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暂行办法
附件3:
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暂行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设立的目的意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进科研兴教;鼓励基础教育的科学研究与实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激励基础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学校教师深入开展课题(项目)研究,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第三条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每二年举行一次。
二、参评成果范围及条件
第四条对象和范围:全省基础教育各类研究成果。凡从事我省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及单位(包括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中等师范学校、普通中小学及民办中小学)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实验、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均可申报参加评奖。奖励的重点是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
第五条成果时限:上届评奖之后、本届评奖之前,即两年
之内的研究成果。
每个作者最多可申报作为第一作者的个人成果一项;编著类成果,须由在甘肃工作的主编或编写组负责人提出申报,这类成果其中的一个章节或某一篇文章不得以个人成果名义申报;论文集不得以总成果名议申报。
第六条成果形式:A.专著B.课题研究报告 C.系列论文(同一问题或相似问题的研究论文3篇以上D.其他
第七条 评奖条件:
1.专著和系列论文必须公开出版或发表;
2.课题研究成果必须通过省级以上的鉴定验收;
3.音像制品、课件制作等成果,必须通过省级以上的鉴定验收。
4.不宜公开发表或出版,但已被市、州人民政府,厅、局级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教育科研成果,经作者单位推荐、采用部门批准,也可参加评奖。
5.凡已经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
三、评奖标准
第八条优秀成果标准:优秀成果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学术水平,能体现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科研的较高水平。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具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义,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研究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独到的见解,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根据教育目的、对象和环境,制订科学的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在教书育人、从严治学、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质量、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验,实验成果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3.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能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对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在管理方面能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对于治理教学环境、加强学风建设、实行科学化管理等方面有突出效果。
四、申报程序及申报材料
第九条申报程序:评奖工作采取单位或个人申请,县、区教育部门审核推荐,市、州教育部门初评上报的程序进行。未按程序审核推荐的成果,省评审奖励委员会不予受理。
厅直单位的参评成果由各单位评审并加注意见后直接上报。
第十条材料要求:凡申请参加评奖的项目,须按本办法有关规定,报送以下材料:
A.《第八届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申报表》一式三份;
B.成果材料一式二份(其中一份必须是完整的原件);
C.有关部门采用证明(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成果)。
多人合作完成的成果,原则上要由第一作者申报,第一作者因故不能申报的,可由有关单位或他人代理申报,但须有第一作者委托书或单位书面证明。对成果的所属权及其他问题有异议,在受理申报期限内未能妥善处理的,不得推荐申报。
五、评审奖励
第十一条组织机构:每届评奖工作成立“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奖励委员会”,由厅领导、有关处室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评审奖励委员会负责确立奖励办法、获奖数额和评奖程序,受理异议投诉,审定获奖名单。评审奖励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具体承担组织工作。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十二条评审程序:评审奖励委员会根据送审成果的学科门类,设立若干学科评审组。首先由学科评审组对相关专业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初步意见,然后评审奖励委员会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终评,得票率达到投票人数的2/3以上为通过。
第十三条奖励办法: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由省教育厅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和奖金。奖项应记入本人考核档案,作为评定职称、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公正保密原则:参与评审工作人员应坚持公正、保密原则,不得徇私舞弊,不得对外透露讨论、评审、表决的情况,评审结果在公布前不得对外透露。
第十五条回避制度:凡涉及省评审奖励委员会委员的成果,在评议本人成果时,应退席回避,表决时不参加投票;凡本人成果申报参评的不得成为该学科评审组成员。
六、附则
第十六条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由省教育厅根据省评审奖励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审查、批准后授予,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为异议期,在异议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公布的获奖结果持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异议理由和事实依据,并写明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联系方式(如需保密者,请注明),逾期或不按上述要求提出异议的不予受理。
