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条根据国家、教育部、江苏省和江苏省教育厅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的规定,为了表彰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开展,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条 研究成果必须是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秀成果,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要求。
基础研究类成果应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了本学科的某些空白,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应用研究类成果应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条参评的成果形式包括:公开出版、发表的著作、论文、译著、工具书、考古发掘报告、古籍整理等,以及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用的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
第五条 优秀成果奖按所奖励项目的学术水平、对推动本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作用的大小、产生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分为三个奖励等级:奖励等级荣誉奖奖金
特等奖本校人文社科奖励证书3000元一等奖本校人文社科奖励证书1000元二等奖本校人文社科奖励证书300元
第六条 评审标准:
特等奖:对解决较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有创造性贡献,对两个文明建设有较重大推动作用,产生较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学术上有创新,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对本学科的创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得到学术界和社会上的高度评价。
一等奖:对解决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较大贡献,对两个文明建设有较大推动作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学术上有独到见解;得到学术界和社会上的较高评价。
二等奖:对解决一般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贡献,对两个文明建设有一定推动作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得到学术界和社会上的重视。
第七条 评审组织
校学术委员会负责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其办事机构为科研开发处,负责日常工作。
第八条申报程序
凡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的成果,均可申报。由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填写申报书,经院(部)学术委员会初评后,由院(部)填写初评意见及初评等级,汇总后报科研开发科,经校学术委员会评定后,报学校批准后授奖。
第九条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每年评审一次。严格按照评审标准评审,宁缺毋滥。
第十条 申报材料
凡申请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项目,应填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书》,并附有下列有关文件或材料:
1.公开出版、发表的专著、论文、译著、工具书、考古发掘报告、古籍整理等,以及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用的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
2.同行专家(两位)评审意见;
3.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纳的证明;
4.由有关部门出具的社会效益证明或财务部门核准的经济效益证明,说明计算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及所用计算指标的依据。
5.成果被引用转载情况证明和社会评价证明。
全套材料按序装订成册,同时报送校档案室一份存档。
第十一条 申报的有关规定
1.凡申报本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项目,其第一完成单位及第一完成人必须是本校的单位或个人。
2.与外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在我校申报奖励后,不得再申报其他同级奖励。
3.本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规定如下:
特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可署7名,如确系项目重大,合作单位和参加人员较多,需增加主要完成人时,申报者可在申请的同时提出书面申请,报科研开发处,由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批准。
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可署5名。
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可署3名。
4.凡申报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项目,必须在课题结题后申报。同一课题的成果不得分别以个人名义单独申报。
第十二条 申报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
1.成果形式为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
2.阶段性成果,需继续列题研究的;
3.著作权存在争议,尚未妥当处理的;
4.同行专家评议意见分歧较大,难以定论的。
5.已获同级及其以上奖励的;
6.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无有关部门采纳证明的;
7.未经本人授权提出申请的成果。
第十三条 经评审通过的拟获奖项目,自公布之日起一周内,如有异议,由该项目所在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科研开发处呈校领导和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裁决。如申报单位或成果完成人因奖励等级偏低而不愿受奖者,允许撤回其申报项目,以后如无新的进展不得再次申报。
第十四条 获得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员的事迹,应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获奖项目的奖金,按参加人员的贡献大小,合理分配,不搞平均主义。
第十六条 获得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项目,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者,一经查实,撤消奖励,并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处分。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科研开发处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篇: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科学、公正地进行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评审,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推荐、评审等活动。
第三条
申请者必须是高校的在编教师、研究人员,不包括从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和科研人员及出国逾期未归人员。
第四条
每一申请者当年只能申报二项研究成果参评。第五条
《办法》第一章第三条所称研究项目,系指经批准正式列入计划的研究项目。属于同一研究方向发表的系列论文可合在一起做为研究项目申报。
第六条
《办法》第三章第十一条中所称合作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署名人申报。如第一署名人系校外人员,可由第二署名人从所在学校申报。第三及以后的署名人原则上不能申报。
第七条
丛书不能作为一项成果整体申报,只能以其中独立完整的著作单独申报。
第八条
具有主题书名的个人文集可做为著作类成果申报,但多卷本个人文集不宜作整体申报。第九条
正式出版的论文集不可做为著作整体申报,应由各论文作者单独申报。
第十条
《办法》第一章第三条所称软件、音像制品等其他形式的成果一律做为“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申报,除报送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外、须同时报送软件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以及音像制品脚本等文字材料。
第十一条
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必须附被引用或采用等的证明材料,或附应用部门或管理决策部门应用后产生较好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证明,否则不予受理。
第十二条
研究项目类成果须经验收或鉴定。其鉴定或验收的时间下限与《办法》第十条
(一)要求相同。
第十三条
各类成果申报奖励的基本标准:
(一)专著:在研究现实或历史问题上有新创见,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以及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有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二)译著:选题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现实性和针对性,译文准确通达,表意贴切,忠实于原文,对学科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古籍整理:切合原意,注释准确,对历史考证,研究有所发现或有重要价值。
