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
观于丹《论语》心得,感悟处世之道周五下午放学后,学校组织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与《论语》的完美结合后给与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之前,《论语》在我的脑海中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我也在语文课上机械地
背诵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 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人的眼光进行系
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她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
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
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
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
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知道
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非浅、温暖备至。《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
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
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
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要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
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于丹教
授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处事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是道德与智慧的结晶。“彼此不伤害,又取得温
暖。”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与智慧,学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其前提是要
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分寸。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第二篇:在语文课上
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通过经验交流,专家引领,名师对话,教学实践与反思等,高效务实,令我受益不浅,感悟良多。特别是专家们的讲座,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我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专家们提到,在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的提问花样百出:“复习问”、“新授问”、“巩固问”、“齐问”、“抽问” ……一问追一问,一环套一环,老师总是装着一脑袋问题走进课堂,由主导的“灌输”变成了主导的“追问”,学生从主体的“被灌”变成了主体的“回答”……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创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发散的和谐课堂呢?认真反思不难得出正是这种只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的现象,使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提问,不敢于提问,更不会勇敢地挑战权威即:老师、课本。从而使本应充满了奇思妙想的孩子,失去了大部分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专家们说到应从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入手。阅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闲暇时,报纸杂志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带来片刻的轻松于宁静;探究时,工具书、资料库给人们的迷惑指点迷津;苦闷时,名篇佳作使人们走进心灵的港湾,享受暂时的快乐与幸福。因此,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 “应该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吸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意在为了愉快。
一、问题发现
勤思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应精心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情景,并通过适当地、巧妙地点拨、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他们在创造性的思维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都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它往往会暴露出文章的主旨。如果能够抓住题眼,那么就非常容易的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有效阅读。因此,通过评价学生由课题质疑的水平这一方法,来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阅读的小技巧,从而有效的提高阅读水平,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我在教学北京版小语第十一册时,就进行了这一实验:在讲读课文之初,先板书课题,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可以是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是根据题目想像的有关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是通过题目了解到哪些内容……,二、问题分析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创新的开始。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创造。” 当学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心中的不解时,就说明他已经学会了思考,因此,教师要及时地进行随机性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会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更要学会换角度思考,形成新的问题,大胆假设、猜想,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只有善于通过移植、转化来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才能找出在众多的环节中最关键的步骤,并对其进行思考解决的方法、途径。因此,在课题质疑的基础上,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自己提出问题,理解在学习写人文章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写景的文章,主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写事的文章,则重点要抓住作者的写作顺序来分析,只有了解不同题材文章的特点,学会并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三、问题解决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感悟颇深。“你们提出的问题,我把它们全部还给你们,由你们自己解决。”的确,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地摸索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得到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的理解是多元化、多角度的,更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铺路架桥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搁了浅、遇了阻力,却无法突破,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他们提问的积极性。“跳蚤关在加了盖的瓶子里,跳久了跳不出去,到最后即使盖开了它也不会再跳了。因为它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还是不是一只跳蚤了。”更何况是这些缺乏耐心与意志力的学生呢?因此,教师的监测与学生的反思以及评价交流,都对学生能否经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评价学生课题质疑能力之后,不仅要通过学生的品读析疑的口语表达,还要及时地评价其解决所提问题的能力,将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专家们提到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
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通过学习,认识了《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在教学英雄人物的课文时,同学们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如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吗?你们可以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看《雷锋》电影,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因此在上《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时,应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
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在今后教学中,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1是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
2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课拉开序幕。○
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3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将欢乐带给学生。○
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
4是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巩固兴趣。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通过学习,我掌握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我将会把它带到课堂上来。我相信今后的教学成绩会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在信息技术课上……
在信息技术课上……
在信息技术课上……
[文章作者]施玉
[文章来源]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