第十七条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凡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获奖的,不受异议期限制,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获奖资格、收回证书和奖金,并责成有关单位给予有关责任人一定的纪律处分。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省评审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二○一○年四月十日
第二篇:2005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委推荐意见
2005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委推荐意见
一等奖
成果名称:C13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汪汉忠 1.资料搜集难度大,学术规范,原创性强。
2.呕心沥血之作,史料丰富,学理性强,有政治意义。
3.历史与理论逻辑系统,在总结百年灾害史的基础上,以灾害和苏北社会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以民国时期为中心,对灾害、社会和现代化三者关系系统研究。
成果名称:C12教育经济学发凡 作者:朱坚强(1)丰富和拓展了教育经济学领域,结构系统完整,资料翔实,对学科发展有推动作用;
(2)视角全面,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3)具有跨学科特征,体例严谨完整,对学科建设与教育工作有较大价值;(4)在长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专著。
二等奖
成果名称:B06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究 作者:布成良
1.属于社会主义研究的一本专著。
2.在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上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3.研究的系统性、可靠性比较突出。
4.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成果鉴定获得优秀,社会影响较大。
成果名称:A01江苏“江海联动”与沿海经济带建设研究 作者:孙月平
1.深入研究江苏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实际应用效果,能指导实际。2.前期、后期成果较多。3.社会反响良好。
成果名称:C14南京大屠杀史料集⑦东京审判 作者:杨夏鸣
1.本书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收录、翻译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有关日军大屠杀审判过程中的大量证据。
2.史料全面确凿,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深远的政治和文化意义,社会反响极强,可以流传。
成果名称:A0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行业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作者:祖 强
1.研究方法有创新。2.获奖等级层次高。3.社会反响良好。2005青年优秀奖评委推荐意见
一等奖
成果名称:Q07全球化背景与市场体制下的当代集体主义价值 作者:李立峰
1.研究方法科学;逻辑严密;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论点有新颖性,论据充分;文章逻辑性强。
3.发表于一类核心期刊,档次高;全文1万字,分量重;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影响大;文章内容质量好。
4.选题的阐明充分、系统、具有说服力;用逻辑内涵与外延的方法,使文章更具可靠性和全面性;提出关于全球化进程中个人本位价值观的悖论,具有理论的创新性;选题具有现实性,对纠正在现实中存在的思想混乱有理论价值;发表层次较高,被复印转载。
二等奖
成果名称:Q05科学规范控制功能获得途径探讨 作者:盛华根
1.一类核心期刊、档次高;份量重;文章质量高。
2.分析全面,结构完整;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控制途径。
3.论点有一定的新颖性;前后逻辑性强;
4.选题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对现阶段科研越轨行为产生的制度根源、社会根源分析全面,视角很新,提出的科研规范获得控制功能途径具有现实指导作用。理论和实践上有创新。
成果名称:Q01公司价值分析与评价 作者:许卫
1.理论体系合理,论证数据充分,资料丰富;有自己独特的论点。
2.编著知识结构系统完整;引用资料、观点来源交代的清楚;较好的教材。
2005年优秀调研与决策咨询奖评委推荐意见
一等奖
成果名称:D05江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本支持战略研究 作者:方建中
1.理论学术价值较高,论证严密;问题复杂,调研难度大,有实际参考价值。2.对策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
3.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新思路和对策,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4.选题好,调查材料丰富,论证充分,对策针对性强。
5.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资料和数据翔实,论证严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
成果名称:D12价格变动对江苏生产和消费影响的定量分析和对策建议
作者:范 金
1.具备符合实际工作的新思路,调研扎实,分析科学合理严密。
2.选题有价值,对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材料系统,研究方法新。
3.选题好,分析深入细致,结论和对策建议有实际价值,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
4.选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理论学术价值,调研具有一定的难度,研究成果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5.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资料和数据翔实,模型有创意;有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2005年优秀调研与决策咨询奖评委推荐意见
二等奖
成果名称:D17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 作者:储东涛
1.问题定位准,材料系统,对策有操作性,反响好。2.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选题好,调查深入,材料丰富,论证充分,对策建议现实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创新。
4.选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调研工作及资料收集处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成果名称:D16江苏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模式与行为研究 作者:王 建
1.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调研全面、分析科学,有较大的社会影响。2.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3.选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调研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研究方法较为较为合理,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4.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有较大社会影响。
