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探究
岷县一中
包宏伟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供我们借鉴,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分层教学”是解决这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分层,适应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求,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新的活力,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模式
模式分析
【正
文】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有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缺乏生气与乐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由于信息技术课受到各学校条件及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差异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不少困难。
3、目前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数以课堂实践操作为主,由于学生先前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所以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无疑给教师对于课堂任务的设计及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难度。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基本模式
分层教学理论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具体落实到教师的备课、辅导、作业的布置、讲评、测试和学生的预习、接受知识、复习和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分层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借鉴其他学科的分层教学经验,结合信息技术课堂实际,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尝试了以下的基本教学模式:
第一,学生分层。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的现状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熟练程度。一般我们分为三个层次, A层:学生基础差,对电脑没兴趣,接受和学习能力也比较差;B层:接触过电脑,有一定基础,接受能力较好,能基本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基础比较好,接受和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学中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给每个层次的学生的任务要难易适中。其中,第一层的学生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差的一组,第二层的学生属于操作水平一般的一组,第三层的学生则属于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一组。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可以布置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任务进行练习并进行指导。
第二,教学目标分层。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对特长生来说在掌握课本知识后,应巧妙设计,更大的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最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通生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作业,并逐渐缩小与特长生间的差距;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打好基础。
第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分层。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性不强,内涵有限。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便式习题组或例题组,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第四,教学评价分层。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和分层测验,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同,为了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的进步,必须进行分层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也反映不出学生实际的掌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的评价也应该不同。分层检查学习效果,可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学习向更高一层迈进。通过评价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及时调整。
四、对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模式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是学生分层较难。信息技术教师所任教的班级数较多,但与每个班级学生的接触时间较少,每个班级之间学生存在的差异性程度又有一定的不同,这就给有效落实学生分层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次是课堂调控较难。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差异程度也有所不同,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其难度较大。再次是备课难度大。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编制不同的练习,又要处理好各层习题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工作量非常大,且难度较大。所以这种分层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给广泛推广增加了难度。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分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任务设置的合理、得当,能使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潜心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锦生.分层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 第4期. [2] 于宏,宋延敏.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策略.当代教育科学,2004(6). [3] 周卫东,靳艳琳.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中小学电教, 2005(3).
联系人:包宏伟
联系电话:***
第二篇:新课标下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究论文
【摘要】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分层教学”是解决这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分层,适应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求,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新的活力,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评价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作了很大的调整,改变了原来的“零起点型”、“技术型”的结构模式,以“实践、探究、拓展”型为主导,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层层剖析教学内容;以交流、任务和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前,必须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具备一定的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但由于受到原学校师资水平的影响,使得高一的新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市、县级高中,差异尤为突出。其一,生长在市县城里,学习条件好的学生,小学、初中阶段接受了很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有的参加过各种竞赛培训,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专家,达到了学习新课程的标准;其二,来自周边农村的学生,学习条件较差,基础不好,有的甚至没碰过电脑,不具有学习新课程的基础。
面对如此大的差异集体学习显然是行不通的,“分层教学”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
2.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源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将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个别辅导、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的分层教学思想。
3.“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3.1调查模底,动态分层
首先,理论和技能测试。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测试,认真分析测试结果以及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问卷调查。以调查表、集体讨论、个别谈话的方式,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和水平,为合理的分层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合理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将学生分为三层,特长生:掌握相当的信息学知识,自学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能够超前学习的学生;普通生:具有新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够完成新课程学习的学生;急需帮助生:以前没有学过或学的很少的学生。根据各层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在机房的位置,互相结合、互助协作。
3.2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对特长生来说在掌握课本知识后,应巧妙设计,更大的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最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通生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作业,并逐渐缩小与特长生间的差距;对急需帮助生,促进他们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第三章第一节“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单元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帮助生:给定素材、主题利用word软件能制作3-4页电子报刊;普通生:能自行设计主题,搜集素材,制作8-10页电子报刊;特长生: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电子报刊。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该单元的学习,各层次的学生掌握都相当不错,教学效果很好。