(四)编著、工具书、学术资料:体例科学,资料可靠,知识性强,比较系统地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五)论文:能够科学地论证和回答所提出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观点、内容有创见或新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六)研究项目及研究咨询报告:能够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党和政府以及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调研和科学分析,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和措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或被采纳后有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七)其他未列入的科研成果的基本标准比照上述相近成果掌握。
符合上述基本标准的各类科研成果可申报本奖励,按其价值和作用大小进行评选。
第十四条:优秀成果奖的等级标准
(一)专著类
一等奖:①研究难度大,研究方法有创新。②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学科建设有重要贡献,或在理论上有新突破或开创一门新学科,或填补了学科领域的空白。或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有重要作用,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③在国内学术界有重大影响,是省内本学科领先之作。
二等奖:①研究难度比较大,研究方式有所创新。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学科建设有较大贡献,在理论上有较大创造性,提出重要的新观点、新结论;或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有较大作用,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③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在本学科具有领先水平。三等奖:①研究有一定难度,研究方法新。②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学科建设有一定贡献,内容有新意,提出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或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有较好作用,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③在省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是出名之作。
(二)编著、译著类
一等奖:①科学地吸收并运用新的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②体例科学完善,材料翔实,论证系统严密。③能够科学地回答或解决社会实践和学科领域中的重大课题,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强。④有重大效益或经济效益;在学术界或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译著:能填补某项专业翻译方面的空白,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对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翻译难度大,译文质量很高,准确完整地再现了原著的内容,忠实于原文、译笔顺达畅,并能再现原著的风格神韵。
二等奖:①科学地吸收并运用了新的较大价值的研究成果。②体例比较科学完善,材料翔实,论证比较系统严密。③能够回答或解决社会实践和学科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较强。④有较大经济或社会效益;在学术界或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
译著:对某一学科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参考价值,对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翻译难度较大,译文质量很高,忠实于原文,译笔通顺,并能在较大程度上再现原著的风格。
三等奖:①科学地吸收并运用了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②体例完善,材料翔实,论证较系统严密。③能够回答或解决社会实践和学科领域中的课题,有一定的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④有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在学术界或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译著:对某一学科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在国内或省内有较大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翻译有一定的难度,译文质量较高,忠实于原文,译笔通顺流畅,合乎译文语言规范。
(三)论文类
一等奖:①科学地阐明或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提出有创见性的新观点、新方法,在学术上有重要突破,或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②在全国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
二等奖:①能够科学地阐明或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提出十分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②在全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在省内是著名之作。
三等奖:①能够正确地阐明或解决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提出新观点或新方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②在省内学术界或社会上有较好的影响。
其它类成果的等级标准比照上述相近成果的等级标准掌握。第十五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奖励高等学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特设立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为此制定本奖励办法。
第二条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下简称“社科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
第三条 社科奖分为著作、论文和研究咨询报告三类。其中,著作类成果包括专著、编著(工具书等)、资料和古籍整理著作、译著等,但不包括教材;研究项目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还包括软件、音像制品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
第四条 社科奖的评审坚持科学、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
条件和标准
第五条 申请评奖的成果,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二)学术上具有先进性,理论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三)观点正确,论证严密,资料准确、翔实,文风端正。第六条 申请评奖成果的基本标准:
(一)理论研究成果:学术上有所创新,理论上有所建树,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或在国情、社情调查、资料搜集整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填补了学科的空白,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观点,推动了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好评。
(二)应用研究成果:在解决社会实践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方面有所突破,为党政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和方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
第三章 申报与评审
第七条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设立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负责该项奖励的评审工作,其职责是:负责确定专家评审组的组成,确定授奖率和一、二、三等奖比例,审定获奖成果名单,处理异议投诉等。
第八条 奖励委员会根据申报情况设立若干学科专家评审组,由学术造诣深、思想水平高、办事公正的专家教授组成,负责成果奖励的学科评审工作。申报评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不能作为评审专家。
第九条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教育科技发展中心,负责处理评奖工作中的日常事务,受理申报并对申报成果进行资格形式审查,组织专家评审工作,受理异议等事宜。
第十条 各类研究成果申请参加评奖的时限为:
(一)对本届评奖受理申报截止期限前三年成果进行评定,以成果发表的时间为限,上限为本届评奖前三年一月一日,下限为本届评奖前一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
(二)未公开出版、发表,但被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采用,对实际部门管理决策起了重要咨询作用或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其鉴定或验收的时间下限与第十条