成果名称:D11江苏对俄科技合作模式选择研究 作者:彭立明
1.选题具有现实性,研究全面而深入;对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参照价值。
2.选题新,系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资料系统,反响好。
3.选题好,调查研究功夫较深,建议被多处采纳,社会反响很大,为党校争了荣誉。
4.选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研究成果的调研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研究成果在实践工作中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取得了相关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三篇: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
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小课题 “微课辅助与高效课堂”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如何才能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主动权在教师的手里,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课堂凝聚力更强,如何让现代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自然迅速的融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使得课堂某个环节主题突出,层层剖析,这些都是我们选题前认真思考的问题。
自2009年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于是,微课也应运而生。微课在美国又称为短期课程、课程组件。微课程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学生因而易于掌握。微课程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形成的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活动,具有内容广、容量小、目标明确的特点。具体的说微课程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它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教师或学生可以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一集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可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
为了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选题为《微课辅助与高效课堂》,以便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也给他人一些分享.二、研究假设
微课的出现,将会打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在高一实施“微课辅助于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
近年来我国的课程标准、普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和内容的调整,较大地降低了有关知识的要求,造成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较为严重的脱节,众多声音表示“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问题已引起了教育者们的广泛关注。具体知识内容上,如立方差(和)公式初中已不作要求,而高中的许多题目还在运用它。二次函数配方、作简图、求值域、二次函数的观点解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闭区间上求最值等问题,初中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数学必须熟练掌握运用的。几何中部分概念(如三角形的五个心等)及部分定理(如三角形角平分线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因此,我们拟自行编写《初高中衔接教材》,按重点划分录制系列微课。利用下午课前、晚自习前等琐碎时间,给高一学生播放微课,并可以留相应的练习题目进行巩固和提升。后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这一举动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数学教师对本活动价值的看法。希望通过本活动积累经验,使得教师在处理教材衔接问题时有的放矢,优化备课环节,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在高二实施“微课辅助于课堂教学”
选取合适的课题,设计创新教学环节(如:介绍课题数学史部分,加入课题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的联系等),制作相应微课。安排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翻转课堂——进行微课教学,教师辅助答疑。对照班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后,在两班发放相同的小测题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教师综合分析两班的答题情况。并在实验班发放问卷,调查学生是否接受、喜欢这种课堂,甚至访谈部分学生。最后,结合成绩、问卷、访谈,听课教师之间评课、反思、研讨。
四、研究内容
本文希望就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探索中,具体地,主要通过上面两个项目(“微课辅助于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与“微课辅助于课堂教学”),能较好地回答和解决几下问题:
1、进一步探索微课辅助教学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学效果是否较好?
2、微课所带来的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究竟是好是坏,有待进一步地实践检验。
3、进一步探索微课的使用价值(如:弥补学生初高中数学知识断层)。
4、微课如何更好地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互相交流学习,使教师能够关注学生,践行“生本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5、微课发展到现在,以其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和智能化备受师生欢迎。可是,我们的教师,有些是年轻富有激情的,可是却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这这可能就会影响到他对知识内容理解和讲解上的把握,内容华而不实。有些是经验丰富的,他可能对知识的把握很到位,可是对于新生事物,总是接受的慢一些,运用起来并不是那么理想。还有些既有经验又有技术的,由于微课是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矛盾。这些重要方面该如何协调、结合呢?
