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作业材料2
专家文章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反思
一、前言
新的课程价值观强调关注人的生命发展,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关心的不仅仅是人可以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应是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的彰显和扩展。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可以惊喜的发现,课堂上教师的冷面孔少了,那种粗暴、挖苦的评价语言少了,而多了一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帮助、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些教师在这样的引导下极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课堂上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只要举手回答都给予表扬,极易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发现有许多的评价语言几乎是例行公事般地乏味、单调,如都是“表扬他!啪啪——啪啪啪!”“嘿嘿,你真棒!”“真好!”“真了不起!”“你真聪明!”等等这样的声音,或者是常年累月奖励学生“聪明星”,久而久之势必会致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过于程式化。这样的评价过于强调教师方面,很少关注学生方面的因素,同时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课堂表现状况和师生互动也都很少纳入课堂评价中。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评价,关注的也应是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促进其终身发展。
二、课堂评价语及发展性评价
(一)课堂评价语
所谓课堂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问答、作业、解释、表现所作出的即兴评价语言。它强调的是在教育活动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行为表现作出的评判和指导,它主要是以教师的口头语言评价为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2]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口头语言评价,而口头语言评价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瞬时、即兴的一种评价。正像花儿的美丽需要蝴蝶和蜜蜂的发现一样,学生的成长也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呵护。所以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应当努力以真诚的语言、公平的视角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我国当前教学评价改革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并且集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和积极导向的全面化、人性化于一体的评价功能。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学,它是教与学一个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其最终目的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另外,发展性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全面地建构个体的发展。[3]
因此,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当前的教学评价,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更应全面推动实施发展性评价。因为小学阶段是儿童各项心理、生理及道德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对其评价方面不仅要关注其在学业方面的发展,更应从长远的角度关注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评价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密切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并能重视、正确的摆正个体在班集体中的位置,激发其自身的潜能,是学生个体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促进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以便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课堂评价语的问题分析
1.忽视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名教师,只把功课教好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存在较严重的一方面就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虽然在课堂评价中注意让学生多参与评价,但过去师评为主的传统模式在思想中仍有残留。学生头脑中优生说的看法都有道理,中等生一般还差点儿,差生肯定是漏洞百出的思维定势,教师点头的我们同意,教师皱眉的就说不好的,这样的唯师心态时刻左右着学生的评价标准。同时顾及一两个,打击一大片,课堂成了个别优生表现的舞台。这种课堂评价的后果显而易见地名存实无,只有形式而没有效果,不仅不能客观公平地评价每一个学习主体,不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不能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感受,至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是无从谈起。[4]
2.评价过程单调、刻板,过于单向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极易出现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作的评价语言过于机械化、单向化,导致普遍形成“例行公事”式的评价语和一味地注重奖励形式。正如实习时听三年级《拉萨的天空》一课: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接下来请几位小朋友给大家读一下前2段课文,看谁读得好!”第一个学生拿着书本读了一遍,教师评价:“你读得真棒,我们大家表扬他。”(示意学生表扬)学生机械地齐声喊道:“棒棒棒,你真棒!”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读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她有点紧张,读得不是很投入。教师随即说:“你要继续努力,坐下吧,谁能读得比她还要好?”于是这位学生低着头坐下了。第三位请的是语文课代表,声音清晰带有感情,教师给他的评价是:“你读得真有感情,我们向他学习。”于是学生齐声呼喊:“棒棒棒,你真棒!”
听完后仔细想想,一节课下来,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真棒”、“真好”、“真有感情”辉映满堂,气氛高涨,看似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当冷静下来再看一看之后,该低沉的地方被读得激情万丈,完全被声声表扬声淹没了,反而显得不伦不类。“真棒”学生读得棒在哪里?“真好”读得好又体现在哪里?“真有感情”读得何处到位了?都没有点出来,应当怎样读,带有怎样的感情去读,不明白。而有的学生在当众“献丑”之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老师都没有点化;此时的激励性评价只是起到了单纯的肯定作用,而那些被表扬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却自鸣得意。这些单调、刻板又缺乏创意和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同时又是“雾里看花”、无关痛痒、如“蜻蜓点水”般的评价语言,非但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推进作用,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探索动力,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
3.及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运用不当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认为:“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期,思维启动过程中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深入的抑制因素。”评价要及时,这是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所熟知的。虽然及时性评价易于让发言的学生个体享受思考的愉悦、成功的快感,但并不是所有的及时性评价都能起到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良性发展轨道,这时就引出了教师应该适时做出延时性评价。延时性评价,就是教师在对学生正在交流的话题,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老师首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而应采取开放性的、鼓励性的语言,期待的态度,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充足的空间,然后适时以更好的方式予以归纳评价。[5]
而在教学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及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运用不当的问题。如一位教师教学《捞月亮》,教师问:“小猴子捞月亮的做法好不好?”当学生说“不好”时,教师当即高兴地评价:“对,小猴子遇到事情不爱动脑筋不好,我们可不能像他们一样。”当有学生说“好”时,教师立刻生气地说:“再读读课文,好好想想!”显然教师不同意学生的观点。教
师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否决了孩子的回答,无意间地扼杀了孩子创意的火花,试想一下,这个孩子以后在课堂上还会有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吗,还会敢再举起他那双可爱的小手吗?所以,再次呼吁万千的教师们请给孩子自由思维的空间,慎重、合理地利用及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
四、低效课堂评价语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出现的这些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对当前问题的系列应对解决策略:
(一)因人而异,尊重评价主体
1.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促其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1]因为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历,并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差异,在教学过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自我发展。[6]
因此,是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及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尊重学生实际上也就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该充分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信任的目光中无拘束地放飞自己的思想。而事实也证明了,孩子成长中树立起来的自尊和自信,正是老师在平常的一点一滴的赏识评价中慢慢地长期地熏陶培养起来的。正如窦桂梅在《晏子使楚》教学片断过程中,捕捉到的点滴契机,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又富有激情: 师(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
师: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想到的是楚王的无礼、傲慢,你想到的是楚王的可爱,了不起!