(一)要求相同。申报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奖,不论其是否公开发表,必须附采用单位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我省高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享有著作权的研究成果,均可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其中,合作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署名人向所在单位申报。
第十二条 各申报单位应根据本办法第五、六、十、十一条的规定,对申报成果进行初审推荐。
第十三条 各校将申报成果集中,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推荐,不受理个人申报。
第十四条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在对各申报单位推荐申报的成果进行资格形式审查后,分学科组织专家会议评审。
第十五条 学科专家评审组通过的获奖成果名单,经奖励委员会复审、审核、批准后予以公布。
第四章 异议与处罚
第十六条 自获奖成果名单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的授奖成果持有异议,须以书面形式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申明异议理由和事实依据,写明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地址。由办公室报奖励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复议。
第十七条 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获奖的,由授奖单位予以撤销,收回证书、奖金,并责成有关单位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第三篇: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科学、公正地进行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评审,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推荐、评审等活动。
第三条
申请者必须是高校的在编教师、研究人员,不包括从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和科研人员及出国逾期未归人员。
第四条
每一申请者当年只能申报二项研究成果参评。第五条
《办法》第一章第三条所称研究项目,系指经批准正式列入计划的研究项目。属于同一研究方向发表的系列论文可合在一起做为研究项目申报。
第六条
《办法》第三章第十一条中所称合作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署名人申报。如第一署名人系校外人员,可由第二署名人从所在学校申报。第三及以后的署名人原则上不能申报。
第七条
丛书不能作为一项成果整体申报,只能以其中独立完整的著作单独申报。
第八条
具有主题书名的个人文集可做为著作类成果申报,但多卷本个人文集不宜作整体申报。第九条
正式出版的论文集不可做为著作整体申报,应由各论文作者单独申报。
第十条
《办法》第一章第三条所称软件、音像制品等其他形式的成果一律做为“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申报,除报送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外、须同时报送软件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以及音像制品脚本等文字材料。
第十一条
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必须附被引用或采用等的证明材料,或附应用部门或管理决策部门应用后产生较好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证明,否则不予受理。
第十二条
研究项目类成果须经验收或鉴定。其鉴定或验收的时间下限与《办法》第十条
(一)要求相同。
第十三条
各类成果申报奖励的基本标准:
(一)专著:在研究现实或历史问题上有新创见,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以及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有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二)译著:选题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现实性和针对性,译文准确通达,表意贴切,忠实于原文,对学科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古籍整理:切合原意,注释准确,对历史考证,研究有所发现或有重要价值。
(四)编著、工具书、学术资料:体例科学,资料可靠,知识性强,比较系统地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五)论文:能够科学地论证和回答所提出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观点、内容有创见或新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六)研究项目及研究咨询报告:能够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党和政府以及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调研和科学分析,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和措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或被采纳后有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七)其他未列入的科研成果的基本标准比照上述相近成果掌握。
符合上述基本标准的各类科研成果可申报本奖励,按其价值和作用大小进行评选。
第十四条:优秀成果奖的等级标准
(一)专著类
一等奖:①研究难度大,研究方法有创新。②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学科建设有重要贡献,或在理论上有新突破或开创一门新学科,或填补了学科领域的空白。或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有重要作用,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③在国内学术界有重大影响,是省内本学科领先之作。
二等奖:①研究难度比较大,研究方式有所创新。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学科建设有较大贡献,在理论上有较大创造性,提出重要的新观点、新结论;或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有较大作用,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③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在本学科具有领先水平。三等奖:①研究有一定难度,研究方法新。②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学科建设有一定贡献,内容有新意,提出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或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有较好作用,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③在省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是出名之作。
(二)编著、译著类
一等奖:①科学地吸收并运用新的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②体例科学完善,材料翔实,论证系统严密。③能够科学地回答或解决社会实践和学科领域中的重大课题,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强。④有重大效益或经济效益;在学术界或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译著:能填补某项专业翻译方面的空白,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对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翻译难度大,译文质量很高,准确完整地再现了原著的内容,忠实于原文、译笔顺达畅,并能再现原著的风格神韵。
二等奖:①科学地吸收并运用了新的较大价值的研究成果。②体例比较科学完善,材料翔实,论证比较系统严密。③能够回答或解决社会实践和学科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较强。④有较大经济或社会效益;在学术界或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
译著:对某一学科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参考价值,对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翻译难度较大,译文质量很高,忠实于原文,译笔通顺,并能在较大程度上再现原著的风格。
三等奖:①科学地吸收并运用了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②体例完善,材料翔实,论证较系统严密。③能够回答或解决社会实践和学科领域中的课题,有一定的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④有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在学术界或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译著:对某一学科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在国内或省内有较大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翻译有一定的难度,译文质量较高,忠实于原文,译笔通顺流畅,合乎译文语言规范。
(三)论文类
一等奖:①科学地阐明或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提出有创见性的新观点、新方法,在学术上有重要突破,或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②在全国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
二等奖:①能够科学地阐明或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提出十分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②在全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在省内是著名之作。
