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介绍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
介绍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培训
叶小玉
时间:7月14日~18日
7月14日上午浙师大余进利博士《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介绍》
7月14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信息技术课程网:/6001.aspx
7月15日上午:华东师大 吴洪来教授 教材副主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材介绍》 上海市市北中学陈越老师《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
资源:
1、课程标准
2、新课程教材
3、配套光盘
4、教师用书
5、教研网站
6、评价工具(实践探究活动评价系统)
7、案例选编
8、实验方案
配套光盘:(1)操作示例
(2)必需软件
(3)参考资料
(4)教学素材
(5)评价量表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
•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时获取知识的过程及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
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 所谓“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
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
1、讲授法
–
2、实验法
–
3、任务驱动法
–
4、发现教学法
–
5、合作学习
–
6、主题学习
–
1、讲授法
– 第一,讲授法要求教师上课生动
– 第二,讲授法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时效性
– 第三,讲授课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参与
–
2、实验法
–
–
–
–
–
–
– – 边讲边练式:教师把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每示范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由学生自己操作来完成相同的任务。– 先讲后练式:教师把整个任务操作完成,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任务驱动法 – 任务驱动法: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要求学习的新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完成任务后就建构了本节课所要学的新知识 任务驱动法(优势)–(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有利于学生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 –(3)有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所学知识 –(4)有利于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思维 –(5)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最大提高 –(7)有利于突破教材框框的限制 任务驱动法(任务设计)–(1)任务设计必须符合课堂的教学要求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任务设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3)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可扩展性 –(4)任务设计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5)任务设计要重视合作精神的培养 任务驱动法(实施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分析任务。– 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分解任务。– 第三个阶段,是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四个阶段,是纠正错误和进一步优化。– 第五个阶段,评价反馈。– 第六个阶段,对完成任务过程的反思 发现教学法 – 发现教学法: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带着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实。– 第二阶段,建立假设。– 第三阶段,上升到概念。– 第四阶段,转化为活的能力。发现教学法(教学过程)
– 第一,“发现点”的引出。
– 第二,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
– 第三,对于每一种假设的分析和验证。
– 第四,得出“结论”。
–
5、合作学习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在一起通过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最终达到对
知识的掌握的过程。
– 合作学习(实施步骤)
–(1)学习准备。
–(2)分组。
–(3)任务设计。
–(4)明确的责任分工。
–(5)合作互补。
–(6)激发竞争。
–(7)定期检查作业进度。
–(8)多元评价。
– 合作学习(分组类型)
–(1)结对子
–(2)新手/专家组
–(3)将全班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4)随机三人组
–(5)同质分组
–(6)异质分组
–
6、主题学习
– 围绕一个本学科或其他学科中的学习主题开展学习
– 比任务驱动更有实际价值
– 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
– 需要的时间更长
– 应避免学习主题简单化
三、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
– 尽可能多地实施“实践探究活动”
– 关注零起点问题
– 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 做减法不做加法
– 不同层次学校的实施方案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 教学主题
– 教学目标
– 理解活动
– 过程评价
教学主题(启发性论题)
– 学生真正感兴趣
– 在本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的确定
– 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
– 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
– 用陈述句描述
– 用问句描述
理解活动的设计
– 通过活动学生才能理解单元目标和课程目标
– 单元学习不同阶段的活动
• 初始活动
• 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
• 终结性活动
– 不同形式的活动
• 讨论交流
• 实践体验
• 综合探究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
– 通过对活动的评价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学习目标
–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 评价的主体:自己、同学和教师
– 各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完善学科评价系统
– 信息技术基础的评价体系
– 评价的组成:活动评价+单元评价
– 活动评价是每一个单元中实践探究活动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的非正
式评价。
– 单元评价是每一个单元结束后的测试为主的正式评价。
– 活动评价的要素
– 每个活动评价都由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组成– 学生自我评价包括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
– 共性评价是对每类活动所共有的评价指标的评价。
– 个性评价是对每个活动所特有的评价指标的评价。
– 学生在每次活动后根据共性和个性评价指标对自己的活动质量进行
自我评价。(4级等第制)
– 活动评价的要素
– 教师在每次活动后对学生的活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百分制)
– 学生的自我评价折算成百分制与教师评价按一定比例相加即为每个活动的评价分值。
– 活动评价的要素
– 每个单元的活动评价由若干个活动评价构成– 整个课程的活动评价是各单元活动评价的加权组成。(根据单元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设定权重)
– 单元评价的方法
– 每个单元结束后都应该有一个正式的评价
– 单元评价可以是对一个完整作品的评价,还可以是正式的单元测验。
– 单元评价用百分制表示。
– 整个课程每个单元的单元评价进行加权。
7月15日下午:浙江省教研室高中信息技术教研员 ——魏雄鹰
《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解读》
主要内容:(1)背景介绍
(2)困难与对策
(3)实验方案解法
(4)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课程结构: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
学分安排:每个模块2学分,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三年总学分达到114分方可毕业。课程设置:第一学期学习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第二学期学习选修模块——《算法、多媒体》
学业考试:考试日期:6月份
考试内容:4个必修学分所修内容
考试形式:上机考试
考试时间:45分钟
教研网站: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博客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5197/index.shtml海南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信息技术学科组成员 孙立文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1、2、3章》
7月16日上午余卫东《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4、5、6、7章》
7月16日上午浙师大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王基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讲座》 7月16日下午三位教师瑞安中学边楚女海宁高级中学陈跃台州中学 罗呈姣 案例分析
7月17日上午浙师大附中李永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主要内容:(1)评价对教学所起的作用
(2)即将进行的评价(学分认定、会考、高考)
(3)看得到的评价方式
(浙江省会考评价方式、浙教版教材的评价方式、李冬梅老师的评价探索)
(4)过程性的评价实例
(电子表格教学过程性评价、Flash动画教学过程性评价、博客教学过程性评价)
(5)过程性评价实施注意点
a、提高课堂效率,不要务“虚”。
b、具有可操作性
c、不能过多占用学生的上机时间
永言网址:http://blog.sina.com.cn/u/144118086
47月17日上午浙师大丁革建《课程资源的概念》
主要内容:(1)课程资源的概念
(2)课程资源的分类
(3)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
(4)资源的管理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1)知识层面,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能够阅
读有关的通俗文章并能参与有关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过程 中做得最好。
(2)意识层面,是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与IT来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培养独立自学能力及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IT相关的符合伦理与道德的行为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知道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能积极主动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查找、探求和创造信息。
