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党员和发展对象在寝室表现评定标准2012.11.20
学生党员和发展对象在寝室表现评定标准
(试行)
一、优秀标准
1、内务:该学生学期月平均分在90分以上;
2、所在寝室无违规情况,本人无违规情况;
3、管理员评定优秀;
二、良好标准
1、内务:该学生学期月平均分在85-89分;
2、所在寝室无违规情况,本人无违规情况;
3、管理员评定良好或优秀;
三、一般标准
1、内务:该学生学期平均分在良好标准以下,但在75-84分;
2、所在寝室有1次违规情况,本人有1次晚未归情况;
3、所在寝室在评定期间有1次为整改寝室;
4、管理员评定一般;
四、差标准
1、内务:内务分在75分以下;
2、本人有1次违规情况或本人有2次晚未归;所在寝室有2次或2次以上违规情况;
3、所在寝室在评定期间有1次批评寝室或2次整改寝室;
4、管理员评定差;
备注:
1、优秀或良好必须所列三项标准都达到。
2、一般和差标准只要符合一条就综合评定为一般或差,如四项都符合则综合评定再下降一个等级。
3、公寓评定期为五个月,内务评分为五个月,假期违规情况也包括在内。
第二篇:预备党员和发展对象转正主要表现
预备党员转正主要表现
XX:XX年XX月XX日入党。在预备期的一年里,该同志在组织的严格要求下,在支部党员的帮助教育下,思想政治觉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更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增强了党性观念。学习上,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有上进心,经常参加竞赛,比如参加电子系科技节电子设计大赛、参加院棋王争霸赛、乒乓球男女单打比赛、参加院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等。获2008—2009学年院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获2009—2010学年院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获2008—2009学年院“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获2008—2009学年院“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生活上,吃苦耐劳,不骄不躁,性格乐观开朗,经常帮助他人,人际关系较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意志力强;工作上,认真负责。
发展对象主要表现
XX:该同志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活动。无论是在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在工作等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但也存在做事不过细心等不足。曾任职务:2008-2009学年任心理健康协会策划部副部长;2009年现任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策划部部长;获2008—2009学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分子;获闽江学院50周年校庆“优秀青年自愿者”称号;获2008—2009学年“优秀团员”称号;大一下学期补考一科英语,已过,无重修。(仅供参考,也可写四六级,一二级通过情况)
第三篇:学生党员发展标准和发展流程
理学院学生党员发展标准和发展流程
为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以《中国共产党党章》为指导思想,以西南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为标准,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细则》(试行)为纲领,结合理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理学院学生党员发展标准和发展流程,保质保量完成发展新党员的任务。
考察标准
一、政治思想标准
1、对党的性质和宗旨有较深入的认识,思想上有入党的迫切愿望,在实际行动中有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的具体表现。
2、已参加党校学习并顺利结业。
3、每季度至少向党组织书面汇报思想一次。
4、考察期自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之日起,至少应满1年。
二、学习成绩标准
1、学习刻苦认真,各门课程考试成绩总体优良。
2、最近一学年,要发展的同学需符合以下条件: 大一年级同学无挂科、重修记录。
大二、三、四年级同学在发展前一学年无挂科、重修现象;之前有补考、重修现象的,补考合格(刷分的同学除外)。
3、结合专业学习积极开展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或获得各级各类以学习为主的奖励(如各种奖学金)的学生,可优先考虑培养和发展。
三、工作能力标准
1、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如担任学生干部,要考察其职责履行情况;担任主要学生干部(如班级的班长、团支书;院系学生会主席、团总支副书记等)的,还要考察其所担任职务的集体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总体情况。
2、对在学生社团担任职务的学生,要考察其职责履行情况;对担任学生社团主要负责人的,还要考察该社团的发展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
3、未担任职务的普通同学,应考察其是否积极参加校、院、班级和社团的各项活动,主动地为集体做工作作贡献的情况。
四、群众基础标准
群众基础标准是考察积极要求入党学生的关键标准。
1、培养联系人认可。有培养联系人向党组织的明确意见表示:考察对象经过一年的培养、考察,已基本符合党员发展条件,可以发展。
2、同学接受。应就学生的发展问题召开群众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学生应包括同寝室成员、异性同学、班干部、普通同学等具有代表性的同学;参加座谈会的同学的态度和意见应基本一致赞同发展。
3、教师肯定。要征求辅导员、有关任课教师的意见,其意见对考察对象的认识应基本趋同,即基本符合党员发展条件,可以发展;
4、团组织推荐。所在团支部、团总支和团委有向党组织推优的事实。
5、无原则性问题。在党员拟发展对象公示和师生意见征求中,没有涉及政治思想、重大违纪、动机不纯、群众反对等原则性意见;若意见属于缺点和善意的批评,考察对象应能够正视而且在组织的批评教育下,经过其努力应能够改正。
五、日常表现标准
1、遵章守纪,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良好,无任何警告以上(含警告)违纪记录。
2、在学生宿舍区的管理中,无任何不良记录,所在宿舍不属脏、乱、差宿舍范围。
3、积极参与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
4、在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乐于奉献。
5、无特殊原因,不得拖欠学费。
六、特殊情况。如表现特别优秀,有重大立功表现或为学校、学院做出巨大贡献的学生,经所在学院党总支核实,在党员发展中可适当放宽上述标准。
七、年龄要求。学生年满十八周岁可以申请入党,经过一年的培养考察,年满十九岁后符合上述条件可以考虑发展。
八、预备党员转正。
1、批准为预备党员一年以上,期间定期(每季度)撰写提交思想汇报材料。
2、有原则性,有正义感,能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关心集体关爱学友。
4、一年来无通报批评及以上处分,无任何不良记录。
5、群众测评满意度不低于90%。
6、预备期内无补考现象,有补考现象延长半年,若在一年延长期内还有补考且不通过者,取消党员资格。发展流程
一、准备工作。对已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申请人,经过一年的考察,条件成熟,基本符合党员条件的,可考虑成为发展对象,发展的准备工作如下:
1、培养联系人提出推荐意见;
