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

时间:2019-05-15 04:2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

第一篇: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

一等奖(15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 学科 1 教育发展战略2 教育心理 教育发展战略4 基础教育 5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心理 体育卫生美育8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1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2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国防军事教育姓名 郝克明 林崇德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魏国栋 陈玉琨 莫雷

杨贵仁

杜育红 吴康宁 廖哲勋 田慧生 石中英 刘海峰 雷渊深

单位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

人民教育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部体育卫

生与艺术教育司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军事科学院

成果名称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教育评价学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系列实验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

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 课堂教学社会学 课程新论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中国考试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教育发展史 成果

发表出版单位或

形式 适用范围 著作 广东教育出版社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论文 心理学报

研究报告

大中小学校

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南京师大出版社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著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军事科学出版社

国防军事教育 15 国防军事教育

于清吉 向德全

总参军训和兵种部

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类型结构研究

研究报告 研究

军委、各总部 总部机关、军事

空军工程大学 军事教育评价发展研究

报告 院校

二等奖(73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 学科 1 高等教育 比较教育 3 比较教育 4 高等教育 5 教育经济与管理 6 教育心理 德育 8 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心理 10 高等教育 11 高等教育 12 教育心理 13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4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16 教育心理 17 基础教育 姓名

单位

陈洪捷 北京大学 周满生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陈向明 北京大学 王孙禺 清华大学 丁小浩 北京大学 周宗奎 华中师范大学 王健敏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谈松华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方俊明 华东师范大学 徐小洲 浙江大学 周作宇 北京师范大学 张文新 山东师范大学 郑金洲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 柯佑祥 华中科技大学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 张楚廷 湖南师范大学

成果名称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世界教育发展基本特点和规律 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 工程教育与工业竞争力 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

儿童的社会技能 道德学习论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 中国聋人手语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 问题之源与方法之镜——元教育理论探索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 教育文化学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课程与教学哲学

成果形式

发表出版单位

著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著作 清华大学出版社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著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浙江教育出版社著作 广东教育出版社论文 中国特殊教育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论文 心理学报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著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心理学报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 19 高等教育 20 教育心理 21 基础教育 22 教育经济与管理 比较教育 24 职业技术教育 25 教育经济与管理 2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27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28 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础教育 30 德育 31 基础教育 32 德育 33 比较教育 34 教育经济与管理

高等教育 36 高等教育 37 德育 38 德育 39 基础教育 40 成人教育 卢家楣 上海师范大学 陈昌贵 中山大学 蔡笑岳 广州大学 张爱芬

上海市闵行区启智学校

李从松 清华大学 冯增俊 华南师范大学 蒋作斌 中共湖南省益阳市委 曾天山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平原 北京大学 方晓东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红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应俊峰 华东师范大学 安云风 首都师范大学 罗星凯 广西师范大学 谢海光 上海交通大学 陈永明 华东师范大学 马永霞 北京理工大学 杨德广 上海师范大学 赵婷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胡珍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郑永廷 中山大学 华国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蓉

北京农业职业

学习的苦乐关新论 人才回归与使用

西南少数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与教育

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

中国大学贫困生研究 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剖析

中国大学十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 政府主导 多元筹资 制度创新——“九五”期间我国教育经费进展情况分析 研究型课程 性伦理学新论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日本教育——中日比较与展望 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论 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与性教育研究

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差异教学论 成人高等教育学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广东人民出版社 著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著作 湖北人民出版社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著作 湖南人民出版社 著作 广西教育出版社 著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著作 海南出版社

论文 教育发展研究

著作 天津教育出版社 著作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著作 中山大学出版社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作 中国农业大学出41 德育 42 基础教育

体育卫生美育

基础教育 45 比较教育 46 职业技术教育

德育 48 高等教育 49 高等教育 50 高等教育 51 基础教育 52 职业技术教育

基础教育 54 基础教育 55 体育卫生美育

基础教育 57 体育卫生美育

高等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60 教育发展战略

学院

程天权 中国人民大学 郝德永 渤海大学

教育部体育卫廖文科 生与艺术教育

张文涛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汪霞 南京大学 邓泽民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

杜时忠 华中师范大学 张尧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刘献君 华中科技大学 戚业国 华东师范大学 李光树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熊川武 华东师范大学 郭思乐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耀华 福建师范大学 杨荣 上海市实验小学

于可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肖海涛 深圳大学

王军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调研 课程研制方法论

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加大课堂密度促进分层教学的实效性 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 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 德育十论

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 上海高职人才报告 反思性教学 教育走向生本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超越“围墙”——小学开放教育初探

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个体评价标准的研究 大学的理念

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

世纪初我国教育与人才战略研究

版社 研究报告

内部报告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教育部

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 著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 著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中国音乐教育 研究

上海科学普及出

报告 版社

著作 浙江大学出版社 著作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教育部 61 基础教育 62 基础教育 63 基础教育 64 基础教育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国防军事教育 张先亮 浙江师范大学 杨明华 王素

上海市大同中学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 走向创新,走向未来——大同中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青少年科普创新在行动中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军队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军队院校教育学

临战及战争时期军队院校教育对策研究 军事创新教育论

军事装备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著作 吉林人民出版社 研究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上海科技教育出

报告 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胡平平安徽省教育厅 刘志辉 国防大学 袁文先 国防大学 李元奎 车先明 陈庆华 方 江 桂剑国 孙大淮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海军司令部军训部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

著作 国防大学出版社 著作 国防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总参谋部

著作 国防大学出版社 研究

总参军训和军种

报告 部

研究海军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海军

报告 军队指挥院校跨世纪教员队伍建设研究 军校创造性教学方法研究 关于调整改革院校和训练机构体制编制的建议

著作 军队指挥院校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军队院校 总参谋部 库桂生 国防大学

三等奖(197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 学科 姓名

单位

成果名称

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 创造性研究手册

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 情绪智力——当前我国情绪和情感研究中的谬误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 超常与普通儿童元记忆知识发展的实验研究 儿童心理辅导