(3)技术层面,是对信息技能的要求,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如能对所需
信息的确定和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及处理并做出决策。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快速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以及开发和传播信息。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考试题介绍
第1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将程序像数据一样存放在计算机内存中运行,是1946年由
提出的。A)图灵
B)布尔
C)冯·诺依曼
D)爱因斯坦
2.世界上生产微处理(CPU)芯片的厂家很多,就是其中之一。A)IBM公司
B)微软公司
C)Intel公司
D)联想公司 3.计算机能按人们的意图自动地进行操作是因为采用了。
A)高性能的CPU B)高级语言
C)机器语言
D)存储程序控制 4.在计算机系统中,指挥、协调计算机工作的设备是
。A)存储器
B)控制器
C)运算器
D)寄存器 5.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计算机属于。
A)巨型计算机
B)小型计算机
C)大型主机
D)工作站 6.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
A)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B)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 C)主机和应用程序.D)主机和操作系统 7.奔腾微机是
位芯片。
A)8
B)16
C)
32D)64 8.算术逻辑单元(简称ALU)主要提供算术运算和
。A)函数运算
B)加减运算
C)逻辑运算
D)“与”、“或”、“非”运算 9.微处理器研制成功的时间是
年。
A)1946
B)1965
C)197
1D)1978 10.按计算机应用的分类,办公自动化属于。
A)科学计算
B)实时控制
C)数据处理
D)人工智能 11.CAD是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其含义是。
A)计算机辅助教育 B)计算机辅助测试 C)计算机辅助设计 D)计算机辅助管理 12.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有、。
A)内存容量、字长和速度
B)内存容量、CPU型号和速度 C)字长、速度和机型
D)字长、速度和二进制位数
13.应用软件是为解决特定领域问题而开发的软件,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为特定需要而开发的面向问题的各种应用程序;二是为方便用户使用而开发的各种工具软件。下列属于应用软件的是。
A)某公司的工资管理系统
B)语言编译程序
C)DOS
D)UNIX 14.将二进制数1101101110转换为八进制数是
。A)1555
B)1556
C)1557
D)1558 15.下列各种进制的数中最小的数是。
A)(213)D
B)(10A)H
C)(335)O
D)(110111000)B 16.如果在一个非零的无符号二进制整数右边末尾添上一个“O”,则新数是原来的倍。A)l
B)C)3
D)4 17.十六进制3FC3转换为相应的二进制是
。A)11111111000011
B)0111111100001l C)01111111000001
D)11111111000001 18.将十进制数25.3125转换成十六进制数是。
A)19.4
B)19.5C)20.4
D)20.5 19.将十进制的整数化为N进制整数的方法是
。A)乘N取整法
B)除N取整法
C)乘N取余法
D)除N取余法 20.计算机的机器数有位数的限制,这是由于计算机的限制。A)硬件设备
B)操作系统
C)软件
D)输出设备 21.“溢出”一般是指计算机在运算过程中产生的。
A)数据量超过了内存容量
B)数超过了机器的位所表示的范围 C)数超过了变量的表示范围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2.微处理机能处理的最小数据单位是。
A)ASCII码字符
B)字节
C)BCD码
D)比特 23.在计算机内部是用
表示数据的。
A)二进制
B)八进制
C)十进制
D)十六进制 24.微型计算机中的内存储器是按
进行编址的。A)二进制
B)字节
C)字
D)位 25.在计算机中,字节的英文名字是。
A)bit
B)byte
C)bout
D)bite 26.486微机的字长是。
A)8位
B)16位
C)32位
D)64位 27.某计算机的存储器容量是1M,它是2的次方B。A)5
B)10
C)15
D)20 28.某计算机有10根地址线,则它的寻址空间为
。A)512
B)64
C)1k
D)1M 29.在计算机中组成一个字的位数叫做该字的。
A)字长
B)个数
C)字节
D)大小 30.以下选项中,是计算机的特点。
A)运算速度快
B)体积小
C)编程精度高
D)地址总线多 31.执行逻辑或表达式1010 V 1101后,结果是
。A)1010
B)1100
C)1011
D)11ll
32.微型计算机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产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指的是一个IC芯片上容纳的元件超过。
A)数万个
B)数千个
C)数百个
D)无数个 33.软盘磁道的编号
是依次增大的。
A)从外向内
B)从内向外
C)从中间向外
D)从两边向中间 34.软盘的第磁道一旦损坏,该盘就不能使用了。A)0
B)1
C)39
D)40 35.3.5英寸软盘上的磁道是。
A)一条渐开线的曲线
B)一组记录密度不同的同心圆
C)一组记录密度相同的同心圆
D)一组同心和不同心圆 36.3.5英寸双面高密度软盘的存储容量为。
A)1.2 MB
B)1.44 MB
C)360 kB
D)720 kB 37.在软盘中,通常每个扇区有
个字节的存储容量。=2*80*512*18B A)512
B)1024
C)256
D)128 38.从本质上说,汉字国标码属于。
A)交换码
B)字形码
C)机内码
D)拼音码 39.下列字符中,ASCII码值最小的是。
A)b
B)B
C)空格
D)2 40.一个汉字的国标码可以用两个字节存储,这两个字节的最高位分别是
。A)1和1
B)O和0
C)1和O
D)0和1 41.已知小写英文字母“m”的十六进制ASCII码值是6D,则小写英文字母“c”的十六进制ASCII码值是。
A)98H
B)62H
C)99H
D)63H
42.字符ASCII编码在机器中用8位二进制ASCII码表示。
A)最左边一位为0 B)最右边一位为0 C)最左边一位为1 D)最右边一位为1 43.英文小写字母“b”和大写字母“B”的十六进制ASCII码值相差
。A)10H
B)20H
C)30H
D)40H 44.在计算机中,使用8位ASCII码表示字符的二进制代码,其十六进制值小于
。A)3F
B)CF
C)7F
D)FF 45.汉字系统中的汉字字库里存放的是汉字的。
A)内码
B)外码
C)字模
D)国标码
46.在24 x 24点阵字库中,每个汉字的字模信息需用
个字节存储。A)9
B)32
C)72
D)128 47.一个汉字和一个英文字符在微机中存储时所占字节数的比值为
。A)1:1
B)2:C)4:1
D)l:4 48.计算机中的兼容是指计算机部件的通用性,IBM PC兼容机中的兼容是指在兼容机上可以使用。
A)与IBM PC原型机上不同的软件和外部设备 B)与IBM PC原型机上相同的软件和外部设备 C)与任何其他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相同的外部设备 D)与任何其他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不同的外部设备 49.一个汉字的十六进制国标码是”4E32”,则该汉字的两字节十六进制内码是
。A)DEB2
B)BEB2
C)CEB2
D)AEB2 50.汉字的机内码高位等于区码与
之和。
A)数字码
B)位码
C)AOH
D)区码
51.汉字字形数字化后,以
文件的形式存放在存储器内,构成汉字软字库。A)二进制
B)十六进制
C)ASCII码
D)OBJ 52.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工具,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是
。A)模拟计算机
B)通用并专门用于家庭的计算机 C)数字与模拟混合的计算机
D)数字计算机
53.在国标码的字符集中收录了
和图形符号,共7445个。A)命令符号
B)控制符号
C)汉字
D)显示符号
54.已知大写字母“A”的ASCII码值为(65)10,则小写字母“a”的ASCII码值是
。A)21H
B)61H
C)93H
D)2FH 55.下列关于字符之间大小关系的排列,正确的是
A)空格符>d>D
B)空格符>D>d
C)d>D>空格符
D)D>d>空格符
56.在下列点阵汉字字库中,点阵字库中的汉字字形显示得比较清晰美观。A)16 x 16
B)24 x 24
C)48 x 48
D)40 x 40 57.在16 x 16点阵的字库中,“一”字的字模与“级”字的字模所占存储单元个数是
。A)两个字一样多
B)“一”字占的多
C)“级”字占的多
D)不能确定 58.原码是用
表示符号的二进制代码。
A)最高位
B)最后一位
C)第4位
D)任意位 59.负数的补码是
各位求反,然后末位加1。
A)先对符号
B)先对原码中除符号位以外的C)先对原码
D)不对 60.用补码表示的、带符号的八位二进制数,可表示的整数范围是
。A)-128~+127 B)-127~+127
C)-128~+128 D)-127~+128 61.已知最高位为符号位的8位机器码10111010。当它是原码时,表示的十进制真值是
。A)+58
B)-58
C)+70
D)-70 62.补码10110111代表的十进制负数是。
A)67
B)-53
C)-73
D)-47 63.已知某计算机的字长是8位,则二进制数-1010101的原码表示为
。A)1101010
1B)10101010
C)11010110
D)00101010 64.十进制数75在某计算机内部用二进制代码10110101表示,表示方式为
。A)ASCII码
B)原码
C)反码
D)补码 65.计算机的CPU每执行一个
就完成一步基本运算或判断。A)语句
B)程序
C)指令
D)软件 66.人们针对某一需要而为计算机编制的指令序列称为
。A)软件
B)命令
C)程序
D)字符串 67.机器指令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能被计算机。
A)编译后执行
B)解释后执行
C)汇编后执行
D)直接执行
68.计算机指令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处理指令、数据传送指令、和状态管理指令。A)程序控制指令
B)逻辑控制指令
C)命令编译指令
D)条件转移指令
69.在计算机指令系统中,确定操作数有多种方法。当操作数直接由指令给出时称为
A)间接寻址
B)立即寻址
C)寄存器寻址
D)变址寻址
70.媒体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另一种是指
。A)信息接
B)信息载体
C)介质
D)网络 71.下列属于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是。
A)工作站、打印机、电视机、冰箱
B)声卡、通信卡、电风扇、鼠标
C)摄像机、音箱、键盘、操纵杆
D)硬盘、麦克风、充电器、录音机、72.不是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A)集成性
B)交互性
C)高速性
D)实时性 73.磁带、磁盘、光盘和
属于存储信息的实体。
A)声音
B)图形
C)半导体存储器
D)图像 74.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
属于信息载体。
A)图像
B)声像磁带
C)光盘
D)硬盘 75.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系统和。
A)音响设备
B)显示设备
C)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
D)打印机 76.下列各项中,属于多媒体功能卡。
A)盘控卡
B)IC卡
C)压缩卡
D)两串一并卡 77.下列选项中,具有汉字处理功能的系统软件是。
A)DOS
B)UNIX
C)UCDOS
D)MS-DOS 78.计算机的软件系统通常分为。
A)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B)高级软件和一般软件 C)军用软件和民用软件
D)管理软件和控制软件 79.下列软件中不属于系统软件的是。
A)编译程序
B)操作系统
C)诊断程序
D)C语言源程序
。80.下列
中的软件均属于系统软件。
A)UCDOS和Word B)DOS和Windows
C)Windows和Excel D)Word和Excel 81.内存与外存比较具有的特点。
A)存储容量大
B)存取速度快
C)价格低
D)盘上信息可以长期脱机保存 82.微型计算机中的外存储器,可以与
直接进行数据传送。
A)运算器
B)控制器
C)微处理器
D)内存储器 8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软盘驱动器既可作为输入设备,也可作为输出设备
B)软盘上存取数据的顺序是先取0面的所有磁道,然后再取1面的所有磁道 C)软、硬盘的作用完全相同
D)格式化磁盘的作用是将不可读文件从磁盘上删去 84.Cache是由
存储器组成的。
A)动态随机