三等奖:①能够正确地阐明或解决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提出新观点或新方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②在省内学术界或社会上有较好的影响。
其它类成果的等级标准比照上述相近成果的等级标准掌握。第十五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奖励高等学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特设立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为此制定本奖励办法。
第二条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下简称“社科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
第三条 社科奖分为著作、论文和研究咨询报告三类。其中,著作类成果包括专著、编著(工具书等)、资料和古籍整理著作、译著等,但不包括教材;研究项目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还包括软件、音像制品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
第四条 社科奖的评审坚持科学、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
条件和标准
第五条 申请评奖的成果,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二)学术上具有先进性,理论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三)观点正确,论证严密,资料准确、翔实,文风端正。第六条 申请评奖成果的基本标准:
(一)理论研究成果:学术上有所创新,理论上有所建树,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或在国情、社情调查、资料搜集整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填补了学科的空白,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观点,推动了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好评。
(二)应用研究成果:在解决社会实践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方面有所突破,为党政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和方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
第三章 申报与评审
第七条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设立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负责该项奖励的评审工作,其职责是:负责确定专家评审组的组成,确定授奖率和一、二、三等奖比例,审定获奖成果名单,处理异议投诉等。
第八条 奖励委员会根据申报情况设立若干学科专家评审组,由学术造诣深、思想水平高、办事公正的专家教授组成,负责成果奖励的学科评审工作。申报评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不能作为评审专家。
第九条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教育科技发展中心,负责处理评奖工作中的日常事务,受理申报并对申报成果进行资格形式审查,组织专家评审工作,受理异议等事宜。
第十条 各类研究成果申请参加评奖的时限为:
(一)对本届评奖受理申报截止期限前三年成果进行评定,以成果发表的时间为限,上限为本届评奖前三年一月一日,下限为本届评奖前一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
(二)未公开出版、发表,但被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采用,对实际部门管理决策起了重要咨询作用或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其鉴定或验收的时间下限与第十条
(一)要求相同。申报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奖,不论其是否公开发表,必须附采用单位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我省高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享有著作权的研究成果,均可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其中,合作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署名人向所在单位申报。
第十二条 各申报单位应根据本办法第五、六、十、十一条的规定,对申报成果进行初审推荐。
第十三条 各校将申报成果集中,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推荐,不受理个人申报。
第十四条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在对各申报单位推荐申报的成果进行资格形式审查后,分学科组织专家会议评审。
第十五条 学科专家评审组通过的获奖成果名单,经奖励委员会复审、审核、批准后予以公布。
第四章 异议与处罚
第十六条 自获奖成果名单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的授奖成果持有异议,须以书面形式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申明异议理由和事实依据,写明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地址。由办公室报奖励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复议。
第十七条 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获奖的,由授奖单位予以撤销,收回证书、奖金,并责成有关单位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三章
推荐办法 第四章
异议及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科学、公正地进行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省高校科技奖的推荐、评审、授予等有关活动。
第三条
省高校科技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实行公开、公平、科学、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干预。
第四条
省高校科技奖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学校。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仅从事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或者学校不得作为获奖者。
第五条
省高校科技奖是授予科技工作者和学校的荣誉,授奖不决定科学技术成果的权属。
第六条 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其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公室”)负责,奖励办公室设在省教育科技发展中心。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一节 自然科学类
第七条
《办法》第七条
(一)所称“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是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并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以及在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上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贡献。
《办法》第七条
(二)所称“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是指在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办法》第七条
(三)所称“得到学术界认同”,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引用或已应用。科技教材列入自然科学类奖。
第八条
自然科学类奖的主要完成人应当是主要论著的作者,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提出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并指导研究工作。
(二)发现与阐明重要科学现象、特性和规律,并创立科学理论和学说,或者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对重要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等。
(三)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或者实验技术难点。
第九条
自然科学类奖的主要完成学校应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学校。
获奖学校必须是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学校。
自然科学类奖每个项目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
第十条
由中外学者合作完成的论著,我省高校学者应为主要研究者,且不存在知识产权权属的争议,并由国外学术机构或人员提供书面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自然科学类奖的评审标准为:
(一)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科学上取得重要的发展,学术上为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科学上取得重要价值,学术上为国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促进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可评为三等奖。
第二节 技术发明类
第十二条