成果形式

发表出版单位 教育心理 2 教育心理 3 教育心理 4 教育心理 5 教育心理 6 教育心理 7 教育心理 郭秀艳 华东师范大学 张庆林 西南大学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 王晓均 深圳大学 王沛 桑标

西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四川教育出版社 著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 著作 甘肃教育出版社 论文 心理科学 著作 安徽大学出版社 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 8 教育心理 9 教育心理 10 教育心理 11 教育心理 12 教育心理 13 教育信息技术 14 教育信息技术 民族教育 1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18 教育信息技术 成人教育 20 基础教育 21 成人教育 22 比较教育 23 高等教育 24 基础教育 25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基础教育 27 民族教育 28 基础教育 29 高等教育 方平首都师范大学 张明

东北师范大学

李伟健 浙江师范大学 才让措 青海师范大学 李宏翰 广西师范大学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 张舒予 南京师范大学 胡春梅

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

刘复兴 北京师范大学 刘莉莉 华东师范大学 丁新 华南师范大学 孙绿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张维忠 浙江师范大学 黄健

华东师范大学

吴遵民 华东师范大学 谢安邦 华东师范大学 马云鹏 东北师范大学 陶天麟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何金娣 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 李黎明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 高耀明 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心理综合量表的特点及中国城市修订版常模的研制 学习困难学生视空间工作记忆提取能力的多指标分析 目标定向与进步反馈对优差生写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青海同仁地区藏族小学生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预期记忆的老化研究:理论与实验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 视觉文化概论 民族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若干专题研究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 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

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 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目标、对策与措施

近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其启示 云南教育史

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云南少数民族特殊人群的教育问题研究 学前课程价值论 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

量表 首都师范大学 论文 心理科学 论文 心理科学杂志 研究报告

中国藏学

著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江苏人民出版社 著作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作 吉林人民出版社 论文 中国远程教育 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报告 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研究论文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云南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上海远东出版社 论文

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采用

著作 江苏教育出版社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民族教育

基础教育 33 成人教育 34 基础教育 35 基础教育

民族教育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教育信息技术

高等教育 42 德育 43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4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48 高等教育 49 教育信息技术 50 教育信息技术 毛亚庆 北京师范大学

吴晓蓉 西南大学

湖南省隆回县陈富昌 金石桥镇教育

余凤英 长江大学 吴子健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

刘志军 河南大学

刘玉彬 大连民族学院 黄书光 华东师范大学 张德祥 辽宁省教育厅

范文曜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张少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杨志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詹万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董泽芳 华中师范大学 方展画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炳照 北京师范大学 石亚军 中国政法大学 张继如 内蒙古大学 祝智庭 华东师范大学 符美瑜

贵州省教育学会

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

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

教育,在仪式中进行——摩梭人成年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7省市14所三级医院护理队伍的需求调查与相应对策 学生创新力培养序研究 课堂评价论

语码转换理论在民族高等院

校多层次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

高等教育社会学

以学科费用及绩效评估为基础的高水平大学拨款模式设计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引论 扩招后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现状、问题与今后的对策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意向调查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比较研究

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

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向成熟的思考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

LOGO技术用于西部中学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研究

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湖南省教育厅

论文 中华护理杂志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大连民族学院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教育部

著作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教育部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著作 山东教育出版社 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 著作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研究报告

实验学校 51 德育 52 德育

高等教育 54 基础教育 55 高等教育 56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58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基础教育 60 基础教育 61 基础教育 62 职业技术教育 63 教育信息技术

高等教育 65 基础教育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68 德育 69 基础教育 70 教育信息技术

高等教育 孙来斌 武汉大学 戴钢书 电子科技大学

李福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张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 牛征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袁韶莹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 霍益萍 华东师范大学 乔际平首都师范大学 李希贵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 马叔平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游泽清 天津师范大学 林金辉 厦门大学 王敏勤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坤庆 华中师范大学 胡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 刘守旗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朱德全 西南大学 李艺

南京师范大学

章仁彪 同济大学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 德育环境研究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 历史学习方略

当前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状况调查

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 吉林省高等教育史 当代教育学

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 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育质量

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语文实验室计划

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

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 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

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

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 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 教育实验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模型建构

“全球化”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论纲

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著作 人民出版社

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著作 天津教育出版社 著作 时代文艺出版社 著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作 广西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北京教育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江苏教育出版社 著作 重庆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论文 教育改革与管理 72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73 教育经济与管理

高等教育 75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基础教育 77 基础教育 78 高等教育 79 基础教育 8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基础教育

教育发展战略 83 教育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 85 教育经济与管理 8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87 教育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 89 基础教育 90 教育经济与管理 91 教育信息技术 92 职业技术教育 冯建军 南京师范大学 朱家存 安徽师范大学 李岚

南华大学

刘世民 四川师范大学 张熊飞 陕西师范大学 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 林汉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江东霞

上海市长宁区实验小学

卜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 宋秋前 浙江海洋学院

刘大为 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司 胡瑞文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掌然 武汉大学 赖德胜 北京师范大学 张人杰 广州大学 李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 袭普良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孙绵涛 沈阳师范大学 林福宗 清华大学 马必学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当代主体教育论 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 面向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研究 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 经济管理类博士培养新模式探索

创造型集体培育与形成的研究

课程理念探析——历史,现在与未来

教学缺失与矫治策略

西部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做大、做强、做活”上海教育 推动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 思维训练

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学教育与教师 教学过程设计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教学的再创造——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创造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国家教育政策体系的探讨

网上教学行为与教学系统设计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研究

著作 江苏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论文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著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陕西人民出版社 著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著作 贵州人民出版社 研究

咨询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教报告 育部

研究咨询上海市教委

报告

著作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广东人民出版社 著作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同心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论文 Behavior&Information Technology

研究报告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93 教育心理 94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基础教育 96 基础教育 97 基础教育 98 德育 99 基础教育 100 德育