B)静态随机
C)双极型静态随机
D)EPROM 85.一倍速DVD-ROM的数据传输率是。
A)1.44 MB/s
B)1.3 MB/s
C)2 MB/s
D)3 MB/s 86.接口是指不同设备之间为实现互连和通信商具有的对接部分。微型计算机有三类接口,即总线接口、串行口和并行口。串行口是指。
A)主机和接口之间采用并行传递,接口和外设之间采用串行传送 B)主机和接口之间、接口和外设之间均采用并行传送
C)主机和接口之间采用串行传递,接口和外设之间采用并行传送 D)主机和接口之间、接口和外设之间均采用串行传送 87.下列有关存储器读写速度排列正确的是。
A)RAM>Cache>硬盘>软盘
B)Cache>RAM>硬盘>软盘 C)Cache>硬盘>RAM>软盘
D)RAM>硬盘>软盘>Cache 8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当关闭计算机电源后,RAM中的程序和数据就消失了 B)软盘和硬盘上的数据均可由CPU直接存取 C)信息高速公路的英文缩写是NII D)浮点数的取值范围是由阶码的位数决定的 8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没有外部设备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B)ASCII码不是计算机惟一使用的信息编码 C)磁盘信息是以顺序方式读出的 D)长程序一定比短程序执行时间长 90.I/O接口位于。
A)总线和I/0设备之间
B)总线和主机之间
C)CPU和主存储器之间
D)CPU和外存储器之间
91.下列设备中,既可作为输入设备,又可作为输出设备的是
。A)键盘
B)显示器
C)打印机
D)磁盘驱动器 92.在计算机中,采用虚拟存储器的目的是。
A)提高主存储器的速度
B)扩大外存储器的容量 C)扩大内存储器的寻址空间
D)提高外存储器的速度 93.SRAM存储器是
存储器。
A)静态随机
B)静态只读
C)动态随机
D)动态只读 94.计算机根据
来判别存储器中的内容是指令还是数据。A)符号位是0还是1
B)所在存储单元的地址 C)存储单元的字节数
D)CPU执行程序的过程 95.个人计算机属于
计算机。
A)小型
B)中型
C)小巨型
D)微型 9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7 B)软盘的体积比硬盘大
C)所有计算机的指令系统都是相同的 D)用C语言编写的程序均为系统软件 9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键盘、鼠标、光笔是输入设备
B)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是输出设备
C)计算机中使用的汉字编码和ASCII码是一样的 D)操作系统是一种很重要的系统软件
.9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汉字的计算机内码就是国标码
B)软盘是一种存储介质 C)所有微机上都可以使用的软件称为应用软件
D)硬盘驱动器是存储器 99.在半导体存储器中,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的特点是
。A)按位结构方式存储
B)按字结构方式存储 C)信息在存储介质中移动
D)每隔一定时间刷新一次 1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软盘驱动器一般都装在主机上,故属主内存 B)硬盘的容量最大,故属主内存
C)3.5英寸软盘的写保护窗口打开时,既能读又能写 D)采用虚拟内存技术,可提高计算机执行任务的速度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曾经使用过的主要元器件有。
A)电子管
B)晶体管
C)集成电路
D)光介质
2.微处理器又称为中央处理器,它是由
组成的。
A)运算器
B)控制器
C)存储器
D)寄存器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计算机最好不要长期闲置不用
B)不要连续使用计算机,使用几小时后,应关一会机器
C)应避免在强磁场干扰下使用计算机 D)频繁开关计算机会减少使用寿命
4.二进制的优越性包括。
A)可行性
B)简易性
C)逻辑性
D)可靠性
5.在不同进制的四个数中,较大的两个数是。
A)(10001011)B
B)(47)0
C)(ED)H
D)(400)D
6.不同数制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A)每一种数制都有固定的符号集
B)每一种数制均无固定的符号集
C)都使用位置表示法
D)均不使用位置表示法
7.下列选项中,属于逻辑运算的是。
A)逻辑“与”运算
B)逻辑“或”运算
C)逻辑“真”
D)逻辑“假”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微机系统中,应用最普遍的字符编码是ASCII码
B)光驱的倍数越大,数据传输就越快
C)计算机在工作时突然断电,则存储在磁盘上的信息丢失
D)采用虚拟存储器的目的是提高外存储器的速度和容量
9.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1个字中的二进制位个数一定大于1个字节中的二进制位个数
B)1个字中的二进制位个数通常是8的整数倍
C)1个字等于8位二进制
D)1个字等于32位二进制
10.一个字节代码可表示
个状态。
A)8
B)16
C)28
D)256
11.1GB等于。
A)1024 MB
B)1024 KB
C)1024 x 1024 KB
D)1024 x 1024 x 1024 B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密度软盘每面有80个磁道
B)低密度软盘每面有40个磁道
C)高密度软盘每面有79个磁道
D)低密度软盘每面有39个磁道
13.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是位
B)计算机中计算数据的最大单位是位
C)微机中用来表示信息的最小单位是位
D)微机中用来表示信息的最大单位是位
14.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微型计算机的字长取决于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的宽度
B)存储一个汉字占用2个字节
C)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
D)不同种类的计算机所能处理的数据类型不同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数据有两种形式,即人读数据和机读数据
B)“32位微型计算机”中的32指的是机器字长
C)一个字由若干个字节组成D)主频的单位是MHz
16.在计算机系统中,有两种重要的字符编码方式,它们是
码。
A)BCD
B)ASCII
C)BASE
D)DATA BASE
17.在计算机中,ASCII字符编码方式主要用于。
A)微型机
B)小型机
C)大型机
D)巨型机
18.在汉字字符集中,一个汉字所在的和
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该汉字的“区位码”。
A)数字号
B)字母符号
C)区号
D)位号
19.按汉字的使用频率将汉字库分为。
A)一级汉字库
B)二级汉字库
C)扩展汉字库
D)辅助汉字库
20.为了识别汉字,计算机要把汉字的外部码转换成汉字的内部码,以便进行。
A)处理
B)计算
C)存储
D)求和
21.字模按构成字模的字体和点阵可分为楷体字模和
等。
A)黑体字模
B)存储字模
C)宋体字模
D)打印字模
22.在7位ASCII码中,包括
等共128个字符。
A)52个罗马字母
B)8个日期字符
C)10个阿拉伯数字
D)52个大小写英文字母
23.在计算机中,汉字字库可分为
两种。
A)显示字库
B)硬字库
C)软字库
D)存储字库
24.计算机中的机器数有三种表示方法,它们是。
A)原码
B)反码
C)补码
D)BCD码
25.对于正数,表示是一致的。
A)原码
B)反码
C)补码
D)ASCII码
26.实数在计算机内部表示为浮点数,它由
两部分组成。
A)阶码
B)尾数
C)原码
D)补码
27.是数值数据在计算机内部的编码方法。
A)BCD码
B)补码
C)国标码
D)内码
28.下述描述正确的是
o
A)一个数的反码的反码是原码本身
B)通常计算机中的定点数有两种表示,它们是定点整数和定点小数
C)正数的反码不是原码本身
D)为了运算方便,计算机中所有的定点数一般都化为补码表示
29.在反码表示法中。
A)正数的反码是原码本身
B)负数的反码为该数原码除符号位外各位求反
C)正数的反码不是原码本身 D)负数的反码为该数原码除符号位外各位求反加1
30.在补码表示法中。
A)负数的补码是该数的反码最后一位加1 B)负数的补码是该数的反码
C)正数的补码是原码加1
D)正数的补码是原码本身
31.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为。
A)巨型化
B)微型化
C)网络化
D)智能化
32.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指令包括两部分,它们是。
A)操作码
B)ASCII码
C)操作数
D)汉字代码
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ALT指令表示停机操作,它是零地址指令
B)计算机指令是指挥CPU进行操作的命令
C)单地址指令的格式是由指令码和地址码组成的
D)各种计算机的指令系统都是一样的34.在计算机工作时,内存储器用来存储。
A)运算所需的程序
B)运算所需的数据
C)暂时不用的命令
35.微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是。
A)输入设备、存储器
B)微处理器
C)输出设备
D)键盘、显示器、打印机、运算器
36.以下不属于计算机外存储器的是。
A)RAM
B)硬盘
C)ROM
D)软盘
37.多媒体关键特性是。
A)多样化
B)交互性
C)集成性
D)扩展性
D)二进制数
38.下列关于数据压缩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A)JPEG压缩运动图像
B)JPEG压缩静止图像
C)MPEG压缩运动图像
D)MPEG压缩静止图像
39.多媒体计算机不可缺少的设备是。
A)ROM
B)CD-ROM
C)IC卡
D)声频卡
40.下列各项属于声频卡的关键技术是。
A)音效
B)数字音频
C)音乐合成D)音乐指挥
41.下列各项属于多媒体操作系统的是。
A)Windows 98
B)Windows 2000
C)DOS
D)UCDOS
42.数字音频压缩声音信号是的转换。
A)A/D
B)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C)D/A
D)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
43.音乐合成主要有两种合成技术,它们是。
A)FM合成B)波形表合成C)TV合成D)波形图合成44.声频卡采用了音效芯片,因而从硬件上实现了。
A)回声
B)混响
C)和声
D)美声
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OM可作为输出缓冲区使用
B)CPU的主要功能是对指令、操作和时间的控制以及对数据加工
C)DVD-ROM标准向下兼容,能读目前的音频CD和CD-ROM
D)浮点数的精度由尾数的位数决定
46.下列各项属于视频卡的是。
A)卫星信号采集卡
B)JPEG/MPEG/H.261图像压缩卡
C)VGA到NTSC/PAL电视信号转换盒
D)图像解压卡
47.目前多媒体技术中主要有三大编码及压缩标准,它们是。
A)JPEG
B)ASCII
C)MPEG
D)H.261.48.第一个图像压缩国际标准JPEG广泛应用于。
A)ROM
B)CD-ROM
C)彩色图像传真
D)图文管理
49.MPEG实际上是数字电视标准,它包括三个部分,即。
A)MPEG-Video B)MPEG-Audio C)MPEG-Radio
D)MPEG-System
50.下列各项中,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最基本硬件之一。
A)ROM
B)CD-ROM
C)DVD-ROM
D)RAM
第三篇: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网页制作会考知识点
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网页制作会考知识点
一、插入网页元素:
01.文字及格式:从文本文件中复制文字内容 → 光标定位到相应单元格中 → 粘贴 → 选中文字 → 格式 → 字体(段落)→ 根据题意设置 → 确定
02.字幕组件:定位 → 插入 → 组件 → 字幕 → 输入文字设置属性 → 确定。
03.艺术字:定位 → 插入 → 图片 → 艺术字 → 选择一种式样后确定 → 输入文字设置格式后确定。
04.图片及属性:光标定位于单元格中 → 插入 → 图片 → 来自文件 → 找到并选中图片文件(一定要从考生文件夹中找图片,包括扩展名都要正确,文件类型可以选所有文件。)→ 确定 → 右击图片 → 图片属性 → 根据题意设置 → 确定(注意不能设置成单元格背景图片)
05.表格:光标定位 → “表格”菜单 → 插入 → 表格(行或列、单元格)。
06.水平线及属性:光标定位 → 插入 → 水平线 → 右击水平线 → 水平线属性 → 根据题意设置 → 确定
二、背景(颜色或图片、音乐)、属性的设置:
01.网页属性(网页背景、背景音乐、网页标题等):在网 1
页中右击 → 网页属性 → 根据题意设置 → 确定(图片和音乐文件一定要来自自己的考生文件夹,网页标题不能插入到网页的上方)
02.表格背景、表格属性:光标定位于要设置的表格右击 → 表格属性 → 根据题意设置 → 确定
03.单元格背景、单元格属性:光标定位于要设置的单元格右击 → 单元格属性 → 根据题意设置 → 确定
三、表格的操作:
01.插入行(列):光标定位 → 表格 → 插入 → 行或列 02.删除行(列):选中要删除的行(列)→ 表格 → 删除单元格(正确选择行或列)
