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如何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好)
企业如何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
本文从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出发,论述了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建立业绩评价部门,审视和建立企业的战略,分解企业的战略,分析评价对象的地位和责任,建立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标准,建立业绩报酬制度,分析业绩差异八个方面论述了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业绩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业绩报酬
一、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概述
1.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概念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指企业的经营者,如企业(集团)的总经理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提高管理效率,以特定的指标体系为依据,以确切的指标值为标准,对企业的内部各业务单元(如子公司或事业部)的经营业绩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被评价者的报酬紧密挂钩的一种企业管理控制、激励工具。
2.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特点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具有以下两个个明显的特点:
层次性
由于各企业的规模不等,企业内部的层级划分也不一样。有些企业的规模比较大,企业内部的层级多,则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层级也相应增多。如某企业建立对各事业部的业绩评价,各事业部建立对各车间的业绩评价,各车间建立对各班组的业绩评价。而小企业的内部业绩评价系统的层级相应较少。
企业内部各层级的经营业绩评价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低层级的业绩评价系统的制定一般紧紧围绕更高层级的业绩评价系统的目标而制定。低层级的业绩指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更高层级的业绩指标的完成,如图1所示。
系统性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业绩报告和业绩报酬等六个方面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业绩报酬和分析报告是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核心。
二、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意义
1.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工具
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的制定过程: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分析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简称KSFs),将这些关键成功因素按照各评价对象应承担的责任转化为易衡量的评价指标。同时,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层次性决定了各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将逐渐向企业内部更小的业务单元分解,最终落实到最基本的业务单元的每一个员工。所以,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在企业的每一个业务单元、每一个员工之间进行传播的过程。
企业内部各层级的业绩评价系统的执行,通过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为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管理者和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引导员工积极
完成企业的业绩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
2.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企业报酬制定的依据
企业内部的报酬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般而言,员工的业绩是企业报酬分配的首选依据,建立在业绩基础上的报酬分配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方法
企业建立内部业绩评价系统一般应遵循以下八个步骤,如图1所示:
(一)成立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的主管部门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实现的综合体系,其重要性决定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部门。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的主管部门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在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公司战略发展部、财务部、计划部等相关职能部门成员共同组成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管理委员会。
(二)重新审视或建立企业的战略
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企业的战略,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水平。所以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首先应从企业的战略和战略目标出发,如果企业的战略和战略目标模糊不清或制定的不适当,那么企业的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执行效果肯定会很差或者说根本没有意义,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系统将失去方向性。故建立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第一步应该是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如企业已建立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应对其加以重新审视,以确保其定位清晰、目标适当。如果企业尚未建立战略,那么在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之前必须建立。
(三)分解企业的战略,找出影响战略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的战略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战略可能是一个遥远而又抽象的事物。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对他们来说比制定战略显得更重要。一般来说,企业为了实现战略,首先从某些方面着手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这些方面是企业能否实现战略的关键因素,即所谓关键成功因素。如制造型企业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可能是:富有创造性的技术开发能力、高生产效率、足够的娴熟劳动力、产品设计成本低、快速强大的分销网络等。所以,建立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系统的第二步是分解企业的战略或战略目标,并找出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
(四)确定评价客体,分析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责任
