讲话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差异。要根据他们的实际,用他们熟悉的事、用惯的话、常用的表达方式,拉近感情距离,增强讲话实际效果。如面向基层、面对农村群众的讲话,就要尽量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广泛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乡土”语言,多列举农民身边的活材料等。三要弄清思想动态。韩非说过“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在起草文稿时,特别要考虑受众的心理、想法、愿望,看他们对某一问题心里是怎么想的,哪些方面是他们最关心和担心的,敏锐地抓住群众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加以解疑释惑,从而牢扣群众心中绷得最紧的弦。

四、场合之识——把握适宜性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是领导讲话要看场合,顺应场合的特点和气氛,采取得体的方式准确表述。一要繁简适宜。总的来说,领导讲话要言简而意丰,但繁与简是相对而言的,该繁时过简,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而该简时过繁,让人觉得画蛇添足,要根据场合恰当把握。如主体报告,对工作要条分缕析,没有较长篇幅是难以完成的;而强调讲话只需点明观点即可,毋需长篇大论。二要言语得体。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语气,如一些法定工作会议(党代会、人代会等)就要求采用庄重严肃的语气,而在宴会、欢迎会上的讲话则要求采用轻快或热烈的语气。三要情理交融。理性决定文稿的价值,感性决定文稿的魅力,情理孰重孰轻,还是要分场合。如总结汇报类讲话,要以理性为主;而表彰先进典型类讲话,则要饱含激情。

五、文体之识——掌握规律性

领导讲话稿的文体规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式上的规范性。领导讲话稿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智,其表述应符合人们特定的认知习惯,而这种认知习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既包括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包括形式和外在结构,这种规范的体式,是长期写作经验的结晶。如:工作部署类的讲话通常有三个部分:为什么干、干什么和怎么干,这种结构安排符合内容要求,也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其框架具有模式性。因此,领导讲话稿写作一般应规范严谨,这是它的共性,但也不否认其应有个性,这是实现良好效果的途径。一篇好的文稿,应该是整体规范完整下的个性突出,或是个性突出中的规范完整。二是文体上的中介性。讲话稿以声音为媒介传递信息,兼有公文和演讲词的特点。在体现公文的特点上,讲话稿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和行政约束力;体现在演讲词的特点上,讲话稿通过新颖深刻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事例来打动听众、具有生动、吸引听众的特点。因此,领导讲话稿要充分利用有声语言的长处,“写”出声调的高低、语气的变化、节奏的起伏,既便于读,又便于听,努力做到把书面用语口语化,把抽象道理具体化,把概念东西形象化,这样既生动感人,又通俗易懂。在写作中,要尽量用短句而不用长句,尽量用正装句而不用倒装句,尽量用通俗的词而不用生僻的词,尽量用双音词而少用单音词,适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增加文采。三是表意上的直接性。讲话稿是传达事实或思想并由此导出一些具体的行为,写作上要直述不曲,用最精炼明快的文字准确说明事由,解说事理,陈述办法,忌用易产生歧义和引起猜测的寄寓笔法。在结构上,线条要单一,情节要简单,前后内容转换要明显。在语言运用上,要注意单一性和明晰性,多用直叙、概述,少用倒叙、插叙;多用直笔,少用曲笔;多直接议论,简要说明,少用描写、抒情和旁征博引。四是形式上的逻辑性。领导讲话稿叙事说理的特点,决定了其写作运用的是逻辑思维,在文稿中处处显示出逻辑的征服力量,在语言表达、结构安排等外在形式上处处体现出秩序的规律性。增强逻辑力量,在文字表达上,就是要遵循由先到后、由上至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因果相依等规律性的秩序,虽然有的可以倒置,但不可以跳跃、错杂,都要依次有序进行;在结构设计上,就是在层次分明的前提下,结构的展开应该是一个有序的、有规律的渐进过程,我们所说的“层层剥笋”、“步步深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等就是结构逻辑的要求和规范。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写好领导讲话稿不是一件易事,需要下功夫“积学以储宝”,增进各方面之“识”。“识”之愈多愈深,并融会贯通,写讲话稿才能“胸有成竹”,一语中“要”,达到领导满意、受众接受、社会效果最佳的目的。

第四篇:文秘人员写好领导讲话稿的几点体会

文秘人员写好领导讲话稿的几点体会

按:最近,我所注册的一个关于工作方面的论坛中一些朋友光临指导我的博客。为着诚挚地感谢他们,特将自己的一篇工作体会文章放在这里,供他们参考。本来,这是文学博客,我是不打算插进来的。但,一来是我在本网系统分类中找到了一个文学之外的“其他”,二来自己没有精力另外搞一个博客,只好将就安排吧。需要大家帮助的是,因为本博客使用实名,为了避免失当语句对工作、对单位、对身边同志带来任何影响,如有不妥之处,有劳大家及时指出,以便修正!