2、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发展对象的意见和反映。党组织广泛征求意见,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所在班级、团队、宿舍党员及群众代表对其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形成书面资料上交党支部。
3、支部大会确定推荐人选。支部大会议程:由培养联系人说明推荐理由,党支部负责人通报征求意见情况,支部党员充分发表意见,支部根据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同意列为发展对象的,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4、审核通过,将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公示一周,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如未有异议,下发《入党志愿书》,由支部指导申请入党人认真填写。
二、召开支部发展党员大会的程序
1、确定开会时间,通知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准时到会,布置会场,悬挂党旗。
2、大会由支部书记或组织委员主持。
宣布应到和实到会的正式党员人数及缺席党员人数和原因;参加会议的正式党员超过半数以上,会议有效。
宣布大会开始。全体起立,奏唱国际歌。
3、申请人向支部大会宣读入党志愿书。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学习党章的体会,入党动机和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的基本情况等。
4入党介绍人介绍申请人的有关情况。
5申请人所在党支部就地讨论,申请人暂时回避。
6党支部发表讨论意见,申请人到场,并由申请人向大会谈自己对大家提的意见的看法及今后的态度和决心。
7、支部大会进行表决。由正式党员对是否同意申请人入党进行表决(分同意、不同意、弃权三种意见)。
8、由组织委员宣读支部大会决议。决议内容包括:全体党员对入党申请人的看法和意见,支部大会讨论的结论和表决情况,通过决议的日期。
9、正式党员举手表决是否同意支部大会决议(分同意、不同意、弃权三种意见)
10、由新党员向支部大会表决心。主要谈自己今后的打算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11、组织委员引领新党员在党旗下宣誓。
12、支部书记或上级领导讲话。
13、会议结束。
第四篇:合格党员标准和不合格党员表现
合格党员标准和不合格党员表现
一、“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
讲政治 有信念
讲规矩 有纪律 讲道德 有品行 讲奉献 有作为
二、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
(一)理想信念丧失
1、丧失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2、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政治学习,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掌握、不清楚或持怀疑态度;
3、思想空虚,搞封建迷信,信仰宗教,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或参与邪教、非法组织或非法活动。
(二)政治立场蜕变
1、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赞成,思想消极,公开抵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丧失原则;
2、经常编造或传播政治谣言及有其他歪曲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行,经常散布不满言论,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三)革命意志消沉
1、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惧怕吃苦,无正常理由拒不承担急难险重工作任务;
2、思想萎靡,不思进取,消极懈怠,自甘落后;
3、思想狭隘,嫉贤妒能,利用职权打击报复、或排挤他人;
4、日常工作中主观上存在行政不做为,不想事,不干事,干不成事。
(四)道德行为扭曲
1、不讲职业道德,利欲熏心,利用职权或职务便利谋取私利,私分罚没物品、侵占罚没资金,服务意识淡薄。在执法中简单粗暴,或主观故意侵害执法对象的合法利益及对执法对象提出的合理困难、问题推诿扯皮或故意刁难;
2、违背社会公德,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行政执法行为显失公平并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3、生活作风不检点,不讲道德,拒不赡养老人,不抚养未成年子女,虐待家庭成员、追求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
4、经常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甚至参与赌博、吸毒或接受色情服务。
(五)宗旨观念弱化
1、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为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与民争利,甚至以权压民,以权欺民;
2、不愿与他人协作共事,工作缺少全局互补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工作分配,自由主义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
(六)工作作风浮飘
1、不切合实际,习惯做表面文章,工作应付了事,或因个人主观失误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被动;
2、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报喜藏忧,为赚取表面政绩给工作造成损失;
3、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或因失职、渎职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4、工作标准不高,得过且过,缺乏学习进取精神,个人能力低下,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或个人主观自由散漫,工作不尽力、经常违反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
(七)党性观念差 1、不执行党的决议、决定,不服从组织分配,组织生活散漫,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按规定交纳党费及不能完成党分配的工作;
2、不讲党性,缺乏组织观念,崇尚个人主义;
3、热衷于拉帮结派,建立个人关系网,搞“小山头”,个人感情重于组织原则;
4、自由主义严重,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无原则性,不该说的也说,经常在背后议论、抵毁领导和同事,制造不团结。
(八)廉洁自律松懈
1、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党的廉洁自律规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在执法过程中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
2、思想境界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追求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影响恶劣;
3、违反《信访条例》,有煽动、组织、参与支持群体性上访的言论和行为。
(九)全局意识淡漠
1、只注重个人利益、本部门利益,不讲全局利益,对执法局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规定阳奉阴违,影响全局工作开展;
2、集体荣誉感不强,瞻前顾后,不履行共产党员监督规劝职责,对影响执法局形象的言行及可能会造成执法工作被动的行为不劝阻、不制止。
第五篇:有效教学标准和无效教学表现
有效教学标准和无效教学表现