评价客体即评价对象,一般来说,评价对象可以直接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划分和确定,企业内部一级业绩评价系统的对象一般为各二级单位和职能部门,如子公司或事业部。企业内部二级业绩评价系统的对象一般为各三级单位和职能部门,如车间等。
但由于各业务单元的管理层和业务单元的其他一般职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不一致的,管理层所承担的责任更大。所以,在确定评价对象时,应该将二者分开,以加强对部门管理层的考核,发挥部门领导在部门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的对象一般分为企业(集团)的事业部、子公司的管理层和事业部、子公司的一般人员两类。
评价对象确定之后,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其在公司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确定其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对等。因为各评价对象的责任清晰,工作目标明确是企业作好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的前提。责任界定不清,容易产生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现象。所以,作好业绩评价的关键工作之一就是界定清楚评价对象的责任,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组织结构,理顺相关的业务流程,以保证各评价对象的责、权对等,为下一步制定评价指标打好基础。
(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分类
按照当前国际上比较主流的业绩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 Card,简称BSC)的思想,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经营目标,如收入、利润等等,这些指标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财务指标只有经过一定的会计期间才能通过会计核算方法核算出来,所以在时间上表现为明显的滞后性,仅用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是不够全面的。
(2)客户方面的指标
客户是企业的上帝,企业只有赢得客户的认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要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让客户满意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在企业内部的业绩评价中,客户的概念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即不仅包括企业的最终客户,而且还包括企业的内部客户,如企业内部下一道工序均是上一道工序的客户。客户方面的指标有客户满意度、交货的及时性等等。
(3)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的指标
内部经营过程指标是指企业内部各种业务活动效率方面的指标,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周期和成本,最终影响到客户的满意。有关企业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的指标如存货周转率、成本等。
(4)员工学习和成长方面的指标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所以,让员工对企业满意也是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只有员工满意了,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和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等。
以上四个方面的指标表现出明显的驱动关系: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指标的好坏决定了内部经营效率方面的指标的完成,内部经营效率方面的指标的好坏决定了客户方面的指标的完成,客户方面的指标的完成情况会影响最终指标——财务指标的完成(如图2所示)。所以,建立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要兼顾以上四方面的指标。
2.评价指标的建立方法
(1)分析各评价对象应承担的责任,将责任转化为评价指标
各评价对象在企业战略实现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简单理解为各评价对象自己的战略。建立评价指标时,应当分析影响各评价对象责任的相关因素,将这些因素转化为易衡量的指标。这是企业建立内部业绩评价指标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如果评价指标与评价对象的责任不匹配,评价对象就根本没有可能完成评价指标,业绩评价也就无法推行。
如某企业要对所属的生产型事业部进行业绩评价,那么首先分析生产型事业部的责任是:以最低的成本准时向营销事业部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这个责任出发,可以分析影响这一责任的几个直接因素和驱动因素:降低成本、准时交货、质量合格、营销事业部满意,员工满意等。最后将其转化为易衡量的评价指标:产品准时完工率,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产品单位成本、营销事业部满意度、顾客对产品的质量满意度、员工的满意度等。
在指标的建立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
财务指标,是企业经营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般为成果指标。如收入、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非财务指标一般表现为驱动财务指标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财务指标一般具有明显的结果导向,容易使被考核的部门或个人产生急功近利的现象,而不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非财务指标,一般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出发,能够给公司带来长远的利益,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兼顾公司长短期的发展目标。
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
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能否获得,对于业绩评价能否实施影响重大。所以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基础管理状况,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数据能否获得十分重要。
(2)设定指标的权重,以体现各指标之间不同的重要性
对一个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通常较多,但有些指标很关键,有些指标相对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如对某企业的生产型事业部来说,成本和质量是关键指标;对营销事业部来说销售收入和利润是关键指标,而其他指标的重要性就要低一些。所以,在业绩评价系统的设立过程中,必须为各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以体现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差异。
对于非财务指标来说,一般根据历年的数据确定评价标准。一般是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略有所提高,以使这些非财务指标能够得到逐年改善。对于某些非财务指标,如没有历史数据,则可以先不执行,待积累一年数据后执行。
(3)行业或竞争对手的标准
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通常对一些相对行业落后的指标,选择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以使自身尽快赶上行业的水平; 如果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可以瞄准竞争对手同类指标值作为标准,或在竞争对手的基础上略有提高,以逐步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最终超过竞争对手。
(七)建立业绩报酬制度