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产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在教学“画图”时可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展示同龄学生设计的电脑画(可以是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或从网上下载)。教师可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分析作品,引出本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更认真地听课,希望自已也能画出这样的作品。又如教学多媒体制作中“设置动画效果”时,可以在新授前分别出示两张内容相同的幻灯片,先是一张静态呈现的,接着是设制了动画效果的。此时,教师不用多言,就已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了起来,他们早已跃跃欲试了。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学的东西有用有价值,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更多尝试和实践的机会。我们发现,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话,他们就会锲而不舍地钻研下去,以致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技巧。
二、自主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并且还图文并茂。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看懂。教师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教师只需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介绍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方法。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中“文字修饰”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找到修饰文字的对话框,其中各对话框的效果不必一一讲清楚,可以由学生自由实践后得出结论。在学生实践中教师可以随机使学生明确每次的操作,一定要先选定所要修饰的文字,其余就不必多言了,而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己探索发现的时间。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
三、开放练习
自学能掌握知识,特别是理论上的。而要真正把所学知识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我国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我在教学完WORD后,就布置学生课后为自己设计一张能反映自己特点的学籍卡,准备在下一次的信息技术课上完成设想。在学生学习完浏览因特网和下载信息后,就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WORD工具,制作一定主题的电子报刊。教学收发电子邮件时,可让学生每人给教师写一封信,说说学习信息
第四篇:小班化教学在语文课上的实施方案
小班化教学在语文课上的实施方案
小班化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崭新课题,它是小学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小班化语文教学如何有别于大班化教学?如何发挥小班优势,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这对从未教过小班的我都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这一学期我边教学边摸索,努力发挥小班化的优势,寻求适应小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真正使小班语文课堂教学与高质量、高效益划上等号。
一、抓住时机,培养说话能力
大班教学由于人数过多,一个教师要关注四、五十个学生,时间、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个别教学难以实施。甚至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而小班化教学,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课堂中,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多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了,一堂课中,不开口说话的学生难以寻觅。针对小班学生敢想敢说的特点,一年级正是训练他们说规范语言的最佳时机。有的学生语言贫乏,缺少必要的规范化语言的积累,导致说话时上句不接下句。于是在课堂上,我先鼓励他们听别人说话,再请他们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就耐心地引导,必要时还给予提示,为之“搭桥”直至帮助他们说好为止.,我坚持每堂课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充分的说话机会.这是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的明显体现,小班化教学为关注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二、发挥学生主体,走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之路。
班级人数的减少,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关注每一个孩子,小班化教学使每个孩子拥有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提高了学生个体充分接受教育的程度,个性得到更加主动的发展,再加上教师竭力营造的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表现自己的需求和机会。为此,我觉得小班化的语文教学要走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之路,当然这条路一定要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合作关系之上。针对小班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寻求师生合作的教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我班的学生悟性高、兴趣广、潜力大、可塑性强,完全有能力来充当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中我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学,互帮互学,再让“小老师”来教大家学,教师适时进行补充、指导。在书写教学时,学生互相找优点、缺点;老师考学生、学生考老师。朗读训练时,学生向老师学、老师向学生学,并不断鼓励学生超过老师。这种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更使学生的才能有机会得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达到小班化教学的目的。.三、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难点
我校各班都配有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它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既能成功地体现多媒体的功用,更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小班孩子受益.多媒体因其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直观性、多样性等特点,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如今多媒体在我们的小班语文教学中正发挥着作用,尤其在帮助解决课文难点时更是功不可没.小班化教学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我们应充分认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教学的整体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使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第五篇:在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上的讲话
语文是一种漂亮……
——在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上的讲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自我介绍
介绍姓氏,家乡、爱好 锡惠公园的惠山寺有一对联“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八个班级,偏偏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就恰巧分到这一个班级里来,彼此成了同学甚至同桌,用流行语说“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分,也没有晚一秒,我们就这样相遇了……”通常,人们喜欢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虽然是对老师职业的极至赞美。但我一点也不喜欢,蜡烛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并且含着泪,过于悲壮。可我做教师想快乐的点亮你们的一生,却不想毁灭自己,而且现代科技看来,蜡烛的光太暗了,不如日光灯亮,我更喜欢把老师比喻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将来的生命中,你还会不会记得这三年的生活,还记不记得三年的生活中有个我,这很难说,生命是个变数。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朝夕相处的三年宝贵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倍加珍惜你们的友谊。我有幸将和每一位同学一起,一起书写这段刻骨铭心的流金岁月,同学们,衷心希望三年之后,你们会收获一个灿烂的前程!
二、语文是什么
同学们,你们虽然已经学习了10年语文,但可曾认真思索过“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吗?或许有人说,语文嘛,就是念拼音,认生字,读课文,背诗词,做作业,写作文„„其实,这种回答并不正确,它只是初步回答了怎样学习语文,而并没有回答“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人说,语文嘛,就是“语”和“文”的组合。“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字”或者“文学”。诚然,这种回答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过于注意语文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语文的内在魅力。那么,语文毕竟是什么呢?
1、语文是一种美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苏轼)“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这些美丽的诗句,这些美丽的风景,难道不都是通过语文描绘出来的吗?谁能说语文不是一种美丽呢?
2、语文是一种神奇。中国文学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梁祝化蝶„„世界文学中也有许多令人入迷的神话人物,例如天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聪明女神雅典娜„„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和神话人物,难道不都是凭借语文而流传至今吗?谁能说语文不是一种神奇呢?
3、语文是一种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同是天边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问世间情
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这些情真意挚的诗词,这些感人肺腑的衷肠,难道不都是凭借
4、语文是一种雅趣。提到中国的茶文化,不能不谈谈“可以清心也”。这五个字一般题写在茶壶盖儿上,组合成一个圆环。奇妙的是,无论从哪个字开始,它都可以念成一句与茶有关的通顺语句。即: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品读如此巧妙的章句,谁能不真切的品尝到茶的清香爽口和茶文化的雅趣宜人呢?而这清香与雅趣不正是凭借语文才慢慢品出来的吗?
