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
附件2: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
第一条评奖宗旨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检阅1999年至2003年我国教育科研战线所取得的工作成就,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教育部决定举办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
第二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全面总结1999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教育科研战线的工作成就,检阅教育科研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营造重视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评奖工作要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三条评奖范围
1.凡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均可参评。
2.凡未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而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教育科研成果,或不宜公开发表和出版但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教育科研成果,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推荐,也可参加此次评奖。
3.凡已在往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奖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奖中获奖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教育学科、心理学科)与本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实行统一评审。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的,其推荐成果主要应是评奖活动中已获奖成果。凡参加评奖活动而未获奖的成果,不得推荐参评。未参加评奖的成果可推荐参评。
5.参评成果限定在1999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
第四条参评成果
1.已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成果,包括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不包括工具书、论文集、教材、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
2.不宜公开出版和发表,但已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
第五条奖项设置
本次评奖共设奖项300项,其中:
1.一等奖:30项(含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
2.二等奖:90项(含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
3.三等奖:180项(含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项)
第六条参评条件
对参评成果在指导思想、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效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参评成果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既反映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又能体现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水平。
基本条件是:
1.政治标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2.学术标准:学风端正,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
3.社会标准:基础研究成果学术上有所创新,理论上有所建树,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或新方法,在探索重要理论问题、填补学科空白、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等方面做出贡献,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和好评。应用研究成果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决策提出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和改革方案,被吸收采纳,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教改实验成果已在较大范围推广,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明显实效。
4.以反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优秀成果作为奖励的重点,并重视奖励基础研究以及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优秀成果。
第七条 评审组织
1.教育部成立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奖委员会”)领导评奖工作,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代行职责,最终审定获奖成果。
2.评奖委员会聘请学科评审组,负责对参评成果进行评审并表决,向评奖委员会提出获奖成果建议名单。
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行评奖办公室职责,受理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推荐上报的成果,负责处理评奖工作的日常事务,处理异议投诉等。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确定专门机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有关部门),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成果申报、资格审查和推荐等项工作。
5.教育部各司局的个人或集体的参评成果,由各司局签署推荐意见后,由其办公室直接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直属单位、部属高校由其单位科研处负责组织。
军队院校由全军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组织。
第八条 申报办法
1.本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采取个人或集体(课题组)申报与单位或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一个人或同一个集体(课题组)参评成果只限一项。
2.参评成果由申报者填写《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申报评审表》,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规划内重点课题成果鉴定材料、省级获奖证书复印件、成果应用证明等)。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并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管理的各级课题成果,经申请者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由所属部门按系统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未列入规划的研究成果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由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直属单位、部属高校签署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直属单位、部属高校,负责将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择优推荐的成果汇总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成果均要求一式6份(申报评审表1份原件、1份复印件,5份匿名活页评审材料,参评成果6份)。