领导讲话稿难写,很多文秘人员对此深有感触。笔者从事办公室工作多年,有如下体会,在此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体会之一: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战如此,写文章同样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储备不足,肚子里没货,一旦接到文稿任务,决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讲话稿的写作,并不是从接受任务这一刻才开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属于酝酿准备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对一个优秀的秘书而言,秘书工作辛苦,这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秘书工作轻松,也体现于其中。因为平日花了功夫,关键时刻就能从容应对,显得“清闲”,反之,平时积累不够,面对文稿则会一筹莫展,折腾来折腾去,总写也不对路。平时的积累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文件报刊。广泛阅读文件报刊,有助于及时领会上级精神,学习外地经验做法,把握上情、了解外情。目前已步入网络时代,要学会利用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作笔记,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下来,以备将来拿来为己所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领导讲话稿是对当地工作的要求、布置,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要掌握本地实际情况,不能不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本地重点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并形成理论调研文章,其中的素材在今后的讲话稿中常常能派上用场。三是学会“听会”。讲话稿如何把握领导的思路,贴近领导,“听会”是重要渠道。实际上,领导在大型会议上所作的讲话,往往是前一阶段点滴观点的“集成”,而这些观点主要体现于平时小型会议领导的即兴讲话中。要善于在“听会”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有些具有较大利用可能性的内容予以标注,以便需要时及时、迅速地查找。上述工作做好了,就为既快又好地写作讲话稿奠定了坚实基础,稿子不仅有望早日拿出来,而且比较容易实现上情与下情的结合,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正确体现领导者的意图。

体会之二:前开后聚合,放收两相宜

任何文章的写作都有两个运思过程,即起笔时的发散性运思和定稿时的收敛性运思。在面对讲话稿时,要先根据会议主题、讲话场合、参会对象等,明确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放”,打开思路“胡思乱想”,罗列出与主题相关的讲话观点及相应素材。这些内容准备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予以整合,紧扣主题确定可用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布局形成写作提纲,作一些展开即成为富有条理的文章,这个过程就是“收”,也是正式行文。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这是不错的,但写作大体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文章无法又有法”。讲话稿的结构,一般有两类。一是3w承接式。即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也就是重要性、具体措施、保障条件。比如一篇谈领导干部事业心的讲话稿,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最根本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二层是“强烈的事业心,最终要体现在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上”;第三层是“增强事业心,需要加强学习和党性锻炼,需要营造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是最为常见的三段论模式。二是观点并列式。即以几个并行的观点统领内容,组合成篇。比如一篇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稿,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的四项内容,即“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统筹兼顾这一根本要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统一”四方面展开。“放”和“收”是辩证统一的,“放得开”才能有话可说,“收得拢”才能说所当说。一“放”一“收”,是讲话稿写作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两个过程。

体会之三:不厌百回改,千锤始成金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翻来覆去多打磨打磨,才能臻于至善。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唯陈言之务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仅唐朝就可找出如此之多有关选词炼句的经典名言,可见写文章是要舍得下力气锤炼的。如何改文章,这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写作者自身来说,自己的文章要让自己看出问题来,并进行纠正,还真是不容易。笔者认为,在修改过程中,不妨从“五看”入手,静下来看一看,潜心揣摸,反复敲打。一看主题是否扣紧。离题万里,这稿子就是废稿。要先看文章大标题是否紧扣会议主题,再看各大标题下的小标题是否紧扣所属的大标题,层层围绕中心,文稿主题鲜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扣紧的,要通过增加过渡性语句等适当的方式予以补救。二看框架是否合理。审视一下,看有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内容的安排有没有错位,文章整体结构有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周密严谨。三看内容是否遗漏。阐述道理的,观点准不准、全不全,道理讲得透不透;讲举措的,办法够不够、实不实,措施有没有到位。四看重点是否突出。面面俱到的讲话,看起来八面玲珑,其实,由于平均着墨,难免如蜻蜓点水,让人不知所云。“浓妆淡抹始相宜”,要着眼于增强讲话的针对性,本地实际工作中极需解决的方面予以“浓妆”,一般性要求予以“淡抹”,甚至略去不提。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有忍痛割爱的气度,即使是自己冥思苦想的所谓神来之笔,如果有可能因辞害意,也要毫不犹豫地舍弃。五看文句是否准确。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语病,同时,还要看看哪些表述不太符合领导的语言风格。这个过程可以采用“模拟演练”的方法,即自己多念几遍,这样更能够发现问题。

优秀的讲话稿“成如容易却艰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如果思路对头、方法正确,平时又肯用心,写作时会比较顺利一些。

后记:我以“话说‘官样文章’的‘官样’”作为博客标题,是借用某些人的说法。关于这一说法,我认为,任何文章都有它的特点,机关公文包括讲话稿自不例外,鉴此,我以为“官样文章”自然该有“官样”,不“官样”反而不对了。也鉴此,正文我没有讲究“扣题”,因为觉得必要性不大。必须说明的是,我讲的“官样”,并非指党八股。大量事实表明,优秀的“官样文章”照样可读性强