3.3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分层
新教材在内容上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适合于普通生的学习;对于特长生,其过于浅显,挖掘不出学生内在的潜能,需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充分的补充。如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爱好增加了pascal语言、C语言、算法设计和Flash动画制作等内容;而对于急需帮助的学生,跳跃太大,无法按部旧班的教学,所以在教学时增加了过渡教材,弥补他们以前学习的不足。这样,就会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会学习新的知识。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长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学习中引入信息学奥赛知识,分组竞争,共同探讨,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普通生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加入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依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逐步教学,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急需帮助的学生则须耐心讲解,个别辅导,教会他们一些常规的方法,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具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对学生的任何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唤起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信心,完成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
3.4练习设计的分层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使学生学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在练习上可分为基础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学第四章每1节“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课时,我安排了三道题:(1)运行“C:学生练习文件夹下的“口令.Vbp”程序”,查看其功能,回答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分为几个过程。(2)运行“C:学生练习文件夹下的“口令.Vbp”程序”,查看其功能,并修改口令密码。(3)设计一小软件,对某一指定的文件加密。对于上面三题,都是依据书本而产生的侧重实践的练习题,所有同学都可完成(1)(2)两题,加深对书本知识的巩固,而少数特长生则可完成第三题,完成小软件的制作。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基础水平如何,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3.5学习评价的分层
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性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评价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通过评价以及下课堂或课后给学生的矫正、调整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通过评价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高深信息技术人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2] 《信息技术教育》2007.4
[3] 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旨在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个要求,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更应根据当前中学生的基础与学情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型、适应新课程要求、更适合高中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新课程改革宗旨要求教学必须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要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完成课堂教学中自身角色的转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思考,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不同内容设计符合需要的教学模式,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最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笔者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9年,对如何上好课、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做了一些思考。特别是近来,在学习与推进“昌乐教学模式”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与做法,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愉快式教学模式
适用范围: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实施理由:基础知识理论课对每一学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听,又要能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是所有科目当中都会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信息技术课,许多理论知识与术语,学生平常接触的多,但是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就更有必要改变教学方法,制定出适合我校高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方法:教师利用语言、图片、实物、音乐以及社会时事和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情绪,把学知识接受的过程变成自然而又享受的过程。
实际案例:在预备讲授第三章第三节《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课程内容之前,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做了两件准备工作,一是剪辑电影《我的机器人》等精彩片段,在上课开始时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2.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范围: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教学。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四、五章。
实施理由:这三个章节的内容涉及相关软件的使用与具体的操作较多,而每一个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过程都是非常烦琐的,讲解起来有时显得较为啰嗦:但另一方面,在窗口操作系统中,大部分软件操作有许多的一致性,学生只要掌握一种软件的规律,就会有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特点,再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若干有目的、分层次的题目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摸索,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又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收获成功的喜悦。具体方法:以完成某一个具体的主题任务为线索,由教师设置分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入实际主题任务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自主探索和教师的点拨,自主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或把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教学案例: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可有四个步骤:根据内容设置主题任务——学生自主或协作完成主题任务——学生成果展示交流——教师合理而又充满激情地评价。
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任务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爱好,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例如,笔者在讲授《信息的获取》、《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与《多媒体信息加工》这些章节时,以“最美家乡——武安”为主题,要求每位学生制作一个旨在宣传武安这座美丽城市的电子文稿(格式不限)。完成主题任务
完成任务是“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小步骤:
学生应当先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当运用以往的方法与技能不能得到所需的信息时,教师应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及时完成教材第二章内容的学习,并适时提供一些课外的操作技巧,让学生既完成书本内容的学习,又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获取信息后,要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鉴别、评价、分析、保存,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
接着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来初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学习与使用恰当的工具软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完成教材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的学习,边学习边制作,逐步完成书本内容的学习。
成果交流展示
每一名学生的作品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的,特别是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师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对作品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才能让他们保持这份学习热情,继续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
2.4 教师鼓励性评价
教师精心审阅学生的作品并给出合理的评价。学生的作品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但教师需要尽量发现亮点,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还可选出特别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其他班的学。