企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之后,为了有效的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企业还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业绩报酬制度,按照评价对象的业绩支付报酬(Pay for Performance)。业绩报酬制定的基本思路为:
1.确定各评价对象的报酬基数
各评价对象的报酬基数是指各评价对象的总体报酬水平,如某企业的一个事业部一年的报酬总额。报酬基数的制定一般参照企业自身的历史数据,考虑业绩评价方案的弹性大小,并参照同行业的报酬水平来制定。
2.划分固定报酬和浮动报酬
将评价对象的报酬基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固定报酬和浮动报酬。固定报酬,即与业绩评价无关的报酬,该报酬一般至少能保证员工的最低生活;另一部分是浮动工资,该部分报酬随业绩评价的结果浮动。但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由于其工作业绩的弹性是不一样的,如某企业营销事业部的销售人员,其工作业绩的弹性比较大,不同努力程度的销售人员的业绩相差是比较大的;而生产型事业部的车间工人的工作业绩的弹性就比较小。因此,在设计报酬制度时,营销事业部的固定工资所占的比例应较车间工人的固定工资所占的比例小。
3.按照评价对象工作性质不同决定其浮动报酬的弹性大小
各评价对象工作性质的不一致,一方面如上所述,决定了其浮动报酬占报酬基数的比例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浮动报酬的浮动幅度也可以不一致,工作业绩弹性大的部门,浮动报酬的浮动弹性应该更大,如某企业的营销事业部的浮动报酬随业绩进行浮动的弹性应该较生产型事业部更大。
(八)分析业绩执行差异,形成分析报告
在企业的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定期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与业绩评价标准之间的差异,并确定可控差异和不可控差异。不可控差异一般是由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如国家和企业调整了相关的政策,与评价对象无关,在业绩评价过程中应该剔除其影响;可控差异是评价对象可以控制的差异,一般可分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有利差异是企业实际经营业绩超过评价标准的部分,对企业十分有利;反之,则为不利差异。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评价分析报告的关键内容是确定可控差异,并将其分解为有利和不利差异,并详细分析有利和不利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差异产生的责任归属。最终将有利和不利差异与评价对象的报酬紧密结合起来,以激励和鞭策评价对象向企业的战略目标努力,如图3所示。
以上八个步骤是企业建立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一般步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战略可能会调整。所以,企业的内部经营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战略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二篇:经营业绩评价现状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会计为基础的传统财务业绩评价体系受到质疑.000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的建立。经营着业绩评价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经营者业绩评价是企业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基础环节和中要内容。有效的业绩评价是评价指标,指标选择是否合适将直接关系到评价系统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经营者进行的激励和束缚是否有效。
000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现状
1.1 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科学评判企业经营成果,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完善和确保企
业业绩评价结果的科学、客观和公正。但经营者业绩评价与企业业绩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客观和评价的目的等方面军不同。因此,二者评价指标也不同
1.2 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忽视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现行业绩评价指标主要以会计利润为基础,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难以使经营者认识到权益资本也是有成本的,造成经营者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以至于不断出现投资失误、重复投资、投资低效益等不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行为,而且会计基础指标的短期性和易于操纵也给经营者的调节利润创造了空间
1.3 忽略现今流量指标
在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在对现金流量分析方面还不够。是投资人对经营者业绩评价了解不深。现行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指标中仅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两个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有关。影响力不够大。资产负债和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在提供流动性信息方面是不完整的,不能够完整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财务弹性。
1.4过分重视短期财务指标
过分重视短期指标,使经营者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揭示业绩改善的关键业绩动因,缺少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同时经营者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产投资,弱化追求长期战略目标的动力,助长了企业经营者的急功近力思想和短期投资行为,致使企业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而在长期的价值创造,如有利于企业成长的无形的知识、智力资产方面投资过少。过分关注
第三篇: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摘要: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要想进行绩效评价就一定要得到激励机制的全力支撑。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是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在熟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提高现代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业绩评价;激励机制;人力资源
一、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概念
(一)企业业绩评价
企业业绩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比较以及对绩效目标的综合评价来评定企业的经营利润,具有公正和准确的特征。企业绩效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方式已成为企业自我监控和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通过业绩评价促使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更好的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也为员工的奖励、惩罚、晋升。报酬、调岗等活动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也为企业选拔、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建立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凭据,从而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使得激励机制有章法有制度。