《办法》第八条所称的产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以及生物新品种等;工艺包括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等;材料包括用各种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
技术发明类奖的授奖范围不包括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重复实现的技术。
第十三条
《办法》第八条
(一)所称“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办法》第八条
(二)所称“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构思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办法》第八条
(三)所称“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具有明显的应用前景”,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一年以上取得较好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会安全的技术发明成果,如动植物新品种、药品、食品、基因工程技术等,在未获得行政机关审批之前,不得推荐。
第十四条
技术发明类奖的主要完成人应当是该项技术发明的部分或全部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
第十五条
技术发明类奖的主要完成学校是指发明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所在学校,并对该项发明的完成起重要作用。
技术发明类奖每个项目的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7人。
第十六条
技术发明类奖的评审标准为: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国内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技术发明,技术思路较新颖,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国内先进水平,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具有明显的应用前景,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技术发明,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国内先进水平,已产生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节 科学技术进步类
第十七条 《办法》第九条所称“技术开发方面”,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完成具有重大创新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及其应用推广。
《办法》第九条所称“社会公益方面”,是指在标准、计量、科技信息、科技档案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自然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管理科学、医疗卫生、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推广。
《办法》第九条所称“国家安全方面”,是指在国防、国家安全等领域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办法》第九条所称“重要工程方面”,是指列入国家和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综合性科学技术(国防)工程。
第十八条
科学技术进步类奖获奖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
(二)在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
(三)在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四)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实施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
第十九条
科学技术进步类奖的主要完成学校是指在项目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成果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学校。
科技进步奖每个项目授奖人数,一等奖的不超过11人,二等奖的不超过9人,三等奖的不超过7人。
第二十条
推荐为科学技术进步类奖的成果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技术创新性突出:在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或者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装备和改造,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行业的领先水平。
(二)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成果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成果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第二十一条 科学技术进步类奖的评审标准为:
(一)技术开发方面:
在技术上有显著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大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创新,有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社会公益方面:
在技术和方法上有显著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较大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行业得到应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三)国家安全方面: 在技术上有显著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效果突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国防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显著作用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效果较突出,取得了较大社会效益,对国防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有较大作用的,可以评为二等奖。在技术上有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应用效果较大,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对国防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有明显作用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四)重要工程方面: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显著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显著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章 推荐办法及评审
第二十二条
符合科技奖励办法及本实施细则规定的报奖人员和项目,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经所在高等学校审查、批准和推荐,提交奖励推荐书及相关佐证材料,由 学校汇总后,统一向奖励办公室(省教育科技发展中心)推荐。
第二十三条
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经协商后,由第一完成单位组织推荐。若第一完成单位不是我省高校的不予受理。
第二十四条
在本省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可2人以上共同推荐1项所熟悉专业的省高校科技奖。
第二十五条
推荐项目统一采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的格式及软件系统,可到其所在网站上查询、使用。
第二十六条
推荐项目需使用推荐管理系统录入有关内容,并制作软盘一同报送。
第二十七条
凡已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及相当于本奖励级别奖励的成果,不得再推荐此奖励。
第二十八条
凡存在知识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争议,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推荐。
第二十九条
对落选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开发活动中又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重新推荐。
第三十条
推荐的项目应当按有关规定交纳项目评审费。第三十一条
奖励办公室负责受理推荐项目,并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推荐奖励范围、推荐时间、推荐书和软盘录入是否符合要求。推荐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还需审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广应用情况等。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不能提交评审。
第三十二条
经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项目,由奖励办公室按其相近学科进行分组,从专家库中聘请同行专家主审并进行会议方式评审。各学科评审组向奖励委员会提出拟授奖项目的奖励种类、奖励等级、奖励人员和单位的建议,奖励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各学科评审组的汇报和建议,对授奖项目进行复审、审核和批准。