师(笑得很灿烂):我看到你们脸上这种灿烂的笑了!
师(翘起大拇指):真是太精彩了,掌声送给你!
师:你的朗读,你的认识,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么多的快乐!
再如一例,有些学生站起来朗读时声音低,胆子小,这时可用这样的激励语言:“如果你能读得响一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你的声音,那你会得到更多的赞赏。”“看看我们的xx同学和以前相比,这次居然能把课文读得这么好,还有谁害怕举手读书呢?”此言一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读得不好,都纷纷举起了手大声地读。
由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发自肺腑的鼓励和效果来看,不仅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相互理解,同时也都能根据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进行针对性、选择性的评价,从而满足了学生间的不同需求,也使课堂充满了活力,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变重复、乏味为多样性评价
课堂评价语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丰富自身的语言。具体来说,即改变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感觉乏味单调的、重复的、机械式的评价语言,就要经常积累,广泛搜索,精心准备,使评价语言适时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语,最好能让学生百听不厌,听而不倦。如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课文时,可以换换新的用词,评价一个学生读错了字,“可他比上次少错了一个字呀,这说明他在进步。”“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用“我们再耐心地听一遍,相信你们会发现他有进步”取而代之;对声音小的学生用“如果他能读的大声些,肯定很不错。”对写字不认真的学生用“这么优美的语句配上工整的书写多好啊!”对不太自信的学生用“你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别自卑,昂起头,继续前进吧!”等等。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和学生的特点,将口头语言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亲切地握握手,爱抚地摸摸头,由衷的鼓鼓掌,有力地伸出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又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中不经意间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真诚评价的于老师。所以说,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喜悦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下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细微的进步都会被关注着,并和他一起分享着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7]虽然有时仅是只言片语,但这样真挚流露的肯定和期待,必定会深深打动学生,并能使学生不断进步,这样何愁教学无效呢?
(二)换位思考,焕发课堂活力
1.多向性评价——让评价方式动起来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传统的课堂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从而形成了老师对学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惯性定势。而新课程基于构建原则下,推崇师生平等,强调在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指导性是身份,不能阻碍学生成为主动的评价者。因为语文课堂的评价不仅是判断、裁定,更应是一种交流。
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自我评价时,将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例如,在听《石榴》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选段落朗读并进行自我小评,学生就说出了阅读时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句我多读了一个‘了’字,第三段读得不太流利,我课前没有预习好”等等,经过一轮之后,又再请了这个学生,而这次的朗读效果明显高于第一次。适时地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仅能让学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有着很好的自我反省作用;也能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提高自己,增强自信以及学习的兴趣。
其次,多开展生生互评。在教学中生生互评一般与学生自评相互结合,其目的是为了在课堂评价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间相互合作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达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效果。目前的教学形势中,教师对于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可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难度比较大,效果也不尽人意。但如果能长期训练,坚持下来,由试探到胸有成竹,学生也会逐步变得愿评、能评、善评。正如刚实施互评时,通常会出现学生按照自己的意识,较为客观地评价其他同学,但有时也会失偏,针对失偏的评价,教师就应注意适时引导,使评价者和被评者达成共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也能增进学生间的互助互爱和凝聚力。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既增强了学生责任感,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导向性评价——让评价引导学生感悟成长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但是学生的体验有时并不是健全的,因为他们身心必定都还未发育完全和成熟。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有些教师就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对学生的回答都报以“很好”“正确”“不错”等的过于笼统的模糊性评价。课堂上坚持正向引导,注重鼓励学生,这样本没错,但是只有“好”,究竟好在哪里,“你真棒!”又是哪个地方读的棒,具体哪一处,哪一方面如何,这样只会造成表面课堂的热闹,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脑海中的概念仍然模糊不清,这样的评价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果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导向作用。要通过教
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出现错误的价值取向要及时的予以纠正,否则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可能造成影响。如在学生读到“连绵起伏的山峦”时,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教师可以说:“你读得很响,可我看到的山峦是平稳的。”第二个学生读得有进步了,可以说:“哦,你读得让我看到了几座高高低低的山。”第三个学生情感到位了,就可以这样评价:“呀,这下我看到许许多多高高低低连着的山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之下把词读得很到位,然后再引导读出句子,也就不难引出对文章语段的情感领悟了。