第五篇:谈谈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今天,很高兴就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和同志们交流一下。大家知道,以文辅政是办公室和其他文字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而起草领导讲话则是政务服务的重中之重。大家知道,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实施领导职能,有多种方式和手段,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发布公文、直接指挥等等,但最普遍、最常用、最大量的是召开会议。不是说“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吗?其实外国人也爱开会,国际间的会议一个接着一个,联合国几乎天天有会。开会就要讲话,起草一个好的领导讲话稿,对于鼓舞士气、凝聚民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今天主要讲以下六点:一是领导讲话稿的概念;二是基本分类;三是主要特点;四是起草讲话稿要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五是基本要求;六是应注意事项(也是自己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讲话稿的概念

所谓领导讲话,就是领导者为实施领导,在各种会议上所作的指示性发言。那么领导讲话稿,当然也就是指各级领导人在各种重要会议上所作的带有指示或指导性讲话时所用的文稿。领导讲话稿是领导者从事领导管理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二、领导讲话稿的基本分类

领导讲话稿适用范围相当广泛,种类也比较多。一般可分为*类:

(一)导向性讲话。会议开始时,就召开会识的背景、缘由、目的、开好会议的要求发表讲话,多是以会议主持人或执行主席身份讲话;会议进行中,就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结合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话,引导与会者用文件、上级指示精神统一认识。

(二)指导性讲话。在大会工作报告之后,对会议的中心议题作重点阐发,结合当前形势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向与会者提出应当怎样分析和认识一些具体问题。其中往往提出对某些实质性问题的处理原则,具有明显的指示、指导性质。

(三)总结性讲话。可分为阶段性总结和会议总结讲话。在会议进行中所作的阶段性讲话一般是按会议议程,在转入下一议程之前,就会议已经讨论的问题,针对讨论中的发言、讲话情况作客观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作为阶段小结;在会议结束时,对会议进行总结,提出贯彻会议精神的意见和要求。

按照所参加会议的性质,也可以分为工作会议的讲话稿、专题会议的讲话稿、代表大会的讲话稿、座谈会的讲话稿、研讨会的讲话稿等等。

三、领导讲话稿的主要特点③

一是权威性。讲话历来是政治家和各级领导宣传政见、安排部署工作的有效形式。领导讲话不同于一般的演讲和发言,目的是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本级的决定,对分管的工作提出的科学性、指导性意见。因此,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全局性、综合性、指导性、有效性。领导者职务的不同,讲话的权威效果也不同。

二是思想性。领导讲话要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起点要高,立意要深,这样才能让人思考,让人信服,让人知道其所以然,从而打动听众,不然人家听你讲什么?

三是鼓动性。领导者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部署某项任务、针对形势、问题或某种思想动态,展开富有启发性、示范性的议论,提出目标,发出号召,通过讲话起到激励、鼓动的作用。因此,领导讲话具有鼓动性。

五、起草领导讲话的三点要求

(一)避免雷同。领导者参加会议应邀讲话,常常会遇到多位领导人讲同一个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重复讲,势必使听众失去兴趣,会场将产生无人关注的局面。起草人员应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在避免雷同上下功夫,使领导讲话既全面又独特,紧紧抓住观众,收到好的效果。一般来讲,独辟蹊径会避免雷同现象,常常也会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有些会议的主办单位分头请领导出席并讲话,所送的是相同的背景材料,缺乏总体设计,起草讲稿很可能重复。避免雷同确实需要动脑筋、想办法。一般说来,撰稿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可根据领导者的特定身份就会议的主旨阐发观点,展开议论,这样可较为自然地成为“一家之言”;二是适当变换议题的角度,用独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阐发观点,使人耳目一新;三是选择那些富有新意的材料来说明问题,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审美活动和求异思维的需要,使听众开拓视野,回味无穷;四是会议组织者要有总体设计,撰稿人不仅要拥有会议背景材料,还应该和会议组织者研究讲话的内容、侧重点。避免重复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撰稿人预先着手,多角度展开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论述,以使领导讲话独具色彩而富有成效。

(二)独树风格。领导讲话最忌千篇一律地发表意见,平淡无奇。每个人都有的异于他人的品格,异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风格、个性。领导讲话也要有风格、个性,这是客观实践所决定的。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安排部署工作,每个领导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千人一面。领导者的讲话只有突出个性,才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从而使讲话化作听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工作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如果整篇讲话都是文件搬家、照抄报纸,那么听众的感觉便始终处于麻木的、未触动的状态。毫无新意的讲话,只会使听众越来越没有耐心。任何一篇成功的讲话稿都有其独具的风格,或真挚细腻,或警喻深刻,或文采飞扬。起草领导讲话,不应拘于一章一法的限制和束缚,应随讲话的内容和场合而随时变化,不仅要逻辑严明、思路清晰,而且要生动活泼、文采盎然这样可使讲话更富有生气,富有感染力、号召力。