03.合并(拆分)单元格:选中要合并(拆分)的单元格 → 表格 → 合并(拆分)单元格→ 根据题意设置 → 确定
四、超链接的设置:
01.在文字(图片)上设置(修改)超链接到网站地址:选中文字(图片)→ 在选中区域右击 → 超链接(超链接属性)→ 单击“原有文件或网页”按钮 → 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 → 确定。
示例:超链接到“中央电视台”http://常见错误:(1)只有(2)http://http://2
02.链接到文件:选中文字(图片)→ 在选中区域右击 → 超链接(超链接属性)→ 单击“原有文件或网页”按钮 → 找到并选中文件(必须到考生文件夹中去寻找所要链接的文件,包括扩展名都要正确。显示扩展名的操作:打开一个文件夹 → 工具→ 文件夹选项 →“查看”标签 → 去掉“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前面的对号 → 确定)→ 确定
示例:链接文件germ.htm
常见错误: http://germ.htm
03.链接到电子邮件:选中文字(图片)→ 在选中区域右击 → 超链接(超链接属性)→ 单击“电子邮件地址”按钮 → 电子邮件地址栏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 → 确定
示例:超链接到abc@163.com
常见错误:(1)只有myname@163.com(2)http:// myname@163.com
五、新建网页(保存位置是考生文件夹、文件名要正确)
文件 → 新建 → 空白网页(开始 → 所有程序 → Microsoft Office → Microsoft Office FrontPage 2003)→ 按照题意制作网页 → 文件 → 保存 → 选择保存位置和输入文件名 → 保存 → 关闭窗口
第四篇:2009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听课有感
2009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听课有感
温岭市新河中学 张静
2009年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在丽水缙云中学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各地市12名优秀教师的讲课,感触良多,收获匪浅。
由于参评老师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再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所以几乎每堂课都比较精彩,教学效果良好。这些老师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既有干练机智的,又有幽默风趣的,也有平实细腻的„„。但他们的课又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高明。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领略了他们不同的风采,精湛的技艺,迷人的魅力。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课堂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参评教师们通过提问题、做游戏、讲故事、演示动画等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既活跃气氛,又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情境创建异彩纷呈
教学情境的创建,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参评教师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创建有效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1、故事化情境。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桐乡市高级中学的范建农老师在上枚举算法的程序实现时使用故事化情境,让学生在帮助故事主人公寻找欢欢水晶球和计算其数目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枚举算法解题的基本思路,通过水晶球装盒问题巩固了枚举算法的应用,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绘制出算法流程图,最后根据流程图编写出程序的代码。学生们在一个个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循序渐进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这些问题情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的,而且这个故事一直贯穿始终。
2、生活化情境。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江山中学的赵明阳老师在上枚举算法的程序实现时,用QQ密码被盗创设问题情境。舟山普陀中学的柯林老师用当前最热门的刘谦的魔术进行情境导入。情境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甚至可能还是某些学生的亲身经历或兴趣所在,这样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问题化情境。几乎每个老师都使用了这种方法,将知识点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教学目标。
4、活动化情境。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金华第一中学的钱晓峰老师在上选择排序的算法实现中,利用教学辅助网站开展游戏竞技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究得出“选择排序”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还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
三、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相结合
12位参赛教师都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由易到难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辅助网站进行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和锻炼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素质。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
师生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被每位参评教师广泛应用。在师生评价中,参评教师们用欣赏、帮助、肯定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评价语言丰富、到位、及时,没有废话,体现出了老师们很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的技术知识。在学生自评和互评中,有的教师使用控制软件及时地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有的则是利用辅助网站实现自评和互评。学生通过自评,能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学生之间互评,能使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五、教学辅助平台技术含量高。在参评教师中,有一半的教师使用了教学辅助网站,尤其是多媒体作品的合成课题。辅助网站不仅有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还有能实时监看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小组分工的情况,收集和展示学生的作品,实现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展现了信息技术课堂的科技含量。
六、点评和讨论
中午和下午都有专家评委对半天的教学活动进行点评。专家们精炼的点评,使在座听课者及时洞悉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及时了解当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动态与最新信息。另外,现场是通过转播观看,虽然不能感受到课堂的气氛和效果,但是听课教师间可以进行适时地讨论。老师们通过短信互动平台,能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非常激烈。在平台上老师们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反思和收获:
1、印象中,这种评优课活动大多是题目早就定好,有的甚至是自选题目,因此参赛教师可竭尽全力准备这一节课,有的甚至反复排练。这种“精益求精”的做法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名堂”很多,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可能每堂课都弄那么多“花样”。但这次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朴实”的课,粗看起来跟我们平时上的相差无几,但实则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无论是课堂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优质课也要常态,我们希望看到的就是这些“朴实”的课。
2、“我们该关注什么”。
虽然新课程实施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好像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教会学生怎么做题,怎么使用工具的“原始时代”,素质教育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学会操作,更重要是会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并把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作为转变学习方式的支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修正我的教学方式,努力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者”而非“使用”者。
3、有效的课堂教学
专家点评时提到的有一点给我印象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有个公式是:学生学到的/老师教授的。所以老师们不要再抱怨自己有多辛苦、说得口干舌燥学生也不明白,少讲,让学生多思考,多操作,教师在必要时作好导引工作,让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究吧,他们学到的往往比我们想让他们掌握的要多得多。
4、教学要规范
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概念一定要清晰,专业术语要精确,在参评教师和我平时也存在这些问题,如措辞不规范,单击说成点、按或者点击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教学细节。
在时间的分配上,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操作。学生要操作的时候尽量不要提醒,尽管可能这个时候你讲的是完全正确的,但学生听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你的话非常重要,就让学生静下来全体广播一下,否则就不要说。
在指导方式上我们也要规范一点,不要随意的闲逛,在指导学生操作的时候不要夺过学生的鼠标自己操作,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自己操作。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缙云中学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勤于动手,相互合作,令人赞叹。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对之处请指正。
第五篇: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 李冬梅)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北大附中
李冬梅)必修模块与初中之衔接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设置的指导思想,是意图使学生在持续信息技术经历的基础上,更多关注课程的深层次内涵。该模块所依托的技术内容不宜过分提高,可以在初中经验的基础上注入一定的实用技巧,将课程重点转移到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对于具备了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可以顺利而充实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建议教师通过补课等形式使其尽快跟上。
