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人民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建设经验材料
今年以来,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以司法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深化认识,加强督导,创新方法,切实增强司法便民的自觉性,强化司法利民的组织性,完善六项便民机制惠及民生。我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建设。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事业新的伟大实践,事关
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政法工作全局,各极人民法院责无旁贷。我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有效的找准结合点,按照王胜俊院长在福建调研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要求,把三项重点工作与我们的每一项职能、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干警密切地联系起来,不能搞“穿靴戴帽式”的贯彻。并根据审判职能和工作实际一项项去联系、去分解、去细化。现将我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完善与人民调解有效对接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对追索赡养及抚养(育)费案件、继承与收养案件、相邻纠纷案件、损害赔偿案件等一般合同纠纷等案件,诉讼服务中心加强与人民调解工作室沟通衔接,进行诉前调解,减轻当事人诉累,避免审判资源的浪费。
二、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
我院在案件流程中设置多个监督点进行跟踪,利用局域网分时限预警,督办临近审限案件,避免超审限情况发生,检查案件立案、送达、财产保全、庭审等各个环节是否规范、合法。
三、完善便民立案机制
我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导诉员,随时接受当事人法律咨询,指引诉讼,做好风险提示和财产保全提醒。接访人员做好诉讼引导工作,减少当事人累诉、累访。想方设法为当事人提供立案便利,从诉状递交、证据审查、案件登记到诉讼费预交、开庭排期等各环节,均在诉讼服务中心内依次公开完成。
四、完善便民诉讼机制
并进一步完善电话立案、假日立案、上门立案、网上预约立案等便民措施,建立诉讼“绿色通道”,对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劳动报酬、人身损害赔偿费等案件,一律优先立案,快速移交审理。
五、完善巡回审判机制
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审判方式,千方百计解决农村群众诉讼难问题。巡回审判法庭设在法庭驻地以外乡镇政府驻地,在偏远村庄设立便民诉讼点,为地处偏远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基层人民法庭审判人员定期到巡回审判庭、巡回审判点办案,形成基层人民法庭、巡回审判庭、巡回审判点三位一体的便民诉讼网络体系,就地解决纠纷,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六、完善司法救助机制
关注贫困群众的司法需求,依法拓宽救助范围,对“低保人员”、“五保户”以及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孤儿等起诉的一律免交案件受理费,对追诉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等案件一律缓交诉讼费。积极争取党委、人大和政府的支持,建立司法救助基金,对因交通事故或其他人身损害等急需救助的,或因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而申请人确有经济困难的给予必要的救助
第二篇:浅议人民法院如何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浅议人民法院如何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作者: 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院长 王建新 发布时间: 2010-08-20 15:46:30
2009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法院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高度统一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三项重点工作与法院工作的密切关系,准确把握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做好三项重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推动人民法院工作不断再上新台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社会矛盾化解是法院工作的神圣职责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矛盾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有效处理社会矛盾,就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错综复杂,老问题与新问题交织在一起,给法院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能。法院要想更好地履行职能作用,就必须时刻注重把握社会矛盾的根源,从一切为民的高度出发,从矛盾纠纷的关键入手,高度重视每一起纠纷的处理,不断总结矛盾纠纷处置经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一)转变司法理念,在服务大局上下功夫。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思想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司法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摒弃西方三权分立的法治思想,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找准法院工作与服务大局的结合点,自觉把法院工作融入到大局中来谋划、来部署。认真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强化能动司法理念,切实转变被动司法、机械司法理念,转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工作方法和办案习惯。做到既依法办案,又充分考虑案件的特殊性,尽可能找到案结事了的处理办法,同时加大司法建议和法律服务的力度,拓宽法院工作服务大局的途径和渠道,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坚持惩防并举,在维护稳定上下功夫。人民法院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突出打击重点,强化打击效果,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宽严都要依法,宽严都要有度;坚持无罪推定、疑罪从无、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原则,坚持预防与打击、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方针,减少社会对抗;着力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纠纷,妥善处理好婚姻、家庭、继承、邻里纠纷等传统民事案件,切实化解矛盾纠纷,增进社会和谐;着力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纠纷,妥善审理好涉及企业改制、债务纠纷、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案件,为企业发展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深入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继续完善执行联动协调机制和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建设,穷尽执行线索,穷尽执行手段,用足执行政策,清积案、执现案,切实维护胜诉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彰显司法权威。