(三)灵活运用及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
1.依情而定,慎用及时性评价
及时性评价,又称“情境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即兴、及时地予以评价,这也正是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所熟知的。及时性评价又能带动和激励全班同学积极思考,也正如前面提到的能使发言的学生个体享受思考的愉悦,成功的快感,形成良性持续发展。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及时性评价都能收到正面有效地效果。仍用前面《捞月亮》的例子来说,有的学生说小猴笨,有的说小猴傻,突然一位学生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小猴不笨,小猴好!”而这时老师立即沉着脸生气地说,“再读读课文,好好想想!”这显然是摆出了不同意学生的观点。这样过早给予终结性的评价,不仅说明了教师在处理突发性事件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也显示了教师理解教材的狭隘。不能预设到突发状况,而过早地给予主观上的评价,无意间就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意的火花,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本人更是使其羞愧难当,失去信心,彻底打消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因此,针对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突发状况时,教师最好预设可能发生的问题,接着对问题进行分析,不要过早的给予评价,可以适当延缓评价时间,这样或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给予思考的空间,活用延时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1]如前面所讲的及时性评价要慎用,否则就会造成低效的评价结果。所以,针对语文教学中常碰到的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此时即可采用延时性评价,就不易造成反面效果。仍用《捞月亮》一例,但当听另一位教师教学的课之后,立即令人赞叹不已呢:还是前面遇到的那个问题,其他学生都说小猴笨傻,这时突然一个学生爆出一句:小猴好!而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个突发情况的,老师就问“小猴好,你的想法很有意思,能不能给同学们具体说一说,为什么你认为小猴好的道理?”(这时的老师是微笑着,以赞赏的口吻向这个学生提出的要求)而这个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就兴奋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小猴子虽然捞的是月亮的倒影,但它们心中想的是皎洁的月亮掉到水里了,一定要把它捞上来,它们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月亮。所以,小猴子既不笨,也不傻,而应该为它们叫好。”
案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这位教师也很意外,但教师没有及时地做出评价,而是静而观其变,充分重视学生的新异看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顺势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使其进一步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能灵活运用延时性评价,这不仅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抒发见解,自由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文本多元解读的倡导和对学习过程的重视。但值得关注的是,及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各有所长,需因时、因人,视其具体问题灵活运用。如关于一些是非正误,非此即彼的认知问题,则适宜用及时性评价明确正误,澄清是非。若用延时性评价则拖泥带水,费时低效。而延时性评价更多适宜用在学生面临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容易争论,适宜多元解读的问题,以展示学生的多向、独特、深刻、全面的思维过程。[5]
五、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相信课堂一定会充满生机的。新课标也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摒弃成见,善于反思,使语文课堂评价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变低效课堂评价为有效课堂评价。请相信,一个课堂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态度可以抵达一种未来。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2)作业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2)
作业 1第一章
1. 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1视听教学运动推进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2. 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
答: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 简述我过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 2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 3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 4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 5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4. 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
答:信息流.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与信息骗码.会议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
答: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 4学习是自我评价的.
6. 简述现代建构注意观的学习具有哪6个特征?
答: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雷击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反思性的学习.
7. 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内容。P21
8. 简述香农--施拉姆模式和施拉姆模式的内容.
答:香农-施拉姆模式是施拉姆对香农的传播模式作出了研究改进,在传播模式中加入反馈环节,并强调只有信息发出者(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信宿)的经验领域有重叠的共同经验部分,传播才能完成.施拉姆模式的内容是传播的循环模式,不仅强调反馈并且突出,反馈的双向性,表明任何传播活动都应具有的双向性.
9. 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
答:是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惊醒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做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10. P37
11. 简述发现学习有哪4项优势和作用?