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全体会议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委员参加,会议表决结果有效。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和科学技术进步类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应当由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多数(含三分之二)通过。
第四章 异议及处理
第三十三条
经奖励委员会批准拟授奖的项目,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自公告之日起一个月可提出异议,逾期未提出异议的或在期限内提出异议的,经复议仍维持原评审结果的即为授奖项目。
第三十四条
对公告的拟授奖项目如有异议,自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可向奖励办公室提出。过期提出的异议,除属弄虚作假和剽窃成果或成果有原则错误的异议外,一概不予受理。
第三十五条
对获奖项目提出异议者,必须以书面形式写明项目名称、获奖等级以及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如需保密,请注明)。对所提出的异议,应包括有关证据。凡不按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
第三十六条
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对涉及获奖候选人所完成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推荐书填写不实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其排序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推荐单位、推荐专家、完成人和完成单位对评审等级的意见,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三十七条
实质性异议由奖励办公室会同有关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协助处理。涉及异议的任何一方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推诿和延误。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接到异议通知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核实异议材料,并如期做出答复。必要时,奖励办公室可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非实质性异议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奖励办公室审核。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提出调查、核实报告,作为弃权。涉及国家安全成果的异议,由有关部门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奖励办公室。
第三十八条
参加处理异议问题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以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秉公办理、严守秘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调动我省高等学校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的积极性,加速我省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表彰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科技工作者,根据《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暂行办法》和《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精神,结合我省高等学校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高校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设立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和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省高校科技奖”)分为以下类别:
(一)自然科学类;
(二)技术发明类;
(三)科学技术进步类。
第三条
省高校科技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其评审、授奖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干预。
第四条
省高校科技奖奖励范围为全省高等学校独立完成或为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的项目。
第五条 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下设奖励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奖励的日常管理和评审工作。
第六条 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对评审结果进行复审、审核、批准。
第二章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的设置
第七条 省高校科技奖自然科学类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学校和科技工作者。
重要科学发现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二)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三)得到学术界认同。
第八条 省高校科技奖技术发明类授予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发明者和学校。
重大技术发明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
(二)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三)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第九条 省高校科技奖科学技术进步类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学校。分以下几方面:
(一)技术开发方面: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二)社会公益方面: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三)国家安全方面:在实施国家安全项目中,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出重要科学技术贡献的。
(四)重要工程方面:在实施重要工程项目中,保障工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
第十条 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根据每年评审结果,提出推荐意见,由奖励办公室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负责推荐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和省科学技术奖。
第十一条 省高校科技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
第三章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授予
第十二条 省高校科技奖每年评审、授予一次。
第十三条 省高校科技奖由省内高等学校或符合规定条件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推荐。
第十四条 推荐省高校科技奖时,应按规定填写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五条 省高校科技奖的评审办法是:先由奖励办公室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对形式审查合格的申报项目按相近学科进行分组,聘请同行专家主审并进行会议评审,然后由各评审组向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提出拟授奖项目的奖励种类,奖励等级、奖励人员和单位的建议,最后由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复审、审核、批准。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不能做为评审专家。
第十六条 省高校科技奖由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颁发获奖证书。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七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励的,由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批准后撤销其奖励,追回获奖证书,并视情节轻重,由所在单位予以处分。
第十八条 推荐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奖励的,由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予以通报批评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十九条 参与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第四篇: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附件1
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做好第七届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工作,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评奖学科范围
此次评奖学科范围包括:(1)管理学;(2)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政治学;(14)法学;(15)社会学;(16)民族学;(17)新闻学与传播学;
(18)图书、情报、文献学;(19)教育学;(20)心理学;(21)统计学;(22)港澳台问题研究;(23)国际问题研究;(24)综合研究/交叉学科。