(三)强化案结事了,在化解矛盾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法院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和社会法庭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作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要准确理解“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将调解贯穿于诉讼活动全过程,坚持立案调解和审判调解、庭前调解和庭后调、庭中调解和庭下调解、申诉调解和信访调解相结合,不断拓宽调解范围,规范调解程序,注重调解质量,提高调解效率;积极做好社会法庭、人民陪审团和人民陪审员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工作制度,适时组织社会法官、人民陪审团和人民陪审员观摩案件庭审、参加业务讲座和典型案例评析等,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他们贴近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帮助法官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焦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调解工作,努力形成诉讼调解与社会调解良性互动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调解结案。同时,对调解不成的案件及时判决,避免久调不结。
(四)转变工作作风,在司法为民上下功夫。以深化“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要加强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努力实现“制度健全、功能完善、设施齐备、服务到位”的总体目标,实现立案信访窗口“亮化”、“绿化”,“亮化”即立案信访公开透明,“绿化”即为当事人提供诉讼绿色通道;进一步建立健全案件繁简分流和速裁工作机制,切实加快办案进度;大力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精髓,改变坐堂办案、闭门办案、机械办案的衙门作风,深入基层、社区和纠纷发生地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就地开庭审理,就地调处矛盾纠纷;进一步完善电话立案、预约立案、假日立案等便民立案制度,加大巡回办案力度,切实方便群众诉讼;健全信访接待制度,强化首访接待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制,加强案件审执中的纠纷排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息访和疏导工作,避免引发新的涉诉涉法涉执信访案件。
二、社会管理创新是法院工作的动力源泉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化特征日益显现,社会管理模式也要随之更新完善。社会管理具体到法院就是对审判执行工作和法院建设的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规范司法行为、促进队伍建设、推动法院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以“制度创新年”为契机,强化管理理念,进一步建立完善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监督有力、司法公正的审判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开公正、公平择优、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职责明晰、政令畅通、管理有序、保障有力的司法政务管理机制,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一)致力于审判执行工作管理创新。按照审判权行使放权不放任、分散不松散、分责不分家的思路,强化审判流程管理的提示作用和预警功能,严格落实案件审限监督曝光催办制度和执行案件流程管理跟踪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审判流程管理机制,通过实施有效管理,保证立案审查权、审判权、执行权的公正高效行使,促使审判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做到不枉不纵、服判息诉、案结事了,案件结案率、正确裁判率、裁判文书上网率、案件归档率均达到100%。实现“两上升、两下降”的目标,即调解率、服判息诉率上升,强制执行率、涉诉信访率下降的目标。
(二)致力于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创新。一是积极推行“圆桌审判”,在民商事、少年刑事案件审理中,法官与当事人围桌而坐,增加和谐氛围,减少对立情绪;二是努力规范完善社会法庭工作,充分发挥“最便民、最快捷、不收费、不结怨”的独特优势,及时办理一些轻微案件;三是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合议庭制度,把法庭开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就地解决纠纷;四是大力推广人民评审团和人民陪审员制度,充分体现司法的人民性,用群众之手撩开司法工作的神秘面纱,让人民群众零距离地接触审判、参与审判、监督审判;五是积极推行庭审网络视频直播,自觉接受监督,扩大庭审效果,提高办案效率;六是全面开放庭审活动,凡是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允许公民持有效证件自由旁听和出入,推行阳光审判,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高度,达到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的目的。
(三)致力于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审判质量评查机制,增强案件质量评查的客观性、可比性和针对性,突出抓好评优和评劣工作,在认真开展“精品案件”评比的同时,将质量评查工作的重点放在评劣上,注意发现案件质量中存在的实体和程序方面的实质性问题,做到一月一评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总结,年终有考评。狠抓审判监督规范化建设,着重贯彻超前监督、渗透监督、全程监督的司法监督理念,加强各个审判重点环节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对庭审活动、裁判文书和卷宗质量的检查监督,切实提高审判质量。要进一步通过完善宏观指导机制、分类指导机制、业务指导机制和评先创优机制,提高整体司法水平和案件质量。要通过新闻发布,设立开放日,裁判文书上网,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旁听庭审制度,做到阳光司法、透明公开,确保案件实现“四无”,即无枉法裁判、无审判不公、无媒体曝光、无引发新的涉诉涉法涉执赴省进京上访案件。