(二)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这个体系中,激励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刺激变量相互作用的方式。如果企业缺乏对员工的激励,员工的个人潜能只能发挥一小部分,而对员工进行有差别的激励则能够把剩余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所以说一个公司能否做到对职工的充分激励并建立起完备的激励体系,对其生存与发展有着至关作用。
(三)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企业所有者聘请具有才能和专门知识经验的人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力。如何正确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促使其真正地从企业利益出发一直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企业的绩效评价还是具有激励机制的公司都属于公司治理领域,是两个子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其它控制系统形成一个复杂的内在联系与整体目标使得企业管理成为公司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来源。业绩评价是对企业人员进行激励前提条件,运用评价结果能够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改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业绩评价它只是作为提升企业的价值的手段,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业绩评价系统,那么它的激励机制对员工也起不到良好的作用。
二、基于企业业绩评价的激励机制系统构建
(一)激励机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构成。对于企业职工来说,这些需要就好比一个从低到高的梯子,在低阶层的需求得到相对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层的需求,那些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对行为产生作用。同样需要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获得之后并没有消失,但对行为的影响有所减少。因此根据人的不同需要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非常有必要。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司人员的潜在的能力,发挥员工的价值就必须要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吸引培养和留住各种优秀人才,从而形成人力资本优势。
2、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一个企业只有追求组织效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和进步,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组织效率的提升,它是企业存活和进步的关键。一般认为,管理对决定组织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加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才能提高组织效率,而技术的作用要受到管理的配置和制约。对人的激励在工作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可以说激励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员工作为社会成员希望在工作中能与周围人相处融洽,经济报酬则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就是“社会人”假设,对应的管理措施包括:首先,企业的人员不能只考虑如何完成公司工作上的分配,而应当爱护、团结和尊重员工,致力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组织士气作为建设的重要环节。再次,对员工的奖赏应当尽量采取工作团队型的奖励,不是去简单地采取单人的奖赏。最后,企业的领导要由单一的监督者变为与下级之间的沟通媒介,鼓励交换意见、分享经验,经常倾听员工的意见并向上层领导发出诉求。员工希望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示出自己的才华,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是“自我实现”假定,相对照的管理方式包括:首先,领导方式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助于展示员工能力的工作环境,领导人员的作用在于从监督、指导变为帮助人们克服发挥自我价值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其次,奖励的原则应以内在激励为主而不是单纯地重视外在奖励。外部激励来于经济报酬、人际关系等外在构成,内在激励来自工作本身、注入工作的困难性。要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经验、增加才学、发挥潜能,满足其自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在激励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方面的满足,因此变外在激励为主为内在激励激励为主是企业管理措施进步的重要标志。另外还有“复杂人”假设,认为每个员工都是不一样的,管理的各种方式要跟随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做调整,这对保证组织管理的成功至关重要。
(二)非财务指标在激励体系中的作用
企业的财务指标包括盈利的能力、偿债的能力、经营效率和发展潜力。其中盈利能力是表明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它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由多项指标组成,包括多个层次,这些层次使得多个指标间多因素的相互补充。其中基本指标是对企业效益的基本衡量,而修正指标则从不同角度对辅助评价指标进行修正。评议指标是对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综合评价。自20世纪初出现以来,对于企业的业绩评价出现了很多的评价方式和不同的评价思路,对于企业绩效评价有许多评价方法和不同的评价理念,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势必需要根据会计报表和会计数据,而会计报表则是反映一定企业时期的经营活动,所反映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企业的财务指标分析因此受到影响,使得结果具有缺陷和不足。为了共同努力来改善公司业绩并达到蒸蒸日上的效果,管理者开始注重非财务指标的应用,包括对不同层次程序的管理和对中下层的管理。为了有效地提高组织的绩效、设计与企业战略的战略价值进行评估,即评估他们的业务策略及财务表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行业特点。在信息快速发展和变化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想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屹立不倒,有所发展,企业信息使用的决策者对信息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公司做到信息系统的完善,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是这样。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财务数据资料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基于业绩评价的经营者激励体系设计
1、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建立。在评定企业经营者业绩时,如何确定评价标准是对于正确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必须要具体且全面,既要顾及长期短期效益也要重视财务和非财务的结合。