第三条 奖励等级和数额
本届评奖的总额为300项。奖项分为著作、论文和研究咨询报告三类。设立一等奖20项、二等奖80项、三等奖200项。各奖项宁缺勿滥。
第四条申报者资格
1.申报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江苏省内普通高等学校;申报第一署名人必须是在成果公开出版、发表或向实际工作部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期间,正式人事关系在江苏省内普通高等学校的在编在岗教师和研究人员。
2.第一申请者只能申报一项研究成果参加评奖。
3.合作研究成果由第一署名人申报,成果奖励至前3名。
第五条参评成果范围及要求
(一)参评成果资格
1.公开出版、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著作、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
2.未公开出版、发表,但被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采用,对实际工作部门管理决策起到重要咨询作用或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
3.多卷本著作以最后一卷出齐的时间为准,在符合申报时限的情况下做整体申报。
4.丛书不能作为一项研究成果整体申报,只能以其中独立完整的著作单独申报。
5.围绕一个专题,以个人或课题组名义发表于同一刊物同一标题的系列论文,可作为论文类成果整体申报。但围绕一个专题,发表于一种刊物的不同标题的论文或在不同刊物上分散发表的论文,不能作整体申报,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篇论文申报。
6.多人撰写的论文集,不能作为著作类成果由主编作整体申报,只能由其中某篇论文的作者申请论文类奖励。
7、公开出版、发表的研究咨询报告,可以作为著作类或论文类成果申报;如作为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申报,必须同时提交实际应用部门的采纳证明。
(二)不予受理的成果
1.已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政府部门奖励的成果;
2.教材和教辅材料;
3.研究咨询报告类无应用采纳证明成果;
4.未经第一署名人本人同意提出申请的成果;
5.文学艺术类作品。
第六条评奖标准
获奖成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
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体现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统一。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本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解决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党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七条 评奖组织机构
1.江苏省教育厅成立“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委员会”,由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审议学科评审结果,对有异议的成果进行调查并做出裁决等。
2.奖励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处,负责处理评奖工作中的日常事务。
3.奖励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学科评审组,评审组成员由学术造诣深、思想水平高、办事公正的专家组成,负责成果奖励的学科评审工作。
第八条申报及评审程序
1.成果奖申报实行集中统一申报制度。申报人应按要求填写申请表,遵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提供真实可靠的申报材料,由所在学校组织初评和审核后,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向省教育厅提交申报材料。省教育厅不受理个人申报。
2.各校应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对申报成果进行初审,审查成果有无下列情况:
(1)根据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著作权是否存在争议,所报成果是否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行
为;
(2)申报资格、评审材料、申报手续是否符合申报规定;
(3)所报成果是否已获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
(4)所报成果是否是编写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
(5)所报成果是否是未经本人授权提出的成果;
(6)所报成果是否以外国文字出版且无全文汉字翻译(全外文研究成果必须附全文汉字翻译);
(7)所报成果申请研究咨询报告类奖励,有无使用单位鉴定评价证明。
3.省教育厅按程序组织评审,由奖励委员会确定获奖成果名单和奖励等级。评审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回避制度,申报者不参加奖励委员会。
4.拟获奖成果名单确定后,将在省教育厅网站上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公示。在公示期内,任何组织和个人如有异议,须以书面形式向奖励委员会提出,并申明理由和事实依据,写明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地址等。过期或不按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奖励委员会对有异议的成果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5.获奖成果经省教育厅批准后公布,并由省教育厅向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
第九条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励的,奖励委员会一经核实,即撤销其获奖资格,追回奖励证书。
申报单位应对申报材料作认真负责的初审,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提供虚假材料的,一经查实,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停止下一届参加评奖等处罚。
第十条本细则及未尽事宜由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
第一条评奖宗旨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检阅2004年至2010年我国教育科研战线所取得的工作成就,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资深专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质量,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决定开展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
第二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全面检阅近年来教育科研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教育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资深专家,树立先进典型,传承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推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提高教育科研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评奖工作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道德标准;倡导质量第一;体现社会贡献;注重国内外影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
第三条评奖范围
1.成果奖评奖范围
(1)凡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均可参评。
(2)凡未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而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教育科研成果,或不宜公开发表和出版但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教育科研成果,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推荐,也可参加此次评奖。
(3)凡已在往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奖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奖中获奖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的,其推荐成果主要应是评奖活动中已获奖成果。凡参加评奖活动而未获奖的成果,一般不再推荐参评。未参加评奖的成果可推荐参评。
(5)参评成果限定在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
2.成就奖评奖范围
(1)长期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2)为教育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四条参评内容
1.成果奖
(1)已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成果,包括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工具书、教材等(不包括论文集、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
(2)不宜公开出版和发表,但已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
2.成就奖
(1)代表作(如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经典教材等);
(2)社会影响(获奖证书、领导批示等)。
第五条奖项设置
本次评奖设研究奖项300项,其中:
1.终身成就奖:10项。
2.一等奖:20项。
3.二等奖:90项。
