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9:1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我国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的运转是由资金、人力、设备、信息沟通、策划、物流等重要因素组成的。作为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既是物化的技术,也是物化的资金。广义的设备包括:生产机械设备、检验设备、设计开发设备、建筑物、办公设备等。其中,不管是生产设备,还是辅助设备都是为企业创造财富和效益的工具。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尤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以人为本”地做好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投入产出效益,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全球经济危机的一夜爆发,又使刚刚建立起来的良好经济形式面临严峻挑战。加强企业管理,尤其是提高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物质基础的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积累设备管理经验,紧跟国际先进的设备管理趋势就显的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型企业新装置、新设备的不断增加,设备逐步向大型化、集约化、柔性化方向发展,设备的高负荷、长周期运行也给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设备管理工作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现代企业制度服务,体现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成为当前在大型企业中从事设备管理工作者所关心和思考的主要课题。

1、设备老化,整体技术水平低

大型企业中普遍存在大量使用年限长,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不高的陈旧设备。在接收调查的吉林省大中型企业中,机械行业的2万台设备中,有40%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低档设备占52%,60年代建设的企业大部分也是40~50年代的水平[2]。一方面,如此陈旧落后的设备技术状况使企业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另一方面,落后老化的设备用的少、停的多,为维持其运转,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投入其中却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使本来就有限的设备维修费用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2、维护、维修体制落后

企业设备管理本来就是在维修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多数大型企业往往实行落后的“以保养为主,修理为辅”的制度。在日常维护保养中,过于注重设备卫生、润滑、紧固等方面,而对清洗、校正等工作做得不够[3],造成设备实际技术状况劣化,维修费用增加。

3、管理机制不健全

大型企业对设备管理虽然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往往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管理机制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中设备管理和生产管理脱节,设备出现故障后,企业设备管理者和生产管理者互相指责,推诿责任,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4、管理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很多大型企业设备管理方法仍很落后,无法与发达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相匹配。

二、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的对策

1、多途径提高设备技术含量

设备本身就是物化了的技术,是在实物形态上体现着劳动资料形成的知识和科学成就。在现代市场经济形式下,科技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五、六十年代的设备是无法与当今最先进的设备相比的,要想企业有竞争力,产品的品质有竞争力,离开先进的技术设备是万万不行的。在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要考虑多种途径促进设备的更新换代。

2、完善维护、维修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设备的使用者应首先是设备的维护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奖惩明确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积极调动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设备维修部门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上,通过纪录和分析设备运行的指标,确定设备整体运行状态的好坏,对设备故障做出早期预测、诊断、排除,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设备停机时间,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随着设备系统的日趋复杂,对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型企业一方面要舍得智力投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有“人才战略”的思想,尽量减少优秀设备管理、维修人才的流失。

3、规范企业设备管理

将设备技术状况管理和设备利用状况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设备档案体系,对设备实施三级维护与保养工作,贯彻润滑“五定”和“三过滤”的管理,责任到人。

4、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也已成为趋势,大型企业只有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才能实现管理过程的标准化、数字化、科学化。设备管理者应具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企业设备管理的服务性。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以开展“5S”活动为基础,将先进的管理方法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实表明,加强设备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装备素质和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设备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安全、环保、快捷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基层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提出这方面问题的见解,与同行和相关领导探讨,使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二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02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02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

第三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矿产业的机械化程度也在 一步步提高,矿井的生产规模逐渐加大,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范围 也越来越广阔。煤矿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煤矿生 产工作的正常、高效、安全进行,必须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然而据调查,目前许多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方面跟不上进 度,管理状态落后,这已经无法适应煤矿企业当前的发展需要。面跟不上进 度,管理状态落后,这已经无法适应煤矿企业当前的发展需要。后,这已经无法适应煤矿企业当前的发展需要后,这

已经无法适应煤矿企业当前的发展需要。后,这已经无法适应煤矿企业当前的发展需要。

一、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煤矿企业领导对机电设备不重视,管理理念落后。目前,在 现代化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仍然 有部分煤矿企业领导只注重企业生产产量的多少,忽视了对机电设 备的管理工作。即使在企业中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也仅仅是把其 看成一个辅助性生产工区,淡化了管理部门的应有职责,管理制度 不够完善。机电设备管理人员仍存在“什么时候坏,什么时候修” 的落后管理观念,只是为了应付当前的工作需要。对机电设备检修 不重视导致定点、定期检修机电设备的工作不能落实到位,长期积 累致使设备检修成本加大,使用效率无法提高,生产过程易出现大 故障等,严重阻碍了煤矿的正常、安全运行。2.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调查显示,煤矿机电设备 在我国的煤矿固定资产总额中占生产成本的40%以上。可以看出,煤矿机电设备在生产中的投入量巨大,所占分量重。而由于煤矿工 作受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机械设备大粉尘堆积、高湿 度形成、腐蚀性气体漂浮等,这些对机电设备的破坏是很大的,如 对机电设备的腐蚀和损坏。另外,部分煤矿企业为节约资金的投放 量,对机电设备的检修不够重视,导致当前许多机电设备存在很多 安全隐患,如机电设备陈旧、故障运行、维护装置不到位等等,这 些都与《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不符合。护装置不到位等等,这 些都与《煤矿