3.直接报送的课题成果和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推荐成果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截止日期为2006年7月5日,逾期不予受理。
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参评成果的申报。
第九条申报要求
1.署名多人的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作者进行申报;
2.系列丛书只能以单本著作独立参评;
3.多卷本专著整体申报参评,不能单卷参评。
第十条评审规则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报送的参评成果进行资格审查和技术处理后,分送各评审组。同时由评奖委员会向各学科评审组下达评奖指标。
2.评审工作分成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心理、德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比较教育、体育卫生美育、民族教育等十三个学科组进行。每个学科评审组由5—15位专家组成,采取会议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票须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票)的成果方可列入授奖成果及等级的建议名单。
3.评奖委员会最终批准获奖成果及等级。
第十一条评审要求
1.严格遵守推荐、评审程序和条件,保证获奖成果的质量,自觉维护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奖项的权威和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声誉。
2.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
3.凡有成果报奖的评审专家实行回避制度。参加评审的专家必须能够保证工作时间。
4.宁缺毋滥,确保质量。各学科评审的获奖数额可以空缺但不得突破指标,在上一等级节约的名额可计入下一等级。
5.严格评审程序。评审专家独立工作,自行推荐获奖人选,不得与其他专家讨论;会议评审应当以独立评审的统计结果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
6.整个评审工作要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以保证评审工作不受干扰,在评审结果正式公布以前,任何人不得对外泄露各级评审情况和评审意见。
7.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评审工作,若发现申报人以不正当手段干涉评审工作,一经查实,将撤销其参评资格,已获奖者取消其获奖资格并予以公布,取消其下届参评资格。
8.参加评审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受申报人的礼品、礼金。否则,一经发现,将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二条 其他事项
解放军系统参照该办法自行组织评审,由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
解放军系统按照比例评审出的拟获奖成果不占本次评奖设置的奖项,但需报评奖委员会审定批准。
第十三条获奖结果
1.获奖成果名单由教育部予以公布,教育系统的获奖成果,由教育部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2.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学科、心理学科)的高校系统获奖者,与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并公布,奖金按照同一奖励标准发放。
3.解放军系统的获奖成果,由教育部颁发获奖证书,由解放军总参军训部颁发奖金。第十四条异议处理
1.自授奖成果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的授奖成果有异议,必须以书面形式向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异议理由和事实根据,并写明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地址(如需保密,请注明)。过期或不按上述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
2.对于剽窃、弄虚作假的成果提出异议,不受异议期限制,一经核实,即撤销奖励,追回获奖证书及全部奖金,并予以公布,取消当事人下一届参评资格。
第二篇: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
第一条评奖宗旨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检阅2004年至2010年我国教育科研战线所取得的工作成就,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资深专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质量,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决定开展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
第二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全面检阅近年来教育科研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教育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资深专家,树立先进典型,传承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推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提高教育科研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评奖工作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道德标准;倡导质量第一;体现社会贡献;注重国内外影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
第三条评奖范围
1.成果奖评奖范围
(1)凡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均可参评。
(2)凡未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而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教育科研成果,或不宜公开发表和出版但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教育科研成果,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推荐,也可参加此次评奖。
(3)凡已在往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奖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奖中获奖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的,其推荐成果主要应是评奖活动中已获奖成果。凡参加评奖活动而未获奖的成果,一般不再推荐参评。未参加评奖的成果可推荐参评。
(5)参评成果限定在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
2.成就奖评奖范围
(1)长期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2)为教育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四条参评内容
1.成果奖
(1)已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成果,包括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工具书、教材等(不包括论文集、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
(2)不宜公开出版和发表,但已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
2.成就奖
(1)代表作(如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经典教材等);