(四)致力于干部人事制度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拔配备干部,真正建立健全能者上、庸者下的科学用人机制,把有能力、有魄力、品德好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让“想为的人有机会,敢为的人有舞台,有为的人有地位”;进一步推行上推下挂、双向交流、动态管理的岗位交流办法,使干警适应不同岗位的转换,提升干部素能;进一步创新完善干部管理考核机制,实施量化考核标准,坚持领导与群众、定性与定量、日常与定期、组织部门与业务部门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按照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干部做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进一步增强干警的责任心、事业心,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致力于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法官办案质量、工作效率、廉政勤政、内外形象等指标的绩效管理考核制度,重点加强对案件审结率、调撤率、上诉率、发改率、再审率和投诉率等指标的督查和考核力度,激励全院干警争先创优;建立健全科学的调解工作考评机制,将调解案件的自动履行率、申诉信访率纳入考评体系,将案结事了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强化执行工作考评,加大执行标的到位率、执行申诉率在执行考评中的比重,使考核指标全面反映执行工作水平。要把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案件作为考评重点,全面考核办案数量、办案质量、办案效率和办案效果。进一步强化法官执法职责,增强法官司法能动性,监督法官依法办案,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并把管人与管事、管人与管案、管人与用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讲实干、重实效、比贡献、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三、公正廉洁执法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
公正廉洁执法是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终极要求,也是人民法院长期追求的工作目标,没有公正廉洁执法,人民法院就没有立足之地。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法官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矛盾纠纷化解能力相对欠缺,对待群众麻木不仁,权钱交易现象时有发生,群众颇有微词。正如王胜俊院长讲的那样:“狠抓队伍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公正廉洁,已成为人民法院面临的最紧迫工作任务。”因此,要下大气力抓好廉政建设,以公正廉洁执法的司法活动,推动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拓宽廉政教育渠道,打牢公正廉洁执法的思想基础。防治腐败,教育是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司法廉洁教育和法院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干警算好“七笔账”,即算好政治账,不要自毁前程;算好经济账,不要倾家荡产;算好名誉账,不要身败名裂;算好家庭账,不要妻离子散;算好亲情账,不要众叛亲离;算好自由账,不要身陷囹圄;算好健康账,不要心力交瘁。要大力开展警示教育,通过观看学习反面录像、通报、案例,让广大干警一看惊心,再看清醒。时刻警省自己的思想,检点自己的行为,避免触犯廉政底线。要积极开展示范教育,充分发挥英模人物和公正廉洁先进事迹的感召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抗得住诱惑,把好欲望关;辨清善恶,把好交友关;正确选择个人爱好,不断完善人格,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公正廉洁执法的机制保障。要针对审判执行中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工作绩效考评内容,通过不断修订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廉政保证书,缴纳廉政保证金,实行廉政谈话,建立“廉政档案”,制作警示卡片等多种措施,加大对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和法官的业绩考评。努力建立健全“六项防腐机制”和“四不为防范机制”,“六项防腐机制”,即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规范有效的协调机制,权责一致的责任机制,长抓不懈的监督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四不为防范机制”,即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必为的保障机制,真正架起一道防腐高压线。
(三)加大内外监督力度,实现公正廉洁执法的公开透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加大对权力运作的监督,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把对审判权、执行权和领导干部行政管理权的科学配置与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做到工作权限涵盖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要强化内部监督,对案件审理和执行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在立案阶段,重点防止不给好处不立案、给了好处乱立案,切实解决群众告状难问题;在审判阶段,要加强对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监督,确保法官自由裁量权规范合理运用,防止滥用职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现象的发生;在执行阶段,要加强对强制措施实施,财产评估、拍卖和执行款物的支付等环节的监督,防止执行不作为和执行乱作为。要高度重视外部监督,通过回访当事人、开展大接访、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走访执法监督员、发送意见函、设置举报箱等措施,建立民意沟通和反馈机制,努力形成权责一致、相互制约、上下联系、内外结合的监管机制,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四)注重培养廉政典型,营造公正廉洁执法的良好氛围。要以深入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大力弘扬正义、良知、睿智、勤勉、脱俗的价值追求,大力培育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使其成为法官的共同追求,深入开展“倡廉述廉评廉”活动,注意发掘、选树、培养公正廉洁执法的先进典型,为廉洁司法树立标杆,为公正司法树立榜样,为服务人民树立楷模。通过授予政治荣誉、给予物质奖励等形式,学习、宣传、弘扬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可贵品质、高尚道德,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力量,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激励和引导干警学习先进、敬岗爱业,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执法如山、清廉如水。要建立“三条线”,即筑牢思想道德底线、制定清规戒律防线、违反禁令的高压线,加大对最高院“五个严禁”、省高院“十条禁令”和各项廉政规定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对违法违纪和不廉洁行为,加大责任追究,不姑息、不手软、不迁就、不放纵,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确保公正廉洁执法,树立铁路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来源: 中国法院网
第三篇:人民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切入点