基础教育 102 基础教育 103 基础教育 104 德育 105 基础教育 106 体育卫生美育

基础教育 108 基础教育 109 基础教育

体育卫生美育 111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德育 113 高等教育 吴增强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胡淑云 北京教育学院 封莉蓉 宋庆龄幼儿园

张曼玲 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

李培湘 西华师范大学 毕世响 福建师范大学 和学新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郭成

沈阳师范大学 温恒福 哈尔滨师范大学

谢宏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汪潮

浙江教育学院

沈壮海 武汉大学 曹中平湖南师范大学 顾荣芳 南京师范大学 王秀兰 天津市红桥区实验小学 王在勇

山东省滨州市教学研究室

钱源伟 上海师范大学

邓宗琦 华中师范大学 刘晓东 南京师范大学 扈中平华南师范大学 周其凤 北京大学

当代青年心理辅导 九品官人法考论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宋庆龄幼儿园质的案例研究

新世纪中小学校长培养的创新实践研究

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研究 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生活道德教育

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应用

大学校园文化的嬗变和构建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实施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技术

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 中国传统德教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 主动教育理论构建 农村地区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

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

儿童精神哲学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

著作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著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研究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

研究报告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著作 四川人民出版社 著作 吉林人民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研究报告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著作 杭州大学出版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江苏教育出版社 著作 天津人民出版社 著作 山东教育出版社 著作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研究报告

北京大学 114 基础教育 115 高等教育 116 高等教育 117 职业技术教育 118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19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121 高等教育 122 高等教育 123 高等教育 124 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础教育 126 教育信息技术 127 教育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 129 教育经济与管理 130 教育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 132 高等教育 133 高等教育 134 教育经济陶文中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赵祖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胡成功 长江大学 周明星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姜乐仁 华中师范大学张东娇 北京师范大学邬大光 厦门大学 张慧洁 复旦大学 何仁龙 华东理工大学刘俊学 湖南工学院 吴开俊 广州大学 徐承博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 夏旭 南方医科大学张武升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阎亚林 西北政法大学曲绍卫 北京科技大学景民

甘肃省教育培训中心

滕利荣 吉林大学 刘海波 华东师范大学董云川 云南大学 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高校德育评估概论 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与问题

职业教育学通论

启发式教学新探——从小学

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开始的研究报告

教育沟通论

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国际经验与我国的道路选择

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概述 基础性 实践性 国际性——

转型期课程目标的发展倾向及其启示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论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两基”的影响

发达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纲领及实践研究 生物医学搜索引擎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教育创新论

论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行政化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 教育特区——贫困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

创建实验教学精品实验室的实践与思考

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

SARS对高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教育组织范式论

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

著作 浙江人民出版社 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 著作 天津人民出版社

著作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著作 山西教育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吉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论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著作 湖南人民出版社 论文 教育与经济 研究报告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著作 甘肃人民出版社 论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论文 教育发展研究 论文 教育发展研究 著作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与管理 135 教育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140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高等教育 142 教育经济与管理

高等教育 145 基础教育 146 德育 147 德育

教育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151 基础教育 152 高等教育

153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54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吴远香 中国传媒大学 胡有清 南京大学

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

冯惠敏 武汉大学

王国荣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金林祥 华东师范大学 张进辅 西南大学 杨颖秀 东北师范大学 林茂全

大连轻工业学院

王斌华 华东师范大学 林庭芳 西南大学 刘慧 沈阳师范大学 中央教育科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研究所

罗选民 清华大学

尚元明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龚春燕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赵亚平大连大学

郝文武 陕西师范大学 胡劲松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主动适应需求的机制研究

文科理论教学论

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

话”——从知识、科学、信仰和人的角度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现状调查

与分析报告及通识课程设计方案

工读交替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

中国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

开放与变革中的高等教育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两课”教学法专题研究 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 21世纪中国教育展望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及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

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 高等教育——理念重塑、流程再造与高素质人才培养 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

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

著作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著作 南京大学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文 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研究报告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著作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辽宁省民族出版社 著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著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山东教育出版社

论文 翻译季刊 著作 苏州大学出版社

著作 科技文献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论文 教育研究

155 教育发展战略 156 职业技术教育

157 基础教育 158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59 德育 160 成人教育 161 教育经济与管理

162 基础教育 163 体育卫生美育

164 基础教育 165 高等教育 166 教育理论与教育史 167 体育卫生美育 168 教育发展战略 169 教育经济与管理

170 基础教育 171 基础教育

172 体育卫生美育 173 体育卫生美育

174 德育 苏竣 清华大学 刘俊卿

辽宁教育研究院

恽昭世 上海师范大学 马啸风 首都师范大学

钱焕琦 南京师范大学

何非 辽宁省教育研究院

张学敏 西南大学 马芯兰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季浏

华东师范大学

邱才训 广州市教育局 王根顺 兰州大学 周浩波 辽宁省教育厅 周爱光 华南师范大学 孙卫国 四川大学 祁型雨 沈阳师范大学 袁征 洛阳大学 徐崇文

上海市学习指导研究所

于景春 云南艺术学院 施永 东北师范大学 栾传大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高等院校教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盲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中国师范教育史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理性思考与实际演练

辽宁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布局的科学化研究 论贫困地区教育投资体制的问题与改革——教育投资宏观调控与教育成本补偿体制建构研究

小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生物教学设计导论 高等理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 教育哲学 竞技运动异化论

我国西南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 超越利益之争——教育政策的价值研究 小学素质教育论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

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

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论文 课程.教材.教法 著作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文 辽宁民族出版社

论文 中国教育学刊

著作 北京科技出版社 著作 湖北教育出版社 著作 新世纪出版社 著作 兰州大学出版社 著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 著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四川大学出版社 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著作 河南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上海三联书店

论文 民族艺术研究

著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 175 教育经济与管理 刘力 浙江大学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 教育时机论

量子教育学:100年前量子爆破的现代回声

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论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76 基础教育 177 基础教育 178 基础教育 胡志刚 福建师范大学 陈建翔 北京师范大学 刘晶波