(2)社会影响(获奖证书、领导批示等)。
第五条奖项设置
本次评奖设研究奖项300项,其中:
1.终身成就奖:10项。
2.一等奖:20项。
3.二等奖:90项。
4.三等奖:180项。
第六条参评条件
1.成果奖参评条件
对参评成果在指导思想、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效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参评成果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特点,科学解释和准确解答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体现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水平。基本条件是:
(1)政治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2)学术上要求学风端正,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
(3)社会反映上要求所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在理论探索和学科建设上具有开创意义,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真实情况,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具有重要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被党政部门充分吸收采纳;独创的教育教学思想在较大范围内长期实验推广,在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明显实效。
(4)以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优秀成果为奖励重点,并重视奖励基础研究以及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优秀成果。
2.成就奖参评条件
获奖者必须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探索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应符合下列条件: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学风端正。
(2)从事教育科研工作50年以上(含50年),目前仍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3)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决策服务和教育改革实验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第七条评奖组织
1.教育部成立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奖委员会)领导评奖工作,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代行职责,最终审定获奖成果和获奖人选。
2.评奖委员会聘请学科评审组,负责对参评成果和人员进行评奖并表决,向评奖委员会提出获奖成果和人选建议名单。
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行评奖办公室职责,受理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推荐上报的成果和人选,负责处理评奖工作的日常事务,处理异议投诉等。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确定专门机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有关部门),负责本地区行政区域内的成果和人选申报、资格审查和推荐等项工作。
5.教育部各司局个人的参评成果,由各司局签署推荐意见后,由其办公室直接报送评奖办公室。
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由学校(单位)科研处负责组织。
军队院校由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组织。
第八条申报办法
1.本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采取个人申报与单位或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一个人参评同一奖项只限申报一项。成果奖和成就奖可同时兼报。
2.参评成果由申报者填写《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申报评奖表》,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规划重点课题成果鉴定材料、获奖证书复印件、成果应用证明等)。参评成就奖由个人填写《教育科研终身成就奖评奖表》,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代表作品、获奖证书复印件、受益方证明、社会影响证明等)。
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由评奖办公室直接管理的研究成果,经申请者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由所属部门按系统报送评奖办公室。
未列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由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签署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负责将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择优推荐的成果汇总报送评奖办公室。
报送成果均要求一式6份(申报评奖表1份原件、1份复印件,5份匿名活页评奖材料,参评成果6份,参评成就奖材料6份)。
3.直接报送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报奖材料,以及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推荐的成果奖和成就奖报奖材料,报送评奖办公室的截止日期为2011年7月15日,逾期不予受理。
4.评奖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成果奖和成就奖的申报。
第九条申报要求
1.成果奖申报要求
(1)署名多人的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作者进行申报。
(2)系列丛书只能以单本著作独立参评。
(3)多卷本专著整体申报参评,不能单卷参评。
2.成就奖申报要求
(1)个人自愿。
(2)组织推荐。
第十条评奖规则
1.评奖办公室对报送的参评成果和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和技术处理后,分送各评审组。同时由评奖委员会向各评审组下达评奖指标。
2.成果评奖工作分成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心理、德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比较教育、体育卫生美育、民族教育等13个学科评审组进行。
每个学科评审组由5-15位专家组成,采取会议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票须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票的成果方可列入授奖成果及等级的建议名单。
成就奖评审工作由15位专家集中评议,采取会议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票须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票的成果方可列入授奖的建议名单。
3.评奖委员会最终批准获奖人选、获奖成果及等级。
第十一条评奖要求
1.严格遵守推荐、评奖程序和条件,保证获奖成果和人选的质量,自觉维护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奖项的权威和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声誉。
2.评奖工作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
3.凡有申报成果奖和成就奖的专家均实行回避制度,不得参加本届评奖活动,参加评奖的专家必须能够保证工作时间。
4.宁缺毋滥,确保质量第一。各学科评审组评出的获奖成果名额可以空缺但不得突破指标,在上一等级富余的名额可计入下一等级。评出的成就奖人数不得突破名额,但可以少于限定名额。
5.严格评奖程序。评审专家独立工作,自行推荐获奖成果和人选,不与其