2、基于业绩评价的激励原则。第一,在股东大会、董事局、监理会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以协调彼此之间的责任与权力的关系。随着公司制和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日益多元,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衍生了委托代理理论。由于委托人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在追求企业最大利益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对财产所有权的每股收益存有最后的希望,而保持一定比例的收益扩大生产和经营的资本运作,甚至考虑自己的收益,必然会出现委托人于代理人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最终后果是:各种造假、虚报等道德风险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由于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当大的弹性,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约束并起到激励作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在企业目标中融入更多的个人目标。只有实现企业目标才能实现个人目标、满足个人需要、满足个人的事业欲和成就感从而起到激励作用、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融入组织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期,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企业业绩评价有助于解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从而让经营者的付出与所得合理平衡。公共企业的评估的兴起与经济地发展和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政治学论、经济学论、社会学论、管理学论等社会科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企业业绩评估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其次,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市场竞争的挑战是企业绩效评估的主要推动力。业绩评价下建立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效的激励还需要以完善的评价体系为前提。该指标体系包括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的有效性评价。公平合理的业绩评定是对职工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赞赏,是对职工所完成任务或奖励或惩罚的依据。把职工的具体工作成就作为为依据,对不同地员工进行不同的激励,最终才会起到振奋员工的作用。公司采取激励的最终目地就是为了让员工发挥出高的工作能力。一个不完备不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就不能正确评定激励是否有作用。伴随着企业的不断改进,职工的需求也随着不断改变,观察对激励手段的评价结果,能够随时把握激励方式的作用和员工需求的变化,以此去改进激励措施,从而达到激励员工的最好效果。企业业绩评价目的是评价企业的行为活动和运营情况,从而根据评价结果简历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组织绩效、明确责任制、增收节支。
第四,注重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各国的经济成为一个整体,现在的薪酬制度已不再是工资一种可。而是分为两种,包括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的构建你能狗狗最大化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到与企业激励薪酬与员工自身价值的均衡点。企业要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满意度的增高能够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员工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科学严谨的绩效管理体系,并且把指定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考核和实施绩效激励等。以绩效管理引导员工把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相结合,注重工作过程并据此进行业绩奖励、职位晋升、培训奖励。
3、基于业绩评价的经营者激励性薪酬设计。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有助于经营者和管理者目标一致,共同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从而为组织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经营者薪酬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础工资,二是风险报酬,三是福利等方面的收入。
(1)基础工资。基础工资是为了保障职工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属于保健范畴,它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有限。
基础工资=本企业员工平均报酬×调整系数
调整系数是按照本地区企业大小、组织结构、每年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人员单个人的因素判断的。通常公司规模越大、组织结构越多,公司的经营情况越好,基本工资差异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换句话说,基本工资反映的是经营者过去的业绩和个人综合素质。
(2)风险报酬。管理人员在工作的各种付出以及连带担当的风险都将要体现到经营业绩上来。工资和职工工作结果相联系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3)管理人员的各种福利及补助。综上所述,建立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建设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是人力资源的核心,也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保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实现人与工作的匹配,并且注重精神激励。绩效评价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构成因素,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它能够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力。一个设计合理的业绩评价系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已不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以事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一个企业的效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人”这一资源的利用。那么,通过业绩评价机制的建立对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则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篇: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评价考核制度SJZYWM-47
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评价考核制度 1.目的与适用范围:
1.1为加强经营计划管理,健全经营业绩评价考核体系,以业绩衡量政绩,使薪资分配与业绩挂钩考核,完善激励机制,特订本制度。
1.2本制度适用于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公司、各分公司、各部室及经营计划直接分解任务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