南京师范大学

著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论文 教育研究

著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9 高等教育

180 国防军事教育 181 国防军事教育 182 国防军事教育 183 国防军事教育 184 国防军事教育 185 国防军事教育 186 国防军事教育 187 国防军事教育 188 国防军事教育 189 国防军事教育 190 国防军事教育 191 国防军事教育 192 国防军事教育 193 国防军事教育 194 国防军事教育 195 国防军事教育 196 国防军事教育 朱樑 第二军医大学

库桂生 国防大学 苑士军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董会瑜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杨洪江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杨世平西安通信学院 耿福荣 炮兵指挥学院 马金海 炮兵指挥学院 任富兴 炮兵学院 苏怀东

工程兵指挥学院

戚世权 电子工程学院 韩向前 南京政治学院 袁健康 汽车管理学院 韩福辰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杜 辉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李志恒

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

籍长国 空军航空大学 朱平

第二炮兵青州士官学校

儿园看到了什么? 医学计算机化题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关于调整改革院校和训练机构体制编制的建议 国家领土主权意识教育论 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 新时期军队领导干部教育概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军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世纪中国军校民族精神教育论

“自控式教育”研究 军事创新教育论 论工程兵科技练兵 构建新型信息战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军校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军队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分析与应用研究

21世纪的军校人才培养模式 军事飞行教育概论 创新教育对策研究与应用探索

士官教学法 研究报告 全军医学院

软件 研究报告

总参谋部 著作 海潮出版社 著作 军事科学出版社 著作 军事科学出版社 研究

报告

军队院校

著作 炮兵院校 著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著作 解放军出版社 著作 解放军出版社 著作 解放军出版社 著作 四川教育出版社 著作 军事科学出版社 著作

兵器工业出版社、军队院校

著作 军事科学院出版社 著作 蓝天出版社 著作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著作 二炮司令部军训部 197 国防军事教育 陆思厚 武警指挥学院 武警院校教育特点规律研究 著作 人民武警出版社

第二篇: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成果评审办法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成果评审办法

(2003年4月中国统计学会统计信息化分会

常务理事会通过,2004年6月修订)

第一条目的。为了推动统计改革与发展,促进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学会决定定期进行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的评审,为此,特制订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评审办法。

第二条评选范围和设奖类别。集体或个人在统计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方面的成果,指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成果,包括统计应用软件、研究课题、学术论文和专著(不包括相关教材和论文汇编)。应用软件、课题须经过鉴定、并已在统计工作中应用,论文须正式发表,专著须正式出版。

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奖设优秀统计应用软件奖、优秀论文奖和优秀课题、专著奖等四个类别。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三条评审标准和评选条件。每个类别设三个奖励等级,即由高到低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特别奖。各个等级评奖的学术标准如下:

一等奖:在理论或方法上有重要创新;有较高的学术及实际应用价值;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二等奖: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新的创见;具有一定的学术及实际应用价值;在学术理论界或实际部门得到较高评价。

三等奖:在理论或方法上有一定见解;对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学术理论界或实际部门受到好评。

特别奖:由统计部门力量为主为国家机构、社会公众服务开发的应用项目,根据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情况,给予特别奖项。

其中,软件项目还要符合以下条件:

1、对统计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实施统计信息工程中以课题、项目或任务方式得到批准立项、开发研制,经过技术鉴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并已在统计系统投入应用的计算机软件或课题成果。其中,在主管单位职能范围内、权威机构授权 1

范围内进行的软件项目内部验收、鉴定,也认为是一种“经过鉴定”的形式,也可按规定程序、提交完备的文档参评,并以国家或省级统计局验收公函为据。

2、软件的方法、模型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在统计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一定数量的用户,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技术文档资料齐备,能提交软件产品简介、设计报告、用户手册、用户意见、测试版软件介质等。

4、在功能、技术水平、技术创新等方面相同情况下,参评项目中统计部门所占知识产权高者,在奖项评定上有一定的优先级。

5、应用软件或系统,应具备明显统计应用特点。由同一开发单位或核心工具软件进行的二次开发应用项目,要重点说明应用领域及特点的差异,或推荐其中一个优秀代表项目参评。评审委员会有权取消使用相同、相似开发工具软件、关键核心技术,且应用特点雷同的重复性项目的参评资格。

6、如申报项目及相关模块包含、涉及危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众利益的设计或隐患,或知识产权不清的,评审委员会有权取消其参评资格。

论文、课题和专著项目还要符合以下条件:

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规定期间在省、部级正式刊物上发表、出版,经省级统计局推荐的关于统计信息化建设和统计信息工程方面的技术论文、论著。其中,《统计信息化》、省级统计局主办的正式刊物属论文正式发表的范围;由权威学术机构和省部级学术社团单位正式编印的专题研讨会论文集选编的论文,也属正式发表。

2、能够运用信息工程理论、观点分析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开发、应用、管理中的问题,观点独到、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有力。

3、能够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分析、解决统计工作中、统计信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方法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独创性、领先性和影响力。

4、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语义准确。

凡已获其他同级科研成果奖励的研究项目,不得申报。统计应用软件成果参研者申报人数一般不超过九人,课题类成果参研者申报人

数一般不超过七人,论文、专著类成果申报人数一般不超过三人。同一作者一般限申报一项成果,但可作为参研人申报其它成果。所申报项目限于每届规定时期(近两年)内完成的成果。

第四条评审机构。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复审委员会接受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终审委员会的领导,遵循其评审办法。同时,该委员会也是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评审委员会,是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的权威评审机构。

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评审委员会由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中国统计学会信息化分会、社会科研单位、院校,以及省级统计局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

根据评审委员会提名,由国家统计局、省级统计局及相关单位具有一定技术资质的代表组成初评小组,协助评审委员会具体工作。初评小组的工作分初审、初评两个阶段。

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评审办公室设在中国统计学会统计信息化分会。

第五条报送渠道及条件。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统计信息化分会省级机构负责本地区内优秀成果的推荐工作。上报成果中软件、课题类项目一般应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同类成果二等奖以上的最终成果,或出具地市及以上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正式鉴定意见、推广意见,或出具必要的学术水平证明。各单位申报同一类优秀成果数量一般不超过五项。

