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钦典: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认识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认识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何楼二中小学部张钦典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是对我们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道德,自然现象,生活与劳动等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和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品德与生活教材设置的每一课都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评价上,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评价。在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全面的学习与理解中,在一年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和教育功能,促进每一位儿童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
一、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评价存在着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问题。而新的课程评价要求要全方位的评价学生。学生的生命表现既有认识,也有情感、意愿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因素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人在不自觉状态下流露出来的行为是最真实的。利用现实情景,选好学生行为的观测点,捕捉学生无意识的道德信息,是实现品德评价真实感的一条捷径。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
二、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促进评价主体多样性的实现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评价,就要改变原有的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让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参与课程评价。强调学生的自主评价,才能使学生了解自身发展状况与既定教育目标的差距,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学生只有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不断激起前进的动力,才能逐步提高行使主体职责的能力。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我所任的一年级班开展了“每周一评”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对自己一周的行为作一次小结,并有专门的记录员记录在册。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能随时了解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另外,新课程所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肯定的评价会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更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家长的参与也不可忽视。例如:本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仅靠自己与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因此,教师要搭建好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要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争取家庭与学校的良好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评价可以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真实、细致地再现学生活动、发展的过程,如:评语、访谈、成长资料袋、儿童作品分析、情景测验、观察等。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品
德与生活的每一册教材内容都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我通过观察、谈话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围绕“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进行评价。另外,我也利用成长资料袋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四、以情感人,鼓励为主,注重差异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评价中,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
由于多种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特别是思维能力相对滞后,基础知识差,理解能力差的那些学生以及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差,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那些学生。我们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更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及时性和启发性。只有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他们的进步我们才能看到。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
发 展 性 评 价 方 案
一、评价目的品德与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品德与生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2、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生活与品德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应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家长、社会及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评价,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内容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重点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道德和生活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级的考察范围,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适当考察过去学过的内容。
行为能力的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通常与考察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具体内容: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爱”,有了爱才会快乐的成长。让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2、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尊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3、交流与合作。热心参与交流合作,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学习能力。对有关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创新精神。
5、个性与态度。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大自然。
四、评价方法
学生学习评价一般通过课堂观察评价(见表)和阶段性评价两种途径进
行。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坚持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可以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平日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及时评语、评议等方法。评价形式采用书面检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应小学生道德与认识的行为表现,应与履行小学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
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听取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观察学生是否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收获
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是否有“爱”
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提出不同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观察学生对品德与生活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
五、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评价可以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评价可以采用评语描述的形式,评语可以补充等级的不足,对学生的评价会更全面。
学校教务处
2011.3
第三篇: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帮助学生改进完善自我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员,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从教师评价到儿童自我评价是一个质的飞跃,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儿童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我。例如在教学《我得好好吃》一课时,除了采用“营养博士”的话为学生提供营养知识方面的材料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如上网、问爸爸妈妈、访问厨师、看书等多种方式,收集关于食品营养的材料。在挑选食物时,让孩子们既当小食客,又当“营养小博士”互相评价,最终知道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是好的。课后,还可以设计一个小探究题目:“我会吃、我健康”,让学校的同学、家里的爸爸妈妈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既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更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性,真正做到把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再现生活、体验生活、改善自己的现实生活。
二、评价角度多元化,激发学生个性主体精神