“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有效”二字。从经济学理论来讲,对效益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投入和产出比。投入了哪些东西与产出有最直接的关联,其中可能有些是快变量,有些是慢变量。视角不同,人们对“产出”也有不同的解释,从教学的角度看,可能有考试、考核、分数、升学的产出,也有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和终身幸福的角度来考虑的产出,这些都是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而得出认识。如果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看“有效教学”的问题,应该重点关注两个要素。
一是时间投入问题,即投入多少教学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国际研究表明,投入的时间和学生取得的学业成就不成正相关。从教学和学习投入时间看,中国学生对学习投入的时间比大部分国家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学生的学习效果最明显。另外,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对学习的时间投入量也是不一样的,基础好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可能短些,基础差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可能长些。因此,应如何分配投入的时间,用多少教学时间的投入可以达到预期的产出目标?这是“有效教学”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二是投入的资源配置问题。首先是生均供应经费的资源投入,比如,美国生均供应经费投入很高,但与高经费投入相比,它的学业成就普遍不高,不过它尖端型的人才却高于我国。另外,与美国生均供应经费的高投入相比,其资源的配置并不合理,教育的公平性并不突出。除了生均供应经费的资源配置问题,还有作为快变量的教育设施、设备的资源配置问题。这些资源的费用投入非常大,但它和教育最后的产出基本是零相关的。另外,师资、生源等至关重要的资源配置,它们的投入与教育效益的相关性如何,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有效教学标准”具体标准:(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多向互动;(3)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4)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6)让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标准对课堂教学有诊断、导向、激励、反思、调节等作用。因为“有效教学标准”讨论的主体是教师,使教师变被动接受评价为主动参与制定评价标准,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本来,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而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二是三维目标的问题。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然而在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第一,“ 游离 ” 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第二,“ 贴标签 ”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第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是教学活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让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 “ 参与 ” 和 “ 活动 ” 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 “ 自主 ” 变成 “ 自流 ”,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 “ 讨论 ”,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 “ 空壳 ”。课堂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四是教学层次的问题。按照专家的理论,同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即 “ 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 ”。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或潜力。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 “ 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
五是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学生课堂的实用时间多少不均。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六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属于教学合理运用的时间不仅包括学习新材料所用时间,而且包括了组织教学、复习旧知等其他环节所用的时间。但在教学实践中,在所难免地存在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或者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即教师的工作时间大量过剩,对教育教学没有时间观念,就好比溜冰,溜到哪里算哪里,造成时间不能被有效利用。
七是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 “ 有教无学 ”、“ 教多学少 ”,知识缺乏迁移性。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常常是 “ 教多少学多少 ”、“ 学等于教 ”,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水平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 “ 跳一跳摘桃子 ” 的状态中,常常表现为 “ 学大于教 ”。毋庸置疑,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课堂教学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浅露性和缓慢性的特点。
八是学校管理的无效性导致了教育教学的无效。如果学校管理模式僵化,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试想,上课多的和少的,完全一样,怎么让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的教师想,我能多上课总比少上课好吧,还要求我的有效吗,那我还不如少上!
九是学校间师资的极不平衡。越是好的学校,进来的好教师越多,成绩越好,同里超编也就越严重,有的学校的教师工作量是根本不满的,而有的学校本身就是农村学校,优秀的师资越来越流失,教师越来越少,即使不少,但能胜任的越来越少,承担的课务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同是财政拔款,凭什么他校教师担一个班,而我们每人要担两个班,况且,担班少的学校并没有吃亏,因为,教师超编也不需学校支付工资,工作量少自然成绩容易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校际的不平衡状态不打破,就很难使教师心理平衡,就很难谈的上教育教学的有效了。
摘自八桂特级教师工作坊(杨逊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