2、报送材料一式四份,各类项目均应按要求填写《统计系统信息技术优秀论文评审表》(同时适用于专著)、《统计系统优秀应用软件评审表》(同时适用于课题),并加盖省级统计局公章。同时,要报送一套本项目的演示稿综述光盘,影像版的不少于25分钟,PowerPoint版的不少于20页,要求包括:项目背景、立项批件、鉴定文件、用户意见,以及技术报告、应用情况的综述。

3、设有统计系的高等院校也可直接将加盖学校公章的申报材料报送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评审办公室。其中,申报同一类优秀成果数量一般不超过三项。

4、评审办公室一般不直接受理个人评奖项目的申报材料,应由各地区有关机构归口推荐。

第六条 评审程序。全国统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评审工作程序为:组织申报、初审初评、复审、终审。

1、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单位、项目/课题组或个人需认真填写相关评审表,经各省级统计局推荐,在规定期限内报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评审办公室。

2、初审小组进行资格条件认证、文档完备性检查、打分;初评小组根据评审标准分别进行论文、课题评审和软件测试,综合进行无记名分项打分,按得分排出名次、等次。

3、按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各等奖项向专家评审委员会(复审机构)提交初评结果。

4、评审委员会预备会,学习评审办法、统一评审标准。

5、听取初审、初评小组工作报告。

6、复议并通过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各等奖项推荐名单和复审意见,报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终审委员会。

第七条 获得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信息技术应用类各等奖项的论文类成果将以论文集形式推广,软件类成果将以无偿或有限成本价形式在统计系统内推广、交流。

第八条 本办法经中国统计学会统计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会通过,中国统计学会批准后生效。

第三篇: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

附件2: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

第一条评奖宗旨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检阅1999年至2003年我国教育科研战线所取得的工作成就,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教育部决定举办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

第二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全面总结1999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教育科研战线的工作成就,检阅教育科研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营造重视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评奖工作要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三条评奖范围

1.凡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均可参评。

2.凡未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而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教育科研成果,或不宜公开发表和出版但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教育科研成果,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推荐,也可参加此次评奖。

3.凡已在往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奖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奖中获奖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教育学科、心理学科)与本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实行统一评审。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的,其推荐成果主要应是评奖活动中已获奖成果。凡参加评奖活动而未获奖的成果,不得推荐参评。未参加评奖的成果可推荐参评。

5.参评成果限定在1999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

第四条参评成果

1.已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成果,包括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不包括工具书、论文集、教材、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

2.不宜公开出版和发表,但已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

第五条奖项设置

本次评奖共设奖项300项,其中:

1.一等奖:30项(含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

2.二等奖:90项(含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

3.三等奖:180项(含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项)

第六条参评条件

对参评成果在指导思想、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效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参评成果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既反映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又能体现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水平。

基本条件是:

1.政治标准: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2.学术标准:学风端正,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

3.社会标准:基础研究成果学术上有所创新,理论上有所建树,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或新方法,在探索重要理论问题、填补学科空白、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等方面做出贡献,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和好评。应用研究成果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决策提出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和改革方案,被吸收采纳,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教改实验成果已在较大范围推广,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明显实效。

4.以反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优秀成果作为奖励的重点,并重视奖励基础研究以及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优秀成果。

第七条 评审组织

1.教育部成立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奖委员会”)领导评奖工作,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代行职责,最终审定获奖成果。

2.评奖委员会聘请学科评审组,负责对参评成果进行评审并表决,向评奖委员会提出获奖成果建议名单。

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代行评奖办公室职责,受理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推荐上报的成果,负责处理评奖工作的日常事务,处理异议投诉等。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确定专门机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有关部门),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成果申报、资格审查和推荐等项工作。

5.教育部各司局的个人或集体的参评成果,由各司局签署推荐意见后,由其办公室直接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直属单位、部属高校由其单位科研处负责组织。

军队院校由全军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组织。

第八条 申报办法

1.本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采取个人或集体(课题组)申报与单位或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一个人或同一个集体(课题组)参评成果只限一项。

2.参评成果由申报者填写《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申报评审表》,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规划内重点课题成果鉴定材料、省级获奖证书复印件、成果应用证明等)。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并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管理的各级课题成果,经申请者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由所属部门按系统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未列入规划的研究成果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由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部直属单位、部属高校签署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直属单位、部属高校,负责将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择优推荐的成果汇总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成果均要求一式6份(申报评审表1份原件、1份复印件,5份匿名活页评审材料,参评成果6份)。

3.直接报送的课题成果和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推荐成果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截止日期为2006年7月5日,逾期不予受理。

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参评成果的申报。

第九条申报要求

1.署名多人的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作者进行申报;

2.系列丛书只能以单本著作独立参评;

3.多卷本专著整体申报参评,不能单卷参评。

第十条评审规则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报送的参评成果进行资格审查和技术处理后,分送各评审组。同时由评奖委员会向各学科评审组下达评奖指标。

2.评审工作分成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心理、德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比较教育、体育卫生美育、民族教育等十三个学科组进行。每个学科评审组由5—15位专家组成,采取会议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赞成票须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票)的成果方可列入授奖成果及等级的建议名单。

3.评奖委员会最终批准获奖成果及等级。

第十一条评审要求

1.严格遵守推荐、评审程序和条件,保证获奖成果的质量,自觉维护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奖项的权威和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声誉。

2.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

3.凡有成果报奖的评审专家实行回避制度。参加评审的专家必须能够保证工作时间。

4.宁缺毋滥,确保质量。各学科评审的获奖数额可以空缺但不得突破指标,在上一等级节约的名额可计入下一等级。

5.严格评审程序。评审专家独立工作,自行推荐获奖人选,不得与其他专家讨论;会议评审应当以独立评审的统计结果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

6.整个评审工作要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以保证评审工作不受干扰,在评审结果正式公布以前,任何人不得对外泄露各级评审情况和评审意见。