人民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切入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马三刚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指出:“各级法院必须正确理解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准确把握三项重点工作的内涵和相互联系,立足人民法院的本职工作,履行好人民法院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中的历史使命。”目前,全国各地法院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少数法院和干警对三项重点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或模糊认识,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三项重点工作的内涵理解不深不透,对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清。尤其是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认识不足,不能将社会管理创新与审判工作紧密结合,对三项重点工作还只停留在表面工作和一般号召上,办法不多,措施不新,效果不佳。因此,深刻理解三项重点工作的内涵,准确把握三项重点工作的相互联系,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与法院职责的结合,对于人民法院更好地依法履行职责,推进科学发展,维护和谐稳定,服务工作大局,具有积极意义。笔者认为,从三项重点工作的相互关系看,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之间是内在统一、同步推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其中,社会矛盾化解是目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手段,公正廉洁执法是保障。一、三项重点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 社会矛盾化解是目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手段,公正廉洁执法是保障。三者内在统一、同步推进,同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社会矛盾化解是目的
矛盾是存在于任何社会当中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矛盾的产生是必然的,关键问题是人们如何认识和化解矛盾。笔者之所以说社会矛盾化解是目的,是从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以及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的发挥层面所作的论断。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另一方面,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决定着必须将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其一切工作的归宿和根本。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消除各种不安定隐患,是人民法院在社会转型期所必须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人民法院一切工作的最终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法院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这项根本职责和根本目的来开展。
(二)社会管理创新是手段
当前,激烈社会变革对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组织形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社会管理模式也要随之更新和完善,在此背景下,人们迫切地提出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首先,既然是创新,那就需要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人们需要通过改革这个途径使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科学,通过创新这个手段打破旧有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新的社会管理秩序。因此,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无论是管理内容还是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都可以称其为一种途径抑或一种手段,通过这种途径或手段实现“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这一根本目的。
其次,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样是手段。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不仅是职能表现,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人民法院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行使的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各种利益要求和利益冲突的平衡者,法院不仅要履行传统的解决纠纷的职能,而且需要担负起维护公共利益、调控社会秩序的职能。人民法院通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审判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丰富社会矛盾化解方式,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对人民法院而言,社会管理创新同样是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的有效手段。
(三)公正廉洁执法是保障
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要有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作保障。法院的每一起案件都是由具体的法官来办理的,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法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案件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创新的力度和社会管理的深度,法官只有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才能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才能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才能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矛盾,才能有效维护社会安定和法制秩序。公正廉洁执法是法官的职业道德底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后的保障,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终极要求。
(四)三者内在统一、同步并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王胜俊院长指出:“做好每一项审判工作都是化解社会矛盾,做好每一项审判工作都是加强社会管理,做好每一项审判工作都需要队伍公正廉洁司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作为人民法院在新形势下履行自身职能的必然要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三项重点工作内在统一并必须同步推进。其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本职能,社会管理创新是基于社会矛盾化解而延伸出的、促进职能作用发挥的手段,公正廉洁执法既是对广大法官的内在要求,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保证,三者与人民法院工作紧密相连,不可割裂。同时,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社会矛盾化解需要不断的社会管理创新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丰富了社会矛盾化解的方式和手段,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矛盾的化解。