答:1提高智力的潜力.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第二章
1.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泊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3、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
4、学生的学习要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以及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
界观。
2. 简述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的 8 个内部阶段。
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特征的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贮存、长时记忆贮存、提取、反应组织、作业反馈、强化。
3. 皮亚杰提出,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的关系不是简单的 S→R,而是 S→AT→R。试述S→AT→R 的含义。AT 是主动同化刺激 S 于结构 T 的结果,A 是大于 1 的系数,刺激 S 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 T,才能成为 AT,才能引起一定的反应 R。
4. P56
5. 简述学习风格构成的 3 个层面。
心理性层面、生理性层面、社会性层面。
6. 谈谈教学活动过程有哪几个要素?并简述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要素: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没有这个要素,教学就失去了目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离开这个要素,就不能引成教学的双边关系。教学内容是一定的科学知识,没有这一要素,“学与教”就失去了基础的前提。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7. 试分析三种教学结构各自的优缺点。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缺点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难以全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搜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教学结构往往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不仅适用于指导课堂教学,也可适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和网上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8. 学习资源具有哪几类形态?
教育人员、教育材料、教育工具、教育设施、教育信息、教育策略。
9. 试述教学媒体的基本理论。
麦克卢汉的观点、克拉克的观点、贝茨的观点、布鲁纳的观点、戴尔“经验之塔”的观点。
10. 试述教学媒体的四种选择方法。
(1)问题表型是列出一系列有关媒体选择的问题,引导选用者通过思考、回答,逐步发现比较适合的媒体。
(2)矩阵型是两维排列,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以教学功能及其它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3)算法型通过模糊的数量计算,确定媒体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值关系。(4)流程图型是流程图建立在问题模型的基础上,通常先确定过程和分解过程的按序列排列的步骤。
11. 简述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模式过程。
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来知觉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建构的以及生成意义的过程。
第三章
1.为什么听觉有方向感?
人们是运用两只耳朵同时听声音的,当某一声源至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时,此时两只耳朵虽然听到的是同一声波,但却存在着时间差和强度差,它们成为听觉系统判断低频声源方向的重要客观依据。对于频率较高的声音,还要考虑声波的绕射性能。由于头部和耳壳对声波传播的遮盖阻挡影响,也会在两耳间产生声强差和音色差。总之,由于达到两耳处的声波状态的不同,造成了听觉的方位感。
2.试说出视觉图像的种类和构图的要素。
视觉图像的种类:真实的、模拟的、类比的、结构的。构图的要素:平衡、线条、形状、质地和色彩。
3.P123
5.使用传声器应注意哪些事项?
使用传声器应该注意的事项:阻抗匹配、连接线、工作距离与近讲效应、声源与话筒之间的位置、传声器的使用要求。
6. 扩音机与扬声器之间的连接有几种方式?
扩音机与扬声器之间的连接有两种形式:定阻抗输出式扩音机的配接;定电压输出式扩音机的配接。
7.P146—148
8.试说出影碟机的技术种类和光盘存储方式。
技术种类:CD-ROM、CD-R、CD-RW、VCD、DVD。光盘存储的方式:首先对音频和视频信号进行 A/D 转换变成数字信号,然后分别进行音频和视频信号的数据压缩处理,压缩后的音频、视频数字信号再经合成和格式变换成为光盘所要求的数据格式,再经光调制器和激光头放大器放大后,将信号传送到激光头电路,驱动激光头对光盘进行刻录,将信号信息汇录到光盘上。
9.简述听觉媒体教材的设计过程与录制方法。
设计过程:确定内容和时间长度,编写稿本和确定录音方法,组织录音,编辑加工,编目储存。录制方法:传声器录音和线路录音。
10.试说出单个摄像机拍摄的基本步骤。
1、扛起摄像机
2、装入录像带
3、将灯光射向被拍摄的对象
4、调节按钮,使图像处于最佳状态
5、扭动摄像机的开关,进行录制
第四章
1.简述网上教学形式。
讲授形式、个别指导教学形式、讨论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 P192
3.简述 S-P 表的使用方法。
对每一学生行,从左向右数,使数过的问题个数等于该学生的得分,然后划竖线,即竖线左边的问题数等于该学生的得分数。最后把每行的竖线依次在行间用横线连接起来,即得到一条阶梯状的曲线,成为 S 曲线。对每个问题,从上往下数,使数过的学生数等于该题的答对次数,然后在该元素下边划横线,即横线上边的学生数等于该问题的答对次数。然后,依次用竖线将横线连接起来,构成阶梯状曲线称为 P 曲线。
4. P207
5. P225
作业 2
第五章
1.P272
2. 试从功能上分析 4 种语言实验室的教学特点。
听者型语言实验室主要用于语言听力训练;听说(AA)型语言实验室在听者型基础上,增加了学生传声器、放大器、呼叫装置和相应的控制电路,从而组成了双向对讲系统;听说对比(AAC)型语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听力、发音训练和录音对比功能;视听对比(AVC)型语言实验室在听说对比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功能。
3.简述计算机教室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基本形式:普通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特点:普通计算机教室只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有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够节省资金投入、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能够集中监测学习过程、能够提供个别指导、操作与练习以及联机测试、为个别学生分配自己的学习任务,监测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教师提供学习情况与分析数据。
4.试述视频演示仪的功能和特点。
功能:可以让演讲人在课堂或会议室里,简单方便地将印刷物、幻灯片以及立体实物等清晰、逼真地显示在电视屏幕或投影屏幕上。展示功能将光学实物投影器、反射式投影器、选射式投影器、幻灯机、X 光片显像仪等仪器的特点综合为一体,可完全代替传统的投影仪,幻灯机等平面、立体展示设备。
5.P29
56.透射式投影仪的教学应用。
书写法、图片法、实物投影法、作业法、声画教学法。
7.试说出卫星电视的特点和组成。
特点:电波覆盖面大,利用率高;信号质量高且稳定,有利于改善接收质量;信号容量大;投资省,费用低;扩大教育规模;作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重要传递途径之一。组成:地面上行发射控制系统、星载转发系统、地面接收系统。
8.现代投影器的种类和选择。
种类:阴极射线管投影器、液晶投影器、数字光处理器投影器。要根据显示环境来决定投影器的类型。
第六章
1. 试述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教师经常作的一项活动。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和设计两个涵义。教学是教育中的特定内容,设计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2. 教学设计的前提包括哪几方面?