安全规程》中的规定不符合。

3.缺乏高素质的机电设备队伍。很多人认为煤矿工作是一个艰 苦的劳力工作,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待遇低、安全保障不高等等。这样就造成了有技术、有知识的人员不愿意进入煤矿企业工作。目 前,参与矿井工作的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他们缺乏必要的 机电技术专业知识,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简单故障也无法及时 排除、维修,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有很大的不利作用。而已经进入 煤矿企业上班的技术人员,又因为煤矿企业领导对机电设备部门的 工作不重视等原因,使技术人员工作热情不高,情绪波动大,对工 作失去信心,跳槽现象不断出现,使整个煤矿企业内部人才缺乏。

二、煤矿机电设备存在问题的对策

1.更新理念,重视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机电设备的技术 改造是煤矿企业发展的基础,更是煤矿企业实现大生产的前提。机 电技术改造要以科学技术为导向,加入科学技术人员,采用先进的 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改造。这样才能使企业提高自身的生产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巨大的生产竞争中占据优势。

2.完善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系统。煤矿企业的矿井作业不仅仅 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发展,更关乎矿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保障 企业生产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首先,煤矿企业应该针对矿井出 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安全检测,建立部门责任制,加强对机电设备的 检测工作,达到统筹兼顾。其次,要加强内部领导与员工、非机电 人员和机电人员的协同合作;要实现好的工作效率,团队的团结协 作是关键;要重视企

业文化发展,使领导与员工、员工之间都形成 良好的互动,才能做好机电设备安全方面的工作。

3.加强机电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机电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益。机电技术人员唯有掌握先进的技 术知识,过硬的机电设备技术,才能使机电设备的潜在优势发挥出 来。可以通过重用技术人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技术人才定期培训、适时奖励等提 高机电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另外,对员工的职务认定工作要切实做好,使员工保持工作积极性。

4.切实做好煤矿机电设备检修工作。在矿井作业中,机电设 备每天都承受过多的工作量,难免会出现故障、老化等毛病。这就 要求煤矿企业必须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日常检修、定期检修及设备 的大修。

通过这些检修工作,确保设备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正常运转,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

综上,虽然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 煤矿企业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正常的维护和定期的检修,并不断进 行技术改造,就能保证其的正常、安全运行,进而减少煤矿企业的 投资成本,保

障经济效益。

第四篇: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等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对策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

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那就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

2粮食安全是国家和政治安全的保障。农业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政治安稳状况。一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3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条件。只有在解决好温饱问题,人民穿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粮食安全就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定团结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下降,农产品产量严重受制。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而且,我国耕地面积分布极不平衡,62%的耕地分布在水资源不足全国20%的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38%。耕地面积的缩减再加上水资源的短缺使得农业生产环境破坏,农业产量受到消极影响。

2经济复苏导致粮食消费量大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全国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同时我国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民众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对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从而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多,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一定程度反差,这也是个重大挑战。

3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

4农民科技素质低,进口依赖度提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着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也因此造成粮食生产科技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

三、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要有强有力措施 1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耕地面积的保障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始终把耕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证现在人均约1.3亩耕地。同时,要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的蚕食,限制现有土地性质的转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用途。2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水是生物的生命线,有水才有粮。我国粮食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合理,因此,对缺水问题,要从根本出发,找准源头实实在在进行解决。要在搞好“南水北调”的同时,加速“大西线”垮地区调水工程(即引黄调水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大西北的缺水问题。

3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贡献率70%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确保粮食的增产增收。

4完善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农业属于特殊产业,因为农业与自然天气的关系紧密相关,各种天灾会造成农业的巨大损失。因此就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农业保险对其进行保障。同时要根据丰年、歉年的区域粮食生产情况,逐步建立粮食生产、需求、储备、市场动态及突发事件跟踪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从而确保随时有粮可用。

第五篇: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提出问题

个人所得税1799年首创于英国,是指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税种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全国相当多的省、市,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地方财政一项重要的支柱。但仍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个人所得税的偷漏现象相当普遍、严重,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等弊端客观存在。若此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减少财税收入,扩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安定,阻碍经济发展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分析问题