5、语文是一种机智,一种气度。有一次,文学大师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通过一个人的小路上,他碰到了一个曾经不负责任胡乱批评过他的批评家。批评家见歌德迎面走来,便傲慢的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面对这十分尴尬的局面,歌德却笑脸可掬的回答:“我和你正好相反。”说完,歌德笑着让到路边。在这一则名人轶事中,歌德之所以能巧妙挣脱被人羞辱的被动局面,固然在于他处变不惊的机智和胸怀宽阔的气度,然而假如不是凭借“我和你正好相反”的妙语,歌德的机智和气度又何以表现出来呢?由此看来,拥有厚实的语文功底是多么重要啊!
6、语文是一种力量,一种法宝。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曾经当过律师,凭借丰富的语文知识,他在小阿姆斯特朗一案中所作的辩护,至今还被当作辩论的范例而广为流传。当时,小阿姆斯特朗被指控图财害命,原告收买了福尔逊作伪证,一口咬定小阿姆斯特朗开枪杀人。小阿姆斯特朗有口难辩,于是林肯主动为他辩护。开庭复审时,林肯首先问证人福尔逊是否亲眼看见被告开枪杀人:“你认清是小阿姆斯特朗吗?”福尔逊回答:“是的。”林肯接着问道:“你在草堆后面,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相距二三十米,你能看清吗?”福尔逊说:“看得很清晰,因为当时月光很明亮。”林肯追问:“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吗?”福尔逊再次证明:“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正照在他的脸上。”林肯再问:“详细时间也能肯定吗?福尔逊说:“完全可以肯定,因为我回到屋里时看了时钟,正好是11点1刻。”林肯当即揭露:“女士们,先生们,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点左右,他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可是,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点,月亮早已下山了,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十分精确,当时时间稍有提前,月光还没有下山。但是,那时月光应是从西边往东边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脸朝大树,月光的确可以照到脸上,可是证人根本就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脸朝草堆,那么月光只能照在被告的后脑勺上,证人又怎么能看到月光照在被告脸上?又怎么能从二三十米的地方看清被告的脸呢?”当林肯说完以后,掌声、欢呼声一起迸发出来,福尔逊无地自容,小阿姆斯特朗无罪释放。在这场辩论中,林肯克敌致胜的法宝显然是逻辑严密无懈可击的二难推理,而这个在论辩中所向披靡的法宝,则正是构成语文的要素之一。
小结:纵上所述,既然语文是一种美丽,一种神奇,一种真情,一种雅趣,一种机智,一种气度,一种力量,一种法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宣称:生活有多么丰富,语文就有多么丰富;世界有多么出色,语文就有多么精彩。既然语文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滋润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人生,精彩我们的事业,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不愿意学好语文呢?
二、为什么要学语文
讲两个案例,真人真事。A、2000年《中国青年报》刊登过封14岁中学生的遗书,遗书最重要的片断是这样的:“那天我看电视,见记者采访一个放牛娃,放牛娃说,他的理想
是放好牛,然后卖掉牛挣钱盖房子,盖了房子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让他接班再放牛。事后,我想到了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考大学,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份好工作,找个好工作可以借此找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这样的生活没意义,这样的生命没价值……”于是,这位从小学到初中,年年都是三好生,班长的优秀少年,服毒自杀了。请同学们反思一下:你问过这样的问题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想做什么?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怎样活着才快乐而有价值?