其次,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矛盾化解这一根本点和出发点,只有在社会矛盾化解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问题创制管理机制,制定管理政策、措施、方法和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化解社会矛盾这个基本需求出发而相应展开。
第三,社会矛盾化解与社会管理创新可以推进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为公正廉洁执法创造更好的司法环境,为公正廉洁执法排除各种干扰。
第四,公正廉洁执法为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做到了公正廉洁执法,不仅可以有效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更可以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也就会迎刃而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也可以据此寻求新思路。公正廉洁执法工作做不好,其他两项工作就失去了条件,更失去了保障,实现“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目标就缺少了根基和保证。
二、人民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切入点
明确了三项重点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抓住了三项重点工作的根本点和归宿,抓住了其核心和保障,也就明确了促进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切入点,为人民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人民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必须从确立价值取向、更新工作理念、构建工作机制、增强工作能力四个方面做文章。
(一)确立“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价值取向 我国司法的人民性决定了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必须确立“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价值取向,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切实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服务。法院和法官要通过审判活动的导向作用,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司法领域的有效落实,确保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实现。
为大局服务中的“大局”,既要立足于党和国家这个“大局”,也要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人民法院的中心工作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大局”。为大局服务,要求人民法院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准确把握人民法院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担负的重要职责,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人民司法,就必须深刻了解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时时处处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推进司法公开、扩大司法民主、提升司法公信力、转变司法作风上有新举措;要进一步强化司法为民意识,积极探索便民、利民、为民的新机制、新举措,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二)树立“一切为了社会和谐”的司法理念
落实三项重点工作要求人民法院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社会和谐”的工作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彻到执法办案的具体环节中。要着眼于社会矛盾化解,狠抓执法办案,全面加强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和执行、信访等工作,在办案中要强化司法的化解矛盾功能,着力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从“案结了事”向“案结事了”的转变;必须坚持以当事人为本,坚持和谐司法,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当事人的实际,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妥善解决纠纷;高度重视发挥调解功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好“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坚决避免强迫调解、违法调解和片面追求调解率;在立案、审判、执行的全过程加强对当事人的诉讼指导,扩大法官主动释明的范围和力度;尽可能将纠纷解决的重心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和早期介入前移,争取将纠纷化解在最佳时机,防止矛盾激化;积极应对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司法在协调支持其他社会治理力量,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培育公众法治意识、引导政策生成等方面的能动作用;在办好案件的同时,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回访帮教、司法建议等工作,促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制度的完善,努力追求司法效果的最大化。
(三)构建科学、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
社会矛盾化解需要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以推进,需要科学、有效、完善的工作机制创新加以促进。当前,从化解社会矛盾这个根本目的出发,人民法院急需建立和完善以下工作机制:一是矛盾预警和应对协调机制。将“有可能引发群体越级非正常访的矛盾”、“有可能引发群体闹事苗头的矛盾”、“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及时通报相关部门;针对破产改制、征地拆迁、工矿事故、环境侵权等引发的群体性纠纷要通过建立实施科学有效的形势预判、协调联动等制度,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做好矛盾应对和化解工作。二是重大敏感案件和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法院汇报重大敏感案件审理情况;加强案件审判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庭审安保措施,制定突发事件防范处置预案;运用新闻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权威的案件审判消息,争取舆论主动权,消除不稳定因素,防止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三是民意沟通表达机制。