他专家商量;会议评奖应当以独立评奖的统计结果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
6.整个评奖工作要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以保证评奖工作不受干扰,在评奖结果正式公布以前,任何人不得对外泄露各级评奖情况和评奖意见。
7.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评奖工作,若发现申报人以不正当手段干涉评奖工作,一经查实,将撤销其参评资格,已获奖者取消其获奖资格并予以公布,取消其下届参评资格,并追究相应责任。
8.参加评奖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受申报人的礼品、礼金。一经发现,将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二条其他事项
解放军系统参照本办法自行组织评奖,由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解放军系统按照比例评奖出的拟获奖成果不占本次评奖设置的奖项,但需报评奖委员会审定批准。
第十三条获奖结果
1.获奖结果名单由教育部予以公布,教育系统的获奖成果和获奖人员,由教育部颁发获奖证书、奖牌;
2.解放军系统的获奖成果,由教育部颁发获奖证书、奖牌。
第十四条异议处理
1.自授奖结果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的授奖结果有异议,必须以书面形式向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异议理由和事实根据,并写明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地址。过期或不按上述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
2.对于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的获奖成果和人员提出异议,不受异议期限制,一经核实,即撤销奖励,追回获奖证书及全部奖金,并予以公布,取消当事人下一届参评资格,并追究申报推荐单位的管理责任。
第三篇:天津市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
附件1
天津市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评选奖励办法
第一条 评奖宗旨
为进一步繁荣教育科学事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天津市教委、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举办天津市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
第二条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全面总结2010年至2013年期间我市教育科研战线的工作成就,检阅教育科研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提升教育科研的质量和实效性,推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评奖工作要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 组织工作
由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代行天津市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委会职责,评委会下设办公室,组织成立专家评审组。
·1·
评委会职责:评委会委托各区县、各高校、各职业院校及有关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独立申报”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本单位参评成果的申报、资格审查和上报工作。评委会对各评审组评审的结果进行终审评定。
办公室职责:负责受理各地区、各单位推荐上报的参评成果,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参评资格审查,负责处理评奖工作的日常事务。
评审组职责:对评委会办公室提交的已通过资格审查的参评成果,进行初评并表决,向评委会提出获奖成果及奖级建议名单和意见。
第四条 申报人
1.申报人必须是天津市正式居民,并主持或参加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实验及管理等工作的有关人员。
2.申报人必须是课题牵头人(以课题立项申请书为准)或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每人限报一项成果。
3.集体成果,原则上由署名第一作者为申报人,如果变更申报人必须是成果的主要作者,并具有经第一作者及主要合作者同意的书面证明材料,方可申报。合作人限报5人。
第五条 参评成果范围
1.凡列入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且未参加过天津市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的成果;列入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及以上级别各类立项课题(包括国家级、国家部委级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题)成果,均可参评(应结题的必须通过专家鉴定),每个课题限报一项成果(可未公开发表)。
2.凡未列入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但已公开发表或出版级别较高,或转化应用效果显著且未参加过市级以上评
·2·
奖的优秀成果,须经各区县、各高校及市教委有关直属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签署具体推荐意见(转化成果须有佐证材料),并经所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可破格申报。
3.凡已在往届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奖中获奖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凡在往届市级及其以下教育相关评奖活动中未获奖的成果,不得推荐参评。
4.本次参评成果的形式、类别,以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三种形式为主,不包括工具书、论文集、系列丛书、译著、教材、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形式的成果。
5.项目成果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1)不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
(2)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3)著作权存在争议的。
6.参评成果时限一般限定在:2010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符合申报条件的“十一五”课题成果和破格申报成果时限适当放宽。
第六条 奖项设置 1.一等奖:20项 2.二等奖:40项 3.三等奖:90项
优秀成果奖证书由市教委和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共同颁发。第七条 参评条件
对参评成果将从指导思想、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效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获奖成果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创
·3·
造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能够反映课题研究涉及的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水准的成果。其基本条件是:
1.政治标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2.学术标准:学风端正,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方法科学,文字流畅,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