教学设计必须是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系统设计的教学应有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的如何学习知识;教学设计层次的选择、评价和修改是教学设计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 试述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包括 9 个环节和最后信息反馈修改环节:评价需要和确定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习者和情境脉络;制定系统目标;开发评价工具;开发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设计和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改教学。
4. 试述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前期分析、策略、评价。
5. 试述肯普等人提出的关于学习需要分析过程的 4 个步骤。
规则、收拿数据、分析数据、准备最后的报告。
6. 加涅提出的 5 种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7. 信息加工分析。
信息加工分析又称“过例任务分析”是以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分析评价中得到的学生的起点状态为依据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信息加工为内容和单元目标,从教学的终端状态一直延续学习者的起点状态。
8. 使能目标分析。
在起点状态到终点目标之间,学生必定有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这些介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
第七章
1.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异同。从划分标准来看,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的标准是测量学的,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在对学习结果进行划分时,不仅考虑了结果的测量,同时阐明了每类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从出发点看,布鲁姆提出目标分类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析,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即适于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还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从涉及的范围看,两种分类系统在三大领域的划分系统上完全相同,不同的是用词上的差异。
2. 行为目标的编写。
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的目标。
3. 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的编写。
首先应明确陈述内在的心理变化,列举若干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例。
4. P368
5. 试述测试题目的三种形式。
回忆性题目要求学生简单地再现教学中呈现过的知识,可以逐字逐句地重复,也可以用之间的话释意性地陈述知识。识别性题目要求学生以一组可选择答案中识别或鉴别出正确答案。结构化回答题目要求学生确实地产生或建构一个答案。
6. P374
7.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是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及其认知结构教学论的理论为基础的。其基本结构包含呈现问题情境,收集信息进行实验,主动解释问题和分析探究模式与类型等 4 个阶段。
8.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的分类。其基本结构: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课程或学习材料,认知结构的加强。
9. 加涅的指导学习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认为信息加工搓成的学习内部条件是由 8 个有序的阶段组成的: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述、语义编码、检索、提取、反应和反馈。对应着这 8 个学习的内部条件,加涅提出一种与学习的内部活动过程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程序-9 个教学事件,这也是教学活动的 9 个步骤。
10.试述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学习者方面的因素;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经费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媒体的教学性能。
11. 试述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五个基本步骤。
制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方法、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
第八章
1.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工作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制订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计划和各项管理制度规章;管好、用好教育硬件资源;有效利用教育软件,收集资源和网络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普及、推广教育技术;组织教育技术的实验研究活动。