7.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评审工作,若发现申报人以不正当手段干涉评审工作,一经查实,将撤销其参评资格,已获奖者取消其获奖资格并予以公布,取消其下届参评资格。

8.参加评审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受申报人的礼品、礼金。否则,一经发现,将予以严肃处理。

第十二条 其他事项

解放军系统参照该办法自行组织评审,由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

解放军系统按照比例评审出的拟获奖成果不占本次评奖设置的奖项,但需报评奖委员会审定批准。

第十三条获奖结果

1.获奖成果名单由教育部予以公布,教育系统的获奖成果,由教育部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2.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学科、心理学科)的高校系统获奖者,与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并公布,奖金按照同一奖励标准发放。

3.解放军系统的获奖成果,由教育部颁发获奖证书,由解放军总参军训部颁发奖金。第十四条异议处理

1.自授奖成果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为异议期。在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的授奖成果有异议,必须以书面形式向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异议理由和事实根据,并写明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地址(如需保密,请注明)。过期或不按上述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

2.对于剽窃、弄虚作假的成果提出异议,不受异议期限制,一经核实,即撤销奖励,追回获奖证书及全部奖金,并予以公布,取消当事人下一届参评资格。

第四篇:公示浙江省(2008)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公示浙江省(2008)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根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省(2008)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2009年12月8日评审、表决,共有121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78项)。为确保获奖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特公示获奖项目(详见附件),并设立争议期。

1、争议期限:2009年12月9日至2009年12月15日。

2、争议内容:获奖成果的内容、资格及权属。

3、受理单位: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邮编:310012,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40号,电话:0571—88846782)。

在争议期间,凡单位或个人对获奖成果有异议的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注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否则不予受理。

有争议的获奖成果,在争议期截止时仍末处理完毕的,则取消该成果的获奖资格。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0九年十二月九日

附件:

公示浙江省(2008)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10项)

序号 成果名称 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研究 低门槛·双通道·上好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杭州模式研究 3 集团办学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4 提升高新区教育品质的研究与实践 5 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 案例积淀式校本研修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均衡教育的紧密型“名校联合体”创新实践 8 以学促教的校本教研改革与实践研究 9 动画片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 10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

二等奖(33项)1 区域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研究 2 小学语文“教师走班合作教学”实践研究 3 《杭州市中小学生学习障碍筛查量表》研制报告 乐在“棋”中 学在“棋”中——基于棋奕的儿童游戏开发与实施研究 5 浑序联盟:基于浑序理论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的创新和实践 6 基于“快乐生活”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快乐管理研究

负责人 成员(限4名)

刘希平张绪培、葛为民、叶宏、孙恒 徐一超 施光明、沈美华、金卫国、阮青青 孙小芙 王爱媛、赵艳艳、陆建龙 姜菊生 汤关木、李国亮、朱秋蓉

管国良 管社平、胡晓春(执笔)、夏玉成、王昌飞 卓 晖 葛林高(执笔)、邬亚军、毛艳斌、宋煜阳 朱行开 葛锦文(执笔)、刘永宽、潘建军、杨红忠 陈论良 吴守全(执笔)、沈华共、黄孝长、郑德干吕 音 庄周

徐绪卿

王一涛、冯淑娟、林峰、尹晓敏

蒋 莉 周常生、李绍才、裘璋群、全力(执笔)虞大明 吕 娟、谢菊芬、周 晨 洪佳琳 周常生、陈荣弟(执笔)励发珍 万小飞(执笔)

严国忠 许晓静(执笔)、陈 琦、唐宇红 陈 蕾

黄静、张芳、孙莹、陶晓莺

单位

浙江省教育厅 杭州市教育局 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

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 杭州市淳安县教育局 奉化市居敬小学 宁海县教育局 苍南县灵溪第二高中 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园 浙江树人大学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杭州上城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杭州采荷第二幼儿园教育集团

杭州采荷中学教育集团 杭州市红缨幼儿园

童心家园——一所小学的班级文化地图 生态作业:高中课程改革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新探索 9 “校园成长朋辈制”的设计与实施 构建促进资优生走向卓越的教育—资优生教育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与研究 11 构建“教学问题档案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2 “仿格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监控策略指导的行动研究 14 农民工子女与本地生“和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家庭实验室”运作模式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16 高中生涯发展现状与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 17 中职技能教学目标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 18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研究 19 高中学生的美德养育实施研究 学校课外文体活动课程社会化的实践研究 21 星级教师校本认证制的实践研究 22 课程资源整合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 24 古镇新校实施美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6 大面积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机制创新的研究 快乐绘画—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8 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及行动研究

许 宏 倪 勤、李 勤、王亚芳、杨晓凤

孙志军 刘金虎、吴立新(执笔)、石柏忠、包富昌 吕桐军 郭炎梅、潘红林、皇甫芬、沈 洁 邱 锋 范 里、黄津成、冯冬怡 顾秋红 赵海燕(执笔)、胡良玉、金哲维 刘德福 王永胜、吴卫姬、林丽萍、朱苹

陆安定 林耕波(执笔)、张梦华、张剑霞、金敏瑛 鲍国光 俞彩霞(执笔)、孙成刚、徐惠君、周怡 白莉莉 陈耀(执笔)、朱小雪、黄卫华、廖贵慧 吴炳进 黄海彬(执笔)、黄国良、黄坚信、黄智鑫韦跃忠 郑红英

倪宁建 徐美菊、丰素芳、倪素芳 周生民 朱梅光 杜生德 周晓东 吴根土 张震雷

周耀东 俞翔、陈一英、章国惠

费岭峰 朱新强、向婕、叶建娥、胡娟 钱丹慧 张国良、何学强、章锦梅、吴建琴 盛新凤 董翱、费婷、吴新颜

金 斌 夏群峰、陈元林、沈雅芳、董和平周义华 胡亚丰、邢伟丽、胡秋霞、连娜 高洪波

任晓傍、叶 俊、桑文勇、周春波

杭州市学军小学 杭州市富阳场口中学 桐庐县圆通小学 杭州第十四中学 宁波市戎徐小学 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 宁波市北仑区明港高级中学