3.社会标准:基础研究成果学术上有创新,理论上有所建树,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或新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中有所创新,在为教育决策和推动改革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有重要价值的意见,成果被吸收采纳、推广应用,受到学术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广泛的重视和好评,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4.具有下列情况的参评成果应附有相应充分有效的佐证材料,作为评定获奖等级的重要依据:
(1)公开出版、发表、多次被转载、转摘的参评成果;(2)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或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和改革方案;
(3)被区(县)以上党委和政府认为有重要价值推广、采纳或转化应用于教育实践;
(4)教改实验成果已在较大范围推广,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明显实效;
(5)在教育理论方面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和好评的参评成果;
·4·
(6)承担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完成质量高,受到专家好评。第八条 申报办法
1.作者申报:凡符合本次评奖申报条件的作者,可向所在申报单位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天津市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申报评审书”(一式2份,匿名活页材料一式5份);提交参评成果和佐证材料(均一式5份)。申报后,不再办理改报手续,报送的成果评奖后均不退回。
2.基层的审查筛选:申报作者所在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及其“报送单位”,要对成果按照评奖范围和申报条件进行认真的资格审查和初步筛选,对符合基本条件的成果填写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连同成果及其他佐证材料统一汇总报送。为了使评奖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各“报送单位”应按统一要求将申报成果汇总表(附电子版),一并报送评委会办公室。
3.接受申报:评委会办公室(市规划办)按照规定时间接受各“报送单位”的申报成果,不直接受理个人或非“报送单位”的申报成果。评奖材料报送的截止日期为2014年9月12日(高校为10日),逾期不予受理。
4.资格审查认定:评委会办公室对所有申报的成果按照评奖范围和申报条件进行资格认定的复审工作,对确认资格的成果,分类编号,以备评审。
第九条 评审办法
1.评委会办公室把经资格审查和技术处理后的申报成果,分送评审组。
2.评审组对成果提出集体评审意见和获奖等级的建议后,提交评
·5·
委会审定。
3.评审组在进行集体评审和表决时,须有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加方为有效,赞成票超过参加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成果,方可列入获奖成果的建议范围。
4.所有参与评审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工作规程办事,遵守工作纪律;坚持标准、审慎细微、公正合理;必须坚持回避政策。评审中,凡涉及评审组或评委会成员的成果时,该委员必须回避。
第十条 异议处理
评委会的审定工作结束后,即向申报单位通报评选结果。在通报期间实行异议期制度,异议期为10天。凡对评选结果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在异议期内可提出申诉意见或复议申请,提出异议的单位、个人应当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和必要的证明材料,并表明其真实身份,否则不予受理。有异议的成果经评选委员会研究,视情况重新复议,复议时限为10天。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修改权属评委会,解释权属评委会办公室。
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6月10日
·6·
第四篇: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
附件1 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山东省教育科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质量,规范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以下简称“成果”)的申报、评审等工作程序,特制订《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评奖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的通知》(教办厅函[2016]35号)要求为依据,传承严谨求实的治学风尚,以推进教育科学的发展与创新为使命,服务于山东省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需求,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三条 评奖工作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道德标准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质量第一;注重省内外影响,突出社会贡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申报评审原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为加强对评奖工作的组织领导,山东省教育厅成立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奖委员会”)。评奖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评选奖励办法、评审规则和奖项,审定最终获奖成果,处理相关异议等。
第五条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行评奖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奖办公室”)职责,负责处理有关评奖工作的日常事务。
第六条
各市、各单位应确定相应评奖机构,负责组织本市、本单位参评成果的申报、资格审查、初评、推荐和报送等工作。
第三章 奖项设置
第七条 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第四章 参评要求
第八条 申报者要求 1.在山东从事教育工作。
2.以集体署名的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主编、第一作者申报。
3.系列丛书只能以单本著作独立参评,多卷本专著整体申报参评,不能单卷参评。
4.申报成果奖者本届限报一项成果。第九条 参评内容与形式 1.参评内容范围(1)凡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和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均可参评。
(2)凡未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和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但是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教育科研成果或不宜公开发表和出版但被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决策采纳的教育科研成果,也可参加此次评奖。
(3)凡已在往届国家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评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中获得奖励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
2.参评内容类型(1)决策咨询类
主要涉及教育行政决策咨询而开展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政策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2)理论创新类
主要涉及对认识教育规律、促进学科发展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显著引领作用的优秀理论成果。
(3)实践探索类
主要涉及对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有新思路、新对策,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显著应用和推广价值的优秀实践成果。