模块内容之间的衔接
•各选修模块带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取向色彩。与必修模块相比,各选修模块是沿技术分类纵向设置的,如程序设计取向,多媒体技术取向,网络技术取向,数据库取向,人工智能取向。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设计中,采用了一个维持技术水平(指不将课程焦点定位在提高建立在各类应用工具及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上面)而提高文化含量与水平的思路,由于在此之前初中课程已经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泛泛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基础”事实上成为一个涉及上述多个分类的技术横向的课程。
因此,“信息技术基础”中就会有许多地方与选修课程的内容相接触。即使是各个相邻的必修模块,也同样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接触。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意图机械地将其切割开反而是不应发生的错误。同样,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科目之间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接触甚至交叠,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在“算法”上的交叠。
所以,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具体采用了三种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方法在教材编写及课程实施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一种:
缩小两个不同课程或者不同模块之间交叠内容的量,减少交叠的课时数。这种办法在教材编写阶段使用比较有效。譬如,使交叠课时减少到2个课时以下,既能表现内容的有机连续,又使教师容易在教学中通过调整使教学稳定有序为原则。比如:在高一上学期,数学课程中已经安排了12个学时的算法内容。而到了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时,其中的算法就可以是复习,简单重提即可进入算法的程序设计实现内容,并借助算法的程序设计实现,使学生在学习使用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进一步领会算法思想的精要,体会并认识其应用价值。
第二种:
对于不同模块之间相关或产生重复的内容按照难度层次进行分解以减少或避免重复。因为标准中主要涉及基础部分与各选修模块的相关与接触,所以,分解工作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的,即相互接触的内容,在基础部分中只作简单的介绍或提及,在选修模块中则进行相对深入和系统的探讨。通过难度上的分解,有效“解决”了内容的相互交叠问题,同时,基础部分向学生提供的初浅提示有可能引发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兴趣,产生深入探究的渴望,这些又在无形之中为学生继续学习相关模块做好心理准备。浅、深分解法在以下几个位置的表现较有代表性。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与“人工智能初步”
“信息技术基础”的信息处理部分,沿着技术发展趋向自然会涉及到智能信息处理。在信息技术基础中,仅仅要求学生在使用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过程中进行初步体验,形成感性认识。如:“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而且,活动建议如:“使用双向翻译软件,先将一段英文短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将该中文内容再次翻译成英文,考察机器翻译的准确性,讨论机器翻译的优缺点”,及“访问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网站如:http://,用自然语言与其中的机器人对话,通过寻找其‘谈话’的破绽,讨论当前使用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局限性”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浅层的要求,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基本不需要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基础。
“人工智能初步”中,则系统选择人工智能领域内容易为高中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内容,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单从语言的角度比较,基础部分只是建议使用自然语言进行对话,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而本模块则要求掌握人工智能语言这一基本工具的主要特征及简单应用方法,对语言的要求提高到简单开发层面。如:“了解一种人工智能语言的基本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掌握相关概念,知道人工智能语言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使用该语言设计程序求解简单问题,并能够上机调试、执行相应的程序”。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与“数据管理技术”
将“信息技术基础”中的“信息资源管理”部分与“数据管理技术”的内容标准进行对照,即可发现:在应用层面,基础部分要求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目的是为了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数据管理技术”要求学会使用专业数据库,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数据库处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同样着眼于应用,却是在更高、更深的层面。
在具体技术上,基础部分要求能够对简单数据库进行解剖分析,以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对数据库的分析和认识定位在浅层;选修模块中,从技术难度上提升,要求借助数据库系统软件设计数据库、建立数据库、管理数据库,更重要的是从技术思想深度挖掘,理解数据库的核心“关系”,抓住数据库的本质和核心。
第三种: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对信息获取思想与方法的强调,要求学生专门经历信息获取过程。这个信息获取是广泛意义上的信息获取而不仅仅是网络上的信息获取。但是,其中必然会将网络上的信息获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其方法及其价值。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同样有基于网络的信息获取,否则将不能构成完整的课程模块。这就导致两个模块关于这部分内容的必然重复。
解决的思路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中,使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一般使用者,着重介绍网络信息分布与存贮的特征,如何借助工具对其进行针对需求的有效收集,如:“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而在“网络技术应用”中,则从解析搜索引擎工作原理与工作方法的角度去呈现这个主题,从而使两个模块内容有效分解,如:“通过尝试与分析,了解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类型与特点;知道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又称集成搜索引擎)等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产生背景、工作原理与发展趋势;掌握常用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这种分解方法也符合作为必修课的“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意义的重视和作为技术取向的“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对“技术”的适度关注。
模块的选择与把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1、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部分即 “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它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又是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2、算法与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就是通过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步骤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算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因此,从信息素养同时也是科学素养培养的角度,学习程序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加科学严密和细致全面。程序设计以算法为思想基础,对于算法,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学习之后,具备一定的基础,可以在程序设计中进一步体验算法的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人的问题解决同计算机的问题解决一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思想,按照一系列的步骤进行。选择“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模块,就是希望学生借此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向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
3、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人类走出工业文明、进入信息社会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步入信息时代的两大技术杠杆,多媒体的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生活中到处可见多媒体的身影,因此,标准研制中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普及应用加入选修模块之列。
模块的名称定为“多媒体技术应用”,首先强调是“多媒体技术”而不是多媒体作品,着眼于技术的使用过程而不是使用结果,强调在过程中体验思想;其次,强调“技术应用”,不是局限于技术本身的范围,而是将多媒体技术看作是一种技术手段,重视对其的理解和具体应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表达的需求,交流的需求,创作的需求。
4、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管理就是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这三个发展阶段。数据库可以简单理解为数据的“仓库”,它包含大量的数据。由于数据库具有数据结构化、最低冗余度、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易于扩充、易于编制应用程序等特点,现实社会中较大的信息系统都是建立在数据库设计之上。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从专用的应用程序发展成为通用的系统软件,促进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之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数据库在资源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数据共享可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身处信息的海洋,学生需要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这样,才能利用现有或根据需要设计建设合适的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辅助学习和生活,从中体验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而且,通过对数据管理的学习,通过对数据中潜在“关系”的发现,可以为知识管理和知识发现奠定技术思想基础。