2.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2.1以集团公司下达的经营计划指标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或岗位职责,完成率为经营业绩(包括生产、销售、投入产出交货期的全过程)评价的主要依据。
2.2对直接负责承担经济指标的单位(如分公司、销售公司等)以月度生产经营销售计划完成情况、降成本计划指标完成情况、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为综合评价依据。
2.3对不直接承担经济指标任务的单位和部门主要以岗位职责的任务完成和领导交办的临时事情完成情况为综合评价依据。
3、经营管理业绩评价的计算方法
3.1每月以集团公司财务部、经营规划部通过核算汇总的月度各公司及各部室实际完成的经营指标和降成本指标与计划指标相比较,计算出单位业绩,它也即是单位负责人的业绩,以百分制计算。
3.2对承担有生产经营任务的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实行经营管理业绩三项累计计算,一是经营计划指标完成率,二是降成本指标完成率,三是岗位职责任务完成率。每项都按百分制计算,三项累加除以三。即为个人月度业绩。
3.3对未直接承担经济指标的部门负责人以岗位责任制或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以百分制计算。
3.4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以上的高管人员的管理业绩的考核,按所分管的单位整体经济业绩挂钩和岗位职责挂钩考核。
3.5对一般管理人员的考核,由各公司、各部门、参照本法,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或制订新的考核办法均可。
4、经营管理业绩评价总结时间
4.1每月18号左右为集团公司对各分公司、各部室管理人员的经业绩的评价总结时间(各单位报表按统计管理办法规定的时间报送)。
5、经营管理业绩的考核
5.1集团公司监事会负责对世纪中远集团公司、分公司各部门主要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价考核。
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评价考核制度 5.2集团各分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每月在8日内把本单位上月度的工作业绩进行认真的总结,特别是完成的经济指标数据要真实。同时对照自己的岗位职责总结自己履行的情况,按照本办法可以计算出自己的工作业绩。
5.3经营规划部每月在15日左右,把公司月底经营计划和月度降成本计划指标完成情况汇总报表,报监事会审计复核。
5.4监事会审计部在18日前对经营规划部的报表数据进行审计核实,确保各项数据真实无误后可填写人个经营管理业绩评价考核表,见附表,报总经理审核。
5.5经总经理审核后的个人业绩考核表,除监事会留存外,同时送经营规划部一份。
6、考核激励办法及标准
6.1经营管理业绩考核激励,要做到奖罚分明,兑现及时,逐月考核当月奖罚兑现。
6.2集团公司内的各级管理人员对自己分管的或主管的单位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和岗位职责完成情况,经经营规划部收集汇总,监事会审计部核实评价各项数据,以经营管理业绩的方式,分别落实到相应的单位负责人。
6.3因各种客观原因,使单位生产经营计划某项目工作内容不能履行,导致生产经营计划不能完成,所在单位负责方写也专项说明报告,经监事会查证核实,书面通知经营规划部后可将计划作相应调整,以保证单位负责人完成业绩的真实性。
6.4监事会对企业各级负责人,按各自完成各项指标的比例,计算出个人工作业绩完成比例,确定业绩分数。
6.5按完成经营管理业绩完成的比例进行奖惩兑现,考核扣款部分先从个人绩效工资中扣除,按月扣除年终兑现奖励部分当月直接加入工资中。
7.附则:本制度由集团监事会监察室负责起草交由其负责解释;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00六年十月十八日发布
第五篇: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
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
企业信用评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产物。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也是企业在市场的“第二张身份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本和资源,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信用关乎国家尊严,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用,因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被世界瞩目。
上市公司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基石,它的信誉度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走势和成败。历史经验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需要有一个发达的信用支撑,没有科学完备的信用评价做基础,市场的正常秩序是建立不起来的。
本研究以开放式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框架,运用预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择优法、数学模拟法、在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中找出错误有效的特点和最基本的规律性,以构成上市公司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对象。在这基础上,本文从研究世界各国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入手,逐渐扩展到对世界各国评价体系理论与方法的分类研究,试图从宏观、微观、政治、经济、市场等方位,大视角地比较世界各国企业评价体系的差异,从与国际接轨和具有中国特色两方面探讨中外信用评价的互补性。最终从中国信用评价体系缺陷中,进行模式选择,设计出中国上市公司信用评价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证券市场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信用是个既古老又年青的话题。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信用不仅与买卖活动中的信用交易有关,它还与社会道德和文化背景有关,具有社会和经济及伦理范畴的意义。
现代信用是舶来品,完全是经济和市场范畴的概念,经济学家称为信用经济。简言之,信用是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信用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新的资本形态,信用社会生活的核心,信用是用金钱不能得到的人格资本。
信用媒介论认为:信用不是资本,也不创造资本,但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可以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
信用创造论认为:信用创造资本,信用就是货币。信用既然被用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那么,信用就是财富。
信用调节论认为:经济的变动周期,是由于信用的扩张和收缩造成的,信用调节的直接对象应当是流通者,而不是生产者。
遗憾的是,西方经济理论和学术界一直把对信用的研究,停留在货币及交换的研究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刻画出市场中信用体系、信用机制、信用制度的轮廓。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产生于市场经济,后来又作用于市场经济。没有活跃的虚拟资本,市场经济就不能进入高级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虚拟经济重新定义为:以现实经济为基础,而又独立于现实经济之上,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方式赚取利润的价值。这就是说,虚拟资本完全是信用的产物,它的活动就是信用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担忧,没有了方向感,为什么?原因是虚拟经济在开始起作用。市场经济中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引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货币更加抽象化,金融衍生工具的自我繁殖、自我复制,克隆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理论标准、统统被虚拟经济洗刷和改造。虚拟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结合,更开拓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君不见,有形的市场运作和有限的资本流动,正在演绎为超越时空的网上游戏。与虚拟化、网络化伴生的风险无处不在,痛定思痛,让我们感到迅速建立信用评价系统的责任。没有信用就没有虚拟经济,没有信用市场规则就会被无情的践踏。