(三)适当调剂。由于会议不同,领导的讲话有长有短,如果是遇到长一些的讲话,一般来讲与会者会感到疲劳,精力往往不会象开始那样集中,特别是到会议最后,主要的东西已经讲完,听众的情绪开始松弛下来,以至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抽烟、闲聊、打瞌睡,甚至有的收拾东西准备走人。这样,讲话就需要调剂情绪和气氛了。对这一点,撰稿人也要预先考虑到,适当在较长的讲话中增加一些“调剂品”,激发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运用即兴调剂要因领导讲话的内容而变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有时用在开头,有时用在中间,有时用在结尾。讲话即兴调剂是领导者机智灵活的表现,能够很好地借鉴使用调剂艺术将使领导讲话自始至终保持活力,富有吸引力。大家知道,西方人爱幽默,一位著名神父讲经,上台就和教徒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他问教徒:“你们知道今天我要讲什么吗?”众答:“不知道。”神父说:“不知道我给你们讲什么呢!”转身就走。台下一看着急了:“神父不要走!请给我们讲讲吧!”神父再问:“那么,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吗?”众人改口:“知道!”神父笑着说:“知道了我还有什么可讲的!”转身又要走,教徒恳切挽留。神父三问:“你们究竟知道不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呢?”教徒想:这是在和我们玩脑筋急转弯啊!商量了一下,一些人回答“知道”,另一些人回答“不知道”。心想这下你总抓不着把柄了。不料神父言道:“请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的人听!”还难不倒他!开了这个玩笑后才给教友讲经。不用说,这次讲经的效果非常好,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适当调剂是十分必要的。说到这儿大家也许已经明白,也许有的同志还不明白,上边我所讲的,其实就是在适当调剂呀!

⒈要进一步明确讲话稿写作与领导意图的关系。讲话稿一般是授命写作,也就是“命题作文”。讲话稿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常言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服从于谁,这是授命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融会有关政策、精神和理论,在领导的意图上进行阐述发挥,这样的授命写作才能打得住。决不能固执已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领导,写进文稿之中。

⒉要明白领会领导意图主要途径。

⑴学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重要规划,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这是因为领导意图从本质上讲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把握住这个方面就会把握住领导意图的总体。

⑵主动扑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了解一个时期上级领导拟安排的工作重点、原则、要求、措施,掌握领导层的活动意向和动态。领导的行政活动是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形式,了解了领导活动动态,有助于加深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把领导意图具体化。

⑶积极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与领导常谈论一些问题,了解领导者思考的热点问题。要掌握领导日常谈论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对其连贯思索,这样对领导的思想情况会有系统、整体的理解。

⑷直接具体领受领导指示,最好是当面征询领导者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对一些模糊问题要及时予以澄清。与其它文章写作相比,领导对自己将要作的讲话,有时会提出比较成熟的见解和构思,但更多的时候是只有要点,甚至连要点都没有。领导已有成熟见解和构思的,比较容易处理,只需毫不遗漏地将其记录下来并转化成顺畅的文字就可以了;对领导的要点式意图则要敢于将自己考虑到的、在拟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次性提出来,请领导明确指示处理意见和办法,切忌在动笔之后再三番五次找领导问这问那;对连要点都没有的拟稿任务,文秘人员则要全面思考、深刻分析,及时请示领导,征求各方意见。切忌唯唯诺诺、不懂装懂,白白放弃了深入了解领导意图的良机。否则写出的文稿会作大的改动,甚至推倒重来。

⒊要熟悉领导者的领导习惯。领会好领导意图,还应熟悉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常用工作方法和讲话习惯。这里所要讲的并不是习惯的好坏问题,是讲话者自身一些特有的东西。讲话和报告类的文字材料,由于是领导者亲自讲,因而要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讲话习惯写作,使文稿与讲话者的特征基本吻合起来,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要通过听、谈、议、读等渠道,从领导者讲话中了解个人的特点,然后再将这些特点反映到文稿中去。否则,文与人的习惯特征不统一,领导者和听众都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或不习惯的感觉,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文稿特征与领导习惯相差太远而不被领导者看中和接受,也很难完成任务,对起草者的影响也不好。熟悉领导的思维和讲话习惯并不难,只要留心亲耳仔细听几次领导者脱稿讲话,就会熟悉基本特征,再琢磨分析一下,一般都会适应,其过程是可以缩短的。

总之,讲话稿是表达领导思想、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风采的重要载体,领会领导意图对写好文稿至关重要。要不断“了解领导、适应领导、学习领导”。“了解领导”就要了解其理论素养、思想内涵、决策取向;“适应领导”就要适应其思维特征、性格特点、语言习惯;“学习领导”就要学习其领导艺术、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在讲话稿中充分体现领导特点,与领导风格充分对接。要把握好*个字:“知意图、看对象、分轻重”。知意图,就是对领导提出的重要观点、想法及近期在其他场合的讲话精神领会好,把领导还未想清楚、说明白的问题弄清楚,明确表述出来。并随藤摸瓜,完善领导意图,把领导暂尚未谈到、且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到讲话中来;看对象,就是根据特定场合和特定的对象来设计讲话内容,使讲话紧扣会议的中心议题;分轻重,就是对一篇讲话的各个部分作深入分析,把应当突出的重点找出来,下大力气写深写透。