3.不拘一格——混合教学模式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混合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习“昌乐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学习其精神与宗旨。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学生的学习才会是快乐的。我们的教育才是育才更是育人的。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明显,“分层教学”是解决这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从教学实际出发,教师实施分层教学,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新的活力,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评价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作了很大的调整,改变了原来的“零起点型”、“技术型”的结构模式,以“实践、探究、拓展”型为主导,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层层剖析教学内容;以交流、任务和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前,必须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具备一定的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
但由于受到原学校师资水平的影响,使得高一的新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市、县级高中,差异尤为突出。其一,生长在市县城里,学习条件好的学生,小学、初中阶段接受了很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有的参加过各种竞赛培训,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专家,达到了学习新课程的标准;其二,来自周边农村的学生,学习条件较差,基础不好,有的甚至没碰过电脑,不具有学习新课程的基础。
面对如此大的差异集体学习显然是行不通的,“分层教学”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源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将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个别辅导、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的分层教学思想。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调查模底,动态分层
首先,理论和技能测试。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测试,认真分析测试结果以及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问卷调查。以调查表、集体讨论、个别谈话的方式,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和水平,为合理的分层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合理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将学生分为三层,特长生:掌握相当的信息学知识,自学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能够超前学习的学生;普通生:具有新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够完成新课程学习的学生;急需帮助生:以前没有学过或学的很少的学生。根据各层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在机房的位置,互相结合、互助协作。
2.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对特长生来说在掌握课本知识后,应巧妙设计,更大的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最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通生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作业,并逐渐缩小与特长生间的差距;对急需帮助生,促进他们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第三章第一节“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单元教学时,笔者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帮助生:给定素材、主题利用word软件能制作3-4页电子报刊;普通生:能自行设计主题,搜集素材,制作8-10页电子报刊;特长生: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电子报刊。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该单元的学习,各层次的学生掌握都相当不错,教学效果很好。
3.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分层
新教材在内容上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适合于普通生的学习;对于特长生,其过于浅显,挖掘不出学生内在的潜能,需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充分的补充。如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爱好增加了pascal语言、C语言、算法设计和Flash动画制作等内容;而对于急需帮助的学生,跳跃太大,无法按部旧班的教学,所以在教学时增加了过渡教材,弥补他们以前学习的不足。这样,就会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会学习新的知识。
第五篇: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议
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议
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下面的问题:第一、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容易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第二、教师教学水平不足,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乏味。目前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多数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末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信息技术课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相称。第三、学生选修自主性未能得到切实落实。根据新课标规定,信息技术课程中选修的5个模块,原则上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主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在学校的师资数量班额和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教师统一选定某一模块来选修。即使是有条件的学校由于选修课程体系的复杂,以及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等不了解,也无法作出合理的选择。
新课标强调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强调教学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教学的基础性。这是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新课标为了加强科目之间的联系,将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科目融合,以强化基础性教学。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独辟溪径自成一体,也可以适当解压、释放和整理,但重要的是不可脱离信息技术课程最基本的内容目标,下面我谈谈我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保护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来自书本、老师、家长和学术权威的观点、意见、看法和学说等产生不同的理解,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这种理解。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都难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课堂上有时出现学生知老师不知、老师这么认为学生却那么认为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执行者必须放弃对师道尊严的某些狭隘而偏执的理解,以宽广的胸怀面对学生的提问、质疑和异议。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创造性来源于创造欲望,创造欲望要用积极的手段去激发。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思想和观点、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具体进步过程、让学生体验创造的艰苦和乐趣、让学生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专利申请保护意识以及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自我、增进相互了解和认识。
我们不难领会出这样一种含义:今后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和教学都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要允许教师和学生享有自己的选择权,正确看待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存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
3.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示和诱导下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我们的学生普遍胆子太小,不敢否定书本上讲的内容,同时知识面很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只是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介绍更深层次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介绍一些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逐步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拓宽课程的知识面
1.打破课本内容的束缚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划分为六个模块。一个必修模块 ――信息技术基础,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从课程的这种结构布局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增加其它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
任何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涉及到应用领域的多个学科,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的结果。我们应当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些道理:首先,作为一名受到良好教育的未来的科学工作者或工程师,应当重视所有自然科学的进步,因为它们的进步会对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次,通过自然学科的学习,可以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求解过程。
3.增加人文、社会和管理学科方面的知识
作为一名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应该对信息技术学科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信息技术学科对其它学科和国民经济的作用以及哲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作用等内容有所了解,应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历史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业责任、风险性和可靠性、信息管理学、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
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将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