5、人工智能初步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现实中,人工智能在能否实现人类智能及目前的进展是否可以看作“智能”等问题上受到较为普遍的质疑,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人们所不满。但是有一点,人工智能研究处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它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要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联系,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体现时代性特征。“人工智能初步”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就是因为它代表信息技术的高端,能够反映学科前沿,体现思想和应用。
作为选修模块,人工智能课程目标的基本点定位在了解和体验上,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体验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感受人工智能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激发对信息技术未来的追求。人工智能对设备条件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标准要求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模块内的内容选择与深度把握
1、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思想
软件工程的内容不属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范围,但软件工程中强调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就是要了解并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尤其是要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采用的思想和方法,这是学习本模块的关键,也是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内容,因此,对系统思想和方法的关注成为教学的必然。
标准中没有提及软件工程的思想,因为标准一旦明文出现,在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现实教学中内容难度的加深。对于这些必需的方法和思想,可以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酌情把握,在教学中进行体现,引发学生对系统方法和思想的思考,并在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中有效应用。
2、网络技术应用的分组交换
内容标准:
能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例
IP电话采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传统电话采用的是电路交换技术。
信息交换是网络通信的基础,信息交换技术属于网络技术基础的有机组成,但从难度上来说,交换技术超出了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范围,不适宜向学生传授。然而,如果不对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等技术内容加以讲解,就难以解释IP电话比传统电话省钱的原因。IP电话在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为学生熟知并常用,对其原因的了解是应当而且可能的。
传统电话与IP电话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所采用的信息交换技术不同。传统电话采用的是电路交换技术,也就是通过网络中的节点在两个站之间建立一个实际的物理连接,即形成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来实现数据传送。在通话过程中,双方会一直占用这条专用的线路,直到通话结束。IP电话则不然,它是采用分组交换技术,是将信息分割成较短的、按一定格式组成的分组进行交换和传输,多个分组可以在一条“线路”上进行传输,“线路”不是专用的。从技术实现的角度,传统电话是独占线路,而IP电话是共享线路,因此,IP电话的费用会比传统电话低的多。明确了传统电话与IP电话采用的技术原理,学生就能正确理解IP电话省钱的道理。
从课标中“列举并解释”的用词上,表明该部分内容不是对技术纵深的探讨,而是淡化技术,定位于对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等技术原理的了解和技术思想的关注。学生在对这些技术原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在传统电话与IP电话中的应用,借助自身使用经验,领悟原理,有助于学会使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以高中学生的水平,在不涉及过深技术的基础上,如果教学中对分组交换的原理加以形象的解释,学生应当是可以理解的。
3、网络技术应用的动态网页
内容标准:
理解动态网页的概念,能解释其工作过程。
能够根据表达任务的需求,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与发布动态网页。
纵观现在的各类网站,动态网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静态网页不能企及的一些功能。比如,利用动态网页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更新,方便网络的维护工作。又如,动态网页与用户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和选择而动态改变,随时响应。因此,学生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时,如果仅仅停留在静态网页层面上似乎有所欠缺。虽然动态网页的缺少在学生刚刚接触网站设计时可能没有什么影响,但从学生对网站设计与建设的整体认识出发,应当让学生在初步设计网站时就正确理解动态网页的作用,并在具体实现中加以体会。而且,学生对动态网页也有着天然的浓厚兴趣。基于以上考虑,标准中将动态网页的制作发布列为学生掌握的内容。
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实现动态网页的技术与方法,例如,利用层叠样式表(CSS)、JavaScript、通用网关接口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ASP(Active Server Pages)、JSP(Java Server Pages)、超文本预处理器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等。然而,高中生要掌握这些技术需要经历专门的学习,而且,这些技术相对较难,不太适合面向大众的普及教育,因此,不建议教学中介绍这些技术。而是要从更宽广的范围和意义上对动态网页进行重新理解,只看重其动态属性,而不关注实现技术。网络上有许多具有动态属性的网页组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下载这些组件,经过改造后加载至自己设计的网页中,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实现网页的动态,又避免了涉及过难的技术内容。
4、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
内容标准:
了解专家系统外壳的概念;学会使用一个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并能用它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
例
在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采用“原型化”策略。
活动建议:针对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一个分类问题,利用简易专家系统外壳开发一个简单的专家系统。例如,用于识别校园中植物的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中的重要组成,也是其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是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经验,来解决现实社会特定领域中复杂问题的一类软件系统。一般而言,借助人工智能语言构筑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工作,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语言的掌握与运用达到较高的水平。然而,标准中关于人工智能语言的初步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但远远达不到构筑专家系统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因此,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技术水平去开发专家系统是不现实的,学习任务超出了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标准:
了解一种人工智能语言的基本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掌握相关概念,知道人工智能语言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使用该语言设计程序求解简单问题,并能够上机调试、执行相应的程序。
标准中的解决办法是,借助专用的专家系统的“外壳”或开发工具,让学生在构建小型知识库的层面上参与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实践,即从网上下载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利用其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强调学生对这种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5、数据管理技术中的SQL语言
内容标准:
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概念;掌握SQL的基本数据操作与数据查询语句(SELECT、INSERT、DELETE、UPDATE)的使用方法。
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数据库支持的数据语言来实现的,“数据管理技术”模块重点强调学生对关系数据库的掌握,而SQL代表着关系数据库的主流,因而,SQL理所当然的成为学习内容。
SQL语言是一个综合的、功能强大的语言,集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功能于一体。每个功能都需要相应的语句来实现,完成核心功能共需9个动词,即数据查询的SELECT,数据定义的CREATE、DROP、ALTER,数据操纵的INSERT、UPDATE、DELETE,数据控制的GRANT、REVOKE。如此丰富的功能,高中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学习。标准中只是让学生产生大概的认识,了解SQL概念,掌握部分功能的语句使用方法。
6、数据管理技术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工具的选择
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需要以具体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为载体,工具软件选择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标准中没有脱离实际对软件做统一的硬性规定,而是将选择权下放,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被选择用于教学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首先需要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符合目前软件界面的主流。图形界面具有共性,接近学生的软件使用经验,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操作,可以尽量减少用于熟练软件本身的时间,让学生贯注于数据库的学习和掌握上;其次,软件工具最好属于通用软件,便于数据在其它软件中的调用和共享;再次,在适应目前需要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软件的网络适应性,使数据库可以方便的连接至网络环境,为更大范围的资源利用提供可能。