通过网上发布案件信息、接受当事人举报、回应网民关切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司法需求,探索完善法官进基层等加强民意沟通的做法,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高度重视司法调研工作,通过个案剖析和对审判执行工作的研判,及时发现和研究司法实践中的各类政策法律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提出司法建议。四是审判监督指导机制。切实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指导,规范监督行为,提高监督水平。要重点加强对新类型案件、复杂疑难案件、敏感性案件以及连锁性案件的监督指导,对涉及政策实施方面的重大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沟通慎重处理;对于适用法律方面的重大疑难问题,及时报请上级法院进行审判指导、统一司法尺度。五是诉讼与非诉讼解决纠纷衔接协作机制。要强化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指导,更好地发挥各种非诉讼矛盾解决机制的作用,通过社会力量构建纠纷预防和早期介入的第一道防线,促进基层自治,同时注重发挥行政执法机关日常纠纷解决的能力和主动性。人民法院在诉讼与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中要积极主动地发挥引导、协调作用,坚持把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动社会法庭建设,通过加强与基层自治组织、行政执法机关的沟通和配合,逐步形成多级联动、逐级推进的化解矛盾纠纷格局。六是司法公开机制。落实公开审判制度,进一步全面实行立案公开、庭审公开、证据采信公开、事实认定公开、法律依据公开、判决理由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过程公开;继续推行审判公开方面的便民措施,保障当事人在诉讼程序各环节对审判权运行过程的知情权;建立健全执行案件信息和案件办理情况查询机制,方便当事人了解案件进展情况。
(四)增强公正廉洁执法的工作能力
公正廉洁执法是保障,也是一种能力,是对每一个执法者的内在要求。做到公正廉洁执法,人民法官必须增强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服务大局的能力。要求法官切实以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完成好审判、执行工作任务;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恪守法官职业道德,不断提升法官职业修养;以强化审判业务和解决纠纷作为出发点或切入点,恪尽职守,全身心地投入到司法工作中;在做好审判工作的同时,注重社会责任担当,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二是增强为民司法的能力。人民法院的人民性决定了法官必须不断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增强化解复杂矛盾的能力,增强将人民群众的期望与需求融入案件审理的能力;必须争做平民法官,运用贴近人民群众的司法工作方法,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在审判工作中,对社情民意、公序良俗以及社会正义给予关注和尊重,凭借自身的法律专业素养,将法治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达给社会公众。三是增强公正司法的能力。要求法官必须遵循立法的宗旨和法律的精神,严格依据事实和法律,对案件做出公正裁判和正确处理;慎重运用审判权,严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框架内审理与裁量,力争使所办的每一起案件都无愧于法律,无愧于人民。四是增强抵御诱惑、防范风险的能力。法官权重责大。在生活中,要净化自己的社交圈,警惕别有用心的人的拉拢腐蚀;要加强对身边的人的教育和管理,防止在廉洁问题上出现薄弱环节;要正确看待进退得失,谨言慎行;在执法办案上,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警钟长鸣,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确保履行好司法职责。
第四篇:开展三项重点工作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经验材料
开展三项重点工作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经验材料
在当前开展的“三项重点工作”中,如何抓好执法规范化建设,有效促进公正廉洁执法,需要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深化、改进加强,以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最大程度地提升执法公信力。
一、转变执法理念,强化执法意识
一是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围绕公正廉洁执
法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专题学习教育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和全体民警认真学习讨论***、孟建柱等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重温公安廉政誓言及有关执法纪律规定,加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念教育,强化广大民警规范、公正、廉洁的执法意识。二是开展执法承诺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和全体民警集中签订公正廉洁执法承诺书,分别载入干部廉政档案和民警执法档案。三是开展执法调研活动。各部门针对本部门、本警种执法工作情况开展执法调研活动,对在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部署。
二、规范执法主体,强化执法能力
一是强化执法素质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公安机关《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训练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加强执法基本素质培训,组织开展“三项建设”以及《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的全员培训。二是强化执法能力培训。按照推行民警执法能力等级化管理的要求,组织民警自学自练,开展执法能力集中培训,充分运用“四川公安网络学校”搭建自学自练平台,通过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网上考试,增强执法培训的实效,实现法律学习培训的经常化。三是强化执法资格考核。推行领导职务晋升和民警岗位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按照各执法警种岗位的特点进行法律知识考试,把法律知识考试作为民警晋职晋升和变动执法岗位的前提条件。
三、健全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管理
一是大力推进执法信息化运用。刑事、行政案件的办理一律实行“单轨制”,实现警综平台内流转,全面启用文书笔录应用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对执法活动开展实时的网上监控、网上审核以及网上考核,大力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二是逐步推进执法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对行政处罚量裁标准细化量化,完善行政处罚权适用规则和基准制度;按照《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的规定,结合实际探索执法标准化建设,完善执法流程的审核、审批、监督程序,健全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三是建立奖惩激励体系。按照执法奖励和执法过错诫勉谈话具体规定,制定适应公安工作特色的实施细则和各部门管理执法的科学奖惩激励体系。四是推进执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按照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意见》的要求,深入开展执法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积极营造树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五是推进执法突出问题的整改活动。坚决整改不如实立案、接处警不规范、行政量裁随意性较大、行政处罚案件执行不到位、涉案财物保管不当等执法突出问题,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执法行为不规范而引发的社会热点问题。