3.参评成果时间范围(1)所有成果须在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完成结题或被行政部门采纳(转化为行政决策)。
(2)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成果,以版权页第一版日期为准。(3)被行政部门采纳(转化为行政决策)的成果,以行政部门采纳时间为准。
(4)虽未公开出版和发表,但在上述时间内已完成结题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或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以结题时间为准)。
4.参评成果形式
(1)已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成果,包括著作、论文(不少于5000字)、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咨询报告、工具书、教材等(不包括论文集、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
(2)不宜公开出版和发表,但已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
第十条 参评条件
对参评成果在指导思想、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效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参评成果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特点,科学解释和准确解答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满足我省教育科学发展的新需要。基本条件如下: 1.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2.学术上要求学风端正,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
3.社会反映上要求所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在理论探索和学科建设上具有开创意义,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真实情况,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现实问题提出具有重要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被行政部门充分吸收采纳;独创的教育教学思想在较大范围内长期实验推广,在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明显实效。
4.以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优秀成果为奖励重点。
第五章 报送要求
第十一条 报送材料
1.《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评审书》(1份)和匿名活页(一式三份)。
2.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材料、结题证书、获奖证书、成果应用或采纳证明等),一式四份,其中三份匿名,一律装订成册。匿名是指将成果中所有能透露出作者个人信息的内容进行遮蔽。如果有信息遗漏或遮蔽不严,取消当年参评资格。特别说明:有关证明材料中著作、论文(不少于5000字)、教材等提供1份原件,3份匿名复印件(也可匿名原件);证书类材料提供4份复印件,其中3份匿名。(推荐单位负责审核证书类材料的原件)
3.组织单位报送材料要求
(1)申报者的所有报送材料。(每个申报者的材料单独装袋或打包)
(2)《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推荐汇总表》1份。(加盖单位公章)
(3)所有表格材料均可从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网址:http://www.sdjky.net)下载。报送的上述所有材料一律不返回,请申报者做好相关材料的备份。
第十二条 报送程序
(一)省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采取个人或集体(课题组)申报与单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奖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申报。
(二)幼儿园、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按“学校→县(市、区)评奖机构→市评奖机构→省评奖办公室”程序申报;
县(市、区)教科研机构直接报县(市、区)评奖机构,市属学校和市教科研机构直接报市评奖机构; 各高等院校、厅各处室、厅各直属单位由所在单位汇总审核后,直接报送省评奖办公室。
第十三条 报送数量
本次申报不收取任何费用,具体申报名额如下:
(一)各市申报数量名额:青岛、潍坊、济宁、临沂每市限报60项;济南、烟台、德州、聊城、泰安、菏泽、淄博每市限报50项;枣庄、东营、威海、日照、滨州每市限报35项;莱芜限报25项。
(二)高等院校不限项。
(三)其他厅处室(直属单位)等不限项。
第六章 评审
第十四条 评审程序
(一)本次评奖实行逐级评审。各市、各单位首先对本市、本单位申报参评成果进行初评,并签署初评、推荐意见后报送省评奖办公室。
(二)省评奖办公室对各市、各单位推荐上报的参评成果材料进行资格复查。
(三)省评奖委员会聘请各学科专家组成学科评审组。学科评审组的职责是对各市、各单位推荐上报的参评成果进行评审,向评奖委员会提出获奖建议名单。
(四)学科评审组专家分别对成果材料进行评审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票达到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的成果方可列入拟授奖成果及授奖等级的建议名单。
(五)省评奖委员会审定最终获奖成果名单。第十五条 评审要求
(一)严格遵守推荐、评审程序和要求,确保获奖成果质量。
(二)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确保质量,宁缺毋滥。各学科评审组评出的获奖成果可以少于限定名额,但不得突破名额指标。
(四)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廉洁纪律。
(五)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评审工作,若发现申报人以不正当手段干涉评审工作,一经查实,将撤销其参评资格,并进行通报。对已获奖者将取消其获奖资格,收回获奖证书、奖励,并予以通报,且取消其下一届参评资格。
第七章 异议处理
第十六条 自获奖成果名单公布之日起,七天内为评奖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奖办公室提出。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第十七条 对于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的获奖成果和人员提出异议,不受异议期限制,一经核实,即撤销和追回全部奖励,予以通报,取消当事人下一届参评资格,并追究申报推荐单位的管理责任。
第十八条公室。
本办法的解释权在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
第五篇:湖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
湖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繁荣教育科学事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举办全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为做好此次评选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次评奖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评选奖励活动,全面总结2004年以来我省教育科研所取得的工作成就,检阅教育科研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进我省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第三条申报范围:2004年元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申报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已公开出版和发表(含省新闻出版局核准的省级内刊)的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实验研究报告等(不包括论文集、教材、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