只要图形用户界面时代还在继续,许多操作方法及文化规律大都是可以广泛迁移的,当学习者掌握了某种工具软件之后,由于软件的视窗风格和流行界面、通用工具图标、菜单操作等的一致性,可以很容易地触类旁通其他类似软件。
内容选择的其他问题
1、概念回避问题
在知识确认过程中,考虑到部分概念的具体情况,课程标准中采取了回避措施,即不对概念做出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概念本身难以理解,不应纳入高中学习范围。比如,信息定义、信息特征。
另外,各选修模块的内容必然涉及一些新概念,概念的引入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概念的处理要适度: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可以为学生所接受。具体说来,课程标准中选取的概念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没有列入选取范围的建议教学过程中不必提及。比如,数据库部分的学习强调对“关系”的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关系”本质,为以后的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奠定技术思想基础,但教学中仅限于技术思想层面的延伸和扩展,“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的概念则不宜向学生进行详尽的介绍。
2、不平衡问题
如果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会发现,课程标准中几乎所有条目,都可以有因设施、设备等条件地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者在编写的过程中将这种针对性具体落实,编写出适合不同地区和人群的教科书。
内容标准:
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比如,关于信息获取,信息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网络不是唯一的来源。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如报纸、书籍、期刊、广播、电视等等。
又如,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工具依赖性,但具体工具可以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标准中没有指定具体的工具,希望能为不同地区提供足够的弹性空间。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适当调整。没有联入因特网的学校,可以考虑借助别的方式,如,虚拟网、局域网、校园网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网络应用。条件稍差一点的学校可以考虑使用386、486实现部分内容的教学,给学生以启蒙。
第二种情况是,概念本身适合高中学生认知,但对概念存在不同认识。标准作为国家文本具有权威性特征,如果在标准中有相应的要求,教师可能会寻求一种唯一的、标准的界定,这不符合标准的理念和思想。标准中的回避不等于教学中的回避,而是给教学更大的自主性空间,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可以适当把握,提供某种恰当解释。多媒体定义、网络定义等属于此种类型。
关于多媒体,目前已达成共识,即一般情况下,多媒体就是指多媒体技术。分析关于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定义,可以发现,都强调了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三个基本特征,教材编写中只要抓住这几个本质属性,即可凭籍恰当表述予以展现,不需追求严格的字面上的一致。
(三)经历信息技术过程
经历信息技术过程是指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过程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基于表达、交流需求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过程主要包括三大基本阶段,即规划、设计、制作。对不同的问题对象,过程的阶段可以更为具体的细化成某种工作模式。例如,创作多媒体作品以实现某种交流效果,实际过程可以细化为分析需求—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方式—制作作品—交流评价这一工作模式,建设网站的具体过程可以细化为分析——规划——设计——创作——发布——评价这样的工作过程。
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表达、交流等实际问题的特殊性、有效性,掌握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关规划、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进而体会到人、机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人、技术、社会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本课程标准中贯穿始终并着重强调的内容。
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这是基本的信息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达思想、意图,实现有效的交流是综合性的信息问题。目前,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解决这类综合性信息问题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人类基于需求的创意与技术有机融合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多媒体作品和网页、网站。按照技术特征,这种表现形式可分为:一般多媒体作品、虚拟现实作品、动态网页、主题网站等等。
课程标准的选修模块中,从目标到内容,都渗透了解决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基本方式和要求。概括的说,就是在做中学,在经历中体验,在感受中体会。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融于实际问题和具体工作的情境之中,不断感受技术思想与文化,体验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工作的质量,帮助人类认识事物和实现创造等方面的特殊意义与作用,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并积累经验(已获得的个性化的知识、技能、方法),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能力。
根据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自身特征及其在应用于表达交流的特点,新课标在选修模块中设计了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有关内容。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中,设计了创作虚拟现实作品、多媒体作品等内容,“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针对性的选择了主题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等内容。
规划、设计、制作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基本过程。从系统观点出发,这是多媒体作品和网站开发的三个基本阶段。在信息技术课程的两个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中,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或分工、合作创作多媒体作品、开发主题网站的过程,渗透系统观点、思想与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用软件工程的方法研究问题,形成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具体技术方法和技术工具的运用解决问题。
引导和调动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
1、创作主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建立贴近学生生活的创作主题,是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前提。教师不是将已经设计好的创作主题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以选择、确立创作主题为契机,启动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历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方法,激发思想火花,师生共同确定创作的主题。当然,教师应该事先深思熟虑几条线索,几个以技术运用范围和程度为依据的约束条件,以及几个为达成学习目标必须应该满足的条件,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其发表,以引导学生进行缜密的思考。当然,还可以将学生分组,以任务的形式让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创作主题,然后向全班发表并要求陈述理由,通过讨论最终确定一个或几个创作主题。
学生积极参与确定的创作主题,应是最贴近学生经验、最能反映学生生活的,因此,必定为学生有效经历信息技术过程奠定基础。
2、创作内容设计生动、具体
创作的内容设计得生动具体,也是保证学生有效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重要前提。如果是经过师生“头脑风暴”而确定的创作主题,那么,教师应该根据事先思考确定的约束条件和满足条件,做好围绕创作主题的创作内容设计,使创作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契合高中生的作品创作经验。
生动、具体的创作内容,可以减轻学生在规划、设计、制作阶段的迷茫与困惑,降低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历程中不必要的认知负荷。
3、信息情境描述详细、明确
信息情境是对创作主题、创作内容、工作线索、任务要求等问题的统称。通过信息情境,学生可以理解创作的主题,把握创作的内容,明确创作的需求,能够较好的确定工作步骤和目标。
描述详细、清晰的信息情境,有利于规划和设计阶段的工作,比如,便于工作任务的分解,便于小组分工合作创作方式的采用。
4、规划工作围绕四个为什么启动
规划是创作进程的开始,也是不被学生重视或容易被忽略的阶段。教师需要以某种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方式做好引导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规划阶段较好的学习、运用和体会系统思想、方法,体验其对规划工作的指导作用。比如,教师可以提供四个问题和一张表格,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里。如果是小组合作的创作活动,规划工作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四个问题是:我们要求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需要如何做?指导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创作的规划,通过思考并明确回答四个问题,将学生带入规划工作之中。最后要求学生提供关于创作规划的“总体蓝图”,即关于“做什么”的具体说明和创作工作流程。教师也可以通过提供案例分析,说明如何在回答四个问题的过程中,使创作的总体规划逐渐清晰起来。
•围绕四个“为什么”启动规划工作,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线索,有利于学生在规划中抓住主要矛盾,使学生对规划工作不敷衍了事,为调动学生有效经历信息技术过程增添保障。
5、设计工作渗透软件工程方法