2.试述学校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原则: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内容:课题的申报和审批、课题的日常管理、课题评估和验收、成果奖励和推广。方法:系统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计划管理方法、计算管理方法。
3.试述微格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确定开课形式;选定训练课题;提供范例标准;组织试教录像;指导反馈评价。
4.试述设备设施保管工作的主要内容、方法。
1、设备设施及其它物品是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保管人员应当尽职尽责,认真做好工作;
2、建立健全管理规整制度;
3、积极创建设备设施保管环境,达到防水、防潮、防生、防盗、防雷击、控温、控湿、防静电、防生物损害等有关技术指标规定的保管条件;
4、严格执行设备设施借用制度,办理借用和归还手续,对设备覆历书要进行认真查阅;
5、做好建帐立卡等财务工作;
6、做好库房管理,物品要摆放有序,定期盘点,保证帐卡物三项内容一致;
7、对易损、易变质物品要妥善保管,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等物品,应按照要求条件保管,严禁存放易燃、易爆及易挥发物品;
8、要防止设备设施挤压、损坏、发霉等情况发生;
9、要定期向单位负责人汇报设备设施管理情况,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事关重大的问题,要有书面文字材料;
10、库房及设备设施种地,非保管人员和工作人员未经充许,不得随便进入。
5.试说出教学设备设施的使用注意事项。
1、大型、精密、贵重设施应指定专门技术人员,并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机操作。操作使用后,要认真填写设备覆历书,如发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管理人员及时检修,对责任事故,必须查清原有,进行及时处理。
2、根据设备设施性能及其技术特性,合理地安排使用时间,防止负荷过重和设备的滥用。
3、根据各种设备设施的不同要求,设置并保持相宜的环境和条件。
4、建立一套合理使用设备设施的规章制度,以达到管好用好的基本要求。
5、较贵重的仪器设备工具需经主管领导同意,办理批准手续后方可领用。
6、一般常用仪器、工具,根据工作的需要,发配给有关人员,并建卡一式两份,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各一份。
7、一般材料和消耗物品应凭负责人签字的领料单领用。对空白录音带、录像带、刻录光盘和计算机闪存等应专项管理,领出和交回要登记和销账。
6.试说出收集教育媒体的 4 种渠道。
组织学科教师自行开发编制;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订购正规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育媒体教材;通过交流、复制等方式收集兄弟单位编制的高质量教育媒体教材;从卫星电视教育节目和英特网中接收和下载的教育节目和其它资源信息。
第九章
1.简述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区别.答: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分析:柯德维的教育类型”四分法”传统教育活动一相同时间,相同地点进行的,这种教育形式时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的,二是不同时间,相同地点;远程教育一是发生在不同地点,相同时间.借助于电视网络直播;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使用媒体进行学习,例如 VCD自学文字教材,访问网上资源.穆尔的”两大家族”第一家族即传统面授教学,在这类教育活动中,师生处于同一物理时空,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语音和形体语言进行,无需借助其他媒体和手段,是一种社会交往过程;第二家族即远程教学,师生分离是其基本特征,师生间的交流通常要跨越时间,空间,需借助媒体等来实现.霍姆伯格的观点传统教育的特征是程度最高的”连续面授”,而远程教育是非连续面授的教育.
2. 简述远程教学中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答:学生和课程学习材料(教学资源),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
第三篇: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第十四章在线测评答案
1-5ADADD6-9对对错对
10特尔斐法是根据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对大量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进行统计估算,并将估算结果告诉专家,逐步使分散的评估意见收敛,充分发挥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作用,最后集中在协调一致的评估结果上。
111分解末级指标,形成评价要点
2确定等级数量
3确定标号和标度
12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重“电”轻“教”的问题 我国的电教工作者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科教育 教学活动过程的深入与研究总认为这是学科教师的事 电教工作者的任务只是维修和保管好电教设备 结果使电教工作者降格为学校中的“设备维修工”和“仓库保管工” 甚至在学校编制上都进不了教师系列 只能算作教辅人员 可见这个问题是多么严重啊 我认为这就是对人才的浪费与忽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太落后了 导致人们忽视了技术的价值和地位 使其在教育中不能确立自身应有的地位 所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大的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大力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统一组织和领导 保证我国教育技术能取得辉煌成就 小的方面我们也要重新认识电教工作者的任务 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 13略
第四篇:科学与技术作业2参考答案.