(四)要大量搜集写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如同搞建筑必须有水泥钢筋、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一样。起草讲话决不可凭主观想象,而是要建立在充分素材的基础上,实际上是对素材的归纳、消化、加工和升华的过程。搜集素材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有众多的文本材料,另一个就是平时多注意思考,进而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观点群。

⒈注意平时收集分析材料。收集材料,就是掌握素材,包括综合情况、重要数据、生动事例及重要思想观点。“备料”一定要充裕。有人对收集材料觉得并不重要,不当回事,而在写作运用时却常常有了新的认识,感到它的使用价值了,后悔没有积累,再找时间来不及了,甚至无法找到。有时积累的一些材料可能平时用不上,但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这个材料没有白白积累。因此积累时不可嫌多,运用时又不可能很多,这也许就是素材积累与使用之间的一个特点。收集材料途径有三:

一是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现实材料。特别是写“讲话稿”、“意见”、“规划”时特别需要这样的依据。通过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具体生动,真实可靠,印象深,感受深。常言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沉下去,摸实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不看风使舵,不随风倒,更不能带着各种框框去找材料,削足适履,歪曲事实。要客观地倾听,平等地讨论,适当地提问,注意点面情况的结合,对调查的材料要做必要的核实。

二是广开材源,积累第二手材料。即收集一些与所写公文有关事物的变革情况,以便分析其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有见解的观点。报纸、文件、会议材料,信息、简报等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材料等等,都可及时记下来,分门别类,积累起来,用时非常方便。

三是有备无患,储备基础材料。积累一些与文稿写作有关的公文,包括法规、政策、文件、讲话、纪要等,甚至收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议论,作为形成文稿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直接引证所用。

调查、收集、积累材料有三忌。一忌凭兴趣出发,要从工作需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出发;如果凭兴趣出发,就可能片面、狭隘,甚至有意无意地歪曲了材料。二忌听风就是雨,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凭想当然办事。三忌实用主义地调查收集材料。

总之,调查积累材料,要靠勤看、勤问、勤想,一要广,二要实。要养成勤奋读书、阅报、看文件、记笔记和思考的好习惯,一些词语、成语要常读读、看看,对一些重要文件、讲话的关键段落要能够背诵。这样可使你的材料库和思想库应有尽有,样样俱全,头绪清晰,有备无患,用时才会信手拈来。人脑不怕用,就怕空。其记忆力的容量是无比巨大的,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的信息储存总量,是数字计算机的“秘书工作”万倍。只要用心,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丝毫没有问题。

大家都知道,某某委办公厅对办公厅(室)中层以上干部提出的目标要求有三条:一是政策水平达到同级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水平;二是政治理论水平达到同级党校讲师以上的水平;三是对全局情况了解和掌握程度达到同级综合部门的水平。要达到这个要求,不勤奋学习,不认真钻研,不积累大量的知识,那肯定是不行的。厚积才能薄发嘛。

2.注重系统思索储蓄观点。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见,那就要在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形成观点群并有较强的逻辑线索之下才能形成。历史上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相当的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感性积累、观念积累之下,经过提练加工完成的。有些作家写了一两本好书再写不出新东西,也是积累不足或者耗尽的缘故。我们所讲的观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认识得出的结论,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如何结合实际去有针对性地认识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写文章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理性与现实结合起来。有了材料,不能堆砌,而要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无实,空洞无据,不能服人,更不能具体生动地感人;无虚,就事论事,就没有深度,不能发人深思,启迪人的智慧。选材用材得当才能避免“空”和“长”的问题。

所谓储备观点,就是讲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有备无患,需则用之。这样在写文章时,就可以在分析、选择、提炼材料的基础上以逻辑思维为经,以事实叙述加必要的形象描述为纬,织出美的绫罗绸缎来。否则现学现卖、现想现卖,都不会搞好文字工作。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领导人不是称职的领导,同样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文字工作者也不能算是合格的。

储备观点关键要能抓住抓准问题。抓问题是指抓一个时期有反映价值的情况。能不能写出有意义、有分量的文章,首先看问题抓得准不准(举例:神父与修女打门球)。问题抓得准,抓在点子上,抓在要害上,抓在火候上,文章就有了生命力,写的文字差一些也不要紧,那只是个修改、补充问题了。反之,问题抓不准,文字写得再好,精雕细刻,也不能用。所谓抓在点子上,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实际工作中有这个情况,而且是个重要情况,而中央和上级部门正需要了解这个情况;抓在火候上,就是眼下最需要这个情况,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抓在要害处,就是抓住这个情况的最本质最关键的部分,而不是拖泥带水,喧宾夺主。

抓题目一定要思想解放,敢于思索,富有创新精神。当今需要在坚持大原则前提下,勇于创新,提出并写出别人没写出的问题,提出并写出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写出别人欲言而又未言的东西。衡量一个文字工作者水平的标准有三点:别人没想到的你写出来了,为上;别人想到但没说出来而你写出来了,为中;别人想到并说出来了而你又说出来的,为下。

(五)要认真细致地构思谋篇

构思谋篇非常重要。比方做衣服,没有衣料不行,但有了衣料,剪裁不好也不行,甚至会把衣料给毁掉了。起草文稿也一样,即使有了必要的材料,如果结构安排不好,仍然写不出好的文稿来。要注意两点:即设计好文章结构和深化讲话主题。