五、特色和创新点
现在的微课热,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过去录制的大量 “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而全,冗长,难以直接加以使用。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的,主要的特色和创新点有几下几个方面:
1、很多学校、文章已经在关注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了,大多数数学老师边教边补,小部分编写专门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在高中的前1-2个周实行先补后教的策略,目前两种方法的优劣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将近年新生事物——微课辅助于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这是目前几乎没有的,所以我们拟针对这种数学知识衔接方式对数学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
2、通过课题的研究,构建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微课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达到资源共享,分享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3、课题研究中制作的微课程因其独特的视角,有助于走出思维定势,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新的问题解决策略;
4、形成微课库,大问题小视角,小问题深追问,返朴归真,积累真正资源库;
5、微课程音乐美,画面精,放松中陶冶情操,融入课堂中后,让学生在休闲中快乐学习,让学生在放松中思考,拓展课本内容,调动积极性,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形成。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六、拟定研究流程 1、2013年9月-2014年1月:两个项目“微课辅助于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与“微课辅助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开展阶段。2、2014年2月-2014年6月:结果、数据的分析、反思,理论研究,项目再实践阶段。3、2014年7月-2014年8月:整理材料、论文排版阶段。
第四篇: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
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规范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根据国家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评奖范围与重点
评奖的范围是:我校的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干部从事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具体包括:
1.1 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在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的探索,在教书育人、探索教育规律、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1.2 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工作创新和学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1.3 其它在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学成果; 2 评奖的类别和等级
2.1 教学成果奖:主要以校级及以上的已结题验收的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及推广应用的成果为主;
2.2 教材奖:主要以公开出版并已应用了两届以上的教材为主;
2.3 网络课件(程):主要以学校立项并通过验收、已投入使用的网络课件(程)为主;
2.4 电子教案:以校内教师自主制作的电子教案为主。
2.5 教学成果奖设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三个奖励等级,其中一等奖占获奖总数15%左右,二等奖占获奖总数25%左右,三等奖占获奖总数60%左右。
2.6 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在校级成果的基础上,将择优向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推荐申报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申请条件
3.1 遵纪守法,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2 所申请的教学成果要反映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3.3 教师连续两年满教学工作量,教辅人员、教学管理干部在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
3.4 有科学总结或反映成果的论文;
3.5 有校级或省级以上立项并已完成验收; 3.6 每项成果主要申报人不超过5人。3.7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报教学成果奖:
3.7.1 已经申报校级及其以上奖励的成果; 3.7.2 已经获得校级及其以上奖励的成果; 3.7.3 多刊发表的重复性成果;
3.7.4 项目组中近两年有教学事故者。4 申报及评审
4.1 各系部按在编教师总数5%的比例申报教学成果奖的总数(四个类别奖励的具体比例划分各单位自己掌握),排序推荐一、二、三等奖;
4.2 填写《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表》(一份),并提交科学总结、论文及相关材料;
4.3 在深入听取本单位同行评议和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由所在单位领导提出推荐意见。个人或集体也可向本单位自荐,自荐同样需要同行评议和学生评议。
4.4 教务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初审,经校评审委员会评审后,公示三日,报校长批准公布评审结果。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由校长聘请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实验人员、高教研究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
4.5 教学成果奖每两年评审一次,评审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半年。
4.6 获得教学成果奖的项目,学校对获奖者授予获奖证书,并发给一定数额奖金。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项目,将按学校有关文件给予配套奖励。
4.7 获奖材料记入获奖者业务档案,作为(任期)考核、评定职称、晋级增薪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五篇: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暂行办法
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大力引进我省急需的创新科研团队,根据《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粤发〔2008〕15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评审工作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用人单位为主、政府引导支持为辅。
第二章 评审对象和组织机构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引进对象是指世界一流、对我省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科研团队;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