据权威统计,由于社会信用和经济信用遭到破坏,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至少要
减少 2 个百分点。据专家分析,我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 10% 到 20%。西方国家信用结算可达 90% 以上,而我国的现金支付率高达 80%,信用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
让人忧虑的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信用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起码要求。上市公司的信用缺失表现为:(1)财务数据虚伪,如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报表重组等;(2)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完整;(3)重大决策未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如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为大股东违规提供担保,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等;(4)内控制度不健全,如重大决策未按“三会”运作规则进行,重大财务决策由大股东审批等;(5)随意变更募集奖金投向,利用募集资金委托理财;(6)重大承诺不兑现,如预测利润不兑现,整改措施不兑现等;(7)法人论理结构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极大阻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规范。这些也正是我们开展《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研究的出发点,课题开发的难点和重点。
二、课题开发的设计思路
现代经济学告诉人们,信用缺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在商品交易中,消费者通常是信息的弱势方,而供应方则是信息的强势方。消费者不可能掌握有关的选购信息,特别是有关生产成本和内在质量的信息,从而做出物有所值的判断。另一方面,供应方则拥有人所不知的“私有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极容易使消费者受骗上当。证券市场是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因而被有些图谋不轨的人运用内幕交易、操纵股市价格等违法手段大发横财。因此,规范证券市场行为的有效办法,是矫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是本课题开发的理论支点和理论依据。
合理假设之一。信用依存度与企业长期考虑成正比,与企业的短期行为成反比例关系。鉴于一定的利益基础,信用行为的发生离不开利益的追求与权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信用行为的坐标。从理论上说,即越是出于长远考虑的企业,其信用行为可能性越大。相反,在短期利益的考虑中,企业信用往往极易遭到破坏。
合理假设之二。信用度评价与风险评价的目标是一致的。国际银行界处理信用风险的方法,多在确定与评估风险的权重、等级等技术体系,即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又称标准法评价,指社会专业资信评估公司的信用度评价。内部评价,泛指监管部门站在风险角度上决定评价物的风险权重,评价其是否有违规违法操作行为。与内部评价相比,外部评价的依据与标准及其结果更具通用性。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侧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目标是一致的,是长期共存的。
合理假设之三。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不完全真实,对其合理存疑。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天生存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作为理性人具有天性,以及市场的规则、制度自身存在的不完善性,信息失真的情况必然大量存在,甚至存在恶意造假的现象。因此,作为监管部门的内部评价,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怀疑,从合理存疑出发,发现上市公司的潜在风险。本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具有不完全真实的假设之上,通过对已披露信息中包含的信息单元的分析,利用不同信息单元之间的勾稽关系,对这种勾稽关系进行数学模块的验证。如果验证的结果是正相匹配,则说明了所披露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反之,则说明所披露的信息中具有自相矛盾之处,说明隐含不真实性。
合理假设之四。在假定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总量是均衡的、稳定的。就是说,在假定的前提条件下,均衡是存在的并且是稳定的。本课题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方法。假定自变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诸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社会总投资和总消费,宏观
经济总量与微观经济总量,有效需求与国民收入,社会总信用等大的经济变量与比例关系是不变的,均衡的,在此前提下展开研究及数学模型制作。
三、研究开发的设计框架
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信用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评价的对象看,它涉及上市公司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其他企业等。科学地对其评价,需要具备证券投资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管理科学、预测学、决策学、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资产评估学、计算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因此,信用评价表现出对象多样性,类型复杂性,工具综合性,数据大量性,结果的不确定性。
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A、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原则
当前,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如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系的改革等,这些都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进行的。具体地说,在理论设计和实际评估时,应注意到企业类型的多样化趋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行为的市场化等特点。
B、坚持规范化原则
这里规范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估指标和方法的规范化,即要求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在评估实践过程中要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惯例接轨。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各自的权威信用评价机构和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所以,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以国际惯例和中国会计制度为标准。在评价程序的实施方面,也应采取规范的做法,这样便于国际间、地区间的交流和比较。二是评价工作行为的规范化,也应促进被评价企业行为的规范化,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有序地发展。