B、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刘海洋把硫酸泼向黑熊的事件震惊了全国,他有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吗?专家检验结果:没有。他这么做只是想看看黑熊会有怎样的反映。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他学习过程中无数实验课中的一节,有什么大不了的。在坐的各位,你们认同他的观点吗?从他的行为中你有没有反思过社会的根源是什么?能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我们的年青人会虐待各种动物,或者对虐 杀动物事件不以为然。紧接着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去年暑假全国关注的云南大学马家爵杀人一案,这位国全重点大学的高材生,把铁锤冷静地砸向自己的舍友,事后不慌张失态,几天之内连杀三人,再制定逃跑计划……我们抛开他与同学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想想他的人格精神上又出什么问题了?能找到答案吗?还有六年前浙江17岁的高中生徐力因考试不理想遭到母亲数落就把母亲杀掉了,事件暴露前他照样正常上课下课与母亲的尸体共处一室而镇定自若。
这些学生,有的是各种理工科的知识和技术,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没有问题,他们得的是另外一种病: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质缺乏症。
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
他们不懂:什么是尊重生命。
老百姓的话就是:缺德——失德
用现在最前卫的词语来总结:他们没有精神家园。
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养成的青春岁月里,最离不开的基础是“语文——文学”而这些在数理化等纯科学的领域里你是看不到个性、人格精神这些内容的。
教了这么多的书,我发现两种学生是常见的。一种接受了12年的系统的语文学习,但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既没有读书的兴趣,也没有读书的方向,更没有读书的方法与审美意识。我称他们充其量只能算识字。另一种学生功课优秀,能顺利考入大学,并且大部分是进修文科之外的专业,有可能,他们一生的人文功课,就是中学时代的这几本教科书,所以他们才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才会有刘海洋这一类的优秀学子出现。
由此可见:高学历≠高道德≠高素质
甚至高智商、高学历犯罪的社会危害比普通百姓更大,更可怕。同意我的观点吗?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为什么学习语文为个问题了。在中学的历程里,语文——文学作品,他能通过写作者真实的生活经验与心理历程与你交流,向你展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取向,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你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作者的精神家园,中学里没有哪一门功课是。这样的内容,在精神上为你做引领。(板书)
在我看来,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做人。你不一定要踏入大学的门,可你必定要跨入社会的门,你可以不懂数理化,没有任何特长,只要领工资会签自己的名,但你不能不会做人,你可以失掉一切,但你没能失掉尊严。
所以,语文的第二个目的:教你学会做人,做一个良心不会枯萎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一个有语文文学审美的人,一个在文字王国里捍卫自己尊严的人。在道德滑坡的社会中懂得洁身自爱,懂得自律的人。(板书)
巴金先生在《灯》中有一句名言:我们不是光靠吃米活着。意思是我们还靠精神活着。语文给你的,不只是精神家园的守护,还是生命质量的拓展。我们追求的是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宽度?套用网络流行的说法就是像活数量还是活质量?
现当代朦胧诗人舒婷有一句话:你表达了自己,你才获得生命。有一笑话,说一小伙第一次爬上长城,面对总起来壮丽的景色 情致大发,“啊,长城——”(你能猜到下一句吗?周围的游客也在等呢,)“咋就这么长!”港台剧最让我受不了的句式是“我好喜欢好喜欢你!”的“好好”句式,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爱情的美好,真是苍白无力,又肉麻。再来我们文学里如何描绘爱情的美好: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再如表达相思的句子: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时,莫倚楼……所以,学好语文将来用处大着呢,在座的各位,假如那一天来临时别一纸难倒帅哥淑女们,一片伤心写不出……
因此,学好语文第三个目的能塑造人的气质,提升人的人格魅力(板书)(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来自人性的真、善、美,是人格的终极追求。气质靠文学熏陶,模仿不来,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体现你个人的修养。
最后,它还有一功用:大学的敲门砖。
三、怎样学语文
现在我们开始交流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介绍高中语文学习要求:
(一)个体:自主学习
1.把课文与注释结合起来
编者为什么要作注释? 举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看两个“其”字的用法。前一个“其”,解释为“自己的”,后一个“其”,解释为“还是”,语气副词。
2.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晋] 陈寿: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英国]培根:“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沉沦;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前苏联]高尔基:“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阅读是一种熏陶。我们所要读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课本与读本相互配套,一课对一课,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单元,我们应该读懂,读透。
3.把背诵与理解结合起来
[宋]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现代]叶圣陶: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不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否则,结果往往是“皮带没眼——记不住”。
4.把作业与书法结合起来
[汉]扬雄:书,心画也。
作业应书写规范、工整、清楚。
5.把与写作结合起来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
[唐]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把接受与怀疑结合起来
[战国]孟子:尽心书则不如无书。
[德国]马克思:怀疑一切。
[英]培根: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清代大儒戴震怀疑朱熹给《大学章句》作的注解,终成一代宗师。
7.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
[清]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宋]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团队:合作探究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
测试: 1.封面图案:《清明上河图》。人物1643个。《三国演义》人物1191。《水浒传》人物787。《红楼梦》人物975。
四、本学期学习任务
1.:学习教材,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初步鉴赏作品,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教材、读本、补充读物:《三字经》(抄读)、《文化苦旅》、《论语》(抄读)。五级语文能力:
应用(D)鉴赏(D)分析、综合(C)理解(B)识记(A)
2.写作:能真实大胆地发表个人看法,能写出文体鲜明的链接着健康生命的作文。
每周一篇随笔,不命题,周一交(随笔本用统一的硬面抄,前面空两张纸,留作请他人写序言用)。作文(命题)也写在随笔上。尊重版权,绝对原创。真情实感,书写清楚。不少于800字,力求突破千字。有作文的当周,停写随笔一次。
3.活动:按照教材提示,围绕“”、“文化”的主题,开展朗诵、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具体活动由老师和科代表策划,全体同学提出补充意见。
五、结束语
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要有坚强的语文意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六、作业 随笔参考话题:《写在九月一日》 《我这样学语文》《站在高中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