⒈设计好文章结构。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起草文稿的重要方略。一个写作任务下来,撰写者首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作战术考虑,马上钻到具体材料的遣词造句的技术工作中去。文件起草,首先是从宏观上考虑,又如同盖房子先要有设计,有骨架一样,如果设计结构不行,只是在粉刷装修上下功夫,房子质量就没有根本上的保证,甚至还会塌下来。报告起草常常见的大返工,往往出在内容及主体结构上。所以,撰写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拥有领导方略,会谋篇布局。

结构就是言之有序,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即构思、谋篇。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不板不乱。也就是不死板,不杂乱。具体要求有四: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安排结构要考虑到以下四点:第一,全面考虑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二,层次段落要围绕主旨,按照表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需要来安排。第三,条理清楚,方便表述,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领会和接受。第四,各部分、各层次之间有正确、严密的逻辑和照应关系,通篇浑然一体。

布局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列书面提纲。提纲是详是略,应根据文稿内容需要和作者的行文习惯而定。一般搞文字工作的人都有体会,重要讲话,诸如大型会议上的领导同志讲话,提纲应尽可能列得细一些,甚至可以细到每段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阐明什么问题以及精彩的阐述语言等。这样,再稍加扩充、润色、归整,就可以成为一篇象样的文稿。二是打腹稿。虽没布局成文,但中心有个轮廓勾画,短一些、急一些的文稿多采取这种办法。

⒉深化讲话主题。讲话的主题,是通过载体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明确意图、基本意见,是行政目的的具体体现。所谓讲话主题的深化,就是主题向纵深层次性发展,呈现出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残缺到完整的态势。主题不存,公文无魂;主题突出,文稿有神。《出师表》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它深蕴了“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之所以代代相传,就在于他提出了“居安叫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的精辟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之所以载入史册,关键在于通过阐述各个战场的情况揭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芒的真理。党的xx大报告,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xxxx’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以最简练的语言,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界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的历史定位,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可见,主题越突出,思想性就越强;思想性越强,文稿的生命力就越强。

深化讲话主题要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细化领导要求。领导意图与要求最初表现的形式的比较复杂的。有的十分明确,有的仅是个倾向,有的比较零碎,个别情况下还有意见分歧的态势。因此,要对其进行提炼、深化处理,形成一个正确的领导集团(班子)的旨意。这个深化过程,首先是补充完善。领导人的新思想刚刚产生时,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很难完全正确,这就要调动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从实际出发,把它系统起来,成为完整、严谨、系统的领导思想。第二是凝炼提高。要经过智囊组织的熔炉加工、优化、磨砺,再送入领导思想体系。第三是延伸挖掘。要善于分析领导思想的发展趋势,按着这个趋势拓展思路,延伸思维。这种伸延不是随意的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从客观事物的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有所突破和创新,使新的思想始终保持一种对工作的最佳导向力。(这是一项富于开拓性的工作,要善于学习,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是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讲话稿主题是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支持、丰富和完善的。各种材料与主题内在联系的关联度高低,对表现主题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材料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规律常常是蕴含在深层次里。事物的本质最能揭示主题。因此对材料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注意向深处开掘,尽量挖掘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对事物要着力探求其思想意义,要在事物所显示的多方面中找出最主要最深刻的方面。这个过程就是对主题的深化的处理。

三是政策策略的具体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策略思想,一般通过会议或纲领性文件下发,贯彻到各级组织和各地区。但路线的贯彻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事件、具体政策。深化主题,必须紧紧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揭示在具体问题、具体事件上的意义,对具体事项上都有的现实、明确、具体的表现,把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图明确在各项具体事物中表达出来。

四是要量体裁衣。同样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书记与副书记讲可能不一样,某地长与副某地长讲也可能性不一样,分管领导讲与部门领导讲就更不一样。有些话在私下讲可以,但正式讲就不行;有些事口头讲可以,书面讲就不行;有的话局长讲可以,书记、乡镇长讲就不行。这就是分寸,这就是区别。起草领导讲话稿要站在领导层位,把握好角度,既要克服本位意识、部门色彩,又要防止“出格”、“越位”。要首先了解清楚会议召开的有关背景,在弄清场合的大小,摸清讲话对象、与会人员的多少及知识水平的高低等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构思讲话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是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起草领导的讲话稿更要慎重。领导在事前、事中、事后分别要讲的话,如果顺序弄颠倒了,实际效果就有很大不同。事前应说的话拿到事后来讲,别人肯定会说你是马后炮;事后应说的话若放在事前说,人家肯定会说你是瞎指挥。因此,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当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部门在为党委、政府领导起草讲话时往往站的较低,把本该由部门领导讲的话改由党委、政府领导去讲。不是站在领导的角度想问题,而是站在部门的角度,怎么痛快怎么讲,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明显场合不妥、语言不妥、对象不妥,与领导的身份不相称。这是文秘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加以避免的。