一百个儿童就有一百种个性。每个个性主体都潜隐着独特的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等。因此在教学和评价中要考虑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复杂性、丰富性,随时采取差异政策,尽可能腾出“个陛展示”时空,随时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以及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对儿童五光十色的个性倾注真心评价,使评价呈现出可贵的人文精神,促进儿童进一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激励自己奋发向前。如我在教学《学习快乐》一课中“快来展示自己的进步”这一环节时,每位儿童都争着表现、炫耀自己的长处,气氛十分热烈。就在大家争相上台表演时,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以前不敢唱歌,现在我敢唱歌了,歌唱得不好听,但我想试一试。”他在演唱时节奏不准、五音不全,然而我却带头为他鼓掌。这样的评价不是针对大家在平时难以接受的“五音不全”的歌唱,而是在为学生勇敢坦诚的真情流露而喝彩。对这样的个性创造出来的“瞬间课程”,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长此以往,定会激发个性主体精神、创新精神,为个体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评价尺度的多元化,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世界如此多彩。”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由于多种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个性差异。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多尺度地评价儿童,千方百计地提携每位儿童,促使其原有的一定的发展定势继续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位儿童获得持续性发展。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却表述得不够清楚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就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再试试看”。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听到这样的评价,学生的脸上往往挂满自豪的笑容。从这些笑容里,我们看到了评价尺度多样化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四、评价方法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可采用观察记录、访谈、问卷、作品评价、成长资料袋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观念的变化。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老师、家长参评为辅;以激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收集自己的作品,如图片、资料、平常练习达成的某一项技能等,把它们放进成长档案袋中。在期末评价时,这些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资料就成了重要的依据,评价也就体现出不是重结果而是重过程的特点。其他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为突出对学生学习特长的评价,可设计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形式。如喜报激励制度、校园之星评选等。
五、评价形式多元化,谋求儿童终身发展 过程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必须伴随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时要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评价的维度。从时间上看应有学习前的准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从空间上看,在学校应包括课堂上的评价,课堂外的评价;在校外,应有家庭评价和其他活动的评价。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还应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创意、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等等,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2 阶段评价。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教师要及时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一般以学完一个单元内容为一个小阶段。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期末评价。为了使学生看到自己在本学期的收获与进步,我们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设计表格:先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对照评价表内容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对他进行评价。最后,老师通过自己平时的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分析儿童作品和成长记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发展评价,并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最终采用等级+评语的反馈方式。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评价方案及总结
品德与生活学生学习评价方案及总结
一、评价目的
品德与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品德与生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2、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生活与品德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应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家长、社会及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评价,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内容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重点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道德和生活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级的考察范围,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适当考察过去学过的内容。
行为能力的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通常与考察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具体内容: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爱”,有了爱才会快乐的成长。让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2、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尊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3、交流与合作。热心参与交流合作,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学习能力。对有关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创新精神。
5、个性与态度。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大自然。
四、评价方法
学生学习评价一般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种途径进行。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坚持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可以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平日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及时评语、评议等方法。评价形式采用书面检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应小学生道德与认识的行为表现,应与履行小学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
五、评价总结
本学年,我们认真实施上述评价方案,现将实践结果总结如下: 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了解班上同学的特点,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同学团结友爱。在多元化评价原则的激励下,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主策划、自主活动、团结合作的喜悦。2.学生能注意到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愿意用各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索,在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提高活动技能和能力。我们根据全面性评价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体验的评价,因而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亲历过程。如《我们一起造彩虹》一课,先让学生谈谈你知道彩虹的哪些知识?猜测彩虹形成的条件,再让学生亲自造彩虹,最后得出结论: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观察——猜测——实践——结论,训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同时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比教师简单讲述、学生被动理解的效果要充实得多。另外,有些探究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但教材中呈现的还不够科学,无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自觉地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增添相关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认真观察,归纳总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归纳能力。3.家长参与评价,获取了更大的认同。品生课外延伸活动多数是在家庭中开展的,家长的支持与否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检查与调控起到了辅助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地都可以追溯到家长。”可见家长对品生课的认同多么重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品生的实践活动还是比较忽视的,尤其在我们农村,很多家长还是把目光主要放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对品生不会主动去关心。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抓紧了对家长的指导和培训,把家长学生共同成长作为研究的重点工作,让他们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我的具体操作策略是:①利用好家长会的机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家长进行大面积的宣传教育,最好的形式是家长会。在开学初,我们就设计了科学老师和家长的见面会,由品生老师利用视频的形式对家长进行通识培训,介绍品生课的性质,品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以及对家长的要求。②开通书面、短信形式的家校联系热线。学生在家需要搞什么活动,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品生老师一般要求学生记录于作业本中,并向家长进行汇报,如果是一些需要家长购买的物品,还需要在“校讯通”中发给家长信息,以教师出面的形式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③开展家长和学生品生学习的互评工作。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对于过程的了解家长会比较清楚,所以评价学生主要依靠家长。对于家长的工作,教师也需要从学生处了解,从而掌握他们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来评价自己的家长。在这样互评的过程中促使双方共同成长。
4.学生获得了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权。品生课外延伸活动多,但靠老师激励学生是不够的。根据匿名调查发现,学生还有一种被同伴认可的需求,所以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以往的学习评价是教师的事,学生作为评估的对象,只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很少参与评价,缺乏评价的主动性,缺乏相应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有着自觉、能动的反应——尽管程度不同、范围有限。这些反应往往稍纵即驶,学校生活的丰富的活动,将很快淹没这种内在的评价反应。但如果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这种反应能被加强和发展。在课堂内外的许多探究活动和讨论交流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相互补充,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第五篇: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总结(张)
二年级下学期思品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学)
教师:蒙邦凤
本人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品德与生活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与生活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与生活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与生活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
一、本学期的思品与生活教学总结如下: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与生活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
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014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