《科学与技术》作业2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2.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3.基础分析化学的任务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4.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液
5.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6.氨基酸,核苷酸
7.细胞融合,细胞核移植技术
二、名词解释
1.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
2.超导材料,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3.形状记忆材料。在一定温度下,将这类材料先加工成型,然后改变外界温度(降温或升温),它可产生变形。一旦外界温度重新回复到原来温度时,它立即可以恢复原状,犹如具有“记忆”过去形状的功能,故称其为形状记忆合金。
4.细胞全能性,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5.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6.蛋白质工程,是指在深入了解蛋白质空间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在掌握基因操作技术的基础上,用人工合成生产自然界原来没有的、具有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对人类生活有用的蛋白质分子。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化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化学研究的内容:现代化学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深入研究化学反应理论,开发化学反应过程来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而设计最佳的化学反应过程。第二是提高结构力量水平,致力于寻找或设计最需要、最佳的化合物材料或体系。第三,发展分析和测试新方法,依靠计算机技术及多学科综合,使化学研究信息趋于更高的灵敏性和可靠性,为高科技发展创造新分子,为社会需要合成特定性能的材料和物质。
现代化学研究的方法:现代化学研究不仅要综合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而且还要综合运用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现代化学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众多高深理论作指南、依靠多种专业人员细密分工和合作,用多种精密仪器设备作检测的手段。其研究的方法,必要博采众长,协同多学科合作进行,以整体思维来思考。
2.简述生物技术的定义与范围。
生物技术也可称为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大类,传统生物技术是应用发酵、杂交育种等传统的方法来获得需要的产品,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改变细胞或分子的性质而获得需要的产品。这也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生物技术。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的发现,二战期间抗生素的特殊需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现代生物技术的雏形逐步形成,20世纪70年代DNA体外重组的成功,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正式诞生。
根据操作的对象和技术,现代生物工程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四、论述题
1.论述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细胞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作为某种化学反应的执行者,将原料加工成某种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污染,基因污染是指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并且这些外来的基因可随被污染的生物的繁殖而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一种非常特殊又危险的环境污染。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尚无定论,因此,用转基因生物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和药品要进入市场,必须进行消费安全评估。
(3)基因治疗的不确定性,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基因治疗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还存在异种移植的危险性、生物武器的恐慌等种种安全性问题。
生物技术除了需要关注安全性问题以外,还给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研究宗教和神学的人士就对人类在改造生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某些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70年代初,随着基因工程的兴起,一批有见识的哲学家开始关注“生物伦理学”。现在,生物伦理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每个人的基因组信息是不能轻易暴露的,不然基因组中隐私就可能产生“基因歧视”,危及其切身利益和生存空间。其次,人类基因的破解还有可能带来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类寿命得以延长将导致人满为患,人们可以任意选择生男生女将使男女比例失调等等。
还有克隆人与细胞核的供体既不是亲子关系,也不是兄弟姐妹的同胞关系。他们类似于“一卵多胎同胞”,但又存在代间年龄差。这将在伦理道德上无法定位,法律上的继承关系也将无以定位等等。
生物伦理学的研究将在科学界构筑相应的科学研究道德规范,使专业人士在科研的同时也要明确自己的道德权利和责任,并为国家决策机构制定既有利于生物技术发展,又有利于改善地球上人类生活质量的法规、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当代新材料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材料是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柱?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即新材料应是结构和功能上较为完美的结合。
(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智能型是要求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模仿生命体系的作用,既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重的功能。
(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发和使用过程,甚至废弃后,应尽可能少地对环境产生污染。
(4)能再生。为了保护和充分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可再生材料是首选。
(5)节约能源。对制作过程能耗较少的,或者新材料本身能帮助节能的,或者有利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材料优先开发。
(6)长寿命。新材料应有较长的寿命,在使用的过程中少维修或尽可能不维修。
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物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新材料是能源工业、信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其它新技术的直接载体和根本动力。新材料的发展将促进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将带动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新材料成为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撑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诸多高新技术产品都是与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在新材料技术领域,高温结构材料、多功能材料、超导材料、激光材料、生物材料等高性能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已经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材料技术为航空、航天工业提供了强度更高、刚性更好、质量更轻的新型材料;先进陶瓷材料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从而使它成为末来工业重要的原材料。据专家估计,用陶瓷材料替代金属材料制作发动机部件,将使发动机耗油量减少30%以上;电子信息材料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许多国家的支住性产业;超导材料实现了陶瓷无机材料的无电阻状态,而超导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许多方面发生着飞跃式的发展;激光和光导纤维材料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类带人光通信的时代;生物材料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医疗手段,并且创造着人类健康新概念;而纳米技术则通过对原有各类材料进行纳米级结构单元的重组,极大地改进了原有材料的性能与功能。