宁波市鄞州钟公庙街道中心小学 温州市实验小学 温州市瓯海区梧田高中 东阳市技术学校 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小学 磐安二中 东阳市吴宁一中 金华市第四中学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嘉兴市实验小学 湖州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

湖州市吴兴区研训中心 长兴古城中学 长兴县机关幼儿园 云和县教育局

重建学生学习生活——普陀二中“轻负优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30 围棋活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浙江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 32 浙江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33 职业学校经营:维度与建构

三等奖(78项)时效课堂:时效观下初中学与教方式的变革研究 2 浪漫学习——基于童心理念的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3 小班环境下基于社会性发展的儿童成长共同体构建 4 中、重度智障儿童社区化课程的支持系统建构研究 保护童心 引导探究 开启智慧——幼儿园做科学环境的优化设计与实施6 红色教育:萧山三中育人模式转换的实践研究 跨学科·任务型·高绩效:普通高中新教研新团队的架构与运作研究 8 构建新市民培训“海曙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9 教师专业发展“4+1”促进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10 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11 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12 小学“零距离作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校外成长乐园的构建与实践 14 提升教师家园沟通能力的实践研究 基于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案例研究16 温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

何德清 陈建民、童赛祎、李诗芳、张永国 黄和林 徐红专、孔克勤、李卉 贺武华 杨小芳、沈佳乐、刘辉、张凤娟 陈春来 余剑英、温日琨、黄大文、马纯杰 张克勤

张国方、王阳、彭飞龙、邵天行

袁明元 杨艳晖(执笔)

史 群 诸 琳、汪春燕、姚红星

娄屹兰 蔡红霞、徐慧琴、李孟媛、潘慧琴 顾未青 曹丽蓉、邓丽芳、周丽萍

金 环 李 岚、俞慧菁、凌雪绯、许 颖 徐柏兴 金小英、华柏阳、吕建焕 卢仁连 诸张木、陈水桥(执笔)、屠立勇 徐德荣 汪鹤飞、杨忠明、王明祥、尹黎(执笔)钱希有 陈欣(执笔)、马霖霞、韩梅亚、徐群 邵永祥 郁旭峰(执笔)、戴宏宇、贺幼芬、於崇艳胡列年 陈建忠(执笔)、卢建华、张裕生、丛杨 杨春丽 王海虹(执笔)、徐建达、秦巧君、胡云飞朱渊文 葛巧芳(执笔)

欧赛萍 赖敏栩(执笔)、王艳君、史瑜、胡亚洲 张庆勉 徐丽华、薛青艳、王茂贤、许允文等 吴思孝

胡忠英、孙有福、彭来桂、吴郁葱

舟山市普陀二中 宁波教育学院教育行政学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宁波教育学院

杭州建兰中学 杭州新华小学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 杭州市健康实验学校 杭州市蓓蕾幼儿园 杭州市萧山三中 杭州市萧山十一中 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 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 宁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金桥校区

宁海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象山县海韵幼儿园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尊重教育——努力取向评价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19 常态场域“同课异构”的实践与研究 20 口语交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中职电子技术课程“主题导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22 基于儿童潜能开发的优势智能课程研究 23 “体验式”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 “成长记录册”的德育功能研究—以《金华市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册》为例25 初中邀请型课堂教学再研究 26 道德叙事:小学德育方式变革的研究 27 “原生态”幼儿美术教育特色课程的研究 山区隔代教育儿童与学校教育互动合作对策的研究 29 读书治疗促进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30 农村初中合并进程中文化认同研究 31 基于童谣的小学德育新方式的实践研究 32 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校本课程体系下的小学生社团活动实践研究 34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技术线路的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调查与研究 36 学生自主发展的“大班小班化”学导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7 初级中学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温岭模式研究 38 基于地域文化启蒙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39 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技术研究 40 小学作文“悟仿联创”教学模式的研究 41 运用虚拟社区技术营建人本资源学社的研究 42 中小学教科研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的研究

曾美华 林洁、孙红蕾、张纤、王淼(执笔)陈钱林 林宝国、彭永帆、潘权威、王小梅(执笔)杨向群 蔡永(执笔)、陈洁、李云吾、张容荣 朱柏烽

张国红 邵发明

梁晓明

赵晓丽、金江美

郎建胜 张根梅、郑小丰、梅佩芳 洪 飞

徐晓平江崇飞 金炜浙 方艳

孔露苗 胡岱如、李红巧 曹苏芬 周斌 吴洪钱 金建光林秀萍

倪晓军 毛国民

马雄英 郑国静、胡雄伟

叶美形 朱永军、杜巧英、王玉洁、陈仁才 张素贞 沈文颖、施仙素、王海波、周超 李哉平张智青、沈江天、朱富强、金遂 陈家华 张志胜、陈杨友、李友焱、景生明 陈才锜 张雯菁、赵海勇、林金法、马之骏 包育彬 金国庆、江伯法、张华君、林定泉 王植胡 周晓辉、张春燕、彭柳萍、张柳雅 冯济平陈天伟、徐素芬、吴雅萍、余春兰 林艳 江剑红、董春华、陈光、陈素芳 熊邦忠 吴晨杰、林勇平、徐丹凤、扈辉 史林波

张纪良、张宝忠、周幼红、马东贤

瑞安市玉海中心幼儿园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温州市第四中学 浦江县实验小学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东阳市实验小学 金华市婺城区红湖路小学

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兰溪八中

金华市金东区仙桥小学 永康市大司巷幼儿园 磐安县墅安希望小学 金华市秋滨小学 兰溪柏社中学 永康市高镇小学 台州临海河头中心校 台州路桥小学 台州市教科所 台州教育局教研室 温岭中学 温岭教科室 仙居安洲小学 仙居第一小学 玉环环山小学 玉环电大玉环分校 嵊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历史课堂开掘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深化研究 44 中学合作教研的效能研究

PBL(基于问题式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6 “实验实训车间化”化工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47 绍兴本土经典诗文诵读研究