第四条 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工作,负责确定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评审标准,审定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审批引进名单,制定和落实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引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成立“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办公室”(简称“专项办”),负责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各项日常事务。专项办成员由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组成,具体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科技厅承办。
第六条 专项办综合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后,制定创新科研团队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报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定后,多渠道向省内外公布引进需求。
第七条 评审工作采取随时受理、集中评审的方式,专项办一般每年组织1至2次评审工作。
第三章 申报和推荐
第八条 申报评审的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有特色鲜明的核心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带头人和若干名核心人员组成,在国内外科研机构或重大项目稳定合作3年以上,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在本领域内具有明显优势,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九条 用人单位是创新科研团队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提出引进需求、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配套政策等具体工作。
第十条 用人单位根据需求,物色拟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进行接洽并签订初步引进协议后,经各主管部门、各地级以上市的党委组织部门和科技部门进行真实性审核后签署推荐意见,上报专项办。中直驻粤单位和省直单位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可在真实性审核后直接上报专项办。尚未有承接单位的创新科研团队可以采取自荐方式直接向专项办申请,专项办在商有关部门和单位后按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申报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必须填报《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申报书》(附件),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四章 评审
第十二条 初审。
(一)初审工作由专项办负责;
(二)专项办对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工作基础、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研究方向、项目建设目标进行审核,并提出初审意见。
第十三条 匿名函审。
(一)匿名函审工作由专项办根据团队研究的专业领域,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国内外同行顶尖专家组成,对每个团队进行匿名函审的专家应不少于9名。
(二)该阶段重点是对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学术水平进行评判,由抽取出来的同行顶尖专家对通过初审的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进行函审,匿名函审未达到半数同意的,不得进入下一评审阶段。
第十四条 现场评审。
(一)现场评审工作由专项办组织科研、技术、管理、财务投资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进行现场评审。专家委员会由11位专家组成,省外专家所占比例不少于50%,根据实际情况可邀请外籍专家参与。
(二)现场评审采取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陈述、专家提问、口头答辩、小组讨论、无记名投票等形式。现场评审后形成书面推荐和资金资助意见。
第五章 报批和公示
第十五条 专项办综合匿名评审和现场评审意见,形成推荐名单报省人才工作协调工作小组审批。
第十六条 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批后,一般应在省内一定范围新闻媒体上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5天。
第十七条 公示无异议的,经省政府审议批准后下达资金资助计划。专项办同时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手续按原有引进渠道办理。
第六章 管理和考核
第十八条 签订协议与责任义务。
(一)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与专项办签订协议。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必须与专项办签订工作期限5年以上的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必须就合作项目、资金使用、工作待遇、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引进人才发表、出版与本资助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申报成果奖励、专利等,均应标注“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计划资助”字样。
(二)引进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引进国内创新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应将人事关系及档案转至用人单位,全职在单位工作。引进海外创新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应保证每年至少累计有6个月时间在用人单位工作。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完成约定的项目和任务后,可由原单位续聘,也可重新选择单位。
(三)用人单位与专项办签订协议。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关资金管理规定,对省财政资助经费要单独建账,专款专用。各单位不准在资助经费中提取管理费,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各种理由克扣和挪用资助经费。
第十九条 专项经费下达。原则上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正式到位后首次发放经费总额的30%,剩余的70%按项目计划从第3年起逐年支付,每年的年终检查合格后,在下一年的第一季度下达。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因工作需要有特殊要求的,专项经费的下达可通过协商后,以适当方式发放。
第二十条 专项经费管理使用。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管理。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项目研究、与项目相关的仪器设备购置、改善科研条件和对个人补助等,不得用于其他与创新科研团队无关的开支,确保经费使用效益。专项经费由创新科研团队与用人单位联合制定详细的经费使用方案,报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批,经批准后由省财政厅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程序下达。
第二十一条 检查。创新科研团队工作2年后,从第3年开始,每年要对全年工作进行总结,撰写《工作进展报告》。由专项办和用人单位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职责履行情况、项目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不合格者,提出警告和整改措施,专项经费停发,连续2年检查不合格者,终止发放专项经费。
第二十二条 期满评估验收。项目期满后,由专项办组织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经费使用管理等进行期满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继续发放剩余工作经费。对项目执行效果差的,视情况要求其退回剩余经费或全部经费。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实施本评审暂行办法的工作经费由省财政安排解决。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专项办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