2、未公开出版和发表,但已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教改方案和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
3、经厅局级以上单位鉴定或评审通过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第四条奖项设置
此次评奖,以推动和解决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问题的优秀应用研究成果作为奖励的重点,并重视奖励基础研究以及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优秀成果。本次评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根据需要设立特等奖或荣誉奖。
第五条申报成果的基本条件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2、参评成果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既反映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又能够体现我省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水平。
3、学风端正,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方法科学。
第六条评选的具体标准
1、基础研究成果:学术上有所创新,理论上有所建树,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或新方法,在探索重要理论问题、填补学科空白、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等方面做出贡献,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和好评。
2、应用研究成果:在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决策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和方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教改实验成果已在较大范围推广,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明显实效。此类成果已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或推广应用的,须由市、州级以上(含市、州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作者所在高校出具证明,并由使用单位注明所采用的成果内容。
第七条组织机构
1、成立全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评选委员会根据需要下设若干学科评审组,学科评审组由学术造诣深、思想水平高、办事公正的专家组成,负责对参评成果进行评审和向评选委员会提出获奖成果建议名单。
2、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行评选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受理各地、各单位推荐上报的成果,负责处理评奖工作的日常事务。
第八条推荐和申报办法
1、本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采取由个人或集体(课题组)申报与单位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一个人或同一集体参评的成果只限一项。各地区、各单位在上报推荐参评成果时要上交“湖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推荐成果一览表”(必须打印),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由各市(州)统一上报。
2、参评成果报送日期为2008年3月1日—5月31日。需填写《湖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申报〃评审表》(在http://jkgh.e21.cn上下载),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成果鉴定评审材料,市(州)级获奖证书复印件,成果应用证明等要装订成册,复印件上要加盖所在单位公章。)。各地区和单位的档案袋必须统一,推荐成果的申报材料要规范整齐,并按项目分装档案袋。《申报〃评审表》一式5份。参评成果原件1份。
3、由省教育厅下达、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管理的省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经申请者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直接报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4、各市(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市(州)直属学校和单位的成果申报、资格审查和推荐工作,并负责对所属县(市)的成果评选推荐工作进行指导和调控。各县(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的成果申报、资格审查和推荐等工作。没有设立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地区由各地教育局办公室负责。高等学校由各校科研处或教务处负责。
5、省教育厅各处室和直属单位的个人或集体的参评成果,由各处室和直属单位签署推荐意见后,直接报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推荐上报的成果进行资格审查。
第九条申报中的其它事项
1、署名多人的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署名人负责申报,申报者不超过5人。系列丛书只能以单本著作独立参评;多卷本专著整体申报参
评,不能单卷参评。
2、已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奖活动的市(州)教育局和高等学校,其推荐成果应是上述评奖活动中已获奖的成果。凡参加上述评奖活动而未获奖的成果,不得推荐参评。未参加上述评奖活动的成果可推荐参评。
3、已在国家和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奖及其它省部级社会科学评奖中获奖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活动。
4、参评成果须缴纳评审费,论文每项150元,专著和课题研究成果每项200元。各单位在上报推荐参评成果时一次交清。
第十条评审
1、评审以会议方式进行。各学科评审组在评阅材料的基础上,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参加投票人数须超过学科评审组人数的三分之二为有效,赞成票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的成果方可列入授奖成果及等级的建议名单。
2、评选委员会最后确定获奖成果及等级。
第十一条 评审要求
1、严格遵守推荐、评审程序和条件,保证获奖成果的质量。
2、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
3、在评审学科评审组或评选委员会成员的成果时,本人应回避,但保留对其参评成果的表决权。
4、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评审工作,若发现申报人以不正当手段干扰评审工作,一经查实,将撤销其参评资格,已获奖者取消其获奖资格,予以公布,并取消其下届参评资格。
第十二条获奖成果的公布
获奖成果名单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予以公布,并颁发
获奖证书。
第十三条异议处理
1、自拟授奖成果公布之日起,设置1个月的公示期。在公示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的授奖成果持有异议,必须以书面形式向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异议理由和事实根据,并写明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地址(如需保密,请注明)。过期或不按上述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
2、对剽窃、弄虚作假的成果提出异议,不受公示期限制,一经查实,即撤销奖励,追回奖励证书,予以公布,并取消当事人下届参评资格。
第十四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在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