深化主题要采用以下基本方法:

主题确立以后要讲究深度,即立意要高。务虚,就要把话说在点子上,一针见血;讲实,就要把怎么办说清楚,拿过来就能干,有操作性,切忌在半空里论过来、议过去,主题散而不清。这就要求撰稿人具有较深的思想理论功底,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加强对客观事物的深刻了解和理解,掌握、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材料积累丰富并能熟练地掌握写作技法。

第一,敏锐察觉发现问题,尖锐、鲜明地提出问题。对客观事物中的问题要有敏锐的“触角”,有深厚的洞察力。在众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觉问题,并且敢于旗帜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阐发观点,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实质,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超前意识强,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将产生较深的社会效应。这种方法对深化主题有着强烈的震撼作用。

第二,深刻全面分析问题,立足本质剖析问题。主题的深化常常依赖于对问题深刻、全面地分析。要运用逻辑思维透过现象抓本质,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主题在强有力的说服力下得以深化。分析问题要用层层“开门”的手法,把主题自然展开,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这样”之类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使内在的逻辑力将主题深化。

第三,要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标本兼治提出措施,正确合理解决问题。某地有某地情,某地有某地情,必须一级一级具体化。否则,讲话就会流于形式,难免陷入“假大空”,其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就要打折扣。所以,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把握其主要矛盾,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科学地提出对策,切实地解决问题。一篇领导讲话,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就是主题的深化过程,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并能深刻地揭示问题本质,是深化主题全过程的表现。

第四,得当用语。语言使用得当,关键是讲话的语法语气要恰如其份。领导的讲话、报告、讲演等一定要注意语法语气,这样能进一步体现领导者的讲话意图,有利于实现领导者所要追求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科学表述敏感性问题。一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要公正客观。要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大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等,不能单纯用现在的政策责怪过去。二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在提法上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效果,不能只图痛快,滥用剌激性字眼。三是对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正面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分析原因时领导机关要主动承担责任,不要一味批评基层的同志。四是对一些不能回避且拿不准的问题,要从效果出发,留有余地,做到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在遵守写作一般选词规律的同时,重点是掌握好下列修辞方法。①俗语。包括谚语、俗话、俚语、民谣,通俗易懂,广为流传。适当引用一些俗语,可以使讲话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毛泽东主席的演讲风格质朴自然,大气磅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俗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从而使演讲达到了“等闲言语变瑰奇”的意境。如用“懒婆娘的裹脚步——又臭又长”的歇后语形容空话连篇的长文章;在《论持久战》中,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人所共知的俗语,告诉军民要保存力量,等待时机,夺取胜利。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另外,讲话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一些文言词语文字简明、含意深刻,可以酌情使用。②强调语。讲话中的主张、意见、要求部分,常常大量使用强调语。所谓强调语,即带有强调口气的词语,多是一些能愿动词,例如“要”、“一定”、“必须”、“务必”、“坚决”、“严加”、“禁止”、“不准”、“严禁”等。③进解。对前边使用了一个词,接着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目的或是赋以新意,或是拓宽其含意。进解方法,在前词与后解之间或是使用“就是”,或用“即”,或用“也就是说”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更加准确、清晰的印象,有利于防止歧义。④警语。讲话中为了做到言简意赅、发人深某某,当使用一些警语。警语运用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格言为特征的警语。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二是以成语为特征的警语。“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为政清廉”等。三是以比喻、歇后等辞格为特征的警语。如“夹紧尾巴做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⑤换字。它也是在公文写作中较多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所谓换字,就是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形象、明快,将比较固定的一具词语中的某一个字临时加以更换。如“与其说他向前看,倒不如说他向‘钱’看”。可见换字可使语言很有说服力,铿锵有力,十分生动,形象逼真。

除此之外,统稿者还是要充分发挥撰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一是要有创新意识。发挥撰稿人员接触和消化吸收材料多、思考和议论问题比较多的优势,围绕文稿的主题进行创新,大胆提出一些丰富、深化的意见。不能让撰写人员有依从一般文稿模式的观念,更不能有盲目服从统稿者意志的思想,要让他们在撰写过程中,不断闪现思想火花,从而把文稿的主题表达更准确、更深刻。二是要有责任心。分块负责不是随心所欲,撰稿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无论是分工撰写哪一部分文字,都要认真谨慎,大到谋篇布局、观点提炼、数据引用,小到语言推敲、标点符号运用等,都不能出现差错。无论是领导讲话稿还是汇报材料,都要能经得起社会各界包括各种才俊之士、权威人士的检验。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要在“精于战略”的同时也要“娴于战术”。写作时要尽可能的排除干扰,一气呵成,以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和完整连续的思路。