幼儿园“生活·探究”课程的主题建构研究

“海盐騒子歌”儿童化的实践研究 50 语文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研究 51 区域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强势班主任队伍的实践与研究 53 构建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机制的研究 54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和探索 55 农村小城镇社区教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56 在体验式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研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起点与操作模式的研究 58 以语文课程资源促学校文化力发展的实践探索 59 小学语文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研究 60 初中数学教学中三元交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研究 61 全纳教育视野下听障学生社区感特点及培养策略研究 62 初中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的内容呈现及教学 63 “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式建构的研究和实践 64 小学数学错题库建立与利用的研究

在交互活动中学会交往—幼儿园无班界“小主人俱乐部”的实践研究66 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项目理论与实践探索

吕增军 王向阳

王红卫 樊志良、陈祖康、张宝忠、马翰忠 丁冬泉 车镒锋、赵爱君、田 骏、钟金凤 娄华水 於 芳、金忠义、赵迪芳、王建忠 董建奋

孟 琴、董 霏、金 燕、陈 芳 徐彩华 黄迪、张凯波、叶丽娟 张 婷 杨轶、张李梅、高励生、孙美花 王晓红 何方芳、田琛、查杰慧、朱小华 张刘祥 袁月观、朱玲娟、朱小观、马桂英谢益荣 杨泽南、赵鹤鸣、邱中元

朱建平马建琴、都培学、杨敏勇、吴小健 顾树鑫

沈红宇 陈磊、王新泉、朱金彪、黄忠明 龙玉洁 潘玲俐、徐慧萍、樊香萍、金静 冯金娜 施国强、钟梅、沈佩佩、沈瑞祥 黄丽君 殷芬、蒋玉宇、肖亮、计玉琴 王智庆 周爱萍、周琦玉、徐建立、徐凌志 毛飞飞 姜春林、何建红、周亦平、黄孝忠 周志英 王 婷、张 勤、黄平、蒋惠珍 赵菁蕾 王一华 张维忠 赵菁华

周慧霞 付永飞、蓝永明、杨巧玲、张菊兰 徐韶军 傅跃云、管舟燕、姚素飞、方海恩 周利娟 郑磊瑛、余娜、方汉铮、袁芳燕 张海波

周和平、孙岱娜、毛忠仕

嵊州市第一中学 嵊州市城关中学 上虞市丰惠镇中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嘉兴市海盐县实验幼儿园

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 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嘉兴市秀洲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湖州市教育局 湖州市教育局 德清一中 德清县教育局 湖州市吴兴区湖东小学 湖州新风小学 湖州市吴兴高中 江山中山小学 衢州市柯城兴华中学 衢州市聋哑学校 丽水莲都区花园中学 丽水莲都区中山小学 舟山市定海区海山小学 舟山市机关幼儿园 舟山市岱山县高亭小学

小学问导式教学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68 对合作学习课堂结构的反思研究

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和谐校园建设的法律问题研究---以高校教师校内申诉制度的构建为核心 71 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2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73 浙江省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和发展研究 74 高中实施新课程后的高考命题研究 75 大学学科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案及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77 以行动研究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品质

基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校长信息素养模型与学校互动发展研究

宋兴明 余爱军、贾剑峰、倪婉如 郑淑贞 陈英德

苟建华 胡永新、岳甚先、许益亮 金劲彪 孙丽珍、杜志宏、刘斌 韩玉志 王剑锋、王绪琴、袁杰 袁锦贵 顾金孚、都建明、陈峰、施艳 俞建伟 万彭军

王存宽 周勇、于淑儿、邵光华、陈析华 张金福 宣勇、程四俭、张鹏 孙秋高 李锦伟、潘国强、兰杏芳 杨林生 徐丹琦、牟惠康、吴太胜、佘雪锋王佑镁

杜友坚、伍海燕、林鹣鹣、李伟

义乌市福田小学 浙江教育学院 浙江教育学院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嘉兴职业技业技术学院 宁波大学教务处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温州大学

第五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教社科〔2009〕1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奖励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三年评选一次,包括下列奖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奖(人文社会科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奖(人文社会科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研究报告奖(人文社会科学)。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普及奖(人文社会科学)。

所有奖项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第四条 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学部召集人和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奖励委员会负责审定评奖方案、聘请评审委员会专家、拟定获奖名单和奖励等级等。

第五条 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专家应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布等具体情况,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学术造诣高、学风优良的专家学者组成。

第六条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由奖励委员会授权负责评奖组织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 申报条件与组织

第七条 普通高等学校均可按要求推荐申报。申报者资格为:成果公开出版、发表或向实际工作部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期间,正式人事关系在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

第八条 推荐申报成果包括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以及普及类成果(教材、教辅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

第九条 申报人应按规定填写申请表,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申报材料须真实可靠,符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 地方院校和其他部委院校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限额推荐申报。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审核后,在规定日期内集中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不受理个人申报材料。

第十一条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推荐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推荐奖励范围、成果形式、申请书等是否符合要求。所有推荐材料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公示。

第三章 评审标准

第十二条 获奖成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体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

第十三条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了本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第十四条 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党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十五条 普及类获奖成果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阐释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方面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第四章 评审原则与程序

第十六条 评审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申报者不参加奖励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第十七条 评审采取集中独立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审委员会专家依据本办法规定的评审标准,独立对申请材料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评审委员会作出的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进行复核。

第十八条 奖励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评奖工作情况汇报,审定获奖成果名单和奖励等级。

第十九条 拟获奖成果名单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为期1个月的公示。

第二十条 奖励委员会向教育部报告评奖结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评奖结果并授奖。

第五章 异议与处理

第二十一条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均可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异议应以书面形式(包括必要的证明材料)提出。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不符合本款规定和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有异议的材料组织专家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奖励委员会审议裁定。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密。

第二十二条 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奖励的,经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核实,通报批评或取消其参评资格。

第二十三条 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励的,经奖励委员会核实并报教育部批准后,撤销其奖励,追回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四条 参与评奖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泄露秘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