四、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
一是完善法制员制度。切实做好法制员的选任工作,在各执法执勤部门配备专兼职法制员,根据警力情况合理确定人数,提高法制员政治、经济待遇,鼓励和支持民警从事专职或兼职法制工作,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二是完善案件审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案件审核细则,充分发挥好审核监督部门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的作用,落实好内部案件审级制度和执法监督职责,规范案件法律审核工作,提高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三是完善执法公开制度。积极开展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改革试点,推行“说理执法”;完善刑事案件、行政案件、行政审批告知制度,实现“阳光执法”。四是完善执法回访制度。认真落实重要执法行为回访制度,完善回访细则,明确回访内容,扩大回访范围和对象,回访程序和方法符合实际操作。建立行之有效的执法回访评测办法,开展民警执法结果满意度考评,抑制和减少涉法信访和涉法投诉。五是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制度。认真总结开展执法质量考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适应执法质量考评机制,改进执法考评制度,建立健全考评办法,简化考评指标,改进考评方式,实现执法考评的科学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对考评的结果与部门目标考核和民警晋职、晋衔、评比奖励挂钩。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落实
一是强化领导促推进。将执法规范化建设纳入班子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了班子成员执法规范化建设定点联系制度,班子成员分别联系2—3个基层所队,加强对联系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和帮扶。二是营造氛围促推进。加大内部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动员会、部署会、推进会等形式,增强民警参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规范执法行为的自觉性;加大外部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展示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扩大社会知晓率,提升群众满意度。三是检查督导促推进。组织开展对近年来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行政处罚量裁规范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建立完善执法档案,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第五篇: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建设经验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以司法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深化认识,加强督导,创新方法,切实增强司法便民的自觉性,强化司法利民的组织性,完善六项便民机制惠及民生,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建设经验汇报材料。我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建设。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事业新的伟大实践,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政法工作全局,各极人民法院责无旁贷。我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有效的找准结合点,按照王胜俊院长在福建调研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要求,把三项重点工作与我们的每一项职能、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干警密切地联系起来,不能搞“穿靴戴帽式”的贯彻。并根据审判职能和工作实际一项项去联系、去分解、去细化。现将我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完善与人民调解有效对接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对追索赡养及抚养(育)费案件、继承与收养案件、相邻纠纷案件、损害赔偿案件等一般合同纠纷等案件,诉讼服务中心加强与人民调解工作室沟通衔接,进行诉前调解,减轻当事人诉累,避免审判资源的浪费,工作汇报《法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建设经验汇报材料》。
二、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
我院在案件流程中设置多个监督点进行跟踪,利用局域网分时限预警,督办临近审限案件,避免超审限情况发生,检查案件立案、送达、财产保全、庭审等各个环节是否规范、合法。
三、完善便民立案机制
我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导诉员,随时接受当事人法律咨询,指引诉讼,做好风险提示和财产保全提醒。接访人员做好诉讼引导工作,减少当事人累诉、累访。想方设法为当事人提供立案便利,从诉状递交、证据审查、案件登记到诉讼费预交、开庭排期等各环节,均在诉讼服务中心内依次公开完成。
四、完善便民诉讼机制
并进一步完善电话立案、假日立案、上门立案、网上预约立案等便民措施,建立诉讼“绿色通道”,对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劳动报酬、人身损害赔偿费等案件,一律优先立案,快速移交审理。
五、完善巡回审判机制
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审判方式,千方百计解决农村群众诉讼难问题。巡回审判法庭设在法庭驻地以外乡镇政府驻地,在偏远村庄设立便民诉讼点,为地处偏远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基层人民法庭审判人员定期到巡回审判庭、巡回审判点办案,形成基层人民法庭、巡回审判庭、巡回审判点三位一体的便民诉讼网络体系,就地解决纠纷,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六、完善司法救助机制
关注贫困群众的司法需求,依法拓宽救助范围,对“低保人员”、“五保户”以及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孤儿等起诉的一律免交案件受理费,对追诉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等案件一律缓交诉讼费。积极争取党委、人大和政府的支持,建立司法救助基金,对因交通事故或其他人身损害等急需救助的,或因被执行人没有履行能力而申请人确有经济困难的给予必要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