(七)要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

文稿草就之后,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因为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少问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种“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和“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是狂妄自负、浅薄无知。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修改。曹雪芹著《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竟然重写了*遍!《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一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名著,也都是作者花五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经过逐章逐节逐段逐句反复修改,用笔蘸着“心血”写成的。而现在有些作家根本不修改,躲在写字楼里用电脑码字,“用身体写作”,几天便造出一部大部头来,一年能写好几部全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据权威机构统计,XX年,我国出版长篇小说直逼“秘书工作”*部,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年里,长篇小说的创作总量才“秘书工作”部。现在一年的创作量,比原来近**年的总量还多好几倍。但大家想一想,又有多少作品令人难忘呢?浮躁若此,还指望出什么名著,也只有失望而已了!就这一点而言,还不如古人。我们的古人在语言艺术上非常注重“炼字”,主张“意胜”,要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越是名家,越不肯放过对自己语言的铸炼。象白居易作诗后先读给老妪(音雨)听、征求老太太的意见啦,欧阳修把稿子挂在墙上边读边改折腾不少日子啦,人们都耳熟能详了。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先用“到”字,再用“过”字,又换“入”、“满”等**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有了颜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动感十足,据说也是经过多次改动才定下来的。其实“绿”字也好,“闹”字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春的画卷,动态地刻划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机,而其它的字就没有这个效果。但也并不是说今不如昔。伟大领袖毛主席不但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旷世少有的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就特别注重文章的修改。他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它的开头开始用的是“盘”字,发表时主席改为“旋”。既与出句“飞”相呼应,“旋”更突出动态,“四百旋”比“四百盘”生动多了,更把庐山写活了。还有“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的“乱”字,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和刚才说过的“绿”字、“闹”字一样,均属卓绝千古之字。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修改文稿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第一,要勇于写作,谦于修改;第二,要严肃认真,一字不苟;第三,要统观全篇,大处着眼;第四,要精益求精,小处着手;第五,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第六,要摒弃偏见,力求客观。

反复修改之后,要提前把讲话稿送到领导手中,以便于领导查漏补缺,提前熟悉讲话内容,充分准备,从而使讲话达到预期效果。另外,撰稿人还有必要主动听会,感受会场效果。会后主动征求与会者的意见,虚心、诚心地听取各方面对领导讲话的反映,取长补短,以便下一次把讲话稿写得更好。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修改的基本方法:

1.审阅修改法。初稿完成后,起草者本人应从头至尾进行审阅,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到全篇的结构布局,发现问题,留下标记,全部阅完,再回过头来认真细致地修改。

2.通读修改法。自读自改或一人读大家改,在读诵的过程中发现文中语句不通畅、衔接不紧密、表达不清晰及缺词丢字等方面的毛病,随笔修改。领导同志的讲话,采取这种办法最好。

3.冷藏修改法。文稿拟就之后,暂时搁置一旁,等头脑冷静、思维清晰之后,再拿出来“复看”。这时,有些毛病不需别人指点,自己能很快发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对较急文稿不太适用。

4.讨论修改法。即集体会诊。主要是对一些内容复杂、事关重大的文稿,请熟悉文字或相关业务的同志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一起修改,这样可以打破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或认识上的偏执。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发征求意见稿,在较大范围内修改。

5.特邀修改法。即求助高手。一些政策性强、业务难度大的公文,可邀请有关领导、权威人士进行把关,帮助修改。这样可以使文稿更加可靠、科学、准确。

下载写好领导讲话稿的体会(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好领导讲话稿的体会(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

    浅谈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 以文辅政是办公室的重要职责。起草领导讲话是落实“三个服务”的重要载体。领导讲话稿,既要集中展现领导思维,也要被讲话听众直接评判,必须既能够把握......

    秘书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秘书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秘书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今天,很高兴就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和同志们交流一下。大家知道,以文辅政是办公室和其他文字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挥参谋助手......

    写好领导讲话稿的注意事项

    一、领导讲话稿写作概述 (一)什么是领导讲话稿? (二)领导讲话稿和一般人的发言稿在叫法上的区别。 1.领导讲话稿与发言稿的异同点。 2.讲话稿与演讲稿的区别。 (三)领导讲话稿的特......

    如何快速写好领导讲话稿

    如何快速写好领导讲话稿 掌握领导讲话稿的写作方法,是秘书人员的一项必备技能。领导讲话是领导参与公务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实施领导职能的重要途径。在某些场合,领导即兴讲话,不......

    如何写好一篇领导讲话稿

    如何写好一篇领导讲话稿? 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如何将公文类的词汇贯通始终,写出大气蓬勃之感,又能体现是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 给领导写讲话稿,首先要搞清楚以下5个问题:该讲话稿......

    秘书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领导讲话是领导参与公务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实施领导职能的重要途径。无论是高级领导还是基层领导,无论是机关领导还是企业领导,只要做领导工作,就离不开讲话。在某些场合,领导即兴......

    秘书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

    领导讲话是领导参与公务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实施领导职能的重要途径。无论是高级领导还是基层领导,无论是机关领导还是企业领导,只要做领导工作,就离不开讲话。在某些场合,领导即兴......

    写好领导讲话稿的注意事项

    写好领导讲话稿的注意事项一、领导讲话稿写作概述(一)什么是领导讲话稿?(二)领导讲话稿和一般人的发言稿在叫法上的区别。1.领导讲话稿与发言稿的异同点。2.讲话稿与演讲稿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