4.三等奖:180项。
第六条参评条件
1.成果奖参评条件
对参评成果在指导思想、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效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参评成果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特点,科学解释和准确解答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体现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水平。基本条件是:
(1)政治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2)学术上要求学风端正,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
(3)社会反映上要求所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在理论探索和学科建设上具有开创意义,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真实情况,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具有重要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被党政部门充分吸收采纳;独创的教育教学思想在较大范围内长期实验推广,在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明显实效。
(4)以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优秀成果为奖励重点,并重视奖励基础研究以及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优秀成果。
2.成就奖参评条件
获奖者必须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探索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应符合下列条件: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学风端正。
(2)从事教育科研工作50年以上(含50年),目前仍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3)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决策服务和教育改革实验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第七条评奖组织
1.教育部成立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奖委员会)领导评奖工作,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代行职责,最终审定获奖成果和获奖人选。
2.评奖委员会聘请学科评审组,负责对参评成果和人员进行评奖并表决,向评奖委员会提出获奖成果和人选建议名单。
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行评奖办公室职责,受理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推荐上报的成果和人选,负责处理评奖工作的日常事务,处理异议投诉等。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确定专门机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有关部门),负责本地区行政区域内的成果和人选申报、资格审查和推荐等项工作。
5.教育部各司局个人的参评成果,由各司局签署推荐意见后,由其办公室直接报送评奖办公室。
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由学校(单位)科研处负责组织。
军队院校由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组织。
第八条申报办法
1.本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采取个人申报与单位或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一个人参评同一奖项只限申报一项。成果奖和成就奖可同时兼报。
2.参评成果由申报者填写《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申报评奖表》,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规划重点课题成果鉴定材料、获奖证书复印件、成果应用证明等)。参评成就奖由个人填写《教育科研终身成就奖评奖表》,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代表作品、获奖证书复印件、受益方证明、社会影响证明等)。
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由评奖办公室直接管理的研究成果,经申请者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由所属部门按系统报送评奖办公室。
未列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由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签署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负责将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择优推荐的成果汇总报送评奖办公室。
报送成果均要求一式6份(申报评奖表1份原件、1份复印件,5份匿名活页评奖材料,参评成果6份,参评成就奖材料6份)。
3.直接报送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报奖材料,以及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推荐的成果奖和成就奖报奖材料,报送评奖办公室的截止日期为2011年7月15日,逾期不予受理。
4.评奖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成果奖和成就奖的申报。
第九条申报要求
1.成果奖申报要求
(1)署名多人的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作者进行申报。
(2)系列丛书只能以单本著作独立参评。
(3)多卷本专著整体申报参评,不能单卷参评。
2.成就奖申报要求
(1)个人自愿。
(2)组织推荐。
第十条评奖规则
1.评奖办公室对报送的参评成果和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和技术处理后,分送各评审组。同时由评奖委员会向各评审组下达评奖指标。
2.成果评奖工作分成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心理、德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比较教育、体育卫生美育、民族教育等13个学科评审组进行。
每个学科评审组由5-15位专家组成,采取会议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票须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票的成果方可列入授奖成果及等级的建议名单。
成就奖评审工作由15位专家集中评议,采取会议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票须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票的成果方可列入授奖的建议名单。
3.评奖委员会最终批准获奖人选、获奖成果及等级。
第十一条评奖要求
1.严格遵守推荐、评奖程序和条件,保证获奖成果和人选的质量,自觉维护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奖项的权威和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声誉。
2.评奖工作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
3.凡有申报成果奖和成就奖的专家均实行回避制度,不得参加本届评奖活动,参加评奖的专家必须能够保证工作时间。
4.宁缺毋滥,确保质量第一。各学科评审组评出的获奖成果名额可以空缺但不得突破指标,在上一等级富余的名额可计入下一等级。评出的成就奖人数不得突破名额,但可以少于限定名额。
5.严格评奖程序。评审专家独立工作,自行推荐获奖成果和人选,不与其
他专家商量;会议评奖应当以独立评奖的统计结果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
6.整个评奖工作要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以保证评奖工作不受干扰,在评奖结果正式公布以前,任何人不得对外泄露各级评奖情况和评奖意见。
7.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评奖工作,若发现申报人以不正当手段干涉评奖工作,一经查实,将撤销其参评资格,已获奖者取消其获奖资格并予以公布,取消其下届参评资格,并追究相应责任。
8.参加评奖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受申报人的礼品、礼金。一经发现,将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二条其他事项
解放军系统参照本办法自行组织评奖,由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解放军系统按照比例评奖出的拟获奖成果不占本次评奖设置的奖项,但需报评奖委员会审定批准。
第十三条获奖结果
1.获奖结果名单由教育部予以公布,教育系统的获奖成果和获奖人员,由教育部颁发获奖证书、奖牌;
2.解放军系统的获奖成果,由教育部颁发获奖证书、奖牌。
第十四条异议处理
1.自授奖结果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的授奖结果有异议,必须以书面形式向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异议理由和事实根据,并写明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地址。过期或不按上述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
2.对于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的获奖成果和人员提出异议,不受异议期限制,一经核实,即撤销奖励,追回获奖证书及全部奖金,并予以公布,取消当事人下一届参评资格,并追究申报推荐单位的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