C、坚持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客观性要求评价时,必须真实地反映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指标应反映企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并且要坚持公正性、独立性。
D、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各有所长,在实际操作中都必不可少,必须充分结合。但最终评价结果应形成一个量化的结果,以排除定性分析中主观因素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国外发达国家通常的做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所占比例为 4:6,这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评价单位对被评企业一切情况了如指掌是分不开的。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拟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所占比重为 5:5 左右。另外,对每一评价结果加入“经验评价”以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弥补或校正。
E、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说来,如果企业在正常年份的经营是正常的,则它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各连续时期都存在一定的“惯性”或“时滞”。也就是说,某一指标值的本期值要受到以前各期尤其是近期值的影响,即存在“自回归”现象。因此,在评价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时,既不能只看企业过去,又不能以过去而做无依据的预测和展望。一方面,在对企业的过去及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方面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现在为主,然后预测未来。另方面,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不能局限在某一时点上,考虑企业近年的综合平均指数,这样可剔除某一特殊值的影响。
F、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要求设计指标体系必须有科学依据,必须能真正反映出要反映的内容,同时又要全面、系统并具有代表性,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的指标和内容,既要全面反映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有无违规情况,又不能使指标重复、虚设。
G、系统软件的实用性、高效性及可操作性
设计完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后,将编制通用的计算机程序,把数据输入→指标计算→评价打分→评价结果输出这一全过程电算化,这将大大提高评级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实用性要求,研制出的系统软件能适应实际评价工作的需要。既有通用程序和指标体系,又按设定的需求生成、添加某些内容。高效性,体现在指标系统的运行效率,它应具有运行速度快,各种结果一次生成等特点,只要有完备的数据信息资料,就能通过计算机迅速完成一切信用评价工作。可操作性体现在,指标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掌握等特点。将采用全屏菜单和人机对话方式,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亦能熟练掌握,同时使本系统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在各种软硬件环境下运行,并且建立起动态数据库,可随时进行各种查询、修改、汇总,建立起评价后的管理信息系统。
H、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科学的评价必须依赖于真实可靠,及时的数据,要求采集数据时,必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被评价企业提供各种真实的财务及相关数据。有些数据则可采用抽样判断的方法获得,有些则必须参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数据或报告。如果所使用的数据不真实或不全面,评价结果不可能科学、公正
四、研究开发的技术路径与数学应用模型
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有很多,既有传统的度量方法,也有现代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传统方法有:专家评价法、信用评级法、信用评分法。现代数学模型方法更多,如 KMV 模型、信用度量术模型、麦肯锡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等等。各种模型的运用不甚相同,计算方法与角度不同,又都不能完整地描绘出企业的最原始数据和目前正在每天变化的数据。
专家评价方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其优点是能将有影响的信用风险揭示出来;信用评级法的优点是能将企业的信用等级用极其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现出来,能给人非常直观的感觉。但它最初主要依赖指标的优劣进行分类,没能考虑到各指标对系统的影响力。信用评分法改变了这一缺陷,它能根据各指标对系统的影响不同设置不同权重,将系统指标量化为数值来对企业的信用风险度进行判定。
因此,我们把现代数学模型与传统风险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开发了《上市公司诚信评价系统》,不仅对传统风险评价方法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而且能对企业未来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地预测;对众多的分值计算,充分利用了数学模型计算,对整个系统信用风险的揭示和预测分析采用了模糊数学理论和数理统计学中的预测模型。
我们对上市公司诚信风险评价与现行的企业信用评价有着本质不同。一是诚信评价的内容要远远大于一般的企业信用评价。企业信用主要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状况、管理状况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而上市公司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以上内容,更多地要涉及到公司的守法、守规、信守承诺等诸多变量。
针对以上区别,我们设定了两套评价系统,即信用评价系统和诚信(风险)评价系统,其权重各占 50%。各有侧重,最后两权相加。信用评价系统主要考核企业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管理状况、发展状况等有限内容。而诚信(风险)评价系统主要揭示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及隐患,包括公司经营独立状况、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建设、信息披露情况、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重大资产重组情况、财务真实性情况、相关监管部门处罚。两系统的相加真正的描绘出企业的现状及风险程度。
在数学模型的运用上,我们采用了上市公司风险三级模糊评判模型,即把每个指标按其程度分若干等级,又将所有指标按其性质分为若干类型。评判时,先按每一指标的各个等级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得出单个指标的评判结果;再按每一类的各个指标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得出所有指标的评判结果。这样既能处理指标的模糊性,又可避
免指标众多带来权重分配的困难。为了使系统的数据参数比例更加可靠,本课题又辅之以其他数学模型,比如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模型、企业失败预测模型、财务数据真实性推断模型、组合预测。实证结果表明,分析总的平均预测误差,组合预测的结果要优于单一预测的精度,这可降低预测的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