如果说,规划使“做什么”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设计则是解决作品如何实现的问题,即决定“如何做”是设计的主要任务。因此,设计是创作进程发展的高潮期,是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核心期,也是学习、体会软件工程方法的最佳期。要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更为有效的发展,必须让学生的设计工作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进行。但是,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不能以理论讲授的形式搬上高中讲堂,而应该在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指导的方式巧妙渗透。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设计事例,让学生明了设计是依据总体规划进行的,设计应采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软件工程方法,设计阶段要完成作品功能与性能要求的设计,完成作品系统结构的设计、媒体信息的设计、过程设计等,即要达到明确作品“怎么实现”的目的。
•坚持以巧妙的方式将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渗透在学生乐于的设计工作中,有助于学生对设计工作的意义、目标、任务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学生体验到设计过程中的规划性与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圆满完成设计工作而获得成功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在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中做出更大的投入。
6、工作结果表格化
工作结果表格化是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投入信息技术过程的一种办法,当然不是唯一的办法。要求学生将规划、设计阶段的工作结果表格化,可有几方面的好处:其一,将一些必要的引导线索(如解决问题的步骤、过程、甚至是方法等)和做事的具体要求隐含在表格的项目中,使得指导脱胎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其二,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表格项目,以及填写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做填表这个显性事情中不断建构隐含其中的意义;其三,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加投入信息技术过程的内驱力;其四,前一阶段的工作结果总是后续工作的依据,以表格表达工作结果清晰、明了、简介、便于阅读,有利于学生对以方法指导工作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
显然,教师设计出既能全面反映不同阶段工作结果,又便于学生填写的表格,是以工作结果表格化引导和调动学生有效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基本前提。
7、强调沟通与交流
交流、沟通是拥有创新的源泉。以创作多媒体作品、建设网站为载体创设的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环境,其中包含着许多创造、创新的需求。教师应在此过程中,把握时机,提出新颖的沟通、交流方式,使师生共享智慧成果,进而促进新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8、强调分工与合作
根据创作主题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在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不同阶段(包括规划、设计、制作),引导学生依据任务分解情况,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分工、合作是否适当与任务分解有关,例如,如果不同子任务之间相对独立,就便于以任务为基础进行分工与合作。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明确的分工与和谐的合作,对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投入创作之中,保证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有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组织引导中特别关注这一环节,及时排除影响分工、合作效度的障碍。
9、提供支持创作的资源
创作多媒体作品、建设主题网站都需要丰富的资源。要使学生在经历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会由于资源的匮乏而使创意不能较好的实现,从而影响创作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围绕作品创作的主题,为学生准备支持创作的资源,包括提供资源来源线索,获取方法,一些难于获取的资源等。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积累媒体素材,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类齐全的、便于利用的多媒体素材包。
(四)强调技术过程与文化生活的一体化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这种描述表明:(1)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可以认为,对信息文化的追求应当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为最高境界。在信息获取的问题上,就是需要能够产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引发后继的信息活动;(2)内容标准先后顺序的安排也表明,对信息获取不是单纯的从技术上要求掌握搜索策略和技巧,具体的技术操作只是技术过程的一个环节,技术的掌握应当服务于整个应用的需要。这种安排有利于明确:基础部分不是将目标锁定于技术训练,而是通过更多、更深的体验,将人们的视野引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价值,引向信息技术的灵魂——信息文化。表面上看是要使学生达到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实际上是要使信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
例 E-mail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但垃圾邮件又给人们带来困扰。
例 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容易诱发实际生活中的社交恐惧症。
•例 长时间凝视监视器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影响健康。
这些例子所指的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设,逐步形成对网络道德等方面的正确认识,指导自己的信息实践,保证健康的信息素养的养成。
“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该选修模块既要以技术训练和技术教育为基础,又要实现超越,上升至文化素养的教育,多媒体技术中所体现的文化生活,以技术为承载,需要在技术过程中得到体现。
具体地讲,以往人们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技术培训以及各级各类院校中多媒体技术教育的影响,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狭隘地认为多媒体就是制作或者应用多媒体作品,并将这种观点带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简单地将与多媒体技术相关部分的教学当成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或者开发训练。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应该站到更高的位置认识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在当前信息社会条件下,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比比皆是,环绕在我们的四周,充斥着我们的视听,影响、支持甚至在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生活与学习中的信息处理是使用多媒体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使用多媒体手段,与同学、朋友、同事以及周围社会的交流使用多媒体手段,处处可见多媒体技术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课程标准中许多描述表达了这层思想,如:“通过评价与鉴赏他人的多媒体作品,体验其创作思想,明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与之相应,标准中强调让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表达思想、实现交流与完成创作,认识多媒体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强调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提升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多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携带、支持和传达的具有更加广泛意义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譬如,“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媒体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总结不同的媒体信息对表现主题、表达思想的作用;分析合理选择与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体,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就是这个意思。
而如“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的“国际性的因特网组织包括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 简称ISOC,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它们都是非盈利的因特网管理与服务机构。”既是关于网络管理组织的介绍,又是关于国际范围网络文化话语权的介绍。
(五)技术思想与文化思想的挖掘
数据库技术思想与知识管理、知识发现
内容标准:
通过实例分析,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数据分类和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实体—关系图描述关系数据模型。
•理解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当前的数据库系统所支持的主要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其中关系模型是一类重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数据模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关系模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于数据库的学习,也是要求掌握层次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对于网状模型和层次模型的标准只是要求理解其基本概念。
掌握关系数据库中的库、表、字段、记录等概念,理解“关系”所表达的含义。
标准中强调要理解“关系”的含义,是基于以下考虑:对于数据库、数据表的认识,本质上就是要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然而,在过去甚至是现在的教材及教学中,只是沿袭学科专著上的描述,将数据表视为横向与纵向的二维表格,表中的数据之间的关系也简单为二维的,对关系的表达仅限于此,这种理解和解释远不到位,不够彻底。
从更深的层面去挖掘、探究关系的本质,就会发现,数据库中的任何一个字段经过索引、筛选、过滤等处理之后,都可以与其它字段的相应内容建立一种多维的关系,明确关系的这种多维特征,才能真正发现现有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联系,从而有可能进一步从中提取某些有益的信息。如此分析,可以从数据的有序与无序,从数据之间关系的发现,从思想和方法上将数据库技术中所学得的知识延伸至知识发现、知识管理等领域,使当前学习与学科前沿进展连结起来。
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重要技术,是指从现有的大量有噪声的、不完全的、模糊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帮助决策者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如,“尿布与啤酒”就是知识发现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