由此可见,新材料技术已经成为推进一个国家产业升级,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在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第五篇:面试技术与人才测评
面试技术与人才测评
一、人才测评简述
当今社会,全球市场化竞争空前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专门技术,在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人才测评始终是重要的中间环节和基础性工作,不论人才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还是人才的配置与管理等,这些都离不开人才测评。人才测评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人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能等素质进行的测量和评定活动。它是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测量学、行为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选才方法,其目的是使用人单位根据组织特性和岗位需求,识别人才价值,挖掘人才的潜能,对人才进行正确引导、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的人力资源管理状态。人才测评中的测量是定量过程,通过各种量表、问卷、指标体系对人的基本素质、业绩进行定量分析,人才测评中的评定是定性过程,它是对测量的定量结果进行综合定性分析。其中测是评的基础,测是一个收集被测评者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的过程,评是推测、评价和量度,通过对被测者信息的分析、概括、归纳与比较,得出定性或定量的结论。在我国,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企事业单位体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单位通过社会寻求合适的人才,各类人才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取向确定方向。面对选择与被选择,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这促使我国的人才测评有了一个可喜的进步。但是,我国的人才测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管理观念陈旧、盲目照搬书本或其他企业的方法、企业测评制度不健全、测评不规范、评估结果不反馈等,企业要客观准备反应人才的价值,就必须借助于人才测评技术,所以我们仍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人才测评技术。
二、面试技术简述
面试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所进行的有着预先精心设计的明确目的和程序的谈话,是通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的面对面的观察、交谈,收集相关信息,从而了解被面试者的素质状况、能力特征以及动机的一种人事测量方法。面试是人才测评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测评技术与笔试、人事资料审核法等方法相比,显得更为直观和灵活,通过面试,可以判断出人的某些属性或者层面。它不仅可以评价出应聘者的学识水平和能力,还能评价出应聘者的才智以及个性心理特征。
面试作为一种测评方法,它与笔试相比,面试研究起步较晚,面试研究也较少。面试作为一种测评手段在我国的应用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人才选拔中。根据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1995年的一项企业调查表明,目前企业录用员工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面试,被调查企业中51.1%的企业采用这种方法。国际上对面试研究认为,面试尤其是结构化的面试会有较好的测评性质。面试过程问题的研究较为复杂,对人们更加深入面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面试过程的研究在所有面试研究中占的比重较少,同时缺乏基础理论的构建。
三、面试在人才测评中的应用
面试在人才测评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现代人事管理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事的的有效配合,追求科学方法选择合适的人才,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因为面试技术的进步,已经能够有效地测定人类若干能力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所以,目前在国外的人事考核与选拔中,除了应用档案审查和心理测验手段之外,也普遍采用面试的方法。无论对企业管理人员,还是对机关工作人员,对工作人员的选拔和晋升都必须通过各种测验来决定取舍,考察其内在因素与外显行为的协调性、稳定型以及差异性。
从不同的角度,面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面试分为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根绝面试的实施方式,将面试分为单独面试和小组面试,根据面试题目的内容,面试分为情境面试和经验面试,根绝面试的气氛设计,又可将面试分为压力面试和非压力面试。
(一)面试的准备工作
企业进行招聘,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意义上的招聘,应该意识到这实际上也是在展示企业形象和文化的机会,基于这种认识,要确立新的招聘理念,在招聘开始前,做好招聘的准备工作,面试则是需要企业人力资源部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力争达到预期效果。面试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考官的选择、考试试题的编制和相关的培训指导。(1)面试考官的选择
面试组一般由人力资源部主管、用人部门主管和其他专家或高级主管组成,一般意义上,初次面试由人力资源部实施,人力资源部主管或指定人员担任主考官。另外,在招聘不同的员工时,考官相应的不同。企业在招聘低级的员工时,选派的主试可以使主管和一线的经理,或者直接人力资源部安排实施。在组织中,涉及到中高级的面试时,主试的形象和地位则很关键。
面试考官在面试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他直接影响着面试的效果,因此优秀的面试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良好的个人品格和修养,为人正直,能公正客观评价应聘者;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和被试者展开知识的良好互动;善于把握人及关系能熟练运用面试技巧,顺利开展面试。同时,面试考官始终是公司形象的代表,是公司文化的象征,面试官言谈举止要得体,善于倾听应聘者的陈述,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面试考官在面试时,根据面试需要,做到尽职尽责。初次面试中,面试官的基本职责有审查应聘者的信息、判断应聘者条件与部门用人标准的符合度、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等。复试中,面试官的职责有考核应聘者的素质以及所掌握的业务知识技能、判断应聘者的工作适应性和发展潜力、判断应聘者与岗位的适应性以及可培养性、规范填写面试记录。一次好的面试,企业不但要做足准备工作,而且要在面试过程中充分调用面试的技巧。一次成功的面试,不仅是对被试者的考验,更是考验面试考官选择人才的能力。(2)考试试题的编制
面试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是保证面试成功的重要因素。被面试者对考试试题的理解和把握更是判断他能否胜任该职位的依据,因此,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要编制一套有效地选用人才的考题。面试考官应依据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对工作岗位要求的职责和资格进行充分的了解,分析岗位要求应聘者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再根据这些要素来设计相关的面试题,以此来考核应聘者能否胜任该岗位。在进行考试试题编制时,需进行充分的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进行有效的工作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面试方法,进而掌控大的命题方向。同时,要根据招聘的岗位和职责,针对不同的岗位做出不同的面试提纲,确定哪些内容要通过面试来测试,从而了解被测试者的能力和素质,以判断其是否能胜任该工作。此外,一份详细的面试提纲,也能够协助面试官理清面试中的发问点和重点。通常,面试提纲可以分为通用提纲和重点提纲,通用提纲包含问题较多,适用于各类应聘者。重点提纲更多是针对应聘者特点提出的,以便面试考官能对职位要求的素质、能力有更好的了解。(3)相关的培训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面试是双向的,不仅面试官代表企业面试应聘者,应聘者也在面试公司。因此,对面试官的培训有助于达成高素质人才对公司的认同。