1、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公平缺失问题

第一,有多个收入来源和收入来源较单一的两个纳税人,收入相同缴纳不同的税收。举个例子,甲每月工资薪金所得为4000元,乙每月薪金所得3500元,同时取得劳务报酬500元。则前者需要纳税,而后者则无需纳税。这迫使纳税人要通过把部分工资薪金转化为补贴的形式来避免交税减轻负担,寻求公平。第二,当前的个人所得税计征模式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家庭生活成本且没有真正体现出量能纳税原则。以两个同样的三口之家为例,第一家夫妻双方月各收入2000元钱,总收入为4000,可是他们都不需要交税:另一家一对夫妇,妻子失业,丈夫月收入4000元,则丈夫每月还需要缴纳15元税。如果不同家庭所赡养老人和其他生活成本的高低不等也会导致各自家庭的生活成本不一样。

2、个税免征额的地区无差异带来的问题

对于《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应该规定一个浮动的比例,这个浮动的目的就是考虑到地区的差异问题,考虑到地区发展的不 1

平衡问题。例如:一个人月收入4000,在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甭说购房、供房,即使要维持个人的正常生活都不容易,而在x地,相对而言就可能是高收入了。如此大的地区差异没有在个税起点上得到表现,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懒汉式思维,其不公平性是显而易见的。另一种观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全国统一个税起征点,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公平。如果对高收入地区实行高起征点,低收入地区实行低起征点,反而将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这将与个税本来的调节意义背道而驰。统一起征点的好处是简洁、明了、征收方便。因此,这之间就难免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

3、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据某网站公布的数据:在我国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

4、公民纳税意识淡薄逃税,偷税现象比较严重

个人所得税可以说在我国是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难以监控。公民法制观念不强是纳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对于年薪12万以上的纳税人,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三、对策

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因为,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采用单纯的分项税制模式征收个人所得税,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必须要努力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仍然采用单纯的分类税制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通过改革首先向混合制过渡,然后再向综合制发展。其次,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2、提高征收管理手段,减少税源流失

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税源控制。采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每个有正常收入的公民设立专用的税务号码,建立收入纳税档案,使个人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在税务专号下进行。与此相联系,针对长期以来储蓄存款的非实名制使公民个人的收入不公开、不透明,以致严重妨碍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税源控制的现状,改个人储蓄存款的非实名制为税务、银行联合且微机联网前提下的实名制,增加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其次,充分发挥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作用。对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控制,由支付单位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这是我国现行税法的要求。这种做法既符合国际惯例,也适合我国现阶段税收征管手段落后,专业化征管力量不强、急需形成社会征收网络的实际情况。为此,针对前些年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扣缴税款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的现实,建立扣缴义务人档案,规范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和申报的程序,督导纳税人正确使用扣税凭证,加强对扣缴义务人的宣传明白其不履行税法规定的扣缴税款的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代扣代缴税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

3、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为了保证新税制的顺利实施,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必须做相应改革,争取

尽快建立一套科学、严密、有效的征管新体系。①控制税源,掌握主动。②强化个人申报制度,提高公民纳税意识。③健全掌握纳税人收入情况的辅助制度。④税务部门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征管力量,建立一支具有权威性、拥有相应技术手段的监察队伍。

4、增强全民纳税意识

长期以来,国民在纳税方面都处于被动状况,这与我国的国情、国民素质、历史原因、税收管理等都有直接影响。虽然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能主动纳税、依法纳税的公民目前也是很有限的。以往相当部分纳税人过分依赖税务机关,平时对于自己要纳什么税,交多少税,很少关心,很少自己去看有关税收法规,至于一般普通百姓更生疏,直到税务人员找上门才知道自己要纳税的。可见,提高公民纳税意识,关键的环节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这样才能让公民意识到纳税不仅仅是一种守法行为,更是爱国的表现。提高新时期公民纳税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要从宏观的理论深入地分析,又要从微观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又要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这样,才能提高新时期公民的纳税意识,使税收真正起到调控、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所以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才是政府应思考的重中之重。

5、加大对逃税、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笔者建议,全国应进行每年多次的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加强税务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对查处的偷漏税行为,加大对纳税人罚款的数额,并将其偷税行为公之于众,以做到“罚一儆百”,促使其他纳税人依法纳税。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下载我国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连锁企业所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连锁企业所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本文对国内连锁企业的发展所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锁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面对很......

    我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大规模的资金和活力,成为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强有力......

    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 ***、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行政监督面临的难题及其对......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都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在通过不断地努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尽管取得了......

    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 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公务员考核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评估和选拔等方面的功能对于促进公务员的工作水平、服务意识的提高......

    我国社保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社保现状、成因及对策 欧映忠 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建立。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公布《中华人民......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各银行制定了一系列账户